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方言魅力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魅力
就是我们 自己的缩影 , 就是这种 原生态的真实让我们震撼 , 让
视剧 自身 的语言风格 的锻造 与锤炼 ,同时对 中国影视 “ 本 土
化” 有 着 重要 的 推 动 作 用 。 方 言 这 种 语 言 表 述 的本 土 化 方 式 ,
切都源于方言本身所具有 的草根气息 ,它 向观众展 开一副 出现 , 展 现更具人文气息 , 更有质感 的生 活状 态。在这些影视
达、 爽朗 、 幽默……方言是地 域文化 的沉淀 , 其 中有部分 形成
于普通大众之 中 , 带 有原汁原 味民间气息 , 对 表现幽 默 , 展 现
另外 , 当地人 民的生活经验 、 习惯和信念都蕴含在方言当
中,使得方言具有丰富的表达性。方言影视剧就像一个流动
的、 鲜活的语 言文化历史博物馆一样 , 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传统
原生态生活画卷 , 极具亲和力和凝聚力 , 方言作 为对白的身份
适应并满足 了电视观众 的观赏 习惯 与传 统趣味 ,如 同西餐 固 然很好 , 但 对于中国人来讲 , 中餐是不可替代 的一种满 足和需
剧 中出现 的人物用符合 自己身份 的方 言来 讲述 自己的生活 ,
要。 影视语言在寻求 “ 表述方式” 的“ 本土化” 同时 , 也为广大百 是那样的熟悉 、 自然 、 亲近 , 好像就生活在我们周围 , 抑或是 他 姓奉上 了一道独具乡土特色的文化大宴。
的机智幽默展示 出来 。
二、 方言对原 生态 的生活再现的功能
方言影视剧 以其 自身独特 的话语方式 讲述世 间百 态 , 凡 人俗世 。 在这方面 , 方言要 比普通话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 。这
一
点 ,我们只有分析透彻之后 才能真正解读方言影视剧 的独 特
侯孝贤电影的文化记录性研究
侯孝贤电影的文化记录性研究侯孝贤是一位著名的台湾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电影不仅反映了台湾社会的现实,也呈现了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探讨侯孝贤电影中的文化记录性,分析电影如何呈现文化现象、传承文化历史以及探索文化思考。
侯孝贤成长于台湾戒严时期,这一历史背景对他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台湾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以诗意的镜头语言描绘出台湾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的电影往往以小资、文艺的氛围为主,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侯孝贤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记录性,他通过电影表达了对台湾文化的敬意和思考。
侯孝贤电影中的场景和动作设计独具匠心,他常常将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入影片中,使观众对本土文化有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在《童年往事》中,他巧妙地运用镜头捕捉到了台湾特有的街景、老建筑以及传统民俗活动。
这些场景和动作真实地再现了台湾社会的生活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幅鲜活的文化图景。
侯孝贤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善于通过细腻的表演和人物关系来反映社会现象。
影片中的对白也具有鲜明的台湾特色,融合了方言、俚语和标准语,为电影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例如在《恋恋风尘》中,主人公的一句“我没哭,只是眼里进了沙子”,用含蓄的方式传达出对离别的哀伤和对感情的珍视,让人深刻感受到台湾文化的韵味。
侯孝贤的电影生动地呈现了台湾社会的文化现象,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本土与全球的融合等。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台湾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展示了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青梅竹马》中,通过对两个年轻人成长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台湾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侯孝贤的电影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
他通过电影来传播和传承台湾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如《刺客聂隐娘》中的古代刺客传说、《醉眼看梦》中的戏曲表演等。
这些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使观众对台湾的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关于河南方言文化争章心得
关于河南方言文化争章心得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度。
《礼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多民族的国情成就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元的文化,也形成了纷繁复杂的语言。
王蒙曾说,“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
”保护方言应是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之义。
而中原文化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保护河南方言的特殊意义。
传承中原文化留住历史记忆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地区,也被称作中土、中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中国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安阳、郑州),中原地区占有半数。
中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又是其传承的主流;而河南方言既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虽然河南方言也属于地域文化范畴,但更多时间是作为“官话”而存在的,其表情达意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记忆之中。
先秦时期的“雅言”就是中原地区的方言,也是灿烂华夏文明的主要载体;北宋时期定都开封,河南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河南方言正式成为当时的通用语,即“中原雅音”。
蕴含着中原文化的典籍、文献、经史子集,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以其特色鲜明的表达成就了多样的文学艺术。
以河南戏曲为例,其形式多样,曲调宏大,唱腔朴实,表演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还有沁阳的怀梆、濮阳的大平调、商丘的四平调、开封的二夹弦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剧种。
这些都因使用了纯粹的河南方言而深深扎根于广大百姓当中,从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此外,诸如河洛大鼓、河南坠子、黄河号子、信阳民歌,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替父从军等传说故事,无一不是以河南方言为载体流传下来的。
河南方言是中原民俗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主要媒介。
以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中的“定亲”为例,河南中部地区称为“送好”,商丘、信阳等地称为“看好”。
宁浩个人简介
宁浩(1977年9月9日-)出生于山西,是中国电影导演、编剧。
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擅用绘画和剧本创作以及具备执行导演的能力。
2006年宁浩导演拍摄的小成本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而广受业内外好评,并揽获多项导演大奖,令其成为炙手可热的青年新锐导演。
2009年执导上映的《疯狂的赛车》以1千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被称之为新生代的“鬼才导演”。
其新作《无人区》已完成拍摄工作,等待获批上映。
2011年5月,开拍电影大片《黄金大劫案》。
宁浩1977年生于山西,曾做过自行车装配工,音乐人,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平面摄影师,摄像师。
曾就职太原话剧团,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导演。
2003年6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1] 宁浩的学生电影《星期四,星期三》(2001)获得了当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中国大学生电影数码媒体竞赛银奖。
宁浩的首部电影处女作《香火》(2003)在瑞士罗卡洛举行了首映,并获得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之后又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金奖。
该电影同时被香港艺术中心授予2004年最佳电影,也是圣赛瓦斯蒂安、温哥华、慕尼黑、马尼拉、悉尼、加州、台湾南方影展等其他七大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入选影片。
之后的作品《绿草地》入选2004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并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区最受欢迎奖。
2006年,在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扶植下,宁浩拍摄了多线路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同年6月全国上映,在两岸三地引起轰动,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并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多个最佳导演奖项。
2007年宁浩延续诙谐幽默题材,筹备拍摄《疯狂的赛车》,于2009年上映,再度受到观众的喜爱,并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之一,更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2010年担任第四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之一。
本段个人履历本质宁浩,一个山西人,一个钢铁工人的儿子,一个中专毕业生,一个拍MTV的,一个自称很闷的人,《疯狂的石头》的导演。
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用特征分析一.东北方言在使用上凸显地域特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工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文化气质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人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东北方言的特质。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
同其他地区相比,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蛇、大群的野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所独具的文化气质。
东北人强悍的文化气质,折射出东北人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1 .粗犷豪放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
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给说成“咋整”(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个动词)。
与“整”搭配的对象极其广泛,例如: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吃的、整点喝的。
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
如东北方言把干啥叫“干哈(ganha)”,把上哪儿去叫“上哪疙瘩去”。
如表示认可就“嗯哪”一声。
这些语言都与东北人的性格相吻合。
2 .乐观、自信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辛勤劳作、乐观进取、不畏困难、自信的人生观。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是寓意积极、劝人上进的俗语,字里行间透着东北人不畏困难的豪迈、战胜困难的智慧和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
论台词的重要性
艺林漫话 ┃ The art circles126 ┃论台词的重要性■ 郝佳音摘 要:一部剧本的结构是灵魂,人物关系是骨架,矛盾冲突是内脏,台词就是组成肌体的肌肉,缺一不可。
把台词放在后面阐述并不代表它不重要,而是要重点阐述,因为它是许多编剧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关键词:台词;语言;角色曾经有一位作家说过“阅读是写作之母”。
我想,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适用的。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但只读不写只会让思维停顿,只有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所以说,阅读是吸取能量,写作是表现生活,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我的创作之路始于一本书的启发,这本书就是日本IHM 研究所江本胜博士编写的《水知道答案》。
这是一部具有科研报告性质的纪实作品。
他通过水滴冷冻实验,在零度结冰的临界点,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结晶,发现水是有记忆、有情绪的,它是受外界的讯息影响的。
善意的表达就会形成漂亮的结晶,恶意的表达便会形成丑陋的结晶,甚至无法形成结晶。
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便在家里用米饭做了实验。
我用字条写上两种不同的词汇贴在装有米饭的瓶子上,经过一周左右的观察,发现与水结晶的结果是一样的。
于是,我冒出了一个想法,以此来创作一部微型广播剧。
两天后,我就开始动笔创作。
这部剧几乎是一气呵成,以童话剧的方式呈现。
我想跟编剧同行们阐述的就是,阅读是第一步,阅读是触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
那么,开始创作后,首先要运用的就是最直接的语言表达,一部剧的好与坏,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创作中,语言的艺术性尤为重要,我们经常在影视剧或者舞台剧中因为一个人说话风趣而喜欢上这个人物,这就是台词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
不管多么鲜明的人物性格和身份,大多得通过语言来呈现,广播剧更是如此。
一、什么是台词台词,顾名思义,就是在台上表达的词汇。
这个“台”可以是舞台、镜头、话筒。
台词,是指在戏剧表演时的对话,是为戏剧提供解释、推进剧情发展的语言,是编剧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呈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一点就到家》观后感范文
《一点就到家》观后感范文电影《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云南千年古寨,机缘巧合下合伙干电商,开启一段纯真且荒诞的创业旅程的故事。
电影由陈可辛御用团队打造,初看影片简介会让人不自觉联想到《中国合伙人》,同样是三个人物创业的故事,影片中也的确有致敬《中国合伙人》的部分,但看完影片就会发现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一部是陈可辛的,而另一部是许宏宇的。
导演许宏宇因《喜欢你》而崭露头角,这次《一点就到家》让人们看到了他丰富的影像风格、独特的影像语言和叙事手法。
《一点就到家》影像风格十分多元,喜剧、荒诞、现实相互交织,导演用剪辑节奏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或笑或哭或激情或感动,而节奏转换与不同类型的风格之间实现了恰到好处的衔接,让观众完成了一次沉浸式的观影感受。
这种巧妙的观影体验得益于剧本的创作。
电影剧本由张冀担任剧本监制,在张冀和陈可辛完成了剧本大方向“灵”的定基后,导演许宏宇与主演在拍摄时不断地探讨与尝试,一起丰富了剧本的“肉”,最终将人物、故事、主题通过起承转合后细致精巧地建构起来。
影片用三人创业失败与成功的经历对“电商与市集”“茶与咖啡”“进城与返乡”进行了探讨,在现实主义的根基上嫁接励志与梦想,由人的故事透视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
而整个探讨的过程镶嵌在以喜剧为主的表达方式中,轻松不失重量,让观众笑着哭,笑着思考,笑着感动。
电影中的三个人物,魏晋北(刘昊然饰)、郑秀兵(彭昱畅饰)、李绍群(尹昉饰)是全片的灵魂。
三个人物性格鲜明,具有现实感的同时也带有各自的高光。
魏晋北睿智务实却在创业风口屡屡受挫,郑秀兵憨厚简单但乐观有激情,李绍群自带文艺气质又坚持自己的信仰,三人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赋予了影片十足的张力。
表演的真诚度和故事的真实度同样重要,它们一起决定着观众能否“入戏”。
三位演员的表演让人惊喜,刘昊然将创业青年的睿智与不得志拿捏得十分到位,尹昉将人物“卓尔不群”的文艺范表达的游刃有余,而最让人惊喜的是彭昱畅的表演,彭昱畅突破了以往“呆萌”“傻憨”的表演形式,将标志的笑容变成乐观向上的外化,表演不再过分用力,塑造出内心善良、简单可爱又很有力量的人物形象,掌握住了人物的分寸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与突破。
地域文化说说西安的方言土语
地域文化---说说西安的方言土语【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相传汉字为文字初补祖仓颉所制造。
仓颉是陕西宝鸡人,诞生于五帝时期,距今已有4000连年历史了。
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咱们既能够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进展轨迹,又可贪略到今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
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址言土语大不相同,乃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本文通过西安方言土语的一些用法来谈谈西安的地域文化;【关键字】西安方言地域文化一、导语这几年,影视作品中大量利用陕西方言,让各地人民群众领略“汉唐一般话”的魅力。
从《漂亮的大脚》里面的赵面粉到《天下无贼》中的二当家的,从各个电视台连番放映不清场的《12·1大案》到前些日子热播的《武林别传》,陕西方言仿佛无处不在。
于是呢,咱们就通过西安的方言土语来看看西安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西安方言土语的一些用法听过《武林别传》中佟掌柜说西安话的人都感觉西安话不十分好听。
确切说,佟掌柜的陕西话是比较柔的西安话,语音语调听起来还蛮舒畅的。
真正的陕西话土的掉渣,“天(读淺)地(读鸡)钉(读京)子铁(读且)”,估量只有真正的西安人材能读出原味儿来。
感激咱们陕西的导演张艺谋在他的新片《三枪拍案惊奇》中又让陕西话火了一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喊起来像秦腔,听起来荡气回肠。
下面来看看西安话的一些分类用法:1、形容类: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1)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尔虞我诈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情形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方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警惕眼。
2)手:熟练叫老物,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3)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
《纪录片》修辞——电视语言在纪录片中的高级运用 (学编导的不看别后悔!)
在早期的纪录中,常常是用解说词取代人物的语言。其实,人物的语言,除了其表述的内容外,每个人的声音也包 含了极其丰富的信息。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是反映人物内心,展现矛盾冲突,表达感情的很好手段,还能 加强作品的现场感和逼真感。用解说词代替人物述说,无异于买椟还珠。
在一些纪录片作品中,人物语言以方言为主,像《深山船家》,创作者保留了这些声音的原型,展现了浓郁的地域 氛围。另一些作品中的人物方言不像四川话这么好懂,有的干脆就是外国人讲外语,但作者仍没有抛弃这些声音,只是 加上字幕来帮助观众理解,反映了生活的原生态。
随着技术进步,从ENG设备到数字摄像系统都为纪录音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最关键在于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人 们开始认识到,声音和画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没有声音的形象是不完整的形象。人们发现那些表面上似乎杂乱无章的 写实音响,虽然不像解说词一样具有明确的主义,也不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但在纪录片中运用后,竟能起到特别的修 辞作用。它可以增加信息量,形成场效应;再现现实,再现空间;使画面具有立体感、纵深感,形成“声音景深”等等 。现在人们说的电视“画面”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造型,而是包括声音造型在内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整体。
深度本是报纸等文字媒介对抗电子媒介的武器。广播电视出现后,报纸的独霸地位受到挑战,广播电视新闻、尤其 是现场直播,将传播的时间缩短到趋近于零。报纸在时效上无法与广播、电视相比,于是在开拓深度上下功夫,试图在 深度上压倒电视。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似乎都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电视以快速取胜,报纸以深度取胜。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语言,人们用这些语言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最基本的要求是表达准确无误。可是这还不够 ,人们希望语言在“信”——准确无误、“达”——清楚明白的基础上,能达到“雅”——生动形象的境界。这就不能 不考虑,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各种因素,以加工后的最完美的语言形式来获取最理想的 表达效果。这种语言加工的实践活动就是艺术语言的修辞。
浅谈影视作品中的几个语言问题
语言战略研究2021年第3期 总第33期就拿我塑造的孙中山和邓小平形象来说。
我第一次扮演孙中山,导演就要求我在一些场合要讲一下广东话,用语言来展示孙中山是广东人。
这对我来讲,就要练习,要请广东演员教我,要下功夫学才行。
第一次扮演邓小平,导演也要求我讲四川话,幸好我是四川人(当时重庆还是四川所辖,近水楼台)。
因为在《百色起义》中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小平同志青年时期的形象,我获得了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这一形象之所以成功,四川方言带来的真实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段时间,有关部门规定,影视作品塑造近代领袖人物一律要用普通话,但在放映播出中,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
以我塑造角色的实践来说,我感觉影视作品的角色一定要给人真实感,特别是饰演大家熟悉的领袖人物、历史人物,一点儿都不能虚假,因为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风度气质,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人民大众的心中了。
以前有部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为了表现士兵来自五湖四海——有山东兵、河南兵、四川兵,演员们在角色塑造上都使用了家乡味的普通话,使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那个时代,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翻拍《南征北战》,内容差不多,但完全是形式主义的创作理念,一流的帅哥靓女,一色的新军装,标准的普通话,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花了很大代价,但一上映,观众却大失所望,认为和老《南征北战》不能同日而语!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以前引进的苏联影片,比如《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解放》等,都是用标准普通话配的音,为什么观众能接受,效果也很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
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的观众从来没见过影片中的人物,完全不知道他们生活中的方言,列宁、斯大林、希特勒的形象在影片中即使看过,也是翻译后的配音,所以观众相信。
就像古代剧中的秦始皇、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观众也不知道他们当年讲的什么方言,只要人物的性格、情感、状态表现出来就认可了。
历史越远,观众越容易认可;越近的历史人物,越熟悉的历史人物,越不容易认可。
《疯狂的石头》-----影视鉴赏
《石头》“疯起来”的原因2006年,一部叫《疯狂的石头》的影片在全国各大影院“疯狂”了一把,全国狂收2000多万票房。
影片上映后,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口碑,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票房。
影片不仅具有强烈贴近生活的幽默感,是一部“多线路”诙谐现代喜剧,看完这部影片的观众彻彻底底“笑”了把。
故事由一块在厕所里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翡翠而起。
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推翻旧厂房时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为经济效益特此搞了一个展览,希望卖出天价以改善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局面。
不料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以道哥为首的小偷三人帮都盯上了翡翠,通过各自不同的“专业技能”一步步向翡翠逼近。
他们在相互拆台的同时,又要共同面对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这一最大的障碍。
在经过一系列明争暗斗的较量及真假翡翠的交换之后,两拨贼被彻底的黑色幽默了一把。
那么,为什么会大受追捧呢?它到底“疯”在哪里呢?以一个不是专业影评人的我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有一下三点:一、电影处处折射出熟悉亲切的城市空间和平民生活。
地铁车厢,环形高架桥,老旧逼仄的旧城区,簇新的玻璃外墙的高楼大厦,城市犄角旮旯里的小旅社,昏暗杂乱的屋子,穿着睡衣在楼下打麻将的妇女阿叔,烤羊肉串的,大排挡……当下中国城市共有的特质和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这里面,你能看到大都市许许多多的气息。
“当时我们在重庆城里转悠,一到罗汉寺,就是这儿了。
”导演宁浩回忆道,“重庆是山城,地势高低起伏,罗汉寺是明清的吧,后面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子,再往后是八九十年代的,再往后就是这两年盖的。
这一眼就看到了三百年。
”许多人说《石头》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看得懂的片子,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石头》里一连串搞笑的情节都是出自熟悉的生活片断。
三个土贼假扮搬家公司,光天化日之下大模大样地偷走所有的东西;又在地铁上玩“易拉罐环中奖”的把戏———媒体上经典的社会故事;包哥以为庙门口的“棒棒”们要偷宝石,就按照江湖规矩买烟买酒搞定他们,不知就里的棒棒们小声地说“城管吧?”“便衣,文明执法”……看到这里,观众席上一片会心的笑声;女服务员们每次出现,必定一幅爱理不理的强调,不停埋头发短信,这样的“拇指族”,在生活中不也很常见吗?宝马BMW念成“别摸我”,你是不是经常收到这样的段子呢?……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社会新闻,在这电影里面都能找到它一些相似的痕迹。
对地方方言短视频的探索与思考
对地方方言短视频的探索与思考作者:曹承进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方言短视频的调研分析,结合本土方言短视频的案例,探讨语言文化新载体的发展、方言结合短视频的创作问题,对方言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和挖掘语言特色提出建议。
关键词:方言;短视频;传承;传播一、短视频的发展短视频是指以新媒体为传播渠道,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内容,其是继文字、图片、传统视频之后新兴的一种视频内容的传播载体。
相较于传统视频,短视频行业的特点表现在制作成本低;传播和生产的碎片化;传播速度快,社交属性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界限模糊。
我国短视频分为2013-2015年被用户接受、2015-2017年全民创作、2017年至今垂直细分模式全面开启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平台和创作者加入短视频创作传播的产业,短视频的覆盖范围大,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截止到2019年3月,各类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市场状态。
二、方言短视频剧的兴起与发展短视频有着许多的种类和形式,如文艺微纪录片的二更,做搞笑段子的陈翔六点半,做日常美食的日食记,还有古灵精怪的小野……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短视频地域类作品,以产出本土化的娱乐内容而成为行业新星。
这些新星正是使用方言元素制作短视频的各大自媒体,当短视频碰上方言,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比如武汉方言短视频nG家的猫,广西方言“钟爱的老表”等,传播量极广。
他们兴起的背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
城市化进程、人口频繁迁徙,文化和生活习惯不断融合,很多特色地方文化在逐渐的消亡,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方言。
新兴家庭日常交流使用普通话已经成为了常态,直接导致特色的方言出现了传承乏力的现象。
自媒体创作者将自己创作的妙趣横生的方言短视频作品贴到网上,在引发大规模传播效应的同时,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一种宣传。
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些语言,才会有更多的人来传承这门语言。
观看家乡话视频节目,除了愉悦与放松,更多的是对家乡的感怀与回忆。
《我们的方言》教案
《我们的方言》-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方言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认识方言的重要性和保护方言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方言的定义和特点,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2. 强调方言的重要性和保护方言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方言,自己会说哪种方言。
2. 讲解方言的特点,如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3. 讨论方言的重要性和保护方言的意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章节二:方言的分类和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方言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2.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方言特色。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方言的分类,如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等。
2. 讲解不同地区方言的特色,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在地区的方言属于哪种分类。
2. 讲解不同地区方言的特色,让学生了解各地的语言文化。
3. 进行方言特色的小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方言的乐趣。
章节三: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方言保护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教学内容:1. 介绍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如保持文化多样性、传承历史文化等。
2. 讲解方言保护的方法和途径,如语言教育、方言文化活动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讲解方言保护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了解如何参与方言保护与传承工作。
3. 组织方言文化活动,如方言演讲、方言戏剧表演等,激发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和热爱。
章节四:方言与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方言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通过方言交流,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教学内容:1. 介绍方言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如传递地域特色、促进文化交流等。
2. 讲解如何通过方言交流,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方言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汉语方言在当代电影中的应用
《 抓 壮丁》 , 首开我国电影方言使用的先河 。2 0 0 6年《 疯狂 的石头》 掀起 “ 方言电影热” 狂潮 。当前 , 方 言电影方 兴未艾 , 在 电影 中使用方 言元素已经成为不少导演共同 的艺术选择 。文章从众多方言 电影 中萃取 精华 , 以《 秋菊打 官司》 、 《 疯
狂的石头》 、 《 唐 山大地震》 三部影 片为例 , 分别从语音 、 词汇 、 语法 、 熟语 等诸 多方面剖析其所选取的方言。究其方 言电
[ 收稿 日期 ] 2 0 1 3一l 1 —1 0 [ 作者简介 ] 张芳( 1 9 8 8一) 女, 山东枣庄人 , 华 中师范大学文学 院 2 0 1 2级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研究 。
道 表 达 自 己 的 真 知 灼 见 , 更 有 网 友 在 网 上
针x - , J - 7 : r 言使 用 的利 与弊 展 开激 烈讨 论 , 预
测 其 寿命 。如 田建 华 在 他 的 硕 士 研 究 生 论
文 《中 国 电 影 方 言 应 用 研 究 》中 就 深 入 剖 析 了 电影 中 方 言 使 用 出 现 的 种 种 问 题 文 章 中选 择 几 部 使 用 该 方 言 的 电影 展 开 论 述 ; 傅 义 春 《析 电 影 <唐 山 大 地 震 > 中  ̄ J T J -
按 照使用 地域 来看 有 三种 , 具 体 来 说 有 陕
北 话 、 陕 南 话 和 关 中 话 。 一 般 我 们 所 说 的 狭 义 “陕 西 话 ”就 是 以 西 安 话 为 代 表 的 关 中 方 言 。 其 发 N- 特 点 是 : (1)普 通 话 发 阴 平 的 , 陕 西 话 都 念 轻 声 。 如 秋 菊 说 “看 那 个
主流文化艺术语境下的陕西方言
主流文化艺术语境下的陕西方言作者:郭永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注: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影视文化繁荣语境中的“陕西方言热”现象研究》(12jk0410)及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西安古都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SF1228-2)的研究成果之一摘要:以陕派相声《学富五车》上央视元宵晚会为切入点,从地域性、娱乐性及语言魅力等方面分析陕西方言在主流文化艺术语境下走红的原因。
关键词:《学富五车》;陕西方言作者简介:郭永生(1965-),男,河南洛宁人,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中国语用学会会员,研究生学历。
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 H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12014年2月14日晚,继北京卫视播出的《满腹经纶》大红之后,西安青曲社相声演员王声和苗阜的相声《学富五车》又登上央视的元宵晚会,在7分钟的表演中,就有三次提到户县及户县名人,如财神赵公明、打鬼钟馗及刘海砍樵中的刘海,宝鸡话“娘娘,封神了。
”、“娘娘,这风浪也太大了。
”等富有陕西地方特色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发观众对“陕派相声”的追捧。
长久以来,相声界主要以京津两地演员为主,相声表演都必须是普通话,方言则成为相声表演的大忌。
如今,来自西安的王声和苗阜成了相声新贵,并凭借《学富五车》将陕派相声推上了更大的舞台,而一直对方言有所限制的央视何以对他们在表演中使用陕西方言网开一面,更是令人深思。
众所周知,人类语言在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的同时,亦为我们展现出炫目耀眼的多样性。
由此看来,方言本身是一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够凸显地方文化特色,而且其背后还有浓浓的乡情。
陕西方言尽管是地方语种,但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视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因而与普通话相比,陕西话有着独特的生存空间和魅力。
年代“代入感”下的声像叙事表达——电影《小武》的声像分析
年代“代入感”下的声像叙事表达——电影《小武》的声像分析刘怡璠西北大学电影《小武》是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第一部长篇故事片,也是“故乡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
贾樟柯以故乡山西汾阳县城作为背景创作的“故乡三部曲”,表现了他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变化的认识和存在的独特的记忆。
这种记忆极具个人化色彩,更多的是贾樟柯对于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的感知。
贾樟柯的创作手法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他的影片表明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和活力。
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重新诠释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下的地方语言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得《小武》电影中声音这一视听语言更加值得探索。
语言重要性的运用在电影影片中充分的体现出了有声电影的魅力。
声音具有多样的作用,其中在纪实电影中对于声音的塑造使得它能体现出纪实电影的风格。
在纪实类的电影中,声音都有着写实主义的风格。
在电影画面的表现使得观众对于电影内容有着身临感,更好的给观众呈现出一次极致的观感体验。
在电影中画面就是一种风格的体现。
地方方言在影片的使用,使得对于人物的真实生活、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都可以进行逼真还原,让纪实电影的魅力体现出来。
方言独有的地域性质,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地域归属和认同,交代人物背景和建构人物身份。
方言本身具有的表情达意性高于普通话,能更直接表达影像人物的真实情感,推动着电影情节的发展以及对于电影表现效果有一个强化的作用。
由于影片的演员使用方言来进行表演。
他们之间的对话并不能被我们所听懂,但他们的神态、语调、说话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搭成了一种有厚度的环境。
二、电影音乐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感人物性格塑造可以吸引观众的关注度,使得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
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中人物性格分析的越透彻,人物形象塑造的越饱满,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经典的作品,才能使得其艺术价值发挥出来。
电影中的人物造型是直观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难把思想表达出来,通过电影音乐的加入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造型更加立体。
东北民间艺术中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分析
东北民间艺术中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分析摘要:东北地区狭义上指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土地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为15.3%,人口1.21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可以说是面积广大,人口较多的地区,谈到东北,首先想到的是东北文化,说到东北文化就离不开东北地域的方言,在千百年的不断演化中,东北话是有一定魅力的,本文将从东北民间艺术中解析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东北地区东北话文化艺术人口有历史可考的是在春秋时期燕国在东北建有辽东郡、辽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燕国故土建立辽东郡,大体范围即今天辽宁省和吉林东南部,秦代长城东起点即为辽东,明代以后东北方向领土即以关东、关外来指代,辛亥革命后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满洲”。
在中国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
后来东三省的西部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东部(东五盟市)也属于东北地区。
东北的地域方言就在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域中孕育和生根,东北方言经过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地域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鲜明生动的特点,并且因为东北方言生动有趣的特点,已经使得许多人开始热爱并且广泛使用,成为众多方言中的一个主要分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北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无论是中国的南方、西北人甚至是外国人来东北游玩的人特别多,致使东北方言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东北方言在民间艺术中的魅力越来越突出。
在东北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的10%,其中包括了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
东北人民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情创造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就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东北特色民族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东北方言的特色东北方言中存在许多儿化音,儿化音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儿化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表示喜爱和亲切的感情色彩。
顺流逆流粤语谐音
顺流逆流粤语谐音【原创实用版】目录1.顺流逆流的含义2.粤语与普通话的差异3.粤语谐音的来源和影响4.顺流逆流粤语谐音的传播和流行5.顺流逆流粤语谐音的实际应用正文1.顺流逆流的含义顺流逆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顺应潮流或者逆着潮流。
它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顺流是指顺应环境和形势,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应对;逆流则是指勇敢地逆着环境和形势,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2.粤语与普通话的差异粤语,又称广东话,是中国南方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
与普通话相比,粤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粤语的音韵结构丰富,声调种类繁多,这使得它在表达上有很强的优势。
同时,粤语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成分,这使得它在词汇和语法上有独特的特点。
3.粤语谐音的来源和影响粤语谐音是指在粤语中,某些词语的发音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发音相似,从而在听觉上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粤语谐音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粤语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
粤语谐音对粤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粤语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和形象。
4.顺流逆流粤语谐音的传播和流行顺流逆流这个成语在粤语中的谐音传播和流行,主要得益于粤语电影和电视剧。
这些影视作品广泛使用粤语,使得顺流逆流这个成语的粤语谐音被广大观众所熟知。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粤语谐音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5.顺流逆流粤语谐音的实际应用顺流逆流这个粤语谐音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还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利用顺流逆流这个谐音来调节气氛,增加趣味性。
同时,在一些广告和宣传中,顺流逆流这个谐音也被广泛使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顺流逆流这个粤语谐音,既体现了粤语的独特魅力,又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欢乐。
无锡方言资料
产
• 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无锡地区的
• 对无锡方言词汇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特色
04
无锡方言的语法特点
无锡方言的词法特点
无锡方言的词法特点
• 与普通话相比,无锡方言的词法具有一定的差异
• 部分词汇的用法和搭配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无锡方言的词类
• 无锡方言的词类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03
无锡方言的研究价值
• 研究无锡方言有助于了解吴语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
• 对无锡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02
无锡方言的语音特点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特点
无锡方言的声母特点
无锡方言的韵母特点
无锡方言的声调特点
• 声母种类较多,共有28个
• 韵母种类较为丰富,共有49个
• 声调共有6个,分别为阴平、阳平、
• 音变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预测
• 了解这些音变规律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无锡方言
无锡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的对比
无锡方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对比
• 普通话的声母共有22个,而无锡方言共有28个
•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部分声母的发音不同
无锡方言与普通话的韵母对比
• 普通话的韵母共有39个,而无锡方言共有49个
•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部分韵母的发音不同
无锡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对比
• 普通话的声调共有4个,而无锡方言共有6个
•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部分声调的发音不同
03
无锡方言的词汇特点
无锡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差异
无锡方言的词汇差异
无锡方言的词义差异
• 与普通话相比,无锡方言具有较多的独特词汇
2024河南省郑州市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郑州市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2分)1. 在学校“行走绿城”研学活动中,你们小组选定的主题是“探寻路名文化”,下面是小组成员初步完成的研学报告,请你参与完善。
选题意义城市道路名可记录历史变迁,体现人民意愿,① (A 反应 B 反映)当地文化。
留心观察,便不难发现很多路名别俱匠心,如南京的乌衣巷、西安的未央路、我们郑州的铭功路等。
小小路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② (A 内涵 B 内含);寻常巷陌,一头镌刻着过去与现在的印记,一头延伸向希翼中的未来。
我们期待通过探究路名来了解脚下这片厚土,守护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
(1)括号中的同音词应该选用哪一个?请根据语境给出正确选项。
①_____②_____(2)画线三个词语中有两个出现了错别字,请把正确的词语写出来。
探索发现(一)区域路名各不同。
(3)请简要阐释图示区域道路的命名方式。
我们发现郑州市内各区道路命名方式各异。
比如,金水区有些区域的道路命名融入了地理知识(如下图所示): 。
高新区的道路多以花木命名,一般东西向称“××街”,南北向称“××路”……(二)小小路名藏诗意。
(4)请选择适当的古诗文名句,将上面的文段补充完整。
漫步大街小巷,我们发现很多路名充满诗意,让人浮想联翩。
“玉盘街”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①_____,②____________”(《行路难》),“丹青路”让我们联想到文天祥的“③_______,④____________”(《过零丁洋》)。
“景明街”的灿烂阳光,让我们联想到“⑤_________,⑥_________”(《岳阳楼记》)的的洞庭美景;“林荫大道”的鸟雀争鸣,让我们想起了“⑦______,⑧______”(《醉翁亭记》)的琅琊山道。
(三)“里”香不怕巷子深。
听说二七区有条网红小巷叫“连心里”,我们慕名前去打卡。
小巷不长,尽头坐落着它的命名单位——二七区民政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魅力
作者:刘懿颖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4期
摘要:影视作为一种视听综合艺术形式,语言的作用不可或缺。
方言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普通话所不能企及的亲和力和地域文化特色深受人们青睐。
近年来,方言与影视等传媒方式“联姻”共同携手掀起了影视“方言热”的浪潮。
本论文将方言影视现象这一文化热点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方言影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聚焦方言影视的现状、受众心理分析、勃兴原因透析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方言艺术;影视“方言热”;文化传承;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2-0127-01
近来,方言影视剧频频出现在各大影院和电视荧屏并不断升温,方言影视作品势如破竹,大量涌现,电影中的方言台词很多成为时下的流行语,影视“方言热”浪潮盛行起来。
方言影视无论是在表现影片的真实感上还是凸显喜剧效果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
乡土语言的音感、语感最为牢固,最顺口,方言土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较为方便地成为审美对象或者审美媒介的条件。
一、方言的幽默性因素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情节来表现幽默在影视作品中十分常见,其中语言是表现幽默的主要方式。
不难发现在影视作品中,方言能带来喜剧效果也是普通话望尘莫及的。
由于推广、普及普通话,影视剧中解释字正腔圆的对白,不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此时方言对白的出现让观众耳目一新。
方言所带来的喜剧因素,能刺激到观众的兴奋点,其陌生化效果能让观众产生新奇之感。
另外,当地人民的生活经验、习惯和信念都蕴含在方言当中,使得方言具有丰富的表达性。
方言影视剧就像一个流动的、鲜活的语言文化历史博物馆一样,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对了解各民族文化提供了鲜活的一个窗口和平台。
幽默来源于民间百姓,所以才让人备感亲切,嬉笑怒骂之间,为电影语言增添激情和活力,同时也将蕴含于汉语方言中的机智幽默展示出来。
二、方言对原生态的生活再现的功能
方言影视剧以其自身独特的话语方式讲述世间百态,凡人俗世。
在这方面,方言要比普通话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
这一切都源于方言本身所具有的草根气息,它向观众展开一副原生态
生活画卷,极具亲和力和凝聚力,方言作为对白的身份出现,展现更具人文气息,更有质感的生活状态。
在这些影视剧中出现的人物用符合自己身份的方言来讲述自己的生活,是那样的熟悉、自然、亲近,好像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抑或是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缩影,就是这种原生态的真实让我们震撼,让我们不受控制的投入其中,去寻找我们人类共同的话语权。
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艺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方言的使用标志着落后、非现代、与现实文明世界存在差距,,陕西方言创造了一种陌生化的间离效果,促使观众成为其见证者。
有很多电影导演特别钟爱语言原生态的叙事方式,方言电影已经成为一种风格标识。
近年来纪实题材的影片佳作不断涌现。
例如,导演贾樟柯就拍过《世界》、《三峡好人》、《24城记》等一系列作品。
这些片子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共同的特点就是统统采用方言作为对白来记录、叙事。
《世界》中“怎么了(za de le),你们在聊天“不赖”,这些方言从桃姐口中说出符合人物身份,方言的运用使人物身份更真实,起到良好表达效果。
操这种语言的人们听起来则倍感亲切。
敢问,如果把片中的方言对白改为普通话,折现片子还会获得现在的成绩吗?因此,方言也已经成为所在地域人们建构自我身份的一种权力话语。
”
三、方言能折射独特的地域文化
方言影视作品对地方语言、地方民俗的使用和反映,对地域文化的保持起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这些方言剧作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成为地方文化最准确的表达方式,因此备受观众欢迎。
我们可以从《红粉》中的上海话中体会到吴越文化的细腻柔美,从《美丽的大脚》中的陕西话挖掘出晋人内心的淳朴和善良,从《三峡好人》中感受川渝文化的豁达、爽朗、幽默……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沉淀,其中有部分形成于普通大众之中,带有原汁原味民间气息,对表现幽默,展现原生态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观众对方言影视剧的青睐和追捧是因为方言影视具有能够抓住观众眼球的诸多特点,我们只有分析透彻之后才能真正解读方言影视剧的独特魅力。
国产影视剧的语言风格如同中国影视的脸面与衣饰,影视剧自身的语言风格的锻造与锤炼,同时对中国影视“本土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方言这种语言表述的本土化方式,适应并满足了电视观众的观赏习惯与传统趣味,如同西餐固然很好,但对于中国人来讲,中餐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满足和需要。
影视语言在寻求“表述方式”的“本土化”同时,也为广大百姓奉上了一道独具乡土特色的文化大宴。
参考文献:
[1]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李宇明.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语言文字周报,2005,第3期.
[3]谢廷智.谈重庆方言剧的美感.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