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合集下载

《渔家傲·秋思》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词四首

词牌格律
词牌简介
渔家傲是词牌名,又名《吴门柳》、《渔父乐》。其格律为双调六十二字,前后 段各五句、五仄韵。
格律示例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就是按照渔家傲的格律创作的。
02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 剿”
创作背景
• 第一次大“围剿”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相关,当时毛 泽东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抵御西夏
当时,西夏经常侵犯宋的边疆,北宋朝廷为了抵御西夏的入侵,特地派遣范 仲淹到陕西担任经略安抚使。范仲淹在任职期间,为了鼓舞士气,写下了这 首词。
内容概述
描述边塞风光
这首词上片写景,描摹了塞下的秋景,突出了边塞的荒凉。 下片抒情,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 怀。
表现爱国热情
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表达了将士 们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坚守边疆、 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勇气。
内容概述
• 这首词描写了红军将士在反“围剿”斗争中的英勇顽强和 斗志坚定。上片描述了红军所处的险恶环境和敌我态势, 下片则表达了红军将士的战斗豪情和胜利信心。整首词气 势磅礴,寓意深刻,表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艺术 才华。
词牌格律
• 《渔家傲》是词牌名,属于双调,上下片各五句、七韵, 共42个字。上片第三、四句和下片第三、四句为前后句对 ,上片最后两句和下片最后两句为单句对。
内容概述
• 这首词反映了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的情况和毛泽东对革 命战争的深刻思考。上片描述了战争的场面和气氛,下片则 表达了胜利后的喜悦和展望未来的信心。整首词气势磅礴, 寓意深刻,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诗词才华和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词牌格律
词牌
渔家傲,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1.诗人范仲淹简介2.诗歌创作背景二、渔家傲秋思全诗原文三、诗歌主题及意境解析1.秋思主题2.渔家傲的意象与意境四、诗歌艺术特点1.范仲淹的写作风格2.诗歌的表现手法五、诗歌影响及意义1.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正文:一、诗歌背景介绍《渔家傲·秋思》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范仲淹(989 年-1052 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渔家傲·秋思》创作于北宋仁宗年间,时值秋日,范仲淹登高远眺,见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船晚唱,触发了他对故乡和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二、渔家傲秋思全诗原文塞上长城空自许,临风三唱泪先流。

北望青楼,不尽长安,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诗歌主题及意境解析1.秋思主题《渔家傲·秋思》以秋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范仲淹对故乡和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长城”、“临风三唱”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以“青楼”、“长安”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2.渔家傲的意象与意境诗中的“渔家傲”是一个意境优美的意象。

渔家傲代表了诗人在世俗纷争中保持高洁品质、坚守理想的品格。

同时,渔家傲的意象还传达出诗人身处逆境,仍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四、诗歌艺术特点1.范仲淹的写作风格范仲淹的诗歌风格独特,他擅长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运用了长城、临风、青楼、长安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将诗人的理想、抱负、思念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诗歌的表现手法《渔家傲·秋思》采用了抒情、写景、叙事等多种表现手法。

诗中既有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又有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使诗歌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韵味。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的译文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的译文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的译文一、原文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扩展资料点评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

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渔家傲范仲淹古诗翻译

渔家傲范仲淹古诗翻译

渔家傲范仲淹古诗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渔家傲范仲淹古诗翻译渔家傲范仲淹古诗翻译《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
摘要:
1.全文概述
2.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3.诗句解析
4.诗歌主题及意义
5.艺术特点
正文:
1.全文概述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抒怀词。

词作描绘了边塞秋天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词中以壮丽的景色、独特的边塞氛围以及深沉的情感抒发,使这首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2.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在此期间,他亲自参与边事,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验。

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3.诗句解析
词作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描绘了边塞秋天的景色,与中原地区相比,这里荒凉异常。

大雁南飞,毫无留恋。

接下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边塞的紧张氛围,连绵的山峰、烽烟
弥漫,夕阳西下,孤城紧闭。

词的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一杯浊酒消解不了对家乡的思念,而战事未平,无法回归家乡。

最后“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描绘了夜晚寒冷的景象,官兵无法入睡,将军白发,征夫落泪,表达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作者的忧虑。

4.诗歌主题及意义
《渔家傲·秋思》以边塞秋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荒凉、紧张的边塞画卷。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赏析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
北宋时期,边疆战争频繁,民族 矛盾尖锐。《渔家傲·秋思》正 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 的艺术成就,在北宋文坛上占有
重要地位。
《渔家傲·秋思》对后世的边塞 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
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诗词内容解析
全文朗读与字词注释
01
全文朗读
普遍性
范仲淹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具有 普遍性,不仅适用于他自己所处 的时代和环境,也能够跨越时空 传递给后世的读者。这种普遍性 使得这首诗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艺术性
范仲淹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 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这 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读者在 欣赏这首诗时,不仅能够感受到 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能够领略到 诗歌的艺术魅力。
推动产业发展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中 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体系。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 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国家的责任感
范仲淹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感,可以激发读者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读者会联想到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思考如何 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诗中所体现的壮志难酬情感,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读者会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以 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
情感与音韵格律的融合
诗人在遵循音韵格律的同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使得情感与音韵格律完美融合,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04
情感表达与共鸣
诗人内心情感剖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夏秋莱的风景与众不同,而衡阳雁神不知鬼不觉。

四面拐角,千里之外,长烟与斜阳隔绝。

万里喝了一杯混浊的酒,但冉彦不知道。

羌霜满地,人睡不着。

将军的白发在哭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少孤寒,有大志。

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戍边,遏止西夏入侵,后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致力国事,以天下为已任,成为一代名臣。

《渔家傲》,调名不见于唐、五代词。

《词谱》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北宋中期,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逐渐强大。

公元一零三八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攻灭吐蕃、回鹘,建立西夏,旋即乘势南侵,连陷数州,进逼河洛,朝野震恐。

在此危难之际,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担负起守卫疆土的重任。

他审形势,置将帅,训士卒,严防御,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北边防转危为安。

《渔家傲》这首词即为此时所作。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说明当时所作的《渔家傲》曾有数首,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一句,诗人先从大处落笔,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勾勒出萧索空阔的画面。

“塞下”二字,点明地点是在边塞,也就是诗人所戍守的延州,当时为北宋边防重镇。

“秋来”二字点出季节是在深秋。

既在边塞又是深秋,景色自然是荒凉而凄清的。

但诗人不去作正面的直接描写,而是运用暗中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景异”三个字。

所谓“异”,是指不同于诗人江南家乡的风光。

这个“异”字,意味深长,极为精当,全篇的异乡之思都由此绵绵而出。

它不仅是点出塞下风景与江南的迥然不同,而且巧妙地为下面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渔家傲秋思_诗词赏析_宋_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_诗词赏析_宋_范仲淹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 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 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 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 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 (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 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 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 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 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注释
1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 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 刻石勒功而还。
7 羌(qiāng)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 不寐:睡不着。寐:睡。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 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 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 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 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 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 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 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 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鉴赏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 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 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 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犹如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地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它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边地的艰苦环境与戍边将士们复杂而真挚的内心世界。

【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1)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6)长烟:荒漠上的烟。

7)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8)羌管:即羌笛。

9)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者简介】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壮志,以天下为己任。

在政治舞台上,他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积极推行改革,试图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成为了后世无数人敬仰和追随的榜样。

在文学领域,范仲淹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深沉婉约之篇。

他的诗词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关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宋词鉴赏《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家傲·秋思》原文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古词赏析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渔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创作。

这是一首抒怀词。

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

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上阕写景。

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

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

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

下阕抒情。

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

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

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作品原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

四面边声③连角起,千嶂④里,长烟⑤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⑥归无计。

羌管⑦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注释:①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②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④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⑤长烟:荒漠上的烟。

⑥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⑦羌管:羌笛,因出自羌中,得名。

⑧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品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4] ,衡阳雁去无留意 [5] 。

四面边声连角起 [6]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 。

羌管悠悠霜满地 [8]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4]塞下:边境要塞之下。

[5]衡阳雁:湖南衡山有回雁峰。

旧说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故名回雁峰。

[6]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角:军中乐器。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后汉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

勒:刻石。

[8]羌管:笛出于羌地,故称羌管。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评析:此词当是受唐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影响:“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衍诗为词,化悲凉为沉郁,诗词并读,更可见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为不刊之论。

盖词于描摹细节,最称当行,足补诗之未尽未到处。

词之前阕,征色选声,匠心独运。

下片深具悲悯情怀,极写将士思乡之哀,其实也是从反面映衬出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纵使思家垂泪,却因“燕然未勒”,不能解甲。

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

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

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塞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渔家傲秋思全文介绍

渔家傲秋思全文介绍

第二阕写了将军和士兵的心情和情感。作者用“浊酒一杯家万里”来表达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奈,用“燕然未 勒归无计”来暗示他们对战争的厌倦和无望,用“羌管悠悠霜满地”来展现他们对生活的艰苦和寒冷,用“人不 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来抒发他们对国事的忧虑和牺牲。这些情感都给人一种悲壮、感动、敬佩的感觉。
这首词既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生活,也暗寓了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它是一首具有深刻思 想内容和强烈情感色彩的爱国词作。
《渔家傲·秋思》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它的意思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第一阕写了边塞的景象和气氛。作者用“风景异”来形容边塞与中原的不同,用“衡阳雁去无留意”来比喻边塞 的荒凉和孤寂,用“四面边声连角起”来表现边塞的紧张和危机,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来描绘边塞的 壮阔和悲凉。这些画面都给人一种压抑、沉重、忧郁的感觉。
渔家傲·秋思全文介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属于渔家傲这一词牌。词牌是一种固定的词曲格式, 有规定的字数、韵律和押韵方式。渔家傲是一种七言律诗,共有两阕,每阕四句,每句七个字,前后两 阕押同样的韵。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 “范文正公”。他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镇守西北边疆,抵御西夏的侵扰。他在 边塞期间,写了多首《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为首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思和爱国情怀。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渔家傲·秋思》这是一首抒怀词,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渔家傲·秋思》也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鉴赏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备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详细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芜,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周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绕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呈现出一幅布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斗没有取得成功,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简单,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分散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反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长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很多思乡的热泪。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以儒雅清新,富有哲理而脍炙人口。

其中,他的《渔家傲·秋思》一诗描绘了渔家人对秋天的深情迷恋。

下面将以范仲淹的这首诗为基础,叙述渔家人对秋天的思念之情。

渔家傲·秋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渔舟唱晚响穷巷,竹外桃花三两枝。

残梦不成归逐晓,尽枕红尘梦压缺。

秋天寓意着丰收和富饶,也是万物成熟的季节。

范仲淹在这首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渔家人对秋天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一段:渔家夜景的描绘诗中描述了一个静谧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场景。

在幽冷的月光下,银烛照亮了整个画屏。

屋内挂着轻罗小扇,在微风中轻拂,犹如扑动的流萤。

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渔家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第二段:秋天的夜色夜色在天阶铺展开来,宛如一汪清凉的水流。

范仲淹以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来象征秋天的夜晚,借以凸显渔家人对牵牛织女这一民间传说的向往与祈盼。

第三段:渔舟唱晚与秋意在这安静的夜晚,渔家人驾驶着渔船,唱起了悠扬的渔歌。

渔舟的歌声在狭窄的巷子里回荡,渲染出诗人描绘的场景。

而竹外的桃花正是秋天的另一种美景。

桃花的姿态和渔船的舞动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这个富有生机的秋天画卷。

第四段:梦境中的红尘压缺夜晚的沉寂为渔家人带来迷人的梦境。

然而,即使在梦境中,残梦也无法完美地实现,故事未演完。

红尘的世俗压力让诗人觉得梦境无法圆满,仿佛沉甸甸的压在心头。

这首诗以其深情与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渔家人对秋天的迷恋和向往。

他们在静谧的夜晚感受着秋天的清凉,渲染出生活的美好与富足。

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含义丰富的意境,将渔家人对秋天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使诗歌不仅成为文学上的佳作,更成为了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通过对渔家人对秋天的思念描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表达,让读者更加意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与生命的宝贵。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赏析第一篇渔家傲赏析:范仲淹《渔家傲》原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渔家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渔家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渔家傲.秋思》注释译文赏析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注释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7、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8、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9、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10、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笛,是羌族的一种 乐器发出的凄切之音, 常让征夫怆然下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比喻夜深
寒重
译文: 乡思涌起,浊酒一杯也 消不散万里乡愁,多想 那遥远的家乡啊,但边 患未平,功业未立,没 有办法回去。夜深寒重, 冷霜满地,羌笛悠悠, 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 白发轻染双鬓,不觉早 已热泪盈眶。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 现了作者和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 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边患未平,功业难 成而不甘归退。 5.如何理解“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 久戍不归而白发,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 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 伤流泪。
6.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们 的情怀。
的感慨、
衡阳雁去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上阕写景 异
借 景 抒 情
边声四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抒发思乡、 报国、壮志 难酬之情
下阕抒情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描写边 塞的战地风光,抒发了作者报国立 功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 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合作探究
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上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都写了哪些景 物?塞下秋景有什么特点? “异”字 衡阳雁去、边声四起、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荒凉、萧瑟、肃杀
3.“塞下秋来风景异”所写塞下风景“异”在哪 里?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 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 吴地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 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 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 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 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 当雾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 门,这当然和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 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题:
宋仁宗康定元年 , 作者任陕 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 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 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 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 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 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 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 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 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 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 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词有 感 情 的 朗 读 这 首
塞下:边 界要塞 之地,这里指西 北边疆。
塞下秋来风 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
角:军 中的号 角。
大雁向衡阳 飞去。湖南衡阳 县南有回雁峰, 相传秋末冬初大 雁向南至此不再 南飞。
如声连 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嶂:像屏障一样
并列的山峰。
译文: 秋天到了,边塞的 景物与江南迥然不 同,大雁过早向衡 阳飞去,毫不留恋。 风吼、马嘶,同号 角声连在一起,构 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暮霭沉 沉,座落在群山中 的小城城门早已关 闭。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 然:山名,即今内蒙古境内之 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 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 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 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学习识记词的相关知识。
2.会说出词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的意 思。 3.会赏析词中优美句子。 4.会概括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 少年家贫但好学, 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 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 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 而三次被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