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
(3)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研究.自译是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合一的特殊翻译形态.虽然其形态特殊,但还是翻译.既然如此,为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就必须先探寻其理论基础。哲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理论以及人类语言认知过程论可视作对其作出阐释的基础理论。
(4)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研究。自译的特殊性在于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的重合,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它简化了阅读阶段,集作者和译者于一身的自译者,抑或著作权属自己,抑或语言文化不同,往往表现“大胆自由”, 翻译与创作互动,译中有作,作中有译,亦作亦译,翻译主体间性微妙而复杂。
在我国,自译活动开展较晚,对其研究零散不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自译家及其自译活动。我国自译活动以现当代文学阶段最为突出,自译作家主要有林语堂、张爱玲、白先勇、萧乾、余光中、刘诚之等.其中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张爱玲自译《赤地之恋》,《五四遗事》等.白先勇自译《台北人》、《香港一九六零》等,萧乾自译《吐丝者》、《土地回老家》等.
(一)理论价值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_以张谷若译_德伯家的苔丝_为例_王恩科
2013年4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2期Apr.2013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0NO.2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3.02.019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王恩科(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067)摘要:在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中,除了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外,译本自身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译本品质的形成而言,译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译者的语言文学修养、翻译态度、翻译策略等,既是制约译本品质也是制约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翻译文学;经典;译者;张谷若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13)02-0132-06翻译文学的经典化近年来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学术成果。
在已有的研究中,钟玲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中国诗的英译文在美国的经典化问题,徐菊以女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为视角研究《简·爱》汉译本的接受历史,而宋学智则聚焦于一位译者的某个代表性译本,即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探讨翻译文学经典化的内外因素。
三本著作虽然研究理路不尽相同,但都以翻译文学的经典化为对象,从不同角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
翻译文学区别于本土原创文学,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异域特色,更在于不同译者对同一原作的不同把握与处理。
因此译者的介入和作用是翻译文学经典研究中不可忽视,更不能缺少的因素。
翻译文学经典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需要宏观上的把握,也需要从个案入手发幽探微。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张谷若的译本不仅是公认的佳译,而且1957年的版本也进入2000年教育部为中文系推荐的100种阅读书目(其中外国文学22种)。
北京语言大学翻译硕士各细分专业介绍
北京语言大学翻译硕士各细分专业介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即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1月批准设置的一种专业学位。
2008年开始招生,2009年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
MTI教育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地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
全日制MTI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
作为我国专业硕士之一,MTI不仅面向英语专业的考生,同时也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时间经验者报考,其中非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更受到报考院校的欢迎。
北语翻译硕士全日制学费总额为18000,学制为两年。
北语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建筑等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口笔译人才。
专业方向①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考试科目为:1.思想政治理论2.翻译硕士英语3.英语翻译基础4.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②日语笔译、日语口译考试科目为:1.思想政治理论2.翻译硕士日语3.日语翻译基础4.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③法语笔译、法语口译考试科目为:1.思想政治理论2.翻译硕士法语3.法语翻译基础4.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④朝鲜语笔译、朝鲜语口译考试科目为:1.思想政治理论2.翻译硕士朝鲜语3.朝鲜语翻译基础4.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下面凯程老师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北京语言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一、北语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说以的细分研究方向大体分为笔译和口译。
笔译要求在英语和汉语方面同时提高,加强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互译能力。
会开设英汉、汉英的翻译课程,同时英文写作和关于中文素养的课程也会同时开设。
翻译界研究之现状
翻译界研究之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译学研究和我国当前翻译研究现状的考察,探讨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特点,以期对建立我国现代翻译理论提出有益的意见。
标签:翻译研究翻译学一、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翻译研究进展迅速。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本西方译学研究代表作――巴兹尔·哈廷姆(Basil Hatim)所著《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1997),哈罗尔德·基特(Harald Kittel)与阿明·弗兰克(Armin Frank)主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1991)和丁达·戈尔莱(Dinda Gorlee)所著《符号学与翻译问题》(1994),充分展示了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一些特点。
尽管翻译研究的方法纷呈不一,但近年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意在揭示翻译实践与研究中蕴含的文化与政治因素。
总的来说,第一派注重译学研究中历史描写方法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揭示译者在特定情景语境下的种种不同译法,挖掘出各种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此外,还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和指导性的翻译程序、翻译方式、翻译原则以及研究参数。
第二派理论研究有两大长处:一是综合了各种与翻译有关的语言符号理论,将之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跨学科研究的尝试;二是借助皮尔斯等人的有关理论,为考察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将翻译视为一个旨在帮助原文不断获取新的生命力的进化过程。
但由于不注重实际分析,这种理论探讨有一些脱离实际之处。
这也可谓是译学的纯理论研究或大或小的一个通病。
二、我国翻译界的现状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
此类专著、专论大量涌现,蔚为壮观,但研究工作常常为人们所误解。
郁达夫的翻译
简析郁达夫的翻译观中文摘要:郁达夫是以独树一帜的小说创造蜚声文艺新苑,为世暇目的文学家。
同时,他也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我国“五四”以来的许多著名作家一样,重视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是一位出色的翻译象。
他毕生翻译了数十万言的作品,还对翻译间题发表了不少精到的见解和主张,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责献,并且也促进了他的新文学创作。
关键词:郁达夫翻译观总观郁达夫的翻译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造社时期。
一九二一年七月郁达夫在日本东京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现代最早的新文学团体之一的创造社.直至一九二七年八月脱离。
在这期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和气势,积极从事创造社事业和致力于新文学创作,成绩卓著,成为创造社的重要台柱之一。
在翻译上,也初露了他的热情和才华了二九二二年在《创造》(季刊)上开始发表译作,并且在一些小说、日记和文章中,融入了不少的译诗。
如《沉沦》中英国诗人华斯华兹的《孤寂的高原》《稻者》、《南迁》中德国诗人歌德的《迷娘的歌》和《胃病》中英国诗人W.E.亨利的《入院的患者》,以及《施笃姆》、等文中的英国施托姆泛道森的一些短诗。
但正如鲁迅所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的,崇创作,恶翻译”。
作为创造社重要支柱的郁达夫,也明显存有这种倾向。
他这时期虽然开始了翻译活动,但在长达七年左右的时间里,作为译作发表的仅有英国作家王尔德的《“杜莲格来”的序文》一篇,而已经在《创造》(季刊)上登了广告、并列入《创造社世界名家小说集》的王尔德长篇小说《杜莲格来》和列入《奶造的世界少年文学选集》的德国作家豪普特曼的童话剧《沉钟》这两本译作,一直未见出版。
翻译较多的是在他作品中所融入的这些英、德等国一些诗人的短诗。
由此可见,郁达夫这一阶段的翻译,是从属于他的创作的。
翻译围绕着他的创作而展开,并为他的创作服务。
郁达夫翻译活动的第二阶段,是他和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前后。
中西翻译的历史
•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莫的不屈从神 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路德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 观 点;多雷译者必须理解原文内容、通晓两 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 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巴托"作者是主人"(译 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 确翻译理论;德莱顿"直译"、"意译"、"拟作 "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 勒优秀译作的标准;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 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 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备的通顺" 等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 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 征"的观点。
意义:西方的文化科学的介绍,推动了 中国社会的进步。变法、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等政治运动,都是同国外新思想、 新文化的引进有密切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近代翻译史概述 ( 1840—1894 )
近代翻译的发轫——鸦片战争至甲 午中日战争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 列强入侵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 地主阶级改革派对世界的了解
中国译论简介
•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
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支谦的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 本、三不易”、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 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 颜宗的“八备说”(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 养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鸠摩罗什的 “意译”主张 •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 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Translators and Their Th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Renaissance
2 法国—雅克·阿米欧、 艾蒂安·多雷
文艺复兴使意大利成为欧洲众多学者向往的知识之城,他们纷纷来此学习,并将学到 的知识传播到欧洲各个地方,促进了学术和文化的交流。文艺复兴的氛围很快就影响到了 法国,这个时期的法国在翻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随着民族语古法语的逐渐成熟,从希腊语、拉丁语和阿拉伯语翻译成古法语的作品逐渐增多。 其次:翻译的题材多样,既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政治著作,也有阿拉伯语的医学、天文和
4.Dole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national language and idioms, so ordinary people can also understand translation work.(多 雷强调使用民族语言和习惯用法的重要性,强调为一般读者服务,让平 民百姓能看懂译文) 5.The last principle asks translator to adopt rhetorical devices proficiently and make target language be consistent with source language in writing style. (译文必须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在风格上与原 文保持一致)
1.2 Leonardo Bruni (1369—1444)
利奥纳多 布鲁尼 的主要著作是《佛罗伦萨史》History of Florence, 被称为西方第一步现代史著作。他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和拉丁语,曾翻 译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还关注和研究过古罗马历史学家 塔西佗Tacitus的作品。此外,他还翻译了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彼得 拉克,薄伽丘的传记。布鲁尼在翻译是不采用逐字翻译,而是用灵活的 意译向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他认为,与语言的特征想比,译者的主要 任务是要“能把握原文的韵律和节奏,尤其是原作特有的风格。译者在 翻译的时候要全身心投入,努力保持原作的风格”
申丹: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登录注册意见反馈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English Online主页网上教室综合训练在线测试实用英语中外文化课外学习背景知识教学研究考试辅导世界博览视频点播歌曲宝典翻译论文、翻译趣谈、佳作欣赏当前位置: 主页/翻译技巧/翻译园地/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摘自中国翻译网作者: 申丹(中国翻译研究)于5/20/01申丹: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申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原载《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中文摘要] 在西方翻译研究领域,近年来可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
两者尽管大相径庭,但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与纯理论研究形成了对照。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本代表性著作的考察,来管中窥豹,看当今西方两个主要译学研究派别的某些特点,同时可以对西方的纯理论研究略有了解。
关键词:翻译研究、新发展、代表作Recent Development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Seen from Three RepresentativeBooks Published in the 1990‟sDan SHEN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multiple approaches, two trends of development seem to have been dominatingin recent years: one based on linguistics in the wide sense; the othermarked by a historical-descriptive orientation. While the two trends ofdevelopment are contrastive with each other, they share one thing in common,namely, both being essentially empirical, forming a contrast to translationstudies with a somewhat …purely‟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The present paperoffers a discussion of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by way ofreviewing three representative books published in the 1990‟s. Through thepresent review, we may get a glimpse not onl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two major trends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of certain features of thetheoretical versus the empirical orientation.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developments, representative books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翻译研究进展迅速。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Journal of Q 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 July 2006 [收稿日期]2005-10-12 [作者简介]苏琪(1974-),男,枣庄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外语综论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苏 琪(枣庄学院外语系,山东枣庄277160)[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摘 要]解构主义领军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
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6)04-0114-03On D err i da ’s D estructura list V i ewpo i n ts of Tran sl a ti onS U Q i(Foreign Language Depart m ent of Zaozhuang College,Zaozhuang City,Shangdong Pr ovince,277160) Key words:Derrida;destructuralis m;translati on theory Abstract:Derrida,the rep resentative of Destructuralis m,intr oduced his destructuralist thoughts int o translati on theory,the radi 2cal anti -traditi on concep ti ons of which such as negati on of the ulti m ate sense of the original text,diss oluti on of the authority of original authors,aboliti on of the distincti ons bet w een authors and translat ors,original texts and translated texts and clai m that translat ors were creative subject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i m pact on the traditi onal translati on theories,thus initiating a thor ough reconsiderati on of the m.However,while acknowledging the fact that destructuralis m has shed insightful light on translati on studies with its ne w pers pec 2tive,we must be a ware of its inherent li m itati ons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ranslati on studies .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 m ),又名“后结构主义”。
后殖民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摘要: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广泛的进行着。
自翻译诞生以来,同它紧密相连的大多是意义、对等、技巧、精确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翻译研究产生了一个全新视角,即后殖民翻译理论。
在本文中,笔者以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为例,讨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的内容以及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帝国政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一.引言“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是在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1990年出版的访谈与会议及《后殖民批评家》中正式提出的。
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年提出。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当代西方译学界十分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
他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从事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研究范围广泛,其研究领域包括翻译、文学、语言学、文化、教学法等领域。
其翻译思想极具创见意义,在译学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论述。
罗宾逊著述颇丰,现已出版近十本专著,并已发表33篇与翻译理论和教学相关的学术论著。
他著有:《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 turn,1991),《翻译与禁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谁在翻译?》(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2001)等著作。
1997 年,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二.后殖民翻译研究后殖民翻译研究源于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
《圣经》翻译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
校园英语 /《圣经》翻译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叶玲【摘要】《圣经》是西方世界中一部力作,而《圣经》翻译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举足轻重。
《圣经》翻译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争执和演变,揭示了与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而又超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系统差别的翻译的本质问题和基本规律。
【关键词】《圣经》 西方翻译理论 直译 意译一、引言被尊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印刷出版、被翻译过最多的书籍,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通过翻译,《圣经》给西方各国的语言、文学、文化、艺术、宗教产生了无法比拟的影响。
麦克非(Cleland B.McAfee)在《最伟大的英国古典文学》(The Greatest English Classics)一书中写道:“假如每一个大城市中的《圣经》都被摧毁了,单单由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书架,收集其他书中所引用过的《圣经》字句,我们仍可以把《圣经》的主要部分重新拼凑起来。
”差不多所有伟大的作家们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论及圣经对他们的影响。
当然,《圣经》翻译对西方翻译理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二、《圣经》翻译的历史根据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定义,他将《圣经》翻译史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200年至公元700年);宗教改革时期(十六至十七世纪);近现代时期(主要是十九至二十世纪,又被称为“传教士世纪”)。
1.希腊罗马时期。
西方最早的译作之一是公元前2世纪用希腊语从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七十二子圣经》(Septuagint),又名《旧约圣经》。
在希腊罗马时期,一些《新约圣经》部分也被翻译成拉丁语。
后来,《圣经》也被翻译成了其他中东国家的语言,如叙利亚语,科普特语(两种不同的方言),亚美利亚语,乔治亚语,埃塞俄比亚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哥特语。
古拉丁文版的《新约圣经》在翻译上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直到公元4世纪末,杰罗姆(St. Jerome)将其进行了修改,也就是现在著名的《通俗本圣经》(Vulgate)。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1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易曾权编编辑说明一本《书目选编》主要供翻译研究人员、外语院校系师生、翻译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士使用。
二本《书目选编》收编翻译研究图书,选择性地收编翻译教学图书和翻译研究/教学/实践工具书,兼收一些涉及翻译家、翻译管理以及翻译经营等方面的图书。
三本《书目选编》正文条目按照图书作者/编者/译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音序或拉丁字母顺序编排。
四本《书目选编》中有些图书,从书名上看不出而实际上是翻译研究图书。
这类图书一律收编。
五由于编辑客观条件有限,本《书目选编》还存在遗漏、差错和不足,欢迎读者指出,以便今后修订书目时增添、修改和弥补。
目录一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1—30页)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二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0—36页)除英语外的外国语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三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6—37页)少数民族地区语文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四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7—45页)一)台湾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二)香港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三)澳门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五我国翻译、引进出版国外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45—49页)六我国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工具书书目(49—51页)一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安菊梅.英汉翻译教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巴金等.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王寿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55页.白靖宇.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7页.包惠南.语法与翻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50页.包惠南,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01.350页.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336页.包家仁.汉英句型比较与翻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6页.保清,符之.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343页.鲍刚.口译理论概述.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43页.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57级全体同学集体编.中国翻译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西语系,196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书编委会编.语言与翻译(论文集)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本社编.导游翻译经验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121页.本书局编辑部编.英文翻译指南(2册).上海:文艺书局,1933.卞立强.卞立强:一个翻译家的轨迹.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2页.蔡基刚.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8页.蔡小红.口译评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66页.蔡新乐.翻译的艺术哲学——文学翻译的含意本体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蔡新乐.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蔡新乐.翻译的本体论研究——翻译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主体间性与人的元翻译构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84页.蔡新乐.翻译与汉语——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55页.蔡新乐.相关的相关:德里达“…相关的‟翻译”思想及其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05页.蔡新乐,郁东占.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曹菡艾,赵兴民.联合国文件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曹雷.过去的回响——六十部译制片配音笔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40页.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15页.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河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289页.曹顺发.走近可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58页.曹顺发.走近“形美”:古汉诗英译实践点滴.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28页.曹汀.关于翻译标准的几个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曹炜等.文言文今译方法和规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柴明颎主编.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论文集,英文、中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58页.柴秀娟. 翻译描述中的语域: 英汉虚构类翻译平行语篇的语域分析模式(英文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常玉田.经贸汉译英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63页.常玉田.经贸英译汉教程.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520页.车丽娟,贾秀梅主编.商务英语翻译教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陈艾莎主编.飞行翻译教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71页.陈达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成都:巴蜀书社,2003.232页.陈德彰.英汉翻译入门(英文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陈德彰.翻译辨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80页.陈德彰.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240页.陈登,谭琼琳.英汉翻译实例评析.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998 .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84页.陈定安.翻译精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84页.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000.521页/527页.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37页.陈光火主编.电子翻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漫谈.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3.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7.258页.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000.陈宏薇主编.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陈宏薇,李亚丹主编.新编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46页.陈建平.法律文体翻译探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陈洁等编.英语口译技巧.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陈菁.口译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噪音.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80页.陈茂新.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415页.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34页.陈蒲清.文言今译学.长沙:岳麓书社,1999/2000.陈清贵.翻译与翻译教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陈清贵,杨显宇.翻译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陈秋劲,Richard B. Baldauf, Jr.; David Gordon Etheridge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30页.陈生保.英汉翻译津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陈仕彬编.金融翻译技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389页.陈淑华.英语修辞与翻译(英汉对照) .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0.陈树培编.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304页.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口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陈苏东,张新红,李明主编.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2页.陈廷祐.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2001.陈廷祐.跟我学翻译——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目的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17页. 陈伟.翻译与词典间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27页.陈文伯.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537页.陈文伯.教你如何掌握汉译英技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陈文伯.译艺:英汉汉英双向笔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493页.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377页.陈文伯.译艺:英汉双向笔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382页.陈翔主编.同传捷径——英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1页.陈翔主编.同传捷径——高级英语口译实战演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陈小慰编.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陈小慰编.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52页.陈新主编.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19页.陈秀等编.浙江省译家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17页.陈胥华.英汉对译指导.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984/2000.陈玉刚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陈肇雄主编.机器翻译研究进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陈振东编.英汉汉英口译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92页.陈中绳.英译汉病句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陈中绳.汉英词语翻译漫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陈中绳,吴娟.英汉新词新义佳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000.陈忠诚.汉英、英汉词语翻译趣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278页.陈忠诚.法窗译话──法律翻译絮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95页.陈忠诚.英汉法律用语正误辨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陈忠诚.法苑译谭.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04页.陈忠诚.汉英语对译正误辨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390页.陈忠诚.汉英词语翻译漫话.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259页.陈忠诚,陈国权,陈新.译仁译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5页.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丛谈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498页.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新话.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趣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4页.陈忠诚,吴幼娟.辞书与译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06页.陈忠华.科技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陈宗余等.现代英汉对译常见错误1000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成昭伟编.简明翻译教程(英文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12页.成昭伟.文学翻译概论(英文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18页.成昭伟主编.新英汉翻译实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02页.成昭伟主编.新汉英翻译实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96页.程尽能,吕和发主编.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35页.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445页.程永生编.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13页.程镇球.翻译问题探索——毛选英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程镇球.论汉译英的几个问题(英文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程镇球.翻译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14页.褚东伟.商业翻译导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68页.褚东伟,马云霞主编.新编经贸英语翻译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84页.楚至大.翻译理论与实践——桑榆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71页.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54页.崔长青, 张碧竹编.翻译的要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崔永禄等.实用英语口译(英汉)新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崔永禄主编.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520页.崔永禄等主编.新编英汉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06页.戴剑飚主编.专业翻译实战速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008.218页/240页.戴明瑜等主编.译苑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99页.戴延年等编.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大事记(1、2).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 465页(1),439页(2). 戴云主编.研究生英语译写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43页.但汉源.翻译基础:原理与方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但汉源.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党金学.中外翻译理论选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丁菲菲主编.翻译入门——汉译英.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346页.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327页.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413页.丁小丽,程华主编.商务英语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10页.丁孝文.实用英语口译捷径手册.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276页.东万育.实用科技英语翻译.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董国忠.英译汉须知.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董乐山.译余废墨.北京:三联书店,1987.231页.董乐山.董乐山文集(第二卷).李辉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24页.董乐山.西行的足音.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90页.董力争.医学英语翻译技巧.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38页.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17页.杜碧玉主编.法律口译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316页.杜承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杜建慧等.翻译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330页.杜瑞清,党金学主编.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术论丛(第六卷)——翻译的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历史必读10本经典著作
历史必读10本经典著作在数千种著作中,以下10本著作是历史必读。
第一本是《古罗马法典》,它由共和国总督马基·埃雷斯手工打写,从西元451年开始打印,是古罗马法律常识和运用法律的第一步。
第二本是《灵魂的解剖书》,这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杰作,它记录了他多年的研究,深入剖析了灵魂的特性和思考的过程,是西方哲学的必读著作。
第三本是《圣经》,它是公认的宗教经典,代表着基督宗教的原则,不仅被许多国家公认,而且有许多翻译本,并影响了西方文化发展。
第四本是《唐诗三百首》,这是唐朝流行的诗歌汇编,收录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歌,英雄传奇、官场记叙、乡村爱情、抒发情感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五本是《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精神发扬光大,它收录了孔子的说教论述,提倡仁义礼智信,是建立清正廉洁之道的指南。
第六本是《史记》,这是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文献,由司马迁于西汉时代撰写完成,包含西汉及先秦史实,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第七本是《论法律原理》,这是德国思想家歌德完成的杰作,深入剖析了法律秩序下的社会关系及个人行为,乃至公共权力的激创,全书构建了一整套法理学体系,是构建一个新的指导下的法律秩序的开端。
第八本是《社会契约论》,这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杰作,他指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需要更多的规范,并将伦理道德、神学、政治学及法律等因素纳入到社会契约论中,影响了今天宪政民主的理念及政体架构。
第九本是《资本论》,由马克思所著,他提出,资本主义产生社会矛盾,全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其产生经济社会影响,为西方社会理论提供了基础。
第十本是《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他将历史传说用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用典型的故事展现了智慧的人生态度,给人们以智慧的启示,深受西方世界的欢迎。
总之,以上这10本著作不仅是历史文化领域的经典,更是改变今天世界的一些社会制度和思想原则的基础,是必读的佳作。
斯诺采访毛泽东影响最深的三本书
斯诺采访毛泽东影响最深的三本书斯诺采访毛泽东影响最深的三本书: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不少人回忆,在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毛泽东哪怕是在担架上或宿营时,仍时常阅读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三本经典。
细读李达等人翻译的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毛泽东1937年七八月间撰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做了直接准备。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毛泽东写于1938年5月的《论持久战》吸收和发挥了其中的一些观点。
1938年1月,毛泽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阅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得出了不同于作者的观点。
作为政治领袖,毛泽东与学者的争论体现了他惯于独立思考并博古通今的学术涵养。
毛泽东一生与《水浒传》的关联极其紧密。
他在《水浒传》里发掘的观点非常特别,将其中方方面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应用于革命。
《水浒传》几乎成为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
正因为有结合现实运动的深入阅读,毛泽东的理论思维和理论创造异常活跃。
1938年5月所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写于1939年12月和1940年1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加上全面抗战爆发时所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论著。
毛泽东被全党推选为领袖,阅读和理论创新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重要门槛。
毛泽东主要通过阅读文艺家的文章与作品研究文艺现状,引导文艺界的整风学习。
正是对文艺界现状有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毛泽东才能在1942年5月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从此有了明确的、经典的指导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告别了戎马倥偬,毛泽东的阅读范围更广了,阅读心态更为从容,阅读目的也更加多样,一份包括《资本论》等19种马列经典的书单标示了他的“精神地图”。
这些经典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常读之作。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如果把文化看作一个民族的各项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那么哲学是思想的、精神的文化。
哲学可以创造文化,代表着文化理想。
(成中英,:58)可见,哲学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而承载着哲学文化的典籍,作为经典文本,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生立命的根基。
具体到中国哲学典籍,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代所称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等,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同时也包括魏晋南北朝之后传入中国的佛学典籍。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
”(汪榕培,王宏,:3),进而言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可以分为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三个层面,其中,译史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会通,从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内容方面是对翻译活动的史实的梳理和描述(翻译了什么?什么没有被翻译?谁在翻译?如何翻译?,另一方面总结不同时期翻译活动的特征与规律,再者则是挖掘翻译史料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为什么会是这些人在以这种方式翻译这些典籍?翻译的结果又是什么?,最后,以史为鉴,引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但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构建层面,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几近空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工作亟待展开。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层面,而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甚至还没有一本中国典籍英译史的专著问世,就连相关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也不绝如缕。
《翻译补偿研究》书评
全面系统的翻译补偿研究著作——评《翻译的补偿》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20131300206 古玉琴摘要:夏廷德先生所著的《翻译的补偿》首次出版于2006年。
此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
作者既总结、反思了前人的观点,又提出了自己的个人想法并进行了详细而系统地论述。
在此书评中我们将学习作者的论述方式和有关的翻译补偿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翻译补偿》,翻译补偿研究,语言学纵观中西方的翻译史可发现,翻译研究远远滞后于翻译实践,而翻译补偿研究又滞后于翻译领域其他命题的研究。
直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有学者对翻译补偿的概念进行界定。
在西方,对翻译补偿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有,贝克(Baker, Mona,1992),奈达(Nida,1964),哈蒂姆(Hatim,1997),纽马克(Newmark Peter,1988),斯坦纳(George Steiner,2001)等。
在中国有,区鉷(1992),王恩冕(1988),柯平(1993),屠国元(1996),乐金声(1999),孙迎春(1996),马红军(2000)1等。
但他们也没有达成共识,对翻译补偿的概念的界定也不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夏廷德先生写了这本书。
在本书中,作者纠正了补偿界说忽视翻译补偿普遍性的倾向,论证了翻译补偿的理据,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六项原则和八大分类,研究了补偿手段的应用,因此本书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
夏廷德先生现任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兼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
享有辽宁省优秀教师的誉称。
主要著作与译著:《新汉英医学词典》、《现代英语口语》、《星球大战》(合译)等。
另外,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翻译方面论文多篇。
一、本书基本内容本书一共有五章。
包括绪论、补偿的重要性、传统补偿思想、现代补偿研究、不同层面的补偿。
走出封闭 迈向多元--谈解构主义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解构主义是 2 0世纪 6 0年代 中期从法 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 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 ,它产 生于西方文艺批 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 反叛 ,以消解为主要特征 ,系统地消解 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 义等重要概念 , . 故称 “ 解 构主义”(eo su t n ,又 名 “ 结构主义 ”(ott c rl m 。 dc nt ci ) r o 后 p s su t a s ) -r u i
一
、
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解构主义理论是在对索绪尔(as r ) S us e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 中建立起来的 。结构主义语言 学是一种抽象客 u 观主义 的语言哲学观 ,它把语 言的本质看作是一个 由规范上具有 同一性的语言形式构成的稳定而不可移 易的系 统 ,语言规律就是在一个封 闭的语言系统中把语言符号联系起来的特定规律 ,对于任何主观意识来说 ,这些规 律 都是客观 的,特定 的语言 联系和意识形态含义无关 。由此可见 ,结构主义语言学只关注一个封闭系统 中符号 与符 号之间 的关 系 ,而 把 “ ”与 “ 间 ”的概念 排除 在外 。结构 主义 思想 的核心 是 “ 人 时 逻格 斯 中心主义 ” (o oe  ̄s ,它认 为语言表 达之前先有 明确的 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 L g cn m) 超然 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核心 ,并力求对这个 结构作 出客观描述。 解构主义围绕语 言文字 问题对 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 了批判 ,要求破除 “ 逻格斯 中心主义 ” ,剖析它 的不合理 之处,其代表人物有法 国的德 里达( c us er a、福柯( ceF cu0 巴特( o n B r e) J q e D rd) a i Mi l oa l和 k R l d a hs,以及美 国的德 a t
黑格尔哲学国内的翻译与研究状况简述
M丨文史纵横W 黑格尔哲学国内的翻译与研究状况简述何云松(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四川德阳 618209)【摘 要】 本文对国内黑格尔哲学的翻译做了简要梳理,对国内黑格尔哲学研究状况做了简要的概述。
认为其分为四个阶段:启蒙介绍时期(1919年以前)、传播融汇时期(1919-1949)、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争鸣繁荣时期(1976-现在)。
【关键词】 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翻译;黑格尔哲学研究;阶段相对我国传统文化来说,黑格尔哲学是外国文化。
我国对外国文化的研究,与对外国文化的翻译是密切相关的。
国内只有少数学者能够用德语研究黑格尔哲学;即使对这少数的学者来说,用汉语研究黑格尔哲学也是必要的,有时甚至比用德语更方便。
大多数人则只能通过汉语了解黑格尔哲学。
因此黑格尔哲学的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故本文概述国内黑格尔哲学的研究,首先简述黑格尔哲学的翻译,因为翻译本身也是研究的一部分。
一、黑格尔哲学翻译的梳理我国黑格尔哲学的翻译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对黑格尔哲学的翻译仅有三本译作面世。
王灵皋依据金田竹千代日译本《历史哲学概论》,同时参考1917年莱比锡出版社的德文本《历史哲学》,节译出《黑格尔历史哲学纲要》(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
张铭鼎依据1929年沃尔特·约翰斯顿与莱斯利·斯特拉瑟斯合译的《逻辑学》英文初版,节译出《论理学》(上海:世界书局,1935)。
王造时和谢诒征依据约翰·希布利的英译本译出《历史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这些早期译著都不是根据德文原版翻译的,译者本人对黑格尔著作和哲学也理解和把握不够,翻译质量说不上很高。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黑格尔著作一度成为我国西方哲学翻译主流。
这阶段的译作有:贺麟译的《小逻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再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二版)。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作者:沈爱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摘要:互文性理论为诸多新的人文学科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这很大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文学作品的应用。
关键词:互文性;文学作品;作者简介:沈爱玲,女,(1985-),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理论来源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的一个较新的概念,也是当今理论界颇受瞩目的关键词之一。
[1]11-12早在十八世纪的英美文学传统中就已出现互文性的端倪。
亚历山大,浦伯就在维吉尔的作品中发现了荷马,这就表明,无论是浦伯还是维吉尔都在涉及互文性文学创作,尽管当时这个术语还没出现。
而T.S.艾略特所提出的诗人的“催化”作用其实也是一种互文性。
所谓的催化作用无非是诗人在创作时能够改造经验与文学传统并加以消解,然后进行写作。
于是在互文性的多元化合反应中,文学的个性化与非个性化形成文学的张力,凸显文学的魅力。
[2]13克里斯蒂娃尝试用法文构词规则,在词根前后加上词缀发明了互文性一词。
互文性的英文前缀“inter”即表示“相互之间的”,“彼此间的”,即“相互,相涉,相融”的含义。
而该词中的“texto”在拉丁文中为“编织物”之意。
[3]45据考察,该词可以理解为纺织过程中线与线的交织与混合。
有意思的是,作者所采纳的译名“互文性”中“互”与“文”二字也与英文中的“inter”与“text”大致相涉。
“互”在古汉语中意为绞绳时将绳子交错地收在一起,因而可以理解为“交错”;而“文”原初的意思也带“纺织品”或“纺织品的交杂色彩”之意。
这也是翻译中极为有趣的互文现象,可以说,最初将“intertextuality”译为“互文性”的译者在翻译时是别具匠心地从西方以及中国传统文字的记忆系统中调出了自己的互文性记忆,从而完成了这个互文性佳译。
二、互文性隐喻文学在硕大的书库中与他文学互为参照,互为受文与接收文。
简介王德春三本语言学新著
作者: 李理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131页
主题词: 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现代修辞学;词汇学研究;理论问题;联系实际;发展趋势;结构主义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现代语言学
摘要: <正> 《现代语言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版)、《词汇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版)、《修辞学探索》 (北京出版社版)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会长王德春副教授今年出版的三部新著,它们给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信息。
近年来,语言学发展迅速,语言学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对语言学的研究要求也愈来愈高。
作者在这三部著作里,适应语言学发展趋势和社会需要,分别论述了现代语言学的主要方面。
新著观点新颖,材料翔实,联系实际,引人探索。
《现代语言学研究》主要论述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工程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辅助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信息处理、机器翻译、语文教学、外语教学等应用领域作了有益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此相对照,戈尔莱的《符号学与翻译问题》一书则是纯理论研究的代表。
通过对这三本书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管中窥豹,看到当今西方两个主要译学研究派别的某些特点,而且可以对西方的纯理论研究略有了解。
长足的进展,但将这三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论著尚不多见。
哈廷姆的《跨文化交际》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努力详见1999。
哈廷姆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语篇处理的理论模式。
它包含语境、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这三大部分。
在探讨语境时,哈廷姆主要采用了语域理论,但将符号学和语用学主要用于意图研究也纳入了语域分析,如下图所示199722哈廷姆认为规约性交际、语用行为和符号互动这三种语境成分对于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部分探讨的是美-德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和译者的不同译法。
该部分由四篇论文组成。
第一篇集中分析··艾略特的《荒原》在不同时代的法文和德文译本。
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在西方翻译研究领域,近年来可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
两者尽管大相径庭,但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与纯理论研究形成了对照。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本代表性著作的考察,来管中窥豹,看当今西方两个主要译学研究派别的某些特点,同时可以对西方的纯理论研究略有了解。
1997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与以语言学模式为基础的译学研究形成对照,采用历史描写主义方法的译学研究一般仅关注文学文本。
基特尔与弗兰克主编的《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是这一新的译学研究潮流的代表。
这部论文集的作者均为德国戈廷根文学翻译研究中心的学者。
尽管翻译研究的方法纷呈不一,但近年来可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意在揭示翻译实践与研究中蕴含的文化与政治因素参见,1997。
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本西方译学研究代表作的考察,来看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翻译研究、新发展、代表作1990’,,;-,,,,‘’1990’,,,,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翻译研究进展迅速。
如果说西方译学研究在60和70年代的突飞猛进主要得益于语言学的快速发展的话,在近二十年里,文化研究、文学研究、人类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广义上的语言学等均对翻译学科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参见1993,&1992。
这三本著作分别为巴兹尔·哈廷姆所著《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1997;哈罗尔德·基特尔与阿明·弗兰克主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1991;丁达·戈尔莱所著《符号学与翻译问题》1994。
就这三本书来说,哈廷姆的著作可视为上文提到的第一大研究派别的典型著作,基特尔与弗兰克的书则是第二大派别的一部代表作。
该书在围绕作者提出的语篇处理模式进行了充分讨论之后,又扩大范围,针对语篇类型与礼貌策略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待来自两个不同文化的文本以及如何翻译非虚构性文本中的反讽性成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总的来说,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众多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译学研究论著相类似,该书以一个理论模式为中心,逐层推进地展开讨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第二篇论文通过实例论证指出虽然以法语为中介的文学翻译在1770年左右就已销声匿迹,但在非虚构性文本之范畴,这种间接翻译一直延续至18世纪末。
该文对造成这两者不同步的各种历史文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三篇论文专门探讨了以法语为中介的本雅明·福兰克林自传的德译。
该文分析了福兰克林自传的不同译本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其蕴含意义,并挖掘了造成这些不同特点的意识形态、美学和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动态因素。
该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包含三篇论文,集中探讨在18世纪的德国,通过法语这一中介将英文作品间接译入德语的翻译实践。
第一篇论文根据法国语言文化对译文影响之大小和德国译者对于法国的不同态度,将间接翻译英国小说的译者分为四类,并对造成他们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揭示出18世纪德国翻译文化的复杂性。
在将英文新闻报导中的直接引语译入阿语时,译者应采用一种间接的或者半直接的形式,这样方能在修辞功能上达到对等。
由于以上这些特点,该书较好地揭示了语篇的组合机制和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为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洞见。
正如诺伊贝特和施莱夫所言,语篇语言学模式将翻译对等建立在语篇和交际的层次上,而不是句子和词汇的层次上,因此为译学研究提供了比句子语言学更为强有力的分析工具&199224。
他以该模式为框架,以">英语与阿拉伯语之间的翻译为分析对象,对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就语篇类型来说,哈廷姆区分了说明文和论证文这两大类。
就语篇结构而言,哈廷姆主要对段落划分、嵌入主文本中的次文本的作用等展开了讨论。
至于语篇组织,哈廷姆探讨了文本中的主谓递进、句间衔接手段、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等多种因素。
2
与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该书十分强调情景语境的作用。
譬如第11章在探讨语篇中表达情感的语言手段时,注重对权力关系和和意识形态之影响的探讨。
3该书探讨的是超过句子这一层次的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并关注这三个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参见1991。
4该书还注重对翻译总体策略的探讨。
譬如在探讨直接间接引语时,哈廷姆指出阿拉伯人在写新闻报导时,习惯用间接引语。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不仅致力于将对比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运用于翻译研究,而且注重通过翻译研究来检验和丰富这两个语言学派。
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仅仅将语言学模式当作工具的译学研究。
该书证明在进行对比分析时,若不以话语为基础就无法达到完整。
同样,缺乏对比基础的话语分析也难以达到完整。
翻译则为语言对比提供了最为适用的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