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672教师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校内实习教案

校内实习教案

实习生校内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案实习生姓名 xx 学号xxxxxxx 指导教师姓名 xx2、课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图片和分享一些关于记忆的名言,导入本节课所讲的记忆的概念和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

记忆力是智力的拐杖,记忆力是智慧之母。

——亚里士多德记忆里并不是智慧,但没有记忆力还成什么智慧呢?——哈柏记忆力好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记忆力不好,一定会让你糊涂,一定让你失败,而且让你失败的很难看!——巴菲特记忆是知识的唯一管库人。

——锡德尼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

——赫克斯科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提要备注(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还有研究者将记忆划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运动技能,真正学会了在水中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引导学生举例。

(四)记忆系统及其加工过程(5分钟)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

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

记忆结构是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所学重点内容,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关于记忆的知识框架。

强调记忆的概念和种类。

作业: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特点有哪些?(手写、打印皆可)。

数的整除 教师

数的整除 教师

数的整除数的整除具有如下性质:性质1 如果甲数能被乙数整除,乙数能被丙数整除,那么甲数一定能被丙数整除。

例如,48能被16整除,16能被8整除,那么48一定能被8整除。

性质2 如果两个数都能被一个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与差也一定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

例如,21与15都能被3整除,那么21+15及21-15都能被3整除。

性质3 如果一个数能分别被两个互质的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这两个互质的自然数的乘积整除。

例如,126能被9整除,又能被7整除,且9与7互质,那么126能被9×7=63整除。

利用上面关于整除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与整除有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学习数的整除性,我们把学过的和将要学习的一些整除的数字特征列出来:(1)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0,2,4,6,8中的一个,那么这个数就能被2整除。

(2)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0或5,那么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

(3)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一个数的末两位数如果能被4(或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5)一个数的末三位数如果能被8(或1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6)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其中(1)(2)(3)是三年级学过的内容,(4)(5)(6)是本讲要学习的内容。

因为100能被4(或25)整除,所以由整除的性质1知,整百的数都能被4(或25)整除。

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分成一个整百的数与这个数的后两位数之和,所以由整除的性质2知,只要这个数的后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这就证明了(4)。

类似地可以证明(5)。

(6)的正确性,我们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说明一般性的证明方法。

837=800+30+7=8×100+3×10+7=8×(99+1)+3×(9+1)+7=8×99+8+3×9+3+7=(8×99+3×9)+(8+3+7)。

c大实验课程设计

c大实验课程设计

c 大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C大调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音阶结构、和弦构成及其应用。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识别并演奏C大调的常见旋律和和弦进行。

3. 学生了解C大调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中的重要性,理解不同调性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演奏C大调的简单曲目,具备基本的视奏能力。

2. 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培养音乐创作能力,能运用C大调进行小段音乐的创作。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演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音乐探索的热情。

2.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3.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理解多样音乐文化。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音乐实验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认知能力,对于新鲜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后续的评估反馈。

二、教学内容1. C大调音阶结构与和弦理论:- 音阶构成:自然大调、音级名称与音程关系- 和弦构成: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及其转位- 教材章节:第三章“调式与和弦”第一节“大调与小调”2. C大调视奏与演奏:- 简单旋律的视奏练习- 经典C大调曲目的演奏实践- 教材章节:第五章“视奏与演奏”第一节“调性练习”3. C大调音乐创作:- 运用C大调进行旋律创作- 和弦进行与小段音乐编配- 教材章节:第八章“音乐创作”第一节“调性创作”4. 小组合作与音乐演绎:- 小组分工与合作- 音乐作品的排练与演绎- 教材章节:第十章“团队协作”第一节“音乐团队协作”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C大调音阶结构与和弦理论第二课时:C大调视奏与演奏第三课时:C大调音乐创作第四课时:小组合作与音乐演绎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C大调相关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情感态度。

高中数学实验基础教案

高中数学实验基础教案

高中数学实验基础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探究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1. 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和正切曲线的图像卡片。

2. 直尺、量角器、墨水笔等绘图工具。

实验步骤:
1. 将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介绍给学生,并展示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和正切曲线的图像卡片。

2. 让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在坐标轴上绘制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和正切曲线的图像。

3. 让学生观察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如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关系、正切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关系等。

4.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写出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行验证。

5. 提出实验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并解决,如给定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其余弦函数值和正切函数值。

6. 总结实验内容,让学生回答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

实验评价:
1. 学生能够正确绘制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和正切曲线的图像。

2. 学生能够正确总结并验证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正确解决实验问题,熟练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4. 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理解实验结果的意义。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4.3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4.3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4.3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导体的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能用R表示。

2. 能用欧姆定律表达式I=U/R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 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能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电阻器、滑动变阻器。

2. 学具:每位学生一组实验器材,包括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电阻器、滑动变阻器。

活动过程:一、引入:1. 讲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受到阻碍。

2. 提问:什么是电阻?电阻是如何表示的?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器的电流。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3. 讲解欧姆定律:I=U/R,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与应用:1.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改变电阻器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

2. 学生相互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巩固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2.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电阻的大小?如何进一步探究?活动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能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提到的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电阻的大小?如何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本质:在引入环节,我不仅讲解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还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受到阻碍。

数控车实训项目式教学教案

数控车实训项目式教学教案

教研室:数控教研室授课教师:罗根云教学要紧内容参考点R的位置是在每个轴上用档块和限位开关精确地预先确定好,参考点R多位于加工区域的边缘。

多数数控机床都能够自动返回参考点R。

假如因断电便操纵系统失去现有坐标值,则可返回参考点,并重新获得准确的位置值。

5. 工件坐标系数控机床坐标系是进行设计和加工的基准,但有时利用机床坐标系编制零件的加工程序并不方便。

如图所示的零件,假如以机床坐标系编程,编程前必须运算出A、B、C、D和E点相对机床零点M的坐标,如此做较繁琐。

假如选择工件某一固定点为工件零点,如图中的 W点,以工件零点为原点且平行于机床坐标轴X、Y、Z建立一个新坐标系,就称工件坐标系。

如将图中的工件零点 W与机床零点M之间的坐标值输入数控系统,就可用工件坐标系按图纸上标注的尺寸直截了当编程,给编程者带来方便。

数控系统依照已输入的工件零点W相对机床零点M的坐标值和编程的尺寸,便自动运算出A、B、C、D和E各点相对机床零点的坐标值。

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工件坐标系的零点(原点)偏置(设置),工件零点相对机床零点的坐标值称为零点偏置值。

工件零点W选择的原则:工件坐标系的零点是由操作者或编程者自由选择的,其选择的原则是:(1)应使工件的零点与工件的尺寸基准重合。

(2)让工件图中的尺寸容易换算成坐标值,尽量直截了当用图纸尺寸作为坐标值。

(3)工件零点W应选在容易找正,在加工过程中便于测量的位置。

依照上述的原则,数控车床的工件零点W通常选在工件轮廓右侧边缘(如图所示)或者左侧边缘的主轴轴线上。

(4)绝对坐标系与增量(相对)坐标系在数控系统中,移动到一个坐标系的特定点运动可用绝对坐标系或增量(相对)坐标系描述。

编写加工程序时,依照数控系统的坐标功能,从编程方便(即按零件图尺寸标注)及加工精度等要求动身选用坐标系。

绝对坐标系与增量坐标系可通过ISO标准和国标的预备功能指令G90、G91进行选择。

G9O表示输入的尺寸字的数值为绝对值,G91表示输入的尺寸字的数值为增量值,那个绝对值与增量值的位置数值就指定了对应该坐标系的目标位置。

高中生物创意试验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创意试验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创意试验教案模板
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中叶绿素的作用,了解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
1. 鲜叶片(例如菠菜、韭菜等)
2. 95%乙醇溶液
3. 明胶片
4. 吸光度计
实验步骤:
1. 将鲜叶片放入95%乙醇溶液中,煮沸5分钟,然后迅速放入冰水中浸泡。

2. 取出叶片,用镊子夹住叶片,用滴管滴上一滴50%甲醇提取液,使叶片染色。

3. 将叶片放在明胶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叶绿素的位置和分布。

4. 使用吸光度计测量叶片中叶绿素的浓度,记录数据。

5.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受伤。

2. 注意使用化学品时的安全防护。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工具。

实验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这个实验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他们了解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师范生实验教案范文模板

师范生实验教案范文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2. 折射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2.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凸透镜、平面镜、激光笔、白纸、透明玻璃板、直尺、水槽、盛水容器等。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图片,如水中的鱼、透镜成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光的折射?折射现象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光的折射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光的折射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实验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光的折射规律。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实验现象。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讨论是否积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题和短文。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现象描述、结论分析等。

备注:1.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师范生实验教案模板范文

师范生实验教案模板范文

一、实验名称:平面几何图形的绘制二、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绘制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绘制直线、线段、射线。

2. 绘制圆、圆弧、圆心角。

3. 绘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简单多边形。

4. 绘制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特殊四边形。

四、实验器材:1. 绘图板2. 尺子3. 圆规4. 铅笔5. 橡皮擦五、实验步骤:(一)准备阶段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内容。

2. 学生预习实验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二)实验阶段1. 绘制直线、线段、射线:a. 用尺子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b. 用尺子在直线上截取一个线段。

c. 以线段的一个端点为起点,用圆规画出射线。

2. 绘制圆、圆弧、圆心角:a. 以一点为圆心,用圆规画一个圆。

b. 用圆规在圆上截取一段弧,得到圆弧。

c. 以圆弧的两个端点为圆心,分别画出两条射线,得到圆心角。

3. 绘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简单多边形:a. 根据多边形的边数,依次用尺子在纸上画出各边。

b. 连接各边,完成多边形的绘制。

4. 绘制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特殊四边形:a. 根据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用尺子和圆规画出各边。

b. 连接各边,完成特殊四边形的绘制。

(三)总结阶段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强调平面几何图形的绘制方法。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六、实验注意事项:1. 绘制图形时,注意保持线条的直、圆滑。

2. 使用圆规时,注意调整圆规的开口大小,确保绘制的图形准确。

3. 绘制过程中,如有错误,及时纠正,避免影响后续实验。

七、实验评价:1. 实验成果:根据学生绘制的图形的准确性、美观性进行评价。

2. 实验过程: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态度认真程度进行评价。

3. 实验心得:根据学生总结的实验收获、心得体会进行评价。

师范生实验教案范文

师范生实验教案范文

师范生实验教案范文教案标题:快乐学英语——师范生实验教案范文教案目标:1. 学习并掌握英语中的数字1-10。

2. 学习并能正确书写英文字母A-J。

3. 能利用所学内容描述和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和物品。

4.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5.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数字1-10的认读和书写。

2. 英文字母A-J的认读和书写。

教学准备:1. 视频、图片或卡片展示数字1-10的可视化素材。

2. 视频、图片或卡片展示英文字母A-J的可视化素材。

3. 班级黑板、彩色粉笔、白板/投影仪及投影画面。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 让学生坐好,打开课本,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学习数字和英文字母,快乐学英语!”为学生展示可视化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Step 2: 数字1-10的认读和书写1. 观看展示数字1-10的视频或图片,师生一起读出每个数字。

2. 投影数字1-10的图形,教师边指引学生读出数字,边书写在黑板上。

3. 利用师生互动问答的方式巩固数字1-10的认读,确保学生对数字1-10的掌握。

Step 3: 英文字母A-J的认读和书写1. 展示英文字母A-J的视频、图片或卡片,师生一起读出每个字母。

2. 投影英文字母A-J的图形,教师边指引学生读出字母,边书写在黑板上。

3. 利用师生互动问答的方式巩固英文字母A-J的认读,确保学生对字母A-J的掌握。

Step 4: 综合练习1. 学生互相搭配,进行数字和英文字母的配对练习。

2. 教师给每组学生发放练习卡片,让学生用英语互相介绍自己所拥有的数字和物品。

3. 引导学生在情境练习中运用所学内容,例如:“My name is Lisa. I have two apples.”Step 5: 小结与反馈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复习数字和英文字母的认读和书写。

高中物理实验类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类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类教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简谱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简谱的绘制和测量方法;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
1.白纸;
2.直尺、铅笔、色彩笔;
3.音叉或其他发音器具。

三、实验原理
简谱是一种用以记录音乐乐谱的方法,它由五线谱演变而来,使用英文字母和数字表示音符。

简谱通过铅笔和色彩笔的绘制,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音乐的音高和时值。

四、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将直尺横放在白纸上并用铅笔画出五条水平线,用色彩笔标记出音符的位置;
2.根据音叉或其他发音器具的声音,测量并记录音符的位置,按照音高绘制简谱;
3.反复练习绘制简谱,掌握绘制和测量的技巧;
4.进行简单乐曲的绘制和测量,检查和纠正错误。

五、实验总结
1.简谱的绘制和测量需要对音高和时值有一定的了解;
2.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节奏;
3.细心和耐心是绘制简谱的关键,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技巧。

六、实验作业
1.绘制一首简单的乐曲的简谱,并记录音符的位置和时值;
2.总结绘制简谱的方法和技巧,写出实验报告。

七、拓展延伸
可以尝试用不同音响设备演奏绘制好的简谱,听取学生意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中专实验课教案模板范文

中专实验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XXX实验授课班级:XXX班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授课教师:XXX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XXX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XXX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XXX实验的基本原理。

2. XXX实验的操作步骤。

3. XXX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1. XXX实验操作的精确性。

2. XXX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XXX、XXX、XXX等。

2. 实验药品:XXX、XXX等。

3. 教学课件:XXX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XXX实验的基本原理。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原理讲解1. 详细讲解XXX实验的原理,包括实验的基本步骤、实验原理的推导等。

2. 强调实验原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实验操作演示1. 教师进行XXX实验操作演示,详细讲解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四、学生分组实验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五、实验现象分析1.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

2. 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XXX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

2. 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七、布置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现象、结论等。

2. 查阅资料,了解XXX实验的应用领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XXX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

高中物理实验优化设计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优化设计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优化设计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优化设计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验中进行设计优化,提高实验的精确
性和可靠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内容:以测量光滑斜面上物体滑动加速度为例,设计一个优化实验,通过改变斜面的
角度、物体的质量和表面的摩擦系数等因素,优化实验方案,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实验步骤:
1.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要改变的实验因素和要测量的实验参数,设计实验
方案。

2. 准备实验材料:准备斜面、物体、计时器、测量尺等实验材料。

3. 进行实验: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寻找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并进行优化设计。

5. 重新进行实验:根据优化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实验,比较实验结果的差异。

实验要求:
1. 实验操作要准确、规范,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

2. 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并尝试优化设计。

3. 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评估:
1. 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记录是否准确完整。

2.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合理,是否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3. 优化设计:是否尝试优化设计,提出改进方案。

实验总结:通过优化设计实验,学生可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好地掌握物理
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高中数学实验教案怎么写

高中数学实验教案怎么写

高中数学实验教案怎么写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实验材料:白板、黑板笔、直尺、测量工具、二次函数模型。

实验原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ax^2+bx+c,其中a、b、c为常数,a不等于0,二
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对称轴为x轴的抛物线。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将二次函数模型写在白板上:y=ax^2+bx+c。

2. 设定不同的a、b、c值,如a=1,b=0,c=0。

3.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些a、b、c值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例如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等。

4. 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出这些二次函数的图像,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5. 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规律,例如a的正负值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a的绝对值大小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大小等。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和
应用能力。

扩展实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二次函数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建筑物的结构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使用尖锐工具和化学药品,注意
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语言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语言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语言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弹簧在不同受力下的形变,探究弹簧的弹簧系数与弹簧形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
1. 弹簧
2. 砝码
3. 尺子
4. 实验台
5.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挂在实验台上,确保弹簧悬空的状态。

2. 使用尺子测量弹簧的原始长度,并记录下来。

3. 逐步往弹簧上挂砝码,每次增加一个砝码,记录下弹簧的长度和所挂砝码的重量。

4. 每次挂上砝码后,等待一段时间以确保弹簧达到平衡状态。

5. 在每次添加砝码后,使用计时器记录下弹簧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6. 绘制弹簧长度与挂载重量的关系曲线。

7. 根据曲线的斜率计算弹簧的弹簧系数。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保持实验台平稳,减小外部干扰。

2. 弹簧不可受到过大的拉伸或挤压,以免损坏弹簧。

3. 记录数据时要准确无误,避免出现误差。

4. 实验后要将实验台恢复原状并清理实验现场。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弹簧的弹簧系数与弹簧长度的关系,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拓展实验:
1. 改变弹簧的材质、直径等参数,探究对弹簧系数的影响。

2. 研究弹簧的振动频率与自然长度、质量、弹性系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8:3.3.2 乙 酸

教学设计8:3.3.2  乙 酸

乙酸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2)知道乙酸的物理性质、乙酸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了解乙酸的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来学习“(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研究烃的衍生物的程序和方法;(2)通过学习乙酸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利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科学结论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3)对学生进行“本质决定现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官能团的概念;(2)乙酸的组成;(3)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新课导入【引言】师: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一、乙酸师:乙酸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陈醋含醋酸7%。

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板书】1.分子结构【讲述】从以上实验知道乙酸有两个重要化学性质,就是它有酸的通性和能发生酯化反应。

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要从结构上来认识。

下面我们研究乙酸的分子结构。

师:在初三化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乙酸的简单性质,也知道性质决定于结构,请回忆乙酸的结构?生:乙酸的结构含有甲基(—CH3)和羧基(—COOH)。

【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师:请同学们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和分子式。

(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生: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COOH(羧基)【讲述】乙酸分子是由甲基和羧基组成的。

湘教版数学实验课教案

湘教版数学实验课教案

湘教版数学实验课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数学实验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实验课将以"测量与几何"为主题,通过测量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索几何概念。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直尺、量角器、量程器、图形模型等。

2. 实验材料:纸张、铅笔、橡皮等。

3. 实验环境:课堂桌椅布置整齐,确保学生能够自由活动和观察。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实验主题 (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几何图形和问题,引发学生对几何的兴趣,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 实验活动介绍 (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内容,解释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并明确实验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Step 3: 实验活动展开 (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几何问题,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测量和观察。

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解答他们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发现几何概念和规律。

Step 4: 实验结果总结 (10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几何概念和规律,并与他们进行讨论。

Step 5: 拓展练习 (15分钟)老师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或小组完成,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6: 总结和评价 (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评价学生的表现,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数学的乐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几何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方面的表现。

4.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拓展练习的答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几何实验,如测量家具的尺寸、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

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教学准备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8倍宽、8倍厚的纸条,塑料尺子,重物,提篮、统计表,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造房子,修桥梁。

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本26面的一组房子和桥梁的图片。

看看哪些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能发现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

2、(抽生回答,教师点拨。

)是的。

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我们的教室里有柱子和横梁吗?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是的,它们共同支撑起整个房子和桥梁。

如果在相同的压力下,横梁和柱子比谁最容易弯曲?3、(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板书:抵抗弯曲)二、猜测——横梁抵抗弯曲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

1、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横梁的哪些因素有关?(如果相同材料制成的横梁,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板书:材料、宽度、厚度、跨度、……)2、大家考虑的真全面,找出了这么多的可能因素。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板书:宽度厚度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研究的时候,横梁用硬纸来替代(出示纸横梁)。

三、设计实验研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猜测:横梁的宽度和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2、师生讨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哪些材料?3、小组讨论:利用手中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吗?4、小组汇报,共同完善。

5、分组实验。

师提示根据情况预测并记录。

6、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一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增加能增强)四、学生实践研究横梁的厚度和抗弯曲的关系1、刚才,我们在研究横梁的宽度和抗弯曲能力时,只改变了(宽度),其它条件统统不变。

你能用这种方法去研究横梁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吗?2、你觉得横梁厚度和它的抗弯曲能力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3、要完成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5、分组实验。

师提示根据情况预测并记录。

6、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一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五、比较两次的实验结果。

(出示两次的数据)我们比较一下这两次实验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对于刚才的结论我们怎样修改一下更合适呢?六、深化知识,解释现象1、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们教室顶上的钢筋混凝土横梁,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的?它是平着放的,还是立着放的?2、横梁为什么要立着安放呢?你能用尺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3、课我们研究了宽度和厚度与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发现了增加了纸横梁的宽度能增强它抵抗弯曲的能力,增加了纸横梁的厚度大大地增强了它抵抗弯曲的能力。

还有几个因素没有研究,就留给大家课外去进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质疑——猜想假设——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动手实验——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他为三个部分: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二、大胆猜测,实验探究;三、验证猜测,拓展延伸。

课堂上让学生对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始终贯穿小组合作试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实验要求及结论,突出重点。

五、教学准备尺子、橡皮筋、矿泉水瓶、铜叉、音叉。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谈话激趣。

听别人说:咱们班同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什么呢?想知道吗?我听说你们都是一群留心观察生活的好孩子,是这样的吧,那么刘老师想考考你们:哪一个好孩子能告诉我,你听到过生活中的什么声音?2、出示课件。

老师这儿也为你们准备了一组声音,请同学仔细的听,然后告诉我,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生听并回答)3、那关于声音,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什么问题呢?(生提问)4、看来同学们对声音很感兴趣,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从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出发,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好吗?(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1、观察现象,大胆猜测。

(1)制造声音。

(出示尺子和橡皮筋)同学们,你们能让这两件物体发出声音吗?谁来试一试?(生是台演示并说明方法)(2)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谁能大胆的猜一猜,橡皮筋和尺子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猜不出来?无从猜起?大胆的猜测一下,没关系,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

(3)对比实验,大胆猜测。

①介绍实验材料。

②实验要求③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④汇报交流,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大家。

⑤师小结猜测。

像刚才孩子们观察到的橡皮筋、尺子那样上下左右来回不停的动,在科学上叫做——振动(板书振动)也就是说橡皮筋的振动会发出声音,尺子的振动也会发出声音。

(板书声音)刚才这个实验好像在告诉我们什么?2、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①出示音叉问:想不想在用新的实验讨个究竟?老师这儿就有一个音叉,让它发出声音可还有一番讲究。

(介绍音叉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②师敲音叉,你们听到声音了吗?(生:听到了)请你们尊重自己的眼睛,在音叉发声的同时,你也看到它像尺子那样来回振动了吗?(生:没有)师:那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刚才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错误的信息吗?想不想再次走进实验中去看个究竟?师:不过老师为了你们让这个实验做的有趣一点,为你们配了一槽水,现在开动你们的脑筋,你将怎样用这水呢?(生讨论实验的方法)(2)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哪组的同学来说说,音叉发声是不是由振动产生的?你们组是怎么观察的,用什么方法?来给大家演示演示。

(4)师小结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真的是太棒了,在刚才的实验中,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发现。

来,请你们把伟大的发现自豪地告诉老师(半引半指导)(三)拓展延伸,验证结论。

①师:老师想问问,你们这么伟大的实验结论经得起验证吗?②请看黑板:刚才不是告诉我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吗,那么,现在我想让正在发声的声音突然停止,你有什么办法吗?③出示尺子,让尺子发声,谁能让它的声音突然而止。

(生上台演示)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④出音叉,反复验证。

(5)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能在课堂上有了这么多的发现,高兴吧,快乐吧,现在就让我们利用身边的物体来制造一些新的声音,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多,不过,你得告诉我,告诉同学们,你让什么振动了,什么发出了声音?(6)学生活动汇报。

(7)师小结今天,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水是一种液体,振动了发出了声音,空气是一种气体,振动了发出的声音,尺子、橡皮筋是固体,振动了也发出了声音,所有的这些液体、气体、固体我们统称为物体(板书)。

以上大量的实验中,我们确确实实的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生答:师出示课件。

七、总结好啦,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堂科学课吧,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振动发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上亳小学教材简析教材首先出现了一杯杯底有少量食盐的浓盐水,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盐恰好全部溶解,接着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杯中的水蒸发减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

最后,把浓盐水倒进蒸发皿中进行加热,直至析出晶体。

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到深入的探究活动中。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食盐既能溶解于水,但随着水分的减少,食盐又会析出来。

2、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用加热的方法能很快使浓盐水中的食盐析出来。

3、了解酒精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4、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5、知道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教学重难点重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难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浓盐水清水玻璃棒蒸发皿放大镜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三角架蓝色卡纸小匙教学过程:一、设问引入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烧杯里的盐水,你有什么发现?(杯底有盐)二、探究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1、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搅拌)(加热、加水)2、师:同学们真能干,把我们前面学习的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都用到了,那我们来试一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