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好礼6年中考真题课课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含材料题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含材料题答案)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京汉铁路
2.西方火车、轮船的传人对中国社会的根本影响是( )
A.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
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D.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3.下列发明的传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我们能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是( )
①有线电报②照相③电影④报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4.鸦片战争后,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 )
A.《申报》 B.《万国公报》
C.《中外纪闻》 D.《民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三联书社 B.商务印书馆
C.西冷印社 D.中华书局
二、列举题:
列举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情况。

三、简答题:
简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20答案:
二.列举题: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改礼节、废止缠足
三.简答题:
答:因为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

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

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必备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社会生活的变化

必备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社会生活的变化

必备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必备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
知识点总结:社会生活的变化,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
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八年级历史上册0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练习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0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练习人教版

6.20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1.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2.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下表反映的是()A.大众传媒的发展B.习俗风尚的变革C.交通工具的更新D.通讯设施的完善3.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4.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模范街,踏进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5.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A. 19世纪中期B. 20世纪初期C. 20世纪中期D. 21世纪初期6.跪拜礼有损人格。

我国废除这一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后7.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一文中记载:“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B.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8.近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哪件大事的发生()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9.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历史)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历史)

一、选择题: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A 唐胥铁路B 淞沪铁路C 滇越铁路D 京汉铁路2.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下列形式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是?()A 坐轮船B 乘火车C 拍电报D 看电影3.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A 《渔光曲》B 《定军山》C 《歌女红牡丹》D 《八百壮士》4.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A黄鹄号 B 邓达斯号 C 菲尼克斯号 D 克莱蒙特号5.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A 《渔光曲》B 《定军山》C 《歌女红牡丹》D 《八百壮士》6.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 报纸B 电视C 电脑D 电影7.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A 《时务报》B 《申报》C 《国闻报》 D《中外纪闻》8.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 商务印书馆B 红旗出版社C 中华书局D 文艺出版社9.「中山装」与下列哪一人物关系最为紧密?()A 陆皓东B 孙中山C 黄兴D 宋教仁10.下列什么行为是违反民国政府规定的?()A 禁止缠足B 两人见面互称“君”C 见面握手问好D 见面时行跪拜礼11.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 )A 《渔光曲》B 《定军山》C 《歌女红牡丹》D 《八百壮士》1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描述不准确的是 ( )A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B铁路的数量还很稀少C 电影和报纸已很普及,在城市和农村都能看到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二、材料分析题:13、材料一:缠足是我国古代的陋习。

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要给她缠足,用裹脚步使劲勒脚板,把脚骨勒断,变成小小的“三寸金莲”。

任凭女孩子疼得哭天喊地,狠心的家长也不罢手。

材料二:戊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对缠足这种丑恶的陋习深恶痛绝。

他常常感慨的说:“中国一向号称为教化之国,圣贤辈出,为什么没人出来禁止缠足呢?”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真的是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吗?那么,为什么孩子疼得哭天喊地,家长也不罢手呢?(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感慨在哪一时期被明令禁止?这一时期在社会习俗方面还有哪些变化?14、材料一:我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五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测试试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测试试题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创作人: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内容HY〔试验稿〕】〔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理解群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内容HY〔2021版〕】〔1〕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理解近代新闻HY事业的开展。

一、选择题1.〔2021··16〕1876年某天,家住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

该报纸应是〔〕A.?民报? B.?申报?C.?每周评论? D.?新青年?【答案】B2.〔2021··7〕图1是中国第一家现代HY机构的标志。

该HY机构创办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图3【答案】B3.〔2021··10〕图3是我国近代HY 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A .商务印书馆是在创办的B .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HY 的C .商务印书馆主要HY 地图册D .商务印书馆的HY 历史最长 【答案】B4.〔2021··10〕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 .无线电报B .书信C .有线D .互联网 【答案】C5.〔2021··22〕?洋场竹枝词?日:“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

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

〞此诗描绘了近代中国由西方传入的〔 〕 A .轮船 B .火车 C .电影D .电报【答案】D7.〔2021··8〕图2、图3所示辫子的留与去反映社会的变迁。

与剪辫子形成社会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1861年HY【答案】C8.〔2021··5〕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选项是〔〕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D9.〔2021··8〕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第20《社会生活的变化》-题《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我的想法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

社会生活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打入冷宫。

同样,在我的教学中,也常常忽略社会生活内容,似乎觉得吃穿住用行这些过于大众化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

正好李大钊所说:“历史这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

”所以,历史老师应该重视社会生活史的教学。

我们常常困惑,年级越高,堂越显得死沉。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向教材之外扩展,如何改变常规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活”起来,是我设计堂的出发点。

堂设计6个环节:“旧闻播报”导入新,“视频欣赏”先给学生留下感官初步印象,通过“小组探究学习”深入文,“学习成果汇报”互动交流,“情境纠错”加深巩固,“设身处地”提升堂,“有话大家说”“博客留言版”将学生的思考拓展到堂之外。

经验和水平有限,还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

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

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1・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1876年,英国商人修建了一条从____ 到_________ 的铁路,称为___________ 铁路,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___________ 01.吴淞口上海淞沪铁路有线电报2.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_____ 和—传入屮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后,外国人在__________ 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屮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___________ 创办的《申报》。

2・照相电影鸦片战争上海上海3.1897年在 ___________ 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最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报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上海4. ___________ 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Z以文明简单的___________ 、_________ ;取消“老爷”“大人” Z类的称谓,代Z以“ _________ ” “__________ ”等平等的称呼。

当然,在近代,屮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___________ 的。

4.辛亥革命鞠躬握手礼先生君有限例1.辛亥革命对屮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哪些促进作用?点拨:此题旨在通过让学心了解辛亥革命麻社会风俗(社会化活)的变节,来说明辛亥苹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而且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答案: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还有废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等,从而促进了社会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1.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迅()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C.在近代,屮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例2.下列反映屮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B.电影和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C・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D.传统的社会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B点拨:本题是否定性选择题,对近代屮何社会习俗的变化要做认真分析,屮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化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封建落后的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改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基础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基础练习新人教版

《社会生活的变化》基础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1877年上海开始出现的通讯手段是()
A.有线电报
B.有线电话
C.无线电报
D.无线电话
2.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境头的近代发明是()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我国近代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一江春水向东流》
4.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针砭时政的喉舌是()A.书籍
B.电影
C.电话
D.报纸
5.商务印书馆创办于()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广州
6.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于上海的()
A.《民报》
B.《苏报》
C.《申报》
D.《文汇报》
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广学会
C.上海格致书院
D.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
8.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社会习俗的法令包括()①易服②剪辫令③禁止缠足④改称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1-4 B C B D 5-8 B C A C。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20 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课后练习四十二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20 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课后练习四十二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20 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课后练习四十二第1题【单选题】近代中国,海禁大开。

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B、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C、电影和报纸已经很普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是创办于广州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B、图二是在南京创办的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C、图三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D、图四人物主持修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人运营的铁路—京张铁路【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 )A、阅读《申报》B、参观“轮船招商局”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发电报B、乘飞机C、乘火车D、乘轮船【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现在,休闲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前提条件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B、人民生活的富足C、休闲方式多样化D、双休日的实行【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可能出现在20世纪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可以去东交民巷看无声电影B、可以电报联系亲友,拍全家福照片C、可以用上侯德榜研制的纯碱D、可以到京师大学堂参加科举考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近代人们的生活比以前要丰富得多。

当时极少数有钱的上海人可以做到的是①去电影院看电影②到照相馆合影留念③将文章投到报社发表④男子留短发⑤妇女可以不再缠足(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购买“洋油”和“洋布”【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生活在100年前的上海人,不可能( )A、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B、在《中报》上看时政新闻C、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D、穿西装去电影院看电影【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 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A.无线电报B.书信C .有线电话D.互联网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3.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

该报纸应是()A.《民报》B.《申报》C.《每周评论》D.《新青年》4.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李鸿章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

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

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

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参考答案一、1-5 CDBBA。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 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01知识管理知识点1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交通:新式工具:轮船、火车。

作用: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________的流通。

通信:新式工具: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____________。

作用:商人可以用它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____________,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知识点2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和电影: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____________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新闻报业: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是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报纸之一。

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出版业: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知识点3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____________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而推动。

表现:习俗变化: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礼节变化:废除有损人格的________,代之以鞠躬、握手礼。

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________的称呼。

02基础过关知识点1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

近代最先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是()A.轮船、汽车 B.飞机、火车C.汽车、飞机 D.轮船、火车2.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A.乘飞机 B.发电报C.乘火车 D.乘轮船知识点2文化生活的变迁3.1877年某天,到上海出差的王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

该报纸应是()A.《民报》 B.《申报》C.《万国公报》 D.《新青年》4.2015年11月6日,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等10种图书入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学好礼六年(2006-2011)500套中考真题课课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选择题[2011·潜江]在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

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A )A.辛亥革命后 B.戊戌变法后C.新文化运动后 D.五四运动后[2011·海南]下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A )A. 辛亥革命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C. 五四运动时期D. 北伐战争时期[2011·南京]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B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2011·衡阳]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

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 )A.李鸿章用网络通告《马关条约》内容B.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C.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D.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2011·河南]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D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2011·清远]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A )①轮船、火车②电报、电话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④三跪九叩之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011·六盘水]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下列图片中,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 )中山装握手礼剪辫子废止缠足①②③④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2011·株洲]随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是( D )非选择题[2011·新疆]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经济现代化的强力推进者和社会风俗的积极变革者。

据此回答:(1)为缔造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是什么?1911年,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中反映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的主张是什么?(3)举两例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发生的变化。

(4)你认为孙中山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①中国同盟会。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三民主义(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

(3)①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②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官服,中山装、西装、旗袍等开始流行;③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④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答出两例即可)(4)提示: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理想信念的品质;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等。

(言之有理即可)[2011·荆门]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

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

”回答:(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回答两条即可)(1)火车。

(2)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带动了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运输业;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等。

[2011·龙东]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领导了辛亥革命。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此海峡两岸将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材料二1911年10月10日,工程营革命党人正在为起义做准备,被一位反动排长发现后提前起义,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夺取枪支弹药,随后,起义军汇集起来猛攻湖广总督衙门……————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大汉报》历史记略(1)依据材料一,说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这次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你知道它的名称吗(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两个历史信息?(4)你知道下列哪些旧习俗是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的吗()①跪拜礼②女子缠足③男子留发辫④“老爷”“大人”的称呼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

(3)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4)D第二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选择题:(2010河南,7)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中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2010安徽芜湖,4)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周某在《申报》上读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非常气愤B.戊戌变法期间,郑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C.吴某乘坐火车,沿京张铁路进京,参加科举考试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2010内蒙古包头,3)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①废止科举考试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京张铁路通车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010 湖北孝感,17.)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中的“戊戌”、“辛丑”、“辛亥”使用了A.公元纪年法B.干支纪年法 C.帝号纪年法 D.民国纪年法(2010山东济宁,17)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镜头一: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给谈生意B.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大学堂读书C.镜头三:商人正在读《新青年》,了解新闻D.镜头四:商人家住北京东交民巷非选择题:(2010安徽中考,12)社会变迁彰显时代的进步。

⑴在中国,以“君”、“先生”来取代“大人”、“老爷”等称呼得益于_________革命。

12.⑴辛亥8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考点1: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八上P104-105 能力要求:识记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看电影照相B.坐火车、汽车出行C.拍电影打电话D.用电脑上网聊天[参考答案]D[09黔东南州]第7题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A.阅读《申报》B.参观“轮船招商局”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参考答案]D [08玉林中考]第6题假如你生活在中国近代,你不可能看到的现象A.有人乘火车旅游B.有人在电影院看电影C.有人在网吧聊天D.有人在照相馆拍婚纱照[参考答案]C [08长沙学业]第17题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A.乘轮船.火车出行B.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参考答案]B [08山东中考]第8题小明的爷爷生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下列生活他不可能享受的是A坐火车去旅游B到照相馆去照相C去电影院看电影D上网查资料[参考答案]D [2007年岳阳中考] 第12题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乘轮船[参考答案]B [08河北中考]第12题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参考答案]A [2007年湘潭中考] 第17题19世纪末在上海,①一身穿中山装的男子②到某一照相馆拍了张照片,③接着看了场名为《定军山》的电影,④后坐火车回家了。

这段描述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参考答案]B [2007年连云区调研] 第13题1913年,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要了解江汉平原的棉花等级、棉花价格等相关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轮船到湖北实地考察B.在《申报》刊登有关广告C.拍电报了解行情D.邮寄信件了解行情[参考答案]C [2007年荆州中考] 第2题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A.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参考答案]B[06年河南中考]第3题晚清大臣李鸿章为办理外交事务曾多次出国访问,下列交通工具中,他无缘选择乘坐的是A.汽车B.飞机C.轮船D.火车[参考答案]B[06年安徽非课改区]第3题右图是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中的一页。

对图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①中国当时教学中已经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②当时中国已经使用电话,但并不普及③电话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④当时电话已走进中国千家万户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参考答案]C[06年沈阳中考]第8题在中国近代社会中,人们用手机发送短信和上网是娱乐新时尚。

[参考答案] ×[09耒阳中考]第30题●考点2:《申报》、商务印书馆八上P106 能力要求:识记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A.《海国图志》B.《新青年》C.《申报》D.《人民日报》[参考答案] C[09滨州中考]第9题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A.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郊民巷建造住宅B.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C.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D.1919年6月,《申报》报道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参考答案]A [2007年河南中考] 第4题当阅读《苍梧晚报》时,我们能够联想到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A.《申报》B.《邸报》C.《民报》D.《新青年》[参考答案]A [2007年连云港中考] 第21题辛亥革命后,在全国发行的报刊中,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为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