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3压缩空气 》(表格式教案)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3压缩空气 》(表格式教案)2

一、选择题1.如果用一些小圆点来表示组成空气的微粒,那么下面四张图中,最有可能表示被压缩的空气是()。

A.B.C.D.2.给皮球打气就相当于()。

A.增加空气的质量B.减小空气的质量C.减小皮球的质量 D.让皮球变大3.封住管口的注射器里装有20毫升空气,将活塞往下压,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活塞无法压下去B.活塞压下去后会弹回来C.活塞能压到0刻度七、板书设计3.压缩空气特征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水不可被压缩和扩张原因八、课堂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注射器取同等的水和空气向下压、向上拉的活动方式,去发现空气很容易被压缩或者扩张等特点,并试着用微粒的角度解释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的现象。

本课有以下活动:1.用注射器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等特点2.从微粒的角度去解释空气能被压缩、扩张的现象向下压向上拉二、课堂反思1.用注射器探究空气容易被压缩的特点这一活动比较简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实验现象,课前我给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注射器,空气和水的体验分2次完成。

巡视中发现学生都能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却难以被压缩。

2.本次实验也属于对比实验,活动前需要强调取等量的(相同刻度)水和空气、活动中一直要用手指完全堵住管口等,保证实验的严谨。

尤其是在完成水的实验,如果学生故意不堵住管口,很容易出现学生玩水枪的活动。

3.空气有弹性这一特点在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被忽视,活动中可以强调要观察把活塞向下压然后松手的变化,这样很轻松地发现空气有弹性的特点。

4.教材和活动手册要求学生在活动时画出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根据教材要求在学生活动前就要帮学生确定好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物质微粒概念。

但在教学中,我还是分成2步进行:先记录刻度的变化,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的特点;然后再介绍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画出在注射器里空气和水的空间变化。

这样的方法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能更好的运用物质微粒来解释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册(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册(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册(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9学年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65人,经过二年的科学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主要由三个大块,第一块是“水”,分为8个课题,1.水到哪里去了2.水沸腾了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6.加快溶解7.混合与分离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二块是“空气”1.课感受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3.压缩空气4.空气有质量吗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6.我们来做“热气球”7.风的成因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三块是“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认识气温计3.测量气温4.测量降水量5.观测风6.观察云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三、教学措施:开展生动的实验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树立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

潜能生主要表现在: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识;4、实践能力不足。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课题:观察树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树木,学生能够掌握“看”、“摸”、“闻”、“听”等观察方法,并初步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研究事物。

2.通过观察树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领悟自然界的美妙。

3.通过观察树木,学生能够了解树木的有关特征。

教学重难点:1.通过各种方法观察树木,并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拓印树皮观察树干,并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2.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3.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具学具:皮尺、放大镜、实物树木、拓印纸等。

教学流程:一、引言教师介绍树木的生长环境,并让学生回答校园里的哪些植物最为熟悉。

二、看照片教师展示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出这棵树的特点。

三、回忆中教师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树木,并与照片上的梧桐树进行比较。

四、观察真正的树木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制定好观察树木的个人计划,并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五、总结教师总结观察树木所获得的信息与发现,并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木。

板书:观察树木的方法观察记录一棵树树的整体形态和器官树生长的环境和生存需要客观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继续关注树木变化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重点: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和行为反应,研究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细节描绘。

教学难点:学生对蜗牛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教具学具:放大镜、蜗牛模型、简图纸、彩色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蜗牛,询问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探究1.教师出示蜗牛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形和特征。

2.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模型的细节,并用简图纸画出蜗牛的外形。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触角伸缩和身体躲进壳内的反应,让学生模拟触角伸缩和身体躲进壳内的动作。

4.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粘液痕迹,并描述蜗牛爬行的方式和腹足的细波浪状运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学设计(全册)(完美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学设计(全册)(完美版)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 都看见过, 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 而有人可能 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 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2020年最新
三、课堂练习 活动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 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 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 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探究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课 型:新课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 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一、有趣导入
执教人
学科
科学 课 题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
三 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维 目 标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 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活动过程中让 学生感受大树 是活的生命 体,让学生独 立观察思考树 的特点。
总结的时候让 学生自身总结 本节课的重要 内容。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好好观察一棵大树,自身体验 树是活的植物。 第一课 植物

新教科版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新教科版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新教科版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对不起,我无法提供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的完整附件。

请您参考学校或教材出版商提供的相关资源。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计划,供您参考:第一单元:观察身边的物体1. 课时一:认识物体的特征- 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材质等特点,认识不同物体间的差异。

- 活动:观察不同物体的外观特征,并记录下来。

- 评估: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绘物体的特点。

2. 课时二:认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认识不同物体的特点。

- 活动:观察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比较和分类。

- 评估:学生能够正确分类物体,并用合适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3. 课时三:认识物体的材质- 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材质,认识不同物体的特点。

- 活动: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并进行比较和分类。

- 评估:学生能够正确分类物体,并用合适的词语描述物体的材质。

第二单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1. 课时一:认识生物和非生物- 目标:通过观察,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 活动:观察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比较和分类。

- 评估:学生能够正确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2. 课时二:认识植物- 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的特点,认识植物。

- 活动:观察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并记录下来。

- 评估:学生能够描绘植物的形态特点,并认识植物的基本生长需求。

3. 课时三:认识动物- 目标:通过观察动物的特点,认识动物。

- 活动:观察不同动物的外貌特点,并记录下来。

- 评估:学生能够描绘动物的外貌特点,并认识动物的基本生存需求。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计划,具体活动和评估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感受空气 》(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感受空气 》(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感受空气》(表格式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 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空气》课题1.感受空气课时1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感受空气,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发现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通过传递游戏,知道空气与石头、水的异同。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空气的特征,能初步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语言进行汇报,同时学会结合气泡图组织和整理信息。

态度责任在探究空气特征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并用科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得资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在感受空气和传递物体的活动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不断发展、丰富和修正对空气的认识,以气泡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优化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学生: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来感受空气。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 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科学探究与动手操作相融合。

本册书共3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质”、“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我们生活中的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学习来逐步积累。

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善于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趣的,科学的本质是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教案课题: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阅读教学教材: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2.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

2.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正确阅读,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导入前课知识,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具体教师提问回顾上一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30分钟)1.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讲解,重点解释教材中的科学概念和实验原理。

2.引导学生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并作出合理解释。

3.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三、练习(20分钟)1.配合教材,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

四、总结(10分钟)1.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应的作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学习了重要的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楚每一个实验操作的步骤,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在练习环节中,重点检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学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表格式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表格式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表格式教
案(全册)
教学目标:
-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实验
- 掌握科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工具和仪器名称
- 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
第一课什么是科学实验
教学内容
- 什么是科学实验
- 科学实验有哪些特点
- 科学实验的步骤
- 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工具和仪器
教学重点
- 掌握科学实验的步骤和特点
- 了解常用的实验工具和仪器
教学难点
- 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
实验内容
- 利用玻璃棒观察水流动的方向
第二课我们的身体构造
教学内容:
- 探究身体各部位的构造和功能
- 观察用手取水和用碗取水的差异
- 认识隐形眼镜,了解其原理
教学重点:
- 探究身体各部位的构造和功能
- 观察用手取水和用碗取水的差异
- 了解隐形眼镜的原理
教学难点:
- 探究身体各部位的构造和功能
实验内容:
- 圆珠笔芯吧应用在身体构造中
第三课生活中的科学
教学内容:
- 怎样用微笑面对困难
- 探究热敏纸变色的原理
-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教学重点:
- 怎样用微笑面对困难
- 探究热敏纸变色的原理
-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教学难点:
- 探究热敏纸变色的原理
实验内容:
- 利用热敏纸探究颜色的变化- 利用薯片和水探究溶液的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三章《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四章《水和空气》。

详细内容如下: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开花与结果。

2.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食物、动物的适应。

3. 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与特点、材料的用途。

4. 水和空气:水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成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

2.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3. 认识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提高学生的生活常识。

4. 了解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水和空气的性质。

2.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动物的运动和食物、区分不同类型的材料、认识水和空气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材料样品、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放大镜、剪刀、胶水、画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植物种子、动物模型等教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开花与结果2. 动物的的生活与适应: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食物动物的适应3. 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与特点材料的用途4. 水和空气:水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成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表格式):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表格式):1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材P2~4)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2.追问: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跑到空气中的水呢?(预设: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3.讲解:像水变成水蒸气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就叫作蒸发。

因为水蒸气微粒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它。

4.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水的蒸发:将水滴到手上,不一会儿水就“消失”了。

探索二:生活中的蒸发现象1.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预设: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洗干净的杯子上的水珠消失;……)2.交流:出示教材P3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图中的蒸发现象。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请你们解释图中的现象。

学生1:地上的水慢慢蒸发到空气中,坑中的水较多,未蒸发完,就形成了水洼。

学生2:煮食物时,水烧开经历了水→水蒸气→白气的过程。

学生3:湿衣服上的水是液体,将衣服晾起来,待水蒸发完,衣服就变干了。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烧开水的图片或微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壶嘴与“白气”之间的部分。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白气”不是水蒸气。

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在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凝结成小水珠。

这些小水珠非常小,悬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探索三:用实验证明水的蒸发1.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蒸发了呢?(预设:可以通过实验证明。

)跑到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预设:能。

)2.布置任务: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怎样解释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学生1:敞口的杯子里的水跑到空气中去了,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塑料薄膜拦住了。

主持人:这样解释的依据是什么?学生1: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变少,敞口的杯子里面的水变少了。

主持人:你们在实验二的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学生2:我看到了小水珠,我认为它们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液态水。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表格式教案)

(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第组(一)压杯入水▲我会观察: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我会思考: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没变)毛巾擦干杯子和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素养图1 图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二)扎孔观察图3 图4 ▲观察与思考: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水)(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三)打气观察▲观察与思考: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二、活动反思1.教材中是把纸团粘在杯底,以防纸团掉落。

活动前我试了几次发现不好粘,活动时我就没有把纸团粘在杯底,只要求学生把纸团按紧一点,巡视时发现还是有的小组活动中纸团会掉落,只好从头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植物⒈我看到了什么一、教材简析: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

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潘幸君)⒉校园的树木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

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

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⒊大树和小草一、教材简析:《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

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

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

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

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

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⒋观察水生植物一、教材简析:本课安排的水生植物与前面所学的陆生植物相对应,从植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展示不同的植物个体,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现存的各种水生显花植物,是由陆生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现象。

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水花生还可以在陆地上生长。

教科书第10页安排了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每一种水生植物由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写组成。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环境的照片,金鱼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环境,右上圆圈里两株水生植物中,左边一株就是金鱼藻。

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

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植物都会适应生存的环境。

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

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植物的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更少,因此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然后对其中的一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探索水生植物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这对学生认识水生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并用简图画下来;三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⒌植物的叶一、教材简析: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

研究叶子是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

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

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

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⒍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教材简析:植物的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

因此,观察植物的变化,也就是体会生命体变化的特征。

主要告诉我们植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是需要观察和记录的。

有些植物的变化是很明显的,例如,狗尾草枯死了,一些大树落叶了,只要对这些植物观察后就能明白;有些植物的变化不明显,或者是有些植物的某个部分变化很不明显,这就需要测量和记录了,从前后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变化。

二、教学背景:课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叙述植物在秋冬季各方面的变化。

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呢?一年生的植株会枯萎死亡;落叶树的叶子渐渐变黄、变红并掉落下来;常绿树几乎不变;一些植物在秋季又开始生长、开花;一些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种子开始传播。

对学生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除此之外呢?植物的其他变化必须要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做好记录,才能看出来。

(布政小学:刘永祥)⒎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有大树和小草,这时形态的差别;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这是生长环境的差别。

这个差别造成了植物个体的多样性,但是,不管植物的个体多么不同,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着共同特征的生命体。

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二、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对几种植物有了一定得了解,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了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布政小学:刘永祥)二、动物⒈寻访小动物一、教材简析: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⒉蜗牛(一)一、教材简析: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课教学,通过观察蜗牛,了解它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运动方式,并关注它的生活,学会如何饲养蜗牛。

通过与蜗牛近距离的接触,更加熟悉了解这类小动物。

在观察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细致地观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通过本课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背景: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

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外面有壳,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除此之外,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却不多,因为不曾细致观察过。

因此,学生对蜗牛的认知并非一张白纸,学生对蜗牛的认知是有发展空间的,这就是本课的教学基础。

本课教学,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6、汇报交流: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①蜗牛的足叫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②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很浅的印痕,是它分泌的黏液。

思考:这些黏液有何作用?讲解:黏液可以润滑腹足,保护身体,帮助爬行。

③蜗牛爬行时能看到体内有波浪状的物质在流动。

7、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