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大纲
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学要点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程序、原则和方法教学要求明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原则和方法考核要求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领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程序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教学要点1 学习的科学含义2 学生学习的特点3 学习的性质分类和结果分类教学要求掌握学习的科学含义、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基于性质和结果的学习分类;了解其它有关学习的分类考核要求了解:学习的主体、水平和内容等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的科学含义;学生学习的特点;基于学习性质和结果的分类系统第三章现代学习理论流派教学要点1 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2 学习的联结理论3 学习的认知理论4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教学要求理解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的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了解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考核要求识记:学习的各种联结理论和各种认知理论的理论要点领会: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第四章知识的性质与分类教学要点1 广义知识的分类2 陈述性知识的性质(心理表征)、学习结果3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4 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5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条件6 知识与技能的关系7 技能的心理表征8 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9 认知策略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学生要从以下几个层次达到不同的目标:识记广义知识的分类;理解认知策略的性质与分类、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陈述性知识的性质(心理表征);掌握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技能的心理表征、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考核要点识记:知识的分类领会:理解认知策略的性质与分类、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陈述性知识的性质(心理表征)掌握: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技能的心理表征、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第五章动作技能的学习教学要点1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习得的指标和保持2 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以下不同的层次达到: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动作技能的保持;掌握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有效的指导与示范、练习和反馈);了解关于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023年311教育心理学考研大纲
2023年311教育心理学考研大纲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学习、教学、教育评价等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2.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相关规律,解决教育中的心理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学习的心理基本过程 1. 知觉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过程。
包括感觉器官的选择、组织和加工等过程。
2.记忆记忆是经验的保持和重现过程。
包括感性记忆和理性记忆两种形式,分别与感官印象和概念思维有关。
3.思维思维是个体在脑内进行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包括概念思维、判断推理、问题解决等过程。
4.情感与动机情感与动机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因素。
情感对认知、记忆和评价等心理过程有重要影响,而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
5.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有选择的心理操作方式,包括注意、组织、记忆和评估等过程。
三、教与学的心理过程 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方向和基准。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教学目标等因素,选择并组织有机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操作方式和行为准则。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效果。
4.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总结。
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认知。
四、常见教育心理问题与解决方法 1. 学习困难与解决方法学习困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心理学(英文):Educationa1Psycho1ogy课程代码:14S2105B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选用教材: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参考书目: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二、课程价值(一)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结合学前专业特点,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须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的学习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通过本课程力求进一步拓展学生在发展心理学上的学术视野,掌握关于幼儿认知及情绪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具体范式;深入地了解个体认知及情绪的发生发展特点,进而从更深的层上了解人类基本心理过程的本质特性;同时为学生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注:用、、分别代表高、中、低支撑度。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理解并掌握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能够理解学习的实质,掌握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四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启示。
【毕业要求1/2师德规范/职业道德】目标2:熟悉相关重要的教学原理和理念,能运用相关知识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围绕特定的儿童发展目标进行相关教学设计。
能够掌握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及教育指导,掌握动作技能的含义及分类及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及教育指导,智力技能的含义,特点及分类,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智力技能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任务与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2.实践任务(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二、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概述1。
心理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章学习理论(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相互作用论4.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二)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发展观2.埃里克森的发展观3.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一、学习的一般概述(一)学习的概念(二)人类的学习(三)学生的学习二、学习的类型(一)我国传统的分类(二)苏联的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四)加涅的分类(五)布卢姆的分类三、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学习理论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概念(二)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概念的学习与教学(4)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陈述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程序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3)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二、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定义2.学习策略的分类(二)认知策略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力口工策略(3)组织策略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1)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2)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3)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三)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1)领会监控(2)策略监控(3)注意监控3.调节策略(四)学习策略的教学1.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2.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三、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定义2.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3.迁移的测量(二)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关系转换说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6.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7.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3.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4.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四、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一)智力及其培养1.智力的定义2.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1)二因素论(2)群因素论(3)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5)智力理论的新发展(6)我国学者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3.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二)创造力及其培养1.创造力概述(1)创造力的定义(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3)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品德的形成(一)品德的概念1.品德的定义2.品德与道德的辨析(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1.道德观念的形成(1)道德知识的获得(2)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信念的形成(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2.道德情感的培育3.道德行为的发展二、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发展理论三、心理健康教育(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与标准1.心理健康的定义2.心理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平等尊重原则(4)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5)保密性原则(6)坚持性原则(7)面向全体学生原则(8)适应个别差异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因素一、学习动机因素(一)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1.学习动机的定义2.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3)对学习行为的监控作用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三)学习动机的构成1.认知的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附属的内驱力(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设置适合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3)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4)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2)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5)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二、个性因素(一)认知方式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概念2.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对学习的影响(二)焦虑1.焦虑的概念2.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三)归因方式1。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必备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
该课程的活动主要由课堂讲演、课堂讨论、课例录像分析、课堂观摩以及探究学习等五部分构成。
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2.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3.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
4.课程地位: 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学分7.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二、课程目标(必备项)1.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通过学习理论的学习,探讨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因素以及动力等学习基本问题,为师范生今后指导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教学心理的探讨,以求提高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一)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主要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主动联系教育实际,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建立对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的认识。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教材与相关推荐阅读的文献重点、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结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3.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思考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哪些主题?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教育心理学的可分为哪几个阶段?4.教育心理学当前的主要研究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5.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及所用研究方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大纲(莫雷)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基本要求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4、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5、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了解教师等外部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了解这些外部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序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它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学习、教学、发展等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旨在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从最早的行为主义到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理论,教育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3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些心理过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二、学习理论与学习模式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结果,强调通过刺激-反应机制来达到学习效果。
帕福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2.2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
2.3 情感认知理论情感认知理论将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认为情感对学习有重要影响。
贝克和皮亚杰的理论提出了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情感与认知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原理与教学技能3.1 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指导。
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
3.2 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技能。
包括课堂管理、教学组织、师生互动、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技能。
3.3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必备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
该课程的活动主要由课堂讲演、课堂讨论、课例录像分析、课堂观摩以及探究学习等五部分构成。
1。
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2。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3。
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
4。
课程地位: 专业主干课程5。
总学时:54学时6。
总学分:3学分7。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二、课程目标(必备项)1.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通过学习理论的学习,探讨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因素以及动力等学习基本问题,为师范生今后指导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教学心理的探讨,以求提高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一)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主要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3。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主动联系教育实际,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建立对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的认识。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教材与相关推荐阅读的文献重点、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结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3.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思考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哪些主题?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教育心理学的可分为哪几个阶段?4.教育心理学当前的主要研究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5.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及所用研究方法.(二)第二章主要内容:1.认知发展与教育2.社会性发展与教育3.多元智能与教育4.不同学习风格与教育5.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要求:主动联系教育实际,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进行案例分析,设计促进发展的教育方案。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一、教育学心理学概述1. 教育学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 教育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 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 个体差异理论三、学习动机1. 动机的基本概念2.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 成就动机理论4. 自我决定理论5.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四、认知发展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3. 认知发展与教学策略4. 认知风格与学习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3. 价值观教育的实践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六、教育评估与评价1. 教育评估的目的与类型2.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3. 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4.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七、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 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5. 教学评价的设计八、课堂管理1. 课堂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2. 课堂规则的建立3. 学生行为的引导与矫正4. 教师角色与课堂氛围的营造九、特殊教育心理学1. 特殊教育的心理学基础2. 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特点3. 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4. 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挑战十、教育技术与心理学1.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3. 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4. 教育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十一、教师专业发展1.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2. 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3. 教师反思与自我评估4. 教师教育与终身学习十二、教育政策与心理学1.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 教育政策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3. 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4. 教育改革的心理社会因素十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调查研究2. 定性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 观察法3. 混合方法研究4. 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十四、教育心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1. 教育心理学的新兴领域2. 跨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研究3. 教育心理学的国际视野4. 教育心理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语教育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还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
2024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认知发展与教育•情感、动机与意志品质培养•学习过程与策略•智力、创造力与特殊才能培养•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巧01课程概述与目标教育心理学定义及研究领域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与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情感与动机、个体差异、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与测量、教师心理学等。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具备初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参考书目《教育心理学导论》(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学习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教育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及参考书目02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认知发展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认知发展的研究包括发展的阶段、过程、条件、机制、个体差异等各个方面。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结构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学习、教学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和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课程类型:心理学专业必修课三、教育心理学在培养计划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学科地位上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如何学(学习理论,包括一般学习理论、不同领域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一般知识和智慧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策略等)和教师如何教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理论等)以及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而产生的有关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应用学科。
从专业需要上看,无论是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其他各专业的学生,都是必修的教育类课程。
这门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概论等学科为基础,并将这些理论综合运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是普通心理学抽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简单应用。
同时,这门课程又反过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前述学科的基本理论。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整个学校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的改革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总目标:概括地说,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基本理论的掌握,二是基本技能的掌握,三是发展实际应用能力。
(一) 基本理论的掌握:首先应掌握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最一般原理,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要了解、把握教育心理学前沿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原则、方法。
(二)要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理论的领会,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理论的应用原理、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技能。
(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实验研究,使学习者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包括教育心理研究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准实验设计的能力)、学与教的能力和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等。
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应用抽象理论解决生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学习目标】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理解心理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3、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作用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掌握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重点和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惧等。
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个体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活动的机制(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周围神经系统2、中枢神经系统(二)心理活动的脑定位(三)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四)心理活动对客观现实的依赖性三、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四、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精神分析心理学(三)认知心理学(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学习心理(二)教学心理(三)课堂管理心理(四)学生个体差异(五)学生的心理健康(六)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作用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实验法(四)测验法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开创阶段(二)发展阶段(三)成熟与完善阶段【本章思考题】1、简述个体心理的组成成分及其与教育的关系?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何在?4、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目标】1、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含义及特征2、掌握一些与教育心理学关系紧密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理论基础3、探讨智力、学习风格等各种个性差异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重点和难点】1、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2、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4、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5、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气质和性格差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第一节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二)心理发展的特征二、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三)个体的主观因素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第二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第三节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教育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人格结构理论(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一)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二)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第四节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与智力测验(二)智力差异的表现二、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与教育(一)学习风格概述(二)认知风格的差异与教育三、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与教育四、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本章思考题】1、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具有哪些特点?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4、斯坦福-比奈量表的智商是如何计算的?第三章学习心理【学习目标】1、理解学习的含义2、掌握学习的分类3、理解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重点和难点】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概述一、学习的概念(一)定义(二)学习与本能(三)学习与成熟(四)学习的现代讨论二、学习的一般过程(一)学习的阶段(二)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的对应(三)中西方对学习过程的不同理解三、学习的分类(一)态度(二)动作技能(三)言语信息(四)智力技能(五)认知策略四、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二)元认知策略五、学习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一)试误说二、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一)条件反射(二)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一)操作条件反射(二)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比较(三)强化(四)强化类型(五)强化与惩罚的比较(六)行为塑造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观察学习(二)自我效能六、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程序教学(二)惩罚(三)奖励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一、早期的认知-组织学习理论(一)格式塔的“顿悟说”(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一)认知结构(二)发现学习及优点(三)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四)结构教学观、启发式教学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一)有意义学习(二)接受学习(三)同化过程(四)下位学习 VS 上位学习 VS 并列结合学习(五)讲解式教学的特点四、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一)陈述性知识(二)程序性知识(三)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心智加工的过程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学习共同体(二)抛锚式教学(三)随机通达式教学【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学习?2、学习的策略有哪些?3、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4、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5、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6、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第四章知识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知识学习的概念、心理过程和类型2、了解三种知识直观方式的优缺点,掌握提高知识直观与概括效果的措施3、掌握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措施,促进知识的应用【重点和难点】1、知识学习的概念和类型2、三种知识直观方式的优缺点,提高知识直观与概括效果的措施3、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措施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概述(一)知识的概念(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二、知识学习的实质三、知识学习的类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1、符号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四、知识学习的作用(一)知识的学习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二)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三)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第二节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理解的概述(一)知识理解的含义(二)知识理解的特点1、知识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2、知识理解与发现事物的功能相联系3、知识理解是知识学习的核心(三)知识理解的阶段二、知识的感知(一)知识感知的概念(二)知识直观的方式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三)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1、灵活选用直观呈现的方式(1)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2、根据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1)强度律(2)差异律(3)活动律(4)组合律3、有效指导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呈现直观知识的过程三、知识的概括(一)知识概括的概念及类型1、感性概括2、理性概括(二)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的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重视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概括5、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自觉概括第三节知识的保持一、知识保持的实质二、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一)及时复习(二)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复习时间(三)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四)适当进行过度学习(五)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第四节知识的应用一、知识应用的实质及主要形式二、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一)审题(二)联想有关知识(三)课题类化并做出解题判断(四)验证三、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一)对知识的理解与保持的水平(二)课题的性质(三)智力活动水平(四)解题时的心理状态【本章思考题】1、解释概念: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简述知识学习的实质。
3、知识学习的类型有哪些?4、简述知识直观呈现的种类及各自的优缺点。
5、如何提高知识直观呈现的效果?6、什么是知识概括?如何提高知识概括的效果?7、什么是知识保持?如何防止遗忘,提高知识保持的效果?8、知识应用的实质是什么?知识应用包括哪些环节?9、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有哪些?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学习目标】1、识记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概念2、掌握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3、了解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途径【重点和难点】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及培养3、创造力的特征及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二)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分析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1、问题情境2、无关信息的干扰(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1、知识经验2、心理表征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动机与人格第二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一、问题解决能力与问题解决的一般原理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一)算法(二)启发1、选择性搜索2、手段-目的分析法3、逆向反推法4、简化计划法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一)指导学生重视知识储备,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图式(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三)教会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节创造力及其培养一、创造力的概念(一)创造力的含义(二)创造力的特征二、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一)生理因素(二)年龄和性别(三)知识与智力(四)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因素1、学校因素(1)课堂气氛(2)教师的领导方式(3)教师的期望2、家庭因素(1)父母的特征(2)父母对子女的期望(3)家庭教育方式;3、社会文化(1)社会文化的开放(2)社会文化指向因素(3)社会文化的平等(五)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2、情感、动机因素3、个性因素三、创造力的培养策略(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注重创造的教育观1、人才观的转变2、教学观的转变(二)变革教育手段与方法,使学生真正创造性学习1、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2、培养学生的主动性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课题气氛(四)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问题?问题有哪些主要成分和特点?2、什么是问题解决?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3、什么是算法与启发法?说明两者在教学中的应用。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5、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6、什么是创造力?7、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有哪些?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9、结合实际,谈谈教学中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六章学习动机【学习目标】1、理解动机的概念2、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3、了解动机的种类4、了解各种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5、掌握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措施【重点和难点】1、动机理论2、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一)动机及其功能(二)学习动机的含义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二)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三、学习动机的种类(一)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近景性学习动机和远景性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成就动机理论二、归因理论三、自我实现理论四、自我效能感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培养学习动机的措施(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二)培养学习兴趣(三)满足学生的缺失需要(四)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二、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法(一)创设问题情境(二)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三)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四)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本章思考题】1、简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并举例分析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