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3 桂花雨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重点句段,发挥想象,读懂课文描述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乡思亲等的情感。
3.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诗歌。
4.理解作家以“乐”写“思”的表达精妙。
【教学设计】一、导入,读懂“桂花雨”1.板书课题。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课题)。
桂花雨?多么特别的“雨”呀!它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们?引导学生直奔文本中心句段,指名朗读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3.师:现在你能说说这“雨”是怎么回事了吗?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纷纷”“满头满身”等处品读体会摇下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
4.指导朗读,读出桂花雨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桂花雨”是作者对桂花纷纷扬扬下落样子的形象表达,也是课文中的核心句段之一。
教学伊始,通过课题引出这一片段,直奔文本核心内容,减少枝蔓,对于课文整体学习也将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二、质疑,理解“摇桂花”1.教师质疑:这雨是怎么“下”起来的呢?你知道吗?引导学生理解桂花是“摇”落下来的,补充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桂花为什么要“摇”下来呢?3.过渡:是的,通常花儿在开花时节格外需要人们去呵护,为什么桂花却要把它摇落下来呢?——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探究其中原因。
4.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摇下来的桂花完整、新鲜”和“自然谢落或被风雨吹打下来的香味差”两方面回答,并要求学生把两方面原因说完整。
【设计意图: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个性化阅读,忽视理解的准确性,以致于到了做练习或考试的时候不得不再跟学生反复强调“标准答案”,形成课堂、考试两张皮。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学教案篇一《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词语、句子的基本意思。
2.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象征意义。
3.能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审美情感。
4.能够初步表达对春天的美景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桂花雨的象征意义,感受春天美景。
2.难点:表达对春天美景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文《桂花雨》PPT。
2.讲解人物:桂花、小蝶。
3.知识点整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观看桂花树的图片,引出问题:你们知道桂花有什么特点吗?
2. 学习课文
•朗读课文,分段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结合PPT展示桂花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
3. 学习桂花雨的象征意义
•讲解桂花雨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代表着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桂花来描写春天。
4. 表达情感
•让学生围绕春天的美景,发挥想象,用诗歌或散文表达对春天的情感。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写一段描述春天美景的文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桂花雨的象征意义,感受到了春天美景,培养
了审美情感。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眼中的春天美景,可以参考今天学习的诗歌《桂花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本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认真思考,努力进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优质教案】一、课文背景《桂花雨》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乡村里经历的一次桂花雨,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桂花树的特点;2.体会桂花雨的美好;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桂花雨的意义;2.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难点1.理解抽象意象;2.运用文字描写生动场景。
四、教学内容1. 桂花树桂花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开花时花朵飘香,是一种具有浓郁香味的树木。
2. 桂花雨桂花雨是指桂花花瓣在微风中飘落的景象,形象生动,美丽如画。
五、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桂花园中,感受桂花飘香的气息。
2.【学习】分段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并进行小组讨论。
3.【练习】让学生就桂花雨的描写写一段想象故事,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拓展】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家庭附近的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画下心中美丽的桂花雨场景。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桂花雨的意义,并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七、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桂花雨的心得体会,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自然,加强实践活动的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5篇《桂花雨》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1一、设计理念:桂花雨,飘洒在故乡的小院里,飘洒在我的记忆里。
思乡的情,就这般如阵阵桂花的香味一样,浓浓淡淡,飘飘洒洒。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是乡情的浓缩。
以此为窗口,让学生走进窗口,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灵性的桂花雨。
二、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并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五、过程预设(1课时)(一)入文,启动情感1、读课题,谈桂花:八月中秋,正是桂花正香时,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你一定能闻到浓郁的香味儿,细细小小的金黄色小花飘飘洒洒,如雨洒向大地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2、这迷人的芬芳也永远地印在作家琦君的心中,童年的一幕幕犹如桂花浓郁的芬芳飘洒在记忆中。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她的《桂花雨》,感受那份浓浓的情。
(二)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第一次朗读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次朗读,读出一点对课文的感受来。
2、交流检查:(1)读完文章,掩卷而思,你想说什么?(你了解了什么)(2)快速看一遍课文,想想课文写到哪几件事?(3)选择一件事,读给大家听,注意读出自己初步的感觉来。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初次朗读文章,除了读正确通顺之外,对文章的语言、情感已有所感受,尽管粗浅。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5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5篇《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
课文记叙了“摇桂花”等童年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浸”、“摇”等关键字词,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和童年回忆表达感情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和阅读链接,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抓住“浸”、“摇”等关键字词,想象画面.2.体会借助具体事物和童年回忆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和童年回忆表达感情的方法。
2.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童年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老师相信你们的童年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2.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知道琦君家乡的桂花也给她带来了许多欢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家乡,一起去感受那桂花雨带给她的欢乐!(板书课题)(二)精读悟法,学习表达1.感受“桂花香”。
《桂花雨》的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感人:“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这普普通通的桂花,为什么这般让作者魂牵梦萦呢细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批注写下来。
(1)独爱桂花。
引导学生抓住桂树与梅树的对比体会作者内心对桂花的亲切和喜爱之情。
(2)沉浸桂花香。
迅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桂花的香气划出相关语句。
①对比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为什么用“浸”不用“飘”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也曾用到过这个字,还记得那句话吗(出示“……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这里的“浸”字好在哪里“浸在桂花香里”“浸在浓雾里”中的两个“浸”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师小结:“浸在浓雾里”就是浸泡、渗入,说明雾大。
文中的“浸”指的是桂花的香气是无处不在的,这种香气浸入了村庄的每户人家,也浸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3 桂花雨【教案】——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3 桂花雨【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回忆。
【教学过程】板块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1.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谜语:八月放异香。
(打一花卉名)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桂花有什么印象。
(2)板书课题:桂花雨。
2.想象情境,理解课题。
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情景?“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3.补充材料,简介作者。
(1)桂花雨给作者琦君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难忘、美好的回忆。
作者将这些美好的回忆记录于笔端,写成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桂花雨》。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作家吧!课件出示: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人(今浙江温州市瓯海区)。
当代女作家。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部,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等。
(2)指名学生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化对桂花的“香”这一特点的认识。
接着,根据课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桂花雨”的情境,感受桂花飘落的美。
优美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期待。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指名轮流读课文,随文正音识字。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3桂花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3桂花雨》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故事内容,理解故事大意;
2.能够表演出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3.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寓意。
二、教学重点
1.故事的理解与表达;
2.角色情感的表演;
3.道德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1.课文《3桂花雨》;
2.教学反思表格;
3.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遍桂花雨的故事;
2.引导学生畅想:如果自己是故事里的小明,会怎样做?
3.学生回答,老师引导讨论。
第二步:学习故事(15分钟)
1.分角色小组阅读故事;
2.小组展示分角色表演;
3.全班一起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及人物感情变化。
第三步:讨论故事寓意(15分钟)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
2.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第四步:课堂练习(10分钟)
1.给学生提问,让学生口头简述故事大意;
2.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表达出故事的教育意义。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写读书笔记的作业;
2.提醒学生复习故事内容。
五、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2.学生在表演和讨论中的情感体现如何?
3.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德寓意?
4.教学反思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次关于《3桂花雨》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希望种下了学生心灵的种子,促进学生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桂花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能够联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熟悉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准备桂花实物(也可由学生自带),通过实物感受的方式带入课文情境。
3.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描写“桂花香”“摇花乐”“桂花雨”的句段,体会故乡的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与美好回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快乐的童年生活的留恋,感受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联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常言道,桂子花开十里香,但“桂花雨”却少有人知。
孩提时代的作者,在金桂飘香的时节,常与妈妈一起摇桂花。
那细碎芳香的桂花纷飞如下雨,用这花儿来泡茶、做糕点送给亲朋好友……都是美好而令人难忘的童年记忆。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缠、茶”,边音“兰、箩”、前鼻音“浸”和后鼻音“杭、饼”。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兰、箩、婆、糕、饼、茶”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兰、箩、饼、浸”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缠、捡”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糕、饼、缠”等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东边有米厂,西边有羔羊,组成一个字,生日宴上尝。
(谜底:糕)有圆有方,又甜又香,饿了吃它,能帮大忙。
(谜底:饼)广旁挂丝线,里字广下站,琐事难应付,总是绕身边。
(谜底:缠)对比识字示例:浸(沉浸)—侵(侵略)—寝(寝室)饼(煎饼)—并(并列)—拼(比拼)兰(兰花)—烂(破烂)—栏(栏杆)—拦(阻拦)箩(箩筐)—罗(罗网)—萝(藤萝)—锣(敲锣打鼓)(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箩”竹字头和中间的“四”位于横中线上,均要写扁一点,竹字头略宽于“四”;“夕”位于横中线下,首笔撇短些,横撇的横短、撇长,点写在竖中线上。
“婆”两部分分列横中线上下,上窄下宽,“女”横拉长,托住上部,撇点要写得撇短、点长,末撇向左下长伸,稳住重心。
“浸”左窄右宽,三点水靠近左边框,略呈弧形;右边横画稍稍向右上倾斜,中间秃宝盖在左边横中线上起笔,写得扁而宽,下面撇捺伸展。
易错提示:“箩”中间是扁宽的“四”,不要写成“曰”;下面只有一点,不要多写。
“糕”部首是“米”,不是“禾”;右部中间是“王”,不要写成“玉”,下面是四点底。
“饼”左边是食字旁“饣”,不要写成金字旁“钅”;右边是“并”,下面不要写成了两竖。
“浸”部首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的结构开口在左边,不要写反了;中间不要多写一点成了宝盖头。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女:婆(外婆)—姿(姿态)—妻(妻子)—婴(婴儿)—委(委托)—妄(妄想)—姜(生姜)—妥(妥帖)—婪(贪婪)饣:饼(饼干)—饭(米饭)—饱(饱览)—馋(嘴馋)—馆(博物馆)—饥(饥饿)—馅(馅饼)—饵(鱼饵)—饰(装饰)—饮(饮料)(4)多音字。
差⎩⎪⎨⎪⎧ chà:差不多 差不离chā:差别 差强人意chāi :出差 鬼使神差cī:参差不齐鲜⎩⎪⎨⎪⎧xiān :新鲜 光鲜亮丽xiǎn :鲜见 鲜为人知(5)重点词语释义。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担心:放心不下。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新鲜:(刚生产、宰杀或烹调的食物等)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纷纷:(言论、往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我”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迷人的香气。
第二部分(3~6):回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快乐往事。
第三部分(7、8):写“我”离开家乡到杭州后常常去赏桂花,心里仍时时想起故乡和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2.文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故乡的桂花给作者带来了无限快乐与美好回忆?明确:桂花香、摇花乐、桂花雨。
3.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抒发了心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师点拨:寄情于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所叙述的事件当中,通过突出事件来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本文就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运用寄情于事的手法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叙事而忽略了抒情,要把自己想表达的感情自然地融入到叙事中,有时就可以用一两句话将某种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大意。
文章讲述的是一段回忆,是一段关于什么的回忆呢?(学生回答)那个站在桂花树下闻着花香、抱着树干直摇的小姑娘,是多么可爱啊!同学们课下可以多读读这篇课文,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好、欢乐与纯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懂得兰花箩筐外婆糕饼沉浸缠绕茶叶捡拾2.导入新课:课文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是一篇充满欢笑和芬芳的散文。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感受一番。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中秋节前后。
(2)第2自然段中“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我喜欢的是桂花”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通过“我”对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表达了桂花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3)怎样理解第2自然段中“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太迷人了”几句?明确:这几句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作者先用梅树作比较,说明桂花树的样子不够好看;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时期说明桂花很平凡;然后笔锋一转,交代“我”喜欢桂花的原因,点出了桂花的独特魅力——香气迷人。
2.阅读第3~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明确:写母亲担心台风到来会影响桂花收获。
综合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描写。
说明桂花树已经植根于母亲的心中,成为她的牵挂,表现了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2)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的“浸”字有何表达效果?明确:写“我”家院子里桂花盛开时香气四溢,点出了“摇桂花”这项有趣的劳动。
一个“浸”字,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桂花香气弥漫四周,非常浓郁。
(3)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这两处描写,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明确:写了童年时摇桂花的欢乐场景。
第一处描写中,“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问”表现了“我”迫不及待想要摇桂花的心情。
第二处描写中,“抱”“摇”“喊”的动作和“我”的感叹,表现了“我”摇桂花时的兴奋和快乐。
(4)作者把摇落的桂花说成是桂花雨,好在哪里?明确:在作者的笔下,摇桂花这项劳动是多么富有情趣啊!桂花是细细碎碎的,确实如同细细的雨丝,碎碎的雨点。
“好香的雨呀”这句感叹把纷纷飘落的桂花说成是桂花雨,十分形象生动,也很贴切,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欢喜。
(5)第6自然段写了桂花的用途,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桂花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香在人们的心间。
(6)第6自然段“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浸”,与第4自然段中的“浸”表达的意思相同吗?请说说理由。
明确:不相同。
第4自然段中的“浸”表示花香浓郁,使人被包围其中,融入其中。
而本段中的“浸”则说明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桂花的香已经不受季节的限制,它让四季充满香甜的气息,也让人们的生活充满香甜的气息;它的香也不受空间的约束,香甜了自己,也香甜了故乡的左邻右舍。
3.阅读第7、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桂花都是一样的,可母亲为什么却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明确:其实并非杭州的桂花不香,而是母亲的心还没有离开故乡,她在用心体味家乡的桂花香。
在家乡时,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吃桂花做的食物,喝桂花泡的茶,体验着桂花给予的快乐。
家乡的桂花曾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空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但母亲不是用嗅觉在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桂花,一亲一疏,自然就会感觉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了。
(2)“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句中的“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而母亲的话让她再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道出了作者心中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看见皎洁的月光,思念起了家乡;琦君看到杭州的桂花,也不禁想起了家乡和家乡的“摇花乐”“桂花雨”。
故乡在每个人的心中,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离它多远,只要一想到它,就会感到温暖而又踏实。
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大家可以拿起笔来,写一写感悟,写一写家乡。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桂花雨⎩⎪⎨⎪⎧⎭⎪⎬⎪⎫爱桂花——香气迷人摇桂花——充满快乐思桂花——念乡情深寄情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