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家 课件 北京课改版九上 (3)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第一章:《家》总体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家》这部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背景、主要人物等。

2. 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况:作者巴金,背景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家庭伦理关系。

2. 主要人物:觉新、觉慧、觉民等。

3. 作品主题:揭示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年轻人的觉醒。

4.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解作品的基本情况、人物关系等。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家》。

2. 讲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主要人物等。

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家》全文,了解作品细节。

第二章:作品背景及主要人物分析一、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家》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家庭伦理关系。

2. 主要人物:觉新、觉慧、觉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解作品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法: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景。

2. 讲解作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3.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4.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家》的相关章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第三章: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一、教学目标1. 深刻理解《家》的主题思想,体会作品对封建家庭的批判。

2. 学会从作品中关注年轻人的觉醒和成长。

二、教学内容1. 作品主题:揭示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年轻人的觉醒。

2. 主题思想的体现:通过对家庭关系的描绘,展现作品的主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

C第三间小屋安 放我们自身。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 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 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 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2.生难字词
(1)字音
宽宥( yòu) 轻觑( qù)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 赘余 (zhuì )
(2)词义
(1)自惭形秽: 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鸠占鹊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3)李代桃僵: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4)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明确: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 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精神的三间小屋 盛着爱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独特安稳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 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通过对精神的 三间小屋 的描写、议论、抒情,表 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 、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
第九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 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 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该告诉我们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9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美实用ppt课件

9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美实用ppt课件
3.能说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 系。
一、生字注音
广袤(mào):开阔、广阔。 积攒( )zǎ:n 积蓄;积聚。
宽宥(yòu):宽恕,原谅。 游弋( ):yì 在水中游动。
困厄(è ):困苦危难。
惊骇( )h:ài 恐慌恐惧。
濡(rú )养:滋养。 麾( )hu下ī : 将旗之下。文中指手下,手中。 坍(tān)塌:倒塌,崩塌。 轻觑( )q:ù 轻视,小看。
精读课文 探讨赏析
1.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 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 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 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的心 灵活动空间的思考。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 写的?
明确: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 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 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 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 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 般深广的胸怀。
思维迁移
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
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如果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拥有了爱心、事业和自我, 那么我们生活里就拥有了健康、庄严、努力和真诚,那 么,我们的精神小屋将会变得美观结实;如果我们扩大 疆域,增修新舍,把诸如宽容、理想、希望、坚强、友 爱、谦逊、勇敢、勤劳、善良,正义、无私、豁达、开 朗、感恩、奉献、亲情、爱情、友谊等都放进我们的精 神大厦,那么我们精神的宇宙,该是多么的辽阔啊!
2.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 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 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 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 “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 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谈一谈你的看法。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PPT课件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PPT课件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 现成的东西。
6
词语解释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 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
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新课导入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学习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 予的生活启示。(重点)
2.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难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3.关注自我内状心元成才路 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 间。(重点)
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我很 重要》《提醒幸福》 《爱怕什么》《孝心 无斓,对自身的 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 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 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 ,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 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 ,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 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作者名片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 新疆伊宁,随父母迁居北京。17岁赴西藏 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 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 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发表 处女作《昆仑殇》,代表作有散文集《素 面朝天》《提醒幸福》,长篇小说《红处 方》等。 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九上《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九上《家》

文言词“以”的用法教学目标:1、回顾“以”的各种用法,掌握重点句子。

2、灵活运用“以”的各种用法,进行课外阅读。

过程与方法:温故知新,梳理规律,拓展练习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做练习,回顾“以”的各种意思。

说说下面“以”的用法。

1、以刀劈狼首。

2、何以战?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以塞忠谏之路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7、卷石底以出。

8、固以怪之矣。

9、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归纳总结用法通过以上练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用法归类。

(二)做连词。

1、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表目的时,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致”的意思。

2、表顺接,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三)做副词,通“已”。

(四)助词。

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五)做动词,可译为“认为”。

三、挑战课本重点句子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做练习,加深对“以”的各种意思的理解。

说说下面句中”以”的意义与用法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④、以丛草为林⑤、以塞忠谏之路也()⑥、不以千里称也()⑦、吴广以为然( )⑧、因以为号焉( )⑨、策之不以其道( )⑩以君之力()⑾以中有足乐者()⑿无从致书以观⒀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⒁今吾以十倍之地⒂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⒃臣以王吏之攻宋也⒄以天下之所顺⒅河曲智叟亡以应⒆仁以为己任四、拓展运用,根据中考考点进行练习。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家》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巴金的相关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提高学生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家》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巴金的相关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与人生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2)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悟家庭、亲情和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巴金及其作品《家》。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家》,思考家庭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填写学习表格,记录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描写和句子。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思考家庭、亲情和人生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培养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家》的内容,编写一个家庭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九级语文上册 第9课《家》课件 北京课改

九级语文上册 第9课《家》课件 北京课改
琐屑 休憩 冥想 萦绕 温馨 陶冶 倦鸟思巢 黯然失色
结合全文,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家是船、港湾和岸呢?他是怎样将“家”与“船” 、“港湾” 、“岸”联系起来的?
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脸上流著眼泪 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 受伤后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单的 孤单的寻找我的家 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 但是我一样渐渐的长大 只要心中充满爱 就会被关怀 无法理怨谁 一切只能靠自己 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 为何看不见你露出笑脸 永远都说没有爱 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纪 不同的心灵 让我拥有一个家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关爱家 呵护家
迁移练习: 1.回忆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句子是倾诉对家的感情的?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作业: 1.给斜体字注音: 袅袅 朦胧 噪音 琐屑 温馨 恍然 摇曳 祈祷 汹涌
2.在空白处填写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学术界对这件出土人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2)这样的事在我们学校还是——,应该引以为戒。 (3)在这改革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划清新思想和旧思想的——。 (4)统一是人心所向,如长江、黄河的滚滚东流,不可——。
A、争议 首例 界线 遏止 B、异议 首例 界线 遏制 C、争议 先例 界限 遏制 D、异议 先例 界限 遏止 3.填空: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孤舟五更家万里,-”家是游子-的永远的岸。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46张PPT)(优质版推荐)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46张PPT)(优质版推荐)

⑥有一颗大心,オ盛得下喜怒, 输得出力量。 强调拥有一颗大心的必要。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 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 置们的心灵空间。
⑦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 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 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 排比ー一列举“爱”的具体内容。 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 劣的蔑视……
:“高速公路”与“羊肠小道”形成鮮明对比,形象地 表现了我们自己的头脑中过多地充斥着别人的思想,而忽略 自己的思维的现状。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 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ー个小小的储藏盒。
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我们对自己的忽略。
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暸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 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 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 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比喻、拟人:将“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喻作“木石 制作的古老乐器”之声,想象丰富,生动形象;“无师自通,与天地 呼应,铮铮作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人生的种种经 历对精神产生的影响。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 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比喻:描述“爱比恨多”的精神小屋的美好。
比喻:将事业比喻成田野,形象 地表明了正确对待事业的应有的态度。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 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 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第二部分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 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 小屋。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有关第三件小 屋——自身的闻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冰心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母亲这一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母亲的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珍惜家庭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冰心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母亲这一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课文中对家庭的描述,引导学生珍惜家庭。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母亲的形象,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冰心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家》,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母亲的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母亲形象的分析。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深入剖析课文内容,讲解母亲的形象。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家庭的珍惜,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家》。

2. 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谈谈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对家庭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课文《家》相关的家庭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加深对家庭观念的理解。

2. 情感互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共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2)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培养自己的家庭观念。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努力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家》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教师分析小说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家庭、亲情的角度思考人生价值。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并说明理由。

2. 请学生从家庭、亲情的角度,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情感态度,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家》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

(3)能够归纳课文的要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理解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家庭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培养学生对家庭和谐的追求和努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家》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

3. 归纳课文的要点和结构。

4. 写作练习:以家庭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家》的阅读与理解,人物形象和关系的分析,写作练习。

2. 难点: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对家庭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2. 分析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归纳课文的要点和结构。

3. 写作练习: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2. 理解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和关系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家庭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家》,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人物形象和关系,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和关系,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家》的主题思想,掌握作者巴金的相关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特点。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友情等主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巴金及其作品《家》的相关背景知识。

1.2.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觉新、觉慧、觉民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1.2.3 情节梳理: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小说的高潮、结局等元素。

1.2.4 语言风格: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如白话文的特点、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家》的主题思想,掌握作者巴金的相关背景知识。

2.1.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特点。

2.2 教学难点2.2.1 深入理解小说中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2.2.2 欣赏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领会白话文的魅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1.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1.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等信息。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阅读相关资料。

4.1.2 课堂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等主题。

4.1.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34张PPT)
形象生动地、鲜明地突出了 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 爱留下足够容量的观点。把抽 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2020/7/3
14
3.第一间精神小屋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 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经常打扫, 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020/7/3
15
4.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精神小屋的? 【P30练2】
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 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第2层(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 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3层(15-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 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 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 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2020/7/3
12
1.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P30练1】
悲戚 qī
轻觑 qù
挟持 xié
菌子 jùn 赘生物 zhuì 驰骋 chěnɡ
潮汐 xī 悄无声息 qiǎo 泥泞 nìng 窗棂 línɡ
坍塌 tān tā 矗立 chù
要诀 jué
2020/7/3
7
检查预习
二、词语释义
广袤:开阔,广阔。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 的长度为袤。【P34】
宽宥:宽恕,原谅。【P34】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
毕淑敏
说理的议论性散文
2020/7/3
2
学习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 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 语言,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020/7/3
3
说理散文,就是文体既知有识 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谈骨气》课件2北京课改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谈骨气》课件2北京课改版

题型一:请判断以事下例论、据史的实类、型数据等
(1)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 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 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 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 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
(对坚持发表看法)
表达方式介绍
描写:对人物和景物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描绘
•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 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 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 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父亲早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 了!……谢谢您,船长。”
•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 对比论证)。
• 1、举例论证:举了……例子,证明了……论点,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2、道理论证:引用了什么,证明了……论点,使 论证更有权威,具有说服力。
• 3、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论点, 使论证更形象生动,更通俗易懂。
• 4、对比论证:将……和……对比,证明了……论 点,使论点更鲜明突出。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 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 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 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 惯坏了。"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
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表达方式介绍
抒情:对人对事表达态度心情 。
如:多么可爱小生灵啊。 如: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 这土地爱得深沉。
下面几段话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北京课改版九上周国平《家》课件3

北京课改版九上周国平《家》课件3
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执教:向卉媛
学案完成评价得分展
组 次
一二三四五 六

生 1号 1号 1号 1号 1号 1号 号 7号 7号 7号 7号 7号 7号


4.5+ 4
2+4
4+4
4.5+ 4.5+ 4.5 4
4+4
预习检测
(时间5分钟)
1、请每组6号同学上黑板接受检测,然后依次交 换打分(1-2,3-4,5-6)。
B.”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 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家 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
C.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 不是一只船?这只小小的船,却要载 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啊。( )
当堂检测
3、文章开头的引子有什么作用? (1分)
4、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说说这 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 )
1.分小组收集“家”的文学作 品及“家”的诗文.并做成手 抄报的形式在班上展.
2.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 戈尔的诗《新月集·家庭》。
谢谢!
展示质疑
01230:0421530104253
第一组
探究五、拓展延伸:
在作者笔下,家是船、是港湾, 是岸,那么通过今天的探究感悟,你 肯定对”家”有了更独特的感受,相 信你一家能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 描述出来,老师期待着你的精彩表述 .

探究四、美点欣赏:
课文中引用故事、名言,增
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 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请结 合文章具体句段谈谈 。
展示质疑
01230:042153010425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31张PPT)

走进三间小屋
作者说的三间精神的小屋各有什么用途?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第一间小屋:盛放我们的爱与恨
一个穿灰色羽绒服的中年妇女和其女儿走到高等教育出版社附近的路口处,
刚好一名衣著破烂的老人骑三轮车拐弯,车上的铁丝将年轻女子的裤子剐了一条 两三厘米长小口。中年妇女怒而推搡着老人,嘴裏喊著:“赶紧赔钱!”周围上 百名路人围观。当时这对母女女子的母亲要求老人赔她50元。被推搡的老人噙著 泪水不停地恳求著,手裏捏著一叠毛票,总共8元零4分。无奈之下,老人“扑通” 一声跪下,不想对方丝毫没有反应,老人连续下跪十次。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 到处走动,漫游。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游弋:在水中游动。 矗立:高耸地立着。
麾下:将旗之下,这里指手下,手中来自麾,古代 指挥军队的旗子。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相 互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 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 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
(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 (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
现国家一级作家
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 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 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 福》 《保持惊奇》 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字词积累 一、读一读
自惭形秽 huì
爸爸假、妈若妈爱、比奶恨奶多、叔,叔小、屋婶就婶光才最明终温同暖意,了像孩子一的座想金法色,池决定塘帮,助有她红完色成遗的愿。 鲤鱼11月游1弋7日,凌那晨是零点你1的0分大,福何气玥脑。死假亡如。恨凌比晨4爱点多,父,亲小根屋据就她阴的遗风愿惨将惨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是一只船
思考家庭 }
家是什么{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
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 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 《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 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 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 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
第一课《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 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过程与方法 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 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情感价值观 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 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 家庭生活
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 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 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 刻理解
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 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 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 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 思考。
思考讨论???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说说 这几个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 的家,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 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 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 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 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 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 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 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 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 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 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 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