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十《绝品》教学参考 长春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品》教学参考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读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会感受到,中国文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品质,大多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为己任,绝不敢让哪怕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也许每个人的贡献有多少之别,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尽其绵薄,报效祖国.尤其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佼佼者,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为民族大义而洒尽热血,为家国存亡而肝脑涂地,以“头颅掷处血斑斑”的书生意气,与暴政,与侵略者,与非正义,与人吃人的制度,与一切倒退、堕落、邪恶、愚昧,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者,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在《绝品》中,就有这样一群“民族的骄傲”。
他是舍生取义、献身革命的常先生。
一位以装裱店老板掩藏真实身份的革命党人,他有着装裱字画的非凡技能,与人交往豪爽大气,自知身份终会暴露,性命终将不保,便将国宝交与信任之人,随后义无反顾、从容就义,在他的身上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和坚定,更有大义凛然、坦对死神的勇气和从容。
毋庸置疑,常先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他是重情重义、一诺千金的刘三爷。
一位保定富户,颇有些家财,爱做收藏生意,遇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只因当年视常先生为自己的挚友,便信赖无疑,肝胆相照,即便他的字画和身份都遭到质疑,即便自己并不完全了解常先生从事的事业,但三爷敬重他的为人,看重二人的情义,所以一切流言都在三爷面前不攻自破.只因当年从常先生手中接过字画时的一句“刘某记下了”,便悉心藏之,在家境
败落、疾病缠身之时,也不忘这句承诺。
他信守诺言的品质正是中国文人身上所固有的仁义道德。
刘三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他是舍利取义、不忘祖训的王商人。
“饿死不卖收藏”!何谓“收藏”?“收藏”就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在动荡的年代里,国宝总会遭受流失海外,甚至毁于一旦的厄运,但在民国初年,却有这样的坚守正义,致力于保护国宝的商人。
他所从事的收藏事业并不是为了发家致富,而是完全出于对祖国文化的珍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王商人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这些坚守正义,珍惜传统的精英人物,为我们传承下来的岂止是那幅唐代珍品,更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的民族道义。
如果说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实现了“铁肩担道义",那么谈歌则真正做到了“妙手著文章”。
文章精短含蓄,标题内涵丰富,构思绝妙奇特,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也可称为绝品。
二、问题探究
1.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马氏,小说有哪些情节涉及马氏?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有关马氏的情节有如下几处:
买画时,马氏问:“什么宝贝?值这么多?”三爷道:“常先生看中,断不会错的,你莫要再多言了。
”
买画第二天,街上传闻常先生失踪,马氏终是放心不下,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鉴定那幅画。
行家鉴定画为揭品,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
常先生最后一次回保定,来到三爷家中,马氏进来讥笑道:“常先生果真走了眼力,卖与我家老爷一张好画?”
当听说常先生被砍头时,马氏一声冷笑:“真是报应,那次被他坑去了三千大洋。
”
家境败落后,马氏为了度日,偷偷卖掉了三爷的收藏。
以上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马氏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当画被鉴定是揭品时,心疼地发几句牢骚.当家境败落时,卖掉字画换钱来度日,这似乎都无可厚非。
但这个平常人却在小说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了马氏的反衬,我们就会发现刘三爷对常先生的信任承诺、重情重义是远远高于马氏这样的普通人的,刘三爷的品质是出类拔萃、冠绝当世的。
2.“门外已经是满天大雪.王商人追出门来,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搀扶着一路去了.雪,哑哑地落着。
四野一时无声。
"结尾寥寥数语的环境描写有何深意?
以环境描写烘托出主题:充斥在苍茫的天地间的是人间正道,是放大的道与义,是千古传承的浩然正气,刘三爷悲壮地走了,这道与义却不会磨灭。
思考与讨论
一、课文的标题是“绝品”,读过课文后,想一想“绝品”指的是什么。
请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本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此处的“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
本文中的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本文中的装裱技艺,能将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可谓技艺中的绝品;文中的人,刘三爷、常先生的为人,可谓人中的绝品;而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可谓是友情中的绝品。
二、课文中的故事围绕着一幅唐代珍品展开。
从对待这幅画的态度上,你能看出文中的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
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文中的刘三爷是保定富户,他对朋友十分信赖,毫不怀疑,并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常先生帮助买的字画,他悉心收藏,在自己多病、家境困难之时,把这些字画送给王商人,以求保护这些国宝。
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人所固有的“仁”和“义”。
常先生是一位以装裱店老板掩藏真实身份的革命党人,他与人交往豪放、大气,让人对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
同时,他有着鉴赏、装裱字画的非凡技能,为了保护国宝,他选择了刘三爷,让他收藏,以保护这些国宝,刘三爷的所作所为也表明了他选择的正确。
王商人虽着墨不多,但从作为一位商人,他的语言、行动中我们仍可以看出他识大体、明是非的特点。
他不忘祖训,舍利取义,在动荡的年代里,保护了价值连城的国宝。
教学建议
一、小说情节曲折动人,吸引读者.可以用一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留下文间笔痕,写下独到理解。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字里行间的精言妙语,结合“思考与讨论”,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三、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民族精神。
四、着意体会和学习小说精短含蓄的语言风格。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作家。
著有小说集《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作为“大跃进”前后中国农村精神状况的备忘录。
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在谈歌的创作中有一类作品,如《绝怪》《绝地》《绝意》《绝剑》《绝方》等,形成了他的笔记本“绝”字头小说系列。
这个系列的小说记录的都是发生在作者老家乡古城保定的故事。
开卷品读,会看到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掩卷遐思,充盈脑海的是那些鲜活形象背后承袭慷慨悲歌之风的精神内蕴.这些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写法各异,但其弘扬传统美德,展示人间正气,从道德层面上开掘生活真善美的审美追求,在情感上和理念上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二、写作风格
谈歌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因而在其作品中,叙事主体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借人物命运和人物语言来表明作品的倾向性.在处理人物命运的时候又往往对“好人”作悲剧性处理,这是因为“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即崇高感,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三、创作体会
谈歌有着二十多年创作经验,他的创作体会是:不能停笔,一旦停笔,就会懈怠下去。
他认为在创作当中不断地看书、学习、思考,同样能得到补充和积累,也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写作上常常出现的厌倦感,唯恐发展到干一行恨一行的地步。
谈歌一向注重读者对作品的反映,在得奖和畅销两者中,他更希望自己的书能畅销.
四、书画装裱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
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
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
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时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
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最
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
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
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裱,褚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
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
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
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
之一。
在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
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术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衰落。
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上个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五、装裱术语
(1)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
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织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2)屏
屏亦称扇屏,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为炕屏、臣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
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
其正面粘贴绢画。
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
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3)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
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
(4)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
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裱形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
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
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5)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
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6)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
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
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7)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
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
六、推荐阅读
1.李国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推荐理由:借鉴中国文人身上所具有的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的民族精神。
2.《鲁迅诗集》如《自题小像》等
推荐理由:借鉴鲁迅先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民族魂。
3.《老子》
推荐理由:借鉴蕴含其中的道义内涵。
4.《论语》
推荐理由:借鉴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