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第二十六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教学大纲(一)脑和脊髓的被膜1.掌握硬脊膜的形态特征、硬膜外隙的位置与内容。
2.了解脊髓蛛网膜、软脊膜的形态特点。
掌握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终池的位置。
3.掌握硬脑膜的形态特点、大脑镰和小脑幕的位置,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
掌握海绵窦的位置、穿经海绵窦的结构及海绵窦的交通。
掌握小脑延髓池的位置。
了解其它蛛网膜下池的位置。
4.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5.了解脑蛛网膜和软脊膜的结构特点。
(二)脊髓和脑的血管1.了解脊髓的动脉和静脉。
2.掌握脑的动脉来源、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
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发起和分布。
3.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和位置。
4.了解大脑浅、深静脉的回流。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掌握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和循环途径。
教学内容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一)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包裹马尾,末端附于尾骨。
(二)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薄膜,于脑蛛网膜相延续。
(三)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上,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四)被膜间的间隙1.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位置: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意义:硬膜外麻醉2.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3.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终池: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S2水平扩大,内有马尾临床意义:成人腰椎穿刺术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二、脑的被膜(一)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由两层合成1.特点与颅盖骨连接疏松在颅底部与颅骨结合紧密2.硬脑膜形成的隔(1)大脑镰: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2)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3)小脑镰:伸入两侧小脑半球之间(4)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3.硬脑膜窦sinus of dura mater:(1)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2)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3)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向后通窦汇(4)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5)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6)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借卵圆孔静脉与翼丛相交通(7)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二)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1.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下池:蛛网膜下隙扩大处(1)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2)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3)交叉池:视交叉前方(4)桥池:脑桥腹侧(5)上池:胼胝体压部与小脑上面之间2.蛛网膜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菜花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三)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1.脉络组织:在脑室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2.脉络丛: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三、脑脊液及其循环(一)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三)功能:1.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2.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3.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四)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触液神经元:接受脑脊液的化学和物理刺激、释放神经活性物质至脑脊液执行感受、分泌和调节的功能四、脑屏障(一)组成位置:血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1.血-脑屏障结构: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窗空,紧密连接;毛细血管基膜;胶质膜位置: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2.血-脑脊液屏障结构:脉络丛上皮建有闭锁小带相连位置:脑室和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胞之间3.脑脊液-脑屏障结构:室管膜上皮、软脑膜和软脑膜下胶质膜(二)功能: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内、外环境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及部分间脑(一)脑的动脉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1.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1)行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①颈部)→颈动脉管(②岩部)→海绵窦(③海绵窦部)→前床突(④前床突上部)[③④合称虹吸部] (2)分支皮质支:顶枕沟以前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叶上外侧面的上部①大脑前动脉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的前部和内囊前肢皮质支: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②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豆状核、尾状核、内囊膝和内囊后肢(豆纹动脉)③脉络丛前动脉→ 侧脑室脉络丛, 沿途发出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3/5及苍白球等④后交通动脉:连于大脑后动脉2.椎动脉vertebral a.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1)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共同构成(2)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二)脑的静脉1.特点:①不与动脉伴行;②壁薄无瓣膜;③分浅、深两组,吻合丰富大脑上静脉→上矢状窦2.浅静脉大脑中浅静脉→ 海绵窦大脑下静脉→ 横窦3.深静脉: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直窦二、脊髓的血管(一)脊髓的动脉1.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2.节段性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的脊髓支(二)脊髓的静脉:脊髓内的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脊髓前、后静脉→前、后根静脉→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系统解剖学课件)8.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04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 统中的重要性。
下一步学习建议
01
02
03
04
深入学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 管及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统中
的具体作用和机制。
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
的表现和意义。
学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与其他神经系统结
构的相互关系。
脑的硬膜
硬膜外腔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内有脂肪组织、结缔组 织和静脉丛。
硬膜下腔
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有脑脊液。
硬脑膜的血管和神经
硬脑膜上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行,供应脑和脊髓的血液和神经。
脑的软膜
脑蛛网膜
覆盖在脑表面的软膜,与硬脑膜相连接,形成蛛网膜下腔。
脑软膜的血管和神经
通过实践操作或实验进一步加 深对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的理解和掌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系统解剖学课件:8.脑和脊髓的被 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脑和脊髓的被膜 • 脑和脊髓的血管 • 脑脊液循环 • 总结
01 引括 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它们对脑 和脊髓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脊液循环
软脑膜上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行,供应脑的血液和神经。
脊髓的被膜
01
02
03
脊髓硬脊膜
包裹脊髓的硬膜,形成脊 髓硬膜下腔和脊髓硬膜外 腔。
脊髓蛛网膜
覆盖脊髓表面的软膜,与 硬脊膜相连接,形成蛛网 膜下腔。
脊髓软膜
覆盖脊髓表面的软膜,内 有神经根穿行。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动脉分支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脑出血
大脑中动脉发出数条 中央支供应豆状核大 部分、尾状核和内囊。
伴有高血压的基底核出血
中央支-豆纹动脉易破裂
椎-基底动脉 大脑动脉环
基底动脉
脑的静脉
脑静脉不与脑动脉伴行 注入硬脑膜静脉窦,最 后汇入颈内静脉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蛛网膜粒
三、软膜
薄而富有血管,紧 贴脊髓和脑的表面
软膜
脉络丛
脑室附近,软脑膜、毛 细血管和室管膜上皮 一起突入脑室形成的 结构,可产生脑脊液。
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脊髓的血管 椎动脉 肋间后动脉 腰动脉 脊髓前动脉 2条纵行:
脊髓后动脉
2. 脑的动脉
(1) 颈内动脉
(2) 椎动脉
椎A
颈内A
大脑动脉分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硬膜
一、硬脊膜
包裹脊髓 上方附着于枕骨大孔周缘,与硬 脑膜相续; 下部在第二骶椎平面以下变细包 裹马尾,末端附于尾骨。
硬膜外隙(硬膜外腔):
硬脊膜与椎骨骨膜之间的窄腔
脑室脉络丛产生的无色透明液体。 总量:150ml 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 运输代谢产物及调节颅内压.
侧脑室
第四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小脑延 髓池
第四脑室
外侧孔 脉络丛 正中孔
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
目录
CONTENTS
• 脑和脊髓被膜 • 脑和脊髓血管 • 脑脊液循环 •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与脑脊液循环的关
系 •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的疾
病与治疗
01 脑和脊髓被膜
脑膜
硬脑膜
硬脑膜是位于颅骨内侧面的薄膜,质地坚韧,能够保护大 脑和脊髓免受损伤。硬脑膜分为三层,分别是外层、中层 和内层。
04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与脑 脊液循环的关系
血液供应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
血液为脑脊液提供营养物质
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脉络丛需要从血液中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脑脊液的正常生 成。
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脑脊液的影响
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脑脊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影响 脑脊液的酸碱平衡。
脑脊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颅 内压升高、脑积水等症状。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症状、家族史、 既往病史等信息。
检查患者神经系统、循 环系统等状况。
如CT、MRI等,观察脑 和脊髓结构,发现异常
病变。
检测血液、脑脊液等样 本,了解相关指标。
治疗手段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如止痛、控制颅内 压等。
脑脊液循环对血液供应的影响
脑脊液对颅内压的调节
脑脊液的循环有助于调节颅内压,当颅内压升高时,脑脊液会通过蛛网膜颗粒 吸收进入下腔静脉,从而降低颅内压。
脑脊液对脑部温度的调节
脑脊液的循环有助于调节脑部温度,通过将热量从脑部带到身体其他部位,维 持脑部温度的稳定。Biblioteka 血液供应与脑脊液循环的相互调节
血液供应与脑脊液循环相互影响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的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的循环第一节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由外向内包有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三层被膜。
硬膜由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
蛛网膜为紧贴硬膜内面的半透明薄膜,与软膜之间有结缔组织小梁相连,软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和脑的表面,并深入其沟裂中。
它们有保护、支持、营养脑和脊髓的作用。
一、脊髓的被膜(一)硬脊膜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图)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
下端达第2骶椎平面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全长包绕脊髓和马尾。
两侧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被膜相连续。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有狭窄腔隙为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此隙上部略呈负压。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二)脊髓蛛网膜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紧贴硬脊膜内面,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向下包绕脊髓和马尾,下端达第2骶椎平面。
蛛网膜向内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蛛网膜因此而得名。
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隙内充满脑脊液。
脊髓和马尾周围有脑脊液保护。
该隙下部在马尾周围扩大为终池。
临床上行腰椎穿刺时,即将针刺入蛛网膜下隙的终池,可避免损伤脊髓。
(三)软脊膜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紧贴脊髓表面,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软脊膜形成两列齿状韧带,齿尖向外经蛛网膜附于硬脊膜,有固定脊髓的作用。
二、脑的被膜(一)硬脑膜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图)由外层的颅骨内膜和内层的硬膜合成。
硬脑膜的血管和神经行于两层之间。
一般硬脑膜与颅盖骨结合较松,因而颅盖外伤硬脑膜血管破裂时,易在颅骨与硬脑膜间形成硬膜外血肿;而硬脑膜与颅底骨结合紧密,当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和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⒈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皮质支:营养大脑皮质和皮质深面的髓质。
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⑴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发出→颈部 →颅底→颈动脉管→ 颅内→海绵窦内侧壁 向前→前床突内侧向 上后弯→穿出海绵窦 →分支 可分为:颈部、岩部、 海绵窦部、前床突上 部。
软脊膜之间的半透明薄膜,与脑蛛网膜相延续。 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腔隙,内有网状相连的结缔组
织小梁,充满清亮的脑脊液,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蛛网膜下隙的下 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腰椎水平扩大,称为终池,内有马尾。因此临床上常 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 及脊髓。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位于颅骨和脊椎中 的脑和脊髓并不直 接与骨骼接触,它 受到脑脊膜的保护。 由外向内,脑和脊 髓表面包有硬膜、 蛛网膜和软膜三层 被膜,具有支持、 固定、保护脑和脊 髓的作用。
㈠脊髓的被膜
脊髓的被膜自 外向内为硬脊 膜、蛛网膜和 软脊膜
⒈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
C.直窦:位于大脑镰与
小脑幕连接处,由大脑大静脉 和下矢状窦汇合而成,向后通窦汇。
D.窦汇:由左、右横窦、上矢状窦及直窦共同汇合而成。 E.横窦:成对,在小脑幕后外缘附着处的枕骨横沟内,连于窦汇和
乙状窦之间。
F.乙状窦:成对,乙状沟内,是横窦的延续,于颈静脉孔处出颅
延续为颈内静脉。
G.岩上窦和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分别将海绵
窦内的血液引入横窦和颈内静脉。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血管病变对神经系统影响
缺血性病变
当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时,可导致 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死等疾病 。患者可出现头痛、眩晕、肢体
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
出血性病变
高血压、动脉瘤等原因可导致脑血 管破裂出血,形成脑出血。患者可 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症状。
脊髓血管病变
脊髓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出血等 病变可导致脊髓功能障碍,表现为 截瘫、感觉异常等症状。
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推动脑和脊髓被 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研究:脑和脊 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的研究涉 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神经科学、医学 、生物学、物理学等。未来可加强多 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整合不同领域 的研究资源和成果,共同推动相关领 域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硬脑膜是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 膜,蛛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软脑 膜则是一层富有血管的薄膜。
被膜功能与作用
01
02
03
04
保护作用
被膜能够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 受外界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性刺
激。
支持作用
硬脑膜和蛛网膜为中枢神经系 统提供支撑,维持其正常形态
。
营养作用
脑和脊髓的被膜是一层坚韧的 保护层,可以有效防止外力对 内部血管和脑脊液的损伤。
被膜能够维持颅内压的稳定, 防止由于颅内压波动对血管和 脑脊液造成不良影响。
被膜还能防止感染和其他有害 物质侵入,保护内部的血管和 脑脊液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血管对被膜和脑脊液营养供应
脑和脊髓的血管为被膜提供丰富 的血液供应,确保被膜的正常生
理功能得以维持。
血管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支持被膜细胞的代谢活动,促进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_以及脑脊液循环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⒉脑蛛网膜:薄而透明,一般不伸入脑的沟、裂内。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 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扩大处称 为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颗粒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 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 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
功能:产生脑脊液
⒊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
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内。
脉络丛:软脑 膜及其毛细血 管丛和室管膜 上皮一起突入 脑室而形成, 是产生脑脊液 的结构。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 椎动脉: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颈内静脉
脉络丛
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 统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 内压等作用。
四
若脑脊液 循环途径 发生阻塞, 可导致脑积水 和颅内压升高, 使脑组织 受压移位, 甚至形成脑疝 而危及生命.
309. 硬膜外隙内含有( )
A.终丝
B.马尾
C.脑脊液
D.脊神经根 E.以上均不正确
310.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不包括( )
(一)脊髓的被膜
包裹于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硬膜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 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 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临床上,可将药物注 入硬膜外隙,以阻滞 神经根的神经传导。 注入部位可在L3-L4 或L4-L5棘突间或者 在骶管裂孔、骶管进 行。
A.硬膜外隙 B.终池 C.小脑延髓池
D.上矢状窦 E. 海绵窦
314. 不参与大脑动脉环组成的是 ( )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二)脊髓的静脉
脊髓内的小静脉汇集成脊髓前、 后静脉,通过前、后根静脉注 入椎内静脉丛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概 述
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是无色透明液体, 充满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及蛛网膜下隙。对中枢神 经系统起缓冲震荡、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概 述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室间孔 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难点
1.脑的血供
2.蛛网膜下池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硬膜外隙
(二)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终池
(三)软脊膜
齿状韧带
二、脑的被膜
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
(一)硬脑膜
大脑镰 硬脑膜隔 小脑幕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硬脑膜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二、脑的被膜
(一)硬脑膜
海绵窦: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不规则腔隙 经过海绵窦内侧壁的结构
颈内动脉 展神经
经过海绵窦外侧壁的结构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二、脑的被膜
硬脑膜窦内血液的流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直窦 窦汇 岩上窦 岩下窦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第四节
脑屏障
概 述
血-脑屏障 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结构基础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间的紧密连接 2.毛细血管基膜
3.胶质膜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动眼神经
(危险三角)感染
滑车神经
可蔓延至海绵窦。
眼神经
症状:神经痛、眼肌
上颌神经
瘫痪、眼睑下垂等。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中枢神经代谢旺盛,血供丰富。人脑重仅占 体重的2%,但脑的耗氧量却占全身总量的20%, 脑血流量约占心脏搏出量的1/6。脑血流减少或中 断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的缺氧甚至坏死,造成严重
的神经精神障碍。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
人体解剖教研室 杨丹迪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自外向内,分为三层: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功能:起保护、支持脑和脊髓的作用。
(一)脊髓的被膜
1、硬脊膜 2、蛛网膜 3、软脊膜
硬膜外隙 蛛网膜下隙
临床应用: 硬膜外隙----硬膜 外麻醉
蛛网膜下隙----腰 穿(抽取 脑脊夜或注药) 蛛网膜池: 终池、小脑延髓 池
脑屏障
概念:物质从脑血管转运至脑细胞之间的途径 有其选择性和限制性。
脑屏障分类: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2、节段性动脉
脊髓的静脉
较动脉多而粗,汇成脊髓 前、后静脉,通过前、后根静脉注
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脑脊液及其循环
各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脊髓中央管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粒 硬脑膜窦 颈内静脉
发生阻塞可引起脑 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
(二)脑的被膜
硬脑膜--大脑 镰、 小脑幕、硬脑 膜窦 蛛网膜--蛛网 膜粒 软脑膜--脉络 丛
硬脑膜的形成物:
大脑镰 小脑幕 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脑和脊髓的血管、被膜、脑脊液循环(人体解剖学) PPT课件
脑血液供应的特点: (1) 大脑比其他部位丰富 (2) 皮质比髓质丰富 (3) 突触多的部位比突触少的部位丰富 (4) 动、静脉不伴行,有特殊的静脉窦 (5) 不发生血管博动
ppt课件
24
1、脑的动脉来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供应端脑前2/3与 间脑的前部
岩下窦
ppt课件
20
二、脑蛛网膜 (cerebral part of arachnoid)
薄而透明,缺 乏血管和神经, 与软脑膜之间 有蛛网膜下隙。
ppt课件
21
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髓池 桥池 脚间池 上池
ppt课件
22
蛛网膜粒 (arachnoid granulations)
ppt课件
23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膜窦
ppt课件
34
1. 脑浅静脉------(收集皮质及皮质下髓质静脉血)
大脑上静脉 (前、中、后三组) →上矢状窦 大脑中浅静脉 (位于大脑外侧沟内) →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 →海绵窦、横窦
ppt课件
35
2. 脑深静脉 (收集脑深部髓质的静脉血)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位于胼胝体后下方,约1㎝长)→直窦
基底静脉
ppt课件
36
脊髓的动脉
来源:脊髓前、后A
节段性A
T4
L1
ppt课件
37
ppt课件
38
脊髓的静脉
根V
ppt课件
39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存在的部位:脑室系统, 蛛网膜下隙,脊髓中央管。
脑脊液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 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 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正常人体解剖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室和脑脊液
名
位置
称
侧 左右大脑半球内 脑 室
第 两侧背侧丘脑与下丘
三
脑之间。
脑
室
第
延髓、脑桥
四
和小脑之间
脑
室
-13-
第四脑室 借正中孔、外
侧孔及 蛛网膜下隙相通。
-14-
脑脊液循环途径
-15-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室间孔)
第三脑室,加上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中脑水管)
(2)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直接
延续,沿大脑外 侧沟,分布大脑 半球上外侧面 (躯体运动、感 觉、语言中枢)
-25-
-26-
2、椎动脉
起于锁骨下动脉, 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骨大孔入颅腔在脑 干腹侧,在脑桥下缘形 成1条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沿脑桥基 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 分为2条大脑后动脉。
-27-
-28-
双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 双侧颈内动脉末端 双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 前、后交通动脉
中脑通过。
-4-
-5-
小脑幕切迹疝
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分为上部、下部。 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力增高时,幕切迹上方的
海马旁回和钩挤入幕切迹内,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 大脑脚和动眼神经,产生肢体瘫痪,瞳孔散大。
-6-
硬脑膜窦
硬脑膜在某些位置两层分开, 形成腔道,含静脉血,此窦壁 不能收缩,易形成颅内血肿。
正常人体解剖学 脑和脊髓的被膜、 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表面三层被膜(外—内):
脊髓
脑
硬膜
硬脊膜
硬脑膜
蛛网膜
脊髓蛛网膜 脑蛛网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人体解剖学)
(一)硬脑膜 厚而韧,由两层构成。 外层即颅骨内面骨膜,故颅内无硬膜外隙 内层与硬脊膜相当,较外层坚厚,但血管少
特点:与颅盖骨结合较松,仅在颅缝处紧密相连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6)岩上窦:连接海绵窦与横窦末端 (7)岩下窦:连接海绵窦与颈内静脉 (8)基底静脉丛:位于枕骨斜坡上,由数条静脉构成
硬脑膜窦血流方向如下: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二)脑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的结缔组织膜,有光泽,无血管和神经;包 绕整个脑,但不深入脑沟内,仅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 处随大脑镰和小脑幕伸入裂内。
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和较大的血管 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 脚间池、桥池、交叉池、 四叠体池等。 蛛网膜粒:
蛛
(三)软脑膜
网
富含血管,紧贴脑的
膜 粒
表面,并伸入沟裂深
模
部。
式
脉络组织:
图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的主要结构。
(一)脑的动脉 来源与分布: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
和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大脑半球后
下端:达S2骶椎平面 ②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 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 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③特点:不与颅内相通,
略呈负压。 ④意义:硬膜外麻醉
(二)脊髓蛛网膜 ①附着:紧贴硬脊膜内
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 向下达第2骶椎平面 ②蛛网膜下隙: ③终池: ④意义:“腰椎穿刺”
(三)软脊膜 ①位置:紧贴脊髓表面 ②齿状韧带: ③作用:固定、防止震 荡和突然移位
系统解剖学:脊髓的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
1、颈内动脉: 走行:
起自颈总动脉在颈部上行 经颈动脉管入颅腔 在破裂孔上方弯行向上,至后床突转行向前 穿海绵窦水平向前,在前床突内侧弯行向上 穿出硬脑膜并转向后行
分4部:
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脑部。
虹吸部:
临床上指海绵窦部和脑部。呈“U”或“V”形。 动脉硬化好发部位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 The Meninges and Blood Vessels of Brain and Spinal Cord, and the Cerebral Spinal fluid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The Meninges of Brain and Spinal Cord
三层被膜:由浅入深依次为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保护、支持,通过被膜的血管营养脑和脊髓
脊髓的被膜 Capsule of Spinal
Cord
(一)、硬脊膜 (二)、蛛网膜 (三)、软脊膜
(一)、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
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厚而坚韧,向外延展包裹 31对脊神经。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的边缘,与硬 脑膜相延续。下端在骶2椎体水平以下变细,包裹 终丝,末端附着于尾骨的背面。
颈内动脉主要分支: 1、眼动脉:
营养视器
2、后交通动脉:
吻合大脑后动脉。
3、脉络丛前动脉:
细而行程长,易栓塞。
4、大脑前动脉:
皮质支,中央支。 前交通动脉:吻合两侧大脑前动脉。
5、大脑中动脉:
皮质支、中央支。 豆纹动脉-“出血动脉”
大脑前动脉:
入大脑纵裂,沿胼胝体上面由前向后 皮质支:
软膜在脊髓的侧面,前、后根之间形成一对齿状韧带。 韧带的尖端向外跨过蛛网膜下腔,顶着蛛网膜附着硬脊 膜的内面。齿状韧带几占脊髓全长,对脊髓有固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颅腔基本呈密闭,造成特殊条件 (2) 进入颅内的动脉均有一段弯曲的行程 (3) 动脉在软膜下互相吻合 (4) 脑血管本身管壁薄、缺乏弹性膜、平滑肌少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由
颈内动脉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 小脑和脑干由椎动脉分支供应 脑的动脉可归纳成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 两系在大脑的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 前者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 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LO201G1万O杰神经课件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赵恒珂
试述间脑的位置及分部?
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 可分为五部分:
丘脑(背侧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内腔:第三脑室
掌握 1、硬脊膜的形态特征,硬膜外隙的位置与内容 2、蛛网膜下腔的位置、内容,终池的位置与内容 3、硬脑膜的形态特点及形成的结构 4、脑的动脉供应,来源、分支及分布 5、大脑动脉环的构成和位置 6、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
眼动脉:经视神经管入眶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
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 Anterior cerebral 皮质支 中央支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
❖ 皮质支: ❖ 中央支:
Area of oxygendeprives brain Blockage
Thrombus
Plaque
Microaneurysm
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tracerebral hemorhag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LOGO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赵恒珂
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成人约 100~140ml
(一)产生部位 脑脊液产生于各脑室脉络丛
(二)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经室间孔→第三脑室—经中脑水管→第四脑
室—经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 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
斜坡上数条静脉 丛构成
前上—海绵窦 两侧-岩上下窦 后-枕骨大孔边缘
静脉丛,椎内 静脉丛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
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有 蛛网膜下隙
跨过脑的沟裂,故蛛网膜下隙在一些部位扩 大,形成蛛网膜池。主要的蛛网膜池有: 小脑延髓池、脚间池、桥池等
硬脑膜窦的特点: 1、位置固定 2、窦壁无平滑肌 3、窦壁无瓣膜
损伤时出血难止
主要的硬脑膜窦有: 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 窦汇、横窦、乙状窦、海绵窦、 岩上窦、岩下窦等
A:滑车神经;B:眼神经;C:上颌神经;D:颈内动脉水平段
定义:蝶鞍两侧,两层硬脑膜间的不规则腔隙。腔隙 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形似海绵而得名
行程:
锁骨下动脉→ 穿6-1颈椎横突孔→ 枕骨大孔入颅腔→ 在延髓脑桥沟处两侧 合并成基底动脉→ 左、右大脑后动脉
脊
髓
小
前
脑
、
下
后
后
动
动
脉
脉
1.小脑下前动脉 2.迷路动脉 3.脑桥动脉 4.小脑上动脉 5.大脑后动脉
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 节段性动脉
脑的浅静脉: 主要有大脑上静脉
大脑中静脉 大脑下静脉 脑的深静脉: 汇合成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
蛛网膜下隙
3. 软脊膜
齿状韧带:是软脊膜向外侧突出 形成的结构,其内侧附着于脊神 齿状韧带 经前、后根之间,外侧呈锯齿状, 以其齿尖与蛛网膜相接,齿状韧带 有固定脊髓的作用。
硬膜外隙:硬膜外麻醉 蛛网膜下隙:腰穿
皮肤 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黄韧带 硬膜外隙
硬脊膜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L3-4(在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突入上矢状窦内形成蛛网膜粒
有丰富的血管 伸入脑的沟裂内 与毛细血管及室管膜
构成脉络丛,是产生 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LOGO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赵恒珂
(1) 大脑比其他部位丰富 (2) 皮质比髓质丰富 (3) 突触多的部位比突触少的部位丰富 (4) 动、静脉不伴行,有特殊的静脉窦 (5) 不发生血管博动
被膜、血管、脑脊液
保护
支持 运输
脑 脊髓
缓冲
营养
1 硬膜 2 蛛网膜 3 软膜
三被膜
硬脊膜 蛛网膜
Concept
软脊膜
硬膜外隙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隙与颅内不相通,蛛网膜 下隙则与颅内的蛛网膜下隙相通
1. 硬脊膜
硬膜外隙 硬膜下隙
2. 蛛网膜
硬膜下隙 硬膜外隙
椎内静脉
骨膜
蛛网膜下隙
硬脊膜
蛛网膜 软脊膜
豆纹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组成(5个部分):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 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
位置: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作用:调节两侧大脑半球血液供应
后 交 通 动 脉
脉 络 丛 前 动 脉
属中央支垂直入脑,营养 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 和后肢前部。硬化易破裂 出血(出血动脉)脑溢血 ,致严重功能障碍
脑的被膜
硬脑膜
Text
蛛网膜
Concept
Text
软脑膜
(一)硬脑膜
厚而坚韧,有内外两层,二者间有丰富的 血管和神经
在颅顶部附着疏松,在颅底部附着牢固 在一些部位内层折叠,形成硬脑膜隔 主要有以下结构: 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隔
硬脑膜
镰 幕 隔窦
大脑镰
鞍隔
小脑幕
硬脑膜在一些部位内外两层分开,内面衬以 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内含静脉血
内容: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外侧壁自上而下 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特点:与周围静脉有广泛的交通和联系 临床意义:海绵窦综合征
海绵窦病变时引起的第Ⅲ、Ⅳ、Ⅴ、 Ⅵ颅神经的损伤,临床上出现:
病侧眼睑下垂,眼球各项运动障碍, 角 Nhomakorabea反射消失,眼结膜充血和水肿,眼球 突出,有的出现视乳头水肿
(三)作用 保护脑和脊髓,维持颅内压,参与脑和脊髓的代谢。
能选择性允许某些物质通过,阻止另一些物质 通过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