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执笔:全柳芳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人类迈入了新的世纪。
新的世纪是一个人文价值逐步走向趋同的世纪,是一个对人确立尊严,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个性自由、个体自律的世纪。
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
《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
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3、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4、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学习的材料形象生动。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1)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
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
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2)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亲历学习过程时,联系自身已有经验,对他人表达的语言、行为、操作、情感、程序等的体验过程。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够、
感悟不深、个性解读文本能力不强的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引领学生“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意义”,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子课题一: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陆丽琴
2、主要合作者:龚秋燕 王秋敏 杨丽君 张菊芳
3、研究内容:
寻找识字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体会汉字的构成方法,体验学习汉字的乐趣,提高识字能力。
子课题二: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全柳芳
2、主要合作者:俞云芳 顾海红 倪敏霞 俞雅萍
3、研究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
子课题三: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毛华芬
2、主要合作者:高叶芳 瞿 燕 黄红梅 胡 敏
3、研究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深入体验,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口头、文字表达,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子课题四: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1、 负责人:王晓君
2、 主要合作者:仲怡新 金虹霞 薛 健 王惠珍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1) 广泛搜集体验性学习的资料,深入挖掘其内涵
1、图书报刊的检索
课题组通过校图书馆、阅览室及相关新华书店等对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密切关注。
对有关体验性学习的资料作必要的收集、整理和学习。
2、网络信息的收集
近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运用电脑和网络上的各大搜索网站,大量搜集关于体验性学习的相关文字,并进行去粗存精的整理。
这些网络信息资料弥补了课题组对体验性学习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认识的空白,有效促进了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3、进一步解读新课程
本课题的产生源自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几个重要的理念:“感悟”、“体味”“自主”“合作”“探究”等。
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是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研究中,我们时时关注最新的教改动态,尤其是对新课程理念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纲要解读》、《新课程标准》等重要的教育文献资料我们都组织成员研读,并把它们的实质与“体验性学习”作本质上的探究和整合,为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提供保障。
(2) 积极开掘体验性学习的途径,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从广义上讲,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思等实践活动都是体验性学习。
我们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在于优化体验的途径,让孩子们在深入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学得生动、有效,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
1、联系生活,生成体验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
”生活中习得的各种经验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养分,给学生的学习体验奠定了基础。
我们课题组在联系生活识字、解词、品句、激情、明理以及习作等多方面深入探究促进体验的捷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联系生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努力将识字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简明的介绍引出新偏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分析,自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想象,将生字学习的过程演化为一个生活中动态的场景。
在此基础上,带动学生认识与之相关的形近字或同音字。
这样,识字教学由单一变得多样,由课本引向生活。
学生成为识字中热情、自主、独立的主人,识字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
(2)联系生活品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促进他们对课文的内涵有深入的感悟。
对于小学生来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因此,就学生读不懂的个别词语,老师无需作“生搬硬套”的解释,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你对**有什么了解?”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唤起孩子们对生活的记忆,引导他们回归课文,联系有关语句深入思考,
体会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这样,学生解词就更形象、个性化了,对句子的品析也就有了独到的认识。
(3)联系生活激情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
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或印象深的地方,再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细致品。
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4)联系生活明理
“语文学习,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
”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不可避免的,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被形形色色的观念影响着。
这些观念左右着他们的成长,也真实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珍视这些课堂上生成的宝贵资源,积极组织引导,让它们“为我所用”,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思想与生活的体验相联系,明辨是非,积极的在思维的碰击中创造火花。
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和文本、和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体验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5)联系生活习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诗人、大作家,无一不有着深厚的生活阅历,对生活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上,把题目命到他们的心坎上。
在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把他们头脑中那些无意识的、零散的生活体验,梳理集中成为写作时所需的一个个“小部件”,从而让每个人都感到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老师们通过联系生活,引领着孩子们在体验性作文的大道上不断前进,收获着快乐和成功!在“用眼观察、用心体验”体验作文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引导孩子们积极开展体验活动,如:(1)“亲情”作文:吃饭时,给自己的亲人夹一次菜;生日时,给亲人们做一样手工礼物;适当时,对你的亲人真诚的表达一声爱意……(2)观察日记: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写一些观察日记;(3)角色体验活动:“当一回残疾人”、“护蛋行动”、“假日小队行动了!”等活动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一篇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的作文让每一个孩子在乐写、善写的写作之路上快乐徜徉!
2、走进角色,深入体验
(1)角色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联系自身经验深入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每读一段文字,学生只有真正的将自己融入文本,才能产生独到的体验, “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体验出的情感也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因此,我们的体验性教学常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一做”文本中的那个人或物,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做他所做,努力的开展“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
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真切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才能在朗读中再现文本的内涵。
(2)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而且对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因为课堂表演能兼顾认知、情意和身体运动三大教育目标领域,有很强的综合性。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项表演。
即表演没有情节,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作诠释。
如教学《司马光》时,课文中有一段话“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为了让小朋友们理解“使劲”这个词语,就让他们把自己当作司马光来演这段话,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不仅使孩子们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使原本无味的课文讲读变得充满乐趣。
综合表演。
课文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
这类综合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
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建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课间操表演。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中加强“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对话。
尝试采用“课间操”表演的方式,就是教师把课文内容编成儿歌,配以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表演,并插入师生间活泼生动的对话。
(3)角色替换
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曾经这样说:“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
”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
由此,我们也能得到一种启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
3、开展活动,丰富体验
(1)深入阅读,夯实体验的根基
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实践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为此,在加强课堂自主体验的同时,我们还极为重视开拓学生的阅读途径,指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通过开放图书室,实行“午读”制度,推荐优秀书目,交流读书笔记等形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另外,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展“与好书交朋友”、“与英雄共成长”主题征文、时文选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丰富个性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同时在“大语文”的环境中熏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在我校开展的“我读书、我快乐”主题活动中。
实验班的学生们坚持每日阅读半小时课外书,并由家长在《读书情况反馈表》中对阅读情况进行评价。
另外,结合各年级的“采蜜行动”、美文诵读、读书演讲、读后感征文、与作家面对面等活动,将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在诵读擂台赛中,孩子们“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据调查,半年中,实验班生均读书量达到了20.35本,有85%的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有92.3%的学生感到写作比以前轻松多了!近两年,全校有170余篇习作发表或得奖,有数十名学生在各类语文学科竞赛中获奖。
我们课题组成员还通过成果辐射,让更多的孩子们一起享受着“亲近阅读”给自己的思想、情感带来的丰富体验,享受着体验性学习的快乐!
(2)走进自然,开阔体验的天空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自主体验走出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社会生活是语文自主体验的拓展和延伸,是社会情景、生活情景与语文学习的有机整合,它使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性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积累,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信心。
例如,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采访、新闻访谈、当小导游、街头纠错等;结合家庭及社会生活,组织学生观察、话题交流、影视评论、写家务体验日记等。
(3)走向综合,拓展体验的支脉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开设语文活动课程,从机制上保证这种学习方式的落实,使其更具有系统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这是丰富学生自主体验的有效举措。
教师通过故事会、竞赛、搜集资料、话题讨论、现场交流、编专题小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如:走近鸡蛋、猴年话猴、和成语有约、拜访雪松爷爷等,均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好评。
再如,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多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如寻找模型、图片,看课外书,网上查询等),然后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举办讨论会。
这样,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交往能力,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习惯。
在“漫步古诗苑“系列活动中,同学们通过搜集古代名人诗作,开展“五个一”活动(自学一首古诗、了解一位诗人、学配一幅插图、改编一首小诗、自创一首小诗),交流活动心得,举行成果展示等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体验了诗歌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
在“爱我家园”系列活动中,同学们纷纷走向社会,调查实情的,查阅资料的,走访专家的各显神通,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几天时间,一份份有价值的调查报告诞生了。
接着,大家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我们吃掉的森林有多少”为题,写起了科技小论文。
课余时间,他们调查饭店、采访行人,咨询专家,对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所导致的地球上的资源枯竭有了很直观的认识。
调查结束了,同学们对市民淡化的环保意识有了直接的体验,他们自发兴起倡议,向全市公民发出呼吁:要树立起环保意识,爱护树木,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筷子。
为保护绿树,保护森林,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而尽责! 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兴致高涨、情趣昂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体验中练就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实践中体验到同伴合作的重要,更体验到合作成功后的那份喜悦。
(三)自主构建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有效体验的生成
1.“激趣——引导”式识字体验
在体验性识字教学中,老师们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活化静态汉字、观察汉字形体、丰富奖励手段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汉字“四味”:趣味、情味、美味、甜味;在此基础上,又开展走迷宫、变魔术、猜字谜等丰富多样的游戏引导孩子体验快乐识字;利用学生熟识的语言体验及生活经验来增强识记,丰富识字体验,来促进快乐识字。
在多彩的生活中,孩子们学习识字方法,找到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养成了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在体验识字过程中,因为是从兴趣入手,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广阔的时空中学习识字,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并时时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识字的情趣、快乐和成功,因此识字的实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仅以我们开展的“读成语,来识字”主题系列活动为例,低年级的小朋友们通过“成语故事诵读识字”、“成语故事会”、“成语故事游艺场”、“成语故事识字擂台赛”等活动,读故事、识汉字、明道理,体验了自主识字成功的快乐。
几个月的活动中,实验班学生生均自主识字达56个,最多的学生认识了两百多个汉字,读了一百四十个成语故事,过了一把自学成语“瘾”。
2.“角色——感悟”式阅读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
其中,学生是否走进文本,读透文字背后的意思、情感和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实效的关键所在。
在我们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材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角色体验操作方式,从低年级的
角色表演、到中年级的角色替换,直至高年级的角色移情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体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从读透文字的意思,到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直至读出文字深处的思想价值,并让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之交流、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角色——感悟”体验阅读的成功之处在于:创设和谐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心灵深处,将学生的心放入文本角色,学生所思、所感即文本人物所要传达给读者的,这样,拉进了读者和作者、人物三者的联系,让他们在情感的同构共生中共同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感悟。
3.“生活——倾吐”式写作体验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诗人、大作家,无一不有着深厚的生活阅历,对生活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上,把题目命到他们的心坎上。
在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把他们头脑中那些无意识的、零散的生活体验,梳理集中成为写作时所需的一个个“小部件”,从而让每个人都感到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此外,我们体验性习写作作研究小组经过反复磨课、反思,总结
出“体验性作文课四步曲”:体验情境的创设是前奏;感受深切的体验为序曲;淋漓酣畅的表达显高潮;水到渠成的写作谱尾声。
这样,为体验性写作指导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程序。
4.“活动——拓展”式综合性学习体验
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实践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吕叔湘先生
说:“语文教学只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拓展思维,发展智力。
”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苏教版)新增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旨以将语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有限的课内学习延伸到广阔的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从学习中寻找问题,在生活中探寻答案。
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此,在加强课堂自主体验的同时,我们还极为重视开拓学生的阅读途径,指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通过开放图书室,实行“午读”制度,推荐优秀书目,交流读书笔记等形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另外,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展“与好书交朋友”、“与英雄共成长”主题征文、时文选读,“我读书,我快乐”、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丰富个性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同时
在“大语文”的环境中熏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的学习以活动串联,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家长的帮助和学习小组成员的合作。
在十余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数以千计的学生走出班级,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上街头,走进广播电视,在广阔的学习时空中学习语文,研究生活,运用语文,锻炼才干,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性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