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译者应擅于捕捉原作者的情感_曹明伦教授访谈录_焦鹏帅

合集下载

民乐一中高三年级5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民乐一中高三年级5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民乐一中高三年级5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 C 【详解】C项分析错误,文章在提到“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时,是为了强调“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而并非缺点。

故选C。

2. D 【详解】D项,分析错误,顺序颠倒,文章先论证文学翻译家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也应如此。

故选D。

3. B【详解】A项,“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说法错误,原文中指出“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而“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

C项,“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说法错误,当“细节的错误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D项,“否则,就失去活力”推断缺乏根据。

B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 D 【详解】D选项“5G精品网络打造、5G终端使用、5G融合发展都处于大规模试验阶段。

”错误,原文是说“下一步将开展5G规模试验”,并且“力争5G终端尽快与用户见面,部分企业有望2019年中推出供用户测试使用的手机。

”故选D。

5.D 【详解】D选项于文无据,“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不断打压,极大地影响了5G的发展。

”错误,根据材料四可知,在具体应用时遇到的挑战没有提到美国。

6. 将遇到的困难:①网络实施任务艰巨;②投资巨大,效益承压;③行业融通需要各方助力、联合创新,光靠运营商统筹各行各业有难度;④运营商与合作方在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都要做出相应变革,双方改革的步伐难协调。

举措有:①运营商: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加快网络建设进程;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②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并统筹协调相关行业齐心协力、联合创新。

7.C【解析】“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是因为秋虫的寿命使然。

8.①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

②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说服力。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人们说,河里有多少浪花,老头儿身上就有多少故事。
老头儿没文化,扁担倒了也不认得是个一字,却有一个很雅气的名字,叫梅玄印,不知是哪个土秀才取的。靠水吃水,别人家以捕鱼捞虾为生,梅家则成了摆渡世家,送走了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到梅玄印从爹手里接过竹篙时,已是民国年间了。
“因而”前后强加因果。原文提到的“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和“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是两个单独的句子,并无因果关系。
C.“‘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错误。由原文“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可知,感物只是感兴的一部分。
D.“起点是起情,终点在触物”错误。由原文“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可知,起点是触物,重点是起情。
D.“触物以起情”指外物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点是起情,终点在触物,这是感兴最基本而全面的内涵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灵感”包含于感兴,因而通过对“灵感”的研究,我们可以部分地窥见感兴论的内核。
B.如果能够体悟乃至把握由大自然运化规律而形成的物态变化,我们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波动。
(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有删改)
材料二:
感兴鉴赏就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从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语言形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二者相互应和便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在于作者情感意志的抒发,是作者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与展现。换言之,也就是作者对外物世界的感发,借助于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世界外物的气的运转变化,感动世界生命的运转变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的生发变化引起诗人内心情志的变化,故而借助于诗词的形式外化出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故《礼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的变化包含了世间两种形式的变化:第一种是大自然的生发变化,第二种便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人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由此而创作诗词。那么,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情感与意志。

以介为主零星散译_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_1949年以前_焦鹏帅

以介为主零星散译_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_1949年以前_焦鹏帅
根据现有可查资料,弗罗斯特及其诗歌在中 国最早的介绍是毕树棠发表在 1924 年《学生杂
志》第 11 卷第 11 期上的《现代美国九大文学家 述略》( p75-86) ,文中称 Frost 为“弗洛斯特”,把 其 与 鲁 滨 孙 ( E. A. Robinson ) 、茏 薇 儿 ( A. Lowell) 、马 士 德 ( E. L Masters ) 、孙 达 伯 ( C. Sandburg) 等比肩,简介了他的生平并提到了他的 《童志诗》( A Boy's Will) 和《北波士顿》( North of Boston) 和《山间集》( Mountain Interval) ( 毕树棠, 1924: 76—77) 。
关键词: 弗罗斯特; 1949 年以前; 诗歌翻译; 零星散译
引言 关于弗诗在中国译介研究,曹明伦( 2002) 的
《他是我的感慨万千———译者言》、刘保安( 2007) 的《近十年 来 国 内 的 弗 罗 斯 特 研 究 综 述 》以 及 刘 瑞英( 2009 ) 的《当 代 中 国 弗 罗 斯 特 研 究 综 述: 1948—2008 年》均指出: 中国最早的弗罗斯特诗 歌汉译是 1948 年发表在臧克家主编的《文讯》月 刊第 9 卷第 5 期上的由方平翻译的弗氏叙事体诗 《佣工的死》。此 说 大 概 可 由 方 平 先 生 在 其 译 著 《一条未 走 的 路———弗 罗 斯 特 诗 歌 欣 赏 》一 书 中 找到踪迹: “对话叙事诗《帮工之死》( 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 ……我曾先后两次译成中文。第 一次是在解放前蒋匪帮倒行逆施的时期,发表在 臧克家先生主编的《文讯》上( 1948) ,不知道这是 不是可以算得国内最早介绍过来的弗罗斯特的诗 篇”( 方平,1988: 144) 。笔者带着一探究竟的热 情,经《大成 老 旧 刊 物 全 文 数 据 库 》和《全 国 报 刊 索引数据库》①查询,发现这个结论并不准确。以 下是求证结果,为了记录历史,笔者历时地按出现 先后顺序进行整理介绍。 一、史实考据

河南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人你要“掌声”干什么?张建平中国当代诗人大都有一个情结,就是娇情。

文本的口水话泛滥之后,情感似乎成为珍惜物,不仅需要憋出来、强生出来,甚至需要“变”出来。

诺贝尔文学奖被鲍勃·迪伦收获,又刺激了下中国诗人的神经,似乎,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仰望星空”,在一腔望月的诗意中,总应该寻求到些许的心理平衡,却总伴随着失望。

仰望星空不能指责,这是诗歌的前提,但真的能看到什么,什么精神之纯粹能够积淀在中文诗歌的经脉中,的确应该冷静地思索一下了。

其实,迪伦的诗歌翻译得不好,用中文语境来看,没得深意。

这就是语言语境的问题。

莎士比亚的诗歌也如是,英文语调、感染力、诗歌韵律非常强悍,直指内心。

在中文语境下,当代诗歌与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应该是公认的事实。

获得诺贝尔奖的迪伦能够把情感融入诗歌、歌词的文本能力应该可以讲得到了评委不同语言语境的公认,不应产生异议,虽然,我仍然不喜欢中文翻译的他的诗歌。

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歌的内质、核心、风格、情调在哪?其实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写的很清楚,“文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一千多年来,包括八股文在内的文本演绎出来的文章,判其立意、立论、立章大都出于此,文用气长,文以胆论,无气无胆,绝非文章,那是说话,那是口水。

喷在文坛里,那是痰盂。

而“文以载道“如何呢?真正的“载道”是顶天立地,吸天地之大气,壮人生之伟胆。

直面人生世界之苦难,直面人生社会之丑恶,人行仗义,文书真镜。

文人、诗人的痛苦应该积淀大众之苦难,胸怀天下,诗人的情怀应该“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的笔法文脉应该可以气贯山河。

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苦难,当诗歌可能寄情寄怀的时刻,直指内核,才是文学诗歌的精髓。

描写、刻画、揭露丑恶,同情苍生,才可能有文之胆气。

诗人从来不是转述者(访谈)

诗人从来不是转述者(访谈)
张执浩:我相信,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说 的第一句话是诗,或者是那种后来被我们称为 “诗”的东西。震惊、狂喜、忧惧、愤怒、疑虑、忧伤, 乃至哑默……诸如此类的各种情绪,唯有通过 “诗”这种具有声音感的形式,才能有效地传递出 来,也唯有诗,才能呈示出人类— ——这个崭新的 物种— ——初见这个奇异世界时,丰富、复杂而饱 满的情感面貌,那是一种哑口无言、欲言又止,终 至喋喋不休的强烈的表达欲。在嘈杂激越的喧哗 声中,诗的声音由情绪表达转化成了情感表达: “啊”被拉抻成了讶异、惊叹或称颂,“唉”被拉抻 成了沮丧或哀怨,“哦”被拉抻成了顺服或回应 ……所有的感叹,都将随着人类对陌生环境的 适应和熟悉程度,逐渐转化成感怀,滋生成为某 种越来越深沉、饱满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沉 淀在人类的公共记忆中。
张执浩:我在习诗之初并不了解这种力量 的重要性,但随着对生活、对诗歌的理解逐渐深 入,才渐渐意识到,所有精神强健的诗人都是以 对自然的敬畏与忠诚为凭依的,顺应然后获取, 沉醉其中,夫复何求。一旦找到了这样的凭依,写 作者就可以无惧于其他因素的干扰。“帝力于我 何有哉”,大致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无旁骛的抗 干扰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则越能葆有我们内 心的静谧,越能体味生活的本义,即所谓的诗意, 因为除了自在、自为、自得、自乐、自生和自灭之 外,诗意不可能是其他那些天花乱坠、怪力乱神 的东西。《击壤歌》向我们呈示出来的正是这样一 种近乎天荒地老的原始蛮力,铿锵又平和,拙朴 而常新。没有人知道这首歌谣的作者是谁,甚至 连它原始的唱腔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它传递出来 的声音,那种铿锵有力的节奏,却不会因岁月的 古旧而喑哑,初听让人震颤,再听依然如此。在所 有的艺术门类中,唯有“诗人”是被赋予了一种特 殊形象的人,不是那种外在的符号化过的形象, 而是与写作者个人的人生、阅历、志趣有关的血 肉之躯,如此真切,却如此难以描摹。我们经常能 从茫茫人海中把某一类人辨识出来,称之为“诗 人”,尽管他(她)也许从不写诗,但我们愿意将这 样一顶礼帽赠予他(她),因为他(她)具有我们想 象中的那般丰富而生动的诗意情怀。从这个角度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精练课后精练:2-2-2 抓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精练课后精练:2-2-2 抓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

03课后课时精练一、语言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吝.啬(lìn)捉弄.(nònɡ)迷惘.(mǎnɡ) 浑.然不觉(hún)B. 淹没.(mò) 裹挟.(xié)短暂.(zàn) 生杀予.夺(yǔ)C. 挥霍.(hè) 痴.想(chī)藐.视(miè) 荒诞无稽.(jī)D. 日晷.(ɡuǐ) 流露.(lòu)模.糊(mó) 胁肩谄.笑(chǎn)解析:A项,“惘”应读wǎnɡ;C项,“霍”应读huò,“藐”应读miǎo;D项,“露”应读lù。

答案:B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渺小神秘迁徙钩心斗角B.幼稚神采逃遁无空不入C.操纵衔接陷井沧海一粟D.撕打理睬磨蹭循环往复解析:B项,空-孔;C项,井-阱;D项,撕-厮。

答案:A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 《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C. 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 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解析:A项句式杂糅,“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句,可改为“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或“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B项主谓搭配不当,“审美体验”的陈述主体应为人,而句中承前主语为“《野鸭子》”;D项语序不当,将“巨大的”调至“覆斗形上盖”前。

答案:C4. 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组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

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非连续性信息文阅读之结合结合古诗文考查论据、概念类----统编

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非连续性信息文阅读之结合结合古诗文考查论据、概念类----统编

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非连续性信息文阅读之结合结合古诗文考查论据、概念类--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三年真题】一、【2021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诗歌译者应擅于捕捉原作者的情感——曹明伦教授访谈录

诗歌译者应擅于捕捉原作者的情感——曹明伦教授访谈录

诗歌译者应擅于捕捉原作者的情感——曹明伦教授访谈录
焦鹏帅;曹明伦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2(33)6
【摘要】本文就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翻译请教翻译家曹明伦教授,在他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从弗罗斯特诗歌翻译个案到翻译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如诗歌翻译中的韵式、复译、翻译研究中的翻译目的、译者身份等,他都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辅以
大量切身翻译实践,理论与实践相映成趣,为诗歌翻译与翻译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总页数】5页(P3-7)
【作者】焦鹏帅;曹明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辨名责实于细微发众家宏论所未见——评曹明伦教授的"文本目的"与"非文本目的"论 [J], 唐勤泉
2.辨名责实于细微发众家宏论所未见——评曹明伦教授的"文本目的"与"非文本目的"论 [J], 唐勤泉
3."学"、"术"共生,"道"、"器"互彰——评曹明伦教授《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一书[J], 甘雪梅
4.文学翻译中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J], 赵艳梅
5.诗的问答:诗歌中的诗性民族--曹旭教授访谈录 [J], 段晓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翻译取决于译者目的——伊恩·梅森访谈录

诗歌翻译取决于译者目的——伊恩·梅森访谈录

作者: 焦鹏帅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外语研究
页码: 86-8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诗歌翻译;伊恩·梅森;翻译研究;翻译目的
摘要:针对诗歌翻译及中西翻译研究的一些问题,本文作者利用英国翻译研究学者伊恩.梅森在川大讲学的机会对其进行了访谈。

他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反复说明,诗歌如何翻译取决于译者目的,同时指出,西方翻译研究并非铁板一块,出于不同视角对于诗歌翻译存在不同理解。

梅森教授并对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学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鲁人版必修2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鲁人版必修2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页或者应用程序。

最新精选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寻找文字的炼金术习题精选二十三

最新精选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寻找文字的炼金术习题精选二十三

最新精选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寻找文字的炼金术习题精选二十三第1题【单选题】词语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C、外连衡而斗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

白,有散文,也有韵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杂剧规定,每一折戏,用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D、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语言模糊不清,塑造的形象怪异偏激,令人不忍卒读。

中学生容易模仿这些作品,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B、很多人听到个税起征点调整为3 500元的消息时欢呼雀跃,一片哗然。

尤其是绝大多数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C、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会惊叹他入木三分的剖析。

D、现在,书法差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的通病。

不少学生上了高中,字体依然稚嫩,歪歪扭扭;还有的学生故作潇洒,字迹龙飞凤舞,无法辨认。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加线字活用方式相同的一组是( )A、且勇者不必死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B、故述往事,思来者/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D、臣具以表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供gòng 供奉供电供不应求供认不讳B、泊bó 血泊停泊淡泊名利山川湖泊C、应yìng 应和应酬得心应手应接不暇D、模mó 模本模样装模作样模棱两可【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山东省垦利县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最新精品)

山东省垦利县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最新精品)

垦利一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模块检测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

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

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

《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

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

“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

“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

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自不待言。

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也有诗一样的片段。

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

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

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100题)1、教师在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学习重点。

下列教学不恰当的是()A.梳理全文的说明结构和特点B.学习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C.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D.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答案】 C2、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指出,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

为了佐证这一论述.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汤显祖—《牡丹亭》—明B.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明C.吴敬梓—《儒林外史》—清D.蒲松龄—《聊斋志异》—清【答案】 A3、教师开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专题活动,指出在诸多修辞手法中不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借代。

借代的本体与借代的事物对象之间的特征具有相关性。

教师举出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请学生选出运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

下列诗句中,符合要求的是()。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答案】 B4、在学习曹禺的《雷雨》后,教师建议学生搜集并阅读曹禺的其他剧作,以便对曹禺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王昭君》B.《北京人》C.《上海屋檐下》D.《原野》【答案】 C5、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说明“古今异义词”。

下列例子不合适的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B.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答案】 B6、阅渎一位教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

A.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D.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答案】 D7、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生平——知人论世”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提前列出相关作品及其作者信息的清单。

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谈中国诗 习题 5阅读鉴赏专题2(教师用卷)

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谈中国诗 习题 5阅读鉴赏专题2(教师用卷)

第2 课谈中国诗阅读鉴赏专题2(教师用卷)考试范围:xxx;共10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命题人:xxx学校:姓名:班级:考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四个小题。

梵高的坟茔(节选)范曾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

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

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

梵高一生卖不 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

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 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

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

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

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情。

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

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梵高在美术史上的 现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

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种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

2022语文普测选择题答案

2022语文普测选择题答案

2022语文普测选择题答案1.下列不属于议论文三要素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论点B、论据C、论证方法D、论证(正确答案)2.《读书人是幸福人》中,对“睿智”的“睿”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聪明B、明亮的C、看得深远(正确答案)D、有智慧3.对季羡林《清塘荷韵》写作思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种荷--盼荷--赏荷--祝荷(正确答案)B、盼荷--种荷--赏荷--祝荷C、盼荷--赏荷--种荷--祝荷D、赏荷--盼荷--种荷--祝荷4.下列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本文选自《艾青诗选》。

B、作者艾青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诗人。

(正确答案)C、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悲愤。

D、本文的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5.《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引用杜牧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作用是() [单选题] *A、说明荔枝习性,不易北移。

B、说明荔枝不耐贮藏,需要兼程运送。

(正确答案)C、揭露封建统治者只顾个人享乐,不管人民痛苦和国家安危。

D、说明荔枝种植技术在唐代就有了。

6.下列句子中,描写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俺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语言描写)B、店外,刚才还在纷纷扬扬飘着的雪,此刻也停了。

皑皑白雪映着明净的窗子,那写着白海亭的布帘子,在正月的清风中,摇曳着,飘着……(环境描写)C、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

他生得矮矮墩墩,眉清目秀。

(肖像描写)D、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动作描写)(正确答案)7.根据语言环境和具体对象,为下面括号内选出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中国科学院刚成立时,郭沫若想请严济慈先生到科学院担任领导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鹏帅( 以下简称焦) : 首先请曹教授谈谈你和 弗罗斯特是如何结下这个“情缘”的呢? 我想背后 肯定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吧。
曹明伦( 以下简称曹) : 其实这背后并没有什么 动人的故事。世间有些事情的发生纯属偶然。这有 两本书,一本是 Robert Frost’s Poems( 《弗罗斯特诗 选》) ,另一本是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弗罗斯 特诗集》) ,这都是上世纪 80 年代初来华的一位美 国教师送给我的。你看这书上还有签名,Jeff Herringshaw,当时他在课堂上发现我对弗罗斯特比较熟 悉,所以不 仅 送 了 我 这 两 本 书,回 国 后 还 给 我 寄 来 Robert Frost Handbook( 《弗罗斯特手册》。那时候不 像现在,想翻译什么都能找到原著,所以说我当时翻 译弗罗斯特纯属偶然。1986 年那个版本就是根据 这两本书翻译的。当然说偶然也不是绝对偶然,我 当时之所以对弗罗斯特并不陌生,是因为我此前就
焦: 还发现你在译诗韵式安排上,有的与原诗 “亦步亦趋 ”,有 的 则 显 灵 活 多 变,你 是 如 何 理 解 这 种“亦步亦趋”与“灵活多变”的关系呢?
曹: 这其实就是我经常给你们说的 as literal as
possible and only as free as necessary。“亦步亦趋” 也好,“灵活 多 变 ”也 罢,都 须 以 不 违 背 原 作 者 的 本 意为前提。你也可以去对比发现,我哪些地方是亦 步亦趋,哪些地方是灵活变通。当然,诗的感情色彩 主要是由内容决定的,但恰当的韵可以起到烘托气 氛的作用。比如: 油求韵有助于表现缠绵悱恻或凄 切哀婉的气氛,离愁诗常用; 而江阳韵会给人一种雄 奇壮观,轩昂豪迈、粗犷剽悍的感觉,如: 天苍苍,地 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 绿江……乜斜韵则给人一种悲怆而轩昂、抑郁而豪 放的感觉,如《忆 秦 娥 · 娄 山 关 》和《满 江 红 · 怒 发 冲冠》; 梭波韵往往能烘托一种幽默诙谐的气氛,如 元曲《红绣 鞋》,民 歌《拖 太 阳》和《如 今 天 下 怪 事 多》等等。我在译“挽歌”一类的诗时,绝对会用油 求韵,在译雄壮豪迈的“军歌”时,肯定会用江阳韵, 而在译“军营小调”时,我又用了歌波韵。总之用韵 要依原诗的感情,既要亦步亦趋,又要灵活变通,用 韵丰富,当然,前提是不可因韵害义。
4
“未走之路”中的 ou 和 u。我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 诗中也有偶通。偶通是一种类韵,不得已而为之的 押韵方式,其和谐性减弱,写诗一般不宜多用,但我 们是译诗,要依原诗韵式凑韵,这样就有可能读起来 不顺口,听起来不悦耳,但是用偶通就比完全不用韵 更和谐一点。
焦: 还有一点就是感觉你的译诗里用到很多双 声叠韵词 以 及 很 动 听 的 语 气 助 气 如“喔”、“哟”、 “啊”、“吧”、“唷 ”等,让 人 读 来 感 觉 极 富 音 乐 感 和 亲和力,你认为这与弗氏所说的“意义之音”有关系 吗? 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如果没有,你认为,这个 “意义之音”该如何解读呢?
焦: 翻译 1986 版《弗罗斯特诗选》你用了多长 时间? 2002 版的《弗罗斯特集: 诗全集、散文和戏剧 作品》,又用了多少时间呢?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你 感觉辛苦吗? 你感觉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你是如 何解决的呢?
曹: 你看我这几个记事本。我从 1985 年开始养 成了记“流水帐”的习惯,每天都把有意义的事记下 来。我们来看一下,1985 年 2 月 18 日译“绒毛绣线 菊”,后面还有“采花”,“家乡的乱石”,到 1985 年 9 月就开始校诗选的样稿了。2002 年这个译本是从 1998 年 11 月 20 日动笔翻译的……23 日译的“荒 屋”,12 月 1 日 译 的“害 怕 风 暴”,3 日 译 的“红 朱 兰”,1999 年整个一年都在翻译,当然,这都是用完 成教学任务后的业余时间,直到 2000 年 5 月 22 日 译完,一共多少天? 这里有记录,568 天。你问我辛 苦吗? 这个你可以去问方平,去问傅雷。人的生命 只有一次,一定要用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 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苦。如果觉得苦,我能译出那 800 万字吗?
焦: 与其它译本比较,我发现你的译本语势非常 好,非常适合诵读,比如那首“未走之路”,“金色的 树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着两条路行走; /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极目眺望其中一条路 的尽头,/ 直到它转弯,消失在树林深处……”,读起 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请问你是如何处理这种语 势的呢?
常口语写出 来 的 …… 这 本《佛 罗 斯 特 永 恒 诗 选 》应 该是一本值得放在案头的好书”。( 尤克强,2006) 曹译弗氏名 篇“未 走 之 路 ”还 入 选 台 湾 国 民 中 学 教 材《国文》第 6 册( 台湾南一书局 2005 年出版) 。勿 庸置疑,曹明伦教授是当今我国弗罗斯特翻译与研 究的权威专家。作为曹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笔者近 水楼台先得月,就弗罗斯特的诗歌翻译对他进行了 采访。下面即根据录像录音整理的采访记录。
曹明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博士、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 协会理事; 现任四川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翻译》和《英语世界》等刊物编委。他迄 今已翻译出版了英美文学作品 20 余种计 800 余万 字,其中多为填补我国翻译出版空白之作,如司各特 的三部长诗( 《湖上夫人》、《最后一个吟游诗人的 歌》和《玛米恩》) 、《爱伦·坡集》、《弗罗斯特集》、 《威拉· 凯瑟集》和《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 集》等等。
焦: 在译诗的外在形式上,你很多诗采用了一种 整齐的类似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整饬 美,但有的又别具一格,长短不一,请问这种形式的 变化对于表现诗歌的主题作用是什么呢?
曹: 同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你可以看到我 形式整饬的那些译诗的原诗也是相对比较整饬的, 而不整饬的译诗,其原文也是不整饬的,所以译诗用 什么样的样式取决于原诗的形式。译诗毕竟是一种 文化传播,译者还要保留原诗的形式,译弗罗斯特就 是弗罗斯特的风格,译培根就是培根的语言,译莎士 比亚就是莎士比亚的韵味。
焦: 弗氏有名言“诗就是在翻译时从散文和韵 文中消失的东西”。( 曹明伦,2002: 1063 - 1064) 你 在“翻译中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出处之考辨及其语境分析”这 篇文章中指出这里的“poetry”应指“诗意”,那么,这 个诗意到底是什么呢?
收稿时间: 2012-09-30 作者简介: 焦鹏帅( 1975 –) ,男,汉族,河北井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 文学翻译,诗歌翻译。
曹明伦( 1953 –) ,男,汉族,四川自贡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引进过一套英语教材叫 English for Today,第六册中就有 一 组 弗 罗 斯 特 的 诗,包 括 “摘苹果之后”、“补墙”和“火与冰”等等,当年许国 璋编的《英 语 》教 材 第 三 册 中 也 有“雪 夜 在 林 边 停 留”,应该说 我 当 时 就 被 弗 罗 斯 特 诗 歌 深 邃 的 主 题 思想和淳朴的语言风格所打动,那些诗我都译了,至 少你们可以在 1981 年第 11 期《外国文学》上读到 我翻译的“火与冰”。
他于 1986 年翻译出版的《弗罗斯特诗选》是当 时译介弗诗最多的译著之一,于 2002 年翻译出版的 《弗罗斯特集: 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则是迄今 为止国内译介弗氏作品最全的译著。他译的《弗罗 斯特诗选》( 上下卷) 和《佛罗斯特永恒诗选》( 英汉 对照版) 于 2006 年由台湾城邦爱诗社出版,在台湾、 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发行,香港《文汇报》载文称他 翻译的《弗罗斯特集》“不但把弗氏的精神大致保持 在译诗之 中,而 且 维 持 了 与 原 作 相 近 的 诗 歌 形 式 ……《弗罗斯 特 集 》的 出 版 在 中 国 翻 译 史 上 值 得 写 上一笔”。( 马海甸,2002) 台湾已故诗人兼诗歌翻 译家尤克强先生则评价曹译弗诗“文字十分洁净流 畅接近口语,使读者无需比对本文也可以充分体会 原诗的意境──因为佛罗斯特的原诗本来就是用日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12年第6期( 总第151期)
诗歌译者应擅于捕捉原作者的情感
———曹明伦教授访谈录
焦鹏帅1 ,曹明伦2
( 1.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2.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 本文就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翻译请教翻译家曹明伦教授,在他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从弗罗 斯特诗歌翻译个案到翻译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如诗歌翻译中的韵式、复译、翻译研究中的翻译目的、 译者身份等,他都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辅以大量切身翻译实践,理论与实践相映成趣,为诗 歌翻译与翻译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弗罗斯特; 曹明伦; 诗歌翻译; 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43( 2012) 06-0003-05
曹: 这个问题涉及到 sound of sense 这个问题, 弗罗斯特其实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我们来看看他 是如何说的吧。弗罗斯特“很早就从日常语言中发 现了‘意义声调’( the sound of sense) 和把这些声调 串起来的 ‘句子声调’( sentence sound) ,……‘我努 力要写出的就是意义声调,就象你们听隔壁房间的 人说话时听到的语调……’,‘句子本质上是一种可 以把其它叫做字词的声音串起来的声调……句子声 调是一些 字 词 一 样 明 确 的 非 常 明 确 的 存 在。’他 认 为: ‘意义声调不仅仅是音韵。它是意义和音韵二 者的结合’( Poirier,1995: 665) ”。( 曹明伦,2009: 68 - 69) 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强调的是日常语言的声 调,而且是意义和音韵的结合。当然你所说的这些 助词也是我们口语中的一些元素,这是一种翻译时 的自然表露,特别是在译那些呼语时,因为懂得作者 要表达的情感,这些语气助词自然就加上了。这也 可以说是追求一种与 弗 罗 斯 特 相 类 似 的“意 义 之 音”吧。正如弗罗斯特所说: “对意义声调的敏感和 热爱是一个作家的先决条件。”( 曹明伦,2009: 68) 作为一名诗歌译者,哪怕你不热爱,也一定要敏感, 要擅于捕捉原作者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