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博苑06-01 1252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从隐士与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认识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难点: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夸父逐日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
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二、熟悉课文,概括每章内容,落实文言词句1.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怀其宝而迷其邦:迷,使……迷乱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可与(之)同群丘不与(之)易也3、翻译下面的语句,指出句式特点: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晨门曰:“奚自?”:自奚莫己知也:莫知己也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固定结构: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哪比得上……二.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
(一)参看孔子简历: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例子。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2.2 教学内容进一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不同人对此行为的不同看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观点的角色。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章:动机与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动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
3.2 教学内容讨论动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关系。
分享一些激发动机的策略。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使用自我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四章: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
4.2 教学内容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情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1.1 导入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理论讲解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强调其与坚持和毅力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享,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1.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分享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并讨论可能面临的挑战。
1.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坚持和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二章: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2.1 导入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方法。
2.2 理论讲解讲解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和自我激励。
2.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坚持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2.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培养坚持和毅力方面的故事。
第三章: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3.1 导入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3.2 理论讲解讲解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心态、问题解决技巧和寻求支持。
3.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四章:自我激励的方法4.1 导入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4.2 理论讲解讲解自我激励的方法,包括设定奖励、回顾进步和积极自我暗示。
4.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自我激励。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和技巧。
4.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自我激励方面的故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解题:[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
(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问题1]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一)字词1.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2. 奚自:自奚,宾语前置3. 与:通“欤”(二)分析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
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
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55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岁回到鲁国。
历经14年。
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
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问题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分析14.21)(一)字词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夫:fǘ那,那个以:因为之:到,往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二)分析1.弑君:“弑”的理解(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在齐国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我死于难。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2.1 困难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困难是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和挑战。
分类:内在困难与外在困难;主观困难与客观困难。
2.2 困难的价值困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能激发潜能,提升自我。
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克服困难,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章:积极心态的培养3.1 积极心态的含义对待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对待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勇敢面对。
对待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
3.2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调整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消极思维。
培养自我信念: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保持乐观:保持心情愉悦,传递正能量。
第四章:勇往直前的精神4.1 勇往直前的含义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不退缩。
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4.2 勇往直前的意义锻炼意志力: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目标。
第五章:坚持不懈,永不放弃5.1 坚持不懈的含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
面对挫折,保持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5.2 坚持不懈的方法设定明确目标:明确自己要实现的梦想,制定计划。
分解任务: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监控:定期检查自己的进度,及时调整。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如著名人物的成功故事、历史事件等。
6.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6.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完整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doc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解题:[ 问题 ]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
(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 问题 1] 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一)字词1.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2.奚自:自奚,宾语前置3.与:通“欤”(二)分析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
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
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 sǎng, 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 55 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 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 岁回到鲁国。
历经14 年。
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
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问题 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 分析 14.21)( 一 ) 字词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夫: f ǘ那,那个以:因为之:到,往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经历。
2. 教师讲解:介绍课程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分析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方法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方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
1.2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中的人们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1.3 教学活动:开场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著名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讨论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并分享彼此的感悟。
第二章:挑战与机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能带来的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
2.2 教学内容:分析困难与挑战所带来的机遇。
提供一些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逆境中抓住机遇。
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在逆境中抓住机遇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做出决策。
第三章:信念与决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坚持信念和决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2 教学内容:讨论信念和决心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定性的作用。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坚定信念和决心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
第四章:勇气与毅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知其不可而为之”需要勇气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勇气和毅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勇气和毅力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勇气和毅力。
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展现勇气和毅力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有没有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别人在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故事。
3. 总结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题。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原因和动机。
教学内容: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教学活动:1. 向学生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即明知道某件事情可能无法成功,但仍然选择去做。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是因为信念、梦想、责任等。
第三章:探讨动机和目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教学内容: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和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可能是因为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对某个目标的追求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并讨论如何实现它们。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案例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教学活动:1. 提供一个案例,描述一个人在明知道某件事情可能无法成功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去做的经历。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并讨论他们的动机和目标。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过程】一、题解1、翻译题目(知道行不通还要去做)2、出处(孔子评价别人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中的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大家说说这个题目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这句话既然出自《论语》,肯定与孔子有关。
那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评价别人的话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呢?(学生回答)回答是否正确,答案即将揭晓。
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0页。
我们来看“子路宿于石门”这一节。
二、“子路宿于石门”章节学习1、学生个别朗读。
2、翻译、理解句子(两个提宾句)3、“知其不可而为之”褒贬猜测Xxx,请你把这段话朗读一次。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简短的话。
首先是子路宿于石门,子路在石门过夜,这是一个什么句型呢?(学生答)早上进城,守门人问他:“奚自”从哪里来。
和前面的句子一样,这也是宾语前置句。
奚是哪里的意思,自翻译成“从”我们翻译成“从哪里来”就是“自奚”。
所以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子路回答,从孔氏那里来。
接下来注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什么意思?(学生答)谁说的?(学生答)现在证实了刚才xxx的回答是right or wrong?好的,xxx,你也来猜一猜,守门人的这句话是讽刺孔子还是夸奖孔子呢?(学生猜)。
答案暂不揭晓,让我们便学习课文边找答案。
请大家看第一段“陈成子弑简公”。
三、“陈成子弑简公”章节学习1、全班齐声朗读2、分析主要内容:①起因。
陈成子弑简公——弑君谋权,以下犯上,有违天理人伦②过程。
孔子沐浴而朝——古今异义、原因③结果。
无功而返,“不敢不告”——原因、第一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请大家把这一段话齐声朗读一次。
这段话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陈成子杀死了他的国君齐简公,拥立了齐平公,自己因此担任了齐国的相国。
孔子对此事忍无可忍,于是沐浴而朝。
这个沐浴什么意思呢?斋戒,包括现在的沐浴、节食、禁欲。
大家可以参考注释二。
古人在进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表示庄重或虔诚。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俞苗锋一、陈成子弑简公。
成子,齐大夫,名恒。
简公,齐君,名壬。
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朝,音潮。
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浴齐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
臣弑其君,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夫,音扶,下“告夫”同。
三子,三家也。
时政在三家,哀公不得自专,故使孔子告之。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孔子出而自言如此。
意谓弑君之贼,法所必讨。
大夫谋国,义所当告。
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之邪?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以君命往告,而三子鲁之强臣,素有无君之心,实与陈氏声势相倚,故沮其谋。
而夫子复以此应之,其所以警之者深矣(实际是对三子的警告)。
程子曰:“左氏(《左传》)记孔子之言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
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
’此非孔子之言。
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
若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至于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岂计鲁人之众寡哉?当是时,天下之乱极矣,因是足以正之,周室其复兴乎?鲁之君臣,终不从之,可胜惜哉!”胡氏曰“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得而讨之。
仲尼此举,先发后闻可也。
”【我】不敢不告,所彰显的,就是孔子的一种责任心。
虽然心里知道自己的建议,君王未必会听从,也要依据礼制,过问国事。
虽然说了白说,但是必须得说。
父母、师长,有时候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的。
关于弑:崔杼弒其君《左传》上记载,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淫乱无道的齐庄公,齐国太史伯秉笔直书说:“崔杼弒其君”。
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然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载这件事。
太史仲毫不犹豫,写下的仍然是这五个字“崔杼弒其君”,于是也被杀掉。
三弟太史叔继承兄长遗志,再次写下“崔杼弒其君”,又被崔杼所杀。
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与三个哥哥一样视死如归,仍旧写“崔杼弒其君”,并对崔杼说:“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引言:作为孔子的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多年来一直是鼓励人们勇敢尝试,不畏艰辛的一句话。
对于现代人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挑战自我的劲头。
为此,“《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应运而生。
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句话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冒险精神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
1、让学生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符合“知其不可而为之”模式的例子。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勇敢尝试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如何利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2、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3、如何遵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准则,面对失败时保持平静。
三、教学方法:1、PPT上的例子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将在PPT上展示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
2、小组讨论与总结: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明确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含义的理解。
然后在班级内对每个组的总结进行展示,分享并总结各自的见解。
3、探索式学习:学生在小组内深入研究实际故事,并试图找出故事中符合“知其不可而为之”模式的例子。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理解。
4、个人探究与写作:学生将利用自己的思考,创作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分享。
四、教学建议1、打牢基础:在开始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前,需要给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哪些领域中有所体现和应用。
2、体验式教学: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唱歌、扮演角色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领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2、自由畅谈 “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生活中的表现或你所了解的人物的 “知其不可而 为之 ”的事迹。
例子: 诸葛亮本质上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所服侍
的“明主 ”在历史大势中所占据的位置。诸葛亮固然有经纶济世、经天
纬地之才,但在历史大势面前,诸葛亮也同样回天乏术。
师语:
孔子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播放《亮剑精神》视频片断,请学生齐读《亮剑》中的经典台词: 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 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尤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师语:
在两千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人,纵然是深陷重围,四处奔波、历经坎 坷,一生为了实现自己德政思想,依旧不回头地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虽然 他最终都没有实现,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他伟大的人格魅力足以让世 人折服。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尘埃,再次去寻找这位圣人执着 的精神。 一起走进《论语》之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 2) 子路行以()告
三、文本研习
(一)走近隐士
引语: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班齐读这首诗, 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位隐身山林之中的隐士形象, 隐士 ,孔子也有他个人不同的看法 :
(课件显示 ) 那么在我们今天所以要学习的篇章中孔子写到了他所说到的几种隐士, 请大家快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当时隐士的片断及主要人物:
(让学生讨论完之后 ,请一个同学归纳总结 ,主要异同点在哪里 )
明确; 同:社会现实的认识 ---- 忧国忧民
异:
改革的看法
与人的交往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这一理念。
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1.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历史上和实践中的案例。
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一理念。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2.1 教学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3.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3.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3 教学内容:介绍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分析这些案例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章:实践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4.1 教学目标:了解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4.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3 教学内容:介绍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分析这些实践的特点和影响。
第五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5.2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分享成功应用的案例和经验。
第六章:面对挑战的勇气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6.2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困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6.3 教学内容:分析面对挑战时所需的勇气和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七章:坚持不懈的精神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的方式,扩充文本中的留白处,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改写,还原当时对话的场面,来体会孔子的心情。
探讨交流法,让学生交流庄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通过改写的方式,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不可”也要“为”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与孔子精神相契合)二、文字疏通,分析内容结构。
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2、了解句式3、掌握实词和虚词4、成语(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那不能(成功)却(还要去)做这些事。
它反映了追求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俶。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3)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
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5、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讨伐弑君者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仕”与“隐”的论争第三部分:第七章:孔子自我总结三、深入探究文本(一)哪里最先提到课题?14、38。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指示代词,此人。
特殊句式: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道那不能(成功)却(还要去)做这些事。
義之所在,堅持去作2、在你看来,“其”和“之”应该指代什么?其:那指:恢复周礼,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学习目的1.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3.联系现在的生活说说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看法。
二、学习过程联系注释通读几篇课文。
预习题: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其”和“之”各指的是什么?2.鲁哀公与三子的关系?3.“辟人之士”和“辟世之士”的区别?(一)预习导入1.请同学齐读文本,说说题目中的“其”指的是什么?“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恢复周礼2.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是“知其不可”的?“不敢不告”“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3.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到孔子不能实现自己恢复周礼这一理想的原因?社会上礼崩乐坏——世风日下(臣子居然弑君)世人不理解孔子——人心不古4.编者选择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从而后》和《子击磬于卫》这四则材料来让我们感知当时社会人心不古,这四则材料的顺序你觉得可以换吗?四则材料中的隐士对孔子理想的不认同程度是越来越深,也就是孔子实现理想的外界环境越来越糟糕。
面对如此世道人心,孔子明知他的理想“为时代所不容”“为世人所不解”,却依然“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突出孔子做法的可贵。
5.在选编的这一篇中,孔子想和接舆进行交流但没有成功,如果给孔子一个机会,可以和接舆说上话,你觉得的孔子会对他说什么呢?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遵从大义,积极地面对,改变现状。
这是我们应该负起的责任。
6.作业:在学习了今天7个章节内容之后,你对人生中总会出现的难题,有怎样的认识?课前阅读材料:陆通字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孔子参与政治,遵从谋道不谋食的原则。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办学讲学,正以其所坚守与想望之“道”作为行为的内在动力,他的教育与教学活动是紧紧围绕他的政治理想进行的,而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也深深感召着他的学生们。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和背景知识2.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重要性3.分析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4.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什么例子可以解释这个概念?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让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如下内容:1.苏轼的《赤壁之战》和《岳阳楼记》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故事;2.“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在明知有困难或风险的情况下,仍然要去努力和奋斗。
通过讲解和举例,加深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
3. 探讨意义和重要性(3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重要性。
4. 分析成功案例(30分钟)选择一些成功人物或企业的案例,比如乔布斯、阿里巴巴等,分析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 创新实践(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具体问题或挑战,通过灵活的思维和勇气去解决或面对。
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6.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有什么变化?•你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影响?四、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展示出良好的创新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保守,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其勇气和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坚持自己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的把握。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3)学生的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写作练习法: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讲义,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写作练习的题目。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准备相关的学习笔记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者及其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的学习笔记和问题。
2. 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学习笔记。
3. 分析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写作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翻译题目(知道行不通还要去做)
2、出处(孔子评价别人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中的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大家说说这个题目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这句话既然出自《论语》,肯定与孔子有关。
那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评价别人的话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呢?(学生回答)
回答是否正确,答案即将揭晓。
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0页。
我们来看“子路宿于石门”这一节。
二、“子路宿于石门”章节学习
1、学生个别朗读。
2、翻译、理解句子(两个提宾句)
3、“知其不可而为之”褒贬猜测
Xxx,请你把这段话朗读一次。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简短的话。
首先是子路宿于石门,子路在石门过夜,这是一个什么句型呢?(学生答)早上进城,守门人问他:“奚自”从哪里来。
和前面的句子一样,这也是宾语前置句。
奚是哪里的意思,自翻译成“从”我们翻译成“从哪里来”就是“自奚”。
所以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子路回答,从孔氏那里来。
接下来注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什么意思?(学生答)谁说的?(学生答)现在证实了刚才xxx的回答是right or wrong?
好的,xxx,你也来猜一猜,守门人的这句话是讽刺孔子还是夸奖孔子呢?(学生猜)。
答案暂不揭晓,让我们便学习课文边找答案。
请大家看第一段“陈成子弑简公”。
三、“陈成子弑简公”章节学习
1、全班齐声朗读
2、分析主要内容:
①起因。
陈成子弑简公——弑君谋权,以下犯上,有违天理人伦
②过程。
孔子沐浴而朝——古今异义、原因
③结果。
无功而返,“不敢不告”——原因、第一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请大家把这一段话齐声朗读一次。
这段话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陈成子杀死了他的国君齐简公,拥立了齐平公,自己因此担任了齐国的相国。
孔子对此事忍无可忍,于是沐浴而朝。
这个沐浴什么意思呢?
斋戒,包括现在的沐浴、节食、禁欲。
大家可以参考注释二。
古人在进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表示庄重或虔诚。
而孔子沐浴而朝,当然想表示对这件事的重视。
我们看孔子是如何报告此事的。
首先,他告与哀公,报告给国君,鲁哀公,说:“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陈恒杀死了了他的国君,请求出兵讨伐他。
讨是讨伐的意思。
哀公怎么回答?那孔子就向三位大臣报告这件事了。
我们来看他的描写:“之三子告,不可”之是到的意思,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谁报告呀。
不可就是不同意出兵,谁不同意呀。
所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应该是“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孔子四处奔波报告此事,请求出兵讨伐陈恒。
结果却是无功而返。
遭到拒绝后,孔子说了同一句话“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大家想想,孔子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补充:陈成子杀死简公时,孔子已经不当官,退休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孔子为什么要违背这个戒律向鲁哀公和大臣报告这个事情呢)
【答案】陈成子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
这是大臣为了个人私利而弑君谋权、以下犯上。
这在孔子看来,这是“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而当时是春秋乱世,周王室没落,诸侯称雄。
为了维护道义,鲁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就可以出兵讨伐。
现在请大家说说,对这个结果,孔子在禀报前心理是否有底呢?其实作为一个早就洞悉“季孙之忧”
且清醒知道“陪臣执国命”的政治家,孔子对于这个结果应该早就心知肚明了。
他之所以再三禀告此事,只是因为孔子曾有一个大夫身份,他是在尽一个大夫应尽的职责。
孔子推崇“义”、“礼”。
大家知道三纲五常吗?其中有一条是“君为臣纲”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这么做只是因为他的做法,是合乎“义”,合乎“礼”的。
合乎“礼”的便要不计后果地去做,哪怕明明知道是徒劳无功;不合乎“礼”的便断然不去做,即便有再大的利益。
这就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对孔子这种这种行为,当时的人能接受吗?他们是如何看待孔子的行为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些隐士对孔子的评价。
请大家看“楚狂接舆”这一章节。
(一)楚狂接舆(第二节学习)
1、楚狂简介:楚国的狂人,实为佯狂避世的隐者。
春秋时期,周王室没落,诸侯称霸,战火纷飞,战乱不
断。
许多有德有才的人对政治彻底失望,选择远离政治,逃避社会,过隐居生活。
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列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2、隐士对积极入仕的孔子的评价:
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特殊句型(宾语前置)——先扬后抑——讽刺孔子身处乱世,不知道
明哲保身
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补充其对当时社会时政的评价,劝阻孔子。
3、孔子:不得与之言
4、接舆歌而过孔子,趋而避之——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
必要再作停留;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长沮、桀溺(第三节学习)——子路问津
1、一问长沮——被嘲弄——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
不知道呢?
2、二问桀溺——遭拉拢——明知故问——比喻、宾语前置、通假、重点字词
3、三告老师——谁与共——“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表现了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
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三)丈人(第四节学习)
自读《丈人》,思考讨论
1、丈人是用什么口吻回答子路的询问?为什么?(丈人知道子路身份吗?)
(是用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子路。
本来一个隐士是很有修养的人,那么他如此不礼貌回答一个路人,表明对来者身份知道,并对他们师生整天不干实事,到处“游手好闲”表示极为厌恶,因此就只能用如此的口吻。
)
2、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
3 、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番感慨,其要点是什么?
(第一,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大义;第二,表白自己只顾大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
)
(四)荷蒉者
重点字词、特殊句型
五、思考·探究一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征。
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主动讽谏孔子,却不屑与他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
长沮、桀溺: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不近人情。
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
长沮言辞尖刻,冷嘲热讽;桀溺自负武断,悲观厌世
丈人:清高孤傲,性格较为复杂。
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盛情招待;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不忘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思考·探究二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致的。
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
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异: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方面,孔子与隐士看法是根本对立的。
隐士们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都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避人”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而行之”。
六、最后一节学习——孔子对自己人生命运及理想抱负的慨叹。
再次回到守门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褒是贬。
文中几则小故事写了五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不同方式的奚落嘲弄、排斥不屑,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仁义之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
而这些或物质或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孔子是知道的。
然而,他放弃了明哲保身,放弃了逍遥自在生活,放弃了世外高人的头衔,坚持着救世济民的人生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的思想尽管在孔子一生中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却在后世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应用及弘扬。
孔子不愧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但这是倒行逆施。
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所以,我们继承发扬儒家思想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