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为人们分析和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第五,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物
【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 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之间并不是 完全同步的(滞后或超前)。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 提琴。
--恩格斯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 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也是两 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
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2.关于唯心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精品课件
经过60年的时间,德国的这座石雕像已经彻底被酸雨毁坏了。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B、世界性水源危机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C、森林惨遭毁灭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D、臭氧层变薄
精品课件
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 我们认识到:人类和环境, 与荣俱荣,与毁俱毁。没有 生态的良性发展,也不可能 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 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人
研究它背后的物质原因 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
精品课件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精品课件
• 唯物史观的创立: 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 思想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立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三 ,使研究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成为科学
(1)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的物质条件。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地理环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2)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
会制度的制约
精品课件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 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 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此不同的回答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
决定
唯心史 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精品课件
唯物史 观
3、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A、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 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 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 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 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 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 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 的。”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落后社会意识
先进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
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 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艺术
宗教
通过塑造生动、 宗教观念是对自然和社
具体的感性形象 会的虚幻和颠倒的反映。
来反映社会生活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往
并表现作者审美 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
评价的一种意识 为他们麻痹、压迫被统治
形态。
阶级的一种精神工具。
“宗教是若难者的呻 吟”,“宗教是被压 迫生灵的叹息,是无 情世界的感情”。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艺术
政治法 律思想
道德
宗教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质的方面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 第三章

马克思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规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列宁指出: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 , 人类社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唯心史观则否认这种客观规律的存在 , 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

第二 ,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理性、意志、观念等所推动的。

第三 ,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创造的。

第四 ,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矿藏资源、动物和植物的分布等。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中的作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 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 生产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 力的内在要 素直接影响 生产力的其 他要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统一整体。(内容与形式)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必须通过变革 旧的上层建筑,来变革经济基础,以适 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首先,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其次,详细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强调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也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此外,还探讨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哲学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哲学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 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 意识
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 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 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 分组成 (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 权是核心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 度和增长速度等。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 社会的发展。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 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马 尔 萨 斯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 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 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等。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其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其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 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其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 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 行政制度、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 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 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 属于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看书 P107(二)社会存在 第三段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 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 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 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 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 “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两个“归 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发展理 念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存在。我 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或总体部署,必须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 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思 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也是如此。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 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 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 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 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在当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 代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等,为人类的文化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4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4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⑴识记:社会基本矛盾。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

答: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答: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人口因素。

答: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

答: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心理。

答: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

答: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

意识形态。

答: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

答: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个体意识。

答: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群体意识。

答: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1、统一性 、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2、多样性 、 个别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形态的跨越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形态不够 典型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社会形态长期停滞甚至倒退 同一种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呈现不同的特点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 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 生产力:
•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 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经济关系。
•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 史性 • 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 况和发展要求等是理解生 产力的主要范畴
国体与政体: 国体与政体:
•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 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
式,即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 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 二者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国体 •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 用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
练习题: 练习题:
• 一、单选
• 1、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 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并过着默默无 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 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 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 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 C人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科学
其三
技术重要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 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 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 会(产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


商品经济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交 换

自然经济
物 换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2.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把人类历 史划分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两种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 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
• •
法和不成功的做法,分析其原因,提出你们的建议 分组分工、按地区分组,每组10人以下 ppt、演讲提纲、10分钟内
“80后”说苦,“50后”笑了……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 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能 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 不起了……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 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指社会 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社会意识
按主体的不同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按 意 识 水 平 高 低 的 不 同
社会意识形式
按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
上层建筑的 社会意识形式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改革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把精神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②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⑴地理环境①含义: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川、矿藏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会受到惩罚。

③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因素。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⑵人口因素①含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不利于社会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它不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制约。

⑶生产方式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⑴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构成:①从主体上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②从形式上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③从内容上分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⑶社会意识形态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个体意识
主体不同,社会意识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层次不同,社会意识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 作用。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 意识形态之分
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 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等。
例如,希特勒宣扬的“日耳曼民族至上性” 这种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种族优 劣论”,将富有理性的德意志民族和整个世界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深渊。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 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 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分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 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 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 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物史观对历史 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和技术 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子:美国 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 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 的更替。
既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量,那么,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到底是什么 ? 这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 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不完全同步性即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性,这里有两种情况: 第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所以要改变它,要消灭旧的社会意识, 需要功夫,需要时间。 第二,先进的社会意识超前性、预见性,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预见社会的发 展趋势,成为社会实践的向导。 2)社会意识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 的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把社会意识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唯心主义观 点,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观点。
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朴素的族群公有观念,不知“私有”为何物。 随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观 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意识相应产生。可见,那种认为人从来就有“自私 意识”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依赖于 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本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 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设施。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性质有两种基本情况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改
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暂 时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造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曲 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规律
张卓钰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 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 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 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是人类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从事的 生产劳动。人们在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一方面要与自然界打交道,要 运用手中生产工具去改造自然界,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生 产力。同时,生产劳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集体劳动,在生产 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要进行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人与 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就是生 产关系。而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就构成了特定社会的生产方 式。
冰岛?全国人都是亲戚
冰岛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才32万人,比中国很多 的县级单位人口都少,人口密度才3.3人/平方公里。 据说冰岛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血缘关系,为了防止“表哥娶 表妹”的尴尬场景出现,冰岛人还专门开发了一款防止近亲结婚 的APP。只需要把你跟约会对象的信息输入进去,就可以查看是否 为近亲,确认以后就可以愉快的一起玩耍了。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 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 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 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 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和起 码的真理。发现并承认这一真理,是历史观的一个伟大革命。 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说:“手推磨 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 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 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 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的牦牧离 产牛民开 品肉将这 也、没样 将牦办的 不牛法自 复奶养然 存之牛条 在类,件 ! ,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 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 或延缓的作用。
天气特别好→好收成→作物大量积压→价格极低→收入变低 天气特别差→收成不好→没有多少作物→作物变贵→收入变低
例:2017年云贵地区发大水,芒果大降价,13块钱一箱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生态要素之间 能够进行正常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生态要素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能够保持协调发展,则有利于社会 的发展。反之,如果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则 会造成严重的恶果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 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 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 属于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猜猜这里是哪?
孟加拉
猜猜这里又是哪? 俄罗斯
■ 孟加拉国,人口:1.6亿,国土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1252人/平方公里
■ 俄罗斯,人口:1.44亿,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8.8人/平方公里 ■ 俄罗斯和孟加拉的人口差不多,但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孟 加拉的约116倍,孟加拉的人口密度是俄罗斯的约142倍!
看书 P107(二)社会存在 第三段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 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 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 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 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 “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两个“归 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发展理 念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存在。我 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或总体部署,必须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 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思 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也是如此。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 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 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 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 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在当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 代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等,为人类的文化做出贡献。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什么是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 主要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 的、必要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