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 《小儿垂钓》
古诗词鉴赏《小儿垂钓》
古诗词鉴赏《小儿垂钓》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创作背景本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小儿垂钓》《池上》)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小儿垂钓》《池
上》)课文原文及赏析
《小儿垂钓》和《池上》是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是这两首古诗的原文及赏析。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小孩子外貌和动作的细腻描写,如“蓬头稚子”,“侧坐莓苔”,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天真可爱,专心致志的小钓手形象。
而“遥招手”和“怕得鱼惊不应人”则表现出小孩子的机灵和专注,既怕惊扰了鱼,又想回答路人的问话,十分生动有趣。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子在池上偷偷采白莲的场景。
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了小娃的天真活泼和无忧无虑。
其中,“偷采白莲回”一句,既表现了小娃的顽皮,又展示了他的快乐。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则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娃采莲后,水面浮萍被划开的痕迹,进一步突出了小娃的天真可爱。
这两首诗都充满了童真童趣,通过诗人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和纯真,同时也展示了孩子们的无邪和活泼。
古诗小儿垂钓
古诗小儿垂钓古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3、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
9、映:遮映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经典诗句】古诗小儿垂钓
【经典诗句】古诗小儿垂钓[导语]《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3、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儿童钓鱼唐·胡令能一个头发蓬乱的孩子会学吊兰,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挥手问,怕得鱼惊不应人。
笔记: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孩子:一个年幼的孩子。
3、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覆盆子:一种草。
5、苔:苔藓植物。
6.打扰一下:问问别人。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回答:回答,承诺。
9、映:遮映翻译: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欣赏: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两句话注重写作形式,三四句话注重生动。
孩子就是孩子。
“蓬头”描述了它的外观,突出了孩子们的孩子气、淘气、天真和可爱。
“纶”是钓鱼线,“杭纶”是“钓鱼”中的标题,即钓鱼。
诗人并没有粉饰渔童的容貌,而是直接书写了这个野孩子蓬乱的头发的真实面目,让人感觉自然、可爱、真实。
钓鱼时,“侧坐”的姿势,反映出它的身体、行为场景,如眼前。
“侧坐”指随意坐下。
也可以想象,孩子们专注于钓鱼而不拘泥于形式。
“覆盆子苔藓”通常指在潮湿的地方靠近地面生长的低级植物。
从《覆盆子苔藓》中,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孩子们选择钓鱼的地方在阳光下是罕见的,很少被人们看到,而且是一个理想的钓鱼场所,鱼不害怕,人们不暴露在阳光下,这为后面提到的“怕鱼不应该吓人”铺平了道路。
“草映身体”不仅仅是儿童的肖像。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学习:小儿垂钓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学习:小儿垂钓知识点《小儿垂钓》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本文整理了小儿垂钓知识点,快来看看吧~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学习:小儿垂钓知识点小儿垂钓原文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⑵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⑶借问:向人打听。
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作者简介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诗4首。
练习题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二“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2分)2.诗中“遥招手”这是谁?为何“遥招手”? (2分)答案:1.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2.第一问:垂钓儿童或:小儿第二问: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小儿垂钓知识点就先到这儿了,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大家可点击【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来看哦~同时会持续为大家跟新最新的内容,大家可进入首页选择自己需要的来查看呦~~~。
二年级古诗《小儿垂钓》
二年级古诗《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是唐朝胡令能的诗作。
全文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天真的童心。
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古诗小儿垂钓翻译赏析
古诗小儿垂钓翻译赏析《小儿垂钓》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胡令能。
其全文古诗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前言】《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翻译】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仅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古诗小儿垂钓打印
古诗小儿垂钓打印
《小儿垂钓》是唐朝胡令能的诗作。
全文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天真的童心。
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古诗小儿垂钓古诗原文:xiǎo ér chuí diào《小儿垂钓》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唐代胡令能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头稚子学垂纶,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坐莓苔草映身.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人借问遥招手,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怕得鱼惊不应人.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注释: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小儿垂钓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欢迎阅读。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
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
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非常浓,现仅存七绝4首。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二年级上册背诵古诗集鉴赏
《小儿垂钓》二年级上册背诵古诗集鉴赏胡令能(785年-826年),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胡令能书写的古诗赏析吧。
【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创作背景本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小儿垂钓】人物介绍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注释与鉴赏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说明与鉴赏- 古诗 -赏析一个蓬头发蓬乱、面貌青嫩的小孩在河畔学垂钓,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不闻不问地摆了摆手,惟恐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纪小的、懵懂的孩子。
钓鱼:垂钓。
纶:垂钓用的丝线。
⑵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⑶借问:向人探询。
⑷鱼惊:鱼儿遇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搭理。
【鉴赏】《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小孩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挥手,想借问探询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该人” (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 ),真是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形神兼顾,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绝不亚于杜牧有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 (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 (传神 )。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相貌,突出了小孩的天真调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钓鱼”即题目中的“垂钓” ,也就是垂钓。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容貌不加掩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原来面目,令人感觉自然可爱与真切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垂钓,因此特别当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形,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任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符合。
这也能够想见小儿不拘踪迹地全神贯注于垂钓的情形。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单能够知道小儿选择垂钓的地方是在阳光稀有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吃惊、人不暴晒的很是理想的垂钓去向,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该人” 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不过在为小儿画像,它在构造上,关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由于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挥手”的主语仍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惧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挥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居心计,有韬略,机敏聪慧。
小儿垂钓-小学必备古诗词-带拼音
小xiǎo 儿ér 垂chuí钓diào唐tánɡ 胡hú令lìnɡ能nénɡ蓬pénɡ 头tóu 稚zhì 子zǐ 学xué 垂chuí 纶lún,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cè 坐zuò 莓méi 苔tāi 草cǎo 映yìnɡ 身shēn。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路lù 人rén 借jiè 问wèn 遥yáo 招zhāo 手shǒu,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怕pà 得dé 鱼yú 惊jīnɡ 不bù 应yìnɡ 人rén。
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应:回应,答应,理睬。
作者:胡令能(785—826),唐代诗人,贞元、元和时期人。
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
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
其诗传世仅四首,见于《全唐诗》。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创作背景:《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原文xiǎoérchuídiào小儿垂钓(唐)胡令能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蓬头稚子学垂纶,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侧坐莓苔草映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路人借问遥招手,pà dé yú jīng bù yīng rén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lún):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méi):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三)学习课文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③他来干什么?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⑧指名学生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
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
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
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
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
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能够想
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
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但能够知道小儿选择钓鱼
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
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但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
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
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
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
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
怕把鱼惊散。
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
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
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不过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
儿垂钓别有情趣。
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
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
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