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肉莲花的由来研究
简论论秀山花灯艺术修改
简论秀山花灯艺术摘要:秀山花灯是重庆秀山地区最重要的歌舞文化活动,是秀山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的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受到当地土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程序、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
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还有巨大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秀山花灯土家风俗表演形式社会功能秀山花灯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它根植于秀山地区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丰富多彩的秀山花灯是我国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一、秀山花灯的起源和简要发展历程秀山花灯,根植于秀山地区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政府提倡的“新文化运动”,辉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秀山花灯的原始名称叫“跳团团”,属土著人祭祀歌舞的形式。
清代“改土归流”、“赶苗夺业”后,大量的汉兵汉人从江浙湖广一带迁居秀山,高度文明的中原文化与土著人的“跳团团”,经过长期的相互渗透,逐渐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秀山花灯。
民国时期,秀山花灯由一旦(妹子)、一丑(花子“二人转”),发展成多旦多丑的群体歌舞和行当简单的花灯小戏(亦称单边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近二三十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花灯艺术在民间又又了一种消退的倾向。
这与改革开放后,现代的生活节奏对传统的民间文化冲击。
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因此,时至今日,秀山花灯还有随着民间艺人逐渐消失呈逐渐减少之势。
一、秀山花灯与土家族的风俗秀山花灯既是根植于本地区的一种文化,就必然的与当地土家人的风俗习惯有了很大的关联性。
土家人历来崇巫尚鬼,敬祭祖先和喜好歌舞。
神秘、乐观、诙谐、浪漫、勇敢是这个民族的主要精神特征。
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文化生态土壤为秀山花灯准备了温床;花灯的艺术性、祭祀性和娱人、娱神性为当地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特别是它那诙谐的方言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更为花灯的传承提供了适宜的载体。
秀山民间花灯源流考及舞蹈表演形式
秀山民间花灯源流考及舞蹈表演形式秀山,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秀山民间花灯源流考及舞蹈表演形式,是对秀山地区民间花灯和舞蹈艺术的探讨和研究。
在秀山,民间花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人们对繁荣和幸福的向往。
花灯起源于秀山千年历史的温泉文化,融合了汉、藏、苗、瑶等多个民族的艺术特点,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秀山民间花灯的制作非常精细,以色彩亮丽、造型独特而闻名。
在花灯制作过程中,通常采用竹筒、纸张等材料,通过剪纸、粘贴、上色等工艺,手工制作出各种灯笼的造型。
这些灯笼不仅可以用来照明,还可以用作装饰物,增添节日气氛。
当花灯点亮之后,夜晚的秀山变得璀璨夺目。
秀山民间花灯除了制作精美外,舞蹈表演形式也是别具一格。
秀山民间花灯舞蹈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舞姿,吸引了大量观众。
秀山花灯舞蹈通常以团体形式展示,舞者手持花灯,伴随着悦耳的音乐,一起舞动身体。
舞者们的姿态婀娜多姿,舞蹈动作优美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审美上的享受。
秀山民间花灯舞蹈是秀山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秀山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舞蹈表演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在这一天,舞者们会穿上华丽的服装,手持花灯,载歌载舞,将欢乐和幸福分享给观众。
花灯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秀山人民对新年吉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秀山民间花灯和舞蹈表演形式的源流考,不仅是对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更是对秀山地区历史文化的探究。
通过对花灯和舞蹈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研究和保护秀山民间花灯和舞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推动花灯和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传承下去,为秀山的文化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秀山民间花灯源流考及舞蹈表演形式是对秀山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
肉莲花
肉莲花肉莲花,又叫“莲花十八响”,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的男性体育舞蹈。
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固而又被称为“莲花十八响”。
表演时,一般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多少,不受场地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自在地表演,这是一项群众性的健身体育舞蹈。
肉莲花始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沿河沙子场土家族民间艺人杨通朝所创,盛行于贵州高原东北部乌江中下游一带。
杨通朝年轻时是个灯迷,因家境贫寒,缺少劳力,他出去唱灯又往往耽误农活,所以妻子十分厌烦,百般阻挠。
长此以往,痴心不改的杨通朝心急如焚,有一天竟然不吃不喝,装起病来。
家里为他求神问卦,冲傩还愿,求医讨药,都无济于事。
这天妻子又愁眉苦脸地走在求医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风风火火的小伙子,问:“杨嫂,杨哥病好了吗? ”杨嫂答:“哪会? 毛病越来越严重哩。
晓得闯到哪家的鬼罗? ”“我倒有副好药,不晓得你依不依。
”“小兄弟,只要他的病能好,我什么都依。
”“你只要能让大哥唱灯,他的病马上会好。
”杨嫂听罢极不情愿,不过话已说到前头,也只好如此了。
她回家后,将遇到小伙子的事情讲给丈夫听,心疼地说:“你病了这些天,不吃不喝的,怎么跳? ”于是劝丈夫休养几天再说。
杨通朝一听这话就来了精神,为了表明自己的病好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一条短裤,赤着身子,就围着妻子拍胸、拍腿、拍手臂,噼里啪啦从头到脚边拍边跳。
清脆的拍打声惊动了隔壁邻居,乡亲们都跑去看,见杨通朝打着赤膊,双手在身上有节奏地拍打,便问他:“喂! 你搞啥? ”“我在打肉莲花。
”杨通朝随口答道。
从此,“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便不胫而走并逐渐发展到更多的村寨。
表演也发展到不计人数多少,场地包括田间、地头、院坝,随处均可。
“肉莲花”,仅从字面上来看,有点不太好理解,其实它的特点就像字面一样异常鲜明。
无论春夏秋冬,参加表演的男人都必须脱光上衣,亮出臂膀,叉开五指,跟着节律用力拍打身上的肌肉和关节。
浅析秀山花灯艺术起源的文化解读
秀 山花 灯 不 仅 有 一 整 套 完 整 系 统 的 花 灯 表 演 流 程外 , 还有 丰 富 的花 灯 表演 形 式 , 主要 包 括 花 灯 二 人 转、 双 花灯 等 。其 中花灯 二 人转 就 是 两个 人 表演 的单
历史 上 ,在 这 个地 区曾经 发 生过 多 次历 史 事件 , 正是 因为 这 些 历 史 事件 给汉 文 化 和 当地 土 著 文 化 的 结合 创 造 了机 会 ,并 且 在 很 多 历 史 文 献 中也 有 关 于 “ 当地 人 ” 和“ 外 来人 ” 共 同生 活 的记 载 。在 这过 程 中必
西, 流传 到 秀 山 后 , 当地 民族 保 留 了大 部 分 框 架 和模
式, 进行 了一定 程度 的衍 生 。此 外 , 历 史上 秀 山并没有 制 作 花灯 的艺 术 条 件 , 也 没 有 这种 艺 术 形 式 , 而 花灯
文 化本 身就 属 于全 国性 的民 间习 俗 , 因此 还有 很 多学 者认 为 花灯 是外 来 的 , 这种 说法 在 一 些花 灯 唱段 中也 有一 定体 现 。 ( 三) 土著外来 结 合说
秀 山花 灯源 自于重 庆市 秀 山土 家族 苗 族 自治县 ,
是土 、 苗、 汉 各族 人 民喜 爱 民间歌 舞 , 虽 然 秀 山设 县 已
经有 2 0 0多 年 的历史 ,但是 由于缺 少完 整 的地 方 志 , 古 文 献资 料有 较 为散 乱 , 涉 及到 花灯 这 种 民 间艺术 的 资料 更是 稀少 , 造 成 考证 秀 山花 灯 的起 源 问题 较为 困 难. 缺 乏准 确可靠 的依 据 。 ( 一) 土著说 现 阶段 关 于秀 山花 灯 的起 源有 三种 说 法 , 分别 为 “ 土 著说 ” “ 外来说” “ 土 著外来 结 合说 ” , 其 中土 著说 的
秀山花灯的文化生态价值及艺术魅力研究
秀山花灯的文化生态价值及艺术魅力研究●杨 亭秀山花灯属全国稀有剧种之一。
按照地域分布来看,秀山花灯可分为五个流派,即龙凤、溶溪、龙池、洪安、梅江。
秀山花灯为歌舞艺术,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浓郁的艺术魅力。
近几年来,秀山花灯引起了一部分专家学者的注意,并且对这一民间文化现象内在蕴藏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它主要集中在对秀山花灯渊源的考察,对秀山花灯常识性的介绍等方面。
但是从目前来看,对秀山花灯文化价值做深层次的研究成果还较少,特别是将秀山花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个案来进行研究,现在几乎还没有人做过。
还需要从更宽泛的层面进行挖掘与拓展,这样才能使蕴涵博大、演技独特的秀山花灯得以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花朵。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查阅的史料记载和对秀山花灯进行的实地考察,将在本文里对秀山花灯的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进行三个方面的阐释。
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脉的中段,是重庆市的东南边陲重地。
自古以来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属于典型的巫文化影响区域。
而秀山花灯则是在各民族的相互接触与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并且是在宗教祭祀与长期的劳动生产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的一种“人神共存”虚实结合的民间文化艺术精品。
据《秀山县志》记载,“起源于唐朝,兴盛在宋朝,发展于明代土司制度确立时期。
元代以后叫跳团团。
明代初便逐步传至周边县,并从黔北一带进入川南,最后到达云南。
秀山建县后,清乾隆年间,吸收了外来音乐,后改称‘花灯’。
清末民初正式命名为‘秀山花灯’。
”①可谓是秀山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与广阔的传承空间。
清代版《秀山县志》发现其中记载有跳花灯的习俗:“上元灯光华丽,鱼龙曼衍,平快最盛,乡人以去年中秋暗雨,占元夜晦明,往往念之,谚曰:中秋月不明,雨打上元灯,清明上坟,剪纸挂坟顶。
”讲到当时跳花灯最热闹最盛行的是平快(今平凯地),跳花灯的人手执各种用纸扎制的如鱼龙之类的灯,排着长长的队伍,串行在夜色笼罩下的茫茫大地,犹如一条火龙在新春时节沉睡的大地上游弋。
秀山花灯历史源流初探
秀山花灯历史源流初探作者:罗岚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2期[摘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是一种集歌、舞、戏、民间吹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的表演、舞蹈、音乐、唱词、服饰、道具、灯饰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关键词] 秀山花灯源流初探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46一、秀山人文地理环境概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外缘的渝、湘、黔、鄂四省(市)结合部。
地处北纬28°9′~28°53′5″,东经108°43′6″~109°18′58″之间。
东与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邻,南和东南西南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距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仅0.5公里,北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北角距湖北来凤县境20公里。
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231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1.18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32.12万人。
境内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走向。
其间平坝、丘陵、低山、中山相互交错,主要山脉有平阳盖、川河盖、木桶盖,太阳山、八面山。
最高山峰轿子顶海拔1663米,最低谷地烂泥湾海拔245.7米。
森林覆盖率28%。
境内河流梅江河、平江河、溶溪河及其支流横贯全县所有乡镇,过境河有酉水、洪安河,水资源丰富。
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6.5℃,全年无霜期290天,年平均降水量1326毫米。
山与山之间有多块平坝,尤以县城——清溪——龙凤坝子最大,为渝东南之最,举目远眺,良田万顷,沃野平畴,果林翠竹装点农舍,星罗棋布,美不胜收,素有“小成都”之美誉。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60余种,其中锰矿储量为2400万吨,与湖南省的花垣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并称为中国锰“金三角”。
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锰工业基地。
汞储量为1.04万吨,属全国最大型汞矿床,自古以来,都在开采。
煤储量为2700万吨,建国至今仍在开采。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历史回顾,传统形式,现代化改进,创新探索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表演形式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探讨其发展历程和特点,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2. 正文2.1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历史回顾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据记载,早在宋朝时期,重庆秀山就已经开始有花灯的制作和展演活动,成为当时民间传统节日的一部分。
这些花灯多为手工制作,结合了当地的文化元素与寓意,成为展示重庆秀山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
在明清时期,重庆秀山的花灯展演方式逐渐演变成规模更大、技艺更精湛的活动。
城市中的庙会和庆典上,各种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重庆秀山的花灯展演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传统手工制作逐渐被机械化和电子化取代,使得花灯制作更加高效和精确。
同时,新型材料的运用也为花灯的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总的来说,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历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与时代发展相互交融的过程。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这项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展现出重庆秀山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创新精神。
2.2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传统形式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传统形式源远流长,是当地一种富有民俗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在过去的历史中,重庆秀山地区的居民常常利用节日或庆典来展示花灯,以表达对丰收、喜庆或祈福的祝福之情。
传统形式的重庆秀山花灯展演通常由当地手艺人亲手制作,采用竹木、彩纸、灯芯等材料制成各式各样的花灯,包括灯笼、花瓣灯、动物灯等。
这些花灯往往设计精美、色彩艳丽,既具有实用性又能展现出文化内涵。
秀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秀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摘要:花灯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集舞蹈、音乐、戏剧、宗教、纸扎等于一体的富有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也是我国2006年5月第一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演之一。
表演形式丰富,动作流畅优美,曲目通俗有趣的花灯给人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秀山花灯不管是从文学、舞蹈、音乐还是其表演形式和群众性来看,都是秀山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作。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与秀山花灯的“非遗”传承人近距离交谈,试图从中找到秀山花灯的丰富内涵及其今后的传承发展路径。
1 秀山花灯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非物质”三字而言,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本”,不论是人的技艺、表演还是人的经验、精神,都是能够令人感同身受、知晓其意的。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是一种在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期间跳的庆祝新年、去除灾祸的仪式性歌舞。
秀山花灯在秀山县各个乡镇广泛流行,大致涉及溶溪、玉屏、清溪、隘口、龙凤以及海洋等乡镇。
秀山山清水秀,清代章恺所作诗句“蜀道有时尽,春风幾度分。
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生动地描绘了秀山的地理位置。
秀山物产丰富,人民朴实勤劳,能歌善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极其丰富,秀山花灯就是其中的代表,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1.1 起源关于秀山花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概可以归纳为“土著说”“外来说”“土著与外来结合说”,其具体起源年代也有很大的争议。
但由于花灯是一种音乐形式极其丰富的艺术表演,所以可从其唱词窥探其起源。
第一段唱词:“灯是灯来灯是灯,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兴,唐王设下花灯会,年年元宵闹花灯,花灯三千六百盏,留有两盏到如今。
”第二段唱词:“正月里来正月正,薛刚父子闹花灯,唐王设下花灯会,薛刚父子闹不成。
”第三段唱词:“站起听来坐起听,跳灯之人说原因,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兴。
灯从唐朝起,灯从宋朝兴,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
许下红灯三千六,从头一二说你听,长江丢下两千盏,土地拿走一千灯。
贵州沿河土家族民间体育“肉莲花”起源探析
贵州沿河土家族民间体育“肉莲花”起源探析作者:杨秀芳陈晓梅杨跃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3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3摘要通过对贵州沿河土家族民间体育“肉莲花”的实地调查,深入土家族山寨,借助文献资料、访谈、口述史等方法,运用历史学、民俗学等理论,对沿河土家族“肉莲花”的起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沿河土家族民间体育“肉莲花”并非一人所创,是土家族人民长期生活劳作中产生,其雏形受巴渝舞和土家花灯戏的影响,是土家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再现。
沿河土家族民间体育“肉莲花”的起源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种:1.土著学说;2.劳动学说;3.历史学说。
关键词贵州沿河土家族民间体育肉莲花起源一、前言“肉莲花”又名“莲花十八响”,是沿河土家族民间体育的一支奇葩。
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固而被称为“莲花十八响”。
表演时,打赤膊穿裤衩进行,叉开五指用力拍打身上的每块肌肉和关节,一是表现体格健壮,二是用这种拍打肉体的清脆声音来抒发心中的喜悦之情。
舞蹈时不计人数多少和场地的限制,堂屋院坝、田间地头,都能自由自在地表演。
单独表演刚柔并济,噼啪有声,集体表演气势雄壮,吼声震天,有排山倒海之势。
是一项独特的群众性健身体育舞蹈。
沿河县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地处湘、鄂、渝、黔三省一市毗邻的土家族聚居区,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北部,乌江下游,与重庆市交界,近邻湘鄂,为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1]。
复杂而特殊的地理环境练就了勤劳勇敢的土家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造就了土家族人民粗犷、豪放、彪悍、刚强与不屈不饶的性格。
在“特定时空”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等各种民俗事象中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明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民间体育项目。
“肉莲花”就起源于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山,吸大山之灵气,聚乌江之气势,与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土家人民历史生活在今天的再现,是贵州沿河活的历史,在贵州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秀山是中国重庆市的一个县级市,素有“重庆的后花园”之称。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至正月初二,秀山举办盛大的花灯展演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为了推动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创新与探索,提升活动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本文将引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可以加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秀山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包括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
在花灯展演中,可以采用传统元素进行装饰和表演,如舞狮、龙舞、花车巡游等,以此弘扬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来观看和参与。
可以借鉴其他地方花灯展演的成功经验。
在国内外许多地方,都有具有影响力的花灯展演活动,如中国南昌的“中华灯会”、日本的“富士山花灯节”等。
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和学习这些成功案例,了解其展演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策划,从中汲取启发,并尝试将这些经验和成果与秀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花灯展演方式。
要注重科技的应用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花灯展演也不例外。
可以运用LED灯光技术,打造多彩缤纷的灯光效果;利用投影技术,展现立体画面和动态效果;结合音乐和舞蹈,创造出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的表演形式。
通过科技的应用和创新,不仅可以提升花灯展演的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还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应该注重创作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花灯展演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活动,需要专业的创作、制作和演出团队来进行组织和实施。
要加强对创作队伍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其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充实和拓宽他们的艺术思考和创作思路,让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花灯作品和表演。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需要注重传统文化、借鉴他处经验、应用科技创新和建设创作队伍等多方面的努力。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相信秀山花灯展演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形式,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参与,推动秀山旅游的发展。
秀山花灯_精品文档
秀山花灯引言:秀山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民间艺术表达形式之一。
它不仅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展现出人民生活的美好和对节日的热爱。
秀山花灯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与中国的春节和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密不可分。
本文将介绍秀山花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起源和发展历程秀山花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代。
据史书记载,汉代时期的民间庆祝活动中,人们就开始制作花灯,并将它们挂在室外或室内,以庆祝喜庆的场合。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秀山花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明朝时期,秀山花灯开始流传到贵州省秀山地区,由于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众的热爱,使得秀山花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秀山花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明代,秀山花灯主要作为宗教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它通常用于祭祀神祗或向神祗祈福。
而到了清朝,秀山花灯逐渐成为了民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并融入了更多的民俗元素。
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秀山花灯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活动。
二、秀山花灯的制作过程秀山花灯是一种纯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而繁琐。
它的制作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和构思:首先,制作花灯的人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设计花灯的外形和造型。
设计者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花灯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装饰等。
2. 材料准备:制作秀山花灯的材料通常是纸、竹子、丝线和彩灯等。
这些材料需要提前准备好,并保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3. 节选灯框:花灯的灯框是整个花灯制作的核心部分。
制作人员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花灯的形状来选择适合的灯框,并进行细致的切割和修整。
4. 组装和装饰:在灯框制作完成后,制作人员需要将各个部件进行组装,并进行外观的修饰和装饰。
这包括粘贴花纸、绘制图案、贴彩灯等。
5. 完成和调试:在花灯制作完成后,需要对花灯进行整体的调试和检验,确保各个部件的正常工作。
三、秀山花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秀山花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浅析重庆秀山县土家族花灯的保护与传承
一、秀山花灯概述(一)从歌舞表演到花灯。
秀山花灯是集语言、宗教、歌舞、杂技、纸扎技艺为一体的民族艺术,同时作为国内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一支重要的派别,可以说是我国非常宝贵且无法替代的民族音乐遗产之一。
秀山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灯儿节,广泛遍及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古老且生活气息深厚的民间歌舞表演艺术。
此中以重庆市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演出为突出代表。
据历史记载,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时期,后延续于元明时期,在清代时其发展达到顶峰,此后发展进入停滞期。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下江人”①涌入这一地区,江汉文化亦促进了秀山花灯文化的发展。
秀山县向来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来源汉族的“灯儿戏”,后与秀山土家族和苗族的音乐演出形式和土家语言相融合,形成纯挚友好、歌舞悦耳、为汉、土人民喜爱的民间演出。
近现代时,国内音乐的传播速度加快以及传播方式的增多,结合江南采茶戏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又有了一些新形式的涌入,如搭花台、花灯单边戏和现代花灯剧。
(二)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崴步”。
花灯戏表演中,舞蹈动作作为其表演的重中之重,它的一般律动特色为“崴”,其中男艺人②最重要是身形天然、动作流畅,脚形不绷不勾;对女艺人来说,手的姿态是极其富有特色的,其“崴步”的手式名为“风摆柳”,手的动作要随脚步自然摆动、一气呵成,像春风拂起的柳条飘舞。
在花灯二人转演出中,“崴”时,不仅腰、胯的动作要与膝盖曲伸进行配合演出,并且胯的动作需夸张且匀称。
除去“崴步”之外尚有一些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舞步,如斜跨送扇、等点步等崴步动作。
花灯的各类“崴步”常常与不同演出角色相对应,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不同刻画,与中国戏曲之中的角色人物行当有一定的联系。
二、现代生活对秀山花灯的双向性影响(一)现代音乐对秀山花灯的冲击。
在现代科技发展快速的今天,各种媒体影响着大众的生活。
秀山花灯作为一类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产业,受到来自现代媒体的刺激和困扰,以前万人空巷的场景已不再。
秀山花灯源流刍议
秀山花灯源流刍议作者:王德明概要:民国时期,政府提倡“新文化、新生活”运动,一些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有识乡绅,加入到花灯活动之中,秀山花灯得到空前的发展。
花灯,也叫彩灯。
有书说起于汉,兴于唐。
花灯多在元宵节时展放,所以有花灯闹元宵之说。
秧歌、秧歌戏、采茶调、采茶戏、茶歌、茶蓝灯、花鼓灯、灯歌、彩调、二人台、二人转、花灯等,虽然名称各异,都属于同源异流的民间歌舞艺术。
秧歌: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广大地区,大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表演,也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清代吴锡麒的《新年杂咏》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所扮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妹、川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
”秧歌的种类主要有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和陕北秧歌。
秧歌在全国民众中的影响,有一首打游诗讲道:“听见锣鼓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的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
”展现了秧歌的普及程度和在民众中的地位。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广大地区,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歌舞形式。
有称之为“三花并放”的花鼓灯,双条鼓(即凤阳花鼓)、卫调花鼓。
三花各具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的一方艺术。
灯戏:主要有四川灯戏,以川北灯戏最具影响力,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南充、遂宁、广安、广元、绵阳、巴中、达州及陕西、甘肃南部。
也称“大筒戏”或“端公戏”。
重庆的梁平县的“梁山灯戏”在全国也很有影响。
花灯:从大范围讲主要有:云南花灯、贵州花灯、湖南花灯、四川花灯、重庆花灯、湖北花灯,其次还有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浙江、江苏、河北、山西、北京、上海、台北花灯。
真可谓花灯艺术在中华大地上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作为以县而命名的“秀山花灯”,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它与全国其它地区的花灯艺术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于秀山花灯的起源,最早有三种说法:土著说、外来说、土著外来结合说。
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秀山花灯的人类学考察
2、教育普及:加强秀山花灯在学校、社区等范围内的普及教育,培养年轻人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将花灯艺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以及开展各类 群众性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花灯文化的传承中来。
3、创新发展:在保持秀山花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途 径。例如,可以通过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 和吸引力的花灯表演;同时,也可以探索将花灯艺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推动经济发展。
谢谢观看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 战。一方面,一些地方存在着对文化遗产不重视、保护措施不到位的现象,导 致一些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和损失。另一方面,一些文化遗产由于缺乏有效的 传承机制,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 措施和方法,如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 新、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等。
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我们也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利用。文化遗产不仅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对文化遗产的 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一些历史悠 久的古镇、古村落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为传统文 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当然,我们在利用文化遗产时,需要注重保持其原有 风貌和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性开发。
一、引言
秀山花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 值。本篇田野调查报告旨在深入了解秀山花灯的现状,反思其保护与传承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考察主要观 察秀山花灯在当地的展演情况、受众反应;深度访谈对象包括当地非遗传承人、 群众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文献资料搜集涵盖了历年来的相关研究报告、 政策文件等。
民族风情文化:秀山花灯
秀⼭⾃治县,⼭川秀丽,⼟地肥活,物产丰富。
⼈杰地灵。
居住在这⼟地上的⼟家、苗、汉各族⼈民,通过世世代代⾟勤的⽣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不但创造了本民族赖以⽣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且创造了富有民族⾊彩的⽂化艺术。
特别是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改⼟归流"后,⼤量吸收了汉族和其它民族的先进⽂化,使本民族的⽂化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除⼦的秀⼭花灯外,较为突出的有:⼟家摆⼿舞、摇⼋苞(⼜称⼋宝铜铃舞);苗族⿎舞、接龙舞、薅草多⿎(⼜名打闹或薅秧闹)、般⼯号⼦、民歌、⼭歌;傩愿戏、阳戏、灯⼉戏、⾠河戏;舞龙灯、狮⼉灯以及独具特⾊的各族民间⼯艺美太等。
这些民族民间艺术,和秀⼭花灯⼀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显⽰了秀⼭⼀定的贡献。
秀⼭被称为"⾳乐的海洋""艺术的海洋",是全国的花灯歌舞之乡。
最近,被⽂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秀⼭花灯是祖国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载歌载舞、独蛤地⽅特⾊和民族特⾊,是祖国⽂艺百花国中⼀枝绚丽多姿的⼭花。
秀⼭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经历代民间花灯艺⼈代代相传、继承和发展,它已形成为以秀⼭为中⼼、传播到川、黔、湘、鄂四炸边区的地域⽂化。
关于秀⼭花灯的起源,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各种丰富⽣动的民间传说,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有⼟著说、外为说和⼟著外来结合说三种。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重庆秀山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一个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著称的旅游胜地。
每年春节期间,重庆秀山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演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在过去的几年里,秀山花灯展演方式逐渐得到改进和探索,以提升游客体验和展示效果。
本文将探讨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我们来看看过去几年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变化。
过去,秀山花灯展演主要是在公园、广场等开放场地进行,采用传统的彩灯、灯笼等装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随着人们对于观光活动体验需求的提升,传统的花灯展演方式逐渐显得单一和缺乏新意。
近年来,秀山花灯展演开始探索新的方式和元素,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期待。
一种新的展演方式是结合LED科技,打造高科技花灯展。
LED灯具有色彩丰富、亮度高、耗电低等优点,能够呈现出更加炫丽的光效,吸引更多的观众。
重庆秀山就在近年来引入了大量的LED灯饰,结合音乐、舞蹈等元素,打造出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花灯秀。
这种新的展演方式不仅丰富了花灯展的内容,也增加了游客的观赏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还包括了艺术与文化的结合。
重庆秀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通过花灯展演来展现出来。
近年来,秀山花灯展演开始注重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花灯展的设计中。
利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花灯,并通过故事、传说等形式来讲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使得花灯展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之旅。
这样的展演方式不仅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当地的文化,也提升了花灯展的文化品质。
除了上述的方式外,秀山花灯展演也在创新互动体验的方式。
传统的花灯展演多是游客被动观赏,缺乏互动性。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游客,花灯展演开始探索增加互动元素。
安排专门的互动区域,让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到花灯的制作过程中;或者通过增设音乐、灯光互动装置,让游客可以与花灯进行互动,增加了参与感和乐趣。
这些互动体验的方式,使得花灯展演更加具有吸引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与。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花灯展演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重庆秀山作为我国的文化名城,一直致力于将花灯展演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吸引游客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详细探讨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
重庆秀山可以通过创新花灯展演的主题和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
传统的花灯展演通常是以庆祝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如元宵节、中秋节等。
重庆秀山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元素,设计更多独具特色的主题,如动漫主题、历史主题等,以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
例如可以创作一些具有秀山特色的花灯,如山水、特产等,以展现秀山的独特之美。
重庆秀山可以发展多样化的花灯展演形式。
传统的花灯展演通常是在夜晚进行,以点亮花灯为主要特点。
重庆秀山可以发展更多的形式,如白天花灯展演、互动式花灯展演等。
白天花灯展演可以通过灯光和颜色的运用,展示花灯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互动式花灯展演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参与如夜幕降临时点亮花灯的仪式、游客参与灯组的装置等。
这些新颖的形式可以使花灯展演更加生动有趣,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重庆秀山可以加大对花灯展演的宣传推广力度。
良好的宣传推广是吸引游客和提高知名度的关键。
重庆秀山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加大对花灯展演的宣传力度。
特别是在重要的节假日,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花灯巡游活动,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参与其中。
重庆秀山还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将花灯展演纳入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
重庆秀山还可以通过加大对花灯展演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培训力度,提高花灯展演的质量和水平。
花灯展演是一项需要精湛技艺的艺术形式,需要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
重庆秀山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将花灯展演的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提高继承人的数量和质量。
重庆秀山还可以组织花灯展演比赛,鼓励和激励制作人的创作激情,提高整体水平。
重庆秀山花灯展演方式的探索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创新主题和内容、发展多样化的形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和提高制作技艺水平,将能够使花灯展演更加吸引人、更加生动有趣,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秀山花灯之肉莲花的研究一、秀山花灯的分类,及派系二、秀山肉莲花与花灯的关系三、秀山肉莲花的表演形式四、秀山肉莲花的由来五、秀山肉莲花的现存问题第一、秀山花灯的分类及派系秀山地盘虽然不大但是她的花灯戏却有着同的类别和派系,在土家和苗家的土地上一种纯朴归真的民族话剧给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增添了许多韵味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
花灯是怎么一回事?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花灯的分类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坐落在渝东南与湘西北黔东北接壤,那里自古以来就有小成都之称,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大坝子,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纯朴的土家人和苗家人。
秀山境内有一种叫做花灯的民间艺术,虽然秀山地域不大但是这种艺术却有着很多种类别。
这种小域多形式的艺术差异其实与当地的地理条件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因为秀山与贵州湖南接壤,在不同的地界会融合不同的当地及其周边民族的文化,这样就造就了这种小域多形式的艺术形式。
秀山花灯主要有这几大类别:花灯二人转(唐坳、溶溪、隘口、清溪)、双花灯(洪安、梅江、管庄)、花灯群舞(县城、)、花灯戏(溶溪、高田、毛坡)、肉莲花(唐坳)。
花灯二人转:这是秀山花灯的主要表演形式。
从表演中幺妹子和赖花子的地位看,它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流行的"二人转",而是具有地地道道二人跳"门斗转"的特点;是对"跳团团"的继承,是男的围着女的转、丑的围着美的转、矮的围着高的转。
女的、美的、高的在中心地位,以"双脚并立回正身",保留着明显的原始女性崇拜的特点。
双花灯:即由二男二女(二丑二旦)同时歌舞演唱。
主要用来表现热闹、喜庆等较大场面,如《双采茶》、《大闹红灯》、《闹华堂》等,就是用双花灯形式来表演的。
有的地方在表演中加入了"花子打岔"、"翻厂子"等表演和民间杂技艺术,从而增添了热烈氛围和乐趣。
花灯群舞:是从"花灯二人转"发展而形成。
是近30多年来专业文艺工作者辛勤研究探索的结晶,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表演形式,也是与新时代衔接得最密切的一种表演艺术。
其表演形式是由二女二男、四女四男、多女多男来进行表演的较大型的花灯歌舞,演出要有专业舞台。
花灯戏:秀山民间传统的花灯戏,又称"单边戏",也称"花灯歌舞戏"、"花灯小戏"。
一般无布景,演员装扮也简单,情节简单,演出时间短。
有生、旦、丑三种角色,内容多以表现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剧目为主。
(二)花灯的派系1、一花灯的舞蹈形式分二人转戏,是秀山西南的地区与贵州接壤的几个乡镇(唐坳、溶溪、隘口、清溪)为主,称为思南派,当地人认为他们的花灯起于思南。
双花灯,是秀山南部的几个与湖南接壤的乡镇(洪安、梅江、管庄)为主,称为南派。
花灯群舞,主要以县城为主,称为花灯寨派。
花灯戏,是秀山西南的几个乡镇(毛坡、高田、溶溪)为主,称为毛坡派。
肉莲花,以唐坳乡小兰村花朵坡简式为主,称为日月公母灯派。
第二、秀山肉莲花与花灯的关系肉莲花是秀山花灯的一支,也是最具特色的一支,它是由外来舞蹈与秀山花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花灯形式。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都是在与其他文化和艺术不断的融合和取舍而得以发展的,秀山花灯也不例外,肉莲花本是思南民间舞蹈,在清代咸丰年间,由土家族小伙子冯殷汉在贵州思南做短工时学得,后将该地的歌舞带回家乡演出并进行改编。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肉莲花”的表演一直都在塘坳乡小兰村一带流行,后来由于历史原因,中断至今。
冯殷汉将思南的肉莲花的舞蹈和音乐带回家乡与秀山的花灯巧妙地结合形成了新型的花灯式的肉莲花,它的表演形式也是独特新颖的。
肉莲花”的表演与花灯班子一起搭建组合表演,这一表演形式仅塘坳有。
班子一般由12人组成,为一旦二丑(旦角称幺妹子,为男扮女妆),举日月公母灯两人,演奏乐器三人(锣2人、钹1人),另四人专门负责场外演唱。
在日月公母灯下,两名丑角光着上身,围着旦角边唱边跳,同时以双掌拍打自己的手肘、头、肩、腋下、胸、小腿等部位,发出响亮、清脆的啪啪声(意为拍掉晦气和病痛)。
旦角则作为配角,手持花灯扇,穿插于丑角之间。
整个表演,旋律优美上口,唱词诙谐风趣,场面热烈欢快。
这种形式就是花灯戏,花灯二人转等形式与思南肉莲花的舞蹈音乐歌曲相结合的新型花灯。
其歌舞乐曲特点:“肉莲花”舞蹈粗犷、豪放,节奏感、韵律感极强,充分显示了土家族舞蹈形、神、劲、韵的美。
歌词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即兴之作,又有师承相传,歌物唱景,赞人颂事,寓意深长。
摘录部分个词如下告秉告秉真告秉,告秉两旁看灯人。
愿看灯的站两旁,不愿看者进绣房。
上打雪花来盖顶,下打古树来盘根。
芭蕉树上千条路,棕树脚下万条根。
问浑路来路又远,盘浑根来根又深。
天堂大堡小南村,打个拜拜秀山人。
一打蛤蟆来跳井,二打童子拜观音。
三打桃园三结义,四打四季大发财。
五打五子登科早,六打六合又同春。
七打天上七姐妹,八打神仙吕洞宾。
……上头安齐云南转,下头安齐北京城。
安得长土好跑马,安得宽田好放鱼。
还有金银有用处,修房造屋与儿孙。
前头修起朝府门,后头修起晒花亭。
左边修起恩(鹦)哥嘴,右边修起转角楼。
……生得金童十二对,生得银女十二双。
后来儿孙高中举,皇榜高中中头名。
……从这些歌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心愿,也可以领略到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歌舞天赋,这些个词全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
多数是即兴创作的。
第二、秀山肉莲花的表演形式“肉莲花”的表演与花灯班子一起搭建组合表演,这一表演形式仅塘坳有。
班子一般由12人组成,为一旦二丑(旦角称幺妹子或者花姑娘,为男扮女妆),举日月公母灯两人,演奏乐器三人(锣2人、钹1人),另四人专门负责场外演唱。
在日月公母灯下,两名丑角光着上身,围着旦角边唱边跳,同时以双掌拍打自己的手肘、头、肩、腋下、胸、小腿等部位,发出响亮、清脆的啪啪声(意为拍掉晦气和病痛)。
旦角则作为配角,手持花灯扇,穿插于丑角之间。
整个表演,旋律优美上口,唱词诙谐风趣,场面热烈欢快。
(一)道具及其角色日月公母灯,用竹丝做成日月模型添以彩纸,做成日月灯笼内臵旋转灯或者固定灯(与走马灯类似),在外围用彩纸编制吊链(彩纸卷筒和剪花,用丝线串连,纸筒两端各有一个剪花。
)然后将灯笼挂在小竹竿上,竹竿的顶端有少许的竹叶。
所用到的其他乐器有:锣、钹。
幺妹子,手持彩帕,头戴花布,身着裙子。
一男子扮演,这与当地的风俗有极大的关系(女子不能与男人共舞或者共处还有就是女人不能参加社交活动)。
二丑角,装饰简单,光着上身,头缠丝帕,脚踏草鞋,赤手空拳。
(二)演出前在演出前,道具即日月公母灯和锣、钹先要供奉在灯堂内,灯堂一般设在花灯传人家中。
每日焚香祭拜。
在这期间女人是不能进入灯堂的,小孩子也不能进入,只有成年男子才有资格在启灯之前享受观灯的特权。
(三)出灯时间在土家人苗家人眼里每年的年初是他们最重要的日子,就像朱自清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个好的开头一年大吉,人丁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所以出灯时间是大事,不能马虎大意,出灯是由定时的,每年的正月初二是出灯的第一天。
第一天出灯一般只在自家或者是在自己的寨子上,不会出很远的。
正月初二每家都要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锣、钹不绝于耳,花灯调子响切每家每户。
为什么会选择正月初二出灯是有讲究的,正月初二是大年的第二天也是当地人的到大年的第二天,第一天祭祖几天,第二天就是花灯开篇。
他们认为花灯会给他们带来好运的,也足以看出花灯在土家人和苗家人心中的地位了。
自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十五(即元宵节)止日月公母灯会走遍各家各户,给各家各户带去好运。
(四)出灯演出从正月初二起,花灯就开始演出了,花灯式流动式演出,每家每户的串门,但是不是任何人家都去的。
首先要看你是否接灯,接灯与演出也是有讲究的。
1接灯是有讲究的。
(1)将一条凳子放到堂屋上面点上蜡烛,放上纸钱与香,有的或多或少放上一个红包。
(这叫堂屋等)(2)放一凳子在街檐上面仍然臵办以上东西,表示这家人刚有哀事(死人)。
(这叫街檐灯)2、演出也是有讲究的:少数民族对于自己的风俗是很讲究和在乎的,不能乱来。
(1)演出时要先了解这家人的情况。
一般有:老人,幼儿,婚丧嫁娶等情况,如果有老人唱花灯调的时候就得唱《祝寿篇》;如果有小孩在读书就得唱《状元郎》或者《十子进科》,如果刚死人就得唱《二十四孝》等(2)如果遇到龙灯就更麻烦了,演出人员就得和龙灯对才了,一般会出现龙缠灯。
遇到这种情况花灯演唱者就要唱二十调,求得龙的解脱。
其实这是龙灯人和花灯人在互相找茬。
一般会是龙灯输局告终,但是每次龙灯与花灯相遇就会有一场格斗。
(五)辞灯辞灯是在正月十五者晚上,当最后一次出等回到灯堂。
演出人员吃过元宵,烤了火,就开始辞灯了,在灯堂外的坝子里把日月公母灯烧掉,意在将各家各户的愿望待会天上以祈求神人的庇护,辞灯时人们演员会围着火苗跳肉莲花,高唱花灯曲。
第四、肉莲花的由来肉莲花的由来主要研究的是它的产生和传入秀山的时间。
(一)肉莲花的起源“肉莲花”起源于清朝,由沿河县沙子场土家族民间艺人杨通朝所创。
杨通朝年轻时是个“灯迷”,因家境贫寒,缺少劳力,他出去唱灯往往耽误农活,妻子十分厌烦,百般阻挠。
杨通朝不得出门唱灯,心急如焚,于是不吃不喝,装起病来。
家里为他求神问卦,冲傩还愿,求医找药,都无济于事。
这天妻子又愁眉苦脸地走在求医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风风火火的棒小伙子,问:“杨嫂,杨哥病好了吗 ? ”杨嫂答:“哪会 ? 毛病越来越严重哩。
晓得撞着哪家人的鬼哕 ? ”“我倒有副好药,不晓得你依不依。
”“小兄弟,只要他的病能好,我什么都依。
”“你只要能让大哥唱灯,他的病马上会好。
”老伴焦急地问他啥病 ? 老汉说:“周身酸痛,怕是要跳跳花灯,才能好哩 ! ”杨嫂并不情愿,不过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
她回家将小伙子的话讲给丈夫听后,又心疼地说:“你病了这些天,不吃不喝的,怎么跳 ? ”,劝丈夫休养几天再去。
杨通朝为了表明自己的病好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一条短裤,赤着身子,就围着妻子拍胸、拍腿、拍手臂,噼里啪啦从头到脚边拍边跳。
打击声惊动了隔壁邻居,乡亲们都跑去看,见杨通朝打着赤膊,双手在身上有节奏地拍打,便问他:“喂 ! 你搞啥 ? ”“我在打肉莲花。
”他随口答道(二)传入时间1、“肉莲花”第五代传人冯大金介绍,在清代咸丰年间,土家族小伙子冯殷汉在贵州思南做短工,后将该地的歌舞带回家乡演出并进行改编。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肉莲花”的表演一直都在塘坳乡小兰村一带流行。
2、又有一传说是:赶马人从这里路过因看到这里的人们好客,便把自己从沿河学到的肉莲花也叫十八响交给了当地的人们。
但是当地人更趋向于前者。
第五、肉莲花现存问题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地的改变着世界,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开始凋敝,人们被现在的高科技产品所吸引将民族瑰宝臵之于事外,使得很多民族文化和艺术面临着失传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