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被膜、血管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末端附于尾骨 硬膜外腔:硬脊膜与骨膜之间 硬脊膜 硬膜外腔
2.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充满脑脊液。
终池:
脊髓下端以下,内有马尾。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2、椎动脉——基底动脉
①小脑下后动脉:
分布小脑下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
②小脑下前动脉:
分布小脑下面前部
③迷路动脉:
分布于内耳
④脑桥动脉:
分布于脑桥基底部
脑桥动脉
⑤小脑上动脉:
分布小脑上部
⑥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
中央支:
全部枕叶,颞叶的内侧面和底面
分布于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
(三)脊髓的血管
1. 脊髓的动脉
①脊髓前、后动脉:
均发自椎动脉
②来自肋间后动脉、腰动脉、骶外侧动脉的脊髓支
2. 脊髓的静脉
脊髓前、后静脉
前、后根静脉
椎内静脉丛
脊髓前动脉
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静脉
脊髓后静脉
前根静脉
椎内静脉丛
软脊膜
蛛网膜
硬脊膜
脊髓后动脉
(四) 脑脊液循环
”
侧脑室
室间孔
脉络丛产生
第三脑室
脉络组织、脉络丛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04
上矢状窦
05
下矢状窦
06
脉络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蛛网膜颗粒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 椎动脉vertebral a. 基底动脉basilar a.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
重点提示
掌握:
1.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2.大脑动脉环。
熟悉:
1.脑和脊髓的动脉; 2.脑室系统、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
脑和脊髓的静脉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约125ml左右,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功能:① 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② 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③ 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脑 脊 液 循
侧 室间孔 脑 室
第 三 脑 室
中脑 水管
第 四 脑
外侧孔 正中孔
蛛 网 膜 下
室
隙
蛛网 膜粒
上 矢
状
窦
颈 内 动 脉
环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题
1.临床上为什么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 需经过哪些层次? 2.用箭头表示硬脑膜窦血液回流情况。
二、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 充满脑脊液
• 蛛网膜下腔的扩大部分
蛛网膜下池: • 小脑延髓池
蛛网膜粒
• 终池(临床腰穿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 蛛网膜渗入上矢状窦内形成的突起,可滤出脑
脊液
三、软 膜 pia mater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均有3层被膜包裹,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脑和脊髓借这些被膜受到支持和保护,并通过被膜的血管得到营养。
(一)脊髓的被膜1.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裹脊髓。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
下部在第2骶椎水平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为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
由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骨膜紧密愈着,故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
此隙略呈负压,内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在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为潜在的硬膜下隙。
硬脊膜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的被膜相连续。
椎内静脉丛接受椎骨和脊髓的静脉血,汇入椎间静脉,并有小支与椎外静脉丛吻合。
椎间静脉在颈部注入椎静脉,在胸部注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在腰部注入腰静脉。
因此,椎内静脉丛是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之一。
椎内静脉丛无静脉瓣,且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故腹、盆部的感染或肿瘤细胞偶可不经肺循环而直接扩散或转移至脑内。
2.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与脑蛛网膜直接延续。
它与软脊膜之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两层间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隙内充满脑脊液。
此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terminal cistern,内有马尾。
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穿刺(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3.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深入脊髓的沟裂中,至脊髓下端形成终丝。
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后者呈齿形,尖端附于硬脊膜上。
脑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膜, 由结缔组织、神经胶质和神经
细胞组成。
脊髓被膜
脊髓被膜由三层膜组成,与脑被膜类 似,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 和软脊膜。
蛛网膜是脊髓表面的最内层膜,与脑 蛛网膜相连接,能够提供脑脊液循环 的通道。
硬脊膜是覆盖在脊柱表面的厚而坚韧 的膜,向下延伸至骶骨。
软脊膜是紧贴于脊髓表面的膜,由结 缔组织、神经胶质和神经细胞组成。
脑脊膜与脑神经的关系
脑脊膜与脑神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脑脊膜能够保护脑神经不受周围组 织的压迫和损伤。
脑脊膜还为脑神经提供营养和氧气, 对脑神经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的作 用。
02 脑脊髓血管
脑动脉
脑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液的主要 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和椎-基
底动脉两大系统。
颈内动脉主要负责大脑前3/5 部分的血液供应,包括额叶、 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区等。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每天约产生1500ml。
02
脑脊液的分泌受到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调节,如抗利尿激 素、缩宫素等。
03
脑脊液的分泌还与脑部代谢活动有关,如兴奋、运动等可增 加脑脊液分泌。
脑脊液的循环路径
01
脑脊液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后,经过脑室、脊髓中央管、蛛网膜 下腔、脑池等部位,最终流入静脉或淋巴管。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负责大 脑后2/5部分的血液供应,包 括枕叶、颞叶的后部、丘脑、
脑干和小脑等。
脑静脉
脑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大 系统,浅静脉主要收集大脑表面 的血液,深静脉则收集大脑深部
的血液。
深静脉最终汇入上矢状窦、横窦 和乙状窦等较大的脑外静脉,回
流至颈部和颅底的静脉丛。
脑静脉的瓣膜较少,因此容易发 生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颅内压增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上页
下页
系统解剖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脑脊液(cerebral spianl fuid CSF) 产生:
性状:无色透明的液体,成人总量约150ml(120-140ml)。
循环途径: 侧脑室产生的CSF 中脑水管 第 四
室间孔
第 室
三
正中孔 外侧孔
脑
室
汇同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 脑 小脑延髓池 汇同第四脑室产生的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
上页 图片 下页
系统解剖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返回
系统解剖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结构: 蛛网膜下隙 位置:
特点:内有脑脊液。
临床:抽取脑脊液。 终池:在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S2 水平扩大而 成,内有马尾。
上页
图片
下页
系统解剖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居蝶骨体两侧。窦内侧壁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外侧壁内 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通过。 岩上、下窦:
上页 图片 下页
系统解剖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下图
返回
系统解剖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系统解剖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脑、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PPT课件
新技术、新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显微成像技术
研究者们正在使用显微成像技术来观 察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在神经系统中的 作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
计算模拟技术
研究者们正在使用计算模拟技术来模 拟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特征,以便更 好地预测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脑脊液循环的功能与作用
1 2
3
缓冲和保护
脑脊液可以缓冲脑组织和脊髓免受外力冲击,同时为脑和脊 髓提供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废物。
维持颅内压
脑脊液循环可以调节颅内压,保持颅内压的稳定,防止颅内 压过高或过低。
维持温度稳定
脑脊液循环可以调节体温,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维持体温 的稳定。
03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循环的疾病与治疗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 关,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生理和药理研究
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调节脑和脊髓被膜血管的生理功能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并取 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脑脊液循环的研究进展
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研究
研究者们正在研究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特征,包括脑脊液的生成、流动和吸收机制,以 更好地理解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脑脊液循环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
研究表明,脑脊液循环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等。研 究者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调节脑脊液循环来治疗这些疾病。
脑脊液循环的生理和药理研究
脑被膜血管包括硬脑膜血管பைடு நூலகம் 蛛网膜血管和软脑膜血管。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动脉瘤
豆纹动脉 硬膜下血肿
脑血肿
动-静脉畸形
脑的静脉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血管
颅底上面观察硬脑膜静脉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位置: 两侧蝶鞍,形似海绵
其内穿过的结构:
垂体
颈内动脉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V1 眼神经 V2 上颌神经
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
小脑延髓池穿刺
软脑膜
脑脊液循环(CSF)
功能:约150ml,对 CNS起缓冲、保护、运 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腰椎穿刺
脑的被膜
硬脑膜-由硬膜和颅骨骨膜融合而成。形成的特殊结构
有:①大脑镰、小脑幕、鞍隔;②硬脑膜静脉窦(见后)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
特点:
与颅盖骨结合 疏松,易于分 离,所以临床 易发生硬膜外 血肿
特殊结构1
大脑镰 小脑幕及幕切迹
特殊结构2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通过,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醉药注入此间隙,渗透过脊神经外膜 而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蛛网膜下隙
位置:位于软膜与蛛网膜之 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约 150ml),使脑和脊髓飘浮 其中
终池: 为最大的蛛网膜下隙, 位于脊髓圆锥(成人在L1, 小儿L3)与第二骶椎。其内 脑脊液中飘浮着脊神经根 丝组成的马尾。为临床腰 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之处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颈内动脉:从颈动脉管进 入颅内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 出后穿过C6-C1橫突孔, 从枕骨大孔处入颅腔
脑底的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横窦
横窦沟内
乙状窦乙状窦沟内
(二)蛛网膜:位于硬膜的深面,是一层透明的薄膜
脑蛛网膜和软膜
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内含脑脊液
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髓池
小
脑
终池:脊髓下端至第2
延 髓
骶椎水平之间蛛网膜下
池
腔扩大,称之(内有马
终
尾、终丝)
池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成许
脑桥动脉
脑的 动脉来源
.椎动脉 ❖.颈内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大脑前﹑后动脉;前﹑后
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末端
共5条血管围绕视交叉乳
头体等形成的动脉环。
前 动 脉
大 脑
后 交 通 动 脉
基 底 动 脉
脊 髓 前 动 脊脉 髓 后 动 脉
➢总量:150ml ➢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
谢产物及调节颅内压 ➢循环途径
脑 脊 液 循 环
循环途径:
侧脑室脉络丛 第三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脉络丛
左、右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第四脑室外侧孔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前交通动脉
❖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第五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脑室与脑脊液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膜
三层(外 内) 蛛网膜
软膜
蛛膜下腔(隙):蛛网
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内含 脑脊液
脑的被膜
(一)硬膜
1、硬脊膜 2、硬脑膜
硬膜外腔: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
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血管、脑室和脑脊液课件
3 提供养分
脑脊液为脑和脊髓提供了 氧
脑肿瘤是一种恶性或良性肿瘤,可能需要手术、放 疗或化疗进行治疗。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能需要康复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恢复功能。
和调节形成的清澈液体。
3
脑脊液的作用
脑脊液在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部冲击的 同时,还起到了营养供应和废物清除的 重要作用。
被膜的结构和功能
硬脑膜
最外层的硬脑膜为脑提供了坚硬的保护层。
蛛网膜
位于硬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有助于吸收和循环脑脊液。
软脑膜
软脑膜是最内层的膜,负责与脑组织紧密连接。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
动脉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脑和脊髓,提供给细胞。
2
毛细血管
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细胞,并清除废物。
3
静脉
静脉将废物和二氧化碳从脑和脊髓排出,送回到心脏。
脑室和脑脊液的作用
1 保护脑和脊髓
2 维持内部环境
脑脊液通过形成缓冲层, 起到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脑脊液通过调节温度和物 质的浓度,保持脑和脊髓 的稳定状态。
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血管、 脑室和脑脊液
这个课件将带你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室和脑脊液的重要性。我们 将深入研究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脑和脊髓的被膜
1 结构保护
被膜是脑和脊髓的外部包裹,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保护。
2 维持稳定
它们保持了脑和脊髓的稳定性,防止受到外界冲击。
3 营养供应
被膜通过供应血液和氧气来滋养脑和脊髓的细胞。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供血
这些血管为脑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确保其正常功 能。
脊髓供血
脊髓的血管系统为其提供氧气和养分,支持其正常 运作。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人体解剖学)
(一)硬脑膜 厚而韧,由两层构成。 外层即颅骨内面骨膜,故颅内无硬膜外隙 内层与硬脊膜相当,较外层坚厚,但血管少
特点:与颅盖骨结合较松,仅在颅缝处紧密相连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6)岩上窦:连接海绵窦与横窦末端 (7)岩下窦:连接海绵窦与颈内静脉 (8)基底静脉丛:位于枕骨斜坡上,由数条静脉构成
硬脑膜窦血流方向如下: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二)脑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的结缔组织膜,有光泽,无血管和神经;包 绕整个脑,但不深入脑沟内,仅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 处随大脑镰和小脑幕伸入裂内。
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和较大的血管 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 脚间池、桥池、交叉池、 四叠体池等。 蛛网膜粒:
蛛
(三)软脑膜
网
富含血管,紧贴脑的
膜 粒
表面,并伸入沟裂深
模
部。
式
脉络组织:
图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的主要结构。
(一)脑的动脉 来源与分布: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
和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大脑半球后
下端:达S2骶椎平面 ②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 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 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③特点:不与颅内相通,
略呈负压。 ④意义:硬膜外麻醉
(二)脊髓蛛网膜 ①附着:紧贴硬脊膜内
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 向下达第2骶椎平面 ②蛛网膜下隙: ③终池: ④意义:“腰椎穿刺”
(三)软脊膜 ①位置:紧贴脊髓表面 ②齿状韧带: ③作用:固定、防止震 荡和突然移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齿状韧带: 尖端附于硬脊膜上,固 定脊髓。
脑的被膜
脑的被膜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一、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一、组成: 由两层合成,外层兼 有颅骨内膜的作用, 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 成硬脑膜窦,硬脑膜 在颅底处与颅骨结合 紧密。
一、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的来源、分布特点以及脊髓静脉的回流。
6、掌握:脑室系统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脑和脊髓的被膜
概念:脑、脊膜是覆盖在脑和脊髓表面的结 缔组织膜
脑脊膜(外→内)脑的被膜源自脊髓的被膜硬膜 蛛网膜
软膜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脊膜 蛛网膜 软脊膜
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蛛网膜粒 (arachnoid granulations)
三、软脑膜 (cerebral pia mater)
薄而富有血管,紧 贴脑的表面
在脑室和血管与室管膜 共同形成脉络丛产生脑 脊液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血管
脑血液供应的特点: (1)颅腔基本呈密闭造成特殊条件
(2) 进入颅内的动脉均有一段弯曲的行程 (3) 动脉在软膜下互相吻合
上:附于枕骨大孔,与硬脑膜
相延续
位置 下:包裹马尾和终丝,末端附
于尾骨
两侧:与脊神经外膜相延续
枕骨大孔
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 间的间隙,内有脂肪、淋巴 管、静脉,略成负压
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
硬脊膜与脊蛛网膜之间
的潜在间隙
二、脊蛛网膜 (spinal arachnoid)
供应端脑前2/3 与间脑的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应端脑后1/3、 脑干、小脑和间脑 后部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的髓质
(2) 中央支: 从大脑前、中、后 动脉的起始处发出
营养深部脑髓质、基 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大脑前A
前角
侧脑室
室间孔
中央部 后角 下角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后正中孔 左、右外侧孔
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
Cerebral spinal fluid
组成:(5个部分): 两侧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位置:脑底面,绕视交叉 灰结节,乳头体
作用:调节两侧大脑半球 血液供应。
二、脑的静脉
特点: (1) 脑静脉不与脑动脉伴行
(2) 分浅、深两组,注入 硬脑膜静脉窦
⑶ 静脉壁簿无瓣膜。
1. 脑浅部静脉------(收集皮质及皮质下髓质静脉血)
大脑上静脉 (前、中、后三组) →上矢状窦 大脑中静脉 (位于大脑外侧沟内) →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 →海绵窦、横窦
2. 脑深静脉 (收集脑深部髓质的静脉血)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位于胼胝体后下方,约1㎝长)→直窦 基底静脉
脊髓的动脉
来源:脊髓前、后A、根A
T4
L1
脊髓的静脉
根V
脑室系统
(4) 脑血管本身管壁薄、缺乏弹性膜、平滑肌少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血管
脑血液供应的特点: (1) 大脑比其它部位丰富 (2) 皮质比髓质丰富
(3) 突触多的部位比突触少的部位丰富 (4) 动、静脉不伴行,有特殊的静脉窦 (5) 不发生血管动脉博动
1、脑的动脉来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本章重点要求
1、掌握:脊髓被膜的形态特征;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与 麻醉的关系;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大脑 镰、小脑幕)及硬脑膜窦。
2、熟悉:硬脑膜窦位置和交通;脑蛛网膜、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软脑膜和脉络丛。
3、了解:齿状韧带。 4、掌握: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
(皮质支和中央支)的分布。脑底动脉环的组成。 5、了解:脑浅、深静脉的主要属支和回流情况;脊髓动脉
颈内动 前交通A 脉分支 大脑中A
脉络丛前A
后交通A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基底动脉
脊髓前、后A 小脑下后A
大脑后A 小脑上A 脑桥A 迷路A 小脑下前A
中央动脉
由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处向上呈直角发 出主要分布于基底核、内囊和间脑。
豆纹动脉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二、特点:
1、内层较外层后,两层间有丰富的血管神经。 2、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分离,故硬脑膜血管
损伤时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3、硬脑膜在颅底处与颅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
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 4、硬脑膜内层褶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深入脑各部之间
更好的保护脑。
颅顶部损伤
翼点
硬膜外出血
颅底部损伤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
1、大脑镰 2、小脑幕 3、小脑镰 4、鞍膈
一、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由两层合成,外 层兼有颅骨内膜 的作用,某些部 位两层分开构成 硬脑膜窦,硬脑 膜在颅底处与颅 骨结合紧密。
脑的被膜
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半透明薄膜,与脑蛛 网膜相延续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脊蛛网膜与 软脊膜之间 的间隙,两 层间有许多 结缔组织小 梁相连,充 满 脑脊液。
终池(terminal cistern)
蛛网膜下隙的 下部,自脊髓 下端至第二骶 椎水平扩大。
三、软脊膜 (spinal pia mater)
破裂孔 导血管
卵圆孔 静脉丛
眼下静脉
内眦静脉
翼丛
面深静脉
面静脉
颈内静脉
二、脑蛛网膜 (cerebral part of arachnoid)
薄而透明,缺乏血 管和神经,与硬脑 膜之间有硬膜下隙, 与软膜之间有蛛网 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小脑延髓 桥池
脚间池 上池
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es)
位置:蝶鞍两侧 内容: (从上→下经窦外侧壁)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V1) 上颌神经(V2) 窦内有: 颈内动脉 展神经
硬脑膜窦的 血液流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面静脉与海绵窦的交通
海绵窦
眼上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