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底泥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合集下载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摘要:在河道疏浚过程中,由于对河道底泥进行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河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底泥输送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管理,会造成底泥流失. 重新污染水体和土壤.底泥脱水过程中,如果不对渗滤水进行处理,渗滤水会进入水体和土壤,污染自然水体和地下水。

本文以竹皮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江山大坝至夏家湾滚水坝段淤泥治理为例,与同行交流学习。

前言:由于竹皮河属季节性雨源河流,自然径流量极小。

竹皮河经多年累积效应,淤积严重,同时水体交换缓慢,河道自净能力差,河道来水量少且丰枯不均,面源污染,底泥中氮、磷含量超标,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较高,底泥释放的污染物成为竹皮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使得竹皮河水质无法达标,水污染严重,水生动植物匮乏,水生态环境恶劣。

1工程布置本次竹皮河夏家湾至江山电站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及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段范围为夏家湾滚水坝~江山水库大坝,总长度2.4km。

主要建设内容有淤泥固化处理工程、固化土堆放场建设工程、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等。

本工程根据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实际情况对堆场进行了布置,并对堆场的容量、面积、汇水面积等特性进行了量测、估算。

选择集中堆场4处,占地约6.75hm2,堆场在施工期可兼做淤泥固化处理场地。

四个堆场布置情况如下:(1)1#堆放场位于河道K0+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2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2)2#堆放场位于河道K0+9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5m左右,堆放场南侧为阳光一路,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3)3#堆放场位于河道K1+300西侧,堆放场西侧为207国道复线,且堆放场与207国道之间设有原207国道的挡土墙,挡墙稳定性可靠。

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且临河侧设置了挡土墙。

(4)4#堆放场位于河道K2+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57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

浅谈城市河道疏浚淤泥的修复和资源化利用

浅谈城市河道疏浚淤泥的修复和资源化利用

浅谈城市河道疏浚淤泥的修复和资源化利用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正以每年百分之六的速度迅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城市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尤其是城市中的河流,部分区域承载周边地区生活和建筑垃圾堆放,一方面造成河道过水断面减小,形成排洪隐患,另一方面淤泥长期在河底堆积凝结,形成密闭板状结构,隔断水体与河道生态循环。

本文就河道产生的大量疏浚淤泥合理化利用问题进行简要论述,旨在帮助开展废弃淤泥合理化的利用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技术利用;淤泥;城市河道;疏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大量普及,其中港口,航道,以及河口都会因为疏浚工程产生大量的淤泥,使得水体遭受严重的污染,影响整个河流水环境。

尤其是在流经城市中的河道最容易发生淤泥堵塞现象。

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淤泥,则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仅仅依靠人工处理耗时耗力,且往往治标不治本,清理完成后,过一段时间又会二次复发。

因此,围绕河道淤泥的疏浚及合理化利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疏浚淤泥的工程特性淤泥是分子引力以及静力共同作用下的细小的颗粒物质,淤泥的形成是由于流体流经低洼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而行成的产物,主要特点是压缩性大、强度较小、渗透性差。

在具体的河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淤泥对于整体工程质量影响很大,主要原因在于吸附水的粘性比较大,能动性比较小,若要淤泥迅速脱离水分,必须在高温环境下才能蒸发水分。

除此以外,淤泥往往还存在有机物以及重度金属,这些有害有毒物质往往吸附在淤泥表面,若要进行清理及分离非常困难,因此在实际处理淤泥的过程中要及时考虑二次污染的问题。

对于一般疏浚工程产生的大量淤泥,比较常见的传统处理方式是进行抛弃,但是容易产生有两方面的危害,一方面是这样不管不顾地抛弃会占用很大的空间和资源;另一方面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害有毒物,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于淤泥的处理,应尽量选择对人和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的绿色环保方式进行处理。

另外,河道中的淤泥若不能及时清理,对于后期的防汛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须多方面考虑该问题。

城市内河湖淤泥资源化研究及效益分析

城市内河湖淤泥资源化研究及效益分析

城市内河湖淤泥资源化研究及效益分析摘要:河湖底泥是经过大气沉降、雨水冲刷、污水排放、动植物尸体沉降等途径,长期累积的沉积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泥是底栖动物的生活场所,食物来源地,同时在外源污染受控的情况下,也是水体内源污染释放地。

早前,由于受我国发展阶段的限制,城市排水系统发展欠缺,居民区污水、工业区污水直排入湖,导致城市内河流湖泊沉积底泥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序幕的拉开,河流湖泊的治理力度加大,水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关键词:淤泥; 资源化; 技术经济引言淤泥是城市污水排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以絮状泥粒分布,含水率较高,由污水中的微生物、悬浮物等共同形成聚集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

如果河涌淤泥没有得到规范性的处理,将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但如果能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将成为再次被利用的资源。

因此,河涌清淤后合理处置淤泥变得更加重要。

1疏浚淤泥理化特性河湖淤泥主要是雨水长期冲刷地表泥沙汇集淤积的产物,其中主要成分是各种性质的土和砂,此外,河湖周边城市污水排放也占有一定比例,污水中主要含有生活垃圾,有机质含量高。

根据工程经验,河湖疏浚淤泥脱水后的泥饼按理化特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砂性泥饼。

多砂地带河湖中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的砂,黄石青山湖清淤工程中,通过旋流器从淤泥中分离出了大量粉细砂,其在淤泥固化后质量占比高达30%。

(2)黏性土泥饼。

在主要是黄土、红黏土、粉质黏土等地质构造区域的河湖淤泥中,主要成分是细颗粒土,与少量的有机物长期堆积,形成了黏滞性淤泥。

(3)重有机质泥饼。

城中湖泊及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中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由于有机质中富含大量结合水,给淤泥脱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往往需要复杂的工艺才可以达到理想脱水效果。

2淤泥处置的现状河湖底泥的处理处置应遵循“四化”原则,即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目前,城市内河内湖的清淤疏浚底泥的处置,主要是海洋投弃、卫生填埋等,少量用于堆肥、焚烧、资源化等。

湖泊底泥处理与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

湖泊底泥处理与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

湖泊底泥处理与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湖泊是地球上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维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湖泊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其中,底泥是湖泊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研究和开发湖泊底泥处理与再生利用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湖泊底泥是指湖泊底部积累的沉积物或有机质富集物。

底泥的主要成分包括泥状物、沉积物、有机质和微生物等。

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底泥中可能富集了许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这些污染物的存在对湖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湖泊底泥处理的目标是减少或消除底泥中的有害成分,恢复湖泊的生态系统,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再生利用。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底泥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物理方法是湖泊底泥处理的基础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沉降、吸附和筛分等。

沉降技术利用底泥中的颗粒物质的沉降速度差异,通过引入沉淀剂帮助颗粒物质快速沉降,从而分离底泥中的有害物质。

吸附技术则利用吸附剂吸附有害物质,从而将其分离出来。

筛分技术则是通过筛网或筛孔将颗粒物质分离。

这些物理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投资费用低、处理效果较好等优点,但对大规模湖泊底泥处理效果有限。

化学方法是湖泊底泥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化学固化、氧化、还原等。

化学固化方法通过添加固化剂,使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稳定的固体物质,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和迁移。

氧化和还原方法则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对有害物质进行氧化或还原反应,降低其毒性和活性。

化学方法具有处理效果较好的优点,但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处理过程,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

生物方法是湖泊底泥处理的新兴方法,主要包括菌类修复和植物修复。

菌类修复利用底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有害物质进行降解、代谢和吸附,从而减少其污染程度。

植物修复则利用湖泊湿地植物的吸附、吸收和代谢能力,将有害物质从底泥中吸收到植物体内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一、引言河道疏浚底泥是指河道中积聚的泥沙、悬浮物、污染物等,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积淀形成的沉积物。

底泥的积聚不仅会影响水流的通畅性,还可能威胁水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因此,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二、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性1. 多元复合物质:河道底泥由颗粒物、有机质、无机物等复合组成,具有复杂的物化性质。

2. 污染物含量较高:底泥中可能富含重金属、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潜在风险。

3. 沉积结构紧密:底泥的紧密结构使得其处理难度较大,常规处理方法效果有限。

三、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方法1.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沉降、过滤等。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底泥的状态,使其与水分离,从而达到处理的目的。

物理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添加化学试剂等优点,但对于底泥中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差。

2.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沉淀等化学反应来处理底泥中的污染物。

化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含量,但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3.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将底泥中的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方法具有环境友好、能量耗费低等优点,但处理周期较长,且对处理条件有一定要求。

四、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利用方案1. 土壤改良剂底泥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可用作土壤改良剂。

通过确保其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底泥可以被混合到农用土壤中,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生长。

2. 砖石材料制备底泥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加工成为砖石材料,用于道路建设或建筑材料。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地利用压力。

3. 生物质能源利用底泥中的有机质可以通过气化或厌氧发酵等方法,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甲烷气体、生物质燃料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以减少有机质的排放。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城市河道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河道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底泥污染是城市河道面临的重要环保问题之一。

本文将概述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的特性以及修复技术。

一、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的来源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大多来自市民生活、医疗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多种渠道。

市民生活中的废弃物是底泥中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如纸张、塑料、餐厨垃圾等生活垃圾,在底泥中堆积后会导致底泥的寿命缩短,同时使底泥中的营养质变得更加丰富。

医疗废水则含有大量的医疗药剂与化学物质,加之医疗机构的废水处理不当,使这些物质直接排放到城市河道中,导致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增多。

工业废水中的杂质、金属离子与化学药品等,同样也是底泥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

农业污染则来自于种植业与养殖业,主要通过化肥与农药等的使用来污染底泥。

交通污染则主要是因为车辆排放的废气和车辆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质会随着水流和风对底泥造成污染。

底泥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硫化物、氯化物、氮化物等。

其中,有机物是最主要的污染物质之一,在有机物的环境下,其他的污染物质也相互作用导致污染物质的浓度不断升高。

底泥中的污染物质的疏水性与亲水性不同,导致了底泥中的污染物质的存在时间不同。

通常,较为疏水的污染物质可在底泥中保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不动,而亲水性的污染物质则可能被水流冲洗出底泥,成为河水中的污染物质。

疏水性和亲水性污染物质的不同存在时间,使得污染物质浓度和毒性变化不同。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的修复技术通常是建立在底泥去除技术之上的。

底泥去除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清淤、人工取泥和化学处理等。

机械化清淤:通过启用重型机械或吸泥船等设备,将浅层的底泥移除。

这种方法速度快,能使底泥的浓度下降,但清除效率较低,只能将浅层的污染物质清除部分。

人工取泥:人工取泥是将底泥从中取出后通过人工清洗回收受污染的土壤,过程中将底泥与水进行分离。

初探城市河道污染底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初探城市河道污染底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第10期初探城市河道污染底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马锐(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引言城市河道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蓄水源、应对内涝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河道污染底泥是引发河道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如何对污染底泥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是城市管理部门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1城市河道污染底泥处理技术1.1原位处理技术一是化学处理,其基本原理,是运用化学试剂,与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反应,确保其能够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

化学处理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臭氧氧化法、电动修复法、淋洗法以及底泥固化法等,其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试剂,操作难度较大,而且部分试剂可能会对河道中的水生生物产生危害;二是生物-生态处理,在自然环境下,城市河道中的污染底泥基本不会被破坏,借助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将底泥中存在的污染物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者其他无毒无害物质,这就是生物生态处理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其分为工程处理和自然处理,工程处理下需要添加实验室培养的能够提高微生物活性,或者具备特殊亲和性的微生物,促进环境修复速度的加快,自然处理则能够借助河道底泥环境中原本就存在的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处理。

相比较其他技术,生物-生态处理技术的成本较低,对环境影响小,在大面积、低负荷底泥的处理中有着良好的适用性,不过考虑到生物的成长需要一定时间,而且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这种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1.2异位处理技术如果河道污染底泥中,污染物的浓度超过了本底值的2-3倍,则需要及时进行疏浚,将其从河道中挖出后,再进行处理,也就是异位处理。

比较常用的底泥异位处理方法包括海洋投弃、卫生填埋、堆肥农用或者资源化利用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选择。

1.3无害化处理技术以减量化技术为例,可以通过相应的工程措施,分离出底泥中的无害成分,或者通过脱水将底泥中的水分分离,实现减量化,降低处理难度。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引言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底泥是河道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主要储存区域,其污染不仅危害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经济且环保的处理方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威胁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是一类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物质,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等。

这些重金属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和迁移,一旦进入河流,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造成水体中生物富集、生物生长受限、生态系统失衡等。

2. 有机物污染的危害有机物是河流中另一类常见的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农药、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有机物具有高毒性和难降解性,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有机物的积累还可能导致氧气消耗增加,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二、植物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机制1. 重金属的植物去除机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通过吸附、蓄积和减少溶解态等方式来实现。

植物根系通过分泌物质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沉淀物质,再通过根系吸附或与根系共生的微生物共同去除。

2. 有机物的植物去除机制植物对有机物的植物去除主要通过植物的吸附、分解和转化来实现。

植物通过根系吸附有机物质,叶片吸收和蓄积,使有机物质从水中转移到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发生分解和转化,从而实现有机物的去除。

三、植物植物对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去除实践1.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植物修复技术已经在实际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苦草和菊花等吸重金属的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利用水稻、蔗等作物的植物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可以实现底泥中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

2. 底泥修复的发展趋势底泥修复技术正朝着高效、经济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与研究

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与研究

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与研究◎ 张小婧 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摘 要:河湖清淤工程是改善水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如何对河湖清淤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分析探讨了近年河湖清淤底泥的利用场景及其利用关键技术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关解决方案,旨在为河湖清淤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建筑材料1.引言清淤是指对河湖内淤积的泥沙、杂物进行疏浚清理,以恢复河湖的自净能力和自然水位,减轻洪涝灾害的危害。

传统的河湖清淤底泥处置方式一般是填埋堆放和海洋倾倒,然而填埋堆放会占用土地资源、且可能导致二次污染和土壤污染,海洋倾倒成本高且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采用更科学和可持续的底泥处理方式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探讨了近年河湖清淤底泥的应用场景及其利用关键技术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关解决方案,旨在为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的有效利用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2.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因地区和水体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它们主要由有机物质、矿物质、水和其他物质组成。

2.1有机物质河湖清淤底泥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骸、粪便等。

这些有机物质在水体中长时间存在,逐渐降解成更小的分子,变成可溶性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此外,底泥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有机物质,如酚类、松香、石油类化合物等。

这些有机物质是河湖底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为细菌提供营养,也可以成为氧化的原料,从而消耗过剩的氧气,也为底泥在农业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能。

2.2矿物质底泥中的矿物质主要包括泥土、石块、沙子、泥炭等,它们通常来自周围环境的沉积物或者是沉淀物,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铝、三氧化二铁等,这些成分与黏土、陶粒等建筑原材料化学成分相近,因此清淤底泥在建筑材料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探讨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探讨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4期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探讨冯小妮,方 媛(北京市密云区潮白河道管理所,北京市 101500)摘要:河道底泥大量沉积会造成河床升高,过洪能力减弱,底泥中的污染物会向水体释放,造成河流污染。

因此,底泥疏浚已经河道治理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方式疏浚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成本耗费巨大。

对此,结合最新技术发展,提出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案,以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典型病害;修复;防护新材料0 引言河道底泥一般是水体中颗粒、黏土、有机物以及各种矿物质经过理化反应沉积的物质,底泥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用于耕地等。

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和废弃物排入河流,沉积于底泥中,不仅会导致水体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危及地下水和土壤。

大量底泥淤积也会造成水位升高,引发洪灾风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底泥处理工作。

底泥原位处理方式可以控制污染,但是没有实现资源化利用,也没有解决河床升高问题。

河道底泥常用的传统处理技术有:自然干化法、离心法、电渗析法、土工管袋法和板框压滤法等,最理想的方法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技术1.1 河道底泥的传统处理技术1.1.1 自然干化。

在闲置空地上进行堆积,蒸发下渗水分,实现固化。

尽管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耗时长,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受到天气影响,而且污染物会和外界环境交换,侵入土壤和地下水。

所以该方法一般不采用。

1.1.2 离心法。

使用离心机实现固液分离,脱水率高,但是运行成本较高,而且重金属和污染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污染,对污水处理也需要投入费用。

1.1.3 电渗析法。

通过电化学过程,让水分子向阴极移动,加快分离,但是受到电场强度、脱水剂和pH值影响,成本和能耗也较高。

1.1.4 土工管袋法。

通过对土工管袋的外部压力挤出水分,该方法效率较高,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最终处理方式往往是填埋,没有实现资源化利用。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一、引言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排水、灌溉、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固体废物堆积等问题,城市河道底泥受到严重污染,导致水生物栖息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城市河道底泥主要受到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等多种污染物的影响。

对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1. 有机物污染城市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放物。

这些有机物多为油脂、石油类、苯系化合物等,对水生物和水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有机物的大量积聚导致底泥黑臭,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重金属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排放到城市河道中,主要包括铅、镉、汞、铬、铜等,它们对水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威胁,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体内,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营养物污染城市河道受到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使得底泥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营养物的过度积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藻类暴发,对水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以上三种污染物是城市河道底泥的主要污染物,它们相互作用导致水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三、城市河道底泥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修复技术修复城市河道底泥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生态堤坝等方式,通过这些生物修复手段可以净化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沉淀、沉降、吸附等手段。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将水体中的污染物沉降到沉积物中,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也可以利用沉淀后的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利用的目的。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沉淀、还原、氧化等方式,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将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与添加的化学药剂发生反应,形成沉淀或经化学反应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珠三角某河涌底泥各功能区污染特征与资源化利用分析

珠三角某河涌底泥各功能区污染特征与资源化利用分析

第一作者何晓峰(1992—),男,助理工程师,从事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与防治研究工作。

E-mail :*通信作者E-mail :收稿日期2022-12-01珠三角某河涌底泥各功能区污染特征与资源化利用分析何晓峰李小飞郑煜基*(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50)摘要为了分析珠三角地区典型河涌底泥的污染特征并对其资源化利用于农业生产的可行性进行探究,以佛山市顺德区某镇为例,针对河涌所处不同环境功能区,依据《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2018)对底泥污染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该镇河涌底泥主要存在重金属砷、锌及矿物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程度为工业区>居民区>种养区,矿物油污染则是居民区>工业区>种养区。

在农用标准的允许范围内,污染风险较小的种养区底泥改造后可用作农业生产中的园林绿化土、育苗基质、肥料等。

关键词河涌底泥;环境功能区;污染特征;资源化利用;珠江三角洲中图分类号X52;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5-0133-05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15.03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n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Sediment in VariousFunctional Areas of a Rive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HE XiaofengLI XiaofeiZHENG Yuji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Regional Joint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oil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mediation in South China/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Integrated Agro-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0)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river sedi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nd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its resource utiliza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is paper took a town in Shunde District,Foshan City as an example,analyzed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of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unction areas where the river was located,according to the Agricultural Sludge Pollutant Control Standard (GB 4284-2018).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 of the river in the town mainly contained heavy metal arsenic,zinc andmineral oil pollution.The degree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was ranked as industrial area>residential area>cultivation area,and the degree of mineral oil pollution was ranked as residential area>industrial area>cultivation area.Within theallowable scope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s,the sediment of cultivation areas with less pollution risk could be remediated,and then use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ch as landscaping soil,seedling substrate and fertilizer.Keywordsriver sediment;environmental function area;pollution characteristic;resource utilization;Pearl RiverDelta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城镇点源污染大量增多。

探究河湖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探究河湖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探究河湖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摘要:河湖疏浚底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而城市河道水体污染是河湖疏浚底水体底泥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疏浚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产生的水泥进行有效的处理,则是会让产生的污泥严重危害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为此,文章结合湖南地区的水体应用和污泥处理情况,就当地土地资源利用、污水处理等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河湖疏浚;底泥污染;无害化处理;资源利用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全省面积过半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河流、湖泊分布广,在河流长时间的流经影响下如果没有对河流周围的淤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使得当地引发水资源污染问题。

在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下,环保疏浚技术开始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河湖底泥污染治理领域,在处理湖泊中的污染水泥和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河湖疏浚底泥的组成和特性分析大多数的河流淤泥由石英、黏土类矿物、长石类矿物、少量碳酸盐、微量硫酸盐、磷酸盐等共同组成,属于一种硅酸盐原料,在使用的时候显示出良好的加工性,是建筑领域发展的重要原材料。

但是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长期排入的影响,河流疏浚底泥的使用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危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河流疏浚底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较高的含水率。

河流疏浚底泥的含水率一般在40%左右的比例。

第二,颗粒较细。

河流疏浚底泥颗粒大小在0.05mm到0.005mm之间,颗粒较小,在使用的时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第二,组成成分和黏土类似。

河流疏浚底泥的构成成分和黏土的构成成分十分类似。

二、河湖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技术(一)脱水减量化技术河流疏浚底泥所包含水分的多少深刻影响淤泥的最终处理效率。

以往的淤泥处理技术,诸如堆肥、填埋等技术不适合应用在含水率超过80%的底泥,加上为了配合后续的加工处理工艺,底泥的含水率一般都会被控制在60%以下的比例。

国内对疏浚底泥处理一般是通过排泥场自然堆存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脱水处理,但是在脱水操作的时候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加上降雨的影响会对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底泥清淤效果分析

底泥清淤效果分析

一、河道清淤的优势与效果城市河湖底泥疏浚的综合效益:底泥疏浚作为城市河湖整治及底泥污染控制中最常见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见效快,当底泥中污染物的浓度高出本底值2—3倍时,即认为对人类及水生生态系统有潜在危害,则要考虑进行控制。

1、防洪作用(1)对于江河河道的行洪功能,河道淤积是一个严重阻碍的问题。

(2)对于江河河道的蓄洪功能,主要体现在江河利用水面变化蓄积洪水的能力。

由于底泥的淤积,江河可调节水深变小,导致了其调蓄水量的下降。

江河疏浚后.可以改善江河过水能力,稳定河口,并保证这些江河洪水的顺利排泄以及蓄积,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避免了内涝灾害。

2、通航作用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水运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江河河道中航道水深不足常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要维持通航水深,离开必要的疏浚,去治理江河任一河段都是不可能的。

3、维持河道功能作用一般来说,河湖的发展演变规律是:河湖一沼泽湿地一陆地。

在自然状态下,这个演变进程很慢。

底泥淤积加速了这个发展过程。

如果对于江河底泥的淤积不进行有效地控制,则会导致河湖功能的逐步丧失,由河湖逐步演化为沼泽湿地。

所以江河的疏浚工具,加大水深可以有效地维持江河的功能。

4、景观娱乐作用在江河流域中,由于河道长期受到污染,导致水体出现“黑臭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景观娱乐功能。

通过江河河道底泥疏浚可以有效地改善江河水质,从而提高江河品质,提高景观娱乐功能。

此外,通过对底泥的疏浚,还可以增加江河河道水深,从而为游船等娱乐措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基础。

5、污染物去除作用底泥疏浚作为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地位和作用已显露端倪,合理的底泥疏浚对污染物去除、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河河道地区,是城市内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地区,底泥污染隐患一旦爆发,造成的危害会更大,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黑臭水体的治理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控制污染物进一步进入水体。

在对外源污染进行控源截污的同时,还需要对黑臭水体中的内源污染进行清除。

河道底泥轻质建材化利用和效用分析

河道底泥轻质建材化利用和效用分析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4期河道底泥轻质建材化利用和效用分析蔡 壮(北京市密云区潮白河道管理所,北京市 101500)摘要:河道底泥每年产生量巨大,大量底泥堆置不仅影响了河道的畅通,而且底泥中含有重金属也会造成水质污染。

如何对河道底泥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从低成本、高效率、大批量消纳疏浚底泥出发,结合河道底泥的理化性质,在总结传统底泥处置和利用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将其转化为轻质建材的技术,并分析了该技术的重金属固化效应。

关键词:河道;底泥;轻质建材;效用0 引言河道底泥是水体中的泥沙、矿物和有机质经过一系列反应而形成的。

在工业污染加剧的背景下,工农业污染物流入河内最终沉积到底泥中,导致重金属污染严重,进而影响地下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态系统,如来自采矿业的Sb、As、Mn、Pb以及来自农业生产的Co、Zn、Cd和Cu。

同时也危害河道中的生物,进入到食物链系统中。

传统就地堆置或填埋会导致重金属继续沉淀,还会以硫化物等形式进入到环境中,继续造成污染。

因此,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如结合粉煤灰使用碳酸钙技术制作覆盖材料。

但是传统底泥利用方法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且不能保证有效防止污染,探索一种无污染的高效利用方法成为必然选择。

1 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概述1.1 河道底泥的常见处置方法1.1.1 上覆水曝气技术。

通过充氧,改善水质,对氧化硫化物的去除率高达90%,也有一定的吸附态氨氮功能。

1.1.2 覆盖技术。

在底泥上覆盖隔绝材料,吸附重金属,如使用天然富含钙的黏土矿物、生物炭、脱碱赤泥、粉煤灰等。

1.1.3 电动力学技术。

通过直流电场驱动阴阳离子向阴极和阳极迁移,主要用于去除重金属。

1.1.4 生物修复技术。

培植水生植物,实现除臭和去除重金属,如荷花、睡莲等。

驯化土著微生物,如使用沸石去除氨氮磷等有机质。

1.1.5 异位修复技术,进行疏浚脱水,将底泥从河道中清出。

1.2 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技术1.2.1 农林利用。

某市河道A河道B河道底泥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某市河道A河道B河道底泥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某市河道A河道B河道底泥污染综合整治工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市的许多河道底泥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底泥污染不仅影响了水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决定实施河道底泥污染综合整治工程,以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快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一、底泥污染调查评估我们将对河道A和河道B的底泥进行全面调查评估。

通过取样分析,了解底泥的污染程度和类型,明确污染源及其分布情况,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污染源控制和治理针对确定的污染源,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严格控制和治理。

包括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推动工业园区实施清洁生产措施,严格执法打击非法排放行为等,通过源头治理减少底泥的再污染。

三、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河道底泥污染不仅对水质造成了污染,也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们将在整治工程中加大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的力度,通过植物的生态修复作用和植被的根系固定作用,加速底泥的沉积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四、底泥清淤和处理底泥清淤是整治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利用各种环保设备和技术,对河道A和河道B的底泥进行清除,避免底泥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物质对水体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清淤后的底泥将得到合理处理,根据底泥的类型和污染程度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安全填埋处置,确保其不再对环境造成危害。

五、监测和评估整治工程完成后,我们将对河道A和河道B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了解整治效果。

并对环境质量、生态功能进行考核,持续改善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确保整治工程的长效运行。

为了有效实施河道底泥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我们还将积极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整治工作,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市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河道底泥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研究探讨

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研究探讨

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研究探讨摘要:河道底泥是环保治理的问题之一,采取科学的处理方式可以将河道底泥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以下就是本文对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内容的研究,希望可以促使河道底泥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以此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落实。

关键词:河道底泥;底泥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体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底泥是导致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

河道底泥含有的污染物较多,这些污染物会进入水体污染地下水。

此外,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分解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使得水体呈现出厌氧状态,厌氧微生物作用于有机污染物可以继续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加重水体的污染程度。

因此科学合理处置河道底泥,将其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是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值得研究的内容。

1河道底泥类型1.1有机污染物河道底泥中含有的有机污染较多,有机污染物释放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大,可以长期残留在底泥里,并释放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产生严重的毒害。

一些有机污染物的矿化需要诸多的氧气,期间释放出来的甲烷、硫化氢等物质会导致水体进一步恶化。

1.2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是河道底泥污染物质之一,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尽管可以被水生动植物吸收一部分,但是没有吸收的部分会沉入底泥中,以内源污染的形式向水体中释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时为藻类植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容易引发水华事件[1-2]。

1.3重金属河道底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在水环境参数和底栖生物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会释放出来,导致水体严重污染。

重金属在某些水体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高毒性的金属化合物,并在食物链的作用下产生毒性放大作用。

2河道底泥处理技术2.1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河道底泥处理技术之一。

所谓化学修复技术需要向河道底泥中加入化学试剂,加入的化学试剂与底泥中污染物会发生化学反应,由此降低河道污染物的毒性。

现阶段河道底泥治理中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分别是电修复、玻璃化、臭氧氧化、洗脱等。

乡镇河道底泥处理途径分析与实施

乡镇河道底泥处理途径分析与实施

乡镇河道底泥处理途径分析与实施发布时间:2022-07-28T01:19:00.066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第6期作者:邢博李鑫[导读] 本文结合唐山市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县区工程PPP项目,迁安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邢博李鑫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省秦皇岛 066002摘要:本文结合唐山市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县区工程PPP项目,迁安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主要介绍乡镇河道底泥主要成分和特征,说明河道底泥对水体水质的危害,并对河道底泥处理处置途径进行了阐述和研究,指出了河道底泥资源化处置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河道底泥处理资源化前言:河道底泥是城市、乡镇市政排水系统的副产品,主要来源于污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泵站和污水处理厂。

以无机物为主要成分的称为“沉渣”,呈大颗粒,易脱水,不腐化且流动性差。

以有机物为主要成分的称为“污泥”,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等。

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稳定化程度,污泥还可分为生物泥、熟污泥、化学污泥等。

不同种类的污泥,其性状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异,采取的最终处理处置措施也应具有针对性。

1、河道底泥分析及特点污泥成分对处理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以下指标是确定污泥性质的主要依据:含水率、有机物和无机物在干物质中的含量、无机物与惰性成分、挥发性成分(如氯等)的百分比、金属等重污染物的浓度。

含水率。

污泥颗粒中水有不同的相性,包括可经重力沉淀和机械作用去除的自由水、必须通过较复杂或需要较高的能量才能去除的物理性结合水、间隙水、胶态表面吸附水、化学性结合水、生物细胞内的水和分子水等。

水分在污泥中的存在形式与含量,直接影响具有重要减量化处理效果的污泥工艺的选择。

市政污泥的亲水性较污水处理厂污泥低,相当部分的水分以自由间隙水的形式存在于污泥中,易于在机械脱水过程中去除,但由于无机砂含量较高,对脱水机械的磨损也较为严重。

有机物和无机物在干物质中的含量。

污水经生物处理产生的污水污泥中很大一部分是微生物团,因污泥成分不同,未消化的市政污水污泥的有机物含量约占干物质的60%~75%,高效厌氧消化处理后可降至38%左右,其中有机硝酸盐构成污泥中的有机物有效成分,当施用到土壤,硝酸盐经生物降解可改善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底泥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摘要:自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以来,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纳管截污、河道清淤、补水调水、生态修复、水体自净”等治理措施进行了水环境整治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文章分
析制约水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水体、底泥的整体监测和研判,确定河道
底泥污染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原因,本着“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治理原则,
针对河道底泥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河道底泥;污染治理措施;资源化利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行业的发展决定了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制造业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呈现出
与日俱增的趋势,加上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河道污染问题严重,甚至严重威胁
到了周边自然、生态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对河道整
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加速推进水污染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首要
解决的难题。

因此,深入分析当下河道整治中水污染治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并积极探索应对和解决的方法是十分必要、迫切和有意义的,更是关系到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1河道底泥整治内容和必要性
河道底泥整治是环保事业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项目内容多、
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是依据现代环保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对河流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整理,从而逐步缓解、
改变直至重塑健康、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生态环境。

一般来说,河道
整治包括环境监测、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多项内容,而水污染治
理在整个河道整治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其治理成效将直接关系到河道底泥整治工
作的质量。

另外,环境监测、生态保护以及后期的生态修复也都与水污染治理有
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强化水污染治理、提高其工作成效是当下河流整治工作的
关键,也是完成国家生态环保目标的重要手段。

事实证明,只有全力推进河道整
治以及水污染治理工作,才能实现对水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保障人们生
活的健康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2水体和底泥现状
2.1水质现状调查及分析
共设置水质监测断面3处,分别为西小站桥、九道沟闸和西关闸(区界北段)断面。

在某尚未划定水功能区,按V类标准进行现状评价分析。

西小站桥和九道
沟闸断面水质多年均值为地表水V类,西关闸断面水质年均值为劣V类,主要超
标污染物为CODCr。

水质污染趋势为下游水质劣于上游水质。

根据津南区入河排
污口调查统计,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周边农业农村排口排水及支流汇水,汇水区
域内部分村落尚未接入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排入村边沟渠或坑塘;在汛期
降雨时,大量的雨水混合污水直接进入,增加了水体的污染负荷,尤其是初期雨
水的汇入,对河道的污染冲击比较大;十米河、石柱子河、双桥河、西排干渠等
汇入支流受沿岸面源污染影响水质较差,均劣于地表水Ⅴ类。

2.2底泥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准确掌握底泥情况,对底泥进行检测,共布设11处点位,每处点位取浅
层1(0~30cm)和深层2(50~80cm)两份泥样进行常规指标、重金属指标、半
挥发性指标等数十项指标监测并采用DB12/499—2013《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染水体
沉积物修复限值》进行评价。

3底泥治理措施
3.1底泥治理措施
3.1处置措施比选
3.1.1河道清淤
河道清淤是一种传统的底泥处理方法,通常在干场条件下施工作业,通过机
械结合人工开挖的施工形式,将河底淤泥清运至指定区域进行后续处理或利用。

相比其他底泥修复技术,河道清淤通常具有工期短、实施难度低、单位淤泥处理
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可能产生淤泥量较大,需考虑大量淤泥处理或综合利用的问题。

3.1.2底泥异位固化
底泥异位固化稳定技术是将河道底泥疏浚至岸边集中进行脱水减容、固化稳
定处理并将处理后达标底泥运至指定地点安全填埋,消除河道重金属污染风险。

底泥异位固化稳定技术按照施工顺序分为杂物清除、底泥疏浚、泥砂分离(含河
砂淋洗)、泥浆脱水减容、稳定固化、尾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和河道生态修复共
8部分内容。

相对于原位固化稳定工艺,异位固化稳定工艺具有以下优势:河道
底泥不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河底保留洁净砂石,为河道中各种动、植物的生长
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有利于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底泥的清除利于排涝。

3.1.3底泥洗脱原位置换
底泥洗脱原位置换技术是针对水体内源污染结构和季节性分布规律提出的内
源治理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一敞口的倒扣泥面箱体内,产生相对约束的湍流,在泥面湍流作用下,泥水界面胶体状沉积泥分散开来,通过翻滚、碰撞和摩擦,
颗粒分散度越来越高,洗脱越来越彻底,粒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态泥砂重力沉降、
原位覆盖,进一步阻止底泥深层污染物释放。

粒度较小的颗粒态污染物随水泵出,经絮凝分离后沉降于水槽抽取外运,絮凝分离后的清水回流水体。

通过将清洁底
泥覆盖于污染底泥上,起到“覆盖掩蔽”的作用,不仅能有效阻隔底泥中的污染
物进入水体造成污染;而且清洁底泥能为水生植物的立地与生长提供良好的底质
条件。

3.2处置措施确定
对河道底泥治理工艺进行了比选,从技术适用性、底泥产生量、处理周期、
处理效果、投资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综合分析本工程的特点,结合处理周期、
处理效果和投资等因素,采用河道排干清淤方法并设计了底泥的综合利用,避免
产生二次污染。

3.3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注意事项
河道底泥真正实现资源化利用,需根据河道底泥的特性、污染程度、周边环
境情况,充分考虑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及政策影响,因地制宜开展底泥资源化利用。

未来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底泥资源化利用
过程中,应充分分析底泥的特性和污染程度,为底泥合理资源化利用提供基础技
术依据。

(2)底泥资源化应充分考虑当地政策及环境影响因素、经济成本因素,真正实现底泥资源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底泥施用于蔬菜、农田等涉
及生物食物链的领域需谨慎,并加强控制和监管,避免出现底泥有害物质转移至
农作物并积累,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

(4)底泥中微生物的种类较多,是一个
微生物的资源库,应充分利用原有微生物为后续水环境修复做技术储备。

河道底
泥资源化合理利用,不但能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创造新的经
济增长点,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实现能源生态化综合循环利用。

结束语
某区采取排干清淤的作法解决了河道内源污染的问题。

工程清淤底泥富含氮、磷、有机质等营养物质,适用于第二类建筑用地中的绿地用土;河道底泥经晾晒
等简单处理措施,可用于区域内的绿化用土,成功实现了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参考文献
[1]周成,杨国录,陆晶,等.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因素及底泥处理的
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6,34(5):113-117+94.
[2]吕洁华,孙喆,张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及关键因素判别[J].生态经济,2020,36(6):83-88.
[3]黄小龙,郭艳敏,万斌,等.沉水植物恢复对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环境
影响[J].环境工程,2018,36(7):17-21.
[4]张伟.福州市晋安区新店溪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方案[J].中国市政工程,2020,(3):41-45+129.
[5]刘传,黑亮,蔡名旋,等.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动态[J].人民珠江,2019,40(10):86-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