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理论视域下参与式教学师生角色的思考
价值共创理论
战略制定
•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制定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目标
• 通过价值识别、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实现战略目标
战略实施与控制
• 以价值共创为基本原则,实施战略计划
• 通过互动、合作和信任实现战略控制
04
价值共创理论在市场营销
领域的应用
价值共创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背景与意义
场机会
• 互动可以通过线上(如社交媒体、在线平台)和线下(如门店、研讨
会)多种方式进行
合作
• 企业与顾客之间需要进行紧密的合作,以便共同创造价值
• 合作可以包括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等多种形式
03
价值共创理论在企业战略
管理中的应用
价值共创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战略思维转变
• 从产品中• 价值共创是企业与顾客共同提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02
共创
• 共创是指企业与顾客在互动和合作中共同创造价值
• 共创过程包括识别价值、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
03
价值共创
• 价值共创是企业与顾客在互动和合作中共同提升产品或
服务的价值
• 价值共创过程包括识别价值、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
价值共创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领域
• 以价值共创为评价标准,评估营销活动的效果
• 通过信任,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价值传递
• 通过互动、合作和信任实现营销效果的控制和改进
05
价值共创理论在客户服务
与管理中的应用
价值共创理论在客户服务与管理中的应用背景与意义
应用背景
• 客户服务水平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客户需求多样化,企业需要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实现客户忠诚度提升
基于共生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基于共生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作者:余军奇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7期余军奇内容摘要:共生是超越竞生、关注全体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导教育发展的工作方法与手段。
共生范式包括共在、共创、共生、共享、共长等多个方面,需要平等共在,合作共创,相融共生,成果共享,最后达到共长共成。
共生态是教育发展的理想境界,共在,共创,共生,共享,共长,旨在实现马克斯倡导的“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关键词:竞生共生共生教育共在共创共享共长思维方法过去的教育是基于竞争的思想而设计的,旨在“教”人去追逐、适应、改造外部世界,但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
但是我们今天知道万物的生长不仅有竞生,更多的是共生,物竞天择只是物种进化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非主流方式,推进物种进化的主要范式是共生。
基于竞争思想而推进的教育是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工具人”,而非“主体人”。
在呼吁“万众创新”的当今时代,这种教育越来越暴露其弊端。
教育的共生范式是基于人类的共享发展理念而提出的。
尤其是新世纪科技突飞猛进,人类即将进入智能时代。
随着机器人的日渐应用,劳动者角色和地位将发生较大改变。
今天的教育应着眼未来社会和人才需求,适当超前发展;要努力改变那种疯狂自私、彼此敌对、相互冲突的恶性竞争,倡导竞合型教育;改革选拔淘汰型教育,推进共生共赢型教育。
一.共生范式的内涵“共生”本来是一个生物学名词,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
共生是生物间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实现进化的奥秘。
共生问题被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和哲学家们所关注。
共生是基于某些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向异质者开放的一种社会结合方式与关系,是人类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独立、相互开放、尊重差异、允许竞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生存关系。
“从内容与范围来说,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社会的共生、人与人的共生、人与自我的共生。
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doc
在知识时代背景下,在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并将之贡献到新知识的创造过程成为学习面临的最大挑战。
艺术设计学科尤为如此。
如果我们把思想、观点、原理和假设这些智能制品都看成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对象,那么,联想、多元发散的思考、构思、创作等都是创意建构的中间体。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单一的教师并不显示资源的占有和统治地位,创意的激发更不被某一教师所垄断,相反,在学习实践组织中,更多互相的激发、共同的构建、乃至集体智慧凝聚而生发出更高层次的、丰富的、有个性的创意个体,形成一轮螺旋上升的知识和创意建构。
由此,置于艺术设计主题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的实践共同体便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一、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界定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从社会学视野,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提出“Cemeinschaft”(共同体)概念,英文也译为“Community”(社区)。
滕尼斯使用“Gemeirtschaft”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
“共同体”被社会学家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的含义。
温格(Wenger)1998年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他将实践共同体定义为知识在组织内以及跨越组织边界得以生产和创新的社会安排的机制。
在艺术设计院校里,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为学生团体、教师团队、助学辅导、企业合作者等,内容为围绕主题的知识建构、创意建构、技能建构和情感建构,目标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和谐组织和团队。
二、主题教学中实践共同体的特性主题教学的概念可以溯源到上世纪50年代,多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主题教学做了阐述:Gamberg.R,K.Win-niefred等认为主题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运作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贵州省务川自治县泥高中心完小吴江波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意性和实效性兼备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近年来越来越普遍地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展开的前提,有效的合作学习依赖于教师充分的准备。
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樊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教师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更加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在合作学习中,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心理上、专业上的强大支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学习中成长,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促进者。
1、教师的设计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合作学习作整体设计,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学习的目标、方式、内容、时间及学生的准备等。
从而顺利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顾问。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的行为是普通成员,实行“走动式”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监控。
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仔细监控合作学习的进行过程,及时发现和指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3、教师是合作学习的评价者。
合作学习不是以分出胜负为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通过教师的组织,多元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怎样教”,而且要考虑“教什么”。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排除在课程之外,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是绝对的权威,是教科书或其他教学材料的忠实执行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对知识的机械传授。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教育的本质是学习,学习的核心是教师。
教师的学习文化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教师的学习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已迫在眉睫,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指组织成员通过参与、合作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改进教育实践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教育领域,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整合资源、分享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和增强学习动力,更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改进。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和合作解决问题,形成团队合作和学习互助的文化氛围,实现教师个体学习与成员群体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科资源的生产者,而教育实践是知识与经验的分享和融合。
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更能促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创新和整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只有通过共建学习共同体,才能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再造教师学习文化的紧迫性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是指通过改变教育环境和氛围,塑造教师学习的习惯、态度和价值观,使教师个体学习成为一种共同做法,形成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教育的新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再造教师学习文化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体的学习效果,更有助于促进学校和教育组织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而学习文化是一种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再造教师学习文化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努力和觉悟,更需要学校和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形成尊重学习、鼓励学习和推动学习的组织文化,才能激励教师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现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促进教师队伍学习文化的积极转变。
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学校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需要充分发挥组织和管理的作用,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渠道和机制,促进教师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分享。
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
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一、内容简述在活动理论视角下,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教师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共享和互学互鉴,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本文将从活动理论的内涵出发,分析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活动理论,简单来说活动理论是一种关注人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的理论,强调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互动、合作和创新。
在教育领域,活动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构建有效的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我们要了解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的特点,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
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是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共同体通过开展各类培训、研讨和实践活动,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追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共同体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我们要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的实践效果,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探索并实施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的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何保障教师的权益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以期更好地推进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的发展。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构筑理想课堂,践行参与教学
构筑理想课堂,践行参与教学教育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是教育事业的核心。
构筑理想的课堂,践行参与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如何构筑理想的课堂?如何践行参与教学?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构筑理想的课堂1. 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和探索。
教师自己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充满激情地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和总结,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 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合作学习的场所。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者团队任务,让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4.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场所。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5. 倡导尊重和理解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尊重和理解的场所。
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倡导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上几点是构筑理想的课堂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果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相信理想的课堂一定会得到构筑,并且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
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价值共创理论是指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参与产品或服务生产、设计和交付的一种管理策略和商业模式。
它在现代营销中被广泛应用,并逐渐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认可。
本文将从理论来源、形成路径和未来研究展望三个方面对价值共创理论进行梳理和剖析。
一、理论来源价值共创理论的理论基础源于服务营销和顾客导向的管理思想。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瓦莱里·瓦舍曼(Vargo)和罗伯特·拉什(Robert Lusch)在其《服务营销——过渡的范式》(Service-Dominant Logic: Premises,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一书中首次提出“服务-支配逻辑(Service-Dominant Logic,SDL)”,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推广。
2004年,瓦舍曼和拉什二人在《服务营销的新范式》(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一文中提出“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的概念,强调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创造和交换价值的互动过程,将SDL与价值共创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此,价值共创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论和商业模式为人们所熟知。
二、形成路径在瓦舍曼和拉什的价值共创理论中,价值被定义为“一种动态的、情境特定的、主观的概念”,它关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在资源配置、价值创造和交换过程中的互动和互惠。
价值共创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在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扮演着主动和积极的角色,共同创造和交换价值,实现互惠互利。
价值共创理论是从消费者经验和价值观念的角度来重新解释市场营销。
具体来说,价值共创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愿望和期望主动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他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倾听消费者的需求反馈和意见建议,不断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性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思想的探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思想的探讨作者:易丹戴邵瑛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9期摘要: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对“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为此,本文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手段。
这样既盘活了中学已学知识,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规律与经验,达成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图分类号:G7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71-02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对这个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教师更好地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一)“学生为主体”是关键学生为主体,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认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来进行讲课,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兴趣爱好和接受程度,导致学生学习倦怠,教学效果不好。
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来设计课堂教学。
把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把学生喜欢不喜欢、受益不受益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
(二)“教师为主导”是前提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要“言传”,也要“身教”,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
价值共创的理论演进和领域 文献综述与展望
三、未来研究方向
4、结合新技术和方法进行价值共创研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可以结合 新技术和方法进行价值共创研究。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分 析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趋势,从而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价值共创是指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了学术 界和实业界的广泛。本次演示将对价值共创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历程、研 究方法、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
三、价值共创的研究方法
三、价值共创的研究方法
价值共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等。定性研究 主要通过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策略来探究价值共创的实现方式;定量研究 则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来测量和评估价值共创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案例研究 则通过对企业实际运作的剖析来探究价值共创的实现过程和实践经验。
一、价值共创研究的概述
一、价值共创研究的概述
价值共创这一概念最早由Prahalad和Ramaswamy在2004年提出,他们认为价 值共创是未来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价值共创强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与合作,通过共同创造来实现价值的增值。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 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价值共创,将其应用于战略规划和业务实践。
谢谢观看
四、价值共创的研究成果
3、价值共创的机制与过程:价值共创的实现需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协同创 造,其机制包括共同理解需求、共同设计和生产、共同推广和销售等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的优化能够提高价值共创的效率和质量。
四、价值共创的研究成果
4、价值共创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价值共创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和市场地位,同时也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治理中师生共创价值研究
GAO DENG JIAO YU YAN JIU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治理中师生共创价值研究刘 辉(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15)摘要:教学质量治理主体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治理的关键,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服务者均是教学质量治理的主体。
要迭代升级主体素质,以适配新时代教学质量治理需要。
应坚持发挥“双主”作用、坚持师生全程共创、坚持教学质量治理效果多元评价等原则。
教学质量治理中师生共创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涉及到教学质量治理的诸多重要方面和环节。
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是师生共创价值实现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教学质量;治理;共创;价值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治理水平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的重要支撑。
教学质量治理主体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治理的关键,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服务者均是教学质量治理的主体。
在教学质量治理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均是在教学管理服务者的管理服务下,基于师生共创实现的,因此师生共创在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治理中具有重大价值,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以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治理水平,适配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迭代升级主体素质 适配新时代教学质量治理需要教学质量治理是一个有着其自身规律的复杂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教学质量治理主体、目标、任务、途径、方法手段,信息输出、反馈、调控、治理效果评价反馈、教学质量治理的进一步改进等诸多方面、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治理任务,实现治理目标。
治理主体是教学质量治理的关键所在,主体的素质状况高度关联教学质量治理成效。
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高质量执行新标准、践行新要求,就必须有与之相适配的高水平治理主体。
因此不断迭代升级教学质量治理主体的素质,提高治理主体的综合素质,使之在更高水平上适配新时代教学质量治理需要,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治理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的思考和探索
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不只 是传播 知识 的场所 ,更应是探究知识 的场所 ;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 场所 ,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 场所 。 ”课 堂观念 的变化直接 引发 了
对课 堂教 学 双主 体活 动的 重塑 和思 考。课堂教学 双主体 活动 即教师学生 作为活动的主题 ,共 同创设 良好的课 堂教学环境 和氛围,充分发挥各 自作 用 ,促进课 堂教学任务 的完成 。这种 双主体活动不是单 一的~方依靠另一 方的关系 ,而是双方协调互补 、共 同 发展的过程。笔者作 为课堂教学 的实 践者 ,深感课堂教学 双主体活动 的探 索存在诸多误区。 从课堂教学 的步履来看 ,教学 主 体活动的探索呈现单一性特 点。随着 教学改革的深入 , 越来越 多的教 师开 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 ,注重以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现 了 启发式 、探究式 、 合作式 、 互动式 等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 堂活动形
途径 。 0
汪 海霞 ,教师 ,现居 甘 肃徽县 。
交换 的主体 ,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 着的认识主体 。这是课堂教学双主体 观察 、比较 ,由感性认识 ( 课外 )上 升到理 性认 识 ( 课 内) 。学 习 《 核舟 记》 让学生结合课文 以小组形式用 泥
活动探索 的重要原则 。 3 、改变课 堂教学评 价机制 。束 缚 课堂教学改革的枷锁主要是滞后的 评价机制 , 分数的评介模式使课堂教 学双主体活动 的改革长期处在 “ 纸上 式 ,然而有些教师又过于重视学 生学 谈兵”的尴尬境地 。新的课堂教学评 习主体作用而忽 略教师 的主导作用 , 价机制应注意课堂教学活动 中师生双 参 与度” ( 即全员参与 、全 没有 注重教学 的 “ 双 主体 ” 。笔者 认 主体的 “ 为,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的探索应从 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程度) 、“ 亲和度” 以下几方面着手 。 ( 即愉 快 的情 感 交 流和 智 慧 交 流程 1 、转变传统 教育教 学观念 。教 度) 、“ 自由度” ( 即师生 双方课 堂
《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札记
《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的变革 (5)2.1 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特征 (6)2.2 组织结构的变化与挑战 (8)2.3 价值共生的理念与框架 (9)三、价值共生组织的管理模型 (11)3.1 价值共创与共享机制 (12)3.2 组织学习与创新文化 (14)3.3 情境规划与动态调整 (15)四、数字化时代的领导力与决策 (16)4.1 数字化领导力的新要求 (17)4.2 数据驱动的决策流程优化 (19)4.3 创新思维与快速响应能力 (20)五、人才培养与组织发展 (22)5.1 数字化时代的技能需求 (23)5.2 组织内部人才培养与流动 (25)5.3 人才激励与价值观塑造 (26)六、风险管理与合规性 (28)6.1 数字化环境下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29)6.2 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的遵循 (31)6.3 应急预案与危机处理机制 (32)七、案例分析 (34)7.1 国内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 (35)7.2 案例分析与启示 (36)7.3 组织管理的实践建议 (38)八、结论与展望 (40)8.1 研究总结与主要发现 (41)8.2 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的未来趋势 (43)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44)一、内容综述《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深入探讨了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组织如何适应并利用这一变革,实现价值的共创与共生。
本书不仅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数字化对组织结构、流程、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还结合大量案例,展示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书中核心观点之一是,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组织的管理模式,使得传统的层级制逐渐让位于网络化、扁平化的结构。
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组织的信息传递效率和决策速度,还为员工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和更多的自主性。
2022读《高度参与的课堂》有感
读《高度参与的课堂》有感《高度参与的课堂》这本书如同给我未来的教学之路呈上了一壶甘露,滋养了我的教育灵魂。
相信再次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运用书中所学到的策略和方法,会更加游刃有余。
以下就从内容精讲、主要感受、联系实际、提炼做法、拓展延伸这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一、内容精讲(一)谈谈作者本书的作者是马扎诺研究中心的三位博士,其中罗伯特.马扎诺博士是美国著名的课程改革专家,也是美国中部,教育学习研究所的高级学者。
他崇尚务实,长期致力于将教学理论与研究转化为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
(二)谈谈构思本书的结构脉络十分清晰,主要从四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述:我感觉如何?我感兴趣吗?这重要吗?我能做到吗?概括来说,前两方面可以归纳为从专注力的角度分析,后两个方面主要从参与度的角度来分析。
从整本书的角度看,呈现了总-分-总的脉络结构。
二、主要感受(一)实用性很强书中的理论,尤其是方法,一线老师可以直接拿来就用。
利用书中提出的实用性建议,基本上每位教师都可以创造一个积极地参与互动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变成一种课堂常态。
保持课堂节奏的平衡中就提到带领学生将身体运动融入课堂。
比如,语文课堂中,当遇到教学《小燕子》一课的词语“轻快有力”时,可以引领学生展开双臂,快速扇动。
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对燕子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运动就属于书中提到的“进一步理解内容的运动”。
当然,平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组织提升精力的运动,适合整个班级的运动。
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个理论提出来都会紧跟真实案例的解析,这样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验证,不仅让拷贝性增强而且还增加了趣味性,读来丝毫无乏味之感。
读这本书时,我自始至终都保持了很好的阅读状态,脑海中都会有教学情境的呈现。
与此同时,每一章节结束时都会附带着自我评估测试和自我评估量表,通过测试和表格的形式呈现,将理论梳理更加清晰透彻,一目了然,在操作过程中,我也能熟知自己对于理念的运用做到了多少,对于自己查缺补漏起到了关键性的总结作用。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师生从游关系的构建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师生从游关系的构建作者:向晋文高泽霞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3年第12期摘要:在学校场域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
高校师生从游,创设师生互动交流实践场域、调整师生交流对话互动关系、驱动教育资本加大投入供给,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提供可能,拓展师生从游互动场域、更新师生从游认知惯习、加大从游资源供给保障是构建高校师生从游关系的实践之路。
关键词:场域理论;师生关系;师生从游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基于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折射[1]。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教育教学能否按计划开展,直接决定教育教学能否达到最终效果。
在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是最核心的人际关系,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变革因素。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认为: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
梅贻琦先生为我们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师生关系的理想场景,可以称之为“从游说”。
“学校犹水也”提出了理想的教育环境,“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构建了理想的师生互动模式,“濡染观摩”“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描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从游说”对于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应然之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和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师生关系正面临着客观条件与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深层次的师生互动与思想交流也正在经受因师生交往内生动力不足的考验,高校师生关系作为影响教育改革的主要变量因素而备受关注,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已然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进中高校师生关系的疏离问题凸显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2015年3647万增加至2020年4183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5年40.0%增加至2020年54.4%,202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比上年增加18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982人。
价值共创课程设计
价值共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价值共创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价值共创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3. 学生掌握至少两种价值共创的方法,并能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创新思维,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具有创新性的价值共创方案;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有的价值共创案例进行评价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2. 学生认识到价值共创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尊重他人、包容多元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价值共创概念导入:介绍价值共创的定义、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价值共创的概念与意义”- 内容列举:价值共创的定义、特点、类型2. 价值共创案例分析:分析不同行业中的价值共创成功案例,总结其成功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价值共创的实践与应用”- 内容列举:企业、社区、教育等领域的案例及启示3. 价值共创方法学习:讲解并实践至少两种价值共创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价值共创的方法与工具”- 内容列举:设计思维、共创工作坊等4. 小组合作与共创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共创实践,提出创新性价值共创方案;- 教材章节:第四章“价值共创的实践操作”- 内容列举:团队协作、问题分析、方案设计、成果展示5. 价值共创评价与优化:对小组提出的价值共创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 教材章节:第五章“价值共创的评价与改进”- 内容列举:评价标准、优化方法、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5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价值共创理念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
价值共创理念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诸多责难,这与教师教学地位的衰微,教学中存在的知识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僵化,教学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密切相关,高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营销专业教学问题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缩影。
营销专业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教学内容未能有效更新,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安排未能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潜能无法得到发挥;在科研逼仄和营销实践缺乏的情景下,营销教学中的教学自尊感和价值感超低,教师积极性和潜能有待挖掘。
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营销专业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降低知识难度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基础课程既没有体现出知识的深度,也未展示知识广度。
无法拓展学生视野,使他们感到进步。
基础课程的内容充斥着枯燥,空洞,陈旧的知识以及僵化,落后的观念,让学生厌烦。
无论普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难以吸引学生产生持续,深入的学习兴趣。
教学安排不能有效地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而现有教学方法和目标设置未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没有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学习规律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自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市场营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与现实联系紧密,除理论和思维逻辑上需要掌握基本规律之外,还需对实际操作以及营销实践有更多了解。
但现今营销专业教学中,课堂授课方式和模式往往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导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下降,因而教学安排中实践教学内容有望丰富。
教师主体地位丧失和价值感低营销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但由于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作用。
而营销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一线的市场经验,对市场感知不强,很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从事营销专业教学的老师面临一种囧态,教营销,却并未从事过实战营销,不谙营销之道。
在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学生接触的营销现实和知识越来越多,他们需要老师从理论中给予分析和提升,但教师无法满足。
高校师生共创项目模式
高校师生共创项目模式
高校师生共创项目模式是一种协作方式,旨在促进高校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共同创造有意义的教育成果。
这种模式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共同确定研究项目,制定计划,并分工合作以实现项目目标。
在高校师生共创项目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分工合作,共享研究成果。
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
为了成功实施高校师生共创项目模式,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协作机制:高校应建立师生协作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跨学科合作,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 确定研究主题:师生共同确定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主题,并制定项目计划和研究目标。
3. 分工合作:根据项目需求和资源情况,师生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完成任务。
4. 沟通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定期召开项目进展会议,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5. 共享研究成果:鼓励师生共同发表研究成果,分享经验和知识,提高学术影响力。
6. 评估反馈:对项目进展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和分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总之,高校师生共创项目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协作方式,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模式的构建
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模式的构建作者:王如意兰卫红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4期摘要:高校老师和学生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如何激发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活力和内驱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以新时代师生共创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的“金字塔”模式。
从“道”的层面上,提出基于“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从“术”的层面上,提出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从“器”的层面上,提出基于“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多元协同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
通过系统阐述师生共创的理念、路径和保障,将传统高校师生单向、线性和相对静态的关系升级为闭环、共创和可持续的新型关系,助力师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打造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创教育升级;师生共创;扎根理论;金字塔模式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2.04.018随着国办发〔2015〕36号、国办发〔2018〕32号和国办发〔2021〕35号等政策文件的贯彻执行,“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双创竞赛的深入推进以及“政产学研用”等资源的协同攻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发展。
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变革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的科技版图、供应链体系和价值分配格局。
如何高质量、可持续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对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孟祥林:互动课堂的困境与师生行为边界分析
孟祥林:互动课堂的困境与师生行为边界分析来源:《宁波大学学一、互动教学的理论支撑“教师讲学生昕”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行为方式,该种模式下教师成为权威的代言,学生只是单纯地从教师的讲解中复制并记忆旧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与此同时,教师的目的在于在既定的教学进度下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于跟进教师,在学习中学生受到教师权威的压制。
互动教学理论认为,课堂上学生应该唱主角,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共同创造和发现知识,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在课堂上师生相互尊重并形成“师生共同体”。
互动教学应该同时存在于课堂内外,教师的责任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外进行主动学习。
学生在课堂外主动探求知识的行为可以带动课堂内与更多的同龄人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更新并加以系统化,学生由单一地吸收知识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知识。
(一)国外研究互动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于20世纪初提出,认为人们之间互动是建立在象征符号基础上的行动过程。
20世纪70年代密歇根大学的帕林克萨(Palincsar)提出了交互式课堂教学理论,该理论是受到建构主义理论启发而提出的。
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建构学生学习目标为基础,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应该是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的知识创造者。
2O世纪90年代建构理论进一步获得了发展,认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经验以及理解程度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应该成为宝贵的课堂资源,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差异并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将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同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弗兰德斯(Flanders)认为课堂上教师表现过多会弱化学生的参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采用启发方式诱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角色。
其他的一些专家认为互动课堂上除了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原因外,还与学生的性别有关系,女生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无知,而男生则会因为准备不足而害怕不充分的发言会影响自己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共创理论视域下参与式教学师生角色的思考作者:刘利王放来源:《高教学刊》2017年第01期摘要:参与式教学强调以“学”为中心,但是由于师生角色定位单一,导致当前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文章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师生调查问卷,在价值共创理论视域下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认为师生是教学价值的共同创造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成“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的转变,学生完成“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回归。
关键词:价值共创;参与式教学;师生角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1-0071-02Abstract: Participatory teaching emphasizes on learning. However, due to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 did not play a full role as the subject.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to som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his paper repositions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and regards them as co-creators of teaching valu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ers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of the "producer-consumer-producer" and the students complete the regression of "consumers-producers-consumers."Keywords: value co-creation; participatory teach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參与式教学的概念虽然起源于社会学范畴,但其理念早已用在教育领域,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杜威的“做中学”等思想中,都能看到参与式教学的精髓。
参与式教学主张以“学”为中心,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前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运用十分广泛,可由于忽视了学生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整体设计不足、学生参与有限等问题[2]。
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把开展参与式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抓任务之一[3]。
可见,有效实施参与式教学,是当今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趋势。
文章基于中南民族大学的调查问卷,主张在价值共创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师生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期为创新高校教学模式、提高参与式教学效能提供新的视角。
一、价值共创理论适用于参与式教学中的内在机理价值共创理论是近十年来逐渐成熟并受到管理学界广泛关注的新理论,它主张创作者、生产者、消费者等多方采取共同行动追求价值,并通过合理机制分配创造的附加值[4]。
当前价值共创理论研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不再孤立地看待活动中的各个主体,而是考虑所有相关主体的内外联系,并把各主体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价值创造;第二,各主体在功能及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基础上,以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进行协同运行;第三,价值共创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发展环境的整体需求和以创造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5]当前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大多教师仍旧承担创作者和生产者两项角色,学生担任被动消费者角色。
在这种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难以真正符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相较之下,在价值共创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承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能够完成产品与消费的完美对接,实现课堂最大化价值。
对教师而言,作为课堂的生产者时,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和生产产品,并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对产品进行“包装”和“营销”;同时,也承担消费者的角色,积极消费学生反馈的知识和创造的灵感,并进行归纳总结,完成“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的角色转变。
对学生而言,不仅消费教师的产品,而且也会主动参与到“商品”的生产活动中去,再通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完成“消费者-创造者-生产者-消费者”的角色回归。
二、参与式教学的个案研究(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采取广泛调查法,以中南民族大学师生为作调查对象,并考虑到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性别,教师的教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
本次共发放了580份问卷,包括500份学生问卷和80份教师问卷。
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学生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71.4%,教师问卷回收76份,有效率为95%。
(二)研究方法在文献分析、个别访谈和课程观察基础上,分别面向老师和学生编制了两份调查问卷。
问卷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归纳师生对参与式教学认知的异同,进而分析参与式教学中师生角色固化单一的现状和角色互变的可能性,进而在价值共创视域下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每份问卷共18道题,其中选择题15道,简答题3道。
本研究使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在统计分析方法上主要以描述统计为主。
(三)研究结论1. 师生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认知暗示了师生角色固化单一的现状在“参与式教学能够锻炼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这一问题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依次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教师沟通的能力;教师问卷的结果也偏重于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见师生对参与式教学模式的预期成效能够形成统一共识。
在回答“您的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中,40%的学生选择了以多媒体教学为主,30%的学生选择了边讲边提问,25%的学生选择了以讲授为主,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部分教师会布置小组作业、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对于此问题,教师与学生的选择的吻合度较高。
由此看来,多媒体教学、边讲边提问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示教师生产者的强势地位。
在回答“您认为参与式教学的主体是什么”这一问题中,65%的学生选择了教师,55%的教师也选择了这个答案。
可见,师生对参与式教学的主体仍旧停留在以“教”为中心的框架里。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在参与式教学的作用、方式和中心等理念认知方面,师生的回答相近,一方面体现了参与式教学被廣大师生认可,另一方面暗示了师生对彼此角色的固化认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意识到师生价值共创的作用。
2. 师生关于参与式教学的实践认知体现了师生角色互变的可能性在回答“参与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偏好”这一问题中,80%的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参与的组织形式主要是边讲边提问,偶尔进行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或分组PPT。
但是79%的学生却需要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由此看出,当前教师作为理所当然的创造者和生产者提供的学习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参与式教学的互动时间分配比例意见中,65%的学生认为应至少花一半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而60%的教师认为互动的时间一般占总课程时间的30%左右。
由此可见,学生对互动的需求比较强烈,而教师在这一方面显得比较保守。
在回答“你认为参与式教学对谁的要求高”这一问题中,65%的学生认为这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课前要预习、准备,课堂要积极参与,不然就会跟不上课程进度;而55%的教师却认为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期准备要充分,课堂上也要进行全程把控。
可见,虽然大部分师生对彼此重要性的认识上有所差异,但是对本身在教学上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在参与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偏好、时间分配和要求等实践认知方面,师生的回答相异,显示出学生已经不满足被动消费者的地位,有主动消费和价值共创的意愿,根据价值共创理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互换角色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供需平衡,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与式教学中,师生角色可以互换,在互换的体验中,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教学价值。
三、价值共创视角下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一)打破不对等关系,师生是教学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在价值共创理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
从某种程度来讲,消费者的作用甚至比生产者更重要,因为他是生产者研究和服务的对象。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
参与式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交往活动和学习活动[6],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学生作为富有创新思维的年轻群体,也要主动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因此,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所谓的“架子”,真正地和学生平等相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按照学生的求进行课堂设计;同时,也要留下空间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不再“唯师独尊”,在消费教师产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优势,与教师共同创造课堂价值。
(二)打破教师“生产者”单一角色定位,实现“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角色互换传统思路认为,生产者是唯一的价值创造者,而消费者只是单纯的价值消耗者。
在这种生产——消费模式下,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会产生大量“库存”。
同理,一旦教师作为生产者的角色被固化,一厢情愿地掌控教学,无法保证教学的内容被学生真正接受。
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化生产者单一模式,而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生产者——消费者”的转化,以“消费者”的身份去享受学生“生产”出的产品,享受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能够真正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当然,在整个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最终不能停留在消费者的角色中,他必须进一步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化,完成角色的回归,即把学生创造的产品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的转化和时机完全由教师掌控和设计。
(三)打破学生“消费者”单一角色定位,实现“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角色互换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生产活动才会创造价值,并嵌入到商品载体中。
消费者通过购买、使用商品,得到其使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观点显然过时,不针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同理,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角色被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名无实,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会被充分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