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美国
120 100 80 60 40 20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有两条 一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
小麦的机会成本等于小麦与布匹的相对价格 (Pw/Pc)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性质:
①不相交。 ②越偏离原点,所代表的效用越高。 ③斜率为负。 ④凸向原点。
如何保证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①补偿原则:一国贸易中的受益方在完全补偿了受损方后仍较贸易
之前有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
②限制性假设:收入、偏好和消费模式
注意:国际贸易的开展会改 变国内的真实收入分配,如 果国内的收入分配发生了改 变,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相交 的噢!这样我们就不能运用 无差异曲线来分析问题了, 怎么办呢?
从A到B,每多生产20单位的X,所需放弃的Y的数 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 要素供给不同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
同一国家内部生产可能性 生产技术不同 曲线也在不断发生移动
3、边际转换率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的Y的数量。 意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趋势:递增 原因:成本递增
前述标准模型中比较优势来源于:
两国具有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进而导 致商品存在国际价格差异。 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不同, 即偏好不同,此时仍可能存在互惠贸易的基础。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外包型国际分工 (5)网状型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
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
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
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
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 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 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 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 金属,如黄金、白银等。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 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 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为政府 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 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 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 的认识。
分工后
酒的总产量 毛呢的总产量
英国 0 2.7
葡萄牙 2.4 0
交换后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分工前 英国
1
120
葡萄牙 1
80
总产量 2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2.375
190
总产量 2.375
交换后 英国
1
葡萄牙 1.375
1
70
1
110
2
2.7
190
2.7
1.7
1
2021/7/22
12
第3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4、评价
(1)贡献及现实意义
A、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宝贵贡献
至于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是由交换引起的。人们为了追求 个人利益,就要生产产品进行交换,由于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就导致了分工的出现。
2021/7/22
9
第3章பைடு நூலகம்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3、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
(1)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
A、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进行贸易的产品 B、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要素就是劳动 C、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流动,但在一国范围内可自由流动 D、两国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资源转移机会成本不变 E、没有运输成本或其他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间可自由流动 F、进出口的价值相等 G、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2021/7/22
26
第3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2)不足之处
A、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的优势观念,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 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
B、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其他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比较优势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 具体内容见P56-57 • 通过分工与 贸易,每国都可消费生产可 贸易, 能性曲线以外的商品组合, 能性曲线以外的商品组合,即突破了贸 易前PPF对消费的约束 对消费的约束, 易前PPF对消费的约束,获得更大的福 利。 • 3。国际贸易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国际贸易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国际贸易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就是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相对 价格。 注意 注意: 价格。(注意:需求状况会影响价格的确 定和利益的分配) 定和利益的分配)
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从机会成本不变到机会成本递 增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三种情况 机会成本不变( 形状?) • 1。机会成本不变(PPF or PPC形状?) 机会成本不变 形状 • 2。机会成本递增 。 • 3。机会成本递减(PPF形状?) 形状?) 。机会成本递减( 形状
•
机会成本不变的PPC 机会成本不变的
• 1。A、B两国分别在 和Y的生产上具有 。 、 两国分别在 两国分别在X和 的生产上具有 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 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分别作出两国的 PPF。 。 • 2。边际转换率(MRTxy): 每多生产一单 。边际转换率( 而少生产的Y数量 位X而少生产的 数量。也是 的边际成 而少生产的 数量。也是X的边际成 其大小用PPF上点的斜率表示。 上点的斜率表示。 本。其大小用 上点的斜率表示
七、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
• 1。贸易所得分为 贸易所得分为: 贸易所得分为 交易所得:生产组合不变,单纯由于 (1)交易所得 交易所得 贸易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利益 (2)分工所得 分工所得:完全由分工带来的利益。 分工所得 (P59) 2.一般不作区分,直接分析总的贸易所得
八、两国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封闭条件下的总体均衡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 规模经济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学 说
+ 需求相似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背景:是在亚当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
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 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
1873年)
+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11 1806-1873) 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影响 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其父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19世纪英国休谟派哲学家、著名功 利主义者边沁的门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 伦理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约翰·穆勒没有进过正规 学校,主要是在其父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1820 年,他到了法国,不仅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也学化 学、动物学、逻辑学和高等数学,并结识了一些自 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穆勒1823年随父到英国东 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此公司解散为止,最 后两年曾任高级职务。穆勒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 除公司事务外,其余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1865一 1868年,他任英国国会下院议员,接近自由党。穆 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有 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 《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 《汉弥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0、《孔德和实证 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讨论 长期大量顺差与逆差的结果? 顺差----外汇量增多---本币升值----国际市场本国W价格上升----出口量减少 Eg: $1:¥8 $1:¥4 (2:8) 思考 本币对外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有何影响?
(三)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构成)
相关资料:
2000年中国内地十大贸易伙伴依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特区、东盟、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与他们的贸易额达$4085亿,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6%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154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中,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特区、东盟、加、澳、韩等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实现全面增长,累计达到9588.3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83%。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1、贸易额(值)(The Value of Trade) (1)定义:~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值。 (2)计算:各国出口额(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值)。各国(地区)统计其出口值时通常采用FOB价计算。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2、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 (1)定义:以不变价格表示的贸易值。 (2)公式: 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计算期 ) (计算期 ) (计算期指数/基期指数) 例题:1970年,世界出口额$2800亿,1978年,世界出口额为$11736亿。假定出口价格指数为1970年为100,1978年为265。试分别比较1978年世界出口额和世界出口量与1970年世界出口额的增长变化情况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产生、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五章: 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第六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 关税措施 第八章: 非关税壁垒 第九章: 出口促进与出口管制 第十章: 国际服务贸易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救济措施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即两国生产函数一样, 排除生产技术不同造成相对价格不同,而且假定不存 在“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旳情况。
(6)生产规模酬劳不变 (7)两国旳消费偏好相同:两国无差别曲线旳形 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旳。 (8)完全竞争旳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商品价格 等于商品生产成本 (9)无运送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旳 障碍。
各国分别会多生产“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旳 产品,少生产“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旳产品
但是,是不完全分工。
3.对消费旳影响 钢铁 P1=1 S
P0=0.5
大米 能够在国际相对价格线上旳任何一点进行消费。但各国详 细消费多少,取决于一国旳社会无差别曲线旳偏向和水平。 在最终消费点上,不一定两种产品旳消费量都增长,也有 可能一种增长而另一种降低,详细取决于相对价格变动旳幅 度和社会旳偏好.(图3.1:中国消费40吨大米,50吨钢铁;美国:50吨大米,40吨钢铁)
附录二:显示性比较优势 衡量一国在某类商品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指数
X ij / X ij
RCAij
i
X ij /
X ij
j
ij
假如RCAij值不小于1(意味着商品i在国家j中旳出口 比重不小于在世界旳出口比重)表达该国家在此种产 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 反之,若该指数不不小于1则表达该产品没有显示比 较优势,或有显示比较劣势。
1.对产品价格旳影响
对出口国:出口A商品会使国内A商品价格↑ 进口B商品会使国内B商品价格↓
从而使国内A商品旳相对价格(PA/PB)↑
对进口国:恰好相反
均衡:当两国A商品旳相对价格恰好相等为止 这一相对价格也就是“国际市场相对价格”
第3章 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Questions:
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的涵义?在每个国 家它是如何被决定的?怎样决定该国的比较优 势? 为什么生产中的分工过程一直持续到相对商 品价格在两国相等时才停止?贸易条件下的均 衡相对价格是如何被决定的?
21
7
资源(要素)非均质 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不是固定不变
3.3社会无差异曲线
• 社会无差异曲线: • 社会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 同组合. Y • 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CIC3
CIC2 CIC1 X
8
• 特点: • 斜率为负 • 凸向原点 • 互不相交 •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 度
成本递增条件下国家1与国家2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5
3.2B边际转换率 边际转换率:是指一国每多生产一个 单位x必须放弃生产y的数量。边际转换 率是x的边际成本,等于生产可能性曲线 上某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Nhomakorabea6
3.2C 机会成本递增及生产可能性曲线差异的原 因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
a) b) 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同的原因: a) b) 两国有不同的要素(资源)禀赋 两国生产技术不同
14
比较优势
3.5A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收益
通过贸易,A国的生产从A点移到B点。 A国用60X与B国交换 60Y,最终消费组合为E点;同样, B 国的生产从A’点移到B’点。 B国用60Y 与A国交换60X,最终消费组合为E’点;贸易达到平衡时 的均衡相对价格是PB= PB’=1
15
3.5B 贸易条件下的均衡相对价格
在贸易中,A国生产更多X(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的同时,仍继续生产一部分Y。同样,B国在贸易中仍继续 生产一部分X。
国际经济学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递增成本下:即使是小国,也存在不完全分 工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 又称为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 是指同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在既定的生产资
源和技术条件下新增加的利益,表现为整个社会福利 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KX
OX Y Y0 Y1 Y2
LY
OY
(X1,Y2)
(X0,Y2)
E2
X2
(X0,Y1)
E1
Y2
E0
X1
KY
X0
Y1
LX
Y0
E0
(X0,Y1) (X0,Y2)
E1 E2
(X1,Y2)
O
X0
X1
X2
X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或称为社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 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的产出量。即|dY/dX|。
Y
·M ·N
U3 U2 U1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O
(A国)
U3′
·M′
U2′
· U1′ N′
X (B国)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消费点。 BB′表示X和Y在价格既定条件下一国的国民预算线①。 ① 国民预算线是指在X和Y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国民收
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
Y
B′
C U0
O
BX
第二节 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03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08
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推广
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多个国家、 多种产品的情况下是否成立? 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李嘉图的比 较成本原理是否成立呢? 注意:比较在机会成本不变和递增条 件下两者有何相同与不同? 一、机会成本递增 二、机会成本递增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三、机会成本递增下的比较利益说
17
总体均衡分析
Y
Y A国 A2 P=4 B国 B1 出 口 进口B
B2 P=1
进 口
A
出口
A1
P=1/4 P=1 X
X
18
二、分析结论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贸 易理论仍然有效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李嘉图的比 较优势贸易原理仍然有效。只要存在生产 技术的相对差异,就会产生商品的生产成 本和价格的相对差异,存在比较优势商品, 一国生产并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 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参加贸易的国家仍 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1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 1、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李嘉图的比较优 势贸易理论的成立问题 2、两国商品的交换比价问题 3、需求偏好贸易理论
2
3.1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一、机会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 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 品的数量或价值。
P
ES
美国 S E m am
a
ac E
ac D ED
D Q Q
31
Q
二、进出口国的获利
由上图可知: 中国出口大米使国民福利增加了ac 美国进口大米使国民福利增加了am 问题:如何得到福利增加的结果? 问题:自由进出口贸易中谁获得了更大的 利益? X是A国价格变化率;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古典的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揭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仍然是我们这一章起点和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的分析还将继续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投入以及没有运输成本、两国之间要素不可流动但产品可以自由流动的理想世界中进行,但我们不再假定机会成本不变,而是更为接近现实地假定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除了用机会成本递增代替了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之外,本章的假设条件与上一章没有差别。
但为了更具一般性,本章将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为A国和B国,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
同时,我们还将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如等产量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
这样,对两国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将不采用具体数值,而是通过等产量线的不同形状来体现。
我们首先分析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然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讨论两国国家贸易的动因以及模式和所得。
之后,我们进一步分析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如何实现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指出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即使两国社会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只要需求偏好不同,它们依然存在着贸易的动机,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共同获益。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上一章中我们提到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如果用作其他用途可以实现的价值。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是指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上一章中我们假定机会成本是不变的,为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本章中,我们将把这个假定条件取消,进而研究机会成本可变——主要是递增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机会成本也可看作是以另一种商品计量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即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是普遍和典型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性质。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进而进行贸易,对各贸易国均会带来最大收益。
国际贸易第三章 新贸易理论
3、知识外溢
马歇尔在其论著中曾写道:当同行业中 的许多公司集中在一个地区时,“业务 中的秘密将不再是秘密,会在人群中流 传„„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机器、生产流程,以及业务组织上的 发明与改进也能够得以迅速论证——如 果某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构想,它将被其 他人采纳并揉入他人的想法。这就是新 构思的源泉。”
第三节
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经营者在从材料的流进流出到生产本身的组 织方面学会了如何将生产过程安排得更有效率。 第三,原先对产品设计十分谨慎的工程师们也掌握 了能够估计设计中不增加缺陷而节省成本的经验 。更好的和更专业化的工具以及工厂组织也能降 低成本。 第四,材料供应者可能学会如何处理企业所需的原 料,并且可能将此优势以较低的材料成本的方式 传递给该企业。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指数 公式:
A
美国计算机出口价值450亿,进口550亿,计算产业内贸易 指数。
当X=M时,A取极大值,A=1,表明全部贸易 都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工最高。 当只有X,M=0时,则A=0,表明完全出口专 业化 当只有M,X=0时,则A=0,表明完全进口专 业化 完全的出口专业化和完全的进口专业化表示水 平分工最低,垂直分工最高,进行产业间的贸 易。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本国的厂商可以生产这类产品,满足本国的需求, 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呢?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人们从已有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事实出发,发现 当代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贸易似乎并没有 引发大规模的资源的国内、国际的重新配置和收 入的再分配。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的模型,其中格林纳威 (D.Greenaway)、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 (Lloyd)、迪克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 (P.Krugman)理论观点都颇具代表性。
第3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战后贸易理论
主要观点
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保持领先地 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 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 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 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 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 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 技术差距存在的原因 关税及运输费用;进口国的收入水平; 关税及运输费用;进口国的收入水平;市场规模等
信息要素理论: 信息要素理论:它认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
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 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 组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 组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 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 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 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且是一种 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 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 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 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 日本企业: 情报—秘密武器 日本企业: 情报 秘密武器 中国企业:情报收集不力; 中国企业:情报收集不力;情报保护更不力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效率差异说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大约是其他国 家工 人的三倍。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条件下, 人的三倍。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 丰 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 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
国际贸易经典理论 第三章
• 国际贸易理论探讨的内容:
• 解释贸易的产生: 为什么会有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有无好处?
•贸易基础:贸易所得 •贸易模式:进出口形态
•贸易利益如何分配? •进出口形态?
• 古典贸易理论。
1
本章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产生于较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之前; •流行于欧洲; •有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之分。 •每国各拥有某种商品的绝对优势:贸易的 产生、利益、相应政策主张。 •每国各拥有某种商品的相对优势:贸易的产 生、利益、相应政策主张。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诠释。
17
1)亚当· 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评:
财富的标志和源泉
财富的标志 财富的源泉
•不是金银货币的多 •不产生于流通领域,而是产生于生产领域。 少,而是 这些金银 货币所能购买的商 •一国只有通过扩大生产,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品数量。 •生产扩大的最根本动力,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和专 业化的不断深化。
•早期重商主义的观点是有害 的,会导致国家间的报复。
•主张严禁金银货币出口,外国人 来本国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 必须全部用于购买本国货物 。
•按每笔交易,对每个国家,都要 保持顺差,使金银留在国内。
•货币只有投入到流通中才能 增值。
•在国际贸易中只要保持总的 顺差就可以(如英国与印度、 欧洲大陆的贸易)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6年出版)。
16
亚当· 斯密的生平 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 1723年出生于一个海关官吏家 庭; • 174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到 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任 教。 • 1764年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当 上英国布克莱公爵的家庭教师, 陪其旅游途中,认识法国经济 学家魁奈和杜尔阁等,受其影 响,开始著书。 • 1776年完成巨著《国富论》。
第三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葡萄酒 呢绒 (单位) (单位) 90 100
100
120
由于使用相同的劳动力资源,两国在两种产
品上的产出量是不同的,从直观可以看到, 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说明生产成本高),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说明生产成本低)。按照斯密的观点,这 两国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现在我们看看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的国内 相对生产成本(或叫机会成本)
由于假定A或B分别都是生产等量的两种产品。根据计算,即 144/ (3+6)=16;144/(12+4)=9。 可知,在封闭条件下:(1)A国生产16个单位的X,16个单位的Y; (2)B国生产9个单位的X,9个单位的Y。 全世界有25个单位的X和25个单位的Y。 根据各自的绝对成本优势,A国专门生产X产品,B国专门生产Y产品。
(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就是通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
劳动成本相对数量的大小,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 产交换哪种产品。 其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 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应本着“两利(或优) 相权取其重、两弊(或劣)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 贸易原则进行,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各种商 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 商品,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而在各种商品 生产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较小 的商品,放弃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生产;然后通过 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
知识回顾
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所要求的
劳动力投入为L,而工资率为W,如果全部资 源用于生产某一产品,产量是Q1或Q2。 (1)Q1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Q1/L÷Q2/L= Q1/ Q2 (2)Q1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 L/Q1÷L/Q2= Q2/ Q1 (3)Q1产品的相对价格 =W.L/Q1÷W.L/Q2= Q2/ Q1(这是用不同产 品的产量来度量相对价格的)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
思想
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 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使国家变得 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 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 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 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 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 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 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 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什么是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过各国之间的劳 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定阶段,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的基础。
你能举出一些关于分工的例子吗?
一、亚当.斯密简介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 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 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 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 富论》)。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 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 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2)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 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 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αLj = L / Qj来表示。
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 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 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例子:假设现有两国:中国和美国,都生产 棉布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 要素投入,且两国的劳动力数量都是100人。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 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
L
若X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为
K L
X
,Y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为
K L Y
,且有:
K K L X L Y
则称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
基本概念
(2)价格定义法
如果一国资本的价格(即利率)为r,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则其
要素禀赋可以用资本的相对价格来表示,即: r
w
若1国的要素禀赋为
r ,2国的要素禀赋为
w 1
r r
r w 2
,且有:
w 1 w 2
国际贸易理论
基本概念
(1)物质定义法
若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TK,劳动数量为TL,则其要素禀赋为:TK
TL
若1国的要素禀赋为 TK ,2国的要素禀赋为 TK ,且有:
TL 1
TL 2
TK TK
TL 1 TL 2
则称1国是劳动丰裕国家,2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注意,这种方法用的是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而不是两者的绝对数量。
如果
TK TK TL 1 TL 2
即使2国的资本拥有量少于1国,2国仍然是资本丰裕的。
国际贸易理论
基本概念
(1)物质定义法
图中,EA、EB分别表 示A、B两国的要素 总量组合。
ρA>ρB ,故A国为 资本丰裕的国家,B 国则为劳动丰裕的 国家。
2)多种商品时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指数为加权平均指数)
国际经济学第3章.ppt
孤立均衡
均衡相对价格和比较优势
▪孤立条件下的均衡相对价格: 国家 1: (PX/PY) = PA = 1/4 国家 2: (PX/PY)’= PA’= 4/1 i.e., (PX/PY) < (PX/PY)’
国家1在商品X上有比较优势,而国家2在 商品Y上有比较优势.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与贸易所得
QF + Q*F
• 经济增长的国际效应
– 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改善本国的 贸易条件,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恶 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 本国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减少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而本国的进口 偏向型增长会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 恶化性增长
• 是指这样一种情况,穷国的出口偏向型增长是该国 的贸易条件极度恶化以至于,该国的福利水平还不 及增长前。
粮食产量, QF
生产、消费和贸易
粮食进口
无差异曲线 D
Q
棉布出口
TT 棉布产量, QC
棉布相对价格上升带来的影响
粮食产量, QF
D2 D1
Q1
Q2 TT
VV1(PC/PF)1 VV2(PC/PF)2
棉布产量, QC
• 贸易条件改变对福利的影响
– 贸易条件
• 一国出口产品价格除以该国进口产品价格。.
粮食产量, QF
Q1 Q2 VV1(PC/PF)1
TT VV2(PC/PF)2 棉布产量, QC
• 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
– 社会消费的价值等于社会生产的价值:
PCQC + PFQF = PCDC + PFDF = V
– 一国在等产值线上生产点的选择取决于该 国消费者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可以通 过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图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比 较 成 本 理 论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背景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 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简称《国富论》)。 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 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 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小麦效率 高而种香蕉效率低 (因为必须用温室);另一方 面,尼加拉瓜种香蕉效率高而种小麦效率低。 这样,加拿大在小麦耕种方面比尼加拉瓜 具有绝对优势,而在香蕉生产方面处绝对劣势; 尼加拉瓜则相反。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 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的不同,两国生 产同量呢绒和酒的生产成本不同: 生产一个单位呢绒和一个单位的酒,英国 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而葡萄 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80人劳动一年。
各国生产相同产品 的相对成本不同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H-O H
贸易
(四)主要结论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商品生产成本的比例不同 决定的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结论: 结论: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0.2 0.5 3 0.5 2.7 0.5 1.3 1.1 0.5 0.8
2、要素密集型产品
生产某种产品时投入的要素中占有比例最大 的要素,该产品就叫做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的要素,该产品就叫做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如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要素禀赋理论中,衡量两国的两种产品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不是看劳 动和资本的投入的绝对量,而是两者的投入比例。
分工后,两个国家一共生产 呢绒 2.2单位 酒 2.375单位 分工前,两国一共生产 呢绒2单位 酒 2单位
英国消费:1.1酒, 1.1呢绒比分工前 各多0.1单位的呢 绒和酒
结论3:通过国际贸易能够提高消费水平
假定,英国用1.1单位的呢绒与葡萄牙的酒交换,并 且,交换比例是1:1,那么两个国家各自消费多 少呢绒和酒? 英国:生产2.2单位呢绒,并用1.1单位的呢绒交 英国 换酒,所以消费1.1单位呢绒和1.1单位酒; 葡萄牙:生产2.375单位的 酒,用1.1单位酒换 葡萄牙 回1.1单位的呢绒,所以可以消费1.1单位呢绒和 1.275单位酒
一、几个概念 endowment): 1、生产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生产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在一个地区中的天然供给状况。 生产要素在一个地区中的天然供给状况。
1995 年 若 干 国 家 的 要 素 禀 赋
加 国 西 印度
国家 耕地(公顷/工人) 劳动力(百万) 有形资产(千美元/工人) 高等教育(年/人)
(二)主要假设
两国使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商品 生产要素供给固定,同质 各国同一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完全自由贸易 无规模经济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三)主要内容
H-O模型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情况下,产生 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就有两个: 各国资源的丰裕度不同 不同产品生产中 使用要素投入比例不同
模 型 的 推 导
一、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 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 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 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 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 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自己的产业生 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
绝对优势学说的局限性
呢绒
酒
在这种情况 下,葡萄牙 在呢绒和酒 的生产上都 没有绝对优 势
英 国 葡 萄 牙
100人/ 年 90人/ 年
120人/ 年 80人/ 年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比 较 成 本 理 论
比较成本理论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理论背景: 理论背景: 〈谷物法〉的存废问题 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 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 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即遵循“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
ht: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 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 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结论1:英国应该分工生产并 出口呢绒而葡萄牙应该分工 生产并出口酒。 呢绒 酒 生产同量呢绒:
英国的生产成本 比葡萄牙低
英 国 葡 萄 牙
100人/ 年 110人/ 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总之,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 于绝对成本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 成本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产品价格上的 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 具有比较优势。比较成本差异的存在,是国 际贸易分工的基础。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进步性: 进步性: 论证了各国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都可按“有利 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局限性 有严格的假设条件 缺乏动态分析,不一定符合一国经济发展的长远 利益 掩盖了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现象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3、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要 素 供 给 比 例 理 论 要 素 价 格 均 等 化 理 论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国 际 贸 易 新 要 素 理 论 技 术 差 距 理 论 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结论3: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各自的消费水 平都提高了。假设:交换比例是1:1,英 国用1.1个单位的呢绒和葡萄牙交换1.1单 位的酒,那么 英国消费: 1.1单位呢绒 1.1单位酒 葡萄牙消费:1.1单位呢绒 1.025单位酒,
结论4:从节约的劳动成本来看: 假设:在国际贸易分工的情况下,英国用1 个单位的呢绒交换葡萄牙一个单位的酒,那么, 对于英国来说: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单位 呢绒与 葡萄牙换回自己需要的1单位酒,比自 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 劳动。葡萄牙只要用 80人生产的1单位洒与英国换回自己所需要 的l 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l0人一年的劳动。 可见,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 可见,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 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120人/ 年 80人/ 年
生产同量酒, 葡萄牙的生产 成本比英国低
结论2: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增加了
英 葡
呢绒 100 110
酒 120 80
英国原有220人/年 用于生产各一个单 位的呢绒和酒,现 在都用于生产呢绒, 则可以生产2.2个 呢绒220/100=2.2
葡萄牙原有190人/年 用于生产各一个单位 的呢绒和酒,现在都 用于生产酒,可以得 到2.375, 190/80=2.375
如果假定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那 么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1)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E.Heckscher) 俄林(B . Ohlin) 理论背景: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 · 林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了生产 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 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 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主 要论点,因此生产要素票赋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一俄 林模型
结论1: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葡萄 牙应该“两优择其重”,分工生产两种产 品中优势更加明显的酒,并向英国出口, 换取呢绒,英国应该“两劣取其轻”,分 工生产两种产品中劣势较小(具有比较优 势)的产品呢绒,并向葡萄牙出口呢绒, 换取酒。
结论2: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生产,可以提 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产量。 分工前:英、葡两国共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位呢绒, 分工后: 英国分工生产呢绒:220人/年,共可以生产出 220/100=2.2单位的呢绒,葡萄牙分工生产酒,共 有170人年,共可以生产170/80=2.125单位的酒, 显然两种产品的总产量增加了。
中国 印度尼西亚 韩国 西亚
0.17 0.19 0.07 0.42 0.2 0 0.58 0.61 0.3 0.05
808.3 119.7 31.8 11.6 40.1 2.1 39.9 101.4 561.3 87
1.6 2.7 21.5 15.8 3 62.7 7.9 9.6 1.7 131.4
结论4:节约了社会劳动
如果用一个单位的呢绒交换1单位的酒,那 么英国用100人/年生产的呢绒交换到了需要用 120人/年生产的1单位酒,节约了20人/年。 葡萄牙只要用80人/年生产的一个单位的酒 交换到了自己需要用110人/年生产的1单位呢 绒,节约了30人/年。
综上所述,两个国家都能从专业化生产和贸 易中获得利益。 然而,绝对优势学说只能解释世界贸易中极 小部分,比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绝大部分世界贸易不能用绝对优势学说来解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