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寓意。

3.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入听歌曲《愚公移山》,谈听后感受。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的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四、讲故事(请按下面的句式,生动具体讲一个故事,并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

)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于是,……这时,……最后,……五、编一组精致的习题1. 词句篇(1)请仿照这样的例题出题之:以君之力(的)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2)疑难词语总归纳2.赏析篇:找出你认为能够突出愚公或智叟特点的动词进行赏析。

六、讨论探究1.如果给智叟一个机会,让他反败为胜,反驳愚公的话,你觉得智叟会说哪些话?2. 既然智叟的“智”是真的智慧,那你又如何评价愚公呢?假如,有这样一个结局:后三年,愚公亡。

其子孙挖山不止,今未休矣……3. 中国人都这么聪明,为何千百年来对这样一个老人还这样津津乐道呢?七、作业阅读《关于〈愚公移山〉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哲学基础》。

《愚公移山》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导学案班别姓名知识储备——广东省中考文言文考纲: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特殊句式。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一、基础(一)字词句1.注音:仞()惩()塞()迂()荷()孀()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2.解释词语(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解释加点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汝心之固()3. 翻译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二)关于《列子》关于寓言二、理解(一)基本理解,把握内容1.阅读课文,填写下列表格段内容手法效果重点句第一段开端第二段发展第三段高潮第四段结局结构概括理解与欣赏领悟积累2.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深入理解,分析内容1.从课文中找出表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结果的句子原因:目的:方法:信心:结果:2. 分析人物形象愚公:智叟:3.举例说说对比与衬托在文中的运用4.理解课文用神话结尾的作用5.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程收获1.这篇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获得哪些启示?2.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

从愚公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三、作业(一)背诵全文。

(二)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叶巧燕。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2)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2)

《愚公移山》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设计理念:紧扣本文“寓言”的特点,通过学生丰富的学习活动,重点分析讨论课文的对比写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美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如:荷、箕畚、龀、匮、亡、厝2.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要求读懂课文。

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惠、反、亡、厝、且、惩、迂、聚、指、于、许、以、之、曾、焉、诸、尾荷、箕畚、龀、其、匮、苦、感掌握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帝感其诚。

(被动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反问句)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节奏鲜明、顺畅达意,能够理清文章脉络。

4.学生演读课文,要求演读好人物语气。

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读,读出愚公之妻担忧、热心谋划的心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用嘲讽、鄙视的语气读,读出智叟鄙夷的心理。

5.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二、精析课文。

1.把握本文的寓意。

学生浏览全文,思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明确:“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终会取得成功”或“人定胜天”。

2.学生联读文中所有的对话,找出文中的对比处,朗读文章结尾,思考讨论:①这些对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②这些对比有怎样的艺术效果?③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①第一段有三处对话: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这是愚公一家在商量“移山”事宜,特别是解决了土石问题。

第二段集中写愚公和智叟唇枪舌剑的较量(对话略)。

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是故事的开端,“其妻献疑曰”和“杂曰”是故事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辩论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23 愚公移山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23   愚公移山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龀()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许()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汝之不惠()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亡以应()帝感其诚()(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其惧其不已()且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以君之力()之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魁父之丘()焉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学重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教学步骤: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学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自学指导1、走进作者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检查预习:(1)、通假字。

始一反焉同“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

(2)、重点词语: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是周围的思。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虽我之死即使。

何苦而不平愁。

投诸渤海之之于。

(3)重要句子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被动句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三)、学生自学分组讨论: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二、后教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会写“移、霄、渤”等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走进作者: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三、预习检测:1.生汇报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解决方法(你有这么多办法,老师很佩服你)2.检查生的识字成果移山云霄渤海箩筐锄头低洼寡妇痴心妄想夸娥氏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

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课文。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法提示】1、合作探究法2、展示展讲法【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2、借助下文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的給下列字注音。

仞()孀()龀()箕畚()()匮()陇()断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解释加黑字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面( )山而居。

惩(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 )相许( )。

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 )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无陇()断()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自从五四运动时期被傅斯年翻出来,1945年被毛主席引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开始进入语文课本。

这篇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不过,究竟是寓言还是神话?好像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意识。

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古文为考查范围,注重对词、句、篇的考查。

《愚公移山》虽不是中考必考文言文,但里面的字词还是要积累掌握的。

4.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重点词语,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言字词知识还要多积累,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理解文本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有待提高。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识记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词语的词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说出对此则寓言寓意的理解,并归纳出理解寓意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开展小组合作,说出重点文言词语的词义;出示重点句子,翻译句子。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独立完成几个问题,能把握寓言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三个问题,能说出对寓言寓意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读过《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我们知道寓言以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为显著特征,其实先秦时代,古代先贤们已经创作了很多寓言故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愚公移山导 精品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愚公移山导 精品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始龀(chèn)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雍(yōnɡ)南陇(lǒnɡ)断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

今义:莲。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第23课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熟读并准确翻译课文2.明白得对照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把握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教材助读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留了很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文体: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寄托必然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这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寓公要率领等人把山移走,最后感动天帝,天帝令神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注意文中句子停顿:例如: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预习案一、依照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1.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1)始一反焉()(2)汝之不惠()(3)河曲智叟以应()2.说明句中加点的字(1)吾与汝毕力平险毕:险:(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5)甚矣,汝之不惠惠:3.翻译句子(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甚矣,汝之不惠!(4)何必而不平?(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愚公什么缘故要把山移走?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移山的结果如何?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三、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我的疑问:探究案分组探讨: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照,有什么深意?3.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作者在表达愚公移山的进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5.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6.如何明白得课文的神话结尾?7.读了这那么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取得了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愚公移山【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始龀(chèn)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雍(yōnɡ)南陇(lǒnɡ)断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

今义:莲。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6)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之跳往助之(代词,他们)隐土之北(助词,的)甚矣,汝之不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面山而居(表修饰)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焉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可不译)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3.作者名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者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4.文体知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感知大意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交流点拨】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交流点拨】四幅图画。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论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交流点拨】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交流点拨】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冲突:愚公、智叟移山结局:无陇断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分段精读深层探究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曰”是不是不愿移山?【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

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出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深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故事用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交流点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步骤四赏析人物探究主旨(一)人物赏析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交流点拨】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

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的,愚公也是如此。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二)主旨探究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呢?【交流点拨】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3.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交流点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

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

结束全文学习。

2.拓展延伸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交流点拨】自从老愚公一家人开始搬山以来,已匆匆过了数十年,他的儿子愚老公继承了父亲的志愿,继续搬山,而老愚公的孙子愚小公却不这样想。

一天,愚小公放学回家,老愚公对他说:“孙儿啊,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帮着家里搬山啦!”愚小公一听,可不乐意了,就反驳道:“爷爷,您和我爸思想都太迂腐了,现在都已经是高科技时代了,您不能总用老眼光看问题,如果这样搬下去,恐怕几百年也搬不完吧!我想去北京学点儿知识,用科学的力量来搬动这座大山!”愚老公听了,生气地说:“什么,你说我和你爷爷迂腐?今天,我买了一双鞋,可是太小,于是我就把脚指头剁了,最后终于穿上了。

这是多么聪明的做法呀!你还说我迂庸?再说了,那科啥学,它的劲再大,能顶上咱全家的劲?好了,别胡思乱想了,赶快睡吧!”愚小公拗不过他俩,终于在一天夜里,趁着他们睡觉时逃走了。

第二天,愚老公醒来,见桌上有一封信,上面写着:爷爷、老爹,我去东方北京的科技组了,对于我的不辞而别,希望你们能谅解。

愚老公看了,把信读给老愚公听,老愚公大怒:“什么,他去啥科技组了?你快去骑咱家那头老毛驴把他追回来!”愚老公听了,说:“爹啊,咱家那头老毛驴快生小毛驴了,去不了啊!”老愚公大骂道:“说你傻,你还真傻,你就不会等它生了小毛驴再去追?真是不喝脑白金,头脑缺根筋!”日子一年年过去了,愚小公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权威人物。

一天,愚小公带着五个他自己发明的机器人回到了老家,要帮爷爷和爸爸搬山。

老愚公和愚老公不相信这几个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把山搬走,在搬山那天,他们也都来看了。

只见那五个机器人挥动着有力的机械手,毫不费力地就把大山稳稳地给抬了起来。

老愚公一边看一边惊叹道:“它吃蚂蚁大力丸二号了?咋这么有劲!孙儿啊,你赶快让它们停下来,累坏了可咋整啊!”愚小公回答道:“爷爷,您放心吧!它们不会累坏的!”只过了一会儿,那五个机器人就把山全部给搬走了。

事后,老愚公和愚老公一起发出感叹:“还是科学的力量大啊!”【附:板书设计】移山之因:塞、迂移山过程困难(自然)山高路遥方法原始决心之大冲突(人为)妻子献疑智叟讥笑责难坚忍不拔移山结局:无陇断焉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