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所出商周铜器铭文辑、解

合集下载

中国商周青铜器鉴定与鉴赏

中国商周青铜器鉴定与鉴赏

中国商周青铜器鉴定与鉴赏作者:王长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8期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商周青铜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我们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大致统计了一下,在金文材料的收集、整理方面:《殷周金文集成》所收金文材料编号计12113器,除去空号计12001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所收金文材料1258器;刘志基等《金文资料库》至2003年上半年共收商周青铜器铭文13321器;吴镇烽等《商周金文资料通鉴》检索系统共收录“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4616件,拓本17104余幅”;《近出殷周金文二录》所收金文材料1346器,并附90器;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共收录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702件,疑伪铭器34件……下限到2012年2月”。

校删自重、互重、误收、伪赝者,大约14000器是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再加失收、未收等,估计商周有铭文的青铜器约17000件。

我们知道,青铜器有铭文者只占总数的10%左右,甚至更低。

按照这个统计,可以大致知道全部中国青铜器的数量为170000~200000件。

中国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性成就。

按照铜、锡(铝)合金成分,现代金属材料学将铜、锡合金称为锡青铜,铜、铝合金称为铝青铜等等。

按成分不同,青铜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锡青铜,成分主要是铜、锡(含量高于2%),其他元素微量(均低于2%);二是铅青铜,成分主要是铜、铅(含量高于2%),其他元素微量(均低于2%);三是铜、锡、铅三元素青铜,成分主要是铜、锡(含量高于2%)、铅(含量高于2%),其他元素微量(均低于2%)。

我国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的青铜器合金比例的“六齐(剂)”如表1所示。

上述铜是指自然铜,亦称纯铜,含量达98%~99%,具有红(黄)色的金属光泽,故称红(黄)铜。

红(黄)铜冶炼需要1083℃,铜锡合金只需要800℃左右,降低了当时的冶炼技术要求。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填空(30分,错一处或回答不完整扣1分,不倒扣):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

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个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般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

青铜器的铭文

青铜器的铭文

他看透了人的表情就可以带他去任何地方,阿门的地方,这也是音乐给予他的灵感
1、记作器祭祀或纪念其先祖。2、记王之册命、 训诫、赏赐。3、纪录战争大事。4、记田地纠纷 及疆界事。东周铸有铭文的铜器日益减少,铭文 除少数外一般都很简短。铭文的书史性质日趋衰 落,逐渐变为艺术性的装饰。战国晚期铜器的铭 刻,则多为物勒工名。
商代晚期青铜器上出现了铭文,较早的铭文 只有几个字,大都是族徽图像、人名或父祖名,如
妇好之类。西周青铜器多铭文,且多几百字的长 篇。比如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毛公鼎,相传清 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腹内有铭文 32 行、 499 字,记述周宣王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毛 公鼎是现存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有些铜器可 据铭文内容推定属于某王而成为标准器,最著名 的如武王时的利簋。铭文内容可大略分为四类:
金石学是个古老的旧学科名称,在宋代就已 很发达。青铜彝器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青铜器 有所谓传世和出土,其实,今天的传世器多是历 代的出土器。
青铜器有鼎、簋、鬲、觚、爵、觯、尊、卣、 壶、觥、瓿、方彝、盉、豆、敦、盆、鉴、盘等
众多名目。按种类分有礼器、食器兵器、工具、 车马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礼器。
青铜器铭文,不仅是古文字研究的内容;而 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研究意义重 大。 1976 年在陕西省临潼县的一处周代窖藏中出 土的利簋,腹内底有铭文 4 行、32 字,铭文记载 了甲子日早晨,岁星正当其位之时,周武王伐纣, 并很快就占有商都之事。利簋不仅为西周铜器断 代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也证实了《逸周书?世俘
青铜器的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商代到 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战国秦汉时期 的铭文,大都是刻成或錾(zan)成的。有铭文的 青铜器数量极多,单是西周有文字的青铜器即在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是一部对两周时期的有铭青铜器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著作。

其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图编、录编、图说和释编。

1. 图编:专辑铜器形象,收录了263件青铜器器形。

2. 录编:专辑铜器铭文,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宗周器铭文250件,下卷收录列国器铭文261件。

3. 图说:为彝器形象学专论,探讨了商周青铜器的形象学研究。

4. 释编:对铜器铭文的考释,这部分内容与录编上、下卷相对应,分成上、下两编。

在考释中,作者“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

作者特别强调图象学的重要意义,指出研究商周铜器必须对花纹进行分类、断代。

此外,作者根据铜器的形制、花纹、铭文字体和内容等方面的特点,把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滥觞期、勃古期、开放期、新式期,对它们的发展作了概括的论述。

书中录编和考释都按年代顺序进行排列,第一次制成了两周铜器的参考图谱。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的研究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把中国的传世铜器变成了完整的体系,使之成为古代历史研究中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同时
把铜器铭文的研究推进到新的阶段,为金文研究与社会历史研究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
2015年辽宁省博物馆市府馆于3月30日正式关闭。
2015年5月16日辽宁省博物馆浑南新馆第一期开馆。
建筑布局
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市浑南区中心广场东北侧(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占地面积83,200平方米,建筑 面积100,013平方米,分陈列展览、观众服务、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等五个业务区。辽宁省博物馆新 馆工程获评2014年度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对该馆进行整修,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 开放,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
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馆。
浑南新馆外观图(2015年开馆)2004年11月12日,辽宁省博物馆市府馆开馆,位于沈阳市政府广场东南角 (沈河区市府大路363号),共有展厅面积5203平方米,展线长度976米,文物3084件,图片108张,图表11个, 绘画4幅,浮雕2组,场景7个。市府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 展览。馆藏文物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古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大类。
感谢观看
2、为确保参观秩序和文物安全,每天上午(9:00—12:00)控制参观人数在2000人次内,下午(13:00—15: 30)控制参观人数在 1000人次内。节假日每天上午(9:00—12:00)控制参观人数在3000人次内,下午(13: 00—15:30)控制参观人数在2000人次内。 12:00---13:00时暂停入场,15:30停止入场。
辽宁省博物馆
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目录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目录

第1卷序1李学勤序2裘锡圭前言凡例一:食器01.鼎(00001-00666)第2卷 01.鼎(00667-01286)第3卷 01.鼎(01287-01845)第4卷 01.鼎(01846-02265)第5卷 01.鼎(02266-02518)第6卷 02.鬲(02601-03040)第7卷 03.甗(03101-03364),04.簋(03401-03668)第8卷 04.簋(03669-04225)第9卷 04.簋(04226-04730)第10卷 04.簋(04731-5084)第11卷 04.簋(05085-05312)第12卷 04.簋(05313-05403),05.盨(05501-5683)第13卷 06.簠(05751-05980),07.敦盏(6051-6080),08豆铺(06101-06161),09.盂(06201-06230),10.盆(06251-06274),11.匕俎(06301-06321)第14卷二:酒器12.爵(6401-7070)第15卷 12.爵(07071-07759)第16卷 12.爵(07760-08426)第17卷 12.爵(08427-08585),13.角(08701-08794),14.觚(08851-09213)第18卷 14.觚(09214-09855)第19卷 15.觶、鍴(10051—10659),16杯、飲壺(10851—10865)第20卷 17.斝910881—11065),18尊(11101—11499)第21卷 18.尊(11500-11822),19.壺、鍾(11951—12128)第22卷 19.壺、鍾(12129—12455)第23卷 20.卣(12521—13091)第24卷 20.卣(13092—13348),21.方彝(13451—13548),22.觥(13601—13665)第25卷23.罍(13701—13831),24.瓿(13951—139730),25.(13991—14009),26.瓶(14031—14039),27.缶(14051—14096),28.斗、勺(14151—14192)三水器:29.盤(14301—14543)第26卷 30.盉、鎣(14581—14800),31.匜(14851—15004),32.鑑、鎬(15051—15067)第27卷四樂器:33.鐘(15101-15414)第28卷 33.鐘(15415—15582)第29卷 33.鐘(15583-15638),34.鎛(15751—15829),35.鐃(15851—15925),36.鈴、鐸(15951—15960),37.句鑃、鉦鋮(15981—15989)第30卷兵器:38.戈、戟(16001—16565)第31卷 38.戈、戟(16566—16961)第32卷 38.戈、戟(16962—17364),39.矛、殳(17501—17570)第33卷 39.矛、殳(17571—17704),40.劍、鈹(17801—18078),41.鉞、戚(18201—18250),42.刀、削(18301—18325)第34卷 43.矢鏃(18351—18420),44.雜兵(18461—18594)六用器:45.農具(18651—18664),46.工具(18701—18760),47.度量衡(18801—18955),48.車馬器(19001—19092),49.符節(19151—19185)第35卷 50.其他(19221—19505)附錄:1.金銀器(19601—19641)2.玉石器(19701—19835),3.雜器(19901—19932),4.僞銘、僞器(w001-w034)引用書刊目錄及簡稱後記。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常见的青铜器铭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一,仅铭有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

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高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

此种氏族名文还常常同亚字形相结合,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

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人员尚有不同的见解。

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

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

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所以此种形式的铭文虽可能仅是作器者的个人名号,但个别的(如“子某”)也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名号。

[2]由于商代晚期铭文多数属于上述内容,所以此时期铭文字数一般只有几个字。

在一些金文著录书中,如《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和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各类器铭中,凡字数少到两三个、三四个者,多是商晚期金文,可见其数量相当多,在商周金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种商金文可谓“言短意深”。

从上文对其几种常见形式之含义的说明,也可以知道它们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题。

虽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其中深刻之内涵仍有一些迄今未能知晓,今后仍当是金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殷代青铜器中也有少数铭有较长的铭文,但时间已到了殷代晚期。

其中字数最多的如我方鼎铭文,不包括铭末“亚若”有四十一个字,就是长铭的代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邲其三卣也有长铭,如四祀卣铭文字数即达四十二字。

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但对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点。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集中了中国历代青铜器的纹样造型600余幅,李飞先生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而细致地表现出了古代青铜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风貌。

李飞先生在多年的编写过程中,尽其所能,注出了他所了解的所有纹饰信息,如:年代、纹样形式、原器物出土地点等。

但是仍然有不少无从考证,本着严肃认真的研究、治学态度,我们在本书中没有对这些青铜器纹样具体内容进行标示,以待来哲,一有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在重印出版时予以标示。

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谱大约公兀前3000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首先发现,把红铜和锡按照适当的配比熔炼到一起,不仅铜的熔点低了许多,更便于冶炼,而且这样炼出来的铜非常坚硬,更适于铸造兵器和其他的生活用具。

此后,世界上几个古文明同步孕育的民族先后发现了这种铜锡合金的青铜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特性,开始大量制造和使用青铜器。

于是,后人从考古学意义上,把这个与奴隶社会相联系的时代,叫做青铜时代。

古往今来,全世界重要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们大体都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尽管古埃及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间也同样经历了青铜时代,而最精美的青铜艺术品却只出在中国。

辽宁博物馆青铜器详细介绍

辽宁博物馆青铜器详细介绍

辽宁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丰富,其中包括一些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展品。

以下是一些辽宁博物馆著名的青铜器详细介绍:
1. 青铜剑:辽宁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不同时期和风格的青铜剑。

这些剑的制作年代跨越了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等不同时期。

其中一些剑的装饰精美,工艺考究,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

2. 青铜鼎:青铜鼎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和宴飨等重要场合的礼器。

辽宁博物馆收藏的青铜鼎造型庄重、典雅,刻有各种精美的纹饰,如兽面纹、云雷纹等。

3. 青铜簋:青铜簋是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用于盛放食物。

辽宁博物馆收藏的青铜簋数量较多,造型各异,显示了当时社会的高档生活和礼仪制度。

4. 青铜爵:青铜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饮酒器,也是礼仪用品。

辽宁博物馆收藏的青铜爵具有典型的商周时期风格,有的爵上还刻有铭文,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5. 铜方壶:这种壶的造型独特,呈长方形,口部呈长方形,颈部修长,腹部鼓起。

壶的表面刻有精美的纹饰,如几何图案、兽面纹等。

铜方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典型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除了以上介绍的展品外,辽宁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其他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器,如青铜编钟、青铜戈、青铜矛等。

这些展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辽宁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展现了古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面貌,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024·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商周时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

相比于其他文献,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商周铜器铭文的书写之所以如此繁盛,除了物质条件的进步与社会需求等因素外,思想、情感层面的追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用文字进行书写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大事,因为它代表着思想、情感的传播可以灾破时空的限制。

《墨子兼爱(下)》提到,今人不与“先圣六王”同时,却能了解其德行,“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书写之于思想传承、文明演进的价值。

而在“传遗后世子孙”方面,铜器铭文(即所谓“金石”“盘盂”)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古人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之后,青铜材质所具有的永存性,便寄托了他们对“永恒”的希冀,或者说是对生命“不朽”价值的追寻。

中国早期关于生命价值的体认,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不朽”说。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范宣子与鲁叔孙豹讨论何谓“死而不朽”。

范宣子认为,自己家族自古至今皆有官职,这便是不朽。

但叔孙豹认为这只是“世禄”,并非不朽,真正的不朽应如鲁国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即死后其言论仍能流传后世。

进而他便论述了“三不朽”的观念:“约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即当时人们认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德、功、言三者的树立与传承,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

此种“生命价值观”后为儒家所继承并发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底色。

当然,“三不朽”的价值观并非《左传》所创,它应来自更久远的传承,并有逐步演化的过程,这一点便可从铜器铭文的发展中找到线索。

最早的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

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因果联系。

商周青铜戈铭文

商周青铜戈铭文

商周青铜戈铭文商周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历史阶段之一,其铭文是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表现,是研究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

本文将针对商周青铜戈铭文进行详细解析。

一、青铜戈铭文的背景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复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同时,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铜器铭文也开始出现,主要是用于表示铜器产权的所有者和制造者等信息。

商周时期,青铜戈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军事武器。

这些戈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包括单刃、双刃、弯曲和直线等。

同时,这些戈的铭文里往往会记录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战争、治理等。

因此,青铜戈铭文也成为了了解商周时期社会状况和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

二、青铜戈铭文的内容青铜戈铭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铭文商周时期战争频繁,青铜戈铭文里会记录一些重要的战争事件。

例如,商代晋侯伐曹戎与曹伯铭文里记录了“商王以一军伐曹”,表明晋国曾经派遣军队进攻曹国。

2.地址铭文青铜戈铭文里还经常出现地址信息。

例如,牛头盖地戈铭文里的地址是“正西北向院上隅”,具体描述了戈的位置信息。

3.人物铭文一些青铜戈铭文中也出现了人物的描述。

例如,戈上出现了相应的姓氏和官衔,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商周时期的人物及其职位。

4.祭祀文青铜戈铭文里经常出现祭祀、宗教文化的内容。

例如,林行戈铭文里出现“重策祀”和“重策醮”,证明当时有一些宗教祭祀活动的存在。

5.祝愿铭文在一些青铜戈铭文中,还会出现一些祝愿的铭文。

例如,蚂蚁冈戈铭文里颇有含义:“勿以美人之脂油,涂我妾之啼鬼,予新折戈,石之故器。

”它的内容是对部落将长的祝福,祝他能那你度过岁月。

6.工艺铭文青铜戈铭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有关制造工艺的铭文,例如“金锡锤触”,“宋鼎铸于金伯..。

”等。

三、青铜戈铭文的研究意义青铜戈铭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其铭文信息的解读、分析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著录青铜器及铭文分期整理研究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著录青铜器及铭文分期整理研究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著錄青銅器及銘文分期整理研究《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著錄青銅器及銘文分期整理研究近年来,在青铜器及銘文研究领域里,学者们一直积极探索商周时期的文化遗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

中国考古学界最近推出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成果。

该书进行了对青铜器及銘文的分期整理研究。

首先,对商周青铜器出土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尝试编制一份全面的出土记录目录。

通过对青铜器的形态、纹饰和材质等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将青铜器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时期。

这一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细致入微的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变迁。

同时,研究者们还对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铭文的文字、编写技巧、含义和所表达的历史信息等进行详细分析,试图还原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背景。

通过对不同铜器铭文的比对,可以看出当时各区域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联系。

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丰富了我们对商周时期社会的了解。

此外,该书还特别关注了青铜器的图像和纹饰,对商周时期的图案和符号进行了释读和分类。

通过对图像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和各种象征意义。

同时,通过对纹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商周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技巧。

这些图像和纹饰成为了商周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该书的课题组还着力于青铜器及銘文的年代划分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年代划分的疑问、问题和分析进行全面回顾,研究者们试图提出更准确和科学的时代划分方法和方案。

这一工作的开展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及銘文、还原历史真相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以其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商周青铜器及銘文的分期整理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还原历史真相,使我们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商代青铜器铭文鉴赏

商代青铜器铭文鉴赏

商代青铜器铭⽂鉴赏青铜器铭⽂卣⽅体,斜肩,腹部平直,有盖,盖顶上有⼀屋顶形钮,有提梁,提梁两端各有⼀兽⾸,盖、腹、⾜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肩部正背两⾯各有⼀浮雕兽⾸。

盖饰兽⾯纹及夔纹,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夔纹及兽⾯纹,⾜饰夔纹,通体⽆地纹。

铭⽂盖、器有7字对铭:ㄐ毌六六六⽗戊铭⽂⼤意是:该器是为去世的⽗亲戊做祭器,在做器时进⾏了占筮,得出的卦画符号是“六六六”。

“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

亚『0037』簋,通⾼22.4cm,宽26cm,重3.16kg。

簋(⾳⿁),古代盛⾷物的器具,⾃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簋圆体,有盖,盖顶正中有⼀圆握,上有⼆穿孔,握两旁各有⼀系钮,与⼆穿孔在平⾏线上,深腹;腹两侧各有⼀兽⽿,圈⾜较矮,且外撇。

盖边、颈部及⾜上均饰夔纹组成的兽⾯纹,颈部正背两⾯各饰⼀浮雕牺⾸。

铭⽂记述盖、器有对铭,3⾏16字:⼰亥,王赐贝,在阑。

⽤作⽗已尊彝。

亚『0037』(⾳贯)铭⽂⼤意:⼰亥这⼀天,王赏赐贝,在阑地。

因此为⽗已做祭器。

做器者的族名是“亚『0037』”受觚,通⾼26.4cm,宽14.8cm,重0.93kg。

觚圆体,形似喇叭,侈⼝,细颈,⾼圈⾜,腰、⾜部均有四凸棱。

颈部饰蕉叶纹,腰饰兽⾯纹,腰与⾜之间有⼗字孔⼆及弦纹⼆道,⾜部镂空透雕兽⾯纹。

商代后期的青铜觚⽐前期觚⾼,⼝部逐渐增⼤,器⾝变细,⼗字孔变⼩,腰部、⾜部常有凸棱。

商、周时期,青铜觚的⾜部饰镂空透雕纹饰较为罕见。

铭⽂“受”字在⾜内壁上,受为族名。

⼆祀『0013』其卣,通⾼38.4cm,宽36.9cm,重8.86kg。

( [0013]其,这件铜器的作者和所有者。

)卣(⾳有),椭圆腹提梁卣。

盖、颈、圈⾜、提梁皆饰夔纹,颈中部两⾯饰⼩兽头各⼀。

该器外底铸铭⽂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最长的⼏件之⼀。

外底铭释⽂如下:丙⾠,王令(命)『0013』(⾳义) 其兄(贶)丽,殷兄:赏赐。

于夆,⽥雍。

宾 贝五朋。

辽西【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辽西【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辽西【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探讨】[摘要]辽西区早期铜器起始于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进入了以冶铸青铜为主的成熟期。

所见铜器类型丰富,矿物来源以就地取材为主,冶铸技术已经进步到了使用合范铸造铜器的历史阶段。

该区早期铜器是在本地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吸收西北乃至欧亚大草原早期青铜文化以及中原夏、早商青铜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辽西区;铜器;青铜文化辽西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在距今8000年前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

考古学上所指的辽西区,张忠培先生认为是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等区域[1]。

而本文所说的“早期铜器”则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时期。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关于早期铜器的考古新发现,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辽西区早期铜器的发现及类型学观察到目前为止,辽西区早期铜器发现于辽宁朝阳牛河梁第II地点[2]、内蒙古赤峰药王庙[3]、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4]、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5]、辽宁锦县水手营子[6]、辽宁北票康家屯[7]、内蒙古宁城小榆树林子[8]、内蒙古库伦旗南泡子崖[9]、辽宁阜新平顶山[10]、辽宁兴城仙灵寺[11]等遗址,在敖汉旗西台遗址[12]、赤峰四分地遗址[13]还出土过铸铜用的陶范。

牛河梁第II地点1号墓葬中随葬了1件铜耳环,经鉴定为红铜,郭大顺先生由此推断这一地区的冶铜史可早到红山文化。

除此之外发现的早期铜器当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辽西区早期铜器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工具类、兵器类、装饰品类和礼器类。

(一)工具类有铜刀、铜匕、铜锥、铜钉和铜冒等器形。

康家屯遗址和仙灵寺遗址各出土铜刀1件,其中康家屯铜刀为连柄铸造,弧刃,翘尖,锯齿状背部,(图一,6)。

南泡子崖遗址征集铜匕1件,平面略呈柳叶形,弧背,柄端有孔(图一,7),该匕与台西M112:11羊首匕较为近似(图二,17),只是不见环钮。

喀左北洞村出土铜器铭文考释

喀左北洞村出土铜器铭文考释

作者: 张震泽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42-155页
主题词: 铜器铭文;甲骨文;出土;甲骨卜辞;青铜器;甲骨金文;武丁;考释;人名;喀左县
摘要: <正> 一九七三年三月六日,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在村南山坡挖土取石,掘开表土不到半米,发现窖藏青铜器六件,计五(?)、一瓿。

其中一(?)有铭文,其余没有铭文。

同年五月二十八日,辽宁省博物馆孙守道、郭大顺两同志前往调查,在原坑附近不到二米处又发现窖藏青嗣器六件,计方鼎一,圆鼎二,毁一,(?)一,带嘴缽一。

此六件中,方鼎有铭文二处,圆鼎之一及(?)也各有铭文,其他三件无之。

周代铜器铭文

周代铜器铭文

周代铜器铭文
周代铜器铭文是周朝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被称为金文。

这些铭文的内容、形式、数量以及书体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后世学习书法的重要取法对象。

周代铜器铭文按照历史的演变顺序及其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铭文包括武、成、康、昭四个王世,中期包括穆、恭、懿、孝四个王世,晚期则包括夷、厉、共和、宣、幽五个王世。

这些铭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信息,还反映了周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

周代铜器铭文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其表现出的浑厚、苍茫、自然的金石气味,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重要取法对象。

铭文的字体风格各异,有的雄浑豪放,有的清新秀丽,有的则质朴古拙,展现出了周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周代铜器铭文不仅是周朝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研究周朝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字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文字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末题库及答案下编古文字学第一章甲骨文习题解析一、填空:1、《铁云藏龟》是一部书,作者是代;《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的编者是,《卜辞通纂》的著者是。

2、甲骨学先驱期的代表人物有,奠基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低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停止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二、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殷墟2、甲骨文3、王懿荣4、刘鹗5、孙诒让6、罗振玉三、董作宾甲骨文断代学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四、罗振玉、王国维、唐兰、陈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各有哪些?五、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六、将下列作者与其相应的著作连线。

刘鹗契文举例王国维卜辞通纂郭沫若古文字学导论孙诒让殷墟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罗振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董作宾铁云藏龟唐兰殷墟书契 (前编)、殷墟书契后编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于省吾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字释林两周金文辞大系第二章殷周金文习题解析一、填空:1、郭沫若创立的金文断代法是。

2、陈梦家有关金文断代的论文是,该文将西周12王分为期?二、解释词语:1、金文2、吉金3、《三代吉金文存》4、《两周金文辞大系》三、宋代和清代的金石学家各有哪些人?试加说明。

四、民国时期对金文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那些人?他们的著作各是什么?第三章战国文字习题解析一、解释名词术语:1、战国文字2、秦文字3、六国文字4、大篆5、石鼓文6、简帛文字7、小篆二、战国文字主要有哪些种类?可分为几系?请与说明并指出秦文字与六国文字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说文解字》习题解析一填空:1、《说文解字》是一部的书,作者是代。

全书共分卷,收字个,收重文个,说解共字,建立部首个。

2、《说文解字》一书对部首的排列原则是、,对各部内部字的排列原则是。

3、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他们的著作分别是。

二、简述《说文解字》一书的贡献和不足。

三、简述《说文解字》一书的研究概况。

辽宁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据统计,辽宁朝阳已出土青铜礼器69件,其中一件青铜孟雅致精美刻有“燕侯”二字(如图),是周初分封诸侯时的文物,封地在蓟。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A.辽宁青铜器技术成熟B.诸侯祭祀礼仪活动较多C.东北分封制日益发展D.燕文化影响了辽西地区2、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

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

材料意在说明,东汉时期( )A.确立了九品中正选官制B.政治统治日益黑暗C.逐步形成了门阀的基础D.社会阶层日益流动3、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官方语言体系,北方为洛阳雅音,南方则为金陵雅音。

隋朝形成了长安官话,明朝以南京官话为通用语言。

这表明,影响古代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中心所在地B.经济发展水平C.城市的文化底蕴D.国家统一安定4、据《辽史》载:“辽有五京。

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

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

”东京地区用渤海制,南京、西京地区用汉制,上京、中京地区则是汉制、契丹制兼而有之,史称“五京体制”。

辽代这一措施( )A.兼采各族体制B.便于随季节定期迁徙C.体现因俗而治D.维护统一多民族政权5、《朱子语类》:“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

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此理如“月照万川,如月在天,只一而已”。

朱熹此番言论旨在( )A.探究格物致知以求理的方法B.说明世界万物相互依存关系C.论证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D.强调“理”是世界的根本原则6、下图为明代海防各防区卫所的间距示意图。

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北直隶(京师周边)合计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区,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A.保障江南财赋北运B.北直隶的卫所最为密集C.东南沿海倭患频繁D.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7、乾隆皇帝在对大臣的奏疏批示中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今乌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若再行传谕沿边各督抚知之,如有仍旧书写之处,朕必加以处分”。

“亚其器”与“箕子入朝”之事

“亚其器”与“箕子入朝”之事

“亚其器”与“箕子入朝”之事张睿祥【摘要】辽宁、河北和山东等地出土的铜器,铭文中所作“(异其)侯”之“(异其)”与箕子之“箕”虽然在字体上极为相似,但(异其)侯为姜姓,箕子为子姓,两者并非同一人.关于箕国地望,说法较多,但大抵超不出北京、辽西一带.周初燕国被封后向东北拓地,箕氏朝鲜逐渐迁移,最终进入朝鲜半岛.【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亚其器;箕子;(异其)侯;箕国;箕氏朝鲜【作者】张睿祥【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2两汉以来,关于“箕子入朝”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学者对“箕子入朝”一事虽大多认定,但也有人信疑参半,韩国、日本学者,则几乎持否定态度。

造成观点不同的原因,既有书缺有间的问题,也缘于方法论的分歧。

20世纪以来,在辽宁、河北和山东等地不断出土带有“ 侯”字样铭文的铜器,其铭文中往往有“亚”字图形,因此,此类铜器被称为“亚其器”。

氏铜器传世总数大约有二百余件,“上限约当商王武丁前后,下限可至西周康昭之际,表明这一族氏在商周历史上至少存在了三百年左右。

”[1]尤以北京、辽宁喀左一带发现最多,达十余件,且辽宁喀左地区还是以窖藏形式出现,大部分器形表现出西周初期铜器的特征,间或也有商末的铜器。

陈寅恪先生在为《敦煌劫余录》作序时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笔者认为,虽然这批铜器在学术意义上并非如陈先生所说之重大,但它们的出现,确为研究箕国地望和箕子入朝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侯与箕子,从己其声,甲骨文中用作方国之名。

[2]甲骨文中有“又老侯”、“王其在”、“王……于侯”等记载,说明国商时已存,商王频繁往之,说明商王室与国有较紧密的联系。

卜辞提到的侯之“ ”与箕子之“箕”字体如此相近,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侯是否是文献中记载的箕子?这一疑问是古朝鲜史研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箕子问题上一个争论的焦点,下文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 6 ,作 “ ) 14 0 电” 。此 处或 可读 为 “ ” 宴 ,则铭文
第 4期
俞 绍 宏 :辽 宁 所 出 商 周 铜 器 铭 文 辑 、 解
5 7
《 集成 》2 0 ,《 文 》第二 册 ( 2 72 释 3 0页 ) ,西
“ ^”为族徽 文字 ,字 不识 。 8 父丁 口簋 .
Au . 01 g2 2
辽 宁 所 出商周 铜 器 铭 文 辑 、解
俞绍宏
( 大连 大学 区出土了近 四十件 商周有铭青铜器,它们不仅是辽宁地 区青铜 文明的物证 ,其铭
文更是承载 着极其丰 富的历 史文化信息。 这些铭文进行辑 、 ,既是语 言文字学及古文字学研 究的重要部 对 解
号 为殷代 ,现藏 台湾 “ 中央博 物 院 ” 6 3号 为西 ;15
周早 期或 中期 ,现藏 日本 东京 汤 岛孔庙斯 文会 。 铭文 中的 “ ”旧有 多释 ,未 定 哺 冉 。本 文 暂 以 “ ”代之 。“ ”为 氏族铭 文 。“ ”族是 青 冉 冉 冉 铜器 中出现最早 的一个 氏族 , 至少在 二里 岗上 层 末期 已经 出现 , 限到西 周 中期 [1 下 61 带有 族名“ ” 12 0 冉 的殷 周青 铜器在 陕西 、河 南 、河北 、湖 南 、湖北 、 山东 、辽宁均 有 出土 n “ [1。据研 究 , 甲骨 文 、88 12 中曾记有 用冉人 为牺 牲 的例子 ,可 以推 知 冉人 曾一 度与 商 为敌 ,后 因被征服 而 臣服 于商 “ 。冉父 辛 鼎是 冉族 某人替 日名 为辛 的父 亲作 的一件 祭器 。 3 叔 尹作 旅方 鼎 . 《 集成 》1 2 ,《 文 》第二 册 ( 3 95 释 10页 ) , 西周 早 ,1 7 发现 于辽 宁省喀 左 山湾子 村窖 藏 , 9 4年 4字 ,现 藏 辽宁省 博物 馆 。 叔 尹作旅方 鼎铭 文释 文 :叔尹 作旅 。 此系 叔尹所 作 、用于 行旅 之鼎 。 4 要方 鼎 .
分,又可 以为揭示辽 宁地 区悠久的文明 史提 供更为可 靠的文献 学依据 。
关键 词 : 辽 宁; 文 ; 解 铭 辑 中 图 分 类 号 :H1 1 2 收稿 日期 :2 1—22 020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3 52 1)40 5 .6 0 82 9 (0 20 —0 60
铭文记录的是一名为宅的小臣奉同公之名出使伯懋父得到伯懋父的赏赐为表达对同公与伯懋父的恩惠制作此簋来祭祀乙公应当是宅的先人祈望先人庇佑自家能世代替王当差出使侯国
第3 3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Vb .3 N O4 13 .
J OU RN AL F DA LI N NI ER S TY o A U V I
释 文 ,并简 单加 以疏解 。其 中第 1 4揭铭 文释文 ~3 主要依 据参 考 文献 [] 5 本文简 称 “ 引得 》 ) 2 、[]( 《 ”,
第 3 ̄ 3 5 7揭铭 文主 要依 据参考 文献 [] 3 ,第 3 8揭 铭 文 依据 参 考 文献 [ ] 4 。注 明每 一揭 铭 文所 在 文献 的序 号 、 页码 ( 自参考 文 献 [] ,注 明其 在参 出 1的 考文献 [ ] 的页码 ) 2中 。释 文 中假 借字 或直接 破 读 , 或括注 本 字 ;“ ”表 示 阙文 ,加 “ > 口 < ”者 为补 文
可解 为 何 氏家 族 的 “ 媾”或老 母 “ ”为举 行 宴飨 禾
青铜器 铭文 近 四十揭 ,其 中 多数见 录于参 考文 献 [] 而铸造 了这件觑 。 1
2 父 辛鼎 .
《 成》 1 5 ,《 文》第 二册 ( 1 ) 集 61 释 9页 , 时代 为殷 , 9 3 发现 于辽 宁省 喀左 县北 洞村 二号 17 年 窖藏 ,3字 ,现藏 辽 宁省博物 馆 。 父辛鼎 铭 文释文 :冉 父辛 。 《 成 》著 录 同铭鼎 文 三 揭 ,分 别 为 1 5 、 集 6 0 15 、 1 5 。其 中 1 5 61 63 6 0号 时代 为西周 早期 ;1 5 62
基金项目:辽宁省 2 1 年社科规 划项 目 ( 1 B Y 0 )“ 0 0 L Y O1 辽宁地 区出土的商周青铜 器铭文辑证”成果 O
作 者简 介:俞绍宏 ( 98 ) 16一 ,男,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古文字研 究。
迄今 为止 ,在 辽宁地 区 出土并 已经 发表 的商周 ( 本文 简称 “ 集成 》 ) 2 ( 文简称 “ 释 文》 ) 《 ” 、[ ] 本 《 ”, 少数简 录 于参考 文献 [] [] 3 、 4 。现 逐一 为它们 作 出
1何 嫌质觑 .
《 集成 》8 5 释 文 》第一 册 ( 8 8 ,《 5 0页 ) ,
西周 早期 , 1 7 9 4年发现 于辽 宁省 喀左 山湾子 窖藏 , 6 ,现 藏辽 宁省 博物馆 。 字 何蝾厨 觑铭 文释 文 :何女 作 宝彝 。 板 青 铜器 铭文 中 ,辞例 “ 某作 宝彝 ”的惯 例是 某 “ 某某 ”为作器 者 。本铭 文 中 “ ”为族 徽文 字 。 何 据 学者 统计 ,出现 族徽 文字 “ ”的商周 青铜 器另 何 有1 8件 [3。“ ”与 “ 68 何 ]6 蜃”之 问字 形或 以为 一字 , 隶定 为“ , 见于 此器 , 引得 》 定左 上从 “ ” 蜂” 仅 《 隶 考 。 “ 板 ”为 何 氏家 族 的 “板 ” 何女 女 ,系作 器者 。“ ” 何 与“ 蜃”之 间也有可 能 是两个 字 ,释作 “ 禾 ” 姥 ,则 铭 文读 为 :“ 何姥 禾反作 宝彝 。 何姥 禾度”即名为 ”“ “ 禾反”的何 氏家 族之姥 ,为 作器 者 。“ 度”又见 于 格 伯 簋 ( 2 2 4 6 , 还 见 于 战 国 时 的 襞 口 键 4 6 — 2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