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周易》“不家而食”新解
(7)文言文阅读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
(7)文言文阅读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齐王谓子思曰:“今天下扰扰,诸侯无伯。
吾国大人众,图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
君不能去君贪利之心。
”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汩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
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为者也。
达此则其利心外矣。
”曰:“文王葬枯骨而天下知仁,商纣斩朝涉而天下称暴。
夫义者不必遍利天下也,暴者不必(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材料二: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
可取,身将先取。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①其大宝②。
用其新,弃其陈,腠理③遂通。
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
此之谓真人。
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④。
”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
”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已》) 【注】①啬:爱。
②大宝:身。
③腠理:肌肤的纹理。
④组:织丝。
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吾知A其不辜B而适C触D吾忿E故戮之F以为G不足伤H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扰扰,指纷乱的样子,与《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的“扰扰”意思不同。
B.过,指犯错误,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
C.日,指每天,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日”意思相同。
D.涂,通“途”,指道路,与成语“道听途说”“殊途同归”的“途”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齐王“何害”的疑问,子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土壤会使本性清澈的水变得浑浊的道理入手,引出嗜欲会扰乱人的本性的观点。
上博楚简《缁衣》篇试译(一)
上博楚简《缁衣》篇试译(一)【说明】《缁衣》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子思或公孙尼所作,但一直得不到确信。
直到近年,在郭店出土以及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竹简中,先后发现了《缁衣》一篇。
这一篇与文属子思、孟轲一派的《五行》一同出现,可以确定属于思孟一派的作品。
但考其其顺序及各别字句与今本不同。
亦无今本第一、第十六、第十八等三章。
本文系对上博本《缁衣》简文的翻译,原文依据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
之所以采用上博本而不是郭店本,是因为译者认为郭店的墓主儒道兼修,因此有改动原文的可能。
(参考拙文《郭店楚简学记》)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系孔子言论,子思不过是述者而不是作者,每一章节的“子曰”不过表示来源,所以通篇不使用引号。
【原文】子曰: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则民咸力而型不顿。
《诗》云:“仪型文王,万邦作孚。
”【译文】孔子说:喜好美好的事物就像喜欢《缁衣》,讨厌坏的事物就如同讨厌《巷伯》,这样百姓都会出力而但是不会因为过度疲劳而感到困顿。
《诗经》上说:“在礼仪上效法文王,其他各国都会为之信服。
”【注释】本章今本作第二章,郭店、上博简本都作第一章。
应以简本为是。
盖因先秦文章的冠名往往取篇首之字,或者概括全篇而得。
很显然全篇并非按照《缁衣》展开,而今本第一章中又无“缁衣”字样出现,并不符合先秦的命名标准。
字句上的重要区别,上博本“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郭店本同。
今本作“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民咸力而型不顿”,今本作“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
《缁衣》是《诗经·郑风》中的一篇,过去受本章“好贤如《缁衣》”的影响,将本篇解释为国君为原来的贤士提供馆舍衣食等等。
但现在知道原本作“美”字,实际上本诗说的是一位妻子为丈夫缝制新衣,让丈夫以美好的形象示人。
《巷伯》是《诗经·小雅》的一篇,讲对搬弄口舌、陷害贤良之人的痛恨。
“巷”指宫中的小路,“巷伯”也就等于后来的“宦官”、“太监”,这里是作诗者(寺人孟子)的自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类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类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妻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
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
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
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思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待李闫兄于震,震不从。
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待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如朝是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
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
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意望,有诏遣归本郡。
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
身死之日,以杂木为馆,布单被载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白话郭店楚简老子第一卷有状混成第三章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2)
白话郭店楚简《老子》第一卷有状混成第一章道法自然简序:《老子》甲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简凡七十六言一、荆释文又(有)蟲<䖵>成,先天(地)生,敚(穆),蜀(獨)立不亥(改),可以為天下母。
未智(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為之名曰大。
大曰,曰<遠>,<遠>曰反(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又(有)四大安,王凥(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肰(然)。
二、校释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①。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太②。
太曰逝逝、曰远远、曰返③。
天太、地太、道太、王亦太④。
国中有四太,安王居一⑤,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⑥。
三、校注1、“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
”“状”,整理者隶为“”,疑读作“道”,(1998,116页)“”字传世字书未载。
裘锡圭先生:“依文义当读为‘状’。
”(1999,46页)从裘说。
“混”,廖名春:“此处义当为混同、混合、混融。
”(2002,208页)“有状混成”,混融一体之状。
这个先天地生的混融一体之状,是“状”而不是“物”,也不是“道”。
“寂寥、独立、不亥”这六个字都是描写世界本源“太”的特点的。
“寂寥”,整理者隶为“敚”,读为“敚穆”。
李零:“疑简本仍读‘寂寥’。
”(1999,465页)聶中庆:从李零说。
河上公注:“寂者,无声音。
寥者,空无形。
”(2004A,216页)“寂寥”是从声音和形态上两个方面对天地万物的本源“太”进行描绘,即这个混融一体之状先天地生,听之无声、视之无形。
“独立不亥”,刘信芳:“‘独立’谓道之唯一,‘不该’谓道之不二。
‘亥’字王本作‘改’,非是。
”(1999A,25页)“独立不亥”是从内外两个维度对天地万物的本源“太”进行描绘,“太”之外别无他物,“太”之内不可再分。
“可以为天下母”,此句主语是上面的“混成之状”即“太”。
楚简版老子全文及解读
楚简版老子全文及解读《楚简老子》全文如下: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这三句话是不足以说明的,应依本命本心,或知道根本归处,归元守一,无欲无求。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是因为它能为百谷下,所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事好长。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善果成就时瓜熟蒂落,不宜用强。
善果成就确不夸耀,不骄傲、不封执,可以称为善果非强取而得(觉者自觉、悟者自悟、证者自得、行道自利。
度一切人得道,而觉海无增减)。
解读如下:首先,《楚简老子》主张弃绝智辩、巧利、伪诈和过分的欲望,追求清静自然的生活方式。
它认为,真正的智辩、巧利、孝慈等品质并不是靠刻意追求得到的,而是需要保持一颗清静自然的心态,依循本心本性去行事。
同时,它也强调了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认为只有不争不傲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楚简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处事原则。
它认为,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事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和人性需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于化解矛盾和纷争,而不是采用强硬手段去压制或对抗。
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内在的力量,它能够让人们在处理事务时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最后,《楚简老子》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它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仰,不要被名利和欲望所迷惑。
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统一。
总之,《楚简老子》所强调的弃绝智辩、巧利、伪诈和过分的欲望,追求清静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柔中带刚的处事原则以及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清静自然的心态和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于化解矛盾和纷争;同时也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仰。
【兰亭品读道德经】第二章:没有分别心至善至美
【兰亭品读道德经】第二章:没有分别心,至善至美《道德经》第二章:没有分别心,至善至美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①,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③,为而不恃④,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① 楚简本有此章。
楚简与帛书本,“高下相倾”的“倾”皆为“盈”。
② 帛书本在“前后相随”之后,有“恒也”二字。
楚简与今本没有这两个字。
③ 楚简与帛书本,“不辞”皆为“弗始也。
”,即“万物作焉而弗始也。
”楚简与帛书本,没有“生而不有”这四个字。
④ “恃”shì,楚简与帛书本,为“志”。
《玉篇。
心部》:“志,慕也。
”品读:老子在今本《道德经》第二章中,为什么要从“美”,从“善”说起?《说文解字》:“美,甘也。
”指味觉。
从字形上看,上面一个羊,下面一个大,羊大为美。
用孟子的话解释,就是“充实之谓美。
”充实,满足就是美。
美先从腹开始,其次波及到眼耳鼻舌身意。
美有形象之美,意象之美,体验之美。
《说文解字》:“善,吉也。
”说出来的吉祥言语,就是善。
《周易》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善言,天下呼应,不善之言,天下背离。
可见,美是指我与自己的关系,让自己满足,满足其腹,满足其心,就是美;善是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世界的关系,是自己影响他人,与他人建立联系,教化他人,让他人与自己呼应,善是创造天下文明的核心。
安居乐业,即为美;教化大众,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文明就是善。
一美一善,两个字,其实说尽了生命的意义。
美可以创造满足,创造愉悦;善可以创造感动,创造同化,创造天下大同。
美是生命存在的核心基本,美是生命活着的基本,而善是天下人文的基本,是天下文明的基本。
所以,美与善,是从最基本层面,来揭示其中蕴含的生命意义。
一美一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基本的需求,是从大众层面来揭示生命的意义。
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昏(问)于子思曰:“可(何)女(如)而可胃(谓)忠臣?”子思曰:“恒称1其君之亚(恶)者,可谓忠臣矣。
”公不悦,揖而退之。
成孙弋见,2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3臣矣。
’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
”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4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
恒称其君之恶者5未之有也。
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交禄爵者也。
恒6称其君之恶××禄爵者××义而远禄,非7子思,吾恶闻之矣。
”《穷达以时》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亡其1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
舜于历山,陶拍2于河,立而为天子,遇尧也。
邵衣胎盖帽蛭巾,3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
吕望为,战监门4 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举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
5管夷吾拘弃缚,释桎梏,而为诸侯相,遇齐桓也。
6百里馈五羊,为牛,释板而为朝卿,遇秦穆。
7孙叔三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
8初,后名扬,非其德加。
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9衰也。
骥张山于邵,非亡体壮也。
躬四海,至千10里,遇告故也。
遇不遇,天也。
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11×××为名也,故莫之智而不×××××××12××× 而不芳。
无愈山石不为××××13善己也。
穷达以时,德行一也。
誉毁在旁,圣之弋母之白14不。
穷达以时,幽明不再。
故君子于反己。
15《竹简·五行》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
善,人道也。
易林补遗白话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易林补遗白话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易林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易经》的补遗,也被称为《周易易林》。
它是根据孔子的学生所做的补全《易经》遗缺之处的一部重要著作。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易林则是对《易经》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易林白话文是对易林的一种解读和翻译形式。
与古文原文相比,易林白话文用现代汉语进行阐释,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它将古代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直观和实用的阅读体验。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撰写易林补遗白话文,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易林的解读和总结,希望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易经》的精髓和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智慧水平。
易林的补遗意义不仅在于填补《易经》遗缺之处,更在于传承和发扬古代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接下来的章节将对易林的背景介绍以及其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对易林的全面解读,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易林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最后,将对易林的补遗进行总结和评价,探讨易林对于《易经》的补充和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进一步传递和推广易林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布局和重要内容的安排。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作为文章的开端,可以概述本文要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并说明写作的目的。
通过提供背景信息和引入读者,引言部分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让其对本文感到关注。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背景介绍和易林的主要内容。
在背景介绍中,可以对易林的来源、作者、历史背景等进行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中所要讨论的内容。
接着,对于易林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包括易林的组成、思想意义、应用价值等。
可以逐一介绍易林的各个卦辞、爻辞和卦象组合的含义,同时分析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世界的启示。
湖南省名校教育联盟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试题
2025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愈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母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逸择题时,逃出亦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进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卡尔维诺说:“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觉的书。
”当然,这也需安读者是一个有思想、有发觉实力的人。
任何经典,总是活在当下,总是与一切时代同在,回答每一个它的读者所处时代必定会提出的问题,无论它们详细的内容是什么。
对于一个真正有思想、有发觉实力的人来说,全部的经典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经典。
也没有一个好学深思者,会认为荷马史诗表达的只是虚构希腊神话,而不是困难的人类经险。
经典与一般著作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们不是单纯的书,而是人类阅历不行分割的基本组成部分,与之一起生活、成长。
另一方面,阅读经典是人类成长的基本方式,人类每次总是带着新的阅历和新的思想去阅读经典,经典也因而每次都会呈现出新的深度和广度。
经典是必义的渊鼓,是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
经典是无法一览无余的,它随着我们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以及我们的问题意识的提高而愈益精深博大,不行方物。
经典早已成为我们历火经脸的一部分,所以它未必始终让我们觉得出乎意料或始料不及,相反,“有时侯我们在一部经典中发觉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是那个经典文本首先说出来的。
”但正如黑格尔说的,熟知非真知,我们以为我们早已知道、卑之无甚高论的东西,随若我们深化探讨和思索,会发觉它们真正的深刻、独特和意想不到,这是我们读经典时都会有的经脸。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前不后的书”。
【稽古传话】……郭店楚简《老子(甲本4组)》释意
【稽古传话】……郭店楚简《老子(甲本4组)》释意郭店楚简《老子(甲本4组)》释意作者:克谐四、甲本4组【竹简原文】其安也,易址(上止下木可视为土)也。
其未兆也,易谋(上母下心)也。
其浅也,易谋也。
其浅也,易践也。
取之於其亡有也,治之於其未乱。
合¨¨¨末。
九层之台作¨¨¨足下。
【原文释意】人们只有生活稳定安宁,才会考虑长期居住而不搬迁;即将到来的事务或事业前途,当没有出现任何转变征兆时,反而容易规划、盘算和设计。
因为它们简单浅显,所以才容易设想筹划;又因为其浅显,所以才容易付诸行动。
这就是凡事若争取利益,务必要在利益没有消失之前动手,而治理天下更要在天下不需要治理前,已经给予了全面考虑和防患未然。
(后面文字缺失较多,省略之。
)【对照赵孟頫书《老子》相应段落】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竹简原文】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
乏(门中戈、应为减速措施即疲乏之)其锐(锐之本义为速行),赛(塞)其门;和其光,同其亲亲(或为新亲);断(或绝)其责(其义积攒储存),解其纷,是胃(谓)玄同。
古(故)不可得天新(亲),亦不可得天足;不可得天利,亦不可得天害;不可得天贵,亦可不可得天戋(贱)。
古(故)取天下贵。
【原文释意】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一定不智慧。
有快速飞奔者,就有缓慢疲乏者;有打开的大门,就有将其堵塞者;有光亮地方,就会万物生机;有特别亲近偏爱,身边人必定气味相投;积攒财富,就会担心失去;遇到困扰,自然渴望解脱,这其中有此失彼、非此即彼、由此及彼的相对关系,就是所谓玄同。
所以说,得不到最大的亲近,也就不能达到最大的满足;得不到最大的利益,也就一定不会遭遇最大的伤害;得不到最贵重的权势地位,也就注定不会落得最为卑微低贱。
《簡帛》|張小虎:從睡虎地秦簡《日書》“外喪”看相關經學問題
《簡帛》|張小虎:從睡虎地秦簡《日書》“外喪”看相關經學問題從睡虎地秦簡《日書》“外喪”看相關經學問題張小虎(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摘要:对《禮記》中的“外喪”,漢唐注疏皆以“大門外”或“兄弟喪在他國”解之。
後世諸儒解經議論紛紛,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新蔡葛陵楚簡和睡虎地秦簡《日書》都有“外喪”之語,爲解决該問題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
解决“外喪”的問題應當從春秋戰國至秦代的家庭結構及聚居形態角度出發,其完整内涵是:大型同居家族之外或小型同居家室之外、五服之内的親屬之喪。
此説既適用於《禮記》經學語境,也適用於新蔡葛陵楚簡和秦簡《日書》的歷史語境。
該問題的爭論也在根本上反映了漢唐注疏隨文解經、疏不破注的局限性和誤導性。
關鍵字:外喪秦簡經學“外喪”見載於《禮記·曾子問》《雜記下》,歷代注疏援經以解經,皆以經學文獻爲核心材料。
新出新蔡葛陵楚簡和睡虎地秦簡《日書》中亦出現“外喪”之文,可見“外喪”爲先秦秦漢時習語。
對於出土文獻中“外喪”的解釋,學界多引鄭注、孔疏解之。
陳偉、楊華等前輩學者則從楚地“内外”神靈分類的角度出發進行討論,立論頗精。
經學注疏系統中,“外喪”之解本就存在諸多分歧,而睡虎地《日書》關於外喪的記載,則能爲解決此經學問題提供另一思路。
本文即結合出土文獻材料,試對該經學問題作一討論。
一、“外喪”及其經學論爭“外喪”一詞出自《禮記》,有三處記載。
其一,《曾子問》載:曾子問曰:“將冠子,冠者至,揖讓而入,聞齊衰大功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内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而埽,即位而哭。
如冠者未至,則廢。
如將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齊衰大功小功之喪,則因喪服而冠。
”此段曾子所問,是在舉行冠禮的過程中,突然有齊衰和大功的喪事,將如何處理。
孔子的回答有兩種情況:若是内喪,那麼就要立即停止冠禮;若是外喪,則只行冠禮,冠禮之後的醴禮便要廢除,冠禮之後還要撤除饌具,掃清地面,於冠位哭泣。
要真正理解此段經文的含義,還需要對“外喪”和“内喪”的所指進行辯證。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原文: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解。
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
以问先生。
先生曰:“此吉祥,以飨鬼神。
”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
牛又复生白犊。
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
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
其事未究,固试往,复问之。
”其子又复问先生。
先生曰:“此吉祥也,复以飨鬼神。
”归,致命其父。
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
”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
其后楚攻宋,围其城。
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
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
楚王大怒。
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
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
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翻译:宋国有个人喜欢做好事,祖孙三代都不懈怠。
家中不知道什么缘故黑牛生了白犊,便去问孔子。
孔子说:“这是吉祥的征兆,用它去祭鬼神。
”过了一年,他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
之后,黑牛又生了一头白犊。
他父亲又让他儿子去问孔子。
他的儿子说:“先前听孔子说是吉祥的征兆,但你的眼睛却失明了,如今又去问他,有什么意义呢?”他的父亲说:“圣人的话,往往开始抵触,但过后却很吻合。
事情还没到最后,你再去问问他。
”于是,他的儿子又去问孔子。
孔子仍然说:“这是吉祥的征兆,用它去祭鬼神。
”儿子回家向父亲传达了先生之言。
父亲说:“一定会如先生所言的。
”过了一年,他儿子的眼睛又无缘无故地瞎了。
那之后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城。
在这时候,彼此交换孩子来吃,劈开人骨来烧。
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战死了,连老人、病人、小孩子、都上了城墙,坚守着城池而使楚军不能攻下。
楚王非常生气。
城被攻破后,所有守城的人都被***了。
他们父子只因为双眼都瞎了的缘故,可以不登城守卫,等楚军退去,城的包围解除了,他父子的眼睛一齐恢复了视力。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第16章。
全句的意思是:如果不像祝鮀那样巧言善辩,又没有宋朝的美貌,是不会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和重用的!孔子感慨的是:当权者用人只看重外貌和语言,而不看重德行!祝鮀,是卫国大夫,字子鱼,口齿伶俐善辩,善于逢迎讨好,特别会说话,尤其擅长外交辞令。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新解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新解楚简《周易·大畜》卦辞曰:“利贞,不家而飤,吉,利涉大川。
”其中“家”字,原篆上从“爫”;“飤”,与“食”义同相通。
为方便显示,本文采用宽式释文。
楚简“不家而食”,今本、马王堆帛书《周易》均作“不家食”,无“而”字。
前人解《易》,多把“家”字视为名词,按其常用义理解,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曰:“‘不家食吉’者,己有大畜之资,当须养赡贤人,不使贤人在家自食,如此乃吉也。
”[①]朱熹《周易本义》曰:“不家食谓食禄于朝,不食于家也。
”[②]今人理解略同,如李镜池先生说:“不家食:不回家吃饭。
”[③]刘大钧、林忠军先生说:“不家食,不在家吃饭,而是食禄于朝。
”[④]今按,今本“不家食”或可依楚简读为“不家而食”,“家”与“食”之间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并列的承接关系。
同样句式在《周易》中还有《无妄》卦六二爻辞:“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 李鼎祚《周易集解·无妄》引虞翻曰:“初爻非坤,故‘不菑而畲’也。
”王弼《周易注》曰:“不耕而获,不菑而畲,代终已成而不造也。
”楼宇烈《校释》云:“‘菑’,《说文》:‘不耕田也’,即荒地。
《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三岁曰畲’,则此‘菑’指初耕地。
‘畲’,《说文》:‘三岁治田也’,指初熟地。
……此处‘不菑而畲’,借以比喻不为其始,唯助其成之意。
”[⑤]后人解“不耕获,不菑畲”,多加“而”字,新出楚简《亡忘》卦作“不静而获,不畜之”,在“静”与“获”之间确有一“而”字。
今本《大畜》卦“不家食”与《无妄》卦“不耕获,不菑畲”结构相类,或可作同样的理解。
最近廖名春先生在《简帛研究》网站发表了《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一文,谓“楚简‘而’字王弼本、帛书《易经》本皆无。
当为衍文”,并说:如楚简作“不家而食”,“家”与“食”一样,就成了动词。
先秦秦汉文献里的“不家”或“未家”,皆为不成家、不发家之意。
如《淮南子·齐俗》:“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郭店楚简《老子》全文甲本1组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
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
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
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
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甲本2组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白话郭店楚简老子第一卷有状混成第二章至虚守中
白话郭店楚简老子第一卷有状混成第二章至虚守中简序:《老子》甲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简凡四十二言一、荆释文天(地)之(間),其猷(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
二、校文天地之间,其犹与①?虚而不屈,沖而愈出②。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③。
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④。
天道圆圆,各复其根⑤。
三、校注1、“天地之间,其犹与?”天地万物就象风箱一样,是由“虚”与“实”合构而成。
,风箱也。
人们生火做饭、烧炉冶炼,可用风箱助燃以增火势。
风箱是虚实合构而成,“实”(外壳、拉杆、阀门等),“虚”(指风箱内的空气)。
2、“虚而不屈,沖而愈出。
”“屈”,竭尽。
不屈,无穷无尽之意。
“沖”,楚简老子本字为“”,释为“動”。
廖名春先生认为:“但从下文‘至虚,恒也,守中,笃也’来看,此‘動’字当读为‘沖’。
‘沖’训空,与上文‘虚而不屈’之‘虚’义近。
”(2003A ,241页)(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第241页)。
“虚而不屈,沖而愈出”意思是我们更要看到“虚”的力量和作用,正是因为风箱的虚,其作用才无穷无尽,正是因为风箱的空,其力量才越来越多。
3、“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至”,致也,达到。
“恒”,永久。
“守”保持。
“中”,空也。
此“中”不是中庸之道的中,不偏不崎之中,而是风箱的里面是中空。
“笃”,是牢固之意。
《尔雅•释诂》:“笃,固也。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就是说“达到虚,可长久;保持空,能永固。
”即天地万物都是由“虚”与“实”合构而成,我们要看到“实”的力量和作用,更要看到“虚”的力量和作用,“至虚守中”就可以行稳致远。
4、“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旁,本字为“方”,通“旁”。
有“并”、“大”之意。
居,居守也,守持之意。
须,等待也。
复,恢复也,改过也。
“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意为天地万物无论怎样表现各异花样繁多,都可以居守以待它们复返虚实合构的本质。
柳长松释文的《郭店楚简·五行》
柳长松释文的《郭店楚简·五行》五行: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義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禮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聖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
四行和谓之善。
善,人道也。
德,天道也。
君子亡中心之憂則亡中心之智,亡中心之智則亡中心之形,亡中心之形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亡德。
五行皆形于内而時行之,谓之君子。
士有志於君子道谓之志士。
善弗爲亡近,德弗之(志)不成,智弗思不得,思不清不識,思不长不形。
不形不安,不安不樂,不樂亡德。
不仁,思不能清。
不智,思不能长。
不仁不智,未見君子,憂心惙惙;既見君子,心不能悦。
“亦既見之,亦既訽(觏)之,我心則降。
”此之谓悦。
不仁,思不能清。
不聖,思不能轻。
不仁不聖,未見君子,憂心不能忡忡;既見君子,心不能降。
仁之思也清,清則識,識則安,安則温,温則悦,悦則戚,戚則亲,亲則爱,爱則玉色,玉色則形,形則仁。
智之思也长,长則得,得則不忘,不忘則明,明則見賢人,見賢人則玉色,玉色則形,形則智。
聖之思也轻,轻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聪,聪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玉音,玉音則形,形則聖。
“淑仁君子,其儀一(长松按,此字在原简上是写成上羽下能的样子,其实就是“一”字,李学勤对此有过讲述)也。
”能爲一,然后能爲君子,慎其獨也。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爲善也,有與始,有與终也。
君子之爲德也,有與始,有與终也。
金聖(聲)而玉振之,有德者也。
金聖(聲),善也。
玉音,聖也。
善,人道也。
德,天道也。
唯有有德者,然后能金聖(聲)而玉振之。
不聖不明,不聖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樂,不樂不德。
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
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義。
不遠不敬,不敬不嚴,不嚴不尊,不尊不恭,不恭亡禮。
未尝聞君子道,谓之不聪。
国语018 楚语下.pdf
楚语下观射父论绝地天通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
古者民神不杂。
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
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
烝享无度,民神同位。
民渎齐盟,无有严威。
神狎民则,不蠲其为。
嘉生不降,无物以享。
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
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
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
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
’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
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观射父论祀牲子期祀平王,祭以牛俎于王,王问于观射父,曰:“祀牲何及?”对曰:“祀加于举。
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大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
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王曰:“其小大何如?”对曰:“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
”王曰:“何其小也?”对曰:“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
食疗养生歌
2012.5/FOR YOUR HEALTH 饮食营养/名人谈“吃”孔子说﹃吃﹄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他的著作《论语》中,就有不少关于饮食卫生的论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的这一思想,指导人们要把饭食做得精美一些,把菜肴做得更细嫩些。
体现了他饮食卫生的科学观点。
孔子那个时代,祭祀风尚很浓,人们在祭祀祖先神灵时,往往用完整的牲口和大量的粮食,暴饮暴食,疾病不断发生。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劝告庶人:“食噎而竭,鱼馁而肉败。
不食。
”意思是食物经久变得腐臭了,鱼和肉腐烂了就不能吃。
孔子起初也学过一些祭祀,也从事过一些祭祀品的制作,对烹饪方面的饮食卫生是很重视的。
他曾说过:“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食物的颜色变得难看了,不能吃它;食物的气味变得难闻了,不去吃它;烹调的熟化程度不够,也不吃它;没有到吃饭的时间,不随便吃食;食物切割得太零乱,影响咀嚼和消化,这种食物吃了也无多大用处,还不如不吃好;没有一定的酱醋,也不吃它。
孔子当过庖厨,后来又身为奴隶社会的士大夫,所以才能提出这些饮食卫生的标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也得讲究卫生原则。
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吃更是丰富多彩。
在过去物质困乏的年代,曾认为三餐大鱼大肉为满意,喝酒以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为快,孔子则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饩。
唯酒无量,不及乱。
”也就是说,桌上的肉虽然很丰盛,但吃的肉不要超过正常的食量。
饮酒虽然各人酒量有差异,但以不醉为好。
孔子用调味品恰到好处。
他提倡用姜做调味品。
他说在菜肴中,不能没有姜,但要吃得适量。
民间有句俗语是:“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
”姜在人们生活中,不仅有极好的调味作用,还是一味多功能的中药。
从孔子的“不撮姜食,不多食”这句话中,我们可知,人们用姜做调味品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孔子一生从平民到士大夫,由士大夫成为圣人。
他历尽人间沧桑,而且活到七十多岁,在那个时代里算是长寿者了。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老高考旧教材) 主题群文练4 责任担当(小说 文言文)
主题群文练4责任担当(小说+文言文)(限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大医(节选)马伯庸1904年7月3日,关东。
一对留着辫子的关东父子,穿着日本兵的衣服。
在这对父子身后,还跟着足足两百多个男女老少,俱是一样装扮。
在这支诡异的队伍最前头,是一个和尚。
这些村民来自关东盖平县的沟窝村,一个很不起眼、很穷的山村。
前两天,一个叫觉然的游方和尚来到村里,向村长方大成提出个古怪要求:他想请村里出两百号人,去附近的老青山转一圈。
什么都不用干,转一圈就行,但去的人都得换上日本陆军军服——这个他负责提供——事成之后,衣服归村里作为酬劳。
此时已近午时,不知不觉,这支古怪的队伍钻出了老青山,爬上山麓旁的一片浅绿丘陵。
带路的觉然和尚突然慢了下来,似乎在提防着什么。
方大成见他形迹古怪,不由得多留了点心。
他突然注意到丘陵上方有一群灰大眼在盘旋,久久不肯落下。
灰大眼在飞鸟里最是护家,它们不肯飞远,说明这片林子里有巢;它们又不敢落下,说明林子里有人,而且人数不少!方大成一惊,忙要开口提醒觉然。
可他话还没说出口,就听见坡顶响起一片炒豆般的枪声。
头顶无数子弹如暴雨般倾泻在沟窝村村民的头顶……方大成神智还算清醒,但伤口血流不止,十分吓人。
方三响知道首先要止血才行。
他从父亲怀里掏出一盒洋火和烟斗,干烟叶烧成灰往伤口上抖落,又在附近薅了几把刺儿草和耧斗菜,拿嘴嚼碎了敷上。
这都是老猎人止血的法子,方三响常年跟父亲出门打猎,手法熟练得很。
“三响,三响,别瞎忙活了!”方大成道,“先瞅瞅你自己的腿,别落下残疾。
你得想办法回去!”“要走一起走!”方三响抿着嘴。
方大成急道:“你得把还活着的乡亲们都带回去,他们都是被我带来的,不能全死在这里!这是咱们方家的本分!”方三响抬起眼来,环顾四周,只见沟底密密麻麻躺倒了一大片,蓝的军服,黄的泥浆,红的鲜血,混杂成一片刺目的色彩组合。
整整一个多时辰过去。
方三响给二十几位轻重伤员做了止血处理,一盒洋火用得干干净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新解
楚简《周易·大畜》卦辞曰:“利贞,不家而飤,吉,利涉大川。
”其中“家”字,原篆上从“爫”;“飤”,与“食”义同相通。
为方便显示,本文采用宽式释文。
楚简“不家而食”,今本、马王堆帛书《周易》均作“不家食”,无“而”字。
前人解《易》,多把“家”字视为名词,按其常用义理解,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曰:“‘不家食吉’者,己有大畜之资,当须养赡贤人,不使贤人在家自食,如此乃吉也。
”[①]朱熹《周易本义》曰:“不家食谓食禄于朝,不食于家也。
”[②]今人理解略同,如李镜池先生说:“不家食:不回家吃饭。
”[③]刘大钧、林忠军先生说:“不家食,不在家吃饭,而是食禄于朝。
”[④]今按,今本“不家食”或可依楚简读为“不家而食”,“家”与“食”之间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并列的承接关系。
同样句式在《周易》中还有《无妄》卦六二爻辞:“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
往。
” 李鼎祚《周易集解·无妄》引虞翻曰:“初爻非坤,故‘不菑而畲’也。
”王弼《周易注》曰:“不耕而获,不菑而畲,代终已成而不造也。
”楼宇烈《校释》云:“‘菑’,《说文》:‘不耕田也’,即荒地。
《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三岁曰畲’,则此‘菑’指初耕地。
‘畲’,《说文》:‘三岁治田也’,指初熟地。
……此处‘不菑而畲’,借以比喻不为其始,唯助其成之意。
”[⑤]后人解“不耕获,不菑畲”,多加“而”字,新出楚简《亡忘》卦作“不静而获,不畜之”,在“静”与“获”之间确有一“而”字。
今本《大畜》卦“不家食”与《无妄》卦“不耕获,不菑畲”结构相类,或可作同样的理解。
最近廖名春先生在《简帛研究》网站发表了《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一文,谓“楚简‘而’字王弼本、帛书《易经》本皆无。
当为衍文”,并说:如楚简作“不家而食”,“家”与“食”一样,就成了动词。
先秦秦汉文献里的“不家”或“未家”,皆为不成家、不发家之意。
如《淮南子·齐俗》:“待西施、
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
”《礼记·檀弓上》:“吾闻之也:君子不家于丧。
”《逸周书·谥法》:“未家短折曰殇。
”《楚辞·离骚》:“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
二姚。
”这样,“不家而食”,就是不成家而食了。
与卦义显然不相符。
因此,从卦义出发,“家”只能作形容词修饰“食”,而不能作动词与“食”相承。
简文“而”,只能说是抄手的误增。
笔者前几年在撰写《〈周易〉异文校证》一书时,也曾把楚简
这个“而”字看成衍文。
[⑥]如今楚简《周易》资料全部公布,我们从楚简“而”字运用以及句法结构关系方面考虑,觉得这个“而”字并非衍文,而是一个把隐性语法关系变为显性语法关系的重要虚词。
“家食”,从句法结构上看,有两种可能的语法关系:一是偏正式,谓语动词是“食”,“家”是名词作状语,“家食”意即“在家吃饭”;一是联合式,“家”与“食”是并列关系的动词组合,是联合词组作谓语。
作为并列结构的“家食”,其语法关系是潜隐的,不明显的。
而作为连词的“而”,其主要语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