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第22课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2)惟吾德馨。

馨:香气。

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琴)。

(4)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6)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亭亭净植。

植:立。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丁)。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3)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短文两篇八上课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八上课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八上课文及翻译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无此低,存有仙则名。

水无此浅,存有龙则灵。

斯就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进帘青。

谈笑存有鸿儒,往来并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并无丝竹之乱耳,并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一定必须低,存有仙人(定居)就出名。

水不一定必须浅,存有龙(定居)就存有灵气了。

这间破旧的房子,不好就不好在主人存有幸福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刷上绿毯,芳草将帘内百花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就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粗俗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下载稀有的佛经。

没(喧闹的)音乐破坏耳朵,没(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道:存有什么破旧的呢?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者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指出,菊就是花掉中的隐士,牡丹就是花掉中的风流者,莲就是花掉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嗜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见了。

对于莲的嗜好,像是我一样的除了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就是存有很多的人了!。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具体描述
文章从白鹭的飞翔、站立、觅食等日 常活动入手,展现了白鹭的优雅、自 由和生命力,强调了和谐、自然之美 。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白鹭》的语言优美、细腻,富有诗意。
具体描述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白鹭》采用了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07
作业与延伸阅读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短文两篇》中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三
搜集有关刘禹锡和周敦颐的资 料,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风
格。
作业四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理解
和感悟。
延伸阅读推荐
《刘禹锡诗文选注》
《周敦颐集》
此书收录了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 文、赋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刘禹锡的 文学成就。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收 录了他的代表作品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深 入了解其思想和文学风格。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古文观止》
此书收录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散文,有助 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分组讨论
总结词
提高学生参与度
VS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对短文 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分享与交流
总结词
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短文的看法和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表 达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 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 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知识点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探究(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20200607003340)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20200607003340)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第22课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惟吾德馨。

馨:香气。

指品德高尚。

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

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点拨:重点理解“观”“亵玩”等词语。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官府的公文
使动用法, 使……劳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使……扰乱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 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倒装句。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 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 居室环境 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清幽、恬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静、淡雅) 人物交往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不同流合污,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情操高雅) 生活情趣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志趣高洁,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 安贫乐道) 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 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 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 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 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 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 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 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 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 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 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 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 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 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 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 《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短文两篇笔记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两篇短文的阅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探讨这两篇笔记,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第一篇短文是《踏实努力的蜗牛》,通过描述蜗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踏实、努力地生活。

蜗牛尽管行动缓慢,但却不放弃前行,最终到达了终点。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只要我们保持踏实努力的态度,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我看来,这篇短文深刻地寓意着人生的奋斗之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碍,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前行,最终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思想,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的人生态度。

在第二篇短文《捐出春天的朵朵桃花》,通过描写王爷的善举,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奉献爱心。

王爷为了让全城的人都能欣赏到桃花的美丽,不惜捐出了自己的园林。

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奉献,乐于助人。

只有当每个人都乐于奉献爱心,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我对这篇短文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乐于奉献,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结起来,这两篇短文都是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它们告诉我们要踏实努力,不断前行,同时也要乐于助人,奉献爱心。

这些思想和道理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理解和领悟这些道理,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修养。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两篇短文中受益,让这些价值观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引。

《踏实努力的蜗牛》给人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踏实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这种精神和态度在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中都非常重要。

对于学习特别是在学习中,我们也需要保持踏实努力的态度。

不管学习上遇到了多少困难和障碍,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因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目标。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说课稿2.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4.八年级语文上《落日的幻觉》课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
词类活用
①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著名。例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 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生活态度,以及对

的世风的鄙弃。
文体常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体裁是 铭 ,它是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警戒自己 或 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 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体裁是 说 ,它是既 可以 说明 、 记述 事物,又可以 发表 议论 的一种文体。
再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译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
课 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诸葛庐、子云亭—因住人有名而受景仰—自比古贤居室
结尾
陋室 不陋

何陋之有——因住人“德馨”而不陋——高尚情趣
写法理解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本文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 3.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
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 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 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 相结合的和谐美。
主题理解
•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的描述“陋室” 内外的情景,并用类比和例证,有力 的分析证明了“陋室不陋”的原因,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 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短文一)1. 《捧起一本书,开启智慧之门》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我积极参与了老师的授课,并做了一些小笔记。

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我所记录的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2. 对于阅读的理解在语文学习中,我逐渐发现阅读是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增加我们的见识。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大意,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3. 字词的积累与运用为了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积累字词成为了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我会将课本上出现的生词、精彩的句子、地道的表达方式等记录下来,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通过积累和运用字词,我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4.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老师的指导,阅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呼兰河传》、《茶花女》等。

这些作品让我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5.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语文课上,我积极参与老师的提问和同学们的讨论。

我会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通过互动讨论,我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6.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写作时,我会尝试分析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练习,让我在语文学习中逐渐成长,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7. 总结与展望八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课堂学习、积累字词、阅读文学作品等方式,我逐渐提升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

展望未来,我会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短文二)1. 《语文课堂中的美好时光》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我通过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方式,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语文课堂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2. 善于思考与提问在语文课堂上,我会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

我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问题。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闲话爱情》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两篇充满了情感和思考的短文。

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爱情和人生的意义,引起了我对于爱情和生命的深入思考。

让我们来看看《闲话爱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一则传闻,讲述了一个身世显赫、风度翩翩的男子与一个平凡却深爱他的女子之间的感人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男主角虽然深爱着女主角,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她在一起,最终两人分离,女主角守望着爱情,男主角在外奋斗,但最终两人都无法找到彼此。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和坚持。

我也开始思考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当爱情面对种种考验时,人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爱情信念。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篇短文讲述了一个陌生女人给主人公写信的故事。

在这封来信中,女主人公向男主人公诉说了自己曾经对他的爱慕之情,以及对于生活的烦恼和迷茫。

通过这封信,作者让我意识到了爱情无处不在,并且让我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

这篇短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爱情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情感堆积,而是需要经营和珍惜的。

从这两篇短文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浅薄的表面上,却很少从更深层次去思考。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应该怎样去对待它。

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去感受和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爱情,和每一个与我有关的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中的这两篇短文,《闲话爱情》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在作者深刻的文笔和情感描绘下,我对于爱情和生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对于爱情和生活的理解,让自己成为更加成熟、更加有爱心的人。

《闲话爱情》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两篇文章深刻地描绘了爱情和人生的意义,引发了我对于这些话题的深入思考。

短文两篇笔记八上

短文两篇笔记八上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1课是短文两篇,分别是《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以下是这两篇短文的课文笔记:一、《答谢中书书》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法家。

2.文章思想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信中称赞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以骈为主。

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2)以四言为主,兼用长短句。

四言句语言凝练,含义丰富,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长短句交错运用,使文章节奏明快,富于变化。

(3)语言凝练生动,清丽脱俗。

作者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语言凝练生动,清丽脱俗。

二、《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文章思想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品文。

文章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月夜游承天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自得。

3.写作特点:(1)叙事简洁自然,层次分明。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先写月色入户,再写与友人赏月漫步,最后写回到家中。

叙事简洁自然,层次分明。

(2)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作者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如“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的美妙景象。

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语言凝练优美,韵味深长。

作者的语言凝练优美,韵味深长。

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一词既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同时这句话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2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2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一定要多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水不一定要多深,有了龙居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注释】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名,有名、著名。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灵,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德行。

【注释】斯:这。

惟:这里是“只”的意思。

吾:我。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注释】苔:苔藓类植物,常贴地面生长,根、茎、叶不明显。

上:长上。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一起谈笑的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往来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注释】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注释】调素琴:这里指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看,观览。

金经: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既)没有(嘈杂的)乐声来扰乱两耳,也没有(冗繁的)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注释】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身体劳累。

形。

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它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蜀扬子云的亭子。

【注释】诸葛: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省。

子云:扬雄,西汉时文学家,字子云。

这里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意思是说,它们虽然简陋,但因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原意为“有何陋”,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原句是:“君以比喻起兴,以虚(山水)衬实(陋室主人),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

(2)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2.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写作指导书籍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标记出不理解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准备与同学交流。

3. 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解答学生的疑问。

(2)老师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评价。

5. 写作练习:(1)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或社会问题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运用。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予谓菊
认为 唉 少、很少 应当、应该

亲近而不庄重

鲜有闻 宜乎众矣

重点句段翻译
•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 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 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细读文本
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喜爱, 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章的语句回答)
就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云台小学:吴明昆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 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 ,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 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 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 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 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超凡脱俗,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这符合陶
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 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 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 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
菊、牡丹的作用
花 之 君 子
言志
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献媚权贵 2.胸襟磊落 豁达正直 3.美德可以永远传播 4.仪态端庄, 气节高尚, 令人尊敬
2.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3.香远溢清 4.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为什么写陶渊明独爱菊花?写菊有何作用?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
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注意下列红字的读音
德馨 苔痕
xīn tá i
鸿儒 案牍
hó ng rú dú
解释红色的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出名 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 只 博学的人 奏乐的声音 品德高尚 爬上 映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学问的人 弹奏 不加装饰的琴 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官府的公文 使身体劳累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取消主谓句独立性,无意义。
何陋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无意义。
参考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 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 异的水了。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 有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清 葱,映入帘里。谈笑往来的是渊博的学者,没 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 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 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 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 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 简陋的呢?”
安 贫 乐 道
赏析课文,评论古人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 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 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 ,不与恶俗同流合污,保持坚贞的 操守,所以陋室不陋。
25
2 6
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
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
只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 花的
语 句 描写角度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
研读课文
说说各体现了什么品质。
托物
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字音学习
蕃 淤泥 涟 亵 濯 fá n yū liá n xiè zhuó
鲜有闻 xiǎn
噫 颐 yī yí
词语释义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很 的 多 唯独、只
独爱菊 我 予独爱莲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生藤蔓 远播 洗涤
不译
沾染(污染) 美丽而不庄重
长丫枝 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初读文本
爱莲说节奏划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 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小知识
朗 读 课朗 诵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情怀。
课文分析
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安贫乐道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的节操。
本文是什么写法 ?
陋室
安贫乐道的情趣 高洁傲岸的节操
(物)
(志)
托物言志
山 仙 名 设喻引题
水 龙 灵 室 德 馨
陋 室 铭
环境幽雅(景) 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人) 情趣淡雅(事)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托 物 言 志
高 洁 傲 岸
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莲 : 君 子 者
再看文本
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思想的句子,并指出 作者的处事态度是什么?
•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 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 ,他以莲自谕,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 守,做一名君子,我们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 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避世者不染世 之尘埃,固然可贵;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 ”,则境界更高。
22、短文两篇
铭,古代刻在
器物上用来警戒 自己或者称颂功 德的文字,后 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 小,文字简洁, 句式工整而且押 韵。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诗人。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 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 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 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 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 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 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 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 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 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 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 信念。
练习:根据提示理解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 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练习:根据提示理解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 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进而以花喻人,
总结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 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 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 情。
仿写《爱莲说》
• 以“爱 说”为题 ,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 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课文分析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课文分析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课文分析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课文分析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 水具体比喻什么? 设喻引题
山 水 喻 陋室
仙 龙 喻 德馨
主旨:惟吾德馨
陋室的环境是怎样呢?
课文分析
台痕上阶绿, 环境幽雅(景) 草色入帘青。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 辞方法呢?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练习:根据提示理解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 的高贵品质: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
对偶
苔痕—草色 阶绿—帘青 上—入
名词 名词 动词
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课文分析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交往高雅(人)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对偶
陋室主人每天在陋室做什么? 课文分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情趣淡雅(事) 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正反虚实 写法
反面虚写
呼应
呼应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课文分析
环境幽雅(景)
陋室不陋
陪 衬
交往高雅(人 ) 情趣淡雅(事)
惟吾德馨
课文分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为什么写到他们的居所?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 表明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宁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