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自然环境。
2. 掌握黄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3. 了解黄山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环境意识。
2. 提高学生的景点介绍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1.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包括省份、市区等。
2. 讲解黄山的地貌特征,如山脉、峰林、悬崖等。
2.2 黄山的自然环境1. 介绍黄山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2. 讲解黄山的主要植被和动物种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 教师讲解黄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3.2 互动法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黄山景点和文化内涵。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强学生对黄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 案例分析法1. 教师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析黄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黄山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PPT或板书1. 制作黄山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景点介绍等内容的PPT或板书。
2. 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展示黄山的自然美景。
5.2 参考书籍1. 提供黄山相关的旅游指南、地理书籍等参考资料。
2. 引导学生阅读,加深对黄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黄山记》精粹教案3则
•••••••••••••••••《黄山记》精粹教案《黄山记》精粹教案3则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精粹教案集(3则)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
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
(介绍黄山)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黄山记》教案设计(精选6篇)《黄山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赏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
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 研究黄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景点。
4. 阅读和分析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5. 创作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小故事或文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
3. 分析:逐章阅读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和寓意。
4. 探究:研究黄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景点,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于黄山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5. 阅读:选择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阅读并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手法。
6.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所了解的黄山相关知识和小说情节,创作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小故事或文章。
7. 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互相分享和评论,鼓励对彼此的创作给予积极的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反馈评价:针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2.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演示,评价学生对于《黄山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书面评价: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五、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前往实地考察黄山,深入体验黄山的美景和历史文化。
2. 邀请专业人士或黄山游客分享他们的黄山经历和感受。
3. 参观相关展览或观看相关电影,丰富学生对于黄山及相关文化的了解。
以上是本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黄山记》。
黄山记教案5篇
黄山记教案5篇黄山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3、5两个自然段。
方法与过程:教学本课应从指导看图开始,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个具体的印象。
再通过朗读认识奇石特点。
讲解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用具:黄山奇石的幻灯片,黄山风景录相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读懂第1、2段课文。
5.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
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
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
黄山有四绝,即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黄山记》教案范文
《黄山记》教案范文教案:《黄山记》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山记》,使学生了解黄山的风景和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黄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黄山的理解和表演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黄山在中国的哪个省份?2.呈现几张黄山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对黄山有什么了解。
二、学习黄山的地理特点1.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景点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它以独特的奇石、怪松、云海和温泉而闻名于世。
黄山四季如春,风光秀丽,被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让学生观看一段黄山的视频,进一步了解黄山的景色。
三、了解黄山的人文景观1.结合图片和文本,介绍黄山的人文景观。
黄山除了自然风光外,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如狮子峰、莲花峰、芙蓉池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自然与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2.让学生选择一个人文景观,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了解它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让学生观看一段黄山的旅游宣传片,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写一篇关于黄山的游记,要求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段黄山相关的对话或情景,进行表演。
2.要求学生通过表演,展示黄山的景色和文化,让观众感受到黄山的美丽。
六、总结与展示1.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写作和表演作品。
2.总结和展示黄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黄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同时,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黄山记》,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对《黄山记》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学会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黄山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黄山记》2. PowerPoint或黑板3.学生手册4.练习题集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10分钟)1.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黄山记》的内容和主题。
2.给学生展示几张黄山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阅读技巧教学 (15分钟)1.给学生讲解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和推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2.给学生列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阅读时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
Step 3 阅读《黄山记》 (25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黄山记》的文本进行阅读。
2.学生积极运用之前学到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回答问题。
Step 4 分析主题和象征意义 (20分钟)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讨论他们阅读的文本段落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发现。
Step 5 写作练习 (25分钟)1.针对《黄山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黄山记》的思考和感悟。
Step 6 展示和讨论 (15分钟)1.学生们交换他们的写作作品,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启发。
Step 7 总结反思 (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扩展活动:1.邀请文化专家或黄山旅游公司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2.班级组织一次黄山旅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黄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黄山奇石教案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3、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2、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划分: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教师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原辽阔,景色秀美。
有灵动的流水,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险峻的高山。
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南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四绝之一的"怪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和人类奇思妙想的结晶,吸引着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黄山奇石》。
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的认识。
1、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中认识的字朋友。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第二遍组词读。
三、深入感悟,理解课文。
1、同学们字认的很好,相信课文读的也很棒,下面把书打到12页,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要停顿得当。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
2、理解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时告诉了我们黄山的位置,谁能说一下它在哪里学生回答。
问:谁知道"闻名"的意思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注释在书上。
问:黄山最有趣的景色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这句话,解释"尤其"的意思,出示,尤其句式,学生练习说话。
3、学习第二段。
师:第一个介绍的是什么怪石学生答,出示图片,板书"仙桃石"。
问:为什么叫它仙桃石它是怎么来的学生答,课件出示"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激发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记》的作者徐霞客及其旅行经历。
简述《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学习《黄山记》。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山的美景,引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徐霞客的生平和旅行写作背景。
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及其旅行写作的特点。
分析徐霞客在《黄山记》中对黄山景观的描写和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资料查询或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徐霞客的生平和旅行写作。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黄山景观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黄山记》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黄山记》中的主要情节和描写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黄山景观的观察和感受。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思考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4.2 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黄山记》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激发学生对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3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展示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六章:黄山景观与文化6.1 教学目标了解黄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分析《黄山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4.掌握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2.《黄山记》的文本。
3.纸和笔。
4.课前准备好的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PPT展示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引入《黄山记》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读过这本作品。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黄山记》的作者冯梦龙,包括其生平和成就。
•解释《黄山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3. 课文阅读(20分钟)•让学生分组互相朗读并讨论《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准确。
4. 人物形象分析(3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整理资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学生可以在白板上或纸上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
5. 情感分析和寓意探讨(2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黄山记》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分组让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对人生、生活以及情感的探讨。
他们需要找到作品中的象征、暗示和隐含的意义。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6. 文学分析方法介绍(15分钟)•分享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例如对比分析、象征分析以及结构分析。
•强调文学分析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7. 总结和提问(10分钟)•小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并回顾学生对《黄山记》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学生关于作品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清楚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延伸1.给学生布置阅读《黄山记》的作业,并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
2.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冯梦龙的其他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3.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学作品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读书体验和文学分析成果。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黄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记》的作者赞美黄山的感受和心情。
2.呈现黄山的壮丽景色和各种景观。
3.了解黄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名人。
二、教学重点1.黄山的景色和文化背景。
2.文化背景和历史名人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如何描绘黄山的景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用PPT呈现黄山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景观。
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铺垫。
2.呈现黄山的壮丽景色通过PPT呈现黄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黄山的美丽和壮观。
教师可以从山势、奇石、云海、温泉等方面详细介绍黄山的景色,让学生对黄山有更深入的了解。
3.介绍黄山的文化背景教师通过PPT介绍黄山的文化背景,包括黄山道教文化、传统文化和自然山水文化等。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诗句或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黄山对文化的影响。
4.介绍黄山的历史名人通过PPT介绍黄山的历史名人,包括李白、苏轼、朱熹等。
教师可以引用他们写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文章,让学生了解他们对黄山的赞美和感受。
5.呈现《黄山记》的内容教师可以将《黄山记》的部分内容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黄山的情感和真实的描写。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美感和语言的韵律。
6.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对黄山的景色和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对黄山的赞美和感受有更深入的思考。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看学生是否能够从展示的图片中感受到黄山的美丽和壮观。
2.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黄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名人的相关问题,检测学生对黄山的了解程度。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黄山的景色和文化的感受。
六、教学资料PPT、黄山的图片、《黄山记》的课文等。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黄山记》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景观的认知。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山的美丽与壮观,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2)了解作者对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黄山记》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景观。
1. 教师准备:《黄山记》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黄山记》,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好奇心。
(2)简要介绍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黄山记》,标记出生僻词语和句式。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黄山记》的主题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景观,评价作者的观点。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黄山的自然景观,写一篇旅游心得。
6.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教案:《黄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和鬼谷子的背景;2. 理解《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3. 掌握《黄山记》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2. 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黄山记》的核心思想;2. 应用阅读技巧和鉴赏文学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你们了解过黄山吗?它在中国文化和旅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请简单谈谈你对黄山的了解。
二、学习《黄山记》(30分钟)1. 介绍《黄山记》的背景:作者杜牧和鬼谷子;2. 导读《黄山记》的主要内容;3. 阅读《黄山记》并逐段解读;4. 分析《黄山记》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三、应用阅读技巧(15分钟)1. 小组讨论:你觉得杜牧在写《黄山记》时,使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手法?2. 分享讨论结果,总结《黄山记》的文学特点。
四、文学鉴赏(20分钟)1. 学生自由讨论:你们对《黄山记》的核心思想和主题有何理解?2. 学生展示自己对《黄山记》的文学鉴赏,分享个人的感悟和思考。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2. 总结《黄山记》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强调学习到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以《黄山记》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 准备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黄山记》的文本;2. 黄山图片和相关资料;3. PPT演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山记》的理解和分析程度;2. 学生在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上的发展;3. 学生的参与度和阅读技巧应用的情况。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黄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能够运用所学生字词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景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3)通过观察、描述和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黄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理解并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3)运用所学生字词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和运用“黄山记”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型;(2)准确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3)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黄山景观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景;(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黄山记”,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3. 词汇学习:(1)列出“黄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理解;(2)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运用词汇进行口头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词汇运用能力: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4.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黄山景观描述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黄山的图片和视频;2. “黄山记”文本;3.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例句和练习;4. 写作纸张和文具;5.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黄山记 教案
黄山记教案一、教学背景《黄山记》是清代作家、史学家陆游创作的短篇小说,是他晚年成名作品之一。
小说以耐人寻味、细腻入微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穷困书生在黄山中的奇遇和成长过程,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黄山记》,使学生了解文学经典作品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3.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理解作品内涵及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可以引用《黄山记》中的精彩语段,或者介绍《黄山记》的作者陆游的作品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阅读和讨论(35分钟)教师分发《黄山记》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描述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他的性格特点有哪些?•故事发生在黄山,请列举小说中黄山的描写。
•主人公通过在黄山的经历,有何收获和成长?•《黄山记》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对什么进行了反思和批判?3. 分析写作技巧(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山记》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情节设计等,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一段文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4. 作文练习(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针对主题“成长与探索”或“人性与社会现实”任选一个进行写作,可以选择写一篇读后感、发表个人观点或者重新创作一个情节。
学生可以运用之前学习的写作技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可以就学生的作文进行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四、教学评估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2.学生在作文练习中的表现;3.学生对《黄山记》和相关主题的理解程度。
5.3《黄山记》教学设计
5.3《黄山记》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审美鉴赏与创造: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教材解析散文《黄山记》写于1962年,是不可多得的游记佳作。
文章开篇即以造物主对黄山的精心布局来设景置笔,气势宏大,神思飞扬。
通过上帝之手,写出了黄山的奇特之美,又以古人游记文献为依据,写出了黄山的险峻,最后以自己的亲临之感真切诱人的写出了黄山的秀美瑰丽。
整个文字大开大合,细处点染,大处铺陈,成为一幅气势磅礴的云山画卷。
作者以奔放优美的文字,错落有致的叙述,笔随心转,舒卷自如,显示了作者豪放的个性和高超的创作能力。
《黄山记》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本文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全文分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有一条脉络暗中勾连。
这就是表现黄山胜境的“险”“奇”和“美”。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
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
1931年至1933年,先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黄山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2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
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欣赏一下黄山的风光片。
师生共同欣赏黄山的风光片。
(二)、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影片拍的很美,同样柯蓝先生为我们写的《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解说词也很美。
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运用我们曾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讨论交流。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奇峰古松总写——分写——怪石——温泉山上山下烟云日出(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 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记【教学目的】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赏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
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摺(折)皱:折缝。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载(沉载浮):又。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zè):狭窄。
诡奇:奇异。
四、参照阅读提示,讨论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
(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1、认真研读前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对照课后练习一)2、为什么作者要写黄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关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前三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明确: 1、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2、“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特点是“险”。
3、填“奇”字。
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二)第二部分写的是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讨论以下问题。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3.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4.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明确: 1、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
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
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三)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
”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
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三、布置作业:研读第四部分,完成课后练习二、四第三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特别把握第三部分对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分析第四部分。
(一)对照完成课后练习二(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
“奇”在何处?明确: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描写日出壮观时怎样抓住光影的千变万化进行生动描述的?与其他有关的日出景观描写相比有什么特点?(对照练习四)(1)《黄山记》中日出的描写突出光影的千变万化。
写霞光的“紫蓝青绿”;写第一道光芒的“红”“鲜’;写火球腾空时的“彩霞掩映”;写百道光柱的“豪光四射”;写琉璃宝灯高悬时的“奇异光彩”如“大放”的“焰火”。
本段描绘时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语势激越奔放,气势磅礴。
(2)徐霞客写日出侧重着笔于云海,借云海来衬托日出的美景。
抓住光、色的变化,写日出的经过,简洁生动。
(3)海涅的描写既着笔于云海,又重主观感受,衬托日出美景三、课堂检测,复习回顾。
(如时间不够,留作课后练习)1.《黄山记》选自《》,是一篇构思谋篇的佳作。
全文分四部分,写出四部分的段意:一、。
二、。
三、。
四、。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
,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第二自然段从几方面说明黄山的“奇”?第三自然段怎样再次突出黄山的“险”?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人类。
它封了山”作结,有什么作用?4.第二部分写数千年来人类极少能攀上黄山之巅,这段叙述有什么作用?5.阅读第三部分,按登山经过填充下表:温泉宾馆天都峰6.文章写登山经过时,为什么处处都写古人登山途径?这样写与下文的抒情议论有什么作用?7.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话是文章点题的句子?8.第四部分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以云海为主。
有集中着笔之处,有时夹在其他景物之中写。
作者写云海的飘泊无定,变化多端,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态?以后还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云海?9.写黄山的松奇,突出描写在云海中______的特点。
先把它放在______的条件下写它的矫健多姿。
它的根______显示其______;以______比喻树冠,以______比拟在风中的姿态。
然后作者变换观察角度,从多方面去写。
从峰顶______,______;从山腰____,______;翩然起舞!这松该是多奇!10.作者关于雨后彩虹的描写真是妙极了,美极了,作者仿佛觉得可以从长虹之脚登级而上。
在这飘然欲仙之时写“宝光”“忽生”,给人以奇异之感。
摄身光究竟是什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吗?______。
参考答案:1.《徐迟散文选集》独出机杼一、从黄山胜景的布局赞叹大自然崇高卓越二、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三、记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四、1、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皖南山区火山喷发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险3.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物为处处悬崖绝壁增添黄山的神奇色彩4.极力烘托一个“险”字5.温泉宾馆人字瀑立马亭龙蟠坡半山寺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天都峰6.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途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
7.“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8.飞升飘拂弥漫瞬息万变飘来拂去藏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忽隐忽现;刚才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全部散去;云海滚滚,直拍宾馆前面的崖岸,吞没诸峰,有的成了小岛,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间。
雪浪滔滔,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浓云四集,八方茫茫9.溶入溶出大风呼啸盘入岩石坚贞华盖飞翔之翼翅俯视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如天女亭亭而玉立薄纱轻绸露出身段10.雨过天晴时,阳光经云雾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观。
第四课时一、点拨作业。
二、深入探究。
(一)质疑:1.作为游记文章,本文确实在构思上独出心裁,分析一下本文在写法上与一般游记有什么不同?2.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怎样联系?3.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是什么?4.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二)疑难讨论:1.明确:其一,开头落笔不凡。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
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
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
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