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问数学问题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问数学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数学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它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呢?一、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其养成质疑意识质疑就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立即转入活跃的状态。
对于疑和问,疑就是条件,问就是结果,因此,在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问题,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那么,如何使学生养成质疑的意识和习惯呢?1、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自由质疑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满堂灌”。
学生既没有提问的机会,也没有提出问题的欲望,这样无法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而好问又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
孩子刚进入校园,对于他们,学校是个很新鲜的地方。
在任何时候、地方都喜欢问这问那。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肯定、鼓励儿童的质疑意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时间,培养他们敢想敢问的好习惯,并加以适当优化引导,以致养成习惯。
2、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广泛质疑有了良好的质疑能力和基础,我要求学生课外多看相关书籍,对感兴趣的知识质疑探究,并设法找到答案,解决疑问。
同时,设立一个展示学生质疑成果的舞台――“智慧角”、“展示栏”等,每隔一段时间评比一下“智慧王子”和“智慧公主”,促使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意识和习惯。
3、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习惯质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低年级学生必须有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一旦学生只有了质疑的意识,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很仔细的思考,老师要及时为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尤为重要。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其养成乐于提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文中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经常性的独立探索活动同他们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结合在一起。
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新课标实施以来,笔者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从“敢问、善问、好问”三方面教会学生学会质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敢问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等问题,对教师存有敬畏心理,上课不敢发言、羞于发言的较多,这就造成了上课发言不踊跃的尴尬局面。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放下架势与学生和睦相处,让小学生感觉到老师态度和蔼可亲,教学气氛和谐宽松了,学生心理也相对放松有话想说或有话敢说。
要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有话想说或有话敢说,教师必须设置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盒子观察并动手量一量,想一想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盒子的长、宽、高与盒子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出盒子能装多少东西?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来的,他们当然也就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情境设置中,我们还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设置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谜语情境等,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文、声、像的效果,给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正确,都应给予鼓励,对于奇思妙想的问题,更应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对于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并鼓励课后再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探讨活动中敢问、敢说。
二、教学生善问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有了敢问的勇气,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学生还不知道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去提问。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正处于启蒙阶段,培养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动画等形式,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用小兔子采蘑菇的故事来引入:小兔子第一天采了 3 个蘑菇,第二天采了 2 个蘑菇,那么小兔子两天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呢?这样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还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具,如彩色的小棒、可爱的计数器等,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数字的认识时,让学生数一数小棒的数量,通过直观的感受来理解数字的含义。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1、引导观察观察是思考的前提。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出示一幅有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每种动物的数量,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猴子比兔子多几只?”“大象和长颈鹿一共有多少只?”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2、鼓励思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要鼓励他们自己思考。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3、培养逻辑思维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练习,如“小明前面有 3 个人,后面有 2 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理清思路。
三、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维的重要工具。
要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必须加强他们数学语言的训练。
1、规范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一、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内涵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是指小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克服,而学生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板、红领巾等,让小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观察,并思考如何画出这些物体的高。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2.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大胆质疑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问为什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当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传授提问方法,提高提问质量小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往往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知特点,传授一些提问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提问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从数学概念、公式、规律等方面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小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4.培养良好习惯,促进持续发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本质, 反之 . 问方 法不 当 , 提 不但 不 能切 中问题 的要 害 , 而易 使 反
人 感到乏 味和 厌烦 。 因此 , 师在 平时教 学 中要不 断 传授提 问 的 教 方法, 让学 生提 出有价 值 的问题 。
( ) 给 学生提 问的 方 法。趣 问法 . 问题趣 味化 , 1教 把 或通过 各
【 t] l能力培养 I 刨 i
小 学数 学教 学 中如 何培 养学生 的提 问能力
●胡 圣 洪
随着 课 改 的深 入 , 生学 习能 力 的培 养 和 发展 、 习 潜能 的 学 学 挖掘 和开 发 已越来 越 为人们所 关注 。培 养学 生主 动提 问 的能 力 , 让学 生在 巩 固练 习 中提 问 。 出 练 习中 的难 点 , 提 以便 学 生 突破 难
问 , 师必须 为学 生提 供一切 可提 问 的机会。① 让学 生在 新课 一 教
开 始就 进行 提 问 , 教学 《 的面 积》 , 师可 布 置学 生预 习复 如 圆 时 教
习圆的 认识 、 的周 长 等 . 圆 新课 开 始就 让 学 生提 出预 习 中不 懂 的
问题 。有 的学生 可能提 出下面 问题 : 什么 是圆 的面积? 如何 求?需
二、 提供 机会 , 学生便 于提 问 , 于提 问 让 乐 古人云, 学起 于 思而 源于 疑 。这 就 是说 , 质疑 是 思维 的 导火
索 , 学生 学 习的 内驱 力 , 使学 生 的 求知 欲 由潜 在状 态 转入 活 是 能 跃 状态 。因此 , 要使 学生 的思维 活跃 , 在数学 课堂 上积极 踊跃 地提
种有 趣的 活动把 问题 引 出 。 这种提 问容易 使对 方的 注意 力集 中和 定 向, 引人入 胜 。追 问法 , 某个 问题 得 到 肯定 或否 定 的 回答 之 在 后 , 着其思 路对 问题 紧追 不舍 , 顺 刨根 到底 继续 发 问 , 其表 现形 式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论文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论文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概要: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长年累月有意识地去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教学方法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更要转变、更新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让学生提问,采用各种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促使学生乐思善提,有所创新!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学习就是用已经掌握的规则建立新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技巧,而学生能够自己提出一个新的好问题,往往说明他们在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比较等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便得以有效激发。
让学生不断地积累这种高级思维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助于落实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现状1.学生提问意识薄弱学生从一年级踏进校园接触数学学习活动以来,一直都是习惯于回答老师事先精心准备好的种种提问,很少会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提问。
三年的数学学习习惯积累下来,能够在课堂中发现好问题的学生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就目前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来说,存在很大的缺陷。
由于学生缺乏好的提问技巧、提问方法,在课堂上总是担心提问的问题会引来同学们的嘲讽,害怕因为问的问题不是一个好问题而被老师批评,也有的同学觉得自己表达能力不好,词不达意不愿意提问题,被种种担忧困扰,最终表现为不提问、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害怕问。
2.教师让学生提问的意识薄弱从教师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够重视,并且他们认为数学课堂中能够让学生提问的资源十分匮乏。
另外,教师也担忧学生提问的是没有营养价值的问题,从而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因此,教师让学生提问题,往往是教师自己先提出:“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这样的提问,学生通常根据平时积累的学习经验就能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老师心中想要的问题。
或者是问学生“对于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是摇摇头,表示没有;部分教师甚至没有这个让学生提问的意识,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提问的技巧便无所得,导致学生不会提问。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五大策略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五大策略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然而,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育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本文将介绍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五大策略。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类整理和问题转化等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注重问题建模问题建模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实际场景的过程。
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建模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并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强化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思路。
通过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如逆向思维、试错法、归纳法等,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激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五、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练习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可以熟悉各种问题类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等,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通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注重问题建模、强化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习惯,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对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问题的存在,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数学题目,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发现问题的欲望。
二、培养逻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因此培养逻辑思维是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要求,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逻辑思维题,要求学生根据描述的条件,判断哪一个选项最符合逻辑推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合理的解题策略。
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是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必经之路。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寻找解题思路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也是问题发现和提出的主体。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由于小学生好奇,提问是自发的,如果不加以保护或引导不力便会减弱或消失,学习兴趣了表现为不稳定。
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
一、要有“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中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
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近的。
爱心教育适宜在任何场合。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把老师的微笑看作是一种奖赏,一种鼓励,而感到无比亲切,感到无比温暖。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的微笑和慈祥的抚摸可以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当学生与老师的情感相悖时,老师微微一笑,可能把几分钟前还较为紧张的情绪变得松弛。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喜可爱的,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
还要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要消除学生害怕说错而被教师或同学讥笑的恐惧心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
二、创设情境,使于学生想问、敢问并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问题是教学的核心。
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
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技巧和创设问题解决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数学故事题、逻辑推理题等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创造力,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
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拓展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二、提高问题解决技巧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关键信息和解题思路。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2. 让学生多练习实际问题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创设问题解决环境1. 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可以设置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问题解决,相互合作,分享思路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建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营造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举办数学竞赛、数学俱乐部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需要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技巧和创设问题解决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54学习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解决问题是技巧,提出问题是创造。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会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生受氛围的影响比较大,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下,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以积极且自主的态度探究数学问题,以此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获得更好地发展。
如,在教学“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就需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视频展现了篮球、黑板、高楼大厦等多种多样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视频展现的形式生动且形象,能够使得学生瞬间将自己融入进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视频展现完后,对学生说:“仔细地探讨一下,视频中所显示的事物大约是有多么长?该用怎样的方式评估这些事物的长度?”学生在老师问题的提问下,将自己的注意力融入进了具体的情境中,纷纷开始思考有关生活中一些事物长度的思考。
在学生思考完后,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
学生所说的想法多种多样,但是并不是特别的准确,这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否定。
学生对于老师的否定回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此时,在引入本节所涉及的有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并讲授给学生测量这些长度单位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测量。
在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够认真听讲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而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
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设计了在课堂总结时让学生质疑的环节,但留给他们思考、回顾的时间太短,学生无疑可质,实际上这一环节也就成了走过场。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技巧的学科。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也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1. 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前,首先要确保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包括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
通过系统的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可以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撑。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逻辑思维训练题,要求学生用逻辑的方式解答。
例如,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根据条件推断出结论,或者让他们找出一些规律。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解决数学问题,也对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有积极影响。
3. 提供数学问题解决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他们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
可以定期组织数学问题解决竞赛,或者引导学生参加数学问题解决小组活动。
在实践中,学生将面临各种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巧去解决。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自信心。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数学问题解决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通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促进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可以设置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在合作中,学生能够互相借鉴和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5. 鼓励创造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一定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甚至是创造性地发展新的解决思路。
在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总结起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鼓励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一、培养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来引导学生建立问题意识:1. 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不断地提出疑惑和困惑。
并且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认真的回答和解释,让学生知道提问题是被鼓励和支持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3. 创建困难情境:通过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情境,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意识,使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去质疑和探索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问题驱动的教学1. 引导性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问题导入:在引入新知识或者新概念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有趣或者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3.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一个复杂或者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三、引导学生提问1. 提问的技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技巧,包括提出明确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等,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技巧。
2. 学习提问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从问题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启示,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3. 学习提问的态度: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态度,包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等,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具备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以购物找零的场景为例;在教授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计算教室的面积和周长。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开展数字猜谜、数学拼图等游戏,或者讲述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教师要确保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要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和运用。
同时,要加强基本运算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文字表述和数学信息。
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关键信息,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目内容。
对于一些复杂的题目,可以让学生逐步分析,将长句子分解成短句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
同时,要培养学生筛选有用信息和排除干扰信息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效率。
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在学生理解了题目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
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思考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解决问题,然后再去题目中寻找这些条件。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技能。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和解决。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供教师和家长参考。
1. 培养数学思维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数学推理和思考,例如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等数学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2. 强调问题解决过程在学习数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意识,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解题的方法和策略,让他们意识到不同问题有不同的解法,并培养他们尝试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 注重实际问题的探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例如,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让他们从真实情境出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团队中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路、分享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提供丰富的数学资源和环境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资源和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工具和技术,如计算器、几何软件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渐形成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学生的思维发展、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讨论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在小学一年级的年龄段主要处于感性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以感知直觉为主。
因此,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
可以通过一些情境训练,引导学生观察、分类、比较、推理等,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给学生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重视师生互动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倾听学生的思考和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学生才能培养起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注意多样化,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1.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关于购买水果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思考选择水果的策略和原则。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协作解决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启发。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合作解决,并在最后展示出自己的解决思路。
3. 游戏化教学法:通过游戏化教学,将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转化为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很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将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1. 建立良好的问题意识:学生需要意识到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难题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刺激的情境和提出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
例如,可以提出“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如何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提倡学生思考: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需要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同时,要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欲望。
二、掌握问题解决策略1. 分析问题:学生需要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问题的要求、条件和目标。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分析和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例如,学生可以尝试将问题重新表述,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
2. 制定解决方案:学生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方法、推理思维或试错法等策略来制定解决方案。
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 实施解决方案: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如抽象建模、图像分析、推导证明等,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和运用。
4. 检验解决方案: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后,应该主动对答案进行检验。
检验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发现错误,从而加深对解题过程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1.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改进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改进
问题:
1.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很多小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数学概念和
公式,缺乏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习方法不科学:一些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只顾着死记硬背,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3. 缺乏趣味性:数学作为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往往让小学生
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有效改进方案:
1. 引导小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做题
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
学知识。
2. 推广教学软件和游戏:通过推广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
教学软件和游戏,可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帮助小学
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外辅导、自学和小组讨论
等方式,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和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引导他们形成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主动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提问。
例如,在教学中讲解长度单位时,可以提出一个情景问题:“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他一共要走多远?”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问,使他们产生问题意识。
2.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可以通过请教学生“你们对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疑问吗?”或者“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困惑反思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惑时,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反思和探究。
可以提问学生:“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难?”或者“你有什么解决办法吗?”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动手实践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中,动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以下是几种动手实践的方式。
1. 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式。
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迷宫游戏,要求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来找到迷宫的出口。
2.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和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这一目标。
1. 创设实际情境1.1 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关于购物、计算行程时间、分配零花钱等实际情境的问题,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
1.2 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中,遇到并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设计一个“建造学校花园”的项目,学生需要计算花园面积、预算成本、分配任务等。
2. 提升思维能力2.1 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你认为这个问题还有其他解法吗?”或“如果条件改变,结果会怎样?”2.2 多样化的解题策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增强他们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展示多种解法,如画图法、列表法、方程法等,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3. 合作学习3.1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方法,从而获得不同的思维视角。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问、讨论和辩论,合作解决问题。
3.2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思考方式和责任。
例如,在模拟商店中,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扮演店员,练习解决交易中的数学问题。
4. 反思与总结4.1 解决过程记录让学生记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可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
教师可以设计解决问题的模板,如“问题描述”、“解决步骤”、“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等,让学生有条理地记录。
4.2 分享与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考过程,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
5. 提供挑战性任务5.1 分层练习设计难度不同的练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接受挑战。
对于优秀学生,可以提供更复杂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稿邮箱:sxjxtxx@ 数学教学通讯>2019年9月(上旬)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为了适应当下所倡导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低年级学生的提问质量总差强人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忽视了“提问”环节的教学设计,低估了学生的提问能力;或漠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挫伤了学生对提问的积极性。
再加上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和提问环境的缺失,学生问题的质量自然受影响。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
增加数学词汇的积累,助推提问所有问题的提出,都须依靠语言的准确表达。
因此,增加数学词汇的积累,是准确表达提问的首要因素。
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在课堂语言表达时,常使用不精准的生活化语言。
鉴于此,数学课堂中需要加以数学化的语言训练。
1.精炼语言,去除语言中的“生活味”数学语言讲究科学、通用和简洁。
教师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使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例如,提出问题:“乒乓球和网球加起来一共有多少个?”这句话具有浓郁的“生活味”,还有逻辑不强和不简洁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这样表述:“乒乓球和网球共有多少个?”同时指导学生,要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用语言表述的加减而确定,应该用数量关系来确定。
再如减法问题的表述,有学生这么说:“本来有7双袜子……”这里的“本来”显得“生活味”十足,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原来”表述。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语言表述,不断地引导学生精炼语言,逐渐去除语言中的“生活味”。
2.逐步实施,添加语言中的“数学味”根据寻找学生语言表述出错的原因,可以建立一个数学词库。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能达成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逐渐渗透数学词汇。
例如,“用数学”这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求剩余和求总数”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本章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还剩下”“原来有”“一共”等数学词汇纳入自己的数学词库中。
再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用“走了”“又来了”等词汇。
根据“走了”可以延伸出“飞走了”“游走了”“溜走了”等;根据“又来了”可以延伸出“又飞来了”“又游来了”等。
数学词汇库一旦建立,学生就会拥有丰富的语言,从而准确且富有“数学味”地进行语言表述。
紧扣问题的原材料,寻出信息原型数学提问不仅需要丰富的语言为依托,还要用数学的眼光看信息。
因此,带领学生寻找并理解信息原型里的数学成分,是提问的第二因素。
数学教材富含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直接的问题信息,也有根据信息待发现并提出问题。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量化信息、寻找信息。
1.量化信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很多信息都是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方式呈现。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教材呈现的信息,尽可能使用数字提炼、概括的信息。
例如,“数一数”这节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开学第一天的主低年级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季红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225300摘要: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会因为不知道、不理解而提问。
但是,受年龄和提问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提问总是不合理或不受重视。
文章从提问的三要素(增加数学词汇的积累、寻找并理解信息原型里的数学成分、构建数学模型)协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提出数学问题,并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
关键词:数学;提问;信息;模型作者简介:季红(1980-),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从教以来一直任教小学数学教学。
曾获得江苏省教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行知杯论文评比二等奖,近5年获得区市级表彰8次。
60投稿邮箱:sxjxtxx@ 数学教学通讯2019年9月(上旬)<生:一盒粉笔。
师:一盒粉笔里面可是有40支哟,用“1”表示合适吗?生:可以的。
师:我拿出3支粉笔,这3支粉笔可以当作“1”吗?生:可以。
师:但是它是3啊,怎么能看成“1”呢?生:将他们捆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
师(摆开12支粉笔):如果按照你们说的3支粉笔为“1”,那这一堆粉笔有几个“1”呢?生:有4个“1”。
师:说得不错,我们将3支粉笔当作“1”,这个“1”就是一个计量单位了,所以也称作单位“1”。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将单位“1”进行了分层设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课堂活动丰富且富有张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具有深度性的对话教学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此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题图,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在这张图中自己看到的信息。
此时,学生的回答必然是各种各样的,有学生说,“看到一扇大门、一面红旗、七只白鸽”,等等,这些属于有用的信息;还有学生说,“看到老师向小朋友微笑、大门上有字”,等等,这些则属于无用的信息。
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区分生活信息与数学信息,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庞大的信息中,通过“数一数”的方法量化数学信息。
2.寻找信息找出数学信息,是提问的前提;从多角度使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信息,是提问的保障。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幅关于“加法”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表述。
有学生说,“左边和右边各有一堆兔子”;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后,有学生反映,“左边10只兔子,右边8只兔子,一共有18只兔子”;教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图,引导学生说出“有12只白兔,6只灰兔,一共有18只兔子”的信息。
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对同一图片获得多种信息,进行观察、分类并筛选的训练,不但获得从原材料中发现并运用信息的能力,还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架起提问的脚手架,构建模型构建数学模型能协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提出数学问题,它是数学提问的第三要素。
因此,问题模型的构建,就是架起了提问的脚手架,也是提问的最关键要素[1]。
在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求总数、部分数和相差数”是学生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的问题模型一旦建构,就成为提出问题的脚手架。
1.通过简化信息,凸显本质问题模型的建立,必须在对实际原型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简化实际问题,从而构建问题模型。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难以理解一些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抽象和简化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所提供的问题背景需符合学生的兴趣,并且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利用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了解或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问题背景。
这样,学生对问题背景不再陌生,就能克服教材的不足,利于简化和抽象问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会相应地提高。
例如,教学“求总数”,教材使用的是两幅小朋友拿千纸鹤的图,这两幅图呈现出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提取和表达。
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信息设计为动态演示:在黑板上画3个圆,之后再画2个圆。
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此过程,学生说道:“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圆,后来又画了2个圆,黑板上一共有5个圆了。
”教师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信息,为问题模型的构建打下了基础。
2.通过抽象原型,理解本质儿童具有无穷的创造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虽有限,但他们却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敢想、敢做是他们的特性,这对简化和抽象实际问题,以及建模是有益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他们对建构数学模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他们概括不当或归纳不合理的抽象,减少指责和批评,使用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简化的实际问题更为恰当;对于合理的抽象或闪光的点,给予鼓励与表扬。
根据上例,让学生用火柴棒代替圆,摆一摆:先摆3根火柴棒,表示黑板上的3个圆;再摆2根火柴棒,表示第二次画的2个圆;现在,一共有5根火柴棒。
通过火柴棒的摆放,则把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原型。
学生对加法的含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3.通过应用模型,回归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为生活服务。
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掌握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这些知识,创设能够运用这些内知识的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数学模型。
将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实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数学回归生活,学生所建的数学模型则会更加牢固。
例如,上例用火柴棒代替画圆后,引导学生思考:“3+2=5在实际生活里可以表示什么?”这是将数学知识还原为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内化加法的概念,从而建起牢固的加法模型。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鼓励学生用质疑启迪思维。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词汇库,学会提取有效数学信息,从而架起提问的脚手架,构建出牢固的知识模型。
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成为一个头脑灵活,富有创造力的人[2]。
参考文献:[1]安仁邦.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提问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1(32).[2]沈建红,郦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中学数学研究,2007(07).(上接第59页)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