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高中美术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梅,傲雪傲霜、不惧寒冰、自强不息。
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她的不惧寒冰,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的自强不息。
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案及课件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七、教学过程:1、导入:幻灯片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2、新授:(1)植物的人格化:幻灯片2: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初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
幻灯片3:出示《出水芙蓉图》感受荷花的脱俗气质。
幻灯片4:继续提问,意在引出四君子。
幻灯片5:出示《墨梅图》。
幻灯片6:结合画面题诗及王冕的生平遭遇深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
总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
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
湘美版选修 美术鉴赏 第三课 托物寄情
第三课托物寄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谈话式导入谈话式导入:同学们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吗?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这种情绪的?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心里很不开心。
我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发呆,我发现我跟它之间是那么地相似。
这一刻的感触让我画下了这样一幅小品。
不管这幅画的水平如何,但这只小鸟寄托了我当时的心情。
【托物寄情】活动2【讲授】一、体验笔墨写意精神后来,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件古人的作品,同学们看画面描绘了什么?【画家用简约的笔墨,画一只小鸟站在莲蓬上。
】事实上,画家在纸面上留下了什么?(笔墨:墨线、墨点、墨块,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
)表现出了一些水墨趣味,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总结:林风眠先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锤炼线条。
”可见笔墨技法并不简单。
如果要在笔墨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就更加不易。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徐渭是怎么做的。
】徐渭的笔墨效果?(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酣畅淋漓。
)想象一下徐渭作画的状态。
(挥毫泼墨,大气磅礴。
)墨葡萄寄托了徐渭什么情感?(徐渭:字文长,他的诗、书、画创作在明朝数一数二,而且是一个戏剧家、军事家,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却屡试不第。
一生坎坷、晚境凄惨。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一种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怅然,尽情宣泄于笔墨之中。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3课《托物寄情》教案
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三、静物的人格化
《艺术家的卧室》油画 梵高(荷兰)
梵高则借成双的枕头、椅子、和画像来抒发他对好友高更多急切盼望之情。
四、美术家有时候还会创造出一些人物形象来展现个人的情感。
《到前线去》木刻1932 胡一川 (现代)
画家将自己昂扬的的斗志寄寓其中,创造了激动人心的形象,远不是那些消极的精神状态寄寓花鸟中的古代画家可以相比的。在胡一川创造的新形象中,我们似乎能听到画家的心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前线去,为保卫祖国而战。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元。
蒙古人根本上轻视汉人,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蒙古官员的贪污腐败,在历史上也属空前。多次有人请他做官都被拒绝。
画面上除了梅花还有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题画诗: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
“不要人夸好颜色”,看中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问:是不是每个画家都可以这样画?
答:不是,在王冕的笔下,似乎每一朵梅花都是颇有气节的,似乎这也是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的王冕的心志。
出示《墨兰图》中国画 郑思肖(元)
郑思肖(1241~1318)福州人。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硕(清末)
高中美术人美版《绘画》《第三课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美术人美版《绘画》《第三课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视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3重点难点
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之间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难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理解视觉中的隐喻手法以及作品内容与美术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自主学习: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教学活动
1【导入】托物寄情
导入
观赏舞蹈《岁寒三友》片段
学生思考:舞蹈表现的内容,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 (这个舞蹈的名字叫岁寒三友,视频里就是其中表现竹子的一个片段。
杨丽萍以她修长的身材和由脚底慢慢上升的动作表达了“竹”吱吱拔节的动感, 借“竹”的宁折不。
第三课 托物寄情-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1 知识点概述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托物寄情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湘美版美术中的运用。
同时,通过对比和分析湘美版美术中的托物寄情元素,帮助学生感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托物寄情的艺术定义和基本形式;•掌握湘美版美术中托物寄情技法的运用和效果;•能够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表现出个人的意境和情感。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感受美的力量,增强自身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教学内容3.1 托物寄情的基本概念托物寄情是一种借物抒情手法,是指通过描绘某种具象物象征表达某种感情,以达到更深刻的艺术表现效果。
3.2 湘美版美术中的托物寄情湘美版美术中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3.2.1 利用形象暗示如《茶叶园》中的茶叶,虽然只是简单的茶叶,但在画面中扮演着象征劳动和财富的角色,暗示画面中的人物所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3.2.2 利用色彩构建意象如《田野轮廓》中的大片黄绿,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构成,表现出了丰收的喜悦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3.2.3 利用光影表现意境如《长沙侗寨》中的屋子,通过屋内透出的明亮光线和窗外的暗影,构成了鲜明的光影对比,表现出了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
3.3 欣赏分析让学生欣赏一些湘美版美术作品,通过对作品中托物寄情元素的发现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
4 教学方法4.1 任务式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式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设计属于自己的托物寄情作品。
4.2 欣赏式教学法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分享、讨论、表达等形式,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品、观察记录、听课笔记等多样性评价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审美能力。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也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感受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第三单元 第三课托物寄情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三课托物寄情版本一: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六、教学程序;(一)导入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
梅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二)新授1.观赏图片:《墨梅图》。
作品画得劲直、挺拔。
⑴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⑵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2.图片欣赏:《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3.图片欣赏:《墨葡萄图》、《大树风号图》、《安晚帖》。
提问:联系图中的题画诗来说明: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小结:每幅画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湘美版美术鉴赏《托物寄情》说课稿
湘美版美术鉴赏《托物寄情》说课稿一、引言《托物寄情》是一幅湘美版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学追求和审美情趣。
本篇说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幅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二、作品概述《托物寄情》是湘美版美术作品中的一幅佳作,在创作过程中,画家力求通过笔墨、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物象之外的情感和情趣。
作品描绘了自然界中的花卉和鸟兽等生物,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独特韵味与气质。
三、审美特点1.线条的流动感:作品运用流畅而有变化的线条,使画面节奏感明显。
线条既展示了花卉、鸟兽的形态特征,又营造出一种动态的氛围,给观者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
2.色彩的运用:作品运用了大量的鲜明色彩,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感,营造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同时,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也使得作品充满了活力和亮丽感。
3.构图的布局:作品的构图特点突出了主题的表达。
通过将花卉、鸟兽置于画面的中心或重要位置,并运用对角线等构图技巧,使得画面更具有张力和动感。
4.符号的运用:作品中的花卉与鸟兽并非单纯的写实,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它们通过象征性的形态和色彩,传达出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四、文化内涵1.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作品通过将花卉与鸟兽融入自然环境,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代表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中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2.心灵的寄托:作品通过花卉和鸟兽的形象表现,传达了画家对生命与美的追求及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画家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媒介,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境界融入其中,达到以物寄情的境界。
3.精神的愉悦: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颜色和细腻的线条,创造出一种欣赏的乐趣和精神的愉悦。
这种愉悦不仅来自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更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美的享受。
五、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托物寄情》这幅湘美版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说课教案湘美版选修高中美术鉴赏
托物寄情一、说教材《托物寄情》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主要内容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与“抒”情,通过对传统绘画作品的赏析,理解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高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对于中国画托物寄情也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全面。
所以在教学中我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五、说教法、学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采用PPT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七、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环节一:激趣导入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材版本: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模块:美术鉴赏课题: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及艺术家个人经历造就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植物人格化”(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墨兰图》、徐渭的《墨葡萄图》)、“动物人格化”(任仁发的《二马图》、龚开的《骏骨图》,八大山人的《安晚贴》,徐悲鸿的《奔马》)“静物人格化”(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格斯顿的《画家的桌子》),以及人物直白表现(库淑兰的《剪花娘子》、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
由于本节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懂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三、教学意图:由于中国的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书画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使学生初步理解托物寄情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感受托物寄情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家表达自我的不同方式:植物、动物、静物人格化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
2、学会诗、书、画、意多元化鉴赏作品,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1、隐喻手法的运用。
2、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的关系。
六、课时:1课时七、教具准备:教具:视频、多媒体课件、书画图片;学具:作业纸、笔、水粉颜料。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会通过画面的内容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这些能代表艺术家主观意识的画面内容来自哪里呢?通常他们使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托物寄情教案及反思
托物寄情教案及反思《托物寄情》教案设计托物寄情教案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科书: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授课教师:廖三贵班级:高一课时:45分钟课型:综合型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教学中可以从艺术家相似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人生经历,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以及作品引起的情感共鸣方面来解读。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
了解分析类似美术作品的方法,形成审美素养。
2能力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丰富视觉审美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细致分析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与学具:教具: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学具:课本、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平时会邀好朋友去家里玩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我们班的同学家里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学生表现自己卧室的画。
1、这位同学画得好不好?他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请作者来谈谈自己在这一幅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想法。
托物寄情教案40141140241
托物寄情教案(1)1(2)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课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科书: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P63—65授课教师:田雷班级:高一课时:20分钟课型:综合型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朱耷《安晚帖》、徐悲鸿《奔马》、齐白石《虾》等。
学情分析: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
尤其是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了解分析类似美术作品的方法,初步掌握运用美术鉴赏的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形成审美素养。
2能力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丰富视觉审美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养成深入观察,细致分析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教具: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学具:课本、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维持课堂纪律2、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提问1:同学们知道中国保守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学生回答略)小结:梅孤傲超拔,坚贞自守(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高中美术教案.doc
高中美术鉴赏课题:托物寄情湖南版高中美术教材《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第63页)美术学科教师:周鸿授课时数:1课时一、教材分析该课以赏析文人画家中国画作品为主,体会“四君子”等题材兴盛不衰的原因,引发探究对中国画艺术及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
二、设计理念研究教材后感觉内容和形式丰富新颖,课题论述具延续性和深度,涉及内容广泛,美术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教学中通过赏析不同类型作品,学会将绘画、音乐、诗词等学科知识整合,并尝试用中国画、抒情诗词等不同艺术语言创作表现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形象,深入理解中国画中深邃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增强热爱民族艺术文化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有欣赏艺术作品的基本能力,但对进一步鉴赏理解艺术作品意蕴的能力还略显不足,表现力也相应较弱。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画作品“四君子”的笔墨情趣,理解其艺术形象包含的意蕴及文化内涵。
(2)探究中国画作品“四君子”创作技法及体现的寓意、象征性。
2.过程与方法(1)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中国画理论知识及“四君子”等有象征意义的图片资料。
(2)开展探究性学习,了解典型造型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并尝试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画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理解感悟中国画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意蕴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感情。
(2)通过中国画、诗歌等方式尝试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寓意的作品,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领悟中国画造型形象的象征意义,探究其文化意蕴,了解寄情寓志的载体。
2.难点:对中国画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六、教学方式本课采用设疑引思、讨论交流、创造表现、反思评价、教师重点讲解及归纳总结等方法。
七、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接受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基于实践学习。
八、网络、媒体、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
九、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稳定情绪,激发兴趣)设问:当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植物园、公园就会发现有很多的奇花异草,芳香足以使我们陶醉。
托物寄情 教案-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托物寄情中的植物人格化、动物人格化和静物人格化;
2、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画家通过不同事物寄托的不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这些作品不仅是作品本身还要联系它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作者自身特定的情况来理解与分析,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些正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现在正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使他们能以科学而正确的态度去理解、评价一些作品是一个关键,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情感,又要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六、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1)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菊(傲霜)清雅洁身
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君子”等一些植物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些植物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殊的情感。
欣赏徐渭《墨葡萄图》朗读诗句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真是英雄失落托足无门,因此人们说这幅画画的不是水墨也不是葡萄,而是画家半生怨愤的老泪纵横。
教师讲解总结:历代画马的名家有很多,他们笔下的马虽形态迥异,但基本上描绘的都是宫廷,贵族家里驯养的宝马,从马脖上的缰绳可以看出这些马都摆脱不了被人驱使的命运,但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 自由奔跑的。
4欣赏徐悲鸿其它几幅不同时期的作品。
5同样是动物的人格化,我们来欣赏朱耷笔下的动物,又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放映ppt
二、教学课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的两句诗,它是说因感慨时事看见花也会落泪,因痛恨离别看见鸟时也会使自己惊心。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运用象征手法的现象特别多,把无生命的事物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把动植物与人物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手法。 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其实在绘画中也常常被运用。 在民间和画界,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借客观事物以求象征的意象。本课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引出课题:画中的马是有人格化的,具有象征意义,这也是本节所要学习的——托物寄情。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58陈君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本课中从植物,动物,静物,人物等多幅作品介绍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书中例举了较多的图例,附上了文字说明,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从课本中得到教学重点的解答,但是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书中提及并不多,需要课堂教学引导的深入剖析。
本课内容较多,图片选取上,对教材有删减和增加,使欣赏重点突出。
对其他作品只简要了解,让学生通过自学等形式去完成。
学情分析:高二(3)班的学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课堂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组织较好。
学生会在课前预先做好小组的分配,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功课,能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内的讨论,并积极回答。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能力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经历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如何借助其他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难点:会体会作品之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美术家的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代表作品。
根据本课教学设计,制作课堂教学用的PPT美术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搜索课本相关的画家及作品,预习本课内容。
讨论时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葫芦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这个作品对于很多人是动漫的启蒙之作。
但是这个貌似很简单的动漫作品,背后可能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葫芦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正义一方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战胜了邪恶的一方。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葫芦娃”的故事在暗示中国曾经的抗日战争。
【教案】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案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题选自湘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情感世界是如何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授课班级高二(1)班为汽修专业男生班,美术课作为素质课程,虽然不是考试科目,也无关将来就业,但是学生们可以通过本课学习增加对于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了解,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上所展示的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体会中国古代艺术家表达情感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外作品的展示与评论,掌握美术鉴赏中的社会学式鉴赏法和比较式鉴赏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赏析美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美术史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家表达情感的方式,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与古代画家产生情感共鸣。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①回顾上节课内容——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真实人生完全不同于影视作品,虽富有才气,人生却屡遭变故,他在仕女画代表作《秋风纨扇图》里,把自己比作一把秋日扇子,不合时宜却仍默默期待夏天的到来。
②引出主题——通过对一件物品的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屡屡可见。
明·唐寅·秋风纨扇图【设计目的】引出本课主题。
(二)赏析①徐渭与葡萄——植物的人格化A.徐渭的人生经历——自幼聪颖,但屡遭挫折,八次科举落榜,牵连进胡宗宪之案,多年牢狱,晚景凄凉,满怀抱负无以施展。
出狱后的徐渭寄情诗文书画,大胆创新,破坏规矩,开泼墨大写意花鸟画之风。
B.《墨葡萄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葡萄图》展现了徐渭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题墨葡萄诗》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的怅惘与不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
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式导入
谈话式导入:同学们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吗?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这种情绪的?
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心里很不开心。
我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发呆,我发现我跟它之间是那么地相似。
这一刻的感触让我画下了这样一幅小品。
不管这幅画的水平如何,但这只小鸟寄托了我当时的心情。
【托物寄情】
活动2【讲授】一、体验笔墨写意精神
后来,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件古人的作品,同学们看画面描绘了什么?【画家用简约的笔墨,画一只小鸟站在莲蓬上。
】
事实上,画家在纸面上留下了什么?(笔墨:墨线、墨点、墨块,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
)表现出了一些水墨趣味,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总结:林风眠先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锤炼线条。
”可见笔墨技法并不简单。
如果要在笔墨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就更加不易。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徐渭是怎么做的。
】
徐渭的笔墨效果?(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酣畅淋漓。
)
想象一下徐渭作画的状态。
(挥毫泼墨,大气磅礴。
)
墨葡萄寄托了徐渭什么情感?(徐渭:字文长,他的诗、书、画创作在明朝数一数二,而且是一个戏剧家、军事家,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却屡试不第。
一生坎坷、晚境凄惨。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一种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怅然,尽情宣泄于笔墨之中。
透过墨葡萄的枝枝蔓蔓,我们仿佛看以看见一个落魄文人的形象。
)
小结: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其实就是让笔墨超越物象的束缚而直指内心世界。
活动3【活动】二、深入赏析八大花鸟
徐渭的这种大写意风格,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而后来者学他能有超越的,唯有八大山人。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八大山人。
1.八大山人简介:
八大山人的身份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王孙、遗民、僧人、癫狂者、文人)我们所说的“八大山人”,是指晚期。
【符号一:研究者发现,八大山人的落款非常独特:八大连写,既像哭、又像笑,山人连写是一个“之“字。
哭之笑之:既是他的癫狂症状发作时哭时笑的状态,又是八大山人哭笑不得的人生遭遇的概括。
我们来欣赏他较早期的一幅重要作品《古梅图轴》】
2.遗民情结:《古梅图轴》
A.山人笔下的“古梅”形象与常见的《梅花图》相比有何特异之处?(根露,干折,枝枯、花疏,构成了饱受摧残的形象。
)
B.题画诗之一:“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尘。
”如果让同学们来填空,“?”应该是什么字?(虏,后人为避讳挖去,是清朝文字狱的结果,虏、胡是当时朝廷最忌讳的字。
)
C.《古梅图》寄寓了山人怎样的情感?(残破的梅树、直白的诗句,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怒和怀念故国的感情,“遗民情怀”已跃然纸上。
)
D.但是,从这幅画中我们有没有看出八大山人的彻底绝望?
【没有,还有几点梅花在傲然怒放。
尽管国破家亡,尽管受尽摧残,但仍然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和坚韧,从而渐渐走向艺术的顶峰。
我们来欣赏一副八大山人晚期的画作《鳜鱼》。
】
3.超然境界:《安晚册》之《鳜鱼图》
A.画面的布局有何特点?(大面积留白)
B.这是一潭什么样的水呢?“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东晋名士谢万途经曲阿湖(只流进不流出,深不可测),看到水流曲折而停蓄为湖,很感慨:人也应该像这湖一样,虽历经曲折,但能兼收并蓄,涵养高深的气度。
C.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学生:翻着白眼、窒息的、毫无生机的、迷途的、郁闷的……)一条孤寂冷清且有点僵直的鳜鱼,停驻在深水中。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呆滞、惶惑、轻蔑、冷漠、仇视、孤独、倔强、疑惑……)符号二:白眼向人。
D.水深鱼寂,鱼儿在寻求什么?“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应该向湖水的更深处去寻求,想来那儿的晚霞会更多更美。
所以,“安晚”实际上就是“安顿自己的晚年生活”。
画家借鱼水之间的关系,来抒发自己对晚年生活的憧憬。
总结: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八大山人渐渐从家仇国恨中超脱出来,进入一个超然物外的高境界。
在这风平浪静的湖水深处,在这空旷寂寥的画面之中,没有声张、没有干扰,没有对欲望的寻觅,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和寂寞。
只有这样理解,才可以说我们读懂了八大山人;也只有这样的八大山人,才是我们心灵中的知己!
活动4【活动】三、课堂延伸葵之精神
西方油画能不能托物寄情呢?有个画家,他几乎以“燃烧生命”的方式来对待绘画(梵高),最能代表梵高“燃烧”的作品(《向日葵》)。
1、梵高《向日葵》
A.这是梵高在逝世前一两年画下的五张向日葵,它们都有哪些相似之处?(构图:插在瓶子里的向日葵;色彩、色调:黄色)
B.梵高《向日葵》有何艺术特色?(联系色调、笔触、形态等加以简析。
)《向日葵》寄托了梵高怎样的艺术追求和感情?
小结: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
梵高以响亮的色调、重涂的笔触、张扬的形态,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
梵高说:“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梵高是一位对艺术具有使命感的画家。
2.许江《致葵园》
以上都是我们在单方面探讨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有没有艺术家自己站出来“现身说法”呢?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曾在杭州举办规模宏大的个人画展,展览的主题叫《致葵园》。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称这个展览是“视觉的《命运交响曲》”。
A.展示《致葵园》展览作品;
B.播放许江接收采访的视频剪辑。
小结:许江先生用充满激情的诗意的语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阐述,这是对“托物寄情”的最有说服力的解读。
如果说徐渭、八大山人、梵高的画笔指向个人的人生际遇,那么许江的向日葵则描绘了一代人的生命群像。
当画家把自己的画笔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他的作品就会引起更加巨大更广泛的共鸣。
活动5【练习】四、拓展想象情感练习
确实,小小的画面有时难以承载如此壮阔的景象。
不妨让我们展开想象:假设现在我们面对喜马拉雅山脉连绵的群峰、黄土高原上纵横的丘壑、大海上的万顷波涛,或者是荒原上的离离野草、天幕中的滚滚云层、大漠上的笔直孤烟……这时候,如果给你一张很大的白纸,你又会如何去描绘呢?当然我们已经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这样的伟大构想,但这种练习常常可以伴随我们的一生。
(总结全课:通过这一课,我们已经懂得:在所托之物到达所寄之情的道路上,必定要倾注艺术家非凡的人生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语言。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直截了当地说:“艺术就是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