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

这篇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向我们传达了勤奋、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教材内容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但小猴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后成功地回到了家。

在这个过程中,小猴子展现出了勇敢、智慧、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说教法1.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明确勤奋、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质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品质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更好的人。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情境创设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段关于勤奋、勇敢、智慧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学习《小猴子下山》做好铺垫。

例如:“大家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出“勤奋、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2.自主阅读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猴子下山》,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和笔记。

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集体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认为小猴子在故事中展现出了哪些品质?这些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你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品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

4.课堂展示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课堂展示,分享他们对《小猴子下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11 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

课文围绕小猴子下山的经历展开,依次写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和往回走的过程。

111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小猴子的行为,揭示了做事要有目标、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112 课文配有多幅色彩鲜艳的插图,与文字配合紧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12 说学情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理解能力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121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和阅读基础,但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13 说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猴、结”等生字,会写“块、非”等生字。

1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角色扮演,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有目标、一心一意的道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14 说教学重难点14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42 教学难点: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的行为,懂得做事要有目标、一心一意的道理。

15 说教法151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52 朗读指导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内涵。

15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

16 说学法1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认读生字、朗读课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6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163 表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7 说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小猴子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3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3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3篇《小猴子下山》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并能从中得到启示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2、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出示单字。

先自己读一读,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给生字找朋友。

同桌轮流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小西瓜出题。

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

(接读课文)2、练说量词。

学生回答后,一次出现经过地点的图片。

练习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1、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看见了什么,最后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②它看见了什么?③它是怎样做的?提示: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小组内交流,喜欢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明确:区别“捧”、“抱”,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五、积累运用,“又()又()”。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免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_又_”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二、说学情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学生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玩“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

(课件出示图片)一棵树上结了12个桃子,一只猴子正在树下摘桃子。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精选6篇)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精选6篇)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精选6篇)《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

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猴子下山来看到玉米,高兴地掰了一个;第二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扔玉米去摘桃子;第三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了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第四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可爱的小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第五自然段写小猴子只好空手回家。

在叙述小猴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词,教学时我都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文讲评中,让学生明白平时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才有所收获的道理。

二、说整体设计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时主要以活动教学为主。

在引入课文时就设计了两个富有激趣的小活动,为上好下面的课设下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又设计了“师生协作”环节,通过“读、看、思、议、演、练”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拓观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使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张罗有驰。

三、说教学要求1、教学目的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情况,上这篇课文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应该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且不乱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和理解本课的部分形容词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及“掰、找、扔、摘、捧、抱”等动词。

掌握10个生字的读写方法,并学会用“真”、“非常”等词语练习说话。

2、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利用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KW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KW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2)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任务分析: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结jie 非常fei chang 扛kang 往wang 圆yuan 跳tiao 追zhui 空kong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

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8.《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8.《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8.《小猴子下山》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猴子玩耍后下山的情景。

2. 教材特点
•短小精悍,适合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描写生动,通过简单的文字和情节展示了小猴子的活泼可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能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如勇敢、独立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事件发展。

2.表达小猴子下山的情节。

难点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小猴子的行为动机。

2.让学生通过朗读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简短的故事引出“小猴子下山”。

2. 学习新课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

3. 拓展活动
1.讨论小猴子的行为是否正确,促进学生思考。

2.让学生表演课文,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 实施反馈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简单而生动的课文,适合一年级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案集合5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集合5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集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阅读、生词学习、句子分析及课后习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育学生做事要有目标,不能三心二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生词、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猴子下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阅读文章:带领学生共同阅读文章,了解故事内容。

3. 生词学习:讲解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句子分析:挑选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分析,讲解语法知识。

5. 例题讲解:结合课后习题,讲解答题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猴子下山》2. 主要内容:生词、短语、句子、课后习题。

七、作业设计(1)小猴子为什么没拿到任何水果?(2)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2. 答案:(1)因为小猴子三心二意,没有专心致志地去摘水果。

(2)做事要有目标,不能三心二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教学,使学生掌握了生词、短语和句子,同时教育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下搜集其他关于小猴子的故事,与同学分享,提高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中生词、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的设置。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解析1. 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词、短语。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精选17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精选17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精选17篇)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篇1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

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

)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 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教学预设: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

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2.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3.拓展运用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实用的《小猴子下山》教案(精选13篇)

实用的《小猴子下山》教案(精选13篇)

实用的《小猴子下山》教案(精选13篇)实用的《小猴子下山》篇1《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

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

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

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

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实用的《小猴子下山》教案篇2(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说课稿及同步练习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说课稿及同步练习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精品教案说课稿及同步练习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出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摘果子的故事,通过小猴子在不同地方遇到不同动物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氛围。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等课件素材。

2.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课文朗读录音:录制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4. 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出今天的课文《小猴子下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文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5. 情境演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境演练。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KW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KW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2)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任务分析: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结jie 非常fei chang 扛kang 往wang 圆yuan 跳tiao 追zhui 空kong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

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0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0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0篇《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

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

(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玉米地、桃树下、瓜地、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

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三、研读重点段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

(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

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小学语文《小山公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预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进步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咱们收拾的小学语文《小山公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阅览与保藏。

小学语文《小山公下山》说课稿1 一、教材剖析:我依据自己对教材的了解,作了以下的剖析:《小山公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新纲要指出:“发起在学生读书考虑的根底上,通过教师的指点,环绕环绕打开评论和沟通,鼓舞学生宣布独立见地。

”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览操练的关键只是在教育活动中,留意诱发学生的爱好,采纳多种办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同也创设情境,引发参加、指点思想、激起参加、图文结文,开始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状况剖析从学生的常识把握和才能系统来看,这些学生通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必定的言语堆集和白话表达才能,学习了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的办法,开始学习了结合词句的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办法,具有开始的思想了解才能和口头表达才能。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色来剖析,此刻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留意保持不了多久,只要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爱好,发挥其主动性,学习功率才高。

三、教育方针设定依据教材剖析,学情剖析,以及语文教育跟其他学科的一同意图(也便是教育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打开,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日子和作业奠定根底这一意图)我将本课时的教育方针定为四个方面:榜首是德育方针,便是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咱们从小干事应该全神贯注和不要乱摘他人的东西等道理。

第二是智能方针:培育学生依据对课文关键词句的了解和自己剖析、揣度、幻想、扮演的才能。

第三是常识方针,便是能了解关键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心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语句。

说课稿《小猴子下山》(精选8篇)

说课稿《小猴子下山》(精选8篇)

说课稿《小猴子下山》(精选8篇)说课稿《小猴子下山》(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小猴子下山》篇1一、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

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

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

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五、六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

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

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

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五、教学思路设定
根据“主导与主体”这间的“服务关系”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设
定为以下四个活动,老师只起“导”的作用,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发独立见解,培养学生从小在阅读实践中适时进行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一块。

小猴子头饰、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

2、朗读磁带、幻灯片、音乐带。

七、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活动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具体活动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第二个活动是:“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表能力。

具体活动过程中:
首先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范读,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

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出示小黑板)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
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什么?小理怎样?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

然后再祟幻灯牌,请各组代表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

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

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学生认真自由读)由学生归纳出课文二、三、四段在写法以上与第一段一样。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组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写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见小兔又扔掉西瓜,就这样,最后一无所获。

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

又提问:这只小猴子下山后,又回去了吗?结果怎样?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让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没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了,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第三个活动是“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由二人次扮演小猴子下山,同时放课文朗读录音及活泼、欢快的音乐配音带,提示学生要注意“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
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第四个活动是“展开联想,延伸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述见解的能力。

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
学生在发言中说出给小猴子下山时想办法,说明做事要专心专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错误。

教师肯定指出:学生的发言说明大家很聪明,会思考、有现代意识。

让生再想想:这次小猴子下山,它将到一些什么地方,看见些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布置思考以上问题,下节课再共同解决。

本课时的板书,完成后是这样的形式(展示出来)从板书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

几个动作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