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
【重要思想概述】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认定目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2)仕隐之辩
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隐士)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

荷蓧丈人讽刺孔子这些人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却不参加劳动(不务实),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荷蒉者以“深则厉,浅则揭”规劝孔子不要顽固,要学会变通,洁身自好就行。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

【相关练习】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孔子可能会怎么做呢?
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

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参考答案: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态度:(2分)参考: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

孔子会说什么?我们撇开《论语》里这节看接下来一节。

在长沮、桀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

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薇子第十八》)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不仕无义。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也。

”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

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

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

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

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

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

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

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3、《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长沮、柴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尔)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恍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是怎样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你赞同吗?参考:①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之“津”,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1分)②孔子怃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2分)③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

(1分)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
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2)(3分)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4、《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参考答案: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3、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4、39)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24.(1)知其不可而为之。

(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3分)
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

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

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是do it,try it,还是望而却步?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

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

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

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

还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