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课件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 . 兼相爱,交相利B .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C . 仁者爱人D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 (2分) (2016高三上·东莞期中) 阅读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上表呈现的变化说明()A . 宋元时期民办书院占主导地位B . 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占主导地位C . 国家逐渐放宽民间办学的限制D . 国家越来越重视官办书院3. (2分) (2019高二上·乾安月考)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 .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B .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 .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D .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4. (2分)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 . 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 .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 .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 . 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5. (2分)(2016·张掖模拟)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文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归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A .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 .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 .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 . 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6. (2分)(2016·陕西模拟) 明朝浙江盛行: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科举考试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 颢
程
颐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佛道挑战,三教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儒学困境
魏晋 佛道民间传播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爱人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3
14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 道 " 是万物的本源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繁 学说 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 政治主 姓。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汉代讲学图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规模扩大,儒学地位提高, 统治者重视儒学教育。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1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荀子· 天论》
荀子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主要 思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论
12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10—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汉代儒学概况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相互感应的,天能干预人事, 人能感应上天。不仁不义就降灾谴责,政通人和就祥瑞鼓励,即是 天人感应又是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维系专制,压抑 了人的自然需求。 (4)主张限田、薄赋、省役。进一步发挥民本思想。 3、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巩固统治;对中国的人伦观 念有深远影响。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社会原因: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黄老学说: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皇帝学说,老指老子学说。主张休养生 息、无为而治(政治上中央集权被削弱、经济上自由放任,土地兼并严重、甚社 会生活,社会秩序差)。
2、直接原因: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迎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和大一统的需要。 3、个人原因:汉武帝的重视和推崇。 表现: 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 ②重视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创办学校。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建立 地方教育系统。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0:汉பைடு நூலக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6年9月11日
一、汉代儒学概况
1、汉代儒学概念: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揉合 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阴阳五行家:邹衍的五德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消长,说明天 道的演变和人事的兴衰。 2、汉代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必须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提出,凡不在儒家经典范围内的各 家学术都应该罢黜。 (2)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但是天子必须按照天意行事,如果违背天意,上天就会警告和惩罚。 (维护专制和限制君权)
2017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1、条件: (1)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 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 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2)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 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 展。 (3)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 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
民本思想,提 反对不切实际 思想 出“天下为主, 的学风,提倡 主张 君为客” 实践,求真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明清进步思 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 “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 平等等思想。
(2)反封建专制。如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顾炎武提倡“众治” 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工商皆本 思想等
单元总结: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 想,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礼规范人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继承:
3、重创: 4、正统: 5、冲击: 6、融合: 7、高潮: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新思想体系
• 2.儒学为什么到宋代发展为理学? • (1)宋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为维护统治秩序,统治者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整合课件
2.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公 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 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 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 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 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 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 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 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性 本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 人。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就是恶的,强调 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 机会——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 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
3.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大同和谐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 的价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 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 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 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 展。
儒家思想受到 压制
汉代儒 学改造 时期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 “天人感应”等新内容, 儒学处于独尊 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的地位 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 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 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 儒家思想正统 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 地位依然如故 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 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 治者的需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高考总复习:(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总复习:(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撰稿:张爱华责编:陈敏考点提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知识清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第一,政治上,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王纷纷进行争霸战争,这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
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三,文化上,专业文化阶层——士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孔子的主要思想第一,“仁”的思想。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什么是“仁”?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如何做到“仁”?要实现“仁”,就要做到待人宽容,践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
第二,“礼”的思想。
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
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第三,政治思想: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第四,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首创私人讲学,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他整理编订古代文献,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五,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其思想后人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敬仰。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 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C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③伦理观:人性本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墨翟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 及核心主张?
课标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大成者。
1 8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 教师用书)
������������������������������������������������������������������������������������������������������������������������������������������������������������������������������������������������������������������������������������������������������������������������������������������������������������������������������������
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 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 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 以《 春秋》 为基础,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加 强中央集权 ( 2) 提出“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宣扬“ 君权神授” (3)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三纲五常”
(2)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 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 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 内容。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 ”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 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 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 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 法家 商鞅 中央集权 强___________ 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 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 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韩非 加强____________
史料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史料三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
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 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2013· 江苏单科,T21)春秋战国时期 2.理解道家、法家和儒家关于治国理念的内
涵和异同。 3.特别注重儒学思想体系中的“正能量”,及
其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意义。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早期儒学 仁 ”与“____ 克己复礼 ”和“德治”。 礼 ”的学说,主张“__________ ①政治:提出“____ 敬而远之 。 (1)孔子②哲学: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_________ ③教育:主张“___________ 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高考总复习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师说】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5课时 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
“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 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 体。 “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 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天人感应”是用。董仲舒的天 人关系理论应命名为“天人合一”说,而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天人感 应”说。
观点术语· 填一填 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 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 儒学体系。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 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 ③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 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 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析】 ①定时空:由为君主专制提供神学依据隐含西汉时期。 ②抓关键: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 C
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 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 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继续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 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学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 联系背道而驰。”材料中的“汉制”指的是什么?“选拔制”又是什 么?在选拔中它是如何打破原有的家族和个人关系的?
提示:汉制:察举制。选拔制:科举制。措施:打破血缘和门第 的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
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文综,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说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承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2.(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始皇焚书而断绝3.(2016·单科,5)明末思想家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4.(2015·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以下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5.(2015·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6.(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说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2015·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网络构建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项目时期原因形成及初步发展春秋战国要求恢复周礼,强调秩序和仁义完善(新儒学) 西汉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进一步发展(理学) 宋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批判(进步思想) 明末清初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人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演变规律(1)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2)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1.宋代学者李觏说:“民之欲善,盖其天性。
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
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
”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B.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C.批评“后儒者”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D.说明佛教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解析:选B宋代学者李觏肯定了“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批判了“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说明其看到了当时儒者存在的问题,说明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故B项正确。
二、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素材3 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这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的鲁壁。
据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
秦始皇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又坑杀了一大批儒生,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击。
孔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文献古籍,就把儒家经典藏起来。
这批藏书,直到汉代才被发现。
◎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历史纵横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
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
这引起惠帝的不满。
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
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
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惠帝表示赞同。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
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 1.宋明理学
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难点 1.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 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 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 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 序。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击观看 考点视频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
撬点· 基础点 重难点
基础点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已不能满足 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主张 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加强君权: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2)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主张儒学独尊,实行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3)影响 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 思想。 特别提醒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是通过怀柔的手段实现。
撬法· 命题法 解题法
[考法综述] 汉代新儒学产生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容易成为命题的切入点。今后高 考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本部分内容。 命题法 1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新发展 典例 1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 ) 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 到限制君主权力和防止暴政的作用。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主流,有利于加强和巩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命题法 3 典例 3
考查秦汉文化政策的本质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
[解析]
董仲舒的“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思想体现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
内涵,①②正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开始成为 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③正确;皇帝作为天子既受上天的护佑,也受上天的约束,④错误。答案为 A。
【解题法】
解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问题的一般思路
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2.选择: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A.一致的 C.分离的 A.道家 C.理学 B.相反的 D.以上都不是 ) B.墨家 D.早期儒学
)
3.选择:贞节牌坊是哪一思想对人性摧残的例证?(
4.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文天祥深受哪一社会思想的影响( A.程朱理学 C.董仲舒的新儒学 B.早期儒学 D.佛道思想
4.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 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 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 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 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5.要语背诵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 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了条件。 (4)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因此 “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1.思维辨析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 )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 ) (4)“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融合为一种思想流派。( × ) (5)明代中期,在王阳明等思想家的推动下,心学取代理学,成为官方的哲学。( × )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 反省内心 就可得 “心”就是“理” 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 无理” 到天理 ①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 )王阳明
(2)地位及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评价理学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具有和谐意识;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的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等,这些都属于封建 糟粕的思想。 特别提醒 理学和心学的关系 “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 学”。
)
5.思考: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答:
提示: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6.思考: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试答:
提示:新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 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用 “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程朱理学 (1)代表及主张 主张 代表 “二程”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 提出“ 格物致知 ”,只有探究 先有理后有物 直接联系起来 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 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三纲五常”
朱熹 特别提醒
理之源在于天理, 天理就 强调“存天理,灭人 是“ 三纲五常 ” 欲”
【解题法】
解决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新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来源更广泛,新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 等思想;二是由“民本”发展为“君本”;三是由批判暴政到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四是赋予了其新内容: 如“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掌握了这四点,解题就容易了。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理学 理学思想 不 同 点 共 同 点 哲学范畴 修养论 实质 内容 影响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万物求“理”) 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 反省求“理”)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 “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制人的自然欲求 ①都是儒学的新形式;②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②都强调人的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 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 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导图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深化拓展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1)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儒学被当作真理而独尊。 (2)内容: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3)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 (4)影响: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的状态,汉代儒学则被当成“圣经”。
[解析] 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脉络,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时期儒学的特征。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
学,称之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学说,内容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德政、三纲五常等,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因此 B 项符合题意;“为政以德”是孔子 的思想,排除 C 项;D 项是宋明理学,排除 D 项。
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 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 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2)地位及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官方 哲学,有力地维护 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3.陆王心学 (1)代表及主张 主张 代表 (南宋)陆九渊 宇宙观 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