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方腾:物非物 象非象

合集下载

2025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这是总书记《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原意是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

此句旨在阐述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

显而易见,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从而使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

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从先秦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的阐发。

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为重”,此为“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

至明中叶,“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瘘,所望以起死回生”,此背景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2010年北师大中哲考研试题一、简释题1.契据(忠恕)之道2.《性恶》3.顿悟成佛4.性三品5.性日生日成6.崇有论7.《孟子字义疏证》8. 法、术、势9.《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0.冯友兰二、论述题1.试比较孔子的“天命观”和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区别2.试述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思想3.试述评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解2010年复旦中国哲学史真题中国哲学史(150分)第一部分是加标点。

一段是《庄子•齐物论》中“有始也者……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另一段忘了。

(10分)第二部分是给出命题或作品,让你写作者。

15个,15分。

略。

第三部分是古文翻成白话(15分)。

第一个是“和实生物”的那段。

第二个是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第三个是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齐散,变化之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第四部分是名解,8选6,30分。

分别是(不按顺序):民胞物与、道器、文中子、絜矩、泰州学派、理一分殊、正始之音、三表法。

第五部分是简答。

(7选5不按顺序。

40分)1.解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理解龚自珍的“我气造天地”的哲学涵义。

3.解释“知行两字原是说一个工夫”。

4.董仲舒用“人副天数”想说明什么?5.朱熹对“无极而太极”的解释是?6.解释孟子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第六部分是论述题,3选2,40分。

1.孔子“仁”的特点是?它与“礼”的关系如何?2.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与老庄哲学的异同。

3.二程关于“天理”的思想有哪些?并论述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影响、作用。

复旦大学2009年中国哲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1、龟长于蛇(6分)2、天官(6分)3、一念三千(6)4、朴(6分)5、辟(6分)6、十六字心决(10分)7、得意忘言(10分)8、质测(10分)9、致良知(10分)10、以物观物(10)11、仁政(10分)12、一(10分)二、标点与翻译(25分)何叔平注老子初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日若斯人也可以语天人之际也因此所注道德二经三、论述题民胞吾与的意义(25分)名校考研中国哲学史试题(95~01)汇总分析中国哲学史: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97)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00)《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99)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01)《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论述1】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武大00)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浙大00)【名解2】葛洪(复旦97);业报轮回(**98);相竞以器(**99);《论六家要旨》(复旦97);独化(**98);二谛(吉大00);贵无(吉大00);止观(复旦97);实相(复旦97);不真空(**97);性三品(吉大00)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南开00);言尽意论(南开00/01);形质神用(南开00);人副天数(**00);唯识无境(**00);《坛经》(北师大01);《封建论》(北师大01);天不变道亦不变(厦大01);一物两体(厦大01、浙大01);阿赖耶(**01);天人感应(浙大99);六相圆融(浙大01);自生而必体有(**01)【简答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论述2】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

专题24 二元思辨作文导写(二)-2024年高考语文热门主题作文精选及点评

专题24 二元思辨作文导写(二)-2024年高考语文热门主题作文精选及点评

二元思辨作文导写(二)-2024年高考语文热门主题作文精选及点评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居易在《答友问》中写到:“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

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

置铁在洪炉,铁销易如雪。

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

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大圭,是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状似剑叶。

廉即棱角。

大圭有棱而不能伤物,利剑之用则在于剑刃锋利无缺。

斩马杀敌“良玉不如铁”,同在炉中铁易销而玉不热。

作者于是由此联想到人的才与德的关系。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生活实际,在主题班会上做一个发言。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博才养德,行稳致远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很高兴在这次班会上发言。

求知向贤,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孜孜以求的目标。

才与德,恰若一个人的两只脚,哪一只出了毛病,人都要趔趄、跌倒。

而现实中,不少人都未能兼顾才与德的重要性,造成两者发展不一的“跛脚”现象。

生而为人,无论是“少才”,还是“缺德”,都难以行稳而致远。

想必,各位同学都不愿意做这样的“跛脚”者。

《资治通鉴》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依据才和德的高低将人划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

显然,德才兼备者是最高层次。

在座各位,也都有这样的感受吧:才华横溢者,让我们瞩目而歆羡;品行高尚者,让我们钦佩而尊崇;而德才兼备者,则让我们心生高山景行之向往。

片面地追求才与德的某一方面,则偏离了成人成才或识人用人的方向。

站在18岁新起点上,你和我都将走向一段全新的旅程,欣赏路旁的芳草,也请记住“德才兼备”这个重要路标。

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

若有德无才,则只能做照亮一堂的火烛,难成笼罩大地的日光。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两国对垒时大发仁义,讲究礼节,等待敌军渡河,贻误战机,而惨遭覆灭。

操兵无术,空有仁义之德,而少了为君之才。

宿迁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宿迁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宿迁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__________的话语权,日益由社会精英向广大民间开放。

而网络的普及,将这一开放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

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发声,且有__________,传播既速且广。

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思想进步,自然也孕育着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极大可能。

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征。

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话语平台,它无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动生长出自我净化的功能。

在一个众声喧哗、__________的网络环境中,常常是(),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有智者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

事实上,语言不仅仅反映现实,而且直接地参与现实、干预现实,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只局限在文化领域,不少是以改造语言作为突破口的。

仅近代以来,“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都是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且都极端重视向民间寻求语言的灵感与资源。

民间正是语言变革发展的__________。

网络语言的兴盛,最大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孜孜以求一孔之见众说纷纭正本清源B.孜孜以求真知灼见众说纷纭源头活水C.上下求索一孔之见莫衷一是源头活水D.上下求索真知灼见莫衷一是正本清源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理性比偏激更受欢迎B.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C.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理性比偏激更受欢迎D.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13-冯友兰解析

13-冯友兰解析
论证2:有山,必先有山之理,故,山之理逻辑 上先于山而存在。 评论:把一般看成可以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 的东西。 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 理。(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王夫之反驳说:未有弓夭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 无御道。(周易外传卷五)
冯友兰认为,弓夭之理,是本有底。创制弓夭者, 发现其理,依照之以制弓夭。(新理学,贞元六 书,56页)所以,先有弓夭之理,才有弓夭。
1-2 理外于物而有,先于物而存
冯友兰: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从此命题,我们又可以推出两 命题。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 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上先于某种事物而有。 (新原道,贞元六书,845页)
论证1:有山必有山之理,而有山之理不必有山, 故,山之理可以无山而有。
一切之事物,永远照此规律,变化不已。此即是大化流行, 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 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同上书, 78页) 评论:大化流行类似于黑格尔绝对精神不断流行的性质。 强调流行、日新,是冯友兰新理学最为光辉的思想。
4.大全
4-1 大全包含真际与实际
解释:存在是一流行。……存在必继续存在,然 后才不至于不存在。继续就是流行。事实上没有 仅只存在底存在。……所以凡事物的存在都是其 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新原道,贞元六 书,848页)
实际就是事物的全体。太极就是理的全体,所以 实际的存在就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 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同上书,848页)
若就道是无名说,则道家所说之道,颇有似于我 们所说真元之气。(同上书,50页。) 评论:冯友兰所谓的气,类似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matter)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1-2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22张)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1-2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22张)
——恩格斯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本体论”之争)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的标准
(“认识论”之争)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一性问题)
(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 决定谁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方寸上燃烧,在一定的方寸上熄灭 。
唯物主 义的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小结: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流派的认识与人类的实践 水平和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比较
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共同点
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议题一:“哲学“思辨”所辩何物?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
01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西
02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03 •康德:存在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但人的思维不能 认识物自体本身:只能认识“现象世界”

从虚拟物象看《庄子》的美学境界 国学网

从虚拟物象看《庄子》的美学境界  国学网

从虚拟物象看《庄子》的美学境界国学网从虚拟物象看《庄子》的美学境界陈琦(复旦大学中文系2000级级比较文学硕士)内容提要:本文先批判了以往的庄子美学思想研究的一般立足点,指出从庄子相对主义哲学理论出发进行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从感性层面上观照庄子美学的这一新视角,通过分析《庄子》一书中的虚拟物象,探究了庄子的美学意蕴和审美气质,自我超越的全过程,得出了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性呈螺旋式回归的结论。

关键词:物象;道;逍遥游;大美;内在超越庄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蒙地乃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史书上关于其生平事迹的记载很少,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对他有三百来字的记载。

庄周的思想,主要见于《庄子》一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流传于世的西晋郭象注本《庄子》只有三十三篇。

通行本《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内篇》有七,乃《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此七者,文气酣畅、浑圆天成,历来认为是庄子亲笔所作;《外篇》十五,乃《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此十五者,挥斥方遒,自然洒脱,近世学者认为是庄周与弟子共同完成;《杂篇》十一,乃《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夫》、《列御寇》、《天下》,此十一者,机灵巧思、辞章俊秀,是庄门学人的作品,甚或参杂其他学派的一些文章。

《庄子》并没有专门阐述美学的篇目,关于美学问题的睿智哲思,乃深藏于各篇譬喻与寓言之中。

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云: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一般认为,庄子的思想核心是相对主义,主要体现在他的道论上。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常见名称,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伴随而生。

中华民族始终在同疫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把疫病的防治和自然环境、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

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的疫病预防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疫病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概括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侧重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来说有这么一些: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

这些论辩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一、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天人、名实关系是先秦至两汉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已有了最初的开端。

就天人之辩而言,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在讨论自然和人为的关系时表现出来:天是自然界还是决定人事祸福的天命?人能否对天(自然)有所作为?就名实之辩而言,哲学基本问题集中表现在名称概念(思维内容)和客观实在(思维对象)的关系上:名称概念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还是先天就有的?名称概念能否正确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客观存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围绕着天人、名实之辩展开了哲学争鸣。

殷周的宗教天命论,以天为主宰一切的人格神,人则必须听命于天。

春秋时期涌现了冲击这种宗教天命论的社会思潮。

儒家的创立者孔子以仁为其思想核心,正是这一思潮的折射。

孔子以“爱人”来解释人,其主旨是肯定在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他说:“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孟子进一步指出,高远的天体并不神秘,其运行规律是可以被人把握的:“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若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至也。

”(《孟子·离娄下》)这些表现了将神学之天还原为自然之天的倾向。

与这一倾向相联系,孔子的“为仁由己”和孟子反对“自暴自弃”,其意旨都在于“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强调每个人能否实践仁义,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力量。

但是,孔孟仍然没有否弃天命。

这首先表现在他们认为某些东西能否得到是取决于天命的。

例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雍也》),声色货利是“得之有命”(《孟子·尽人心》)。

2024届江浙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三年级10月联考作文“物物而不物于物”解析及范文

2024届江浙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三年级10月联考作文“物物而不物于物”解析及范文

2024届江浙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三年级10月联考作文“物物而不物于物”解析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哲学家庄子的主要观点之一,意思是人既要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又要保持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心境。

庄子的这一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保持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指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引用庄子的观点提出人应该有的心境。

“物物而不物于物”。

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全句为:“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尽管题干已经给了我们解释“人既要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又要保持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心境”,但是这个解释很笼统,尤其是对前二字“物物”的理解可能会出现许多偏差,乃至给出不同的方法论。

“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和“不为物役、不为物累”强调了外物的重要性,能被人受用,但也能让人受累,权衡两者的关系,保持平衡与和谐是庄子的主要观点,也是道家为人处世的哲学。

这个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宏观来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为人类所用,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才是最好的状态,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微观来看:对个人来说,“不为物役、不为物累”中的物的含义就比较宽泛了,可以延伸到金钱、权力、名望等各种精神世界的“物”,因为这些会牵绊住人心,人会因为这些而劳累。

古今中外为物所役的例子不胜枚举,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有多少人因沉迷于所溺爱的东西而误国误身。

古人也有许多跟庄子类似的思想,能写的素材应该有很多。

学生如果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就更好了。

【优秀范文】1以心役物不为物累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常常会停留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上,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一种处世哲学:在面对外界事物和自身情绪时,保持心态平和、不受干扰。

由“是非之彰”返回“未始有物”——《齐物论》开显“真我”的认识路径

由“是非之彰”返回“未始有物”——《齐物论》开显“真我”的认识路径

第37卷第2期 2021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Vol.37 No.2February2021由“是非之彰”返回“未始有物”—《齐物论》开显“真我”的认识路径马珊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追寻“真我”作为《齐物论》的重大主题,表现为恢复事物本来面貌中的神圣价值。

认识 “真我”的进程,从超越“是非之争”开始,到突破封界彼、我的“是非之心”,最终回归物我一体的 “以为有物”状态,并深入到存在本身中蕴藏的无限意义世界中,从而获得“以为未始有物”的超凡 认识境界。

这一系列的还原过程表明,“真我”的至高价值需要从现实世界中开释出来,并以不断 还原的简化方式,从结尾回溯至最原始处,发现万物生命自身之中最高意义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齐物论》;真我;认识进程;成心;无竟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在庄子看来,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过程是从 “未始有物”到“有物”、从“无封”到“有封”、从“彼 此相待”到“是非之争”的不断增生过程。

然而,关 于世界的本真认识,还必须要从“是非之彰”开始,以消解的方式在返回起点的过程中才能开显。

即,当思想回归至生命的原初地,发现万物生命之自然 本性中的神圣力量,澄清万物的本来面貌时,将会开 释出生命之最高意义上的存在价值,此即是《齐物 论》中“真我”所欲达到的“无竟”之精神境界。

因此,本文的核心问题是,这种解构性的建构方式,何 以开显出合于大道的“真我”面貌;同时,“真我”在 何种意义上与“无竟”互动,从而使自身处于生生不 息的最佳生命状态。

一、古人的思想演变过程庄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而这一认识范畴 来源于人对宇宙万物的真切体认。

在《齐物论》中,庄子对古人关于宇宙万物的思考过程进行了如下 说明: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 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

逻辑思维能够改善人的表达能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通过说 话或写文章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这些都是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改 善表达能力,离不开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说话或写文章的内容对不对、 合不合客观现实的规律,是逻辑学的范围。说话或写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正 确,必须同时做到两点:一是据以推理的前提真实;二是得出结论的推理过 程遵守逻辑规则。前提是否真实,要靠专业知识去判断;推理是否遵守逻辑 规则,需用逻辑知识来回答。专业素养和逻辑素养欠缺其一,思想内容就难 免出错。因此,提升表达能力,需要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学习活动一】 认识逻辑
(一)概念 1.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对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 的总称,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 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 区别开来。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 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 外延就变小了。
逻辑思维能够开发人的创新能力。钱学森曾说,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 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论证。 也就是说,创新始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这两种思维的有 机结合。另外,思路设计是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步骤。进行思 路设计时可以尽情展开形象思维,捕捉灵感,设想方案,但比较方案、落实 方案则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培养创新能力,应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 机结合起来。
(三)逻辑的基本规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分别是 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①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②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 一,不得随意变更。

物非物,我非我

物非物,我非我

物非物,我非我
柯峭榕
【期刊名称】《飞碟探索》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哲学家们将宇宙分成两大类——物质与意识。

然后,围绕物质与意识到底谁为本体的问题,哲学家也分成了两大类——即唯物主义(坚决认为物质是宇宙的主体)与唯心主义(认为意识为宇宙的主体)。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柯峭榕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论张横渠的生态伦理观 [J], 东方朔
2.物·非物·物非·格物——作为文化遗产的物质研究 [J], 彭兆荣
3.史方腾:物非物象非象 [J], 杨琼;
4.关于非基因毒致癌物的本质—非基因毒致癌物,协同致癌物及促癌物统一的理论[J], M.Paolini;陈森清
5.作家的“自我”与“非我”——人物塑造谈片之一 [J], 张德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第四十四中学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第四十四中学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第四十四中学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

新中国成立1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

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_______推动科技创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

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_________,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

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 __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________、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物”的多重面相_绝非池中之物的面相

“物”的多重面相_绝非池中之物的面相

“物”的多重面相_绝非池中之物的面相中国古典思想中“物”的用法似乎不难理解,引申常用词有“万物”、“生物”、“事物”等。

“物”的英译是“thing”,德译是“das Ding”,似乎也简单明了、并无疑义。

倘若我们查索“物”在中国现代哲学范畴史中的位置,不难发现,它始终处于较为边缘的状态。

如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等,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对“物”的分析基本集中于对“道器”、“心物”和“格物致知”等问题的附带论述中。

然而,西方学者则敏锐地指出,在“things”和“物”之间,存在着近代西方范畴化模式与古代中国人的根本区别。

艾兰认为,对“物”的几个现有译法都不合适,如“creatures”将物只限定于动物的生命,“things”的原始意义是指无生命的客体,而“living things”似乎也是个误导,因为它在我们心中设置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对立。

[美]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张海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__年,第109-110页。

单提“物”字,并且从文字的源头重新发问“何谓物”凸显出重新探索人类古老智慧的必要性。

在这里已有先例可循,海德格尔曾指出,人们必须重新发问:“何谓物”,“何谓物性(die Dingheit)?”他在其名篇《物》(Das Ding, 1950)中,也曾追溯古高地德语的“thing”和“dinc”实际上是指“聚集”,它将天、地、神、人汇聚在一起,即人在“物”中与天、地、神相接触,使它们彼此趋近、相互映射,共同构成“世界”(Welt)。

拉丁语的“res”指那些相关于人的事件和情形,这些含义仍然部分地保留在德语“Ding”和英语“thing”中;只是,本常用于说明“res”的“causa”这个词,在被译成“Ursache” (原因)之后,却被强加了因果性的意味。

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方略:论证要论,论证要证

2024年高考语文考场作文迅速成文方略:论证要论,论证要证

第16讲:论证要论论证要证引例必说理论证须层进【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付云皓,当年北大的高才生,在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得满分,却未能从北大顺利毕业,结果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当了数学教师。

2018年5月,《人物》杂志以“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付云皓对此反击:“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

”他说:“在学科上有天赋的孩子必须要去做学术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才叫做成功,除此之外的道路都叫做不成功,按照这种思路审视,我自然就是作者笔下‘不成功’的典型了。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阐述你的观点。

【失误文展】一转身处天地宽当年北大的高才生,在遭遇未能顺利毕业的挫折之后,毅然做了中学教师。

有人认为这是天才的堕落,我却以为,因时而异,及时调整方向,不在一条道上走到黑,这是积极而现实的选择,值得点赞。

(①简述材料,表明看法,提出中心论点,要言不烦。

)据《钱江晚报》报道,2006年内蒙古地区理科高考状元石悦,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在北京大学深造。

读研期间拿到国家奖学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最终却成为网络游戏直播者,目前在某网络直播平台拥有109万关注,新浪微博90万粉丝。

她的导师对她说:“一个不设限的人生,真的是会从跟随心声走的每一步里开出花来的。

”(②照搬新闻事件,没有分析阐述,无从显示事件所蕴含的道理。

)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从55岁到68岁,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连连碰壁。

他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最后回到家中,专注于诗文编辑,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③由今而古,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同上段事例一样,只有对事实的叙述,没有对事实的分析议论。

)我们今天读到沈从文的《边城》,爱不释手。

须知,这是沈从文早年的作品。

2024届江苏省盱眙中学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盱眙中学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盱眙中学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蹿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流水线般的“造星”模式,催生了一批又批“人造明星”。

很多青少年把这些“明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

而那种主打“颜值”“炒作”“绯闻”“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更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

一些青少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应援、打榜,耗费了时间金钱,荒废了学业人生,致使偶像原本的正向示范意义完全无从谈起。

当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对待偶像文化,我们也不宜一味地制造焦虑、宣泄偏见。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应该是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大众传媒为什么样的人提供舞台,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也有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广大青少年身边的榜样。

媒体不同的选择,会塑造出不同的偶像,进而对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

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中学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

同时,时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相较于明星的遥不可及,身边的偶像,也许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

泛系观控技术

泛系观控技术
泛系理论在多层网络型跨学科的意向框架下追求数理工医文社史哲多种专题的自创一家之言而强化百科千题之间的联系与中介互转特别是在泛系性大结合性一体性相对普适性相对确切性相对具体性可充分观控建模性和相对可操作性即泛系六性的综合取向上与古今中外百家之说有诸多迥异
泛系观控技术
Pansystems GuanKong Technology 第一章 观控技术概要 §1-1 观控技术初显成效 §1-2 观控技术的理论基础 §1-3 观控技术的基本要点 §1-4 观控技术的主要支撑 第二章 先导产品观控 §2-1 总体设计 §2-2 信息卡设计 §2-3 观控咨询 §2-4 观控总结
世界华人一般性科学论坛 WCFSGS 2005 文集 ISBN:0-9755039-2-8 美国智多星国际出版社 A Ideas International USA /forum.htm
1
泛系观控技术
于宏义
第一章 观控技术概要
[*]
§1-1 观控技术初显成效
第三章 观控技术应用
§3-1《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刊首语 §3-2 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预研 §3-3 泛系基因工程 §3-4 考量科技进步・人文进步・劳动就业 §3-5“自主成集 十中选一”
§3-6 面对严峻挑战
第四章 泛系观控实验 §4-1 虚拟观控实验室 §4-2 泛系运筹信息量化测度 §4-3“囚徒困境与仁者无敌”观控实验 §4-4 e当量与社会财富的人化和物化 §4-5 基态和动态比较收益观控实验 §4-6 组合分布及其演化态势研究 §4-7 评估台湾蓝绿态势实验 §4-8 素质能力测度观控实验 §4-9 观控水平测度实验 附:定性排序与定量转换研究
世界华人一般性科学论坛 WCFSGS 2005 文集 ISBN:0-9755039-2-8 美国智多星国际出版社 A Ideas International USA /forum.ht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方腾:物非物象非象作者:杨琼来源:《南腔北调》2018年第06期一毫无夸张地说,方腾是我所写的艺术家中最费心的一个。

坐在书桌旁,我提笔半天,脑袋里混沌,理不出只字片语来……不知过了多久,猛然间我想起唐寅扮成乞儿唱“莲花落”的故事。

我试图把方腾与“乞儿”联系起来。

对!他就是艺术世界中的“乞儿”,特立独行,无所畏惧。

这些年来,他一直乐此不疲地唱着自己的“莲花落”。

“莲花落”最早为佛教音乐,有其特殊的象征和寓意。

方腾信佛,他对“莲花落”的体味自然比普通人更主动、更深刻。

他生命的真正安顿就在他心中那永不败落的莲花里。

二从本质上说,中国哲学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是更注重生命的体验,更接近生命的“真实”。

方腾不好读,正在于他的作品是中国哲学式甚至宗教式的——需要感悟和体验。

方腾不好读,并非他过于复杂,恰好相反,他太过于纯粹——从他的画到他的人——就像隐藏于山崖间的一池深潭,清澈却很神秘。

所以,尽管我们有十几年的友谊,但我写关于他的文字却并不多。

三我不喜欢也不愿意把方腾的艺术归入“当代艺术”的行列,尽管在形式上这些作品很“当代”,但它们所要呈现的观念、情绪和思想却是相当古典的,在“当代艺术”中,这种“古典”因为其“过时”显得弥足珍贵。

事实上,作者以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来创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是否有利于信息和思想的传递,是否有利于揭示作品内在的生命精神,是否有利于在时空的交替流逝中依然发挥其人文关怀。

艺术作品的创造价值在于它能给读者带来一次心灵的震动,这种震动是由作品所创造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未知世界带来的。

不管这种震动是出于惊奇、伤感还是喜悦,但它的的确确震动了我们的心灵。

方腾的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让人“看见”,而是为了呈现某种精神,换句话说,他的作品是对传统绘画之“绘画性”的消解,他的艺术是一种纯形式的象征物,他的创作以获得一种纯粹的精神体验为目的。

四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越“当代”的作品,评论者解读的方式和角度越自由。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评论者要想得作品之精神要领也是相对比较难的。

不过,敏感的读者一定能够发现,理解方腾的作品并非无迹可寻。

一方面,作品的标题——《在道中:关于太极的图像学思考》——就是一条清晰的线索;另一方面,从图像学的角度来说,这些作品几乎是根据“太极图”为原型变体创作的。

此外,即便从直观上说,稍微细心点的读者,也能从作品的美感中获得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也许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常常是无意识的更近于无可言说的感悟,但读者可以发现其主旨:道、太极、阴阳学说。

五今天,太多的艺术家依然在根据教条和所谓的原理来画画,好像离开了教科书上的那一套便无从下手了。

尚且不说他们有没有想象力,即便有,也早早被这种所谓的原则给扼杀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本能也因此被自我窒息了。

人,与生俱来就有创造冲动,它就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激情。

没有创造冲动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不会有激情,而优秀的艺术家,则是善于抓住并驾驭这种创造冲动的人。

反之,如果艺术家缺乏创造性思维,即便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很“审美”,其艺术精神也注定是贫乏的,因为作品缺乏让人想象、引人入境的东西。

六方腾的作品是非视觉的,但我们不能以抽象和变异来简单等同这些作品的形式。

因为,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他对世界的观念的哲学图解。

他的作品就是一个符号化的绝对空间——物非物,象非象,物在物中,象在象外……艺术家不是权力话语者,但他们希望通过创造作品来构建自身的话语权,并成为话语权的支配者,从而把话语权力转变为权力话语。

方腾不是,他的作品只是一种符号,他甚至反对以符号形式来构建具体的话语系统。

他的作品以符号来引出问题,引出人对茫茫宇宙的哲学思索。

这等人文意识在艺术史上并非绝无仅有,也不是屡见不鲜。

金农有“茫茫宇宙,何处投入”的迷茫,高更也用自己的方式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往何处去”的问题提出询问。

人生的终极问题似乎是一个永远纠缠不休的问题。

方腾的作品也有类似的疑虑,但他更多的是通过问题来引导,而不仅仅是提出问题。

七方腾作品的核心问题就是“道”。

近十年来,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并创作了四个系列近千幅的作品(包括草图)。

四年前,我在写《老子〈道德经〉直解》一书第一章时,方腾曾和我讨论过“观”的问题,他的思考不乏建设性,我很是佩服他思考问题的视角。

这段文字我认为对读者理解方腾关于“道”的思考是有所帮助的,试录如下:“道”是《老子》哲学中最为关键的命题。

一直以来,我们在解读老子之“道”时,总能得出众所周知的答案:道不可道(言),即不可以言得“道”。

却没想过除了语言之外,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得“道”。

《老子》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人如何才能得“道”,却旁敲侧击:(一)“道”不可道(言),也不可名(命名)。

因为可道(言)之“道”不是长久的、永恒的“道”。

《老子》开篇便云:“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二)“道”可以觀。

这是《老子》一书——严格说来是《老子》第一章——中隐含的信息。

道虽不可言,却可观。

观可以解释为看、直觉、审视(内视)、认知、感悟。

宋代范应元注云:“观,去声,谛视也。

常久自然之道,自古固存,然而无形无声,故谓之常无,则欲要使人以观其妙也。

惟人也,……诚能回光反视于吾身之中,悟一真体,虽至虚而物无不备,则道之微妙可得而观之矣。

”(《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可见,“观”可以看作是进入“道”境的主要手段。

这是否意味着道教门匾上的“道观”可以解释成“观道”,即“道”由“观”入。

“言”乃由“观(感受)”而发,而“言”是不是“观”后的真实表达值得怀疑,事实上,词不达意的危险随处可见。

因之,入“道”,“观”比“言”要直接得多,真实得多。

至于“名(命名)”不过就是一种符号,并不真实。

因此,名不可名(命名),就更不可道(言)了。

然则,名可明。

不可名之“名”乃是“道”,可名之“名”乃是语言强加,因此也不能入名(道)。

因此,入“道”须观,观乃明。

因之,《老子》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而非“言”“其妙”、“言”“其缴”。

而“言”无尽意使得“言”无所始、“言”无所终,以致不得物之要领、物之本末、物质根源。

而“观”乃审视、审视乃认知、认知乃冥想、冥想乃悟,悟便入“道”了。

可见,“道”可“观”。

八方腾信佛,修行已有些年头。

在道与佛之间,方腾是如何来构建他的艺术家园的?“行观”思想可以为读者提供线索。

“行观”不是概念,更不是以“行”和“观”两个单字组成的复合词,而是一个双音节单纯词,换句话说,我们撇开整体来谈“行”或“观”是不足取的。

不管是道还是佛,强调的都是身心合一。

有必要提及的是,“行”不独读作xing,也可以读作hang和heng,这个字的内涵非常丰富,行走、道路、道行、修行、涵养、佛法、僧道修行的功夫,等等,都可以囊括其中。

“观”也一样,可读作guan(平声),也可以读作guan(去声),可解释为观察、知觉、审视,也做佛教用语,指用智慧来观察宇宙万象、人生世态等。

诚然,我不希望用概念解释来限制“行观”的内涵,但不管语言是如何有其局限性,基本的解释还是有必要的。

对于方腾来说,“行”和“观”既是一体的,也是独立的。

前者是道与佛的相互渗透和融汇;后者既是道,亦是佛。

九方腾在身心修行上是倾向于佛的,在哲学思考和艺术实践上是倾向于道的,这种“是佛是道,非佛非道,道在佛中,佛在道中”的精神界域,是方腾艺术思想的本质。

佛教典籍《清静道论》中有“十六观智”的修习,指出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

如何断除烦恼?禅修,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

《止观学》云:“道之求,清远静方明直。

”这是方腾心灵祈求的“道”,而道、太极、阴阳学说是方腾艺术所要表现的“道”。

如果要强行区分的话,前者是体,后者是用。

不可思议吗?不!这是方腾艺术创作背后的哲学支撑。

读方腾,首先要读他的思想。

十方腾办画展,我不想像写其他艺术家那样写一些论述性的文字,因为方腾的作品关心的,是现象世界背后的那个永恒的世界,即“真”本身。

这样的作品是超越语言局限的,任何解读似乎都是徒劳的。

现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目的不在于谈论他的作品抑或他的思想,而是进行一次体验和感悟。

十一不少读者(包括艺术家和批评家)喜欢把方腾的绘画作品归于表现主义风格一类。

当然,这样说并非没有道理,但在一个当下近乎滥用的词语上,“表现”似乎带上了较多贬义和伤感的色彩。

事实上,任何艺术都可以归于“表现”,因为艺术首先是人的艺术,是人为的艺术,就必然融入人的精神和情感,即便是照相式的写实艺术也一样。

然而,“表现”是复杂的,是意识还是无意识、为对象还是为心灵、以抒情的方式还是理性的方式……,在此意义上,“表现”显得扑朔迷离。

卡里特曾对“表现”与其他一些术语做过区分,我认为其对“表现”的诠释比较适合用来描述方腾作品中的表现成分。

卡利特认为:“首先,表现不是一种症兆。

……表现是指一个我们从中可以感知(而不是推断)到情感的视觉对象或想象物。

其次,表现不是传达。

表现可限于自我。

……最后,表现不是该词含义的符号。

”这一见解理顺了情感记号与情感表现之间的关系,也跳出来表现作为纯粹的情感发泄的狭隘的理论误区。

克罗齐认为:“艺术是一种直觉”。

“直觉”这词我觉得很有意思,它不仅表达了艺术,表现了一种情感活动,似乎更说明是在玩味这种情感活动。

方腾的作品不全是在表现,更像是在回忆和玩味潜藏在记忆中的那个永恒的宇宙实在。

十二方腾是一位富有个人主义色彩的艺术家。

他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是俄狄浦斯,也是陶渊明;他特立独行,却又怡然自得。

他用自己的智慧创建了一套语言(符号)系统,其中有其自身的逻辑法则和表达方式。

方腾的艺术不是荒诞的或超现实的,也不是神秘主义,而是在抽象中表现一个运动着的奇妙的淳朴客观的可感世界,只是这个世界需要通过形而上的方式去认知。

方腾的艺术充满诗意,但不是抒情诗,而是哲学——东方哲学就是充满智慧的诗。

尽管方腾的作品不乏浪漫主义的情绪和色彩,但这与抒情没有必然关系,因为抒情是一种直觉的情感状态,而方腾的艺术是理性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

十三在视觉的世界里,世界就是概括的静止的物,这一点正对应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识。

在视觉上,我们看不到至大也看不到至小,老子说,至大无像,至小无物,这就是视觉的局限。

另一方面,视觉也是随意的,它更多地关注外在的世界,或世界的外部,而人的心灵世界更像一个浩瀚的宇宙,神秘而美妙,那里有我们永远求知、探索的无法穷尽的东西,只有想象力才能到达那里。

方腾的作品不太注重形式的細致和明确,也没有清晰明辨的结构,更多是以“混沌”的象来表现运动着的生生不息的变化的世界,这一点和物理学对世界的解释相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