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两种中译本评析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译本中的翻译艺术

《哈姆雷特》译本中的翻译艺术

《哈姆雷特》译本中的翻译艺术在莎士比亚的众多作品中,《哈姆雷特》是悲剧作品中的一部代表作。

作品主要描述的是哈姆雷特和他的叔父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意在解释封建王权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

《哈姆雷特》不仅塑造了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很独特的语言魅力,因此该作品成为舞台上的经典戏剧作品。

本文主要以《哈姆雷特》为研究对象,选取朱生豪和卞之琳先生的译文作为对比,结合自己的见解,对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剧作提供参考。

一、剧情及主旨形象《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于1601年完成的一部悲剧作品,至今仍是经典的世界名著之一。

作品主要描述的哈姆雷特和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之间的各种冲突和斗争。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读书的时候家中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和变故,即父亲突然暴死,叔父克劳狄斯篡位,而他的母亲则改嫁于自己的叔叔。

所有的一切变化都使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在梦中,他的父亲告诉他是自己的叔父害死了父亲,于是哈姆雷特便开始为父亲报仇。

在哈姆雷特看来,为父亲报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出于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考虑,他身上所承担的是对乾坤的重整重任。

在对问题的多个方面全面考虑之后,出于担心心事的泄漏、鬼魂的虚假和遭遇坏人的暗算,哈姆雷特感到非常心烦,只能通过装疯卖傻的方式来迷惑自己的仇敌,进而等待恰当的时机进行报仇。

当克劳狄斯感觉到危险之后,他便想尽一切办法要铲除哈姆雷特。

为了证实事实真相,哈姆雷特让戏班人员在宫内上演了杀兄、篡位和娶嫂的一出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中计,非常惊恐,仓皇离开观众席。

母亲让哈姆雷特学会忍让,但是却遭到了他的严重指责,并且在激怒当中竟然将自己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杀死。

此时的克劳狄斯派遣哈姆雷特出使英国,却暗中命人将他杀害。

当哈姆雷察觉到其中的内情之后,只身逃回了丹麦。

回来后的哈姆雷特知道自己的情人因为父亲的死去和爱人的远离而发疯、溺水死亡之后,他感到非常悲愤,正中克劳狄斯的计谋。

哈姆雷特英文评析配汉语翻译对照

哈姆雷特英文评析配汉语翻译对照

哈姆雷特英文评析配汉语翻译对照○1 The character of Hamlet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of his irresolute and、hesitant、 Facing the father was poisoned, mother to be possessed, Wang Quan is stolen, countries were coveted enemy of hate, Hamlet has strong revenge wish: " my destiny in the cry, make my whole body each fine blood vessels become like an angry lion、 Bones and muscles as hard、" "rest, rest, suffering soul! Well, friends, I with great passion, trust you two ; if in the hamlet of weak ability, can have to express to you his friendship, God, I"ll quit you、 Let us go ; please remember no matter what time should be kept、 It is an upside-down era, oh, shit I have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restructuring the course! Come, let"s go together、" the oath, Hamlet in this resolutely determined expression of their revenge of the firm belief、 But on the other hand, Hamlet to the killing of this seemingly simple actions are shown forordinary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oncerns of complex, he had several times to kill enemies the chance, butin this complex work, revenge againWork not completed、 When he meets by chance to the enemy for their sin, revenge is flashed, and then he was transferred to the opportunity value thinking : " now I just started, he was praying、 I do it right now, he is a life died, I will revenge、 It need to calculate a、 A villain who killed my father, my son, the evil Chinese to go to heaven but then Hamlet first became an ideological struggle、○2 One side is murdered his father "s tooth pain, father dead sound collection, the other side is the life value of serious thought, born with a melancholy temperament、 Hamlet lies between the two hard wander、 "But is afraid of death went no one back that had never found the land, if there will also do not know how, so will shake, so they prefer to endure the punishment, rather than to some other unknown suffering like this, concerns that we have become a coward, also like this, decisions are colors on white layer of thinking ill ; this can bewith vigour and vitality of large for, as a result of this wonder out awkward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3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evenge plan became a bitter ideological breakthrough、 In this breakthrough in the process of Hamlet constantly see the darkness of the society, was trying to put myself into this dark world, with the enemy the same means to deal with the enemy; but the humanity and the faith of justiceis making the instinctive resistance、 In this kind of give tit for tat the ideological conflict, the evolution of Hamlet for a difficult choice、 "People are what a piece of work! Reason is very valuable! How power is infinite! Appearance and manner how endis whole, how wonderful!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On understanding, how like a god! The universe of China! The intelligent part of the universe! But, for me, this clay extracted、 What"s" here "Hamlet in a sarcastic tone of speaking the words," this is a hamlet on the status of doubt, also the Hamlet a time order reflect the idea of him with suspicion、 Viewall around the world : human hypocrisy, Yan Liang,heaven "s injustice, finally, finally reached this suspicion state vertex : " to be or not to b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is to have his revenge, reviving the country、The meaning of life the overload of thinking, no doubt on the Hamlet irresolute and hesitant character played a role、○4 The personality decides destiny、tis the truth、 The tragedy of the tragic fate of his character buried a foreshadowing、In this character, ideas he was trying to torment revenge、 He became the full vengeance、 And all this leads him to weak mother mood is, on the beloved woman to pay no heed, leading him to kill love father, led to his eventual fall into the trap set by the enemies、 Finally, the desire for revenge is finally achieved, but all good things are broken: Hamlet"s lofty ideals and high aspirations, love like life, mother fragile existence ○5 This is a tragedy, with its roots in the Hamlet irresolute and hesitant character, this is the tragic character、○6 Read Hamlet, give us a great touch, in his character, Hamlet has created a human tragedy, let us、○1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就是她的优柔寡断、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运命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好,朋友们,我以满怀的热情,信赖着您们两位;要就是在哈姆莱特的微弱的能力以内,能够有可以向您们表示她的友情之处,上帝在上,我一定不会有负您们、让我们一同进去;请您们记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守口如瓶、这就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儿去吧、"宣誓,哈姆雷特用这种毅然绝然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复仇的坚定信念、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瞧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她本来有好几次杀死仇人的绝佳机会,但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当她偶遇到仇人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就是一闪而过,接着她就转入了时机价值的思考:"现在我正好动手,她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她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于就是,哈姆雷特复仇首先变成了一场思想斗争、○ 2 一面就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面就是对生命价值严肃思考,与生俱来的忧郁秉性、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的徘徊、"要不就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的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的本色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本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的名分、"○ 3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瞧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就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与抉择、"人就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就是多么可贵!力量就是多么无穷!仪表与举止就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就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 "这里"哈姆雷特就是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讲的这段话,"这就是哈姆雷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也就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时代秩序观念的反映、她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最后,终于到达了这种怀疑状态的顶点:"生存还就是毁灭 "而她的当务之急就是复仇,有重振国家、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超负荷的思考,无疑对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 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她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她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她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她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她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就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5 这就就是悲剧,其根源就在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就就是性格的悲剧、○ 6 瞧完了哈姆雷特后,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在她的性格使然下,哈姆雷特制造出了一个人性的悲剧,让人反省、。

《哈姆雷特》两个译本相异性归因

《哈姆雷特》两个译本相异性归因

《哈姆雷特》两个译本相异性归因【摘要】《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之一,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中国出现了几十种汉语译本,其中以朱生豪先生与卞之琳先生的译本最为突出。

通过素体诗和双关语两个方面对莎剧《哈姆雷特》朱生豪译本和卞之琳译本进行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存在明显差异。

翻译诗学、译者的翻译思想、读者的审美期待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素体诗双关语《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之一。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中国出现了几十种汉语译本。

其中散文译本居多,诗体译本只占少数。

散文译本中以朱生豪先生的译本最为突出:而卞之琳先生的译本则是现有诗体译本中的佼佼者。

两个译本都是译者呕心沥血之作,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素体诗和双关语这两个莎士比亚的典型的语言特征上,文章对其相异性进行归因,阐述它们不同的效果。

一、素体诗翻译的不同素体诗,英语格律诗的一种。

每行用五个长短格音步――十个音节组成,每首行数不拘,不压韵。

这种轻重相间的五音步符合英语的节奏,适合舞台演出,一方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保留了诗歌的优雅和节奏。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中,莎士比亚对素体诗韵律的把握已相当成熟。

素体诗的运用更加体现文雅、教养、高贵,也更加注重礼仪形式,反映了剧中人物的阶级地位、所受教育、情绪、人际关系以及人物风格。

朱生豪把原来的素体诗形式全部翻译成了散文,完全失去了原文的诗体形式。

我们很难从他的译文语言形式上感受到哈姆雷特的贵族品质和高雅。

但他的语言却如原文一样华丽。

在卞之琳的译本中,译文语言形式与原文语言形式相似,每一行诗基本上包括五个“顿”。

但有时候,他的语言不如朱的译文华丽。

二、双关语翻译的不同莎翁有“双关语大师”的美誉。

他的双关语形象生动、诙谐幽默,不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达到冷嘲热讽,奚落挖苦的效果,对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根据Shakespeare。

是诗,或不是诗——浅谈《哈姆雷特》两种译本的翻译

是诗,或不是诗——浅谈《哈姆雷特》两种译本的翻译
的演 员 。
艺 术 博 览
I ■
是 诗 不 是 诗 '或
一 一
浅 谈 哈姆 雷特 两种 译 本 的翻 译
赵 洁
( 放军外 国语 学院在读 研究生 洛 阳卫 校英语 教师 4 l 0 ) 解 7 0 0
[ 摘
要1 笔者 以 翻译 交际 中的 作者 、译 者 、译作 和读 者这 几个 主要 构件 为理 论框 架 ,对莎 剧 《 哈姆 雷 特》 的译 本 片段进 行 比较 ,以求 对今 后 的翻译 实践
有所 启迪 与帮 助 。
f 关键 词】 莎士 比亚 《 哈姆雷 特》 卞之琳 朱生 豪 【 中图分类号] 4 G [ 文献 标识码 】 A
【 章编号】 0 9 9 4 (0 9 4 ( )- 2 4 0 1 文 1 0 - 1 X 2 0 )0 b 0 3- 0

莎士 比亚 的 戏剧 在 西方 乃 至全 世界 都耳 热 能详 ,和莎 同时 代 的戏剧 家 本 ・ 琼森 ( e J h s n 曾说 :“ 不属于一 个时代 ,而是属于 永远 。 B n o no ) 他 ”这 样 的赞词 多少表达 了数 百年 来莎 士 比亚 在世界 文明和文 学中的地位 。《 姆雷 哈 特 》是莎 剧的一 个典型 代表 ,莎在 该剧 中塑造 的许 多人物形 象栩 栩如生 、令 人 难忘 。 我 国著 名翻译家朱 生豪、卞之琳 先生都 先后翻译 了 《 哈姆雷特 》 。作 为一 名 翻译研 究者 ,现将这 两种译 本摘 录片段 进行 比较 ,以求对今 后 的翻译 实践 有 所启迪 与帮 助。 1 理 论框 架 翻译是 一种 交际 ,在翻 译活动 进行 当 中,有 以下几个 非常 重要的 构件 : ( ) 作 者。作 者是刨作 出作 品的人 ,所以读 者要想 更深地理 解原作就 首 1 先 要理解 作者 。只 有对作 者 了解的越 详细 ,才 能越 接近他 的作 品。 ( )原 作。它是 作者实现 与读者 交际的载 体。 2 () 译 者。译 者是翻译 的主体 ,他们 既是原作 的读 者也是二 次作者 。所 3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
Wh y,w h a t a na s s a m I ! Thi si sm o s t b r a v e Th a t I ,t h e s o n o fade a rf a he t rmu r d e r ’ d, P r o mp t e d t o my r e ve ng e b y he a v e n nd a he l l , M us t ,l i k e a wh o r e,u n pa c k my he a r t wi t h wo r ds , An d f a l l a - c u r s i n g,l i k e a v e r y d r a b, A s c ul l i o n! Fi eu p o n’ t ! f o h! Ab o u t ,my b r a i n!…
s c u l l i o n这个 词 被 梁 处理 为 “ 村 妇 贱 奴 ”还 可 以接 受 ,并 将 原文 省 略 的地 方进 行补 充 ,但 是 卞译 为 “ 简直 像婊 子 ” 语 言就未 免过激 ,而 且 意义上也 有偏 差 。然 而 ,朱 的译 文 直接 省略 了对 该词 的翻译 , 同上 一行进 行合译 。 参考 文 献 :
【 卞译 本 】
咦 ,我好蠢 啊 !我这样 真算 得英勇 啊 , 明知 道亲爱 的父 亲被人 家谋 杀 了, 天堂地 狱都 在唤 儿子 去报仇 ,
特 》拥有 四十 多种译 本也 不足为 奇 ,这 也正 是为什 么一 千 个读 者就 有一 千个哈 姆雷特 。 除 了 译者 对 原 作 品 的理 解 会 产 生译 文 的差 异 ,译 者 的 翻 译思 想 也 会 直接 影 响 译 文 的风 格 和 形式 。梁 实 秋 在 翻 译 莎 士 比 亚 时在 “ 信 ”的 基 础 上努 力做 到 “ 顺” 。( 李 伟 民 ,2 0 0 4 : 4 7 )在 译 莎实 践 中,梁 的译 本更 倾 向于 “ 直 译” ,他 尽量遵 循原 文 ,忠实可 靠 。梁 实秋 曾经 说过 :“ 我 翻 译莎 士 比亚 , 旨在 引起 读者 对原 文 的兴 趣 , ”并 且莎 士 比亚 所 采 用 的无 韵 诗 已经 很 接近 于散 文 , 因此 ,梁 选 择

Hamlet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Hamlet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Hamlet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魏彩霞刘轻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8期摘要: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在于它运用了大量修辞,此特点在哈姆雷特中尤为突出。

因此这也成为哈姆雷特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理由之一。

本篇论文就朱生豪和梁实秋对哈姆雷特翻译的异同比较进而研究其中的修辞。

关键词:哈姆雷特中文版本修辞Shakespeare’s plays are attractive and last for a long time par tly for his rhetorical uses in the plays. According to the incomplete statistics,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hundred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in Shakespeare’s plays, which are used properly. There are mainly four kinds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Elizabethan age: schemes of grammar, vices of language, figures of repetition and and the topics of invention. The study will mainly about the first two kinds for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ranslation.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re are alliteration, isocolon, synaloepha and paronomasia. Hamlet is the one among Shakespeare’s plays with the largest vocabulary, and the above figures are employed also. Through the study we can see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igures of the play.Alliteration refers to the use of the same consonant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stressed syllable in a line of verse. Shakespeare did extraordinarily well on it in his plays and poetry. For example, in Act Three, Scene Two:I could a tale unfold whose lightest wordWould harrow up thy soul, freeze thy young blood,Make thy two eyes like stars start from their spheres,Thy knotted and combined locks to part,And each particular hair to stand an end,Like quills upon the fearful porpentine.我可以告诉你一桩事,最轻微的几句话,都可以使你魂飞魄散,使你年轻的血液凝冻成冰,使你的双眼像脱了轨道的星球一样向前突出,使你的纠结的鬈发根根分开,像愤怒的豪猪身上的刺毛一样森然耸立。

试论译本对勘下的原著解读——以《哈姆雷特》两个中译本中的双关

试论译本对勘下的原著解读——以《哈姆雷特》两个中译本中的双关

以莎 剧为例 , 作 为无 可 争 议 的 经典 , 莎剧 需要
细细 品味 。 当然 最好 是 品 味莎 剧 原 文 了 。但 对 于

பைடு நூலகம்
般人 来讲 , 直 接 阅 读原 文 是 非 常 困难 的 , 这 种 困
耍 嘴皮 :
H A M LET W ho s e g r a ve S t h i s ? FI RS T CI O W N M i ne。s i r .

笔 者 以为译本 的最 大 价值 可 能 在 于 它 可 以成 为 原 著 的指示 物 , 这个 指示 物能够 指示 你更 为有 效地 进 入原 著之 中。尤 其 把 不 同译 本 进 行 对 比、 勘读时 , 可 以发 现它 们 的 相异 或 相 同之 处—— 这 种 相 同既
可能 是一 样 的精妙 , 也 可能是 共有 的缺 陷—— 但 我
Vo 1 . 2 3№. 3
Ma v 2 O15
试 论 译 本 对 勘 下 的 原 著 解 读
— —
以《 哈姆雷特》 两 个 中译 本 中的 双 关 语 翻 译 为 例
樊 彩 霞
( 河 南 大 学 图书 馆 , 河 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摘要: 在 对经 典 文 学 文 本 的 不 同 译 文 进 行 对 比 勘 读 时 , 它们 的 相 异 或 相 似 之 处 能 够 作 为 明 显 的 指 示 物 指 示 阅 读 者 更 为 有 效地 进 入 原 著 。 作 为 莎 剧 汉 译 的 两位 巨擘 , 朱 生 豪 对《 哈姆 雷特 》 双 关 语 的翻 译 处 理 与 梁 实 秋 的处 理 差 异 显 著 。 对 比 两 者 对 第 五 幕 第 一 场 中 的“ l i e ” “ q u i c k ” 和“ ma n ” 的翻 译 , 映 照 出莎 士 比 亚 对 哲 人 与 常 人 的 苏 格 拉 底 武 区分 ; 而在 第 二幕 第 二场 中对 于“ p r i v a t e ” 的 一个 隐 晦 、 一 个 直 白 的翻 译 , 又 反 映 出哲 人 对 常 人 的 道 德 憎 恶 。

两个《哈姆雷特》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研究

两个《哈姆雷特》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研究

两个《哈姆雷特》中译本修辞格翻译对比研究莎士比亚,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几个世纪以来都被世界人民所怀念,世人以极大的热情阅读,热爱,怀念他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搬上舞台。

在中国,众多的翻译家都被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美所感动,并竭尽全力对莎剧进行翻译。

在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中,朱生豪和梁实秋是莎剧翻译的两个代表人物。

他们对莎剧的翻译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且他们翻译的莎剧对中国读者的影响是无人可替代的。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的顶峰之作。

《哈姆雷特》中修辞格的用法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最重要的原因。

本篇论文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哈姆雷特》中译版本来研究《哈姆雷特》中的修辞作用,本文作者试图得到结论:这两个译本风格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都再现原作的面貌而且在处理修辞上都有各自的成功之处。

本文也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完成处理修辞对等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分析工作,本文作者进一步得出结论:翻译是一门艺术,可以使译者在客观约束以外进行再创造。

本文主要是对两个精彩的翻译版本《哈姆雷特》的对比研究。

修辞作用是本文作者的兴趣所在。

在本文中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使读者对译本有更深的印象,并且证明给读者翻译工作是可以作为艺术来欣赏的。

从目的论视角评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两个汉译本

从目的论视角评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两个汉译本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2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3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4 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应用与翻译5 A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6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7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人物情感分析8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9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留给世人的礼物12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13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14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5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16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17 分析《嘉莉妹妹》中女主角嘉莉妹妹命运转变的原因18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9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20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21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22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23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标新立异24 爱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布莱德•皮尔森艺术观的分析25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26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27 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28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9 《楚门的世界》中的黑色幽默3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31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32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33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34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35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36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37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38 《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39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40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41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42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43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44 论《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立45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财富对婚姻观的影响46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47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48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49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50 流行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51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52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53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54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55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5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57 海斯特白兰的反叛主义58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59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60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61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uit Advertisements62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63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64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65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66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67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68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69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70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71 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72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73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74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75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76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77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78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79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80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81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82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83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84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85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86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87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88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89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90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自然主义91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9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3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94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95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96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97 The Gener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Novels into English98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99 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100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101 斯蒂芬•金《绿里奇迹》中对人性的分析102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103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104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105 中式菜名的英译106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性别歧视107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108109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11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和吉姆的性格对他们关系的影响分析111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112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113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114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15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116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117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118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119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120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121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122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123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12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125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126 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127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128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129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30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131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132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133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134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135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36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137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138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139 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40 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141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142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143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144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45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146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147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148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49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科技产品广告翻译150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51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152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153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154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阿凡达》为例155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156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57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158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159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60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161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62 A Feminist Reading of A. S. Byatt’s Possession163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164 麦当劳成功之道165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探讨166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167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168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169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170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171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72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173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174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175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176 从《简爱》两个译本看女性与男性语言使用的差别177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78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179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80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181 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182 从《华伦夫人的职业》分析萧伯纳女性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83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184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185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86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187 浅谈中国古词的色彩美在英语中的重现188189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190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191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92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193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94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195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196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197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198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199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200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哈姆莱特》的文学译本研究

《哈姆莱特》的文学译本研究

《哈姆莱特》的文学译本研究作者:赵杰丽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摘要:基于邵挺译的《天仇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的语境中了解到世界上最伟大的悲剧文学《哈姆莱特》的精神,可谓中西融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莎士比亚外国文学哈姆莱特译本中国最初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都是根据英国散文家查理士兰姆和他的姐姐玛丽兰姆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以复述的形式翻译过来的。

光绪29年(1903),上海达文社首先用文言文翻译出版了名为《英国索士比亚著》,其中的第十章为《哈姆莱特》,译者翻译为《报大仇韩利德杀叔》。

紧接着1904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的全译本《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其中《哈姆莱特》被译为《鬼沼》。

而第二种用文言文翻译的《哈姆莱特》是商务印书馆在民国13年5月出版(1924)、列为“说部丛书第四集第二十编”的邵挺译《天仇记》。

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又在“万有文库”中,出版了邵挺翻译的《天仇记》。

由此,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中,《哈姆莱特》共有两个文言文译本,这“两大文言文译本”是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早期翻译的特殊成果。

一、《天仇记》以及其他文言文译本的意义林纾翻译《天仇记》前后,用文言文翻译外国文艺作品形成了一定的气候。

当时“翻译语言多用古文,甚至是桐城古文”。

但在“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虽然新文学的建设还没有被放到议事日程上,“五四”先贤们已经把眼光投向了外国文学,用大量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新文学提供借鉴。

新文学家们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文言译本,采取了基本否定的态度,这与他们在对待外来文学的态度上显示出的强烈的主体精神、开放气度和宽容心态形成鲜明对照。

胡适强调:“莎士比亚和‘伊里沙白时代’的无数文学大家,都用国语创造文学。

从此以后,这一部分的‘中部土话’不但成了英国的标准国语,几乎竟成了全世界的世界语。

”胡适认为:“现在中国所译的西洋文学书,大概都不得其法,所以收效甚少。

《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两种译本浅析

《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两种译本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哈姆雷特》著名独白的两种翻译形式,即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和卞之琳的诗体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了《哈姆雷特》这一著名独白的内容,形式和思想含义。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对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和卞之琳的诗体翻译分别进行了分析,指出各自特点。

最后指出两个译本有着不同的目的,针对不同的读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关键词】《哈姆雷特》散文体翻译诗体翻译一.《哈姆雷特》著名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Must give us pause.《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来的伟大史诗。

以上选段出现在《哈姆雷特》一剧的第三幕第一场,甚称是流芳百世,世人为之倾倒的独白。

哈姆雷特在这段独白中,思考并探讨人生。

这段独白实际上是莎士比亚对生与死,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反映出哈姆雷特内心那种特有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反映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

这段独白运用排比短句勾勒了世间的风刀霜剑,效果强烈,容易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其结构是素体无韵诗(blankverse),特点是每行十个音节,分为五个音步(five feet),每个音步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属于抑扬格(iamb),行与行之间不押韵,但素体无韵诗又不同于自由诗,虽不押韵,但是有固定节奏。

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我国白话文的形式历来有两种,一种是散文体翻译,一种是诗体翻译。

二.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比较《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译本

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比较《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译本
关键词 : 翻译 目的论 ( 恰 姆雷特 目的原 则 连 贯原 则 忠实原 则
前 言 出 了翻译行为理论 。她在交易和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 英 国著名 的戏剧大师莎士 比亚著有 四大悲剧 , 而 进 一 步 发 展 了功 能派 翻 译 理 论 。 第 四阶段 , 克 里 斯 蒂 《 哈姆雷特》 正 是其 四大 悲剧之一 。 从2 0世 纪 2 0年代 安 ・ 诺 德f C h r i s t i a n e N o r d ) 对 功能 派翻 译理 论进 行 了 开始 , 中国学者就 已经着手开始对莎士 比亚 的作 品进 完 善 和 总 结 , 并 且 进 一 步 发 展 了 目的 论 。 诺 德 主 要 提 行翻 译 , 特 别是对其 《 哈姆 雷特》 的翻译 。 只 不过这 些 出 了“ 忠诚原则"  ̄d e l i t y r u l e ) 。 学者各 自在翻译领域 所侧重 的方 向不同, 有 的注重散 ( 二) 翻译 目的论 的基本概念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与日本进行激烈的抗战可语言新探74anhuiwenxue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7年12期总第413期下转第89页恶的是这些日本人不以自己作为侵略者的国家为耻反而嘲笑我们中国竟然连莎士比亚这样闻名世界的大师作品的翻译都没有
安徽 天 擘
语言新探
ANHU I W ENXUE
从 翻 译 目的 论 的视 角 比 较 《 哈姆 雷 特》 选 段 的 两 个 中译 本
解西方文 学经典 。 在众 多译者 当中, 散 文体译文 成就 来 , 好 的译文是 由翻译 目的决定的 , 因此在 翻译 过程 最高 的还 属朱生豪先 生, 而被大众所 能接受 , 公认 比 中是需要遵循 一些原则 的, 特别 是“目的原 则 ” 。 这 样 较好的诗体译本则属卞之琳先生 。 本文 所研 究的正是 来, 就要求译者在其翻译过程 中应该将译入 语接受 对朱生 豪和卞之琳所 译的 《 哈姆 雷特》 选 段 的两个译 者 的文 化 背 景 和 社会 环境 考 虑 在 内 , 从 而 翻 译 出对 译 文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入 语者有 帮助的 、 能够更好地传 播西 方文学经 典 。 也

接受美学视角下对《哈姆雷特》两中译本的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对《哈姆雷特》两中译本的研究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第1接受美学视角下对《哈姆雷特》两中译本的研究秦晓歌杨林贵【摘要】接受美学把文本当作一种交流媒介,重视读者的阅读过程,这与翻译理论中的目的 论的特定论述不谋而合。

特别是接受美学提出的读者期待视野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是评价翻译文本的一个重要视角。

姚斯等理论家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具体读者的阅读阐释过程,强调文本契合读者期待的重要性。

从这个视角分析翻译文本会让我们对翻译文学作品有新的认识,因此本文考察莎士比亚中文译本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重视情况,主要从语言层面和翻译技巧层面比较朱生豪和卞之琳所译的《哈姆莱特》,从而分析两种翻译文本在何种程度上达成了与目的语读者期待视野的契合。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理论;莎士比亚;朱生豪;卞之琳【Abstract 】Regarding textual analysis as a mode of communication,reception theory emphasizes particular readers*reading process,which coincides with certain assumptions in the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Especially,horizon of expectation is suggestive to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and provides an insightful perspective for textualanalysis of translation.As Hans-Robert Jauss and other theories proposed,the meaningof literary text relies on audience’s reading process,str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textual compliance to the reader's expectation.Seen from this perspective,we come upwith a new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text in translation.This study explores howChinese translations of Shakespeare reach such horizon by focusing on ZhuShenghao's and Bian Zhilin's translations of H a m l e t,and analyzes how the Chinesetexts meet the target audience’s expectation through comparing their linguistic features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Key words 】Reception Theory;translation studies;Shakespeare;Zhu Shenghao;Bian Zhilin i引言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在中国得到广泛阅读和欣赏,主要是借助中文译本,因为能够接触 到并读懂莎翁原作的国人毕竟是少数。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坛呈现出莎士比亚众多剧目一剧多译的翻译文学纷繁景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则相继出现了曹未风、朱生豪、梁实秋所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而莎剧翻译的增补、重校、再版和重译终未停歇。

在中国翻译史上,《哈姆雷特》是用白话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田汉根据平内逍遥的日文转译为《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上,“标志着中国的莎士比亚翻译与研究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此后邵挺、卞之琳等人都重译过《哈姆雷特》,在中国剧坛产生了巨大反响。

在当代,傅光明又把此剧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试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新译样子”,认为“若可把译式确定,再着手图远不迟”。

[2]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傅光明正是企望从中国读者熟识度最高的剧目入手,以此奠定新译莎剧的样式。

因而,梳理傅光明所译剧本《哈姆雷特》的翻译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

一译文“流畅性”是傅光明翻译莎剧的语言的特点之一,它较为集中地表现出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

纵观莎剧的翻译,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对当代中国读者影响较大的两个版本,然而“就中文表达来看”,傅光明通过两个译本的仔细比对指出,“朱译的许多地方过于拗口甚至别扭,时常连英文的倒装语序都不改,当然主要是因他翻译的那个时代汉语表达远不如现在规范;梁译又时有草率,许多地方译文不够漂亮。

”如翻译“If circumstances lead me,I will find Where truth is hid, though it were hid indeed Tithin the centre.”[3]时朱生豪忽略了英语表达中的倒装结构,直译为“只要有线索可寻,我总会找出事实的真相,即使那真相一直藏在地球的中心。

”[4]傅光明则对倒装句式进行了调整,按照汉语表达规范译为“哪怕事实的真相是藏在地球的中心,只要有线索,我也能把它寻出来。

《哈姆雷特》两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分析

《哈姆雷特》两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分析

《哈姆雷特》两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分析随着翻译研究的日益发展,人们发现翻译研究中的许多问题不能仅仅从语言层面上解决,因此研究者开始深化翻译研究的层面,拓展翻译研究的范围,现在已经不再完全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文化转向”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

与此同时,翻译的主体——译者及其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也逐渐成为研究者讨论与研究的焦点之一。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长久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人们无意或有意地忽视与无视译者的存在,将其在翻译活动中置于一个较低的地位。

然而,任何人类活动,都不能脱离人类主观性的发挥与影响。

翻译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理应会受到人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这一现象是必然的,也是客观存在的。

译者的主观性被称为译者主体性,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也会促使译本形成各自的风格。

但与此同时,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又较为复杂,作为研究的对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考察。

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人们对于译本的分析与评价也要考虑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与看待译本的特色与局限性。

本文选取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的两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与分析。

分别对朱生豪与梁实秋的中译本,从译者生活时代、译者经历、翻译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随后又对译本本身的翻译策略与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分析了译者及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译本的影响。

本文主体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译者在传统观念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局限性。

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含义,指出译者主体性是译本中译者无法抹去的印记,是译本特色所在,也是评价译本时需要考虑的部分。

第二章简单介绍《哈姆雷特》及其在中国的翻译情况。

第三章着重介绍并分析朱生豪与梁实秋的个人背景与翻译经历。

第四章重点对比分析两个译本。

从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两方面展开分析两部译作的特点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外部原因包括时代特点,赞助人等因素;内部特点,从译者自身特点及译本特点入手,分析译者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语言特色等。

从目的论看哈姆雷特独白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目的论看哈姆雷特独白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目的论看哈姆雷特独白的翻译一、目的论简述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学者维米尔和诺德等提出来的,该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目的论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翻译技巧。

目的论的翻译即意味着“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2001:12)。

因此,在翻译中,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随之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译本。

所以,翻译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原文背景和艺术特色在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中,莎士比亚的剧词原文主要用素体诗,每行轻重格或者称抑扬格五音步,不押脚韵,但是也常常出格或者轻重倒置。

这段独白共有三十五行,六个长句,五至六行一句,这段独白相当于六节。

该段独白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拟人、夸张、设问、比喻、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梁实秋独巨匠心的散文体翻译在哈姆雷特独白的翻译中,梁实秋独巨匠心,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这段抑扬格五音步的独白译成了优美的散文体。

梁实秋的译文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思想,传达了原文的内容,特别的是在形式上打破了原文抑扬格五音步的束缚,将其翻译成了优美的散文体。

这与梁实秋主张的“译文应该通顺流畅,符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翻译思想是一致的,梁实秋的译本很好地实践了其翻译目的。

从表面上看,这种翻译风格没有传达出原文诗剧体的味道,在形式上没有准确再现原作。

但是从译文的整体来看,梁实秋的译本在词语选择、修辞运用等方面也是做了精心的考虑,其译文在表现哈姆雷特独白的思想内容上,可谓淋漓尽致。

首先是译文的选词,可以看出梁实秋是精心推敲的。

比如译文中梁实秋将a sea of troubles 译成“滔天的恨事”,而没有翻译成普通的“烦恼,苦恼”等,将thousand natural shocks 译成“万千惊扰”,以及后文的“捐弃尘世”、“呻吟喘汗”、“敢作敢为”、“思前想后”、“惊天动地”等,都体现了译者选词的精湛,将哈姆雷特当时特殊的心理状态准确的传达出来,充分反映出了哈姆雷特当时心理的极大痛苦,并将哈姆雷特的形象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译本之比较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译本之比较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译本之比较樊书知【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The skopos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the German scholar Hans J. Vermeer in the 1970s. And this theory provides a new cognitive model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Hamlet’s excer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And it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from three aspects:skopos rule, coherence rule and fidelity rule. Besides, it also analyzes the similarity of the two versions from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iming to reveal that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其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模式。

接受美学视角下《哈姆雷特》两个中译本的修辞翻译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哈姆雷特》两个中译本的修辞翻译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哈姆雷特》两个中译本的修辞翻译分析李金云;杨子洲
【期刊名称】《考试与评价:高校英语教研版》
【年(卷),期】2022()6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具悲剧色彩和语言特色的一部作品,该剧包含大量比喻、双关、矛盾修辞等修辞手法。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对朱生豪和卞之琳的中译本的修辞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发现两个译本针对的读者对象不同,朱生豪译本倾向于只保留原文的修辞,语言通俗易懂,不刻意追求原文和译文在句式上的一致性;而卞之琳译本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句式,语言更加学术化。

朱生豪译本倾向于归化和意译,而卞之琳译本倾向于异化和直译。

虽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两个译本都极具美学价值,都给译者带来很多启发。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李金云;杨子洲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社会符号学视角下仿拟修辞格在语篇中的翻译——以《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为例
2.社会符号学视角下仿拟修辞格在语篇中的翻译--以《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为例
3.接受美学视角下对《哈姆雷特》两中译本的研究
4.接受美
学视角下浅议儿童文学翻译的可读性——以《小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5.读者接受理论视角下《钦差大臣》中译本修辞格的翻译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两种中译本评析作者:张亚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2期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被众多译者所钟爱,译文成百花齐发之态势。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来研究朱生豪,卞之琳两翻译家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译本。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翻译作者简介:张亚平(1989-),女,汉族,河南省许昌市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1.引言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享誉文坛的戏剧大师。

《哈姆雷特》是其巅峰之作,是最负盛名的悲剧。

该剧创作于1601年左右,这部作品是莎翁艺术风格日臻完美的标志。

剧中主人公哈姆雷是经典人物。

其译本众多,不同译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若一味对译莎翁作品,也未尽能呈现其作品神韵。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解析朱译本和卞译本。

2.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莎剧翻译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学家莱斯和汉斯威密尔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

威密尔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

”诺德认为原作者对文学作品的在意是否影响了对读者的传达效果,最理想状态是译者能够理解读者背景,并成功用文字将此信息输出。

译本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是译者能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并有能力把信息恰切得表达出,成功让目的语接受者识别其意义;其二是原文接受者和目标语接受者两者背景知识和期望吻合,或是译者使之相吻合。

翻译目的论应用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前提是明晰莎翁的戏剧特点以及翻译的目的,依据目的才能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莎戏剧特点兼跨诗歌和戏剧类型,所以特点是掺杂戏剧性和散文诗体双重特征,译者在译文时首要关注前提。

通常来说,戏剧对话有几个特征,首先,戏剧讲求自然且口语化,所以翻译时过于文字绮丽,有卖弄文字造诣之嫌,与此同时会给观众带来负担,导致后果是戏剧氛围僵硬,戏剧表演效果差强人意。

其次,译者在有限篇幅表达人物情感走向,语言字字珠玑,不能拖沓冗长。

最后,人物对话须精简意概,译句过长,观众无法消化,演员表达自己也会困难很多。

所以戏剧性是探究莎中译本的首要考虑因素,也是译者译文最重一环。

3.《哈姆雷特》两中译本评析翻译理论研究者以“对等”为焦点进行翻译研究,认识到有些等值不能实现。

特殊翻译情况下。

译者优先考虑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威密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翻译目的论。

他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而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

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它是翻译过程的译者决定的。

翻译目的论的行为标准是充分性而非等值。

充分性是译文本质属性,译文应满足翻译任务。

从交际功能来看,译文达到了翻译任务规定的预期目的,就足够了。

翻译目的是指由翻译任务决定的意图,而译文主要取决于它的目的。

依据翻译目的论,戏剧翻译应考虑剧本目标群体。

译者虽是语言层面的转换,但若译本使用目标群不同,对语言要求也不同的。

从读者到观众,语言的要求越高且越严格,信的层面在逐渐降低,而达的层面却在逐步提高。

因此把戏剧作为文学作品来翻译时,尽可能反映出原文风格及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

3.1翻译策略朱先生在《译者序》中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己而求其次,亦必以明自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朱先生翻译首要聚焦点最大范围内保持原作神韵,否则就会退而求其次,用顺畅字句忠实得传达原文意图即可。

他的目标群体是中国的读者,为了莎剧的易于理解和接受,他主要采用了意译和归化的翻译策略。

例如“I entreat you both That/ being of so young days brought up with him/ And since so neighbored to his youth and behavior/ That you vouchsafe your rest here in our court / Some little time, so by your companies/ To draw him on to pleasures and to gather”。

朱译本对这段的译文处理是:“你们从小便跟他在一起长大,素来知道他的脾气,所以我特地请你们到我们宫廷里盘桓几天,陪伴陪伴他,替他解解闷。

”这样的译文处理使之既流畅又生动自然,用词从小处着手,功用性强,概括力强。

此段译文显得朗朗上口,形神兼备,既忠实于原作,又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完全是文学翻译所遵循的原则。

而作为诗体流派代表翻译学家卞之琳,他从文学翻译角度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

“以似致信”,过于追求“达”和“雅”,忽略“信”是不可取的。

他的翻译主张忠实于原文且忠实于形式,在追求形式基础上,追求内容忠实。

这和朱先生的翻译態度“凡遇原文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大不相同。

卞先生的译文为“我想你们二位从小就跟他一块儿教养起来的,既是少年的同伴,又熟悉脾气,因此请二位到这儿宫廷中小住几天;你们好陪他玩玩,逗他去消遣消遣。

”他的译文几乎没改动原文字序,断句和原文位置也相同。

这是他和朱氏翻译的区别。

卞译本把原文作者放在译者理解原语文本,创造译语文本的核心位置,变现出对原作者极大的忠诚。

这和翻译目的论的三个法则之一忠实法则不谋而合。

他强调原作者的核心地位性,但他并没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他在理解原作的同时,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他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最接近于原作,既把原作内容和形式忠实准确再现,又有创造性。

3.2语言风格朱先生寻求最大程度接近莎剧的汉语文体,他找到了汉语表达莎剧的最佳语体诗化的白话文体。

朱先生的莎剧译本选用了散文诗形式,这是翻译莎戏剧得完美语言载体。

诗化的白话文体,译文表达能力强,使得剧中人物拥有符合自己身份的独特语言,达到了“让彼声若其人的”的生动感。

这种诗化的白话文体语言风格是传统又文雅的文言文所不可比拟的,更是现今的白话文所不可企及的。

例如:“Both your Majesties Might/ by the sovereign power you have of us/ Put your dread pleasures more into command/ Than to entreaty/ But we both obey/”朱生豪先生的译本为:“我们是两位陛下的臣子,两位陛下有什么之一,尽管命令我们;像这样言重的话,倒使我们置身无地了。

”这段话是作为下臣的罗森克兰兹的话,字里行间可以看到臣子的忠诚和对陛下的臣服。

译文与人物身份贴近,文字简单凝练,给人以个君臣和谐的画面感。

而卞先生的语体风格则贴近大众口语,他主张言文一致的白话翻译外国诗歌。

他的目的很明确,一是为了顺应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符合读者的期待;二是为了忠实得传译外国诗歌语言。

例如他对罗森克兰兹这段的译文处理;“二位陛下,对我们为臣的都是至高无上,有何懿旨,只管命令就是,客气不得。

”其中的“只管命令就是,客气不得”这些词语是很口语化的表达,这与他的口语化翻译思想是完全相符合的。

3.3音韵朱先生的译文善于把握原作的总体神韵,不拘泥于语言细节。

他的译文语言生动优美,富含诗意。

语言更是行云流水,译出了莎剧的精髓。

朱先生每译完一段,总是以舞台演员自比,申辩语调是否适宜,音节是否调和,注重声韵和谐,节奏押韵,他的译文有音乐性,适合舞台诵读。

朱生豪在每个剧本中,都用诗体翻译莎剧。

由于他的学识渊博,精思力索,他的译文既能贴近原文,又文字优美。

莎士比亚著名研究学者贺祥麟评价朱先生为“朱译的最大特点是文句典雅,译笔流畅,好像是高山飞瀑,一泻千里,读之朗朗上口,决无诘屈聱牙之弊。

”例如:“Your visitation shall receive such thanks/ As fits a king’s remembrance/”,朱的翻译是:“那么你们的盛情雅意,一定会收到丹麦王室隆重的礼谢的。

”朱的翻译以名词为中心,比如“盛情雅意”,“丹麦王室”,既符合王室身份,又给人一种古雅又朗朗上口之感。

而卞的文体则颇具参差错落之美,同时又不乏有整齐均衡之感,这样既给人井然审美又给人灵动审美。

卞的轻重相间的音韵方式符合英语节奏,不仅能拉近与观众和读者的距离,而且能保留诗歌的优雅形美。

卞之琳的译文为:“慨然对我们表一番盛情雅意,身为国王的定作想称的酬谢,不负二位的苦心。

”句子长短不齐,错落有致,把君王的“煞费苦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4.结论威廉·莎士比亚,后人尊称为莎翁,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巨匠之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巅峰之作,历来被文人译者所喜爱。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出发,以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戏剧《哈姆雷特》为语料,对朱生豪和卞之琳两位中国翻译家的中译本进行简单评析。

兩者的翻译都有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以两者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音韵要求都各有差别。

朱生豪先生的目标群体是中国的读者和观众,所以他把异域文化的接受程度,考虑在内,用独有的诗化白话文体来传达莎翁原作的精髓,使译文达到古朴优雅的效果的同时,还能使译文充满神韵和意趣。

而卞之琳主要关注点是忠实传译外国诗歌语言,追求对原作的再现,他极具特色的口语白话文体,让译文更显灵动,错落有致,极富审美。

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本都使读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翻译之美。

参考文献:[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范泉,徐宗琏.关于译莎及其他[J].文教资料,2000.[3]何其莘等,高等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文集[M].朱生豪,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5]Vermeer,Hans J.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黄燕垄,译.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70.[6]肖曼,卞之琳诗歌翻译的文体选择及审美价值[J].外语学刊,2000(3).[7]许宏,王英姿.亦步亦趋:卞之琳的诗歌翻译思想—从卞译《哈姆雷特》谈起[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