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韩军《登高》实录

合集下载

2019精选教育《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doc

2019精选教育《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doc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一、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我们追求更加开放、探究和参与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种以《登高》为例的教学实录,通过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登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对《登高》进行初步了解,介绍作者杜甫和该诗的背景故事。

2. 探究与理解•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通过互相讨论和网上检索,了解《登高》的意境、作者的写作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教师组织全班对《登高》展开深入的阅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意象、表达手法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意义。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共同探究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对话与交流•教师组织全班进行开放式的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新思考。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对话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讨论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登高》和诗歌的理解。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探究与对话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式,对《登高》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不仅理解了诗歌的表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深层含义,培养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在对话和讨论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提高了思辨和表达能力。

五、反思与展望本次课程中,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时间管理不够合理、学生在对话中参与度不够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改进,例如增加互动的环节或者运用其他形式的对话和辩论。

课堂的结构和意涵——韩军老师《登高》课堂实录分析

课堂的结构和意涵——韩军老师《登高》课堂实录分析

课堂的结构和意涵——韩军老师《登高》课堂实录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韩军老师朗诵的《登高》不仅反映了当时许多民众的革命
热情和革命意识,而且具有普遍意义,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登高》是一首抒情诗,它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核心,道出了人们为了维
护正义和制止邪恶的不断努力,以及要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它充满着正义感,传达着一种希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普遍的一种理念,也是当代人的内心深处的追求,进而激发民众的英雄梦想,让当时的政治形势有了重大改变。

韩军老师在《登高》课堂上,分析考察了作者、作品、语言、文化背景等各个
方面,勾勒出了全新的语情美感,它运用简洁而鲜明的论证让学生们深刻理解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作品。

他教授的是他多年研习加上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刻化,让读者在高瞻远瞩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浪漫和力量的妙韵。

韩军老师的登高课堂,不仅在读诗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同时也传播了一种希望、勇气、力量的理念,进而激发民众的社会进步意识。

他的授课风格充满勇气和激情,鼓励学生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勇敢地朝着目标前进,从而激励学生实现自身梦想。

正是韩军老师此次登高课堂让民众感到一种振奋和热情,让人们明白了一个伟
大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才有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因此,《登高》作为一首有着深刻意义的诗歌,也被称为中国民族革命的象征,展示出中国人民强大的意志和恒久的信念,这也是韩军老师登高课堂所展现并传播的文化价值。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0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顾《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01
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02
回顾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 03 达技巧。
布置作业
01 背诵《登高》全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2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
下节课预告
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 歌创作历程。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 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 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落木:落叶。
无边:没有边际,形容广大。
05
06
滚滚:形容江水翻滚的样子。
03
课堂互动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提问
老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提问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有何寓意?
韩军老师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悲苦和怀才 不遇的情感。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 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个人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这 首诗是他流落夔州时,重阳节登高所感,表达了 他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忧虑。
诗词内容解读
首联
描述了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高山,俯瞰四周的景 象。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 渚”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
颈联
通过“悲秋”、“作客”、“多病”、“独登台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苦和无奈 。
颔联
通过“落木””等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尾联
通过“苦恨”、“繁霜鬓”、“百年”等词语,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无 奈。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前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少实际操作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结合探究和对话,让学生们在互动中理解诗歌。

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导首先,老师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读一遍李白的《登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对这篇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究这首诗歌了。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样的情景和心境能够触发一个人登山的欲望?•在登高过程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山者的心情?•诗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老师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任由学生畅所欲言,捕捉学生讲解中的亮点,将这些亮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诗歌。

第三环节:对话在探究完毕后,老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为了不让这些好的讲解流失,老师将与学生进行对话,将学生的想法再次进行整合和提炼,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与老师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调整自己的表达,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诗歌教学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学生们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达到了比传统方式更高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发现了对话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语文魅力。

《登高》课堂实录1-word文档

《登高》课堂实录1-word文档

《登高》课堂实录1《登高》实录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我笑了:‚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 ‚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 ‚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这里指的就是时间了,也就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实录师:金圣叹的“六才子书”都是什么?按顺序说。

生: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

师:杜之律诗排在第四,就是第四才子书,而第四才子书里面排在第一的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这首诗《登高》。

请看它写在何时?生:公元767年。

师:767年。

有些诗人太重要了,他的生卒年我不用记就能记住,脱口而出,比如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而这首诗写在767年,写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

下面找一位男同学来读一下。

上节课我不是说了吗,写秋天的诗,还得爷们儿能写好,女诗人善写春。

怨女怀春,志士悲秋。

所以写秋天的诗,男同学读还是比较合适的。

好,你读吧。

(生读,有掌声)师:最后一句啊,他处理得非常好。

你发现了吗?杜甫的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是高八度收束吗?生:不是。

师:你回忆一下,有些诗词,比如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怎么收束的?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师:高八度收束。

你看《沁园春·雪》,怎么收束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注意,都是高八度式的收束。

音乐高八度懂吧?这是一种结尾方式。

但杜甫这首诗的结尾,不是高八度式的。

因为你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生:很高了。

师:已经写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所以再高八度高不了了。

还怎么比“万里”再高?还怎么比“百年”再高?人能活一千年吗?人生不过百年,已经再高不了了。

那么怎么处理?杜甫就用“软冷”的方式来处理,这是一种文章结尾的方式。

(板书:软冷)不是那么大气磅礴的,显得软了,但是这种软是冷的,不是热的。

用“软冷”来收束全诗——“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范读尾句,缓慢,“浊”字拉长)这首律诗的韵脚都是什么?生:回、来、台、悲。

师:啊,找韵脚得到双数句末尾去找。

那么第一句的“哀”是不是韵脚?生:是。

师:律诗的第一句在押韵上有什么要求了?生:可押可不押。

师:是的,但七律以首句押韵为常见。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教学设计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教学设计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教学设计"Climbing" classroom record (super teacher H an Jun) teaching design《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山探险》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登山探险》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登山探险》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登山探险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引言本文记录了特级教师韩军在登山探险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情况。

该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决策能力和勇气为主要目标。

课堂活动在这堂登山探险课上,韩军老师采用了以下活动:1. 装备准备在课前,韩军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登山所需的装备,并向学生解释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装备。

他强调了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安全。

2. 规划路线韩军老师组织了学生们一起规划登山路线。

他鼓励学生们自己研究地图和地形,并共同讨论最佳的路线选择。

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技巧。

3. 登顶挑战学生们根据规划好的路线,开始登山挑战。

韩军老师鼓励学生们克服困难,相互支持,完成登顶目标。

在挑战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自律、坚持和互助。

4. 回顾总结课程结束后,韩军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回顾总结。

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验,韩军老师也提供了反馈和指导。

通过总结的过程,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在登山探险中的表现,同时也增强了对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的认识。

教学效果通过这堂登山探险课,学生们获得了以下收获:-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增强了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提高了决策能力和勇气结论登山探险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机会。

特级教师韩军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指导,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了成长和启发。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登高教学实录1-人教课标版

登高教学实录1-人教课标版

《登高》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上杜甫的《登高》时,我作了新的尝试,以下为课堂实录:序幕:录音机提供伴读音乐《二泉映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登高》这首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面,看看这首诗。

(生自己看课文),教师板书这首诗的题目——师:这首诗和前面所学的《秋兴》《咏怀古迹》这两首诗都是杜甫在同一时期写的作品,其中《登高》写于公元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

当时安史之乱的硝烟还未散去,外敌入侵,藩镇割据,战争仍在继续。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在外漂泊多年,而且疾病缠身。

重阳节,正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已经走到生命的晚秋。

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这位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师:谁来朗诵这首古诗。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齐读,以《二泉映月》伴读)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生:这首诗写了自己秋天登高看到的景象。

师引导: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生:看到了天很高、听到了猿在悲啼。

还看到了清清的水中沙洲,看到了洁白的沙,看到了鸟在上面盘旋。

还看到了无边的掉落下来的树叶,发出萧萧的声音。

还看到无边无际的长江波涛滚滚地奔涌而来。

师引导:说得很好。

他还想到了什么?生:想到自己常年在外面漂泊,想到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不好,病痛多。

想到自己的鬓发都已经花白了,想到因为病痛,连浊酒都不能喝了。

)师:直接抒发自己情感的是哪一些字词?生:“悲”或“苦恨”生:“艰难苦恨”。

师:强调:注意是“直接抒情”。

特级教师韩军《登高》实录

特级教师韩军《登高》实录

特级教师韩军《登高》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听课思考、听课感悟依据韩军《登高》教学实录整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学生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登高》课堂实录韩军

《登高》课堂实录韩军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 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
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 愁涌上心头……
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 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 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 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
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 够切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 吗?
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 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
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 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 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
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 生都应声附和)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
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 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 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 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 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 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 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 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 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 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 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 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 “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 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 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 的调子...…·读“鸟飞回”——要 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 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 还有回到家的那~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 上。“天高”——要仰视,渚清、 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 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

登高-教案设计-特级

登高-教案设计-特级

公开课《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师:了解还是理解?生:理解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文如其人师:“言为--”生:言为心声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 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象,让人家挺难受的,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一生:再加上动作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生:语调低沉、忧伤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般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生:意境师:什么“意境”呢?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生:感性的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生:凝炼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生:心寒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师:为什么?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一生:我认为是这样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眇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生:生命短暂师: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师:或者说反过来说--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师:总结的很好人生悠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一生:有些无可奈何师:有一些还有呢?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师:什么气势?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师:对的,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诗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生:抒情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师:是短时间的吗?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师: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生:是独自一人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师:什么(时间)季节呢?生:悲凉的秋天师: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就是老年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生:多病的身体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生:八层愁苦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生:(齐读、单读)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师:这句诗怎么解释?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师:苦,是什么意思?生:痛苦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生;忧愤心急如焚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师: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登高》教学实录6-文档资料

《登高》教学实录6-文档资料

《登高》教学实录6设计思路:从标题入手,抓住季节秋,层层突破,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到国家之秋。

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生:唐诗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

(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

《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

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生:诗圣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生;诗仙是李白,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师:为何不叫诗佛呢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

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生:齐天大圣孙悟空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

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

何谓《登高》?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

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

那么登高就是生:思念亲人和朋友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

重阳节也叫生:老人节师:所以登高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

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

千古《登高》 十分悲情——《登高》教学实录

千古《登高》 十分悲情——《登高》教学实录

千古《登高》十分悲情——《登高》教学实录师:很好!老师平时就很仰慕老杜,他是老师心中的偶像。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感情深沉悲壮,其人真可谓忧国忧民高境界,顶天立地大儒生!学生热烈鼓掌。

生:几乎作于同一时期的《登高》诗,其思想感情更加深沉博大——不信?——让我们齐声诵读。

学生齐读。

师:呵呵,同学们读得挺整齐,还比较雄壮。

不过,预习之后的诵读要准字音,清句读,初步传情达意,读的时候还应该声断而气不断,从而诗意连贯。

下面,同学们自由诵读,找出全诗的诗眼。

学生诵读完毕。

师:所谓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诗有——一生调皮地抢断:“人有肉眼。

”师(故作惊愕):哟,我知道了,你的眼睛是肉长的,其实你的心也是肉长的吧?生呵呵笑。

师(话归正传):那“诗眼”到底是什么呢?生甲(活跃):诗歌的眼睛呗!师:是的,眼睛是拿来干什么的呢?生乙:看美女的!师(一愣,转而说道):呵呵,不简单,还是拿来欣赏美的!就是说,我们也可以通过诗眼来看到诗歌的美,是吧?生会心一笑。

师:“诗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是炼字炼意最动人之处,往往用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形象,活画出事物的特征,或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思。

好了,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了吗?生丙:“哀字。

”更多的学生:“悲字!”师指向生丁:“好,请你说说为什么是‘悲’字?”生丁:“因为‘哀’字写的是具体的猿的啸声,而‘悲’则是具体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思,刻画出作者的形象。

同学们齐声鼓掌通过。

师:其实以前我们学习过诗词很多都有“眼”。

师生共同举例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昨夜一枝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中的“闹”“一”“击”“翔”“竞”“敲”字。

师:本诗的诗眼是‘悲’,请问,作者在悲什么,因什么而悲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

师:全诗直接抒情的是哪两联?生(齐声):颈联和尾联。

师:(出示幻灯片)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生:(众说不一)两层……五层……生戊: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级教师韩军《登高》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听课思考、听课感悟依据韩军《登高》教学实录整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学生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二、诵读赏析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要求:(投影诵读要领)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对比几首诗歌中的鸟: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回”说明鸟在盘旋。

曹操的《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诵读指导: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

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诵读指导: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

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穿插介绍杜甫生平和经历: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诵读指导: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

穷愁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

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三、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

(播放音乐《二泉映月》)四、总结情感蕴藏: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登高》课堂实录执教:韩军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