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陌生化、隐喻与象征的符码世界

合集下载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驴得水》是一部别具一格的黑色喜剧,它以荒诞不经的故事和深刻的人性洞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

与开心麻花的第一部大电影《夏洛特烦恼》不同,《驴得水》对自身的定位更加明确,那就是黑色喜剧。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所架空的三民小学,这里的校长父女外加三个教员,在偏远地区经营着惨淡的教育事业。

唯一的牲口是头驴,却被谎报成“吕得水”老师,以换取教育部的经费来维持学校的生计。

然而,尽管生活艰苦,他们却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乐趣。

在那个看似干枯的世界里,他们扯布做衣服,架灯泡放留声机,跳舞欢笑,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然而,人性的弱点和贪婪却在这个小世界中逐渐显现。

所有问题的源头,便是那个谁也未曾料想竟会一发不可收拾的群体谎言。

从人性当中裂出的黑色质地,在这个贪念中逐渐显现。

身为教书育人的教职人员,不端品行的行为更加触目惊心。

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小世界里,所有人都得以逃离一种所谓大众道德的裁判。

他们在这个看似无人监管的地方,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欲望和本性。

随着吕姓英语老师虚构身份的曝光,一个又一个谎言不断叠加,相关人员被裹挟其中,无法脱身。

事情的拐点出现在张一曼的身上,她在校长和周铁男的默许下“睡服”了铜匠,这让裴魁山恼羞成怒,也让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在特派员的任意妄为、校长的妥协、周铁男的怂以及铜匠的过度报复下,最终导致了张一曼失去心智的开枪行为。

这一枪不仅击中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也穿透了这一团和气之下的人性之丑,将贪婪、狂妄、暴戾、虚伪、无节操、无底线等人性的黑暗面暴露无遗。

在这黑色的氛围中,观众会猛然惊醒,原来所谓的“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并非一句空话。

该哭的不仅是张一曼的悲剧,还有所有角色的惨淡收场,更是原来信以为真的良知与人性,竟如此脆弱,让人无可适从。

作为一部黑色喜剧,《驴得水》有着自己独特的道义。

它在前半段苦心经营了半段笑点频仍的喜剧,让观众在欢笑中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

然而,随着时间线的跳跃,情势急转直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

驴得水

驴得水

《驴得水》影评这部电影的从头到尾穿插着各种笑点,符合开心麻花的一贯风格,而看似花哨逗乐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暗流涌动。

《驴得水》是从话剧改编而来,这一点在电影中的场景、演员中依然有着体现。

而话剧最大的特点则是夸张,肢体语言、表情动作、剧情反转,舞台总是能很好地呈现出这些表演。

这种表演方式在电影中出现,我本以为会格格不入,因为它剧本的逻辑性并没有那么强,在大荧幕上或许会显得过分夸张,但看完之后我认为,它用一个极度夸张、讽刺的手法去说这样一个本身就引人深思的故事,得到的效果是更加地震撼人心。

这些具有很强张力的表演的影响力,被这样的剧本、这样的演员发挥得淋漓尽致。

无论我们看完之后把它带入现实也好,历史也罢,它一定一定是一个让人反省内心的作品。

剧情的开始很美好,几位老师在校长的带领下在农村教书,而故事就从特派员要来巡视、校长要找一个人顶替“驴得水”老师而展开。

最开始的镜头都很搞笑又温馨,人物设定也让人心生喜欢,而正当大家以为这是一部温情幽默的电影时,殊不知这些画面都是为了和后半段形成强烈对比而存在,他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互相推动的,我们并不能单单指责是其中一个人的错,因为一旦一个人参与这场“血案”,他的手上也一定会沾满“鲜血”,或许是自己的、或许是他人的。

我想起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的一句话:“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他们都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沉默,而这沉默被某些丑恶嘴脸所利用后,却成了杀伤力最强大的武器。

片中孙佳的所作所为算得上是最正气的了,她明确地知道“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未来只会更糟”,可是她也由于一些原因不得不妥协了,在我看来,这种无能为力是最痛苦的,明知一切都是错误,可是自己没有办法来改正错误。

影片的最后她去了延安,那里象征着新生与希望,可她眼里也是无奈的,这里发生的一切已经不能重新洗牌、迎来新生了……最后,不管它剧情如何、演员如何,我认为,能引起人思考的电影,是算得上好电影的。

驴得水影评

驴得水影评

驴得水影评
《驴得水》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周申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名叫驴
友的男子在西部荒凉的旅途中与一只顽固的驴子展开了一段奇妙的
友谊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生动。

驴友是一个有点孤僻、固执但
又善良的人物,他和驴子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温馨和幽默。

而驴子则
是一个顽固而又可爱的动物,它的表情和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这种
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刻画,让我感到非常真实和温暖。

其次,电影的摄影和场景设计也非常出色。

西部荒凉的景色给人一
种宁静和孤独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导演运
用镜头巧妙地捕捉了这些景色,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中的世界之中。

最重要的是,电影中的情节和主题也让我深有感触。

驴友和驴子在
旅途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着前行,互相扶持。

这种坚韧和友情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和人生
的问题。

总的来说,电影《驴得水》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深意的佳作。

它不仅
让人感到愉悦和轻松,同时也让人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和友情的问
题。

我非常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的魅力。

驴得水 (影评)

驴得水 (影评)

驴得水 (影评)
《驴得水》是一部让人感到温暖和充满力量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迈的父
亲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故事,他们一起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和冒险的旅程。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旅行和冒险,更是关于家庭、成长和亲情。

首先,影片的画面非常美丽,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感的世界。


演通过精美的镜头和细腻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

这种视觉上的享受让观众不仅仅是看电影,更是在感受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影片的情节紧凑,充满了惊喜和感动。

故事中父子之间的相处和互动让
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支持,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包容,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同时,影片也通过父子在旅途中的种种遭遇,展现了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让观众在笑声和泪水中感受到了成长和坚强。

最后,影片的音乐和配乐也非常出色,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情感和张力。

音乐与
画面的完美结合,让观众在电影中得到了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总的来说,《驴得水》是一部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讲
述父子之间故事的电影,更是一部让人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启发和共鸣的电影。

这部电影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同时也让人在笑声和泪水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坚强。

我强烈推荐观众们去看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你带来许多感动和启发。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和深刻的社会讽刺,让人在笑声中不禁深思。

它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

电影通过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个偏远乡村,一所破败的学校因为经费紧张而面临关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校长和老师们想出了一个荒谬的计划:虚构一个“驴得水”的教师,以此骗取教育部的补贴。

然而,随着教育部特派员的到来,这个谎言逐渐变得难以为继,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混乱和冲突。

电影的幽默元素贯穿始终,但这种幽默并非简单的笑料堆砌,而是通过对荒诞情境的夸张表现,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一种荒谬和无奈。

这种荒诞性不仅体现在故事的设定上,更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对话中。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矛盾,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电影中的社会讽刺意味深长。

通过虚构的“驴得水”教师,电影讽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特派员的到来,更是将这种讽刺推向了高潮。

他对于“驴得水”教师的考察,变成了一场荒诞的闹剧,而这场闹剧的背后,却是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深刻揭露。

电影对人性的剖析同样深刻。

在这场荒诞的游戏中,每个角色都面临着道德和利益的抉择。

校长为了学校的生存,不惜撒谎;老师们为了保住工作,也选择了沉默。

而当谎言被揭穿,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良心和责任。

这种对人性的探讨,让电影具有了更深的思考价值。

电影的结尾,虽然以一种开放的方式结束,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

在这场荒诞的游戏中,没有真正的赢家,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让人在笑声之后,不禁感到一种沉重。

《驴得水》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

它让我们在笑声中看到了社会的矛盾,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作,更是一次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它告诉我们,面对现实,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良知。

《驴得水》影评

《驴得水》影评

《驴得水》影评《驴得水》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由冯小刚执导,围绕着一个乡村农民的故事展开。

本片凭借深入生活的刻画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接下来,我将从剧情、演员表演以及影片主题等角度展开分析,向读者全面介绍该影片。

首先,影片通过描述一个乡村农民的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困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故事中的主人公,叫做徐来,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他一直希望儿子能够考上大学,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然而,在他为儿子的前途奔波努力的同时,却遭遇了各种困境和不公。

这些困境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农民的真实处境,反映了乡村教育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通过这种真实而细腻的刻画,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村人的生活状态,并思考社会给予他们的关注和支持是否足够。

此外,影片的主题也深深打动了观众。

《驴得水》的主题可以总结为“追求梦想与家庭情感的碰撞”。

故事中,徐来为了改变家族的命运,孜孜不倦地帮助儿子备考高考。

然而,这种追求背后需要他放下对儿子的期望,关注妻子的感受,处理和他人的关系。

这种追求梦想与家庭情感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触动了许多观众的内心深处。

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要关注和平衡家庭的重要性,并反思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是否会忽视了家庭和亲情。

除了故事本身,影片中的演员表演也堪称出色。

徐峥在片中饰演的徐来,通过精湛的演技,将一个普通农民的形象展现得细腻而真实。

他的表演既有幽默感,又有悲情,成功地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而在片中饰演徐来的妻子的咏梅,以及其他演员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许多亮点。

他们的表演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情感上更能与影片中的人物建立起连接。

最后,本片对于中国乡村发展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通过展示徐来一家的困境与奋斗,以及片中其他农民的命运,影片激发了观众对于乡村发展的关注。

它引发了观众对教育、农村经济和社会公平等话题的思考,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思考。

《驴得水》:走向幻灭的乌托邦以透视复杂的人性

《驴得水》:走向幻灭的乌托邦以透视复杂的人性

《驴得水》:走向幻灭的乌托邦以透视复杂的人性作者:张皙贾延龙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02期“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这是电影《驴得水》宣传海报上的宣传语。

电影《驴得水》作为一个小成本的电影,在上映之前,采取了城市路演的形式,走进各大知名高校,赢得学生这一群体的一致好评。

当时有人就把其称为2016年一部最具良心的国产电影,期待其成为票房的一匹黑马。

在2016年下半年电影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首周末拍片率峰值排片率峰值达到25%,口碑、票房一路狂飙,上映第七天,票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堪称票房的黑马。

电影《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继2015年《夏洛特烦恼》之后的又一部喜剧。

由斯立文化、开心麻花、影行天下出品,周申、刘露编剧导演的喜剧电影,由任素汐、大力、刘帅良等主演,该片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

这是一部有着黑色幽默的喜剧,它幽默中有酸楚,荒诞中有反思。

好故事是一切的源头。

一群“品行不端”的知识分子怀揣着共同的教育梦想来到偏远荒凉的小山村开办了一所小学,谎报了一头驴为英语老师,秘密即将揭穿之时,一个神奇天才拯救了大家,可“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个天才也彻底打破了这里的安宁。

一、从真实走向虚构,生活与艺术的交织影片的开头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1942年中国。

1942让人想起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有一种沉重之感。

1942年,中国仍然处在激烈的抗日战争之中,中国人民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社会如此动荡,而在这偏远的小山村似乎有一块安静的土地,似乌托邦一般的存在,但真的是这样吗?这样一个看似远离喧嚣、纷乱的乐土,是被遗忘的角落。

它成了知识分子梦想的一块试验田,这些知识分子是遭遇了不公而躲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梦想。

影片中承载着知识分子梦想的土地却是如此的贫瘠。

色彩是人与物的自然特征。

开心麻花喜剧《驴得水》观后感800字

开心麻花喜剧《驴得水》观后感800字

开心麻花喜剧《驴得水》观后感800字电影《驴得水》的上映引发了强烈的轰动,过硬品质更是打动了著名演员姚晨在内的众多明星。

姚晨在看过电影后深夜连发两条微博,对电影大加赞赏,更表示:“对整个团队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开心麻花喜剧《驴得水》观后感800字电影《驴得水》正在全国热映,影片以过硬的品质、超强的口碑,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很多观众为这部电影的品质“震惊”。

今日片方再曝一支特辑,导演周申、刘露现身讲述幕后故事。

从特辑看出,《驴得水》收获超强口碑并不是偶然,导演、主演与所有主创的坚持造就了这部年度佳片的轰动。

影片以扎实品质打动无数观众,姚晨在看过电影后亦甘愿力挺,并表达了对主创由衷的敬意。

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加,电影在各网络平台的评分不降反升,豆瓣5星更反超成最大占比,更以的高分成为XX国产最佳喜剧片,亦是截至目前XX院线国产电影并列第一,人心所向可见一斑。

电影《驴得水》上映后,以扎实的品质、独特的魅力震惊了观众。

无数观众表示,没想到能在影院中看到这么精彩的国产电影,更有不少观众评价这部电影是自己心中的“年度最佳”。

今日片方再曝一支特辑,周申、刘露两位导演现身,一起讲述影片幕后的故事。

这支特辑也解释了,电影的品质何以会如此扎实过硬:电影正式拍摄前,经历了一个月的排练、一个月的试拍;导演要求演员必须在拍摄地体验生活:“演员一去就穿着戏里的服装,生活在那儿,衣服都是自然穿旧的。

”对于最终的成果,导演表示这与很多业内前辈的帮助密不可分,包括摄影指导林良忠老师的支持。

导演刘露表示,这可能就是吸引力法则:“当你自己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情,你会把身边越来越多和你一样的人吸引过来。

”口碑强劲收获无数“自来水”评分走高获赞“惊艳!”电影《驴得水》的上映引发了强烈的轰动,过硬品质更是打动了著名演员姚晨在内的众多明星。

姚晨在看过电影后深夜连发两条微博,对电影大加赞赏,更表示:“对整个团队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驴得水》是由中国导演周申、刘露联合执导的一部剧情喜剧电影,于2016年上映。

这部电影改编自漫画家曹文轩的作品《驴得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和情感的故事。

在观看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并对其展现的主题和情节进行了思考。

剧情概要影片讲述了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农民工富贵在打工过程中与其他工友失散,然后他遇到了一个相貌横向分离的男子胖子李,他们一起渴望去北京看病,最终筹集了一些钱,买了一头驴,计划骑着驴去北京,希望能在那里找到胖子李的未婚妻瑞丽。

主题探讨人生的困境与选择电影通过展现富贵和胖子李的旅途,深刻地揭示了农民工的生活和困境。

他们在打工的过程中经历了苦难和不公平待遇,在生活中承受着压力和困扰。

他们的选择是面对困境还是放弃,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富贵和胖子李选择了坚持梦想,不顾一切去寻求改变。

渴望和希望电影中的富贵和胖子李不断地挑战自己,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并达到目标。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深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

在追寻瑞丽的路上,他们不断面临各种问题和挫折,但他们从未丧失希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

人情冷暖电影中展示了人情冷暖的两面性。

富贵和胖子李在路上遭遇了许多陌生人的帮助,这些善良的人们给予了他们援助,鼓励他们继续前进。

但电影也展示了社会的残酷与冷漠,富贵和胖子李在路上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和欺负。

这种反差带给观众深深的触动,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冷暖。

观后感这部电影以幽默和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和情感的故事。

导演通过展示农民工的生活和困境,让观众对其境遇产生共鸣和思考。

影片通过对希望、困境和人情冷暖等主题的探讨,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感悟。

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会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这样的电影给予我们勇气和信心,让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电影中的富贵和胖子李的坚持和勇敢,让我深受鼓舞。

此外,电影也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冷暖。

驴得水 影评

驴得水 影评

驴得水影评电影《驴得水》:一场触动心灵的旅程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有幸观看了这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驴得水》。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而深刻的故事情节,以及饱含情感的演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电影的剧情令人难以忽视。

《驴得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旅程,他为了寻找一头驴子,踏上了一段令人艰辛的徒步旅行。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在其中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主人公的旅程,观众们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世界,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奈和坚持的力量。

其次,电影的演技令人难以忽视。

主演们的出色表演使得观众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主人公在旅途中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挫折,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观众。

他们的演技不仅仅是演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和情感的释放。

此外,电影的摄影和音效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摄影师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将旅途中的美景和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旅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曲折。

同时,音效的运用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喜悲哀乐。

最后,电影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感觉是共鸣。

《驴得水》中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这种坚持和勇气令人敬佩,同时也让我深思自己的人生。

电影通过主人公的旅程,向观众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明白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电影《驴得水》通过其真实而深刻的故事情节,出色的演技,精美的摄影和音效,以及触动人心的共鸣点,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旅程。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艺术杰作。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留在观众的心中,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周新片」《驴得水》说了一个荒谬的故事,值得看

「本周新片」《驴得水》说了一个荒谬的故事,值得看

「本周新片」《驴得水》说了一个荒谬的故事,值得看开心麻花的第二部话剧改编电影《驴得水》本周上映。

电影之前发的预告片,参杂着乡村画风和低俗段子,实在看不出来笑点在哪。

但我们看过正片之后,发现它其实表达的东西远比《夏洛特烦恼》“高级”,前半段是喜剧,后半段是荒诞和悲剧。

它所有的东西都披着“民国戏”的遮羞布,都是为了“方便”讲出来。

《驴得水》你可能从片名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或者按照开心麻花的调性,猜测它是一部民国版《夏洛特烦恼》,“直男癌的幻想喜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驴得水》会给你点惊喜。

它其实讲了一个框架很经典的讽刺喜剧故事。

俄国小说家果戈理 1836 年写过一部《钦差大臣》,讲了一个富二代打赌输了,正一筹莫展,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

《驴得水》的故事就是这个主题。

“驴得水”是一头毛驴,但也是一位“老师”。

这件事情听起来奇怪,但估计你听到真相也就秒懂了:就是乡村学校的几位老师,因为想要多拿点钱,编造出了一位英文老师,多占一个“编制”。

某一天,电报发过来,“特派员”要来视察了——他点名要查“驴得水”老师。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讽刺一种“劣根性”,不管是制度上的,还是人性中的。

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代表了一个“典型”。

老师们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在压力下来之后,自私、贪婪、懦弱……就全都爆发出来了。

这种人物设定难免有些“脸谱化”,但是在这个故事之中并不会突兀。

尤其是,你难免会怀疑,如果你在那种“境地”之中,会比他们更怂。

这些人就是要表达一句台词,“Incredible China”。

最核心的角色,是女主角张一曼。

她以女性的身份,承担荒谬的结果。

但这部电影有一些缺憾,最关键的一点,是它在观感上太像一部“话剧”了——尤其是开头你还没进去故事的时候。

实际上电影本身改动的确就不大。

不过变成上银幕,算是能够让更多观众看到它。

《但丁密码》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的冒险又开始了。

驴得水所揭示的主题与意义

驴得水所揭示的主题与意义

驴得水所揭示的主题与意义
《驴得水》是一个古老但又有深刻寓意的故事,它让我们了解到智慧是赢得成功的关键。

故事讲述了一只懒洋洋的驴子慢慢学会如何赢得水,而被它超越了同一时期的所有动物。

一开始,整个谷子里每个动物都试图喝到水,但它们都无能为力,连一只驴都没有。

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而驴多次找寻池子的水也以失败告终。

但是,驴把它的智慧运用到了现实之中,它使用它的牙齿把池子的牧草切成小块,然后又被驴塞到了池子的水洼中,最终,水面升起了,让它喝到了水。

这一展现驴的聪明智慧,成了他能得到水的关键所在,也让他胜过了同时期的所有动物。

虽然这代表了一种自我主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强调一种基本的生活真理:“智慧胜于勇气”。

在完成我们的工作和使命时,保持冷静和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古老的故事“驴得水”,提示我们,像驴那样,用智慧为我们的行动赢取最后的胜利,而不是用短暂的勇气。

归根结底,驴得水的深刻寓意就是提醒我们,智慧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勇气。

一份智慧和努力,可以改变许多事情。

我们可以用最后胜利,来完成我们最终的梦想。

只要我们用心去努力,用我们最好的能力拼搏,一切都是可能的。

浅谈荒诞喜剧电影《驴得水》的人物形象

浅谈荒诞喜剧电影《驴得水》的人物形象

浅谈荒诞喜剧电影《驴得水》的人物形象《驴得水》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周申和闫非执导的荒诞喜剧电影,于2016年上映,以一部荒诞喜剧的形式展现了一群普通人在生活中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不同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角色形象,传达了导演对生活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就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浅谈。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了主角程勇、宗琦、王艺和李金。

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性格特点,通过在影片中的表现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展现了各自的个性魅力。

首先是主角程勇,他是一位因生意失败而欠下巨款的创业者,同时还是一个闯入行业的职业车手。

程勇身上既有着单纯善良的一面,又有着冷静果敢的一面。

他的形象给人一种悲壮又滑稽的感觉,他总是在艰难困苦中苦苦挣扎,然而又总是在笑料不断中踉跄前行。

程勇这一形象,将让观众在欢笑之余,对生活中无奈的一面产生共鸣。

宗琦则是一个自负又心直口快的年轻小伙。

他是程勇的好友兼合伙人,整个影片中他的幽默和可爱让他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喜剧人物。

宗琦这一形象展现了一种无畏执着的勇气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每一个困难面前,他总是会用他的智慧和幽默来化解融化掉,使得他这一形象在影片中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

王艺是一个在网吧打工的名副其实的网瘾少年。

他的形象是整个电影中最滑稽的一个,他的荒诞和可爱,总是为观众们带来笑料不断的欢笑。

在整个影片的情节中,王艺的形象不仅展示了一种无所畏惧的可爱,更传达了对生活无尽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一形象使得王艺成为了整个电影中最吸睛也是最感人的一个人物。

最后是李金,她是一个丧偶又带着孩子的女人。

她的形象是整个电影中最酷炫,同时也是最感人的一个。

她在整个影片中的表现,展现了一个堪称打不死的凤凰一般的女性特质,让观众们在欢笑之余也能从她身上看到一种深刻的人性温暖。

她的形象不仅代表着对生活的乐观,更代表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对家庭的无限珍惜。

《驴得水》中的这一系列形象都非常鲜明,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质,他们与生活的各种无奈和困境相互交织,不断在欢笑和悲凉之间变幻。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评价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评价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评价《驴得水》是由中国导演周申执导的一部荒诞喜剧电影,该片以一个乡村男人的奇幻冒险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幽默的对白,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荒谬和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接下来,我将对《驴得水》进行观后感评价。

首先,电影《驴得水》的一大亮点是其独特的拍摄风格和编剧手法。

整部电影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和风格,像是幻想、喜剧以及荒诞,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导演采用了许多哏式的幽默手法,如夸张的肢体语言表演、对白中的双关语和搞笑的节奏感,使影片充满了笑点和娱乐性。

此外,导演还运用了一些幻想元素,突出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变化,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和思考深度。

其次,影片的剧情设置和人物塑造也非常出色。

故事以一个乡村男人梅念笙的冒险经历为主线,通过他与一只骡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公和荒谬。

梅念笙是一个无趣的乡镇干部,他的生活毫无激情可言,但他内心深处渴望着改变和冒险。

当他决定要把自己的驴卖掉并赴重庆旅游时,意想不到的故事便开始了。

影片通过描绘梅念笙与他所遇到的各种人物的交流与互动,展现出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冲突。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与梅念笙有着相似遭遇的饭店老板娘杨洋,她的坚强和乐观正能量给梅念笙带来了启示和力量。

此外,电影还借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表达导演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骡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形象,象征着那些默默承受不公和荒谬的普通人;而电影中的典型小人物和奇怪的经历,则代表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导演通过这些象征手法,向观众传递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不仅会感到许多情节的荒谬和可笑,还会反思和思考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对当代社会有所警醒。

总体来说,电影《驴得水》是一部充满幽默和思考的荒诞喜剧。

它通过独特的拍摄风格和编剧手法,以及深入的社会观察,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是一部讲述中国农村生活的电影,影片以富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辛酸和压抑,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首先,影片通过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生活面貌。

电影中的主人公田润生和他的驴,是农村生活的缩影。

在田润生和他的驴的身上,可以看到农民生活的辛酸和压抑,以及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影片还通过表现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展示了中国城乡差距的现实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和发展问题的思考。

其次,影片通过田润生和他的伙伴们的人生追求,表现了人类对于幸福和自由的追求。

电影中的田润生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是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追求,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渴望自由和尊严。

他的努力和坚持,让人们看到了人类对于幸福和自由的追求是普遍的,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

最后,影片也通过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关注,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影片中的驴和田润生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农村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文化”和“三农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伦理道德”,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总之,《驴得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它通过真实而细致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性追
求,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社会公平、自由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驴得水》中的民俗象征和文化隐喻

《驴得水》中的民俗象征和文化隐喻

《驴得水》中的民俗象征和文化隐喻
曹家瑶
【期刊名称】《河北画报》
【年(卷),期】2022()14
【摘要】《驴得水》是周申和刘露执导的以民国为背景的黑色幽默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1942年远在战火之外的晋北乡村小学,一群教师为了物资和水源而虚报名额,而后应付教育局特派员以及美国慈善家的调查引发的荒诞离奇的故事。

该电影以民族寓言的深刻角度尖锐地揭露了人性的复杂和时代交界的文化冲突,本文以民俗文化学的角度探讨该电影空镜头中的大量民俗意象以及此种象征对情节的文化映射和隐喻,从而展现出作为传统文化的民俗的两面性,以及对人民心理的强大影响。

【总页数】3页(P194-196)
【作者】曹家瑶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水的生命隐喻与文化象征意义——从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看汪曾祺的人生智慧
2.谈电影《驴得水》中的文学隐喻
3.《驴得水》:陌生化、隐喻与象征的符码世界
4.概念整合理论下电影《驴得水》中多模态隐喻的意象构建与解读
5.隐喻•交融•枢纽:民俗体育活动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功能表征——以罗锦社龙舟竞渡为个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第29卷第2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03月㊀V o l.29㊀N o.2㊀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M a r.2019«驴得水»:陌生化㊁隐喻与象征的符码世界詹晓雨(四川传媒学院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1745)摘㊀要:从维克多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出发,来分析电影«驴得水»象征符号的建构是一个很独特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驴得水»中驴㊁貂皮大衣㊁头发㊁彩球等形象的陌生化编码手法及其带来的独特隐喻意义,阐述陌生化理论对于影像符号表意的重要意义.关键词:陌生化;驴得水;隐喻;象征符号中图分类号:J90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5248(2019)02-0151-05㊀㊀青年导演周深㊁刘露导演的电影«驴得水»以1942年的中国农村教育生态为背景,讲述了以孙校长为首的一群农村教师因为一次虚假上报引发的一连串故事.本来自得其乐的一群农村教育知识分子,因为上级特派员的突然检查,而逐渐暴露出知识分子的性格缺陷.为了维护孙校长的 农村教育实验 梦,一群人撒了一个又一个谎,一句 做大事不拘小节 让他们的欲望㊁矛盾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最终酿成了张一曼自杀㊁众人受处分的悲剧.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㊁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本片还有一个亮点 象征符号的建构.象征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除了自身具有的物理属性外,在表意层面都能发挥重大作用.形式主义试图探究艺术作品如何运用特殊的结构形式,为欣赏者延长艺术审美过程.陌生化理论强调文学的内部规律,它打破了象征主义一直致力于探讨文学的外部关系,从结构层面分析作品如何艰深化,从而延长欣赏者从物理属性到象征意义间的感知过程.电影«驴得水»中通过一系列象征符号的建构,形成自己的一条象征符号链,串起了人物之间关系,并对人物本质性格进行隐形喻指.在建构手法上,影片采用了异化能指㊁嵌入叙事㊁象征意义陌生化等方式,聚焦观众注意力,同时增强影片艺术性.1㊀被陌生化的能指维克多 什克罗夫斯基关于陌生化手法的探讨主要是能指层面的陌生化,他认为 奇异化 的形式体现更有利于帮助人们摆脱对事物的自动化认知,[2]而更加注重感知的过程,从而延长了感知过程,即审美过程.尽管什克罗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是针对文学的艺术性做的探讨,但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电影艺术,其艺术性是处于同一艺术层面的.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如果仅仅只是运用新的技术对现实进行简单的重现,无法称之为艺术.[2]电影艺术性的体现同样需要将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唤醒,从与习惯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使人们 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使石头成之为石头 .电影的能指除了指涉电影影像的物质存在本身还包含关于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想象的存在,«驴得水»中构建的驴㊁貂皮大衣㊁头发㊁彩球等意象,虽在影片中的镜头不多,但在观众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个想象的存在,这种想象的存在指向的是拉康 三界说 中的想象界.能指的概念来源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他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能指是语言的声音形象.151收稿日期:2019-01-20作者简介:詹晓雨(1989 ),女,河北承德人.助教,主要从事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编导研究.㊀2019年第2期詹晓雨:«驴得水»:陌生化㊁隐喻与象征的符码世界随着理论的变迁,能指一词被运用到电影符号学当中,并由此获得了在电影符号学中的新的意义.克里斯汀 麦茨的«想象的能指»一书中认为,电影的能指是为了让所摄之物成为隐喻或象征而存在的,而剧本要表达的意义与影像的符码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所指.在«驴得水»中,驴㊁貂皮大衣㊁头发㊁彩球等意象形成组合关系构成一条异化能指链.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驴的镜头,是驴脖子上挂的写着 得水 的姓名牌的特写镜头.驴不会说话,电影中也没有像托尔斯泰那样采取动物的叙述视角来进行异化,但影片中所有关于这头驴的镜头㊁台词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拟人化的 驴得水 的形象.孙佳在谈及驴的台词中多次进行了这种拟人化的处理. 驴棚没了得水住哪? 得水不会说话了 我给驴得水吃了响声散,现在驴得水能说话啦! 等将驴作为拟人化的形象进行的台词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影片中关于貂皮大衣㊁头发㊁彩球等形象也设计了专门的情景,采用一种轻松戏谑的方式进行符号建构.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在能指层面具有先天的陌生化优势.在«作为形式的艺术»一文中,什克罗夫斯基肯定了诗作为一种形象思维方式的存在,在阅读诗歌时,我们能产生 过程的相对轻松感 .[3]由于影像具有动态直观性,这种 相对轻松感 在电影欣赏的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影像符号与自然事物一样具有真实可观性,人们的观影过程与日常认知过程具有无比的相似性.这种形象感知对节约创造力这样的规律同样适用,但电影语言相对于自然事物的关系,与诗歌语言与一般语言的关系类似,电影语言具有某种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的东西.并非所有自然事物都能成为电影符号,并非所有电影符号都在自然中得以体现.电影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首先,电影的编码过程同时也是影像语言的选择与组合过程.人的注意力有限,信息量并不能保证信息的接受率,相反地,冗余信息对信息的接受度可能起反作用.[4]一部电影的时长有限,能在有限的时长提供最多的信息并进行最丰富的表意行为,必须对影像语言进行选择并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组合.对于影像语言的选择,爱泼斯坦将其称为 上镜头性 .其次,作为蒙太奇理论支撑的格式塔心理学表明,人们可以根据给出的部分信息将剩余信息补充完整.[5]就叙事层面而言,为影片选取尽可能少的尽头完成尽可能多的叙事任务提供可能;从象征表意角度而言,象征符号的建构形式决定了形象背后更为深刻的表意目的和隐喻效果.叙事与隐喻是影片成为作品的关键因素,二者在影像符号的建构过程中相互交叉㊁相互促进.前者运用一般影像符号,对影片叙事人物㊁叙事时间㊁叙事空间㊁叙事结构形成总体性架构,叙事语言就像诗歌中的一般语言,是作为实际思维的手段.后者则需要构建独特的象征符号系统,通过转喻㊁隐喻等手法是影像符号陌生化,表达画面内容以外的意义.这种叙事语言与象征语言的划分有助于我们理解符号在影片中承担的不同任务,但从根本上说,不存在完全的叙事,也不存在完全的隐喻,即使是被认为最具有隐喻意味的诗的电影也依然或多或少包含叙事的成分,而在主流电影中,也不存在纯叙事的电影,符号的叙事与表意相辅相成,互为皈依.不管是叙事和表意,我们对符号的读解都服从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过程,至于自动补充的完整度则更多地取决于解码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想象的能指的作用下,我们对于相同符号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再者,影像表现事物的特征更加的固定,这使得内容信息更加突出化.语言中关于事物的概念一旦转变为影像,概念的事物便转化为影像的事物,所指向的便不再是某个抽象概念而是具有有限的㊁固定的特征的具体事物形象.因此,电影进行的是比文学㊁诗歌更为具体的形象思维.电影自身具备的一系列独特规律使得电影的影像符号获得了的天生的陌生化优势.陌生化又被称为奇异化,形式主义强调运用艺术性要从艺术自身的形式构成中进行探索,电影的艺术性便要从特殊的影像象征符号的建构中进行探索.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电影«驴得水»中尖锐的讽刺让人印象深刻,好的电影能将所要表达的意图藏于画面中,«驴得水»中建构了诸多具有隐喻色彩的符号,将创作者的话语很好地隐藏在影像背后.这些特殊的象征符号,同时也是影片艺术性的来251㊀詹晓雨:«驴得水»:陌生化㊁隐喻与象征的符码世界2019年第2期源,诸多陌生化的处理使得观众的目光不知不觉投入到这些形象上,从而延长了影片的审美过程,达到了艺术性的效果.2㊀嵌入叙事的象征象征符号参与叙事的过程中,本身便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深深嵌入叙事中的整体感就是陌生化的自觉性.什克罗夫斯基提出 本事 和 情节 的概念,作为素材的一系列 本事 变成小说 情节 时,必须经过作家的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的新面貌,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就越高.这种将现实加以陌生化的手法用于对象征符号的建构上更有利于符号及隐喻的突出.克里斯汀 麦茨也认为: 电影语言,首先是对一个情节的具体表述,而艺术效果即使在实体上与影片为我们交代故事时的语义行为不可分离,它仍然是另一个表意层次.在电影«驴得水»中,驴㊁貂皮大衣㊁头发㊁彩球等象征符号在叙事中承担起了重要作用,既作为故事的发展动力,同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2.1㊀作为故事发展动力故事由一头驴的赡养费开始,既缺钱又缺水的农村小学,不得不养驴给大家拉水喝.养驴的钱从哪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孙校长将驴上报为一名英语老师 吕得水 ,并将 吕得水 老师的工资用来养驴.拿上面拨下来的钱养驴,学校老师们也是迫不得已,如果计划能一直正常进行下去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然而,上级特派员的视察却破坏了这个计划,为了不受惩罚,并继续拿到养驴的费用,大家决定让 铜匠 来冒充 吕得水 老师.从此,驴的 真实身份 便成为大家拼命隐藏的对象,而孙佳一句无意的 驴得水能说话啦! 差点捅破了大家苦苦维持的谎言.就在所有人都在用一个谎来圆另一个谎时,本来为养驴而撒的谎最后却要杀驴来圆.2.2㊀人物形象塑造与转变«驴得水»中的象征符号建构不是独立于人物的,而是与人物个性㊁命运息息相关的.驴与铜匠形象的重合㊁貂皮大衣与裴魁山本性的暴露㊁头发与张一曼部分与整体的关系㊁彩球与孙佳周铁男纯真的性格.铜匠还是朴实的铜匠时,驴还是勤勤恳恳拉水的驴,铜匠被禁言时,驴也失声.铜匠被人说是 牲口 ,他在接受教育之前确实如驴一样蒙昧,但同时也像驴一样朴实.铜匠彻底变成 吕得水 之后,驴被杀了,驴的消失同时带走了铜匠的质朴,是铜匠性格转变的另一种呈现.作为道具的貂皮大衣,就像一件兽性的外衣,将裴魁山本质中的残酷兽性彻底展现出来.失去了头发的张一曼,从那个想要过得自在点的女子变成了那个 什么都别听,什么都别管 的疯子.周铁男从那个送孙佳彩球的正直青年变成唯唯诺诺的跟班.3㊀象征意义的陌生化3.1㊀驴的拟人化作为牲口的驴拥有孙佳给它取的名字 得水.对影片人物而言,驴是学校养得家畜,双方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学校喂养 得水 ,驴 得水 给老师们拉水.然而这一正常的饲养关系在影片中却与正常情况不同,饲养驴的钱同样是以驴的名义获得的,学校老师们与驴 得水 之间的饲养关系存在异化现象,这也是影片矛盾的源头.拿上面拨下来的钱养驴,学校老师们也是迫不得已,如果计划能一直正常进行下去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然而,上级特派员的视察却破坏了这个计划,为了不受惩罚,大家决定让 铜匠 来冒充 吕得水 老师.而就在大家一门心思训练铜匠的时候,驴突然不 说话 了.驴本不会说话,影片中强调驴的 失声 既是作为影片的笑料存在,也是将驴的形象进一步地拟人化.正常情况下,驴叫还是不叫本是生物自然的生理现象,而影片中的驴 得水 在被铜匠冒充之后,是作为一个被隐藏的对象,此时驴 得水 突然失声并非自然的生理现象,而是象征着驴 得水 被剥夺的身份和话语权力,以及自身被主宰的命运.随后,冒充 吕得水 老师的铜匠也被校长禁止说话. 驴得水 和 吕得水 的双重失声更进一步地将驴的话语权与人的话语权相连接,此时,驴和人都是被代表的对象.而后,孙佳给 驴得水 吃了人用的响声散,驴能 说话 了, 吕得水 也能说话了.铜匠扮演的 吕得水 向特派员展现了惊人的 才能 ,并获得了资助资格.铜匠以 吕得水 的名义给学校带来了利益, 驴得水 和 吕得水 都获得了说话的权351㊀2019年第2期詹晓雨:«驴得水»:陌生化㊁隐喻与象征的符码世界利.然而,风波之后,铜匠依然是铜匠,却不再是原来的铜匠,驴得水依然是原来的驴得水.受过教育的铜匠丢失了淳朴的品质,想要彻底变成 吕得水 老师,他开始追逐利益并对张一曼疯狂报复,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为学校拉水的 驴得水 ,在学校摆脱资金困境后,走向了毁灭的命运.影片中通过铜匠媳妇之口说出: 你们才是牲口. 在«驴得水»中,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将利益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相反地, 驴得水 这样一只牲口,为大家带来了利益,为他们提供生活必需品,最后还要被宰杀.这种泯灭人性的残忍就算以教育为目的也并不能合理化.在«驴得水»这部影片中, 驴 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 拟人化 的形象,这种拟人化既表现在它在影片中被上报成一名老师,也体现在驴的命运与人物命运的高度重合上. 驴得水 经历了被赡养 被作为利益工具 被隐藏 被杀害的生命历程.观之女主角张一曼,同样经历了类似的命运.张一曼受恩于孙校长,她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为了学校的利益,她愿意用身体去 睡服 铜匠.尽管这种做法可能更多出于对自己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否认她被当做利益工具这一事实.不管是 驴得水 还是张一曼,当自身的存在与更大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便被隐藏甚至被毁灭.什克罗夫斯基认为: 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意义易于被我们理解,而是制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受,即产生 视觉 ,而非 认知 . 将这种结论用于电影批评中,很容易产生对 视觉 的误解.这里的 视觉 化并不是指将所有的形象都用镜头呈现,而是与诗歌的 视觉 类似,是指用能够形成想象的视觉形象,这种想象的视觉形象促使人们对于形象的进一步感知,察觉到与大家习以为常的形象的异样,形成想象的能指.3.2㊀貂皮大衣:欲望化的符码貂皮大衣作为象征符号进行陌生化建构的技巧之一是采取差异化手法.影片中以孙校长为首的四人为了理想中的农村教育实验才留在偏僻的农村,而就在大家都穿着清凉又朴素的夏天,裴魁山突然穿着华丽的貂皮大衣登场,成为其他三人嘲弄的对象,同时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貂皮大衣之上.影片前半段,四人为了教育愿意牺牲个人利益,生活艰难到连喝水都困难,却没有人抱怨,依然固守贫苦.貂皮大衣的出现与以往的形象显得如此格格不入.此外,貂皮大衣的每次出现都伴随着人物的性格转变.与貂皮大衣直接关联的两个人分别是:裴魁山和铜匠.貂皮大衣首次出现在裴魁山性格转变之时,穿上貂皮大衣之后的裴魁山彻底撕去了之前伪善的面具,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为了成就自己的利益,他的貂皮大衣被铜匠抢了过去.受教育之后的铜匠,也意识到这世界上的金钱权利如此诱人,那个朴实的铜匠已然死去,只剩下一个觊觎貂皮大衣并贪婪㊁残忍的 吕得水 老师.貂皮大衣由兽皮做成,象征着财富㊁权利,同时也象征着残忍的兽性.影片中建构的貂皮大衣这一象征符号,它与剧中人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貂皮大衣不再只是作为装扮的衣物,而是作为一种被追逐的欲望化的形象.«驴得水»中,差异化手法使得貂皮大衣成为一个醒目的形象,不仅剧中人物向它投向了或鄙夷或觊觎的眼神,坐在屏幕前的观众也形成感知的延续,对貂皮大衣所代表的野兽化㊁欲望化的含义进行思索.3.3㊀头发:作为情感寄托符号影片中出现了四次,每一次头发的出现都作为不同的象征符号,代表不同的含义.第一次为驴棚着火,孙佳的头发被烧了一些,于是张一曼给她剪成了短发.孙佳是个纯真烂漫的姑娘,她努力地保护 驴得水 ,却一次次地受到打击,驴棚被烧只是一个开始.她没有办法掌握驴的命运,更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二次是张一曼送给铜匠的头发,这一缕头发是张一曼的情丝.不得不说,张一曼是一个滥情的人,她的感情就像自己的发丝一样自由洒脱.铜匠回家之前想要确定与张一曼的关系,但想活得自在点的张一曼不能和铜匠确定任何关系,只能留下发丝给铜匠做个念想.这二人的感情也正是以张一曼剪下来的这一缕头发作为载体,一直存放在铜匠那里.第三次出现是张一曼与铜匠感情破裂以后,铜匠丢弃了张一曼送的 情丝 .特写镜头中,张一曼呆呆地看着铜匠,她并不想出卖铜匠也不想如451㊀詹晓雨:«驴得水»:陌生化㊁隐喻与象征的符码世界2019年第2期此狠心,但利益面前,根本由不得她选择.那缕头发慢慢从铜匠手中滑落,随之滑落的是铜匠最淳朴的心思.此后,铜匠彻底转变为一个冷酷残忍的利益追求者.第四次是张一曼头发被剪,作为女人魅力象征的头发被一群男人残忍剪去,而这群男人曾经是张一曼身边最熟悉的人.张一曼失去的不只是自己一头秀发,更是失去了决定自己感情的能力.她最渴望的自由也已经成为不能实现的梦想.头发作为意象四次出现,既是重复也是深化.四次重复,以及特写镜头的突出展现,将观众的目光聚焦到头发这一符号上.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刻意去感受头发的意义.正如什克罗夫斯基所说: 事物被感受若干次之后开始通过认知来感受:事物就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这一点,但看不见它. 而通过在影片中的重复,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感知头发的存在.就如张一曼头发被剪得不堪入目时,我们会感到惋惜一样,头发这一意象开始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情绪.头发对于女孩来说,是单纯㊁美丽的象征,而对于女人,头发还是情感的寄托.从孙佳到张一曼,头发展现了女孩到女人的情感变化.同样是剪发,第一次张一曼给孙佳剪发的画面是美好的㊁恬静的,而后来张一曼头发被剪时,画面却是残忍的㊁疯狂的.3.4㊀彩球:作为理想追求的象征符号彩球前几次出现都是作为周铁男与孙佳逗乐的道具,彩球鲜艳的色彩与少男少女之间的嬉笑打闹构成了衣服清新和谐的画面.耿直的周铁男与纯真的孙佳,青年男女之间简单情感不断滋生.彩球与其他象征符号相比更具动态性,其质地具有弹性,充满生命力,就如同周铁男和孙佳,既年轻躁动又充满活力.而在电影最后一幕,彩球被磕绊了一下便散落在山坡.电影采用了慢镜头来展现彩球散落的画面,将彩球飞快的运动冻结,散落的彩球最终连这缓慢的跳动也会逐渐弱化,在这一刻,我们才恍然意识到,这动荡的彩球不只是感情的无处安放,更是理想追求的散落.孙校长㊁裴魁山㊁周铁男㊁张一曼四人的教育理想,张一曼的自由梦想都像散落一地的彩球回不到以前.结㊀语影片中通过对自然事物的陌生化编码而建构了一个个具有隐喻意味的象征符号.用陌生化理论对电影进行分析,对于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陌生化技巧产生的间离效果能帮助电影语言不至于落入对现实亦步亦趋的俗套.参考文献:[1]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125.[2]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 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J].北方论丛.2004(1):25-29.[3]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98.[4]王㊀露.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陌生化理论解读[J].电影文学.2014(7):63-66.[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6.[责任编辑㊀加晓昕]D e f a m i l i a r i z a t i o n,M e t a p h o r a n dS y m b o l i s mi n M r.D o n k e yZ H A N X i a o y u(D i g i t a lM e d i u ma n dD e s i g n i n g S c h o o l o f S i c h u a n M e d i aC o mm u n i c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y,C h e n g d uS i c h u a n611745,C h i n a)㊀A b s t r a c t:The construction of symbolic signals in Mr.Donkey is analyzed with the theory of defamiliarization by Victor Skrovskiy.In the drama,donkey,mink coat,hair and colored ball are all defamiliarized and then have a metaphorical meaning, which shows defamiliarization has a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ression of film signs.㊀K e y w o r d s:defamiliarization;Mr.Donkey;metaphor;symbolic sign5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