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堂)
《说“木叶”》优秀课件
⑦说明“木叶”与 “树叶”在概念上相 差无几,在艺术形象 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 千金。
总结全文(7) 艺术领域:一字之 差, 相隔千里。
文章在说”木叶“的同时,也在说”树叶“ “落木”“落叶”,这几个意象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贰——再读课文,比较文中主要意象特征。
要求:梳理出文中含有”木叶“”树叶 ““落木”“落叶”的 诗句及作者的相关评论,了解这些意象在古诗中的使用频率。
③说明“木叶”“落 木”与“树叶”“落 叶”的不同,关键在 于“木”字。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 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 因素。
⑤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 特征(暗示性)。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 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 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 朗的秋天气息。
发现问题(1—3)
说明“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爱。
分析问题(4—6)
说林 庚
“ 木 叶 ”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 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 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 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 简史》等。
木
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
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叶 下
。
饱含水分 繁密
柔美 条女
—《
纷妖 曹冉且 植冉闲
,
,
美落采
女叶桑
篇何歧
》
翩路 翩间
。
。
太黄、无 干燥之感
—《
雨静
中夜
司黄四 空叶无 曙树邻
,,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木叶”。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正确的语调和语速说出“木叶”。
教学准备:1. 一张标有“木叶”的大字卡片。
2. 每位学生一张纸和一支铅笔。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出示标有“木叶”的大字卡片,并向学生询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后,教师解释“木叶”是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一个村庄的名字。
指导发音:1. 要求学生注意教师的发音,并试着模仿。
2. 强调发音的音调和语速。
练习发音:1. 让学生分组,每组三人。
2. 让学生轮流站在台前读出“木叶”这个词汇。
其他组员可以用手势或点评方式来评价读音。
角色扮演:1. 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教师”,另一组为“学生”。
2. “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学生”要用“木叶”这个词汇来回答问题。
3.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来回答问题,让他们发挥想象力。
写作练习:1. 让学生单独完成一张纸上写下“木叶”的练习。
2. 鼓励学生想象他们是《火影忍者》中的角色,写一段与“木叶”相关的句子或短文。
展示与分享:1. 鼓励学生将他们写的句子或短文向全班展示与分享。
2. 让学生相互倾听和评论。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中学到的新词汇和发音要点。
2. 教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好“木叶”这个词汇。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火影忍者》这一动漫,进一步了解“木叶”这个词汇的背景和使用方式。
2. 鼓励学生用“木叶”这个词汇编写自己的故事或写一篇关于“木叶”的小议论文。
继续写相关内容延伸学习:除了在教学中积极使用“木叶”这个词汇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延伸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木叶”的理解和认识。
1. 日本文化探索:由于“木叶”这个词汇源自于日本动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
学生可以使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了解日本的风景名胜、传统服饰、美食等,然后用他们自己的话向全班分享。
《说“木叶”》ppt课件
二 小结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 对“树”与“木”、“树叶”与“木 叶”、“木叶”与“落叶”、“木叶” 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 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 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 质。
四 拓展延伸
任务四:迁移运用,“树叶”与“木叶”不过一 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 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 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 花”的原因。
二 摆现象-一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 “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 “树叶”一词呢?(快速浏览第二段、第五 段,筛选有效信息。)
三 析问题 一一分析“树叶”“木叶”“落
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三 任务一:探究“树叶”与“木叶”
“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 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下
二
任务三:探究“木叶”与“落木”
第六段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
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 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 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 也洗净了。
三 下结论 一一“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
(快速浏览第四段、第五段,筛选有效信息, 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高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雨中黄叶 ,灯下白头人。 午阴嘉 清圆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 。
三 任务一:探究“树叶”与“木叶”
第五段:
稀疏清晰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
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
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 呢?它是具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以及本课的主题——说“木叶”。
1.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文学背景2.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古典文学中“木叶”的意象,如《源氏物语》、《万叶集》等。
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学中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木叶”的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学观念。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创作手法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4.2 学生尝试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木叶”这一意象在当代文学中的运用,如电影、诗歌等。
5.2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学目标:1. 理解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和“木叶”的意象。
2. 深入解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 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了解“木叶”在当代文学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课文《说“木叶”》原文。
2. 日本古典文学中涉及“木叶”的作品。
3. 相关论文和评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日本文学中“物哀”观念和“木叶”意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深度解读和创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拓展延伸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日本文学作品,比较“木叶”与其他自然意象在文学表达上的差异。
6.2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木叶”的独特性和它在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七章:文化探讨7.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木叶”意象背后的日本文化特质,如对自然的敬畏、季节感等。
7.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八章:审美体验8.1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木叶”的审美体验。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日语词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及文化内涵2. 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3. 木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与差异4. 木叶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5. 实践环节:用日语进行关于“木叶”的讨论和表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对比法:比较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日语讨论和表达,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木叶的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实例。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论文、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3.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用于实践环节的讨论话题和表达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比较:分析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用日语表达关于木叶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木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发言质量,评估学生对木叶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木叶主题的深入探讨。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地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日本文化展览或相关电影放映,通过直观体验加深对木叶文化内涵的认识。
《说木叶》课堂实录
常州市小河中学孙伯琦一、填一填师:名句填空:,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
师:什么是“落木”?生:就是树叶。
师: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而用落木?(生众说纷云)师: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
(板书课题)二、读一读师:大家先用5秒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全文(生愕然、阅读)师:来得及吗?生:来不及。
师:为什么呢?生1:文章太难。
师:难在哪?生2:古诗词引用太多。
师:所以就有恐惧感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别的先放一放。
第一步就来看这些诗句。
请大家找出文中所有的诗句,划出来并比较一下,你最认可哪一句、为什么?(生边读边划、然后讨论)三、议一议:师;谁先说说?生3:我最喜欢杜甫的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讲讲你的理由。
生3:这句诗对仗工整、意境悠远。
诗人站在江边,听树叶萧然飘飘、看长江波涛滚滚,不由得感慨万千。
师:你估计他感慨什么呢?生:时光流逝、自己岁月蹉跎一事无成,非常悲凉。
师:精彩!掌声鼓励!(掌声)师:还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生4:我,我认为“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一句写的好。
诗人没有写秋叶的飘零,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
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师:又是一首抒情诗!(学生自发鼓掌)四、比一比:师:19句都很精彩,但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主题——为什么古人多说“木叶”,而很少用“树叶”入诗?师:(投影表格)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完成表格。
(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师:大家基本上都填好了,大同小异,同桌间再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完成后,投影交流)五、找一找:师:这么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木叶”较“树叶”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生5: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师: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呢?生5: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师;这两个艺术特征,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3个字。
生(一番寻找、发现):暗示性。
《说木叶》课件
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03
文献参考价值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对于研究中国古典
诗歌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意义探讨
过渡自然
文章中过渡句的使用恰到好处,使 文章的转折更加自然流畅。
04
《说木叶》的文学价 值与意义
文学价值
01
语言精练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语言精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他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得文章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无穷。
02
观点独到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于中国古木叶”》一文激发 了后辈学者的研究热情,促使他们更 加深入地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奥秘和 魅力。它为后辈学者提供了一种高水 平的学术范本,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 追求卓越和创新。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对于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它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启发了 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 探索和创新,从而创作出了更多优秀 的文学作品。同时,它也为中国文学 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 实践经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 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02
《说木叶》的主题与 内容
主题概述
探讨诗歌中树叶意象 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 涵。
阐述“木叶”这一意 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 位和影响。
分析树叶在古代诗歌 中的运用及其演变。
内容解析
介绍《说木叶》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的生平。
分析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和文论 ,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说“木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的印象和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1.3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木叶”的内涵和特点,感受自然之美。
第二章:了解“木叶”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师讲解“木叶”的起源,让学生了解“木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2.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的了解,讨论“木叶”的发展过程。
2.3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感受“木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探索“木叶”的内涵3.1 教师提问:“木叶”在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有哪些内涵?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3.3 教师总结:通过讨论,我们了解了“木叶”在各个领域的内涵,感受到了“木叶”的独特魅力。
第四章:观察和分析“木叶”的特点4.1 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中的“木叶”现象。
4.2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木叶”特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4.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木叶”的特点,总结规律。
第五章:创作“木叶”作品5.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创作一幅作品。
5.2 学生动手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5.3 教师评价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观察、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木叶”的起源、内涵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第六章:了解“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6.1 教师介绍“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6.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象征意义的理解,讨论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6.3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
第七章:探讨“木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7.1 教师提问:“木叶”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说“木叶”》(优秀课件)
• • • • • • • •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 征。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怨禽血染成。 羇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杨 斋《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 歌 意 象 的 个 性 色 彩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翻出新意来。
练习:梅
比较“梅”不同的生长环境,分析三种“梅” 的不同形象,赋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陆游《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毛泽东《卜算子》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杜 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杨万里《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鸿 雁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西洲曲》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说木叶》优秀课件
❖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 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 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秦观【点绛 唇】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 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 —叶 梦得【贺新郎】
流懊水恼落春花光春欲去 断也 肠, ,天来上时人长间缓。去时—忙—;李落煜红【满浪路淘无沙人令惜】,踏
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小溪至新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乙亥杂诗》
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
伊归去。
——柳永【昼夜乐 】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
17
18
19
“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葬花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 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周邦彦【浣沙溪】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25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26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பைடு நூலகம்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说“木叶”(第一课时))》课件
诗词填空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落叶、树叶 为什么杜甫不用“树叶”或“落叶”?
解题
文体知识
说“木叶”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 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 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 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艺术形象。本文是一篇文艺评 论。
整体感知,概括段意
第四段
第四段作者开始探究上文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明确: 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 因素。
整体感知,概括段意
第五段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 对“‘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即对上一
段提出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阐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 性的问题。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到划分文章逻辑层次的方法,还理清了 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 初步感受到文艺评论的逻辑严谨性。
那么作者具体是怎么分析清楚“木叶”特征的呢?我们 下节课再一起深入探讨。
整体感知,概括段意
第一段
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 是“木叶”,那么请问,第一段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 象?
明确: 作者列举诗歌,指出现象——“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
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整体感知,概括段意
第二段
作者在第二段提出了几个主要问题?为了说明什么?
划分层次,剖析结构
行文逻辑
《说“木叶”》精品课件
观 点 3(文 本 第 4 段)
“木”与 “树” 相比,“树”显饱满,而“木”却更显单纯、空阔,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 术特征。
诗歌语言的深层义
观点4(文本第6段)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 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各抒己见:
1.关于文章中的语理 2.关于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
举隅:
⑴“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⑵“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⑶“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犅川庄作》) ⑷“远水映疏木,空翠难为名”(《过白岸亭》) 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⑹“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子兰《严华寺望樊川》)
达标检测:
指出以下诗文涉及的“月”这一语象的暗示意义。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言外义:借“月”表达美好的祈祝。
2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深层义:借他人对"月"的相思,表达自我的相思之情。
达标检测:
3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李白《丁督护歌》 象征义:借吴牛见月而喘,比喻为人遇事害怕,失去判断力。
1.开头、结尾落笔处都在强调“木叶”。
2.文本多处的类比、对比都在强调“木叶”与其他 诗歌语象的差异,从而明确“木叶”在诗歌情境中 语言暗示性的特征。
标题的匠心
1.林庚先生是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作者的 底蕴、专长、情趣决定了文本的散文式语言特色。
2.较《唐诗综论》相比,此文在格式上、语言表述上都 更加散文化,19句诗文通贯全篇,诗意盎然,避免行文 单纯枯燥的理论阐述,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性,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 开早,何况 落红 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 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 蛛网,尽日惹飞絮。
——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月亮
思念
月
1、月的边塞意象
征人思家、思妇怀远。 蕴涵情感的无奈 蕴涵时空的永恒
2、月的愁绪意象。
3、月的时间意象。 4、月的思乡意象。 5、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故乡明
是爱的见证
落花与落红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 “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 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研究讨论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 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 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 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 的。
研究讨论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 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 点,是什么?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 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 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 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 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 而且十分一致,他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 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 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 “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想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红与落花
首先,“落花”强调过程,更多的是一幅动 态的画面,而“落红”则强调状态,更多的 是一幅静态画面 。 其次,“落花”是一种空灵纯净的意象, “落红”却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 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 给人看”的悲剧美。
请从“落花”“落红”“乱花”“乱红”中选择合适 的词填入下面诗句空缺处,并说明理由。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 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迁移练习
一、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 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 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 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 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京口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引题:摆出现象:诗人们笔下钟爱 “木叶”形象。
二、提出问题:古代诗歌为什么少用 “树叶”,大量用“木叶”。 三、分析问题:关键在“木”,“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落叶——微黄、干燥 四、小结:概念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 一字千里。
研究讨论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1)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 眼前人。(晏殊《浣溪沙》)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已亥杂诗》) (3)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 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 花》) (4)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 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 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研究讨论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树枝 树根
明确:“木”就是“树”,在概 念上是一致的。
研究讨论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明确:在意味上,“木”一般是 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 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 多来表达饱满的情感。
说‘‘木 林庚 叶’’
下列加红色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 . 袅袅(niǎo) 吟唱(yí n)
B)
照浦(pǔ)
B . 招徕(lá i) 灼热(shuó ) C . 陇首(lǒng) 征戍(shù ) D . 言筌(quá n) 翩翩(piān)
褒奖(bāo)
皎洁(jiǎo)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涔(cé n) 冉冉(rǎn) 缠绵(chá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