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温 教案5(浙教版八上)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第一章第五节《气候与天气》中的第二部分《气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气温记录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思考,引入新课。

(1)展示夏天和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气温差异。

(2)提问: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气温的测量: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分析规律。

3. 例题讲解:讲解与气温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1)例题1: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为20℃,求这一天的平均气温。

(2)例题2: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异,分析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气温测量、记录和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在气温记录表格中。

(2)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并记录家中一天的气温变化,计算平均气温。

(2)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

2.2气温学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2.2气温学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八上§2.2气温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天气,能正确描述天气状况;2、知道什么是气温,知道度量气温的常用方法;3、学会测量气温;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

一、知识点梳理:1、天气:天气是指近地面的、、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2、气温:(1)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描述当地空气的程度。

(2)测量气温的工具:。

其中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气温和气温。

(3)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

(4)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漆成色的里观察,其原因是:①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②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3、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

各种农作物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温度。

4、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并伸出它的舌;5、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

二、例题讲解例题1、下列不是描述天气的是()A.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B.东风息,戴斗笠C.天上鱼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D.终年高温多雨例题2、关于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年较差指一年中出现的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B.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出现在20°N30°N的沙漠地区C.北半球1月份陆地的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上的气温D.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北极地区例题3、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如图为某城市夏日午后热岛效应剖面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城市附近公园等绿地能降低气温B.大片农田等地的气温较市中心低C.不同地段郊区住宅区气温有差异D.气温随离市中心距离增大而降低(例题3图)(例题4图)例题4、下图是玲玲在上看到的天气预报图,周二天气是()A.小雨、最高气温36 ℃B.晴朗、最低气温26 ℃C.多云、气温日较差10 ℃D.阴天、气温年较差10 ℃例题5、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 ,B ,C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填字母);全球变暖与(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所示原理分析其原因?;(4)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生活”的第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影响”,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讲解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温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与影响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2)气温的分布规律(3)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并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站、开展气温调查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科学上册2_2气温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2_2气温教案新版浙教版

气温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及天气的基本要素。

2、知道测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并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1、在讨论、分析生活现象到能感悟到天气和气候、气温的关系。

2、体验到关注生活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的要素、观测气温、测量气温的方法(百叶箱)。

难点:天气的概念、如何观测气温是科学的。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观察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准备:课件一段有关百叶箱知识的播音浴霸和两个温度计学情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温度并不陌生,对正负数的感知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们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梳理。

对于百叶箱学生看的多,但具体的应用并不明确。

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华度是新教材中刚出现,与温度的定量关系更是难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诸葛亮五丈原火攻司马懿是把司马懿困在一个山谷里用火烧,本来在盛夏时节,山谷中的空气温度就比较高,谷中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再加上谷中大火,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在有凝结核的情况下成雨掉下来,形成典型的对流雨。

诸葛亮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做为古代的军事家,诸葛亮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气象知识为战争服务,但是人无完人,他并不能完全掌握现代的气象学知识,所以会出现火烧葫芦峪的失败。

二、新课:(一)天气引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更是已耕田为生,靠天气吃饭。

提问:古代劳动人民以农业为生,靠天气吃饭,他们是如何预知未来的天气形势呢?讨论: 蜻蜓低飞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等动物的行为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和原因。

结论: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提问:古代劳动人民除了看动物的行为变化预测天气还通过哪些来预测天气?讨论:看云识天气二十四节气(老祖宗留下的天气预报)引入:古代人民预测天气并利用天气,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通过哪些设备仪器来探测天气呢?回答:学生踊跃回答之后,给学生看图,并介绍现在使用的仪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能根据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2、难点: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测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六、教学设计新课导入:看动画《天气预报员》师:天气的变化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天气和气温。

1、天气的概念师:首先来看一则永嘉的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涉及哪些方面?生:降水、风、气温、湿度等。

师:这些是天气的要素。

所以天气就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师:看图描述天气情况生:大风、暴雪、严寒的天气微风、晴朗、高温的天气师:下列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生: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师: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生:……师:接下来我们看天气的其中一个要素“气温”2、气温师:气温是什么?生:空气的温度。

即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师: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生:温度计师:单位呢?生:摄氏度师:那再气象观测中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展示百叶箱图片,请同学提几个问题生:百叶箱为什么是白色,三支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1.5米?……师:现在我们一一来解答。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气温计、地球仪、教学课件、气温分布图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气温计(每组一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的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知识。

5. 随堂练习:针对气温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6. 知识拓展:介绍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2. 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 答案: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原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原因:太阳直射北半球,全国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等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气温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2气温(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2.2气温(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知识点,掌握气温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示例题型及答案:
1. 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需要绘制一条曲线,表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例如,曲线从早上6点的最低气温开始上升,中午12点达到最高气温,之后逐渐下降,到晚上10点降至最低气温。
2. 气温数据表格:学生需要填写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例如,最高气温为35℃,最低气温为18℃,平均气温为26℃。
3. 解释气温异常现象:学生需要解释某一次气温异常现象的原因,如高温热浪或寒潮,并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设计气温预报: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简单的气温预报,包括预计气温、天气状况等。
5. 讨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穿着、旅游活动等。
7. 气温的异常现象:了解气温异常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 气温预报:让学生了解气温预报的基本方法,尝试制作简单的气温预报。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如观察、实验、分析等,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气温问题,如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解、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突破难点,巩固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2气温(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高效课堂(浙教版)

2.2气温(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高效课堂(浙教版)

2.2 气温(教学设计)冷暖、晴雨都是天气变化的表现。

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天气是什么?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一、天气是什么天气是什么晴雨冷热,都是天气变化,那么天气是什么呢?有哪些要素呢?天气的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思考与讨论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电闪雷鸣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电闪雷鸣2.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例:今天天气晴转多云,气温21~30℃,东风3~4级。

主要从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方面进行描述。

思考:观察下图天气预报,天气有哪些要素组成?大气温度、风、降水、湿度、气压等因素。

思考:天气有什么特点?天气的特点是短期、多变。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对天气状况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晴,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小等,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二、气温1.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它能告诉人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2.气温的测量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在气象观测中,除了使用普通温度计定时测量气温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如图),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进行4次,分别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

思考与讨论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

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14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如图28)里。

百叶箱一般置于离地面1.5米左右的位置,百叶箱是测温仪器的防护设备,箱门通常朝向北面(北半球),温度计要水平放置在百叶箱内。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2. 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

2. 学具:气温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地图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记录方法。

2.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某地区气温分布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2.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2.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气象”,第1节“气温的测量与分布”。

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观测。

2. 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以及实际操作中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地球仪、气象图表。

2. 学具:每组一个温度计,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气温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图表,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演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讲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气温观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提问环节,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

2.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分布特点,但在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气象资料,深入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其他因素,如地形、海洋流等。

2. 作业答案:当地气温分布特点: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等。

原因分析:如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季风影响等。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了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地球仪、气象图表等。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

3. 知识讲解:a. 气温分布规律:通过地球仪、气象图表等教具,展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b.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分析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4.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5. 例题讲解:针对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例题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温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2. 气温分布规律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4. 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气温的概念,列举气温的测量工具。

b. 简述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c. 分析气温对当地生活、生产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收集气温资料,分析当地气温变化规律。

b. 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与气候的关系。

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介绍气温的基本知识,第二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方法,并能准确读取气温数据。

2. 使学生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理解气温与气候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难点:气温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实践中发现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PPT、黑板、粉笔。

学具:气温记录表、实践活动所需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方法,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气温数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4. 例题讲解:讲解影响气温的因素,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气温数据,分析气温与气候的关系。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气温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方法。

2. 影响气温的因素。

3. 气温与气候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结合实践活动,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并思考其对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气温的基本知识,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讲解气温与气候关系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气温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农业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中气温的测量方法及数据记录。

2. 影响气温的因素及气温与气候的关系的理解。

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气候与气象”的第五节“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测量方法,以及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掌握气温数据的记录方法。

3. 了解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演示用气温数据图表、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用温度计、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气温变化,记录下来,并分享观察结果。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气温数据图表进行演示。

3. 测量气温(15分钟)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记录数据。

4.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0分钟)分析讨论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季节等。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气温数据图表,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主要内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测量方法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并记录家庭所在地的气温变化,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家庭所在地气温变化的原因。

2. 答案:(1)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气候与气象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气温的测量方法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4.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与拓展延伸一、气温的测量方法1. 温度计的选择: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具体内容为第2节“气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测量、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1)气温的测量:介绍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影响气温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2. 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3. 影响气温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描述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3)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气温计进行测量,单位为摄氏度(℃)。

(2)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3)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 (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 (新版)浙教版

2.2气温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重点难点:1、气温的观测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天气是什么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P53图2-5、2-6感受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秋高气爽雷电交加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起云涌二、气温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

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答:⒈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⒉百叶箱内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温度计读数更符合实际气温.⒊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2.2《气温》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2.2《气温》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2.2《气温》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说出天气的概念以及什么是气温。

2.知道百叶箱测量气温已经注意事项。

3.说出气温与人们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在讨论和分析生活现象中感悟天气与气候、气温以及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在实验观测过程中对数据分析、整理和比较,发现科学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的重要性,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点气温的观测、天气的判断难点为什么气象观测中的温度计要放在的百叶箱中图片展示:学校通知:拟定6月8号七年级同学去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研学。

教师提问:那我们就等着日子直接去吗?学生齐答:不是,要做准备。

那我们要为研学做些什么准备呢?教师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小结:大家都提到了要看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学习天气与气温,以便为我们的上海研学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学生讨论后各小组长回答,其他组补充:要看天气预报,准备衣服、伞、防晒霜、水杯、零食、钱。

讲述:老师昨晚已经为大家在网上搜了最近上海的天气状况,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讨论“我们的外出研学准备主要与天气预报中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后回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天气、风力教师一边圈注主要因素,一边追问为什么要关注这个因素。

讲述:天气现象一般都有哪些?生答:晴、阴、多云、下雨、下雪、冰雹这些想象我们统称为降水。

那风是怎么形成的呢?生答:空气的流动。

主要与大气的气压有关。

老师最晚搜天气预报的时候有个疑惑:为什么只能搜到6月10号,而搜不到以后的天气呢?生:以后的天气探测不到天气是可变的…那说明天气描述的长时间的大气状况还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生齐答:短时间的还应该是高空中的还是近地面的大气状况?生齐答:近地面的很好,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从天气预报中所了解的信息,小组一起为天气下个定义。

小组讨论后回答:短时间的大气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风等情况。

其他小组补充:近地面的老师总结并板书天气的概念和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能够补充气候的有关知识,通过对比教学,学生更易于掌握天气的描述词语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2-6、2-7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2.2天气和气温
课题
第2节天气和气温




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重点: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过 程
调控对策
一.天气是什么
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温度(百叶箱内)
温度(百叶箱外)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
【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
引导学生在课外用连续观测的方法得出结论,而且晴天的观测效果比阴天好。




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提了出来,但是教师真的很难搞懂,何况学生。




限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气温的观测只能放在课后或者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的难度较大,学生尽管测出了温度,但很难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整理和比较能力。故而也难以得出结论。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出示图或实物,略作讲解构造与原理、用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