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高考题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全国甲卷]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答案:C解析:杂食动物既捕食植物,又捕食动物,如果捕食植物,就是第二营养级,捕食动物,就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同种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动物,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就是单向的,D正确。

2.[2024·武汉高中调研]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物的净生产量(生物体可被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与同化量的比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能量角度来看,净生产量相当于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从物质角度来看,植物的净生产量相当于植物的净光合产物量C.随着营养级增加,组织生长效率逐级递减D.提高肉牛的组织生长效率可以提高牛肉的产量答案:C解析: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下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A正确;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实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B正确;一般来说,随营养级增加,生物的净生产量下降,同化量也下降,不能确定组织生长效率逐级递减,C错误;提高肉牛的组织生长效率,可提高其净生产量,进而提高牛肉的产量,D正确。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ɑ表示该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B.图中e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图中d所表示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D.f与ɑ的比值通常为0.1~0.2答案:A解析:图中的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正确;图中的e表示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B错误;d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和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其中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比,再乘以100%,通常为10%~20%,而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f与a的比值可能小于0.1,D错误。

2024高考生物历年真题生态与环境专题全解

2024高考生物历年真题生态与环境专题全解

2024高考生物历年真题生态与环境专题全解生态与环境一直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生物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2024年高考生物历年真题中关于生态与环境专题的题目进行全面解析。

通过对真题的剖析和详细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题目1】某地方的一片森林被山火烧毁,为了恢复森林的生态环境,这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请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解析:当森林被山火烧毁后,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

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灭火救援:在森林火灾发生时,需要第一时间组织灭火救援行动,控制火势的扩大,减少破坏。

这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种植植被:在森林烧毁后,可以采取种植植被的措施,例如人工种植树木、草地等,以帮助恢复植物多样性,重建森林生态系统。

这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各类生物的繁衍和生存。

3. 控制人类活动:为了保护恢复中的森林生态系统,应该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控制砍伐、放牧等,避免对新生植被的破坏。

这有助于新的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和发展。

综合来看,上述措施采取的作用和意义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帮助恢复植物多样性,并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促进新的生态系统的发展。

【题目2】某草原地区发生连续干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结合生态学的理论,分析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和策略。

解析:在草原地区发生连续干旱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时,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和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管理:针对干旱情况,可以进行水资源管理,包括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例如,在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灌溉系统、蓄水池等来保证植物的水分供应,从而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2. 植被恢复:草原的植被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维持和恢复作用。

在干旱后,可以通过种植抗旱植物、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等措施来恢复草原植被。

高考生物高频考点57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考生物高频考点57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考生物高频考点57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1.(2022·辽宁海城第二中学高三月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答案 B解析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病毒是异养生物,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错误;蚯蚓分解腐烂变质的物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错误。

2.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B.食物链、食物网及其作用的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C.若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则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就不会发生变化D.生物的数量越多,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答案 A3.(2022·天津滨海新区高三模拟)某研究小组最初在垃圾堆中发现了某种放射性元素,后来先在周围的植物体内发现了该元素,接着在附近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该元素,放射性强度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蚱蜢、蜘蛛和蚯蚓可构成食物链B.该放射性元素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蜘蛛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三营养级D.蚯蚓体内最迟出现放射性元素的原因是蚯蚓所处的营养级较高答案 C解析蚱蜢和蜘蛛均属于消费者,蚯蚓属于分解者,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蚱蜢、蜘蛛和蚯蚓不能构成食物链,A、D错误;该放射性元素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

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包括乔木、草本植物和大型真菌B.图中食物网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C.图中草本植物、乔木、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形成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无机盐、CO2、H2O等供生产者利用,符合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答案 A解析图中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包括乔木、草本植物,大型真菌是分解者,A错误。

生态系统相关高考题

生态系统相关高考题
本文通过分析高考题目,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结构的各个考点。首先,通过家畜种群增长曲线题,考查了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次,通过林场山鼠的问题,深入探讨了种群特征、生态系统演替及种间关系等知识点;再者,通过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题目,进一步强化了对种群特征的应用能力。此外,还通过生态工程评价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食物网与种间关系的题目则要求学生分析生物间的复杂关系,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同时,通过冻原生态系统和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题目,拓展了学生对物种丰富度和遗传多样性的认识。最后,丝瓜地生态系统的案例分析,综合考查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把握。这些考点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结构在高考中的全面考查体系,旨在检验学生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高考生物复习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含解析

高考生物复习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含解析

配餐作业(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结构1.(2018·洛阳市统考一)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呈“S”型增长B.森林群落中各类生物的垂直分层都由阳光条件直接决定C.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消失解析限制社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除了食物以外,还有天敌、生存空间等,因此食物充足时社鼠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A错误;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由阳光条件直接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层由食物、栖息空间直接决定,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C错误;初生演替往往是一个优势种代替另一个优势种的过程,D正确。

答案 D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⑤解析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蚯蚓等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④错误;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

答案 A3.(2017·山东四市联考)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解析此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故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故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6个营养级,如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故C正确;甲虫的营养级虽比桉树高,但体型小,故D错误。

答案 C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难度较小。

高考生物大题(生态系统)专题

高考生物大题(生态系统)专题

高考生物大题(生态系统)1、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之和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C. 图中②与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 该生态系统中狐的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多2、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

研究表明林窗会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回答下列问题:(1)群落演替指的是的过程。

(2)林窗形成后,林窗下的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引起了的增加,从而促进了林窗区草本和灌木植株的生长,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一定程度的改变群落的(填:垂直/水平)结构。

(3)林窗的形成同时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一般来说,林窗的形成会导致林窗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填:增多/减少),为了判断土壤营养物质的变化,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时所釆用的方法是。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请回答下列问题:注: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4 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注:表中数据表示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

(1)根据如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

该群落发展至第3 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关系。

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明显的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如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

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重庆长寿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武汉高三模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作用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若没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就会崩溃C.温带落叶林气温较高,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于北方针叶林D.沼泽淤泥因缺氧导致分解作用弱,可用于开发有机肥料2.(2024·重庆高三冲刺)泥浆生物反应器可用来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原理是将被污染的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并向其中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搅拌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加速污染物的分解。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小型动物都属于消费者B.泥浆生物反应器能够实现物质循环C.加入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属于分解者D.泥浆生物反应器属于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3.(2024·江苏盐城中学高三期中)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不仅要分析其组成成分,还要理清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不都是植物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以生产者为起点,分解者为终点D.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因素是包括能源、气候、水等5.布氏菌从蚜虫体内获取全部营养元素,且为其提供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

蚜虫仅以筛管汁液为食,蚜虫与周围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是生产者,蚜虫是消费者,布氏菌是分解者B.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实线单箭头代表能量流动方向D.图中植物、蚜虫、瓢虫和草蛉之间构成了两条食物链6.(2024·西安高三模拟)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捕食行为会下行传递,直接或间接影响更低营养级生物,称为营养级联。

生态系统16-18高考题

生态系统16-18高考题

生态系统16-18高考题分类1(2018海南卷.19题,2分)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 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 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 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2(2018海南卷.20题,2分)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 生活在不同水层。

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 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 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 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3(2018海南卷.21题,2分)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 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B.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 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D. 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4(浙江2018年11月选考1,2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C.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D.大气中C0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5(浙江2018年11月选考27,2分)【加试题】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B.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擞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C. 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D. 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 6(2018年4月浙江卷,第2题,2分)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 •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 •增加化肥的使用C .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 .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蚤—鱼 水—M7(2017年海南卷,18题,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四川南江中学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只存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2024·济南历城第二中学高三检测)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要利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恢复生态学主要是利用了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恢复稳定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保持动态平衡3.(2024·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模拟)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不属于反馈调节B.“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这一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与两种群间的反馈调节有关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系统,与反馈调节无关D.反馈调节可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氧化塘中的植物、动物、细菌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通过竞争有机物从而抑制藻类生长C.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加水稀释处理可以防止微生物过度失水而死亡5.(2024·武汉高三模拟)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高考生物生态学试题及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学试题及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学试题及解析试题一1.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和与之共存的环境组成的独立单元。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

请简要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和与之共存的环境组成的独立单元。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

请简要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答: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组成。

生物群落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组合,包括产生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

非生物因子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试题二2. 群落内的相互关系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请简要说明一下群落内的相互关系中的共生和捕食关系的特点和作用。

群落内的相互关系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请简要说明一下群落内的相互关系中的共生和捕食关系的特点和作用。

答:共生关系是指两个物种在相互依赖中共同生存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分为互利共生和寄生共生。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通过互相提供利益而共同生存,寄生共生是指一种物种从另一种物种身上获取利益而另一种物种受损。

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物种以另一种物种为食物的关系。

捕食者通过捕食其他物种维持自身生存,并控制猎物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试题三3. 生物圈是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发展层次和生命活动范围的总和。

请简要说明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生物圈是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发展层次和生命活动范围的总和。

请简要说明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答:生物圈由陆地生物圈、淡水生物圈和海洋生物圈组成。

陆地生物圈主要包括大陆和岛屿上的生物群落,淡水生物圈主要包括江河湖泊等淡水环境中的生物群落,海洋生物圈主要包括海洋中的生物群落。

生物圈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起着重要作用。

试题四4.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内所有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富程度。

请简要说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25练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25练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第25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2020·全国Ⅲ,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答案 A解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等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项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可以利用光合作用把CO2和H2O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是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环节,也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项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同时将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项正确;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O2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所以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D项正确。

2.(2022·浙江6月选考,20)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答案 D解析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A正确;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B正确;营养级是指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C正确;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3.(2022·广东,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生态系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生态系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生态系统》含答案(2022·广东·高三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

因此,研究并预测全球变暖所产生的生态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它的响应,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作为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植物,其组成和生长发育对全球变化表现得十分敏感。

许多观测和研究已经证实,一方面,在全球变暖的作用下,植物个体形态首先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在极地等一些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如随着温度升高,苔原植物的枝条显著变长,且叶片增大。

全球变暖对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就是物候的变化:随着气温的升高,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导致植物的生长季延长。

这一过程可能有利于植物生长量的积累,但物候的提前也会使得植物提前开花放叶,这对某些植物(如早春的林下植物)完成生命周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全球变暖显著影响物种的分布,不少地区物种分布的“暖化”现象就是明显的证据。

譬如,对欧洲山地的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数量有所变化,适应温暖环境的物种增加,而适应低温环境的物种显著减少。

此外,随着全球变暖,很多动植物向高海拔和高纬度迁移。

例如,20世纪以来,欧洲西部山脉发生了植物物种集中向山顶迁移的现象,每年的平均速度达3m;在英国、美国及芬兰等地发现鸟类大量向北方迁移,其北扩幅度在20年内可高达70km。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组成的影响——例如通过改变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分布,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最终可能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温度升高和干旱的加剧,更有利于喜温、耐旱植物的扩散和入侵;而一些极端气候事件(旱灾、霜冻、雪灾、洪涝、飓风等)的发生则会造成本地物种的快速死亡,从而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专项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专项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专项练习题(带答案解析)生态环境的稳定是生物可以正常生存的基础,查字典生物网整理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专项练习题,请大家参考。

1.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确定的。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依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会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整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整生物内环境的稳态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答案 C2.黄巢的闻名诗作: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里所指的影响开花的生态因素是()A.光照条件和温度B.长日照条件C.短日照条件D.湿度和温度解析秋天日照时间变短植物开花,说明影响开花的生态因素是短日照条件。

答案 3.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C.能够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解析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个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畴。

答案 B4.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且有调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整必需依靠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些是来自无机环境,如物理信息中的光。

答案 C5.对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反抗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高B.森林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低C.森林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复原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D.森林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复原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养分结构困难,自我调整实力大,反抗力稳定性高,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养分结构简洁,自我调整实力小,反抗力稳定性低。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试题(附参考答案)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试题(附参考答案)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产量称为( )A、生物量B、周转率C、生产力D、利用率正确答案:C2、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日照时数短B、温度过高C、土壤贫瘠D、温度过低正确答案:D3、下列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

A、养鱼池B、荒漠C、农田D、城市正确答案:B4、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 )A、内禀增长率B、周限增长率C、瞬时增长率D、世代增长率正确答案:A5、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A、林德曼B、坦斯利C、奥德姆D、达尔文正确答案:B6、最先发现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的科学家是( )A、林德曼B、孟德尔C、海克尔D、达尔文正确答案:A7、下列不属于氮循环主要生物化学过程的是( )。

A、硝化作用B、沉积作用C、氮化作用D、固氮作用正确答案:B8、种群的生态出生率是指( )A、最大出生率B、理论出生率C、生理出生率D、实际出生率正确答案:D9、我国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

A、寒温带B、暖温带C、亚热带D、热带正确答案:C10、生活在同一地段、生态要求相近的两个物种,发生竞争的原因是( )A、生态型不同B、年龄相同C、生活型不同D、资源不足正确答案:D11、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A、壤土B、砂土C、黏土D、盐碱土正确答案:A12、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天然气B、水能C、石油D、煤正确答案:B13、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是( )A、水分B、温度C、海拔D、光照正确答案:C14、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呈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状,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 )A、增长型B、稳定型C、混合型D、衰退型正确答案:A15、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 )A、达尔文B、莫比乌斯C、谢尔福德D、奥德姆正确答案:B16、C4植物与C3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相比 ( )A、两者相同B、C4的高C、结果不确定D、C4的低正确答案:B17、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在云南、广西等地大量出现,威胁当地物种生存,这种现象属于( )。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稳定性(10题)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稳定性(10题)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稳定性(10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蚂蚁非常喜欢吃蚜虫分泌的“蜜露”。

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释放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信息也会赶来驱除瓢虫。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报警信息素能传递化学信息B.释放报警信息素有利于蚜虫躲避危险C.报警信息素只会对蚜虫有利D.报警信息素可作为信息调节种间关系2.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

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

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加重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3.初级生产量是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

初级生产量扣除生产者本身的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关于此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初级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者的叶绿体中进行的B.某时期净初级生产的有机物量就是生产者的生物量C.净初级生产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活动D.当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基本不变4.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下列有关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可完全消除人类的干扰B.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可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C.退耕还林,通过自然的次生演替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给稻—蟹共生农田投入的物质、能量越多,生态的稳定性就越强5.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16-18高考题分类1(2018海南卷. 19题,2分)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2(2018海南卷. 20题,2分)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

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3(2018海南卷. 21题,2分)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4(浙江2018年11月选考1,2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C. 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5(浙江2018年11月选考27,2分)【加试题】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B.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擞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C. 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D. 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6(2018年4月浙江卷,第2题,2分)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7(2017年海南卷,18题,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8(2017年海南卷,19题,2分)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9(2017江苏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0(2017年11月浙江卷,第1题,2分)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A.沙漠 B.苔原 C.草原 D.热带雨林11(2017年11月浙江卷,第4题,2分)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防治措施的是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B.建立污水处理厂C.禁止工业废水超标排放 D.给汽车安装排气净化装置12(2017年11月浙江卷,第10题,2分)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C.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13(2017年11月浙江卷,第13题,2分)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B.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消费者D.消费者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级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成正相关14(2017年4月浙江卷,第8题,2分)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B.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15(2017年4月浙江卷,第15题,2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16(2017年4月浙江卷,第27题,2分)【加试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B.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C.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倒金字塔形D.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比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次级生产量17(2016年全国I卷,第5题,6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

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18(2016年全国卷Ⅲ,第5题,6分)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19(2016海南卷.20题,2分)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

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

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20(2016海南卷.21题,2分)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21(2016江苏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22(2016年全国浙江卷,第5题,6分)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23(2016年10月浙江卷,第6题,2分)酸雨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A.伤害陆地植物 B.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C.产生温室效应 D.破坏土壤肥力24(2016年10月浙江卷,第9题,2分)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型鱼类种类减少,将导致A.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B.食物网复杂程度降低C.食物链的环节增多 D.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25(2016年4月浙江卷,第2题,2分)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A.多开汽车B.火力发电C.植树造林 D.燃煤取暖26(2016年4月浙江卷,第6题,2分)地球上具有最丰富生物基因库的是A.水稻田B.草原C.荒漠 D.热带雨林27(2018年全国I卷,第29题,10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8(2018年全国卷Ⅱ,第31题,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物学”范畴。

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

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9(2018全国卷Ⅲ,32,10分)下图是某农业生系统模式图:(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运输完成的。

30 (2018天津卷8,10分)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

据表回答:*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