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锦州市铁路高级中学隋志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提问,小组讨论,在翻译基础上,深刻体会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重点难点】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分析严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历史在中华大地上演绎了多少沧海桑田的轮回,记载了多少兴衰成败的交替。

它像一位智者以冷静的语气述说着前人的故事,而那故事又分明潜藏着某种启迪。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六国那段灰飞烟灭的历史,看看能从历史这位智者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二、新课(一)文学常识1、解题:(1)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赵、韩、魏这六个国家。

(2)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善于析理,析理愈透彻,就愈精,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作者: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参加科举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下笔顷数千言。

善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纵横捭阖,颇有战国纵横家之笔意。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俱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3、背景:(1)秦与六国:战国时期,东周的天子由力量逐渐衰微到终于灭亡。

诸侯的势力却很强大。

在战国时期这一百八十二年间,秦国和六国这七个强国(所谓“七雄”),都用自己最大的力量进行混战,而基本上则是秦国向六国猛烈地进攻。

七国之中,秦国本来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从此以后,就成了七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秦国强盛起来以后,积极地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是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韩国和魏国屈服于秦国的压力,几次献地求和,助长了秦国的气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学习本课严密的行文结构,从中获得对议论文写作层次布局的启发;理解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学习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学习本文的论证语言。

过程和方法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层次推理;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学生小组探究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一段佳话一种文体1.导入新课: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它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六国”为东坡解围了,考中进士后,苏轼挥笔作史论文《六国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写了《六国论》,苏辙和苏洵也分别写了《六国论》。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和评述历史有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案例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案例

《六国论》教学案例【教材分析】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属模块:选修【学情分析】本文选自《嘉佑集笺注·权书》,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

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疏通文意以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3、结合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秦国灭亡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对比阅读:对比贾谊《过秦论》方孝儒《深虑论》【教学重点】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的气脉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3、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指导写作【教学难点】七、写作特色(结构上是典范的议论文形式,情感上气脉中贯)1.总纲: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3.不赂者以赂者丧4.议论兼有抒情5.谈古论今情感特色:文中的气,愤郁激切,感慨至深八、课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加以整理归类.1.古今异义:其实(那实际数目.今常用义为:实际上)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然则(虽然这样,那么.今义为转折意思)至于(发展到……的结局.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理解事物的能力)故事(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时间名词"日","月"分别用作"削","割"的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义不赂秦(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坚持正义)②名词用作动词,以地事秦(侍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③形容词用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④动词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3.一词多义: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诚不得已(能,能够,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动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国虽小而后亡(灭亡,动词)生时有度,而用时亡度(通"无",没有;动词)4.特殊句式:①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③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⑤举以予人——"举"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反思:本文的写作特色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学习典范议论文,这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突破口。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渴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三字经》对其描述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的政论文写得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权书》《衡论》等。

[知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知常识]1.六国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

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三苏皆作有《六国论》。

2.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我最讨厌的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laoshi ”这句话,按照这个逻辑,“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会管的校长,只有不会管的局长”------如此推下去,你觉得怎么样?“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学生现在都惯成什么样了?你知道吗?老师们什么都不能做,只空口白牙的用话就能调教出家长和社会眼中的好孩子来?你自己试一试?有些孩子连家长的话都不听,甚至顶撞,甚至和家长都敢动手,这样的孩子你光用嘴教育试试?再者说,各方面都好好的,老师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体罚他们阿?国家性质还民主和专政共存呢?不走正道的也一直和他民主着?那还民什么主啊?现在的教育都成什么了?都成服务行业了。

也不知道谁说“学生就是老师的上帝”,没智商的话。

上帝可以背负天下人的苦难,你行吗?扯淡!动不动就对老师们横挑鼻子竖挑眼,整个大方向都有问题,几十年了,中国出了多少个大师级的人物?让一帮不懂教育的人瞎掺乎?还时常提什么意见,还采纳,长此以往“教育将不教育”。

往小里说,那些还敢体罚学生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老师,大环境都对“体罚”否定的情况下,这些老师不去“明哲保身”,他们真不懂吗?是真心实意地想把孩子教出来,“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我的学生”。

这样的老师最可敬!醒醒吧,社会的人们。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确实是老了,岁月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马不停蹄才有可能完成。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此言不谬啊。

不过,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啊,学习毕竟是好事,可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空中楼阁垮下来是迟早的事。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一段话很有意思,特意抄过来与大家分享:“美国人先进在天上,照样7人集体坐烟花;日本人先进在地上,只可惜丰田刹车基本靠树;中国人先进在地下,陕西河南的老农一锄头下去整个瓶啊罐啊的出来就是几百万,整破了它也是几百万,因为它记载着曾经的辉煌。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课文《六国论》教学设计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唐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掌握率、厥、弥、判、速、洎、殆等字的意义。

3.品味文中的句子。

4.能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朗,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长“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湖南省常德市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湖南省常德市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与现代汉语有区分的部分文言词的意义。

2.理解课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六国破灭的具体缘由。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文言字词和理解作者的结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学课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字词句,理睬六国灭亡缘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关于文体。

(比较)本文与《过秦论》一样,都是史论。

(猜题)《六国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缘由。

但两文论古都是为了讽今,本文的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要一味苟安,而要奋起抗御外侮。

借古讽今,是中国古代学问分子向当政者进谏的常用方法。

2.关于作者(教参)相传年27时发奋读书。

应进士等皆不中,欧阳修得其文22篇,荐于宰相,受秘书省校书郎。

二、整体感知听朗读,校正字词,找出疑难字、词、句三、疏通字词句,理睬六国灭亡缘由1.同学默读课文,相互质疑问难,归纳学问,再集体提出疑问,归纳整理:(课件呈现)①古今异义其实它的实际数目: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今义:实际上祖父祖辈父辈,祖先。

如:思厥先祖父..。

今义,父之父智力智谋和势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今:指人生疏、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学问、阅历等解决问题的力量。

至于到了……的地步。

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今:表示另提某事。

故事旧事,前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今:一种适于叙述的富于吸引力的事体。

②词类活用: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每天地、一月月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③重点字词思厥.先祖父(他们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强弱胜败已判.矣(分)始继五国迁.灭(革,转变)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始速.祸焉(招致,类似“不速之客”之“速”)革灭殆.尽之际(几乎)以事.秦之心(侍奉)从.六国破灭之故事(跟随)④“以”的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由于,介词)秦以.攻取之外(用,凭,介词)以.地事秦(用,凭,介词)洎牧以.谗诛(由于,介词)至丹以.荆卿为计(由于,介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凭,介词)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用,凭,介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而”,连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相当于“而”,连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把,介词)⑤特殊句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推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推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洎牧以谗诛..(被动)赵尝五战于秦..(倒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倒装)较秦(以贿赂)之所得(城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是后者之)百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的部分文言词的意义。

2.理解课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文言字词和理解作者的结构。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学课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字词句,理会六国灭亡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关于文体。

(比较)本文与《过秦论》一样,都是史论。

(猜题)《六国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但两文论古都是为了讽今,本文的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要一味苟安,而要奋起抗御外侮。

借古讽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当政者进谏的常用方法。

2.关于作者(教参)相传年27时发奋读书。

应进士等皆不中,欧阳修得其文22篇,荐于宰相,受秘书省校书郎。

二、整体感知听朗读,校正字词,找出疑难字、词、句三、疏通字词句,理会六国灭亡原因1.学生默读课文,互相质疑问难,归纳知识,再集体提出疑问,归纳整理:(课件展示)①古今异义其实它的实际数目: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今义:实际上祖父祖辈父辈,祖先。

如:思厥先祖父..。

今义,父之父智力智谋和势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于到了……的地步。

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今:表示另提某事。

故事旧事,前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今:一种适于讲述的富于吸引力的事体。

②词类活用: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③重点字词思厥.先祖父(他们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始继五国迁.灭(革,改变)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始速.祸焉(招致,类似“不速之客”之“速”)革灭殆.尽之际(几乎)以事.秦之心(侍奉)从.六国破灭之故事(跟随)④“以”的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介词)秦以.攻取之外(用,凭,介词)以.地事秦(用,凭,介词)洎牧以.谗诛(因为,介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因为,介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凭,介词)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用,凭,介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而”,连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相当于“而”,连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把,介词)⑤特殊句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洎牧以谗诛..(被动)赵尝五战于秦..(倒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倒装)较秦(以贿赂)之所得(城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是后者之)百倍。

(省略)(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省略)2.集中朗读课文2、3段,请思考:六国(魏、楚、韩三国以地赂秦而灭亡,最终导致燕、赵、齐势单力薄,也不免于死亡)四、总结、扩展六国的灭亡,贾谊在《过秦论》中有论述:“于是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虽然贾谊没有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但已经提到了诸侯“争割地而赂秦”的事实。

五、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2.完成《同步辅导》相关题目二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内容的分析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全文,请一学生简述课文的结构层次。

1.(1)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2-3)分析问题: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3.(4-5)解决问题,并联系实际,提出讽谏。

二、分析第二段:1.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具体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我们知道六国之中,只有魏、楚、韩是由于割地赂秦才破灭的。

而为什么课文开头,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是魏、楚、韩灭亡的直接原因,而这三国的灭亡,则又使燕、赵、齐“智力孤危”,“不能独完”。

所以,总的来说,“弊在赂秦”!2.由此看来,“弊在赂秦”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在课文中有没有体现出来呢?有。

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3.课文第2、3段的内容与这一段有何联系呢?课文的2段对应第1个分论点,第3段对应第2个分论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第2、3段)课文第2、3两段分别具体论证了两个分论点。

作者以事实为依据,都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呢?第2段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作比较,把诸侯与“厥先祖父”作对比,来论证中心论点。

此外还采用了引证法。

第3段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说明了齐、燕、赵灭亡的各自原因。

在段末也采用对比的方法。

(向使三国……或未易量)四、分析第三部分通过了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这个主张对于当时的宋朝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在文末有没有体现自己的写作目的?作者在文末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当时统治者讲的“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一感叹,更体现了作者对时政的忧患意识。

五、讨论作者在分析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后,提出了“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的主张,一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个主张到底正不正确呢?《过秦论》中曾写到,在秦孝公之后,秦国四处扩张,当时“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但最终,还不时被秦国鲸吞吞食,宰割天下?可见,作者的这一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作者的主张也是错误的,这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那么,在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作者呢?作者的主张是行不通的。

但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的精神是值得推崇和学习的。

六、总结、扩展通过学习,我们正确地认识到了作者的思想上的局限性,同时也认识到了他的爱国精神。

这其实是我们评价认识历史人物时应该有的辩证眼光。

作者的政治主张尽管有它的局限性。

但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当政者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首要之道,便是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这也是被中国近代史所证明的真理。

作者为什么在当时会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呢?其实也有当时的政治背景,我们不妨来看看(课件展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

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

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

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六、布置作业(课件展示)写一篇周记,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阿房宫赋》:戒奢以俭《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2.学生习作选读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

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

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

后来蜀灭,阿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

太宗李世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

这一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统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脏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烂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济事的,那么,人们就要换窗户了。

民乃国之本,臣则国之柱。

正所谓“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人人都说民众的力量是最可怕的,这话不假,一位国君对待民众态度的好坏,是天下兴亡的又一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臣们能够尽其所能地为百姓做好事,而君主也能够慧眼识得英才并能够知人而任,甚至择善而从,则国家之兴旺发达是不在话下了。

反之,则情况不妙了。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暴君,其统治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是鲜有的。

他鱼肉百姓,对百姓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

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他钳民而致天下人“道路以目”,更设立酷刑,镇压百姓,他还杀贤臣,留下一群溜须拍马之人。

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后来,后周挥帜进攻,守城士卒纷纷掉转矛头,反抗商纣王,纣王众叛亲离,只得引火自焚,留下千古骂名。

他怎么知道百姓是一座活火山,爆发出来就会有灭顶之灾;他更不知道,“气压”不能太高,堵得住人言,堵不住人心!悲哉!刘玄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孔明;爱民如子,过江流泪为父老;掷子于地,义薄云天爱子龙。

后来,蜀与魏、吴鼎足而立其缘由是与“简能而任”分不开的。

康熙帝对百姓实行永不加赋的政策,使百姓生活富裕安定;他亲自探望含冤带屈的汤若望步入牢房,又促进了当时科技的发展。

这样的事实不胜枚举,如果说民是水,臣是船,君是渡河的人,船破了,它就会沉下去,渡河的人就会被淹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