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初中化学课程内容为基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分布、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以及元素的周期性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如元素、化合物等,但对原子的结构了解较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教师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知识点。
(2)掌握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了解电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性规律,并能运用周期表查找相关信息。
(4)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类比、归纳等方法,自主发现原子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2《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2《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特点。
一、引入(5分钟)
让学生观察一颗苹果,提问:苹果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引入原子的概念,告诉学生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二、探究原子核(15分钟)
1. 讲解原子核的概念,介绍质子和中子的作用。
2. 展示原子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位置和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不同颜色的豆子模拟原子核的构成。
让学生讨论豆子的颜色代表了什么。
三、探究电子(15分钟)
1. 介绍电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子的质量和电荷。
2. 展示电子云模型,让学生了解电子轨道和能级。
3. 让学生用彩色纸片制作电子云模型。
四、合成(10分钟)
1. 审视原子结构图,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整体结构。
2. 引导学生总结原子的组成和特点。
五、应用(10分钟)
1. 以氢原子为例,让学生估算氢原子的大小和重量。
2. 讨论不同原子的结构差异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六、作业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原子核由什么组成?
2. 电子的作用是什么?
3. 为什么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七、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八、课外拓展
建议学生观察家中的不同物质,思考它们由哪些原子组成,了解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展进行调整。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如核记法、电子排布式。
–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示范、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弹簧模型•实验材料: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1.讲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实验器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大家知道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吗?”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答问题。
讲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
步骤2:实验观察1.讲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弹簧模型,并说明模型代表了一个原子的结构。
2.学生观察模型,并根据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这个模型代表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构?”3.学生通过展示实验、讨论和比较不同型号的模型,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概念。
步骤3:核记法1.讲师通过黑板和彩色粉笔,以核记法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用于表示原子结构的方法。
2.讲师解释核记法的原理,并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几个示范题。
3.学生根据讲师的解释和示范,自主完成剩余的核记法练习题。
步骤4:元素周期表1.讲师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讲师解释原子序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上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你对元素周期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步骤5:小结与拓展1.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讲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九年级化学《原子结构》教案6页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结构(2)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科学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2)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获取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情景教学、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讲解结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图片(讲述)【提问】对于体积这么小的原子,它还可以再分吗?【提问】发挥想像,同学们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观看思考回答讨论交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一层壳。
)【总结】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和先进科学仪器的出现,我们才能看到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三、原子的构成【多媒体】原子构成示意图:【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引导:原子是实心的?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中含有哪几种粒子?原子核位于原子哪个部位?原子核有哪几种粒子构成分别显什么电性?图中数据表示什么,得出什么规律?)【分析】1、由图中数据,引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进行比喻,并图片直观地理解。
2、整理所有图中学生给出的信息,通过板书,让学生总结原子的构成。
(提问:原子核的电性由哪个粒子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引出核电荷数的概念)【过渡】原子的构成又有哪些特点?观看原子构成示意图交流讨论个别发言,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图示展示,使得原子的结构形象化,直观化。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3.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化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原子结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化学现象,如铁生锈、酸雨等,尝试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其原理。
3.探究与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电子排布规律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
-阅读有关原子结构在科技领域应用的科普文章,了解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4.创新与实践:
-结合所学原子结构知识,发挥创意,设计一个与化学相关的产品或实验装置,并用文字和图片描述其原理和功能。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教师应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特点。
2.掌握原子序数、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概念。
3.理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基本原理。
4.学会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理解和应用原子核化学反应原理;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原子核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原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提示,如空气、水、铅笔等。
2.温故知新: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
并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节:探究原子结构1.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否是最小的粒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出回答。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存在。
例如:用锌粉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解释原子之间的互相转化;用铁丝在火焰中加热,观察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原子通过热能转化为离子。
3.引出结论:向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出结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第三节:原子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
通过展示引出放射性元素的概念,并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2.原子核的组成:通过PPT和图示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质量、电量、稳定性等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性质对于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原子核化学反应1.引出核化学反应:通过讲解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等核反应,引出核反应的概念。
2.放射性元素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品杀菌等,让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实际应用。
3.引导思考:第五节:拓展应用1.探讨原子核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原子核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实验。
2.知识回顾: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篇一: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比照、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主题一】复习:上一课题的主要内容【主题二】引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那么利用其它方法原子是否可以再分?【主题三】原子的构成【主题四】核外电子的排布【主题五】原子结构示意图【主题六】练习【主题七】小结【主题八】布置作业:金牌学案 p28 页第一大题六、板书设计课题 2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中子:原子核 1、原子核外电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正电荷原子呈电中性一个电子带一个负电荷2、原子中:质子数等=电子数=核电荷数二、核外电子的排布三、原子结构示意图【篇二: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欢送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第一节知识概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于原子结构这一概念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原子结构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各种物质的性质。
本节将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原理,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和理论。
一、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中子则没有电荷。
因此,原子是一个电中性的物体。
二、原子核的构成原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根据不同的元素,质子的数量是不同的。
例如,氢原子只含有一个质子,而铀原子则含有92个质子。
同时,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即原子的质量与总电荷数。
具体公式如下: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荷数=质子数三、电子结构的问题电子是具有负电荷的粒子,它参与了原子之间的所有化学反应。
在原子中,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且位置不固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电子结构,我们可以利用波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两种理论方式。
1、波尔模型波尔模型是用于解释原子结构的早期理论,它基于经典物理中的旋转电子理论。
波尔模型指出,原子中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且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之中。
每个能级都代表着一种能量水平,电子只能在这些水平之间运动。
波尔模型还对原子光谱的解释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2、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是目前用于描述原子结构最有效的模型,它基于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波函数理论。
量子力学模型指出,原子中的电子并不沿着特定的轨道运动,而是在空间中以一定的概率存在。
根据概率波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预测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和可能的能量水平。
四、电子能级转移和发射光谱的问题在原子中,电子会从较高的能级转移到较低的能级,这种能级转移会导致原子放出光线。
放出的光线是具有特定波长和频率的光谱线,被称为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工具之一。
五、实验方法在研究原子结构和发射光谱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实验方法。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主题:原子的结构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课时数: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2.了解原子序数、质量数以及元素符号的含义;3.理解电子的能级概念,能够描述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4.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结构2.电子能级三、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黑板2.实验器材:玻璃板、黄色的抽纸、黑色的剪刀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2.引入概念: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原子,了解原子的结构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非常重要。
步骤二:呈现(15分钟)1.展示一个导入问题的答案: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2.展示原子的标准符号:原子的标准符号由元素的英文名首字母或首字母和第二个字母组成。
3.描述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云是围绕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在电子云中电子是呈云状分布的。
4.示意图: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并注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步骤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实验目的: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原子的电子云结构。
2.实验步骤:a.准备实验材料:玻璃板、黄色抽纸、黑色剪刀。
b.在玻璃板上放置黄色抽纸,用剪刀剪出各种形状的孔洞。
c.将黑色剪刀放在黄色抽纸上,观察剪刀的形状和抽纸孔洞的形状。
d.分析实验结果:黄色抽纸上的孔洞代表了电子云的形状,剪刀代表了原子核的形状。
3.讨论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并描述黄色抽纸上的孔洞形状与剪刀形状的相似性,引导他们得出结论,即电子云的形状是围绕原子核的。
步骤四:总结(10分钟)1.总结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2.确定原子的标准符号:原子的标准符号由元素的英文名首字母或首字母和第二个字母组成。
3.介绍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概念:原子序数是原子中质子(即核中带正电的粒子)的个数,质量数是原子中质子和中子(即核中中性的粒子)的总数。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6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 量筒里,观察现象。
原子结构初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初中化学教案主题:原子结构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2. 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3. 知道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原子的组成部分3. 原子核的构成4. 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中有哪些组成部分?2.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原子的模型,让学生感受原子的微观结构。
二、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10分钟)1. 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 解释原子核的构成和电子的排布三、讨论原子的组成部分(15分钟)1. 分组讨论: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分别有什么作用?2. 总结讨论结果,做出结论。
四、学习电子的排布规律(10分钟)1. 介绍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2. 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练习电子的排布五、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作业问题六、布置作业(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2.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七、课后检查(5分钟)1. 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2.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化学知识水平。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主要通过讲解、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同时,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后检查,加强学生的巩固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原子的构成》教案《原子的构成》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内粒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
2.强调重点和难点: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提醒学生注意理解。
3.感悟与收获: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化学知识的感悟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电子排布规律。
3.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3.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加强对原子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一道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3.查阅资料,了解一位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简介,介绍该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承上: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钠、氯元素的性质,而原子结构可以从本质上去解释元素的性质,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启下: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以及分析必修二硫、氮元素的性质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原子结构已经有所了解,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原子结构知识。
重点在原子构成微粒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自主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量数和符号A、X、Z的含义,并明确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和数量规律,并会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探究,辨别明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培养总结归纳、处理问题的能力。
【评价目标】1.通过对某些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的计算,诊断学生对各符号的认识以及对各符号间关系的认识。
2.通过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诊断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微粒及相互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2.学生讨论3.归纳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学重点放在符号表征,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以问题做引导: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质量如何测量?→如何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数量规律?→K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学生能够从已知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此外,书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七、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目标1分析结构,符号表征辨别明晰,总结归纳设计意图从化学史话引入,从已知经验出发,根据原子结构计算原子质量数。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 能够解释一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教具或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原子概念,提问:原子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2. 学生回答后,总结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二、探究原子的结构(15分钟)1. 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原子核由哪些粒子组成?2. 学生回答后,总结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3. 提问: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4. 引导学生回顾电子排布的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5. 学生回答后,总结电子排布的规律。
三、应用和拓展(15分钟)1. 提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有何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有关。
3. 举例说明:如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较少,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较多,容易获得电子。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 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和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使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和举例,帮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例子和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原理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原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3. 理解原子核内外的电子分布;
4. 掌握原子序数、质量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原子结构的组成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原子核内外的电子分布;
2. 原子序数、质量数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
1. 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原子结构的组成;
3. 原子序数、质量数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原子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并提出问题:原
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2. 学习: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围等内容,并介绍原子核的构成:质子、中子。
3. 实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组成和特点。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
2. 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小结。
七、教学反馈:
1. 教师对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2. 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延伸:
1. 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原子结构的材料,让他们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探讨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原子的结构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
2.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3.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4.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原子的构成(一)原子1.想一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2.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4.点播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5.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6.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7.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8.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9.小组汇报: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学生2:在原子内部一些小的微粒在围绕一个大微粒运动,但我们不知这些微粒是什么?……10.呈现情景:那么这些微粒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11.引导探究:及时用投影出示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12.交流讨论:学生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α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原子结构教案人教版
1. 题目:请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情况。
答案: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电子带负电。
2. 题目:请解释元素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组成的。例如,氢元素由氢原子组成,碳元素由碳原子组成等。
(2)元素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组成的,以及元素的概念与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意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以及它们在周期表中的应用和意义。
(4)离子的形成和性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后形成离子的过程,以及离子的性质和特点。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离子形成实验视频等,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准备电解水实验所需的电源、电极、导线、试管等器材,以及离子溶液导电性实验所需的电池、灯泡、导线、电极等器材。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元素的概念、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重要性,强调学生难懂的部分,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和意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 网络资源:确保教室网络畅通,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访问在线教学资源,如教学网站、在线实验模拟软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的核外电于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它的结构紧密相连。
2.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一步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过原子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目的在于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但是,应当注意这部分教学对学生来说既难以理解又难以掌握。
因此,本节内容在讲解时不宜加深也不宜拓展,只要学生达到了解的水平即可。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那么:
1.原子是怎样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
3.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
[讲解]:虽然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所了解,但是我们对核外电子的运动却一无所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述]: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来说,核外电子的运动比较简单。
对于核外电子数多于一个的原子,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51页第一段内容。
[提问]:核外电子多于一个的原于其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总结板书]:(1)在多电子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高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高核远的区域运
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七层。
核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解]:根据以上三点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
[板书]: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高核距离:近——————————→远
能量:低——————————→高
[讲述]:为了能够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板书]: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活动]: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以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板书]:1.圆圈及里面的正数表示原于核及核内质子数;
2.弧线表示电子层数;
3.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每个电子层上容纳的电子数。
注意:a.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b.电于先填充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填充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提问]:那么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呢?
[板书]:三.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那么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板书]: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化学性质稳定,这种
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于都大于或等于4个,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结论:结构决定性质。
[讲解]: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这样,原来的原子中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就不相等而使原
子带电,这样带电的原子就叫做离子。
[板书]:四.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阳离子;
阴离于:带负电荷的原于(或原于团)叫做阴离于。
[讲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提问]:原子我们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离子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表示呢?
[板书]:1.离子符号:
阳离子:Na+、Mg2+、Al3+(NH4+)
阴离子:Cl-、O2-、S2-(SO42-、CO32-、OH-)。
[提问]: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下离子与原子的有何区别?如何相互转化?
[总结板书]:
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法Na Mg2+Cl-
相互
转化
[提问]: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它们之间是否可以形成化合物?如何形成的?
[教师活动]:讲解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总结板书]:五.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2.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化合物本身不显电性。
[提问]:在前面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们曾经用到盐酸,它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而氯化氢是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的。
那么,氯化氢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61页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讲解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总结板书]:六.共价化合物
1.共用电子对:P61
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3.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小结]:①形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和稀有气体。
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双原子分子单质,共价化合物。
④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
(四)总结、扩展
本节所学内容要求同学能够识别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离子的概念,能够区别离子和原子,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学会从微观想象中锻炼自己分析推断的思维方法。
四.布置作业
课本课后题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