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必修一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0

合集下载

【2019-2020】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2020】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含解析)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1.《礼记·王制》记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八十,月告存。

九十, 日有秩。

”材料旨在说明西周A. 确立了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B. 弘扬了儒学的孝悌文化C. 强化了森严的社会秩序D. 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答案】D【解析】材料中按照年龄的不同别安置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养老,说明西周时期注重尊老敬老的风尚,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宗法制信息,故A错误;儒家思想此时尚未形成,故B错误;社会秩序等级森严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

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2.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实际上仍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实际上中国仍然是分裂的,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与以上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D项错误。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一、单选题1.据《明史》记载:“(郑和下两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B.开拓新的贸易市场C.炫耀明朝国威D.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2.明成祖初年,对日本来贡曾“厚礼之”。

此后,因其多次朝贡逾制,明政府向日本重申“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的规制并严格执行,日本即基本中断了与明廷的交往。

与此情形类似,其他一些国家也逐渐“朝贡不常”。

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对日贸易出现逆差B.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朝贡贸易缺乏动力支撑D.海禁政策取得显著成效3.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4.宣德六年,明宣宗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视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

比闻满剌加国王欲恭来朝,而阻于国王……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

”郑和在两国之间进行斡旋,说服暹罗国王,放弃了侵略。

这主要体现了()A.郑和下西洋维护了区域和平B.明朝统治者的天朝观念牢固C.礼乐文明在东南亚地区传播D.以德服人的理念应用于外交5.1571—1576年,中国与西属菲律宾从民间贸易走向官方交往。

菲律宾三任总督均遣使访华,但他们扩大贸易的需求未受到中方理睬。

为此西班牙人提出武力征服中国的计划。

这()A.反映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中外交流B.演化为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主因C.说明朝贡贸易体制束缚海外贸易D.对中西印度洋贸易产生不利影响6.“到了明朝晚期,海外贸易的禁与开已不再是一个内部问题,而取决于一系列外部因素与内部考虑的互动。

在所有这些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全球贸易模式的转变。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及答案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个考查,通过试题卷的检测,还能找出他们在学习上的一些遗漏的地方。

所以,你准备好了做这一份试卷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以供大家去学习。

高三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对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的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B.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一个世界体系C.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D.亚非国家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2.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本原则是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B.前提是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C.根本目的是为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D.具体政策是争取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支持,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是A.制定外交原则产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4.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A.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5.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的B.处理两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只适用于亚非发展中国家D.是解决民族间争端的原则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什么问题时产生的?A.西藏问题B.外蒙古问题C.台湾问题D.港澳问题7.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8.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与苏联的建交B.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C.1952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9.新中国政府的代表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亮相的国际会议是A.雅尔塔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开罗会议11.半个世纪过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当年倡导发起这五项原则的国家中没有16.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与苏联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历史试题(必修一)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历史试题(必修一)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历史试题(必修一)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一、选择题:本卷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32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①中美建交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香港回归。

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 B. 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 D. 对外开放3.(广西桂林中学2011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A.国家统一B.所有制问题C.民族关系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4.(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7题)“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5.(2011年海南高考25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6.(2011年江苏高考10题)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7.(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3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高三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高三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高三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综合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等。

这里的周服饰的“秩序井然”反映的是A、井田制B、郡县制C、宗法制D、民主政治2.下面是根据《春明梦余录》中记载的公元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之内,明太祖的总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所绘制统计图。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处理奏章(个)处理行政事务(件)A.明太祖勤于政事,举政果断 B.明太祖对臣下的工作能力感到不满C.明太祖废除丞相,政务繁杂 D.明太祖时内阁办事不力,被迫为之3.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

”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4.“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的是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5、民主革命时期反帝斗争以国内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7、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首先应该进行的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维新变法8.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

2019-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 年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分第I 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12 页,满分240 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 I 卷(必做)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此后,再涂写其余答案标号。

2.第 I 卷共 25 小题,每题 4 分,共 10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9.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志》中记录了一副春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这副春联应出自A.鸦片战争时期的封建官吏B.维新变法时期的财产阶级维新派C.洋务运动时期的封建固执派D.辛亥革命时期的财产阶级革命派10.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以下议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敬帝国主义文化”。

你以为这人对该历史事件的议论是A.非理性的B.完整错误的C.片面的D.中肯的11.以下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最有可能反应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A.国内生产总值增添率的变化状况B.人口增添率的变化状况C.与我国建交国家数目的变化状况D.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变化状况12.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历史学家以为,欧洲近代初期的文艺中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发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度。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保证了代议制的逐渐成立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宽泛接受D.促进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13.19 世纪中后期,“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光阴,结果欠债累累;一个年薪 100 镑的下院书记官一年行贿 5000 镑;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达,有了钱就在自卑驱遣下拼死讲排面” 。

这最能表现出A.工业革命引起了道德危机 B.工业革命致使英国政治更为杂乱C.工业革命引起阶级关系的改动D.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4.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讲堂笔录,此中遗漏的知识点应当是A.挣脱苏联的经济制裁B.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C.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D.欧洲资源的严重不足15.某学者把苏联(俄 )二三十年月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此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D.斯大林模式确定16.历史老师把地区性合作组织三种模式的特色归纳成右边的表格。

2019年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卷及答案(一)

2019年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卷及答案(一)

高三年级历史综合测评卷 1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是A.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3.“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4.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规定是为()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5.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

由此可知,宋代()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6.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此“词曲贵浅”的主张()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7.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

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和平崛起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D.民主强国8.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宪政。

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据此可知,清政府的“预备立宪”()A.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B.意在缓解统治危机C.是立足于国情的改革D.凸显了开放性色彩2.近年来,在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了授予老人的“王杖诏令”简册10枚:同时,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征集到了出土于磨咀子汉墓的“王杖诏令”木简26枚。

这些诏令记载了尊敬老者、高年赐杖以及处决殴辱受杖老人者等内容。

由此推知,汉代()A.基层治理注重发挥教化作用B.重礼轻法的思想形成C.社会优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D.国家权力渗透到农村3.如图为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群众投票选出的女议员合影照。

这反映了当时()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扩大B.革命根据地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C.边区政府重视民主政治建设D.妇女彻底摆脱了封建伦理的羁绊4.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试策,即以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通过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

由此可见,隋朝科举制()A.摒弃了传统的选官模式B.注重实用性人才的选拔C.选官不再看重家世门第D.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5.1949年11月,亚洲及大洋洲部分国家的工会代表在北京召开会议,世界工联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刘少奇在会上分析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形势,并表示中国工人阶级负有援助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的“繁重的责任”。

刘少奇的讲话()A.代表当时中国的外交倾向B.使亚洲革命方向发生改变C.增进了各国工人间的团结D.使中国打破了西方的封锁6.英国进入1980年代后,在维修文物和文艺演出等事业中,常有私人单位的参与。

不少私立学校和医院向公办学校及医院提供服务。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单选题)1.明人王丹丘在《建业风俗记》中记载:嘉靖十年以前,富厚之家,多谨礼法,居室不敢淫,饮食不敢过……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这反映出当时()A.百姓之家易染奢靡之风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政府改革放松社会控制2.据记载,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共计人口7780余万,雍正八年(1730年)全国人口增至8051万左右,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则骤增至近3亿口,道光十五年(1835年)更突破4亿大关。

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有()①摊丁入亩后人口瞒报现象减少②人均耕地面积增加③高产作物传入使粮食产量增加④社会局面比较安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17世纪的一些儒家学者把注意力转向了农工商兵、田制赋税、财计货币、为治大法等“当世之务”,提出“使封域之内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等主张。

这些主张反映了明末清初()A.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B.士绅阶层的利益要求C.经世致用的务实特点D.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4.明代民歌《时尚劈破玉歌》唱道:“做生涯委实直堪羡,走燕齐经楚粤,天涯海角都游遍,江湖随游荡,万金腰系缠。

四海为家,四海为家,到处随消遣。

”这反映了当时()A.工商业市镇的兴盛B.长途贩运贸易兴起C.拜金逐利观念盛行D.传统思想受到冲击5.黄宗羲指出,天以仁生万物,必不会让人被私情所蔽,流于自私自利而最终导致祸乱争夺,所以天生“聚一团生气”的人为圣为王,使之治理天下,使民皆各得其所,各得其利,万民也会归顺他,这便是君主的起源。

黄宗羲认为()A.专制制度是社会一大毒瘤B.人可以拥有合理的私欲C.君主设立目的是兴利除害D.物尽其才才能社会安定6.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呼吁:“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据此可知,黄宗羲()A.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B.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C.总结了历史发展规律D.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7.1602年欧洲人在中国绘制并刊印了一幅世界地图,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图中误将大作为和南极同两片大动经为一体。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A.开发黄河流域 B.宣扬天命转移 C.消弭分封弊端 D.管辖辽阔疆域
3.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周人、殷人、土著 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这一做法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 D.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注: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 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 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 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战国策》
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穆公)委之以政
《新序》
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 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 C.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 D.秦国成为了战国霸主 7.公元前 705 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 554 年, 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20.在西汉,刺史每年 8 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 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 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
的理由。(4 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 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 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必修一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必修一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9.公元前 594 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 16 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 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
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3
2019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必修一综合检测 A 卷附答案解析
17.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 1853 年至 1863 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2
2019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必修一综合检测 A 卷附答案解析
12.西汉成帝时的东海郡有精确数字的吏民比例为 1:633,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占公民人数仅约 为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罗马 A.法制完备,规范人们的行为 B.城邦自治,人们独立性较强 C.军力强大,保障社会安稳 D.疆域狭小,政府事务较少
16.1879 年起,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先后在中国的广州、东北及中西部旅行。1896 年,毕晓普夫人从 上海出发,途经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长江三峡、奉节、万县、成都、灌县、汶川、理县、马尔 康、重庆等地,之后还出版了配有作者拍摄的 113 幅照片的书-《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近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 B.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较大 C.中国内地具有一定开放性 D.欧洲加紧在华的殖民活动
高级官员
20
中级官员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选题)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选题)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选题)1.在认定文明形成的标准上,我国学界最初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认同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标准,但到20世纪80年代,更多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

在以上学术观念转变的条件下可以被认定为早期文明的是()A.半坡文化B.仰韶文化C.殷墟遗址D.陶寺遗址2.近年考古发现,在今四川彭县和新繁、江西和湖南的一些地方以及吉林的土城子、下洼子等地均发现西周时期的青铜刀、矛、斧、镞以及陶鬲、石镰、卜骨等器物,其形制和中原地区的西周遗物极为相似。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促进技术交流B.中原文明的辐射力较强C.礼乐制度得到周边认同D.统治者加强对南方控制3.蜀地营盘山、波西等遗址发现了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似的彩陶与磨制石器并存的现象,当地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种植业,是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

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此种情形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得到反映。

这说明了史前蜀地()A.与华夏族群有密切的互动关系B.小农经济已经开始形成C.早期农业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D.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4.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治河北岸的台地上,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

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

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5.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很广,彼此间地域差异显著。

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与以河南为中心的龙山文化分别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基础分别是()A.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C.仰韶文化、良渚文化D.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6.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标解读】考点:冷战兴起的背景、含义、表现和“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解读:要掌握“冷战”的起因、含义以及表现;掌握“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和作用,并能对应归纳苏联所采取的反击措施;掌握北约、华约成立的目的及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掌握“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归纳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两极格局下的基本矛盾,即:美苏矛盾、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美苏矛盾是核心,它构成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要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可将史实与上述基本矛盾联系起来,用史实说明矛盾,用矛盾概括线索。

【知识梳理】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背景(1)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2)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的全球战略。

(3)二战后苏联也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方面根本对立。

2.“冷战”的兴起(1)表现①政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兴起。

②经济:←→经互会。

1947年,美国提出“”,即“马歇尔计划”,这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

③军事:北约←→华约ɑ.1948年,“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爆发了。

b.为了遏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国策动签订《》,成立了北约。

c.1955年,为对抗北约,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签订《》,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2)影响①美苏“”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②美苏两国全面对抗,严重破坏了。

③两大集团,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①概况:1950~1953年,美国借朝鲜内战进行干涉。

②影响: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中国的政策,“”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①概况:1945~1954年,越南北方人民打败侵略者,美国乘虚而入。

到1975年结束。

②影响: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相对衰落,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要点突破】美苏冷战的特点及影响突破提示:史实归纳分析法对“冷战”的特点进行归纳时,要结合“冷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冷战”中美苏的地位等进行总结;对“冷战”的影响要全面认识,既要认识到它的消极影响,同时也要分析归纳它的积极影响,对“冷战”的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才能回答全面。

突破归纳1.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美苏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2.影响(1)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积极影响:美苏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发动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典例探究】1.(2018高考历史上海卷2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

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

”上述内容出自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答案】:D【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知,这是美苏两极格局背景下的欧洲分裂与对峙(标榜西欧的自由和东欧受苏联控制),与这一背景与看法一致的只能是D项。

2.(2018高考历史海南卷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这些外交活动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与德波两国的外交关系无必然联系;德波分属于两个阵营,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利于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即选D项。

3.(2018年福建省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备考指导】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是高频考点,2018年全国文综考查了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

上海、海南两省在两极格局的对峙的过程和影响方面命题,2018年高考在本知识点上命制了三道题目,分别是福建文综第23题、广东文综第23题和海南单科第21题。

备考时建议重点关注以下角度:1.知识角度(1)美苏“冷战”对中国的外交有很大的影响,高考重视对美苏对峙中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事件的考查,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2)美苏“冷战”对西欧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很多高考试题从西欧或者日本的角度,要求考生认识美国对西欧、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

(3)美苏“冷战”对美苏两国都有很大的影响,高考命题注重从微观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认识美苏“冷战”对美苏两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把世界分成了“两个半球”,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全面对峙,对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由此运用新史料,综合考查美苏“冷战”的表现及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②苏联实力增强及社会主义力量的扩展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④杜鲁门主义出台()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D、②③④2.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

”这里的“几雕”是指①稳定了西欧经济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北约与华约的共同之处是()A.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国家组织C.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D.两者的成员国都分布在欧洲4.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有()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③发起越南战争④成立北约组织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

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并未真正爆发大战,其主要原因是()A、美苏双方势均力敌B、双方合作多于对抗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6.(2018年广东省文综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7.(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23)图3是分那英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美苏两国互相制衡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8.(2018年江苏卷历史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9.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曾经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之间,如果它们想要达成协议的话,就必须分清:那是你们的势力范围,而这是我们的势力范围。

”这表明苏联领导人在“二战”后初期的想法是()A.维护自身安全 B.扩张势力范围 C.与美国争夺霸权 D.遏制资本主义10.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这表明美国()A.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B.发起对苏联的冷战C.确立全球霸权战略 D.意欲干涉他国事务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漫画说明:漫画上的山姆大叔口叼雪茄,一手掐住法国的脖子,另一手搭在西德的肩上,身子呈一个大大的“T”字形。

西德在美国的“照顾”下,双腿交叉成“O”字状,而可怜的法国则吓得一屁股跌坐在地,双手支地,成“N”字形。

中间是被美国压在胳膊下的英国,一副不甘心的样子,身子如一个“A”字形。

“NATO”恰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英文缩写。

探究问题:(1)观察材料一中的漫画,你是怎样理解图中的“善意”的?(2)由材料二中的漫画,分析西欧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

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材料二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

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

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

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