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诗词中的“托物寄情”现象;2.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于诗词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和理解“托物寄情”现象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一对刻画美丽自然景色的诗句,引发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2.讲授:讲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3.讨论:提供一些“托物寄情”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解读和讨论;4.练习: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托物寄情”的诗句,并展示给全班。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对刻画美丽自然景色的诗句,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并引发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
2.讲授(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即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并且讲解一些典型的表达方式,如以景物喻情感、以物为比拟等。
3.讨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著名的“托物寄情”诗句,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让学生阅读并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理解。
4.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托物寄情”的诗句,并进行展示。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如通过给予物体动作、感官或行为等使其更生动、具体。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托物寄情”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板书设计托物寄情- 描述事物,抒发情感- 表达方式- 以景物喻情感- 以物为比拟八、教学反思“托物寄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
通过参与讨论和自主创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诗词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岳阳市四中胥远香 高一美术欣赏《托物寄情》(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通过一些作品(其中包括:中图画,油画,剪纸,板画等形式的作品)来阐述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象征方式,并能够举一反三学会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先要发掘和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这种品画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2、能力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学习,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首先要发掘和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喜好等这种品画的方式。
四、教学难点:体会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及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准备:相关多媒体图片资料七、教学过程1、导入:幻灯片1:师:猜一猜,这三幅关于鱼的作品分别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幻灯片2:师问:朱耷的《安晚贴》与前面三幅作品都是表现鱼,比较它们之间画面气氛的区别?学生回答:师继续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每个人,每位艺术家他们的生活经历都不同,喜好不同,对于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他们会面对同一个题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引出课题)。
幻灯片3:板书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个人情感2、讲授新课(1)请同学们看教材63页,熟悉教材后,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幻灯片4)(2)老师归纳问题(3)学生讨论问题并回答(4)老师补充说明:幻灯片5:徐渭的简介幻灯片6:徐渭作品《墨葡萄图》分析幻灯片7:朱耷简介(视频)幻灯片8:朱耷作品分析幻灯片9:凡高作品欣赏(视频动画)(5)教师小结:很多作品都是作者人生经历和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在欣赏作品时一定不要忘记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作者的情感,喜好,只有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意图,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教案ppt托物寄情
教案ppt托物寄情教案标题:教案PPT:托物寄情教学目标:1. 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3. 培养学生运用“托物寄情”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由来;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3. 引导学生进行“托物寄情”创作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托物寄情”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和猜测其含义;2. 引用一段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让学生感受“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由来,解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2. 分析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如《红楼梦》中的“葬花诗”、《西游记》中的动物形象等;3. 列举一些常见的“托物寄情”手法,如拟人、象征、比喻等,并给出相应的例子。
三、实践(20分钟)1. 分发纸和笔,让学生进行“托物寄情”创作实践;2. 提供几个主题或情感,如“爱情”、“友谊”、“孤独”等,供学生选择;3. 引导学生运用“托物寄情”手法,将所选主题或情感通过物象的描写表达出来;4.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想象,不拘泥于常规的表达方式。
四、分享和讨论(15分钟)1. 邀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2.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3. 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表达。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2. 强调“托物寄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运用“托物寄情”手法,提升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2. 纸和笔。
评估方法:1. 学生创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2. 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托物寄情”手法;2. 提供更多的“托物寄情”创作主题,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2.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想象,不拘泥于常规的表达方式;3. 在分享和讨论环节中,保持积极的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3-3托物寄情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2、情感目标: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3、技能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策略: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投影仪学具准备:作业纸、笔教学程序:一、导入教师背诵几首梅兰竹菊的古诗,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
梅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提问2:“四君子”题材除了在绘画中较多运用,在其他美术门类中有运用吗?如果有的话,它们是否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意义呢?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明确主题,托物寄情。
二、新授(1).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观赏图片:《墨梅图》。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2).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3)讲解关于中国画画梅的用笔,以及画面构图.(王冕的梅花继承扬无咎一路,用笔精练,墨色清淡。
其勾花点蕊,极为自然,似于有意无意之中)2.图片欣赏:《墨兰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托物寄情》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朗诵赞扬植物的诗词。
请学生回忆朗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展示王冕《墨梅图》并总结古人运用绘画的方式传情达意,揭示课题《托物寄情》。
环节二:描述分析1、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学生思考回答:梅、兰、竹、菊。
教师总结:四君子为梅、兰、竹、菊,每一个植物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2、出示《墨梅图》,提出问题:作品给你什么感觉?表现了画家什么情感?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表现了梅花凌寒傲骨的特点,传达了画家孤芳自赏的性格。
接着展示《墨梅图》上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并且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画家传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表现了孤傲的性格。
教师总结: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心志。
追问:画家为什么要画成“墨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3、多媒体展示徐渭《墨葡萄图》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徐渭传达了什么情感?怎么传达的?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并回答:徐渭生活的困苦。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58陈君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本课中从植物,动物,静物,人物等多幅作品介绍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书中例举了较多的图例,附上了文字说明,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从课本中得到教学重点的解答,但是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书中提及并不多,需要课堂教学引导的深入剖析。
本课内容较多,图片选取上,对教材有删减和增加,使欣赏重点突出。
对其他作品只简要了解,让学生通过自学等形式去完成。
学情分析:高二(3)班的学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课堂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组织较好。
学生会在课前预先做好小组的分配,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功课,能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内的讨论,并积极回答。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能力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经历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如何借助其他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难点:会体会作品之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美术家的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代表作品。
根据本课教学设计,制作课堂教学用的PPT美术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搜索课本相关的画家及作品,预习本课内容。
讨论时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葫芦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这个作品对于很多人是动漫的启蒙之作。
但是这个貌似很简单的动漫作品,背后可能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葫芦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正义一方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战胜了邪恶的一方。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葫芦娃”的故事在暗示中国曾经的抗日战争。
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案及课件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七、教学过程:1、导入:幻灯片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2、新授:(1)植物的人格化:幻灯片2: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初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
幻灯片3:出示《出水芙蓉图》感受荷花的脱俗气质。
幻灯片4:继续提问,意在引出四君子。
幻灯片5:出示《墨梅图》。
幻灯片6:结合画面题诗及王冕的生平遭遇深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
总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
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
托物寄情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寄情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能够理解和鉴赏托物寄情的作品。
3.能够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写作。
教学重点:1.了解托物寄情的特点和思想。
2.能够分析和解读托物寄情的作品。
教学难点:1.能够灵活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写作。
教学准备:1.教材:托物寄情的经典诗作。
2.教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导入(5分钟)1.向学生简单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
2.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托物寄情的表达方法。
Step 2 讲解/练习(15分钟)1.详细讲解托物寄情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分析讲解托物寄情的特点和思想。
3.通过阅读几篇托物寄情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
4.布置托物寄情的写作练习。
Step 3 操练/扩展(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托物寄情作品。
2.学生展示:选取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托物寄情作品。
Step 4 迁移/巩固(15分钟)1.教师提供一篇没有使用托物寄情手法的作品,请学生尝试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修改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自由写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尝试使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写一篇作文。
Step 5 总结/拓展(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展望下一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经典作品解读:选择一些经典的托物寄情作品,由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形成小组展示。
2.扩大范围:除了文学作品,托物寄情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可以展开相关的学习和讨论。
托物寄情 教案-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托物寄情中的植物人格化、动物人格化和静物人格化;
2、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画家通过不同事物寄托的不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这些作品不仅是作品本身还要联系它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作者自身特定的情况来理解与分析,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些正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现在正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使他们能以科学而正确的态度去理解、评价一些作品是一个关键,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情感,又要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六、板书设计。
托物寄情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标题:托物寄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托物寄情”的含义和作用;2. 能够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3. 能够运用“托物寄情”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作用;2. 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托物寄情”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文学作品等;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画作或播放一段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情感表达的思考;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教师简要解释“托物寄情”的含义:即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 教师通过示例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中的某一段描写,带领学生分析其中运用了“托物寄情”手法的部分;2. 学生与教师一同讨论,分析作者通过托物寄情手法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情感表达练习(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图片或一件物品,运用“托物寄情”手法,以该图片或物品为切入点,表达自己的情感;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托物寄情”的概念和作用;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教师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续体验和理解“托物寄情”手法;2. 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托物寄情”手法创作一些小说、诗歌或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托物寄情”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3课《托物寄情》教案
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三、静物的人格化
《艺术家的卧室》油画 梵高(荷兰)
梵高则借成双的枕头、椅子、和画像来抒发他对好友高更多急切盼望之情。
四、美术家有时候还会创造出一些人物形象来展现个人的情感。
《到前线去》木刻1932 胡一川 (现代)
画家将自己昂扬的的斗志寄寓其中,创造了激动人心的形象,远不是那些消极的精神状态寄寓花鸟中的古代画家可以相比的。在胡一川创造的新形象中,我们似乎能听到画家的心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前线去,为保卫祖国而战。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元。
蒙古人根本上轻视汉人,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蒙古官员的贪污腐败,在历史上也属空前。多次有人请他做官都被拒绝。
画面上除了梅花还有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题画诗: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
“不要人夸好颜色”,看中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问:是不是每个画家都可以这样画?
答:不是,在王冕的笔下,似乎每一朵梅花都是颇有气节的,似乎这也是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的王冕的心志。
出示《墨兰图》中国画 郑思肖(元)
郑思肖(1241~1318)福州人。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硕(清末)
第三课 托物寄情-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1 知识点概述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托物寄情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湘美版美术中的运用。
同时,通过对比和分析湘美版美术中的托物寄情元素,帮助学生感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托物寄情的艺术定义和基本形式;•掌握湘美版美术中托物寄情技法的运用和效果;•能够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表现出个人的意境和情感。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感受美的力量,增强自身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教学内容3.1 托物寄情的基本概念托物寄情是一种借物抒情手法,是指通过描绘某种具象物象征表达某种感情,以达到更深刻的艺术表现效果。
3.2 湘美版美术中的托物寄情湘美版美术中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3.2.1 利用形象暗示如《茶叶园》中的茶叶,虽然只是简单的茶叶,但在画面中扮演着象征劳动和财富的角色,暗示画面中的人物所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3.2.2 利用色彩构建意象如《田野轮廓》中的大片黄绿,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构成,表现出了丰收的喜悦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3.2.3 利用光影表现意境如《长沙侗寨》中的屋子,通过屋内透出的明亮光线和窗外的暗影,构成了鲜明的光影对比,表现出了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
3.3 欣赏分析让学生欣赏一些湘美版美术作品,通过对作品中托物寄情元素的发现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
4 教学方法4.1 任务式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式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设计属于自己的托物寄情作品。
4.2 欣赏式教学法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分享、讨论、表达等形式,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品、观察记录、听课笔记等多样性评价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审美能力。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也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感受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托物寄情_美术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叫向晋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托物寄情》,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一湘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整个教学中属于前期,掌握本课对于整个学期的学习有奠基作用。
本课教材所选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但实际上每幅作品表达隐含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本课内容涉及到美术家表达独特的自我,跟借用、套用传统图式的关系问题.可以看出,借用传统的视觉图式不会束缚美术家的自我,实际上每个美术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
2、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
二、教法、学法分析: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
同时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有独特的见解,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
基于这些分析,我采用了情境体验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激励评价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从形象的不同特点入手理解作品。
托物寄情美术教案
托物寄情美术教案托物寄情是一种表现主观感情和意境的美术表现手法。
它通过物象来传递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心境。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托物寄情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实践方法,并通过欣赏和创作实践来进一步加深对托物寄情的理解和把握。
一、概述托物寄情是一种借助具象形象来表达内心感情和思想的艺术手法。
它强调通过物象的形象特征、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法,来让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家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二、特点1.注重感情的传达:托物寄情将物象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物象的形象特征和形态来表达内心感受。
2.形式多样:托物寄情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实现,如静物、人物、风景等。
3.注重意境的营造:托物寄情不仅追求形象的真实和准确,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的塑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思绪。
4.注重艺术的表现手法:托物寄情强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构图、色彩、光影等,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2.培养学生通过物象的形象特征和形态来传达情感和意境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30分钟)1.通过解释和例子来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2.通过欣赏托物寄情作品来了解其特点。
第二课时: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40分钟)1.介绍托物寄情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构图、色彩运用等;2.通过欣赏和研究托物寄情作品,分析其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托物寄情的实践与创作(60分钟)1.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并通过观察和素写来捕捉主题的形象特征;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构图和色彩的运用,来传达所选主题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课时:作品展示与总结(30分钟)1.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2.总结学习的心得体会,巩固对托物寄情的理解和技法运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来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2.欣赏法:通过观赏和研究托物寄情作品,来了解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3.实践法:通过实践创作来掌握和运用托物寄情的技法和表现手法;4.展示法: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和互评来巩固和总结所学知识。
托物寄情导学案
学案导学艺术的结果是使一切变得更有品位———罗曼罗兰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知识归纳:1、王冕:元代诗书画印修养全面的典型文人画家画家。
以画梅著称,尤攻墨梅。
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别具一格。
其《墨梅图》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
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
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
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
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2、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
他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
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材版本: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模块:美术鉴赏课题: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及艺术家个人经历造就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植物人格化”(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墨兰图》、徐渭的《墨葡萄图》)、“动物人格化”(任仁发的《二马图》、龚开的《骏骨图》,八大山人的《安晚贴》,徐悲鸿的《奔马》)“静物人格化”(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格斯顿的《画家的桌子》),以及人物直白表现(库淑兰的《剪花娘子》、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
由于本节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懂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三、教学意图:由于中国的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书画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使学生初步理解托物寄情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感受托物寄情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家表达自我的不同方式:植物、动物、静物人格化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
2、学会诗、书、画、意多元化鉴赏作品,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1、隐喻手法的运用。
2、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的关系。
六、课时:1课时七、教具准备:教具:视频、多媒体课件、书画图片;学具:作业纸、笔、水粉颜料。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会通过画面的内容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这些能代表艺术家主观意识的画面内容来自哪里呢?通常他们使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托物寄情教案40141140241
托物寄情教案(1)1(2)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科书: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P63—65授课教师:田雷班级:高一课时:20分钟课型:综合型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朱耷《安晚帖》、徐悲鸿《奔马》、齐白石《虾》等。
学情分析: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
尤其是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了解分析类似美术作品的方法,初步掌握运用美术鉴赏的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形成审美素养。
2能力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丰富视觉审美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细致分析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教具: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学具:课本、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维持课堂纪律2、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提问1:同学们知道中国保守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学生回答略)小结:梅孤傲超拔,坚贞自守(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托物寄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
2、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
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
3、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
的习惯。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总第12节)
1、导入: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梅花以其“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
兰(高洁):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
(比喻人品“清高”)。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弯,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另外,竹子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
也能给人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的感受,所以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菊(傲霜)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梅兰竹菊”四君子,他们有着共同的风流傲骨,或清瘦冷清,或悠然不群,如同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未曾到达,心驰神往。
所以我们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时应学会去感受作者深深的君子情怀。
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今天我们讲的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幻灯片1:出示课题:托物寄情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2、新授:
(1)植物的人格化:
幻灯片2:出示《墨梅图》。
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幻灯片3: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师: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
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
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
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华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不愿为元朝统治者卖力。
)
幻灯片4:《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
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总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
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
但同时由于他们创作时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作品
中也往往充满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因素。
所以我们除了运用恰当的审美方式欣赏作品外,还要学会通过画家的生平经历去理解作品。
幻灯片5:出示《丛竹图》,再结合课本图片简单讲解其余三君子。
幻灯片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动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定的感情。
幻灯片7:出示《墨葡萄图》。
幻灯片8:结合画面题诗及徐渭的生平遭遇加深理解托物寄情的含义。
总结:徐渭,字文长,生活于腐败黑暗的明朝后期。
他从小聪明过人,富有军事才干,屡试乡试不中后便常与苏杭一带的文人雅士交游,成了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的天才,但是仕途却十分不顺,在抗倭总督胡宗宪下刚崭露头角就受牵连入狱,并因此发疯,出狱后穷困潦倒,常处于半疯状态。
他特别注重绘画的“生韵”、“生动”,他曾在一首诗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
”他认为画家要善于表现本人特定的气质、情性,所以他在艺术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直抒性灵的倾向,《墨葡萄》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用大泼墨的笔法,酣畅淋漓地挥洒了他内心的愤懑、抑郁、孤独和凄凉。
3、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思考与交流(一)
4、总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
板书设计:
托物寄情
植物的人格化
竹虚心劲节
菊傲霜清雅
梅傲雪坚强
兰高洁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