如来的三藏真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唐僧取回的真经究竟有什么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唐僧取回的真经究竟有什么用?
导语:我们都知道唐僧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真经,可是这真经的真正用途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弘扬佛法,还是说仅仅是答应了唐太宗的个人目的。
小
我们都知道唐僧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真经,可是这真经的真正用途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弘扬佛法,还是说仅仅是答应了唐太宗的个人目的。
小编在文中跟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唐太宗办水陆法会,从本意上讲,并不是要宏扬佛法,而是要达到他个人的两个目的:
1.超度以前枉死在他手上的无数孤魂野鬼,通过办这个水陆法会,以前所行的种种恶,就改了,就没有了。
2.以身作则,带头行善,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不要作恶。
办了这个水陆法会,就能保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这场水陆法会,从全国各地海选出一千二百名高僧,聚集到长安化生寺,打造禅榻,装修功德,整理音乐,分派上中下三堂。
诸所佛前,物件皆齐,头头有次。
选定本年九月初三,黄道良辰,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
由陈玄奘大阐法师,开演诸品妙经。
太宗及文武皇亲国戚,俱至期赴会,拈香听讲。
我见过大场面的佛事活动,可从没见过有国家领导人参与的一千二百个和尚连做七七四十九天的法!相信各位也没有见到过。
这么大的场面,能不能超度以前枉死的孤魂野鬼?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身作则,带头行善,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信佛行善不作恶不危害大唐,这个目的,是百分之百的可以达到嘀!
这一点,唐太宗的心里是有数的,因为他完全有能力支配这场水陆法会在民间的影响力!。
其实,九九八十一难不是如来定的劫数,数数的另有高人
其实,九九八十一难不是如来定的劫数,数数的另有高人。
昨天,江湖哥发了《原来,唐僧根本不是如来、观音首选的取经人》一文后,得到各位读者的鼎力支持,有一位细心的读者给我反馈,说:“九九八十一难最前面的四难,在观音到达长安前就发生了,首选怎么可能不是唐僧?”当然,纯粹的从剧情需要来看,那肯定是唐僧,如果不是他,这小说就没法往下写了。
但从吴承恩大师表述的文章脉络和思想来分析,选中唐僧的“必然”里面藏了许多的“偶然”成分,如果真把唐僧作为“首选”或者“必选”,那么原著第8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这个桥段就会变得如同嚼白蜡一样,好无意义。
既然唐僧不是必选,那么九九八十一难里的前四难又怎么解释?难道是小说太长,作者笔误导致前后矛盾了?非也!古人写文章是很严谨的,特别是像吴承恩这样的大神级人物,他们写一部书前前后后要折腾好多年,有的甚至是几十年,是经得住推敲的。
要不《西游记》也不可能入选到中国的四大名著之列。
哪像今天,很多网络大咖,2个月就整一部20万字的小说,这速度都快吓死宝宝了。
好了,闲话扯远了,咱们言归正传。
其实,只要你细读原著,你就会发现,这九九八十一难根本就不是如来事先定的劫数,他老人家在整部西游记原著中就没有提到过“九九八十一难”这几个字,请先看原著第8回,就是“盂兰盆会”上他给观音安排选人工作那一段——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向佛前问曰:“如来有哪三藏真经?”如来回:“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
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
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 大家看到木有?这是如来第一次提到取经工作时的一段重要讲话,他只说了“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
如来对众言曰:“我今有三藏真经,....阅读附答案
如来对众言曰:“我今有三藏真经,....阅读附答案如来对众言曰:“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
如来曰:“三藏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谁肯去走一遭来?”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第八回)唐僧正走处,忽听得一棒锣声,路两边闪出三十多人,一个个枪刀棍棒,拦住路口道:“和尚!那里走!”唬得个唐僧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蹲在路旁草科里,只叫“大王饶命!大王饶命!”那为头的两个大汉道:“不打你,只是有盘缠留下。
”长老合掌当胸道:“大王,贫僧是东土唐王差往西天取经者。
自别了长安,年深日久,就有些盘缠也使尽了。
”那贼闻言,掣大棍,上前就打。
长老一生不会说慌,遇着这急难处,没奈何,只得打个诳语道:“二位大王,且莫动手。
我有个小徒弟,在后面就到。
他身上有几两银子,把与你罢。
”那贼道:“且捆起来。
”众喽啰一齐下手,把一条绳捆了,高高吊在树上。
却说三个撞祸精,随后赶来。
忽见长老在树上,八戒呵呵大笑道:“你看师父。
在那等我们便罢了,却又有这般心肠,爬上树去,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哩!”行者见了道:“呆子,莫乱谈。
师父吊在那里不是?你两个慢来,等我去看看。
”好大圣,急登高坡细看,认得是伙强人。
心中暗喜道:“买卖上门了!”即转步,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肩上背着一个蓝布包袱。
来到前边,叫道:“师父。
”三藏道:“徒弟呀,还不救我一救?”那伙贼见行者与他师父讲话,撒开势,围将上来道:“小和尚,你师父说你腰里有盘缠,趁早拿出来,饶你们性命!”行者放下包袱道:“盘缠有些在此包袱,不多,只有马蹄金二十来锭,粉面银二三十锭,散碎的未曾见数。
要时就连包儿拿去,切莫打我师父。
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
《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郭健《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
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提示,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①。
而对于有的角色或物品,作者的提示就显得较为含糊,如第31回书中对“真经”的提示:“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从这一提示中我们虽可看出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但却看不出所谓的“经”有什么具体含义:什么是“修行之总径”呢?仔细考察佛教史我们发现,《西游记》中唐僧(玄奘)所取的“真经”与历史上唐僧所取的“真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据佛史记载,在唐朝以前,中国早已有了从印度传入的大乘佛经;唐太宗时期,唐玄奘历时十七年,又从印度带回大小乘经律共657部②。
而《西游记》则称唐僧取经前中国还没有大乘佛经,后来唐僧经历了14年零8天(5048天),才从西天取得大乘真经共5048卷,并称这正合“一藏之数”,是“大藏真经”③——“5048”这个“一藏之数”实际上是唐玄宗时期和尚智升撰的《开元释教录》中所记录的汉文“大藏经”的卷数(宋朝也沿用这一数字)。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称,5048卷汉文“大藏经”绝不仅仅是唐僧所取回的佛经,而是指唐玄宗时期中国所收藏的汉文佛经,它包括汉代以来传人中国的大小乘经建论及圣贤集传共1076部,合5048卷。
可以肯定,历史上唐僧所取回的佛经绝不可能是“一藏之数”——5048卷。
如来藏是什么意思
如来藏是什么意思如来藏是佛教中最神秘的一种思想,既有宗教的本质,又有对自我的探索和追求。
这种思想的起源与佛教的起源有关,而如来藏就更加强调了佛教的理念和修行方法。
在佛教中,如来藏一词就是指佛教四部大乘藏,也就是由释迦牟尼佛所传抄录而成的净佛法藏、集佛法藏、解佛法藏和藏外佛法藏四部藏经。
如来藏的具体内容是对佛法的原始理解,其目的是帮助修行者更深入的理解佛法,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如来藏还与许多著名的佛教专家和学者有着深刻的联系,他们致力于探索如来藏背后的理念,并且在佛教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藏传佛教大师释迦牟尼佛就在如来藏中对佛法的普及和修行给予了深刻而重要的贡献。
由此可见,如来藏确实在佛教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如来藏的内涵包含着许多深奥和宽广的理念,它可以帮助信众从更深入的角度认识佛法的本质。
例如,如来藏概括了佛教的整体价值观,比如以宽恕、仁慈、慈悲等正能量去对待自己和外界,给人们一种荣辱观,告诉他们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处理着各种问题。
另外,如来藏提到了许多技术和修行方式,用来帮助信众饱足佛法的修行道路,比如八正道、戒律等,以促进信众达到解脱的境界。
最后,如来藏也包含着佛教对于社会责任的强调,比如呼吁信众注重环保、实践佛教仁义等。
总而言之,如来藏是一门深奥又精湛的宗教思想,既是佛教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众实现解脱的重要指南。
总结起来,如来藏是佛教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思想,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帮助佛教信众更深入的理解佛法,又能促进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信众一条快乐实现解脱的道路。
可以说,如来藏是一种神秘而伟大的思想,它既是佛教本质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对自我发展的强烈探索。
历史上唐僧西天取经到底取的是什么经?
历史上唐僧西天取经到底取的是什么经?展开全文玄奘法师,唐太宗时代的高僧,由于小说《西游记》的缘故,我们将其称为“唐僧。
”在《西游记》中,唐僧率领三位徒弟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战胜无数妖魔鬼怪,目的是要到“西天”求取“真经。
”那么,历史上的唐玄奘去“西天”到底求的是什么“真经”呢?他又为什么要去取经呢?唐僧玄奘是和尚,佛教徒,所以,他所求取的经书一定是佛经,这一点自不待言。
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目的是:大唐国境内流通的佛经质量不高,翻译不准,篇幅残缺。
而佛经作为当时的“无上宝典”,可以起到避邪驱魔,保佑国土,滋润万民的效果。
因此,唐僧发愿要去“西天”求取真经。
所谓西天,就是历史上的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在真实的历史上,玄奘去西天取经的目的,与小说几乎等同,当时唐朝国境内的佛经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很多理论都不完整。
因此,玄奘要去印度,佛教的发源地,去寻找佛陀真经。
历史上的玄奘要求取的佛经是什么经书呢?这部经书就是当时佛教世界最高超的论藏巨著:《瑜伽师地论》。
传说,这部论典是弥勒菩萨亲口宣说,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这就是唐玄奘西行求法的最主要目的。
那么,玄奘实现了愿望吗?玄奘当然是实现了愿望的。
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是向如来佛祖直接求取真经。
而在历史上,玄奘大师是进入了当时印度最高的佛教理论学府: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当时在佛教世界的地位约等于今天的剑桥、哈佛之类的世界最顶尖名校。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玄奘取经不是直接向佛祖取,而进入了印度最高级的佛教学校去学习。
玄奘大师在印度学习了十余年,终于将《瑜伽师地论》全部融会贯通,圆满毕业。
在他留学期间,他还通过辩论战胜了不少向那烂陀寺挑战的论敌,从而名震全印度,被印度人称为“解脱天”“大乘天”,就连当时印度最有实力的国王戒日王都很器重玄奘。
当时戒日王与中国的皇帝李世民关系很好,两国用公文交流时,戒日王多次提到玄奘,认为玄奘是大唐的骄傲。
所以说,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绝不是《西游记》中那个肉眼凡胎,懦弱保守的迂腐和尚,而是一位聪明绝顶,刚毅果敢的一代人杰。
西游记摘抄1000字左右
西游记摘抄1000字左右如来讲罢,对众言回:“我现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者,虽好亲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赠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向佛前问曰:“如来有哪三藏真经?”如来回:“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菩萨道;“弟子此去东土,有甚言语吩咐?”如来道;“这一去。
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
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
”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澜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言回:“这袈裟、锡杖。
可与那取经人亲用。
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枚,不遭毒害。
”这菩萨皈依拜领,如来又取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
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
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
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
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带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
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那菩萨闻言,踊跃作礼而退,即唤惠岸行者随行。
那惠岸使一条浑铁棍,重有千斤,只在菩萨左右作一个降魔的大力士。
菩萨遂将镜湖袈裟作一个包裹,令他背了。
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一共取回了多少经书?你一定不知道!
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一共取回了多少经书?你一定不知道!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一共取回了多少经书?你一定不知道!唐僧唐三藏唐三藏《西游记》原著中的唐僧,法名叫做陈玄奘,大唐太宗皇帝赐他做御弟三藏,指唐为姓,故名唐僧也!唐三藏的唐字是国姓,三藏之名,则因为西天如来处有经三藏。
如来说好让取经人来取三藏经书,结果,唐三藏一共取回了多少经书?你一定不知道!《西游记》原著中,如来回观音道:“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
”如来给了唐三藏一藏残经如来传经《西游记》里,如来的三藏经书,共三十五部,最终,阿傩与伽叶于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
付去唐朝的具体经卷如下:《涅槃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恩意经大集》四十卷,《决定经》四十卷,《宝藏经》二十卷,《华严经》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三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五十卷,《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三十卷,《三论别经》四十二卷,《金刚经》一卷,《正法论经》二十卷,《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二十卷,《菩萨戒经》六十卷;《大集经》三十卷,《摩竭经》一百四十卷,《法华经》十卷,《瑜伽经》三十卷,《宝常经》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三十卷,《僧祇经》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论经》五十卷,《大智度经》九十卷;《宝威经》一百四十卷,《本阁经》五十六卷,《正律文经》十卷,《大孔雀经》十四卷,《维识论经》十卷,《具舍论经》十卷。
一藏残经再遭残唐僧唐僧从西天拿到手的经卷,总数一藏,原本就是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东一卷西一卷,不连贯的。
结果,唐僧师徒又被老乌龟扔通天河里,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
经卷残了,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五千零四十八卷,再沾住几卷,沾破经尾,还剩多少卷?姜子认为,还剩四千六百一十七卷,正合《三统历》一元之数。
对三藏取经的理解和思考
对三藏取经的理解和思考三藏取经,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前往西天取得佛经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道德意义的作品。
本文将对三藏取经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理解和思考。
首先,三藏取经具有对于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内涵。
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一个佛教高僧,为了取得佛经,四处奔波,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可见,他们并不是轻易被困难打败,而是坚持不懈地追寻真理。
这种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着重要启示意义的。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其次,三藏取经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我修行的要求。
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性特点,如孙悟空的狂妄、猪八戒的贪婪、沙僧的迷茫等。
这些角色的存在,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丰富。
同时,通过他们的修行和蜕变,观众能够看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超越和修行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唐僧师徒通过修行的过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尝试改变,这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要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以成为更好的人。
此外,三藏取经还启发了人们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唐僧作为一名佛教高僧,远离家庭和尘世,为了追求佛法而受尽苦难。
他的追求不仅仅是对佛经的获取,更体现了对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追寻。
在今天这个物质主义泛滥的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精神的需求。
而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的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认识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信仰的重要性,不仅仅要追求物质的享受,更要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
最后,三藏取经也具有对于友情和团队合作的重要启示。
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相互帮助、相互依靠,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唐僧是他们的领袖,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团队合作关系。
这种友情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在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西游记中经书介绍
西游记中经书介绍In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there are several instances where scriptur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plot. These scriptures are often sought after by the main characters, particularly the monk Tang Sanzang and his disciples, as they journey to India to retrieve the sacred Buddhist texts. These scriptures are said to contain the key to enlightenment and spiritual liberation, making them highly coveted by both good and evil forces.在中国经典小说《西游记》中,经书在情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经书经常被主要角色寻找,特别是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因为他们前往印度寻找神圣的佛教经文。
据说这些经书包含着启示和精神解脱的关键,因此它们备受善恶势力的追捧。
One of the most famous instances of scriptures in Journey to the West is the Buddha's Palm scripture, also known as the Diamond Sutra. This scripture is sought after by the Monkey King Sun Wukong, who desires its power to help Tang Sanzang on their journey. However, the scripture's power is so great that it ultimately corrupts Sun Wukong, leading to disastrous consequences.《西游记》中最著名的经书之一是“佛掌经”,也称为“金刚经”。
西游记中有关诓骗的情节
西游记中有关诓骗的情节为什么孙悟空当初能将天庭闹得天翻地覆,跟随唐僧取经之后却处处求人;为什么那些妖怪杀人无数,最终还能回到天上做神仙;八十一难中的青毛狮子怪,为什么在乌鸡国与狮驼岭都出现了,这种二次犯罪的人居然没有任何惩罚。
诸如此类的疑惑充斥着我们的脑袋,而后我们就会发现看似爽文的《西游记》,竟坎坷曲折至不忍卒读。
比如佛家所言,出家人不打诳语。
但如来佛祖作为灵山最高领导人,却带头撒谎,骗人不止一两次。
如来撒谎之一:降服孙悟空孙悟空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除了感受风吹雨淋之外,还曾说过“如来诓了我”。
当时,孙悟空被捕之后,由于无法问斩,便让老上老君将其扔进了炼丹炉中。
谁知在炼丹炉中待了七七四十九天,不仅没有将孙悟空炼化,反而附赠了他一双火眼金睛。
在新技能的加持之下,孙悟空更是将天庭搅得天翻地覆。
无奈之下,众人只好去请灵山的如来佛祖帮忙降服妖猴。
作为佛家弟子,自然不能像天庭一般来了就动手。
因此,如来佛祖赶到天庭之后,便与孙悟空进行了一番友好的交流,先是问其来历,再是问他的本领,了解了信息之后,如来也没有立即动用术法,而是与孙悟空打赌。
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这里可以看到,如来将输赢的赌注说得很清楚。
如果孙悟空赢了赌约,便让玉帝将天庭让给孙悟空;如果孙悟空失败了,就让孙悟空下界为妖。
四舍五入,稳赚不亏。
因此,孙悟空连忙确认如来是否能做主,得到肯定答案之后,他立马就开始了比赛。
只是当孙悟空输了之后,如来却变了一幅面孔: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这就被压了?怎么和当初的赌约内容不一样呢?孙悟空虽然只是一只猴,但斜月三星洞的表现足以证明其聪明之处,一个陌生人与他打赌,他能随便应吗?即使觉得自己能赢,他还再三确认如来说的话能不能算数,这样一只聪明谨慎的猴,结果输在了太过天真的性格上面。
论述经律论三藏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论述经、律、论三藏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佛慧“三藏”,这个名词在佛教的诸多名相当中极为常见,稍有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所谓三藏包含了经、律、论三种佛法文献的分类。
“藏由能摄故谓攝一切所应知义”,意思就是说,“藏”这个字的意思是:“将一切所应该知道的知识摄受在内。
”这可见佛教三藏的体量之大了。
那三藏是否一开始就具足呢,还是后来逐渐发展而成的呢?佛教为什么要设立三藏,这三藏的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教导呢?下面我们将经、律、论三藏的发展和形成史进行简单介绍,再简述一下佛教设立三藏的九种原因,以此来明晰我们日常学习佛法中所应有的尊重和对三藏来之不易的珍惜的心态。
一、经、律、论形成的历史早期印度,是没有文字的,就更谈不上记载佛陀亲口宣说的佛法了,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五年,都是以亲自证得的经验,来为大众开示。
因为没有经本可读,所以大众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只有牢记在心,通过反覆背诵,进而互相授受。
直到佛陀涅槃以后,佛教界经由历代帝王的支持,经过四次经典结集,才大致完成和确定了现在我们所常说的三藏。
当然到了佛法东流中国以后,经过历代东土祖师的努力,三藏的内容由补充了很多,对此我们暂且不论。
我们先来看一下佛教经典在印度经过的四次结集时,经、律、论完备的大概经过。
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由于阿难尊者是佛陀的诸位弟子当中,跟随佛陀四处弘法的世间最长,记忆力也最强,所以由他在第一次王舍城结集经典时,将佛在世时期所讲的佛法诵出,再由大众印可而成。
而律典则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中被称为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诵出的,其真实性与确定性当是无疑。
在《西域记》的记载中论典的诵出是由大迦叶尊者完成的。
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出,对于论典的诵出,还是很有些争议的,根据南传的《善见律》及法藏部的《四分律》,虽说提到了阿毗昙藏(阿毗昙藏是音译,是论藏的意思),但并未说到底由何人诵出。
《十诵律》和《大智度论》中都说是阿难诵出阿毗昙藏;《根本有部律》,说大迦叶诵出摩口旦里迦;《阿育王传》卷四也说迦叶诵出摩得勒伽藏;西藏所传Dulva之二Life of Buddhap,也说迦叶自己结集摩窒里迦(Matrika),当然这只是出于有部譬喻师的传说。
如来为何不将“三藏真经”送到东土?他到底在顾虑什么?
如来为何不将“三藏真经”送到东土?他到底在顾虑什么?(博士论西游第六七四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04)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在西游世界中,如来的佛法创作能力不算最强,至少佛派创始人太上老君,以及过佛派的掌门人燃灯,他们的佛法创作能力就远超如来。
受到佛法创作能力的创制,为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赶制出浩繁的“三藏真经”,他只能在亲自创作的同时,再从所谓的“小乘佛法”中选取部分经卷,将其编入“三藏真经”,也成为了“大乘佛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三藏真经”是不是由如来独立创作,但是投入了他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大乘佛法”终于杀青,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向东土大唐传经了!而对于宗教思想的传播,一般情况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经”,二是“取经”。
不过,在这两种方式之中,主要的方式应为“传经”,这是因为,宗教思想创立之后,除了创始人之外,别人对其中真谛并不了解,只有主动向他人讲授和传述,该宗教才能被众人接受并得以确立,所谓“传经布道”,就是这个意思!太上老君就是主动“西出函关”,才得以“化胡为佛”,创立佛派的!如来也是让“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从而舍卫国才了解“三藏真经”的。
至于用“传经”的方式来传播宗教思想,当然也有,但该方式绝对不占主流!只有在已经对宗教思想有了深入了解,但是了解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疑问,为解决心中疑问,才会主动去了解相关内容。
在现实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是先有西域和天竺高僧来到中原,进行译经和传经活动,才有东土高僧到天竺求法。
战国时期,燕昭王七年,天竺道人尸罗来经五年来到中原;汉明帝时期,天竺高僧摄摩腾,受蔡愔、秦景之请,来到东土讲经;之后,有安世高、鸠摩罗什、达摩诸多天竺和西域高僧先后来到中原译经传道。
对于中原到天竺求法取经之人,直到三国时期,才有高僧朱士行,他为求《般若经》正本,出塞西至于阗国,二十余年间写得《放光般若》九十章;东晋时期,高僧法显为严整戒律,到天竺求法;玄奘为学习《瑜伽师地论》,在唐太宗时期,偷渡出境,前往天竺那烂陀寺,师承戒贤法师,留学十七年。
唐三藏取的什么经
唐三藏取的什么经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取回真经的故事。
其中,唐三藏作为师傅,一路上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危险,最终成功取得了真经。
那么,唐三藏到底取的是什么经呢?本文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主体1. 玄奘取西经唐三藏的真名叫玄奘,他的确是为了取西经才踏上了西行之路。
在古代,佛教的源流主要有两个,一是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主要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传播;另一个是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主要在中国、日本等地传播。
西经即是北传佛教的重要经典,它包括了一系列佛教经典和注释,对于佛教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佛教高僧的要求在取得西经之前,唐三藏必须通过重重考验。
根据《西游记》的描述,佛祖觉得唐三藏有一颗诚实善良、懂得舍己助人的心,因此他赐给唐三藏一卷真经,并要求他亲自到西天去取得更多的佛教经典。
这对唐三藏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3. 取经的困难唐三藏取经的过程中,面临了无数的困难和危险。
首先是妖怪的袭击,他们常常以各种伪装来引诱唐三藏,试图阻止他取经。
其次是自然力量的阻挠,如沙漠的酷热、山脉的艰险,让唐三藏感到了无比的困苦。
此外,唐三藏还遇到了无边无际的水域,如大海和河流,需要寻找过河的方法,确保取得经文的安全。
4. 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的帮助唐三藏取经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三个伙伴: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
他们是师徒四人中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孙悟空是悟性极高的猴子,具有超能力,并且善于用智慧化解危机。
猪八戒是一位胃口极大的妖怪,身体力行,对唐三藏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沙悟净是一只柔软的沙皮,他能够随意变化形态,帮助唐三藏应对各种困境。
5. 最终获得真经经历了千辛万苦,唐三藏终于到达西天,成功取得了真经。
根据文中的描述,真经是由佛祖赐予的,它包含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佛法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三藏取得真经标志着他所希望的目标已经实现。
结论唐三藏取的经是西经,也称大乘佛经。
《西游记》的核心思想是道教思想?“三藏”代表了什么?
《西游记》的核心思想是道教思想?“三藏”代表了什么?《西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名著。
人人都对《西游记》有一定的了解。
不过绝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阅读过《西游记》原著,故而对《西游记》的思想内涵缺乏基本的了解。
关于《西游记》,一个最根本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样一部名著大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个主题思想又集中体现在一个问题上,那就是《西游记》究竟是崇尚道教还是佛教呢?01 《西游记》的核心思想是道教思想《西游记》故事的原型是唐代僧人玄奘西游印度,留学取经的经历,所以很多人都认定《西游记》讲的是一个佛教的故事。
但其实《西游记》小说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三教合一,而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正是道教全真教的的教义。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魏晋时期盛行炼丹术。
宋金元时期,内丹学开始出现,其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视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注重周天火候炼药,在人体内凝练结丹。
金代全真教就以内丹学而闻名,又主张”三教合一“,诵读儒家《孝经》、道教《道德经》和佛教《心经》。
《西游记》一书中充斥着大量的道教全真派内丹学术语,譬如“金公”、“木母”、“姹女”、“婴儿”等,而其中更是屡次出现《心经》,体现了道教化的佛教思想。
02 《西游记》中的人物设定对应着道教理论《西游记》中出现了大量的道教内丹术语和理论。
首先是阴阳五行理论。
《西游记》主张三教合一,合一的关键就是人的心性,所以孙悟空是全书主角。
孙悟空为阳,五行属火,对应心脏,又称“心猿”,猪八戒为阴,五行属水,对应肾脏,阴阳和谐才能炼成“内丹”,所以《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开篇诗词就说“金驯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
内丹学认为人体成丹有三种基本原料,铅、汞和朱砂,在人体中就是心火、肾水和脾气,对应着三徒弟。
唐僧为师父,“三藏”就对应着三种脏器。
孙悟空代表人之心志,最忌混乱,以“空”为目的,所以法号“悟空”。
猪八戒对应肾脏,肾脏藏精,司人之欲望,所以猪八戒最贪馋好色。
欲望修炼要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所以法号“悟能”。
西游记1 10回练习题及答案
《西游记》1-10回阅读练习题一、填空题。
1.石猴跳入瀑布中,在碣上看到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2.孙悟空自称()。
3.因为武曲星说只有御马监缺个管事的所以悟空被玉帝封为()。
4.孙悟空去()家索要兵器,最终看上了(),别名(),重()5.太宗为救龙王,与魏征下棋,下棋之法曰:“()。
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
二、选择题。
1.《西游记》中最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是()A.唐僧B.沙和尚C.孙悟空D.猪八戒2.《西游记》的作者是()。
A.吴承恩B.施耐庵C.曹雪芹D.罗贯中3.祖师教孙悟空躲避三灾之法,三灾指?()A. 火灾,虫灾,风灾B.雷灾,阴火,鸹风C. 雷灾,阴火,水灾D.火灾,虫灾,鸹风4.在‘安天大会',如来收到了赤脚大仙送的(),作为礼物。
A.仙桃、火枣B.交梨、蟠桃仙藤、仙桃 D.、火枣交梨C.5.()主动申请去东土,寻一个取经之人。
A. 托塔天王B. 哪吒C. 观音菩萨D. 太上老君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A.唐僧B.如来C. 观音菩萨D.菩提祖师7.孙悟空被压在哪?( )A.五行山B.五指山C.无影洞D.盘丝洞8.蟠桃园中间有一千二百棵桃树,这一千二百棵桃树,多少结果成熟?吃了会怎样?( )A.三;日月同辉,天地齐寿B.九;体健身轻,乘云升天C.三;得到成仙D.六;长生不老9.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宋代人。
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美猴王顽劣、好动、逞强、好胜的特征。
B.菩提祖师收石猴为徒,为他取了法名孙悟空,教了他长生不老的秘诀,又把七十二变化、腾云驾雾和“筋斗云”的口诀都教授给他。
C.菩提祖师收石猴为徒,为他取了法名孙悟空,教了他长生不老的秘诀,又把七十二变化、腾云驾雾和“筋斗云”的口诀都教授给他。
D.《西游记》中,桀骜不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搅乱瑶池蟠桃会,偷老君炉里的灵丹,玉帝亦无可奈何。
他真不愧是一位英勇无畏的英雄。
10..《西游记》全书共()回。
西游记中的佛祖与修行
西游记中的佛祖与修行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部著作中,佛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主角唐僧的精神支柱,也是其他人修行的引导者。
通过佛祖与修行的描写,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修行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
在西游记中,佛祖被描绘为智慧和慈悲的化身。
他的出现为众生指引了正道,让人们在修行的路上少走弯路。
佛祖给予唐僧师徒诸多帮助,让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妖魔,最终成功取得真经。
佛祖以智慧的力量和慈悲的心态,引导着众生走上正道,克服自身的贪嗔痴执,修行成仙。
佛祖教导人们修行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有正道的指引,明确目标。
佛祖给予唐僧师徒一卷《唐三藏西游记真经》,这是他们修行的指南,也是他们能够成功取得真经的关键。
佛祖的真经提供了修行的方法和原则,指导着众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其次,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师徒遇到了重重困难和妖魔。
但他们坚定地相信佛祖的指引和护佑,始终保持信念,坚持不懈。
信念的力量让他们能够战胜妖魔,克服困难,最终获得归依佛门的成就。
最后,修行还需要摒弃贪嗔痴执,明心见性。
佛祖教导众生要放下执着,摆脱对世俗欲望的追求。
这样才能够警醒自己,觉悟到自己内心的本性,最终实现涅槃的境界。
除了佛祖的教诲外,在西游记中也有其他人物通过修行得以成仙。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孙悟空了。
孙悟空原本是一个石猴,但通过苦练七十二变、认识唐僧和接受佛祖的指导,最终成为了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
他以自己的努力和修行,实现了人生的转变。
可以看出,西游记中的佛祖与修行渗透在整个故事中,不仅塑造了众多的修行者形象,也传递了关于修身养性、修行成仙的寓意。
佛祖的智慧和慈悲,为众生指引迷途,让大家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
通过修行,人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
这些道理和哲理,也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修行提供了启示。
无论是在追求事业成功,还是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可以学习西游记中的佛祖与修行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活出真正的自己。
西游记练习题第一回
西游记练习题第一回1. 在的傲来国,有一座山名曰,山顶上有一块仙石,高,围圆,2. 花果山福地,3. 美猴王为什么决定下山去寻找仙人?4. 他到了中的一座山名曰里的来找菩提师祖拜师学艺。
5. 美猴王被菩提师祖起名为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1. 祖师跳下高台,手持戒尺,在悟空头上打了三下,是什么意思?2. 祖师教他躲避三灾之法,三灾指?,躲避之法是?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1. 在傲来国,孙悟空去偷兵器,但是他一个人拿不了那么多,他使了一个什么办法?2. 孙悟空去家索要兵器,最终看上了,别名,重。
3. 管四海龙王索要衣物,北海龙王给了云覆,西海龙王给了,给了金冠,北海龙王给了吗?,为什么?4. 孙悟空梦见自己来到了,被告知自己已经死了,该寿岁,善终。
悟空不肯接受自己已经死了的事实,便抢过,把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
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1. 为什么孙悟空来到天庭,天定不让他进去?2. 带悟空进入,因为说只有御马监缺个管事的所以悟空被玉帝封为3. 从下官口中得知弼马温是个的官,所以回到了。
4. 送给悟空一件,被封为前部总督先锋,给悟空起名为5. 请旨降齐天大圣。
6. 在玉帝为齐天大圣建起了一座,里面有两个司,名曰:司,司。
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1.告诉玉帝,大圣整日游手好闲,不干正事,于是玉帝就让他权管2.在去瑶池的路上,碰见,骗他去自己变作他的样子。
3.大圣喝醉后走到了的偷吃了仙丹。
名著阅读——西游记——分回目练习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1、在《西游记》中,世界分为哪四大部洲?2、东胜神洲的海外有个什么国家?这个国家靠近大海的地方有座什么山?3、请把“美猴王”这一称呼的由来,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孙悟空辞别众猴,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希望学到什么?5、孙悟空在哪大部洲拜谁为师?请概括“孙悟空”名字的由来。
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1、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头上敲了几下?这有什么意图?孙悟空领悟到了吗?由此,你觉得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2、孙悟空从菩提祖师身上学什么来“躲避三灾之法”?3、师父为什么赶走孙悟空?你怎样看待他师父的这种做法?4、孙悟空去修行后,是谁欺负了他的“子孙们”?1名著阅读——西游记——分回目练习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1、孙悟空到哪里借了“如意金箍棒”?试概括“金箍棒”的来历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来的三藏真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如来的三藏真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佛祖如来第一次提到他的真经时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
向佛前问曰:“如来有哪三藏真经?”原来,连诸菩萨都不知道如来佛祖有什么三藏真经。
这也就应证了回目“我佛造经”一说。
原来这三藏真经是佛祖现造的。
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
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 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中,三藏法师正在主持“水陆大会”,宣讲教法时,观音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唐僧问什么是“大乘教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如来自己造的经,都不知道有如此功效,经观音这个名人一广告,世人都知道三藏真经可以包治百病了。
这观音的大话说出来后,连唐太宗也被惊动了。
观音对唐太宗说“三藏真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唐太宗问道:“你可记得么?”菩萨道:“我记得。
”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
观音菩萨前面才听如来佛祖提到过所谓的“三藏真经”,哪里会讲啊?但观音毕竟是观音,带了木叉,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
这一来,太宗等人就只知道朝天礼拜了,哪里还敢叫她讲什么“三藏真经”啊!就冲着观音菩萨的这几句鬼话,唐僧开始了长达14年的历险。
历经了十万八千里的漫长求经路后,唐僧终于找到了三藏真经的生产者——如来佛祖。
这三藏真经并没有观音菩萨所宣传的那么神奇的功效啊!如果人家要求索赔怎么办呢?如来佛祖改口说:“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
……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
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存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
”如此看来,三藏真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仅相当于现在的“心理疏导”。
至于具体内容嘛,“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仅相当于现在的大百科全书。
不仅功效和内容变了,连数量上也大打折扣了,并不想把三藏真经都传给唐僧,理由很简单,你们的人太笨了,传给你们也没有用。
面对自己带有误导性质的宣传,佛祖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不过佛祖毕竟是佛祖,他很容易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传他们白本,并美其名曰为“无字真经”,唐僧他们看不懂怎么办?如来佛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看不懂你们就不能说我
的“真经”不好,只能说明你们太笨。
按佛祖的话来说就是,“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 顾客来了,商品又有问题,除了百般辩解还有什么办法呢?用美食堵住他们的嘴。
只见那设供的诸神,铺排斋宴,并皆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珍馐百味,与凡世不同。
师徒们顶礼了佛恩,随心享用,其实是:宝焰金光映目明,异香奇品更微精。
千层金阁无穷丽,一派仙音入耳清。
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
向来受尽千般苦,今日荣华喜道成。
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佛祖处正寿长生,脱胎换骨之馔,尽着他受用。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结果他们不得不接受了佛祖的折扣。
佛祖说:“阿傩、迦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结果,阿傩和迦叶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
我们看唐僧回去后是怎么向唐王交差的吧:唐僧说:“佛祖道:‘此经成就之时,有比丘圣僧将下山与舍卫国赵长者家看诵了一遍,保祐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止讨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意思还嫌卖贱了,后来子孙没钱使用。
’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只得将钦赐紫金钵盂送他,方传了有字真经。
此经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检了几卷传来,共计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数盖合一藏也。
”意思是说,三藏真经我们只取回来一藏,是因为我们的人事不够。
既然三藏真经只取回来一藏,当然也就达不到“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
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的功效了。
看到这里,我们知道三藏真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吧!既然三藏真经都不是什么东西了,那么劳民伤财的传经、取经自然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