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6)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提纲+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提纲+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力>复习知识回顾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____________。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它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因此,一个施力物体同时又是一个____________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或改变物体的____ 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决定,要准确地描述一个力,必须同时描述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5.要详细反映力的三要素可以用 ;如果只是粗略的反映力的情况则可以用 .6.因物体发生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通常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实质都是弹力。

7.弹簧测力计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 .8.一对相互作用力一定大小______,方向________,且在___ _____上。

但分别是作用在________个物体上的,它们_______产生_______消失。

它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在于 .9.由于__ ____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 。

10.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______成正比,即G=______,式中的g=______N/kg。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值会随地球纬度变化而变化,但是我们一般计算中当作是定值.11.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 ____的,即和物体所处的水平面垂直向下的方向。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制作了_______来检查墙壁是否_______,窗台是否________. 12.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叫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共79页附答案)目录第一节力第二节弹力第三节重力复习与小结第八章力和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复习与小结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复习与小结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一节力教师寄语:愚人不能从智者哪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

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中心任务: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1、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

2、力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物体,一个是_________物体。

3、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

4、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________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等等。

5、阅读课本,力作用的效果部分。

(1)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3)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认识力的三要素。

1、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下)自学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下)自学导学案(全册)

第六章电压电阻第一节电压一、学习目标:1.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知道电压的单位,伏(V)、千伏、毫伏,了解生活、生产中一些常见的电压值。

2.正确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3.进一步巩固练习识别电路图及连接电路。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电压的使用及读数。

难点:电压表的使用。

三、学习活动知识点一:电压及单位1、学生活动:每个小组准备电池两节,灯座及小灯泡、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对照课本图6.1-2做实验,讨论同一个小灯泡的两次发光亮度为什么不一样?小组讨论分析出原因。

2、自学课本并填空。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

电源的作用:。

(2)电压用字母表示,单位是,符号是。

常用的单位还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3、阅读课本小资料,记住常见生活中的一些电压值,同位相互提问。

跟踪练习:1、的作用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2、电压通常用字母代表,它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常用的单位还有,。

3、常见的电压值。

(1)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V;(2)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值是V;(3)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V。

4、5kV=V,2mV=V。

知识点二、电压表的连接阅读课本第6页说明书,对照电流表的使用,回答出下列问题。

1、电压表与被测电路联2、电压表连接到电路中时,应该让电流从电压表“”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观察课本电压表图,它的量程有和两个,被测电路的电1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会试触。

跟踪练习1、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B.测量电流时,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C、不管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连接时必须使电流从“十”接线柱流出,从“一”接线柱流进D.电压表的量程改变后,每小格表示的值仍保持不变2、灯L1与灯L2串联,先用电压表测L1两端的电压,如上图所示,再测L2两端电压时,只将电压表接A的一端改接C,这种接法·(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知识点三:电流表的读数仔细观察课本第5页图6.1-4,如果接“-”和“3”则一大格表示,一小格表示;如果接“-”和“15”则一大格表示,一小格表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复习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内容。

2.掌握物体前面障碍物的处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相关公式,能够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和学习,了解真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二、导学过程:【导学一】物体前面障碍物的处摆实验:将棉花球放在一弯槟榔树木桶中放一弯桶中中间的障碍物,观测障碍物前后物体的不同现象。

障碍物靠近桶底物体成像位置变化较小,障碍物靠近桶口物体的成像位置变大。

得出:物体前面的障碍物会影响物体的成像位置。

【导学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相关公式1.当透镜厚度不计时,透镜中心O是透镜的主光轴。

2.透镜的两个焦点F1和F2,以及透镜中心O共线。

3.透镜的焦距f是指过透镜中心O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在透镜的后焦点F2处的聚焦距离。

4.用D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d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用f表示透镜的焦距,那么根据快慢定律可以得出公式:1/d +1/D = 1/f。

【导学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应用例题:在辽宁博物馆里,有一串悬挂的沙漏。

观众们发现,在沙漏边缘1m的地方,有物体成像于 2m 之外,问沙漏的高度是多少?解析:根据给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到透镜的距离D=1m,像到透镜的距离d=2m,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 1/d + 1/D = 1/f中得到一个方程:1/2 + 1/1 = 1/f,经过计算可知透镜的焦距f= 2/3m。

由此可求出沙漏的高度为2m/ (2/3) = 3m。

【导学四】真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1.霉菌:(1)结构:普通霉菌的身体由根、茎和产孢器等部分构成。

(2)生活习性:都属于寄生菌,它们以暴露在外的有机物质或生物体为食。

霉菌在有机物质中分泌酶来消化,然后再吸收分解后的有机物。

2.酵母菌:(1)结构:酵母菌只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组成的。

(2)生活习性:酵母菌属于万能菌,能够吸收自然界中的各种食物。

酵母菌对厌氧条件也很敏感,对含氧条件也可以发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导学案整理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导学案整理稿

第六章电压电阻6.1、电压1课时【导学目标】1. 知道电压的大小、单位、符号,知道生活中常用的电压值。

2. 记住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

3. 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电压的作用。

难点:电压表的使用。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思考: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思考:电源的作用是什么?答:改变电池节数,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答:二、探究新知1.电压的作用要使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的作用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2.认识电压(1)电压的符号:(2)电压的单位:(3)单位换算:1kV= ________V 1mV= ________V.(4)阅读教材“小资料”,认识常见的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两极间的电压:,一节蓄电池两端的电压:_________,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

3.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看图6.1-4和阅读P6的使用说明书,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小组讨论)(1)电压表应该怎样跟被测用电器连接?(2)电压表的“+”、“-”接线柱应该接在什么位置?(3)怎样选取量程?(4)在不知被测电压大小的情况下,为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说明书中你还看懂了什么?(6)完成“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回想电流表读数的方法,说出电压表的读数步骤:(1) ;(2) ;(3)5.完成教材P7中的“想想做做”每节电池的电压:V,这个电池组的电压:V,它们之间的关系:【课堂练习】1、完成课本P8页的1、3、4、5题。

2.如图,L是灯泡,且两灯均正常发光,“○” 处可以连接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a为电流表,b为电压表,c为电流表B.a为电压表,b为电压表,c为电流表C.a为电流表,b为电流表,c为电压表D.a为电流表,b为电流表,c为电流表3.在图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1两端电压的是()【要点归纳】1.电压用符号_____表示,其国际主单位是_____,符号为_____。

精品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

精品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12章复习导学案目录如下:第七章复习导学案第八章复习导学案第九章复习导学案第十章复习导学案第十一章复习导学案第十二章复习导学案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讨论形成知识框架;2、看书讨论基本概念及规律;3、会探究实验或作图;4、会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看书讨论形成力相关基本概念知识框架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________有力,相互有力的作用的物体间并不一定________。

2.力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________;二是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就是力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被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个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将_______。

5.力的示意图: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着力的方向画的一条带_______的线段。

6. ________仪器叫做测力计。

常用的是测力计是_____________。

它的原理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越大,弹簧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在测量前要了解其________和的大小,使用时,并较正_________。

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线________。

7.物体发生________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有关,形变越________,弹力越大。

8.由于______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总是_____;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大小为G=_______,其中g=________N/k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单元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单元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李度一中陈海思上信中学陈道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东宫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的种类及其应用,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知道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3.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能正确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并能进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知识点1杠杆及其平衡条件例题1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1)为了便于测量力臂,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2)下表是小强的实验记录,在这两组数据中,他发现实验序号为的一组数据是错误的.经检查,结果是测量阻力臂时读错了,阻力臂的实际值应为 m;通过探究,小强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答案:(1)水平(2)1 0.6 F1·l1=F2·l2(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例题2如图甲所示,不计重力的杠杆OB可绕O点转动,重为6N 的物体P悬挂在杠杆的中点A处,拉力F1与杠杆成30°角,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此状态下拉力F1= N.试作出F1的力臂l1.规律总结:动态平衡杠杆动力变化分析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匀速转动时,杠杆每一时刻都是处于平衡状态,由杠杆平衡条件1122F l F l =可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要分析F 1的变化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F2l2一定时,此时F1与l1成反比;第二种是F2、l1一定,此时F1与l2成正比;第三种是F2和21l l 一定,此时F1保持不变.所以在分析此类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F2、l2、l1这三个量中哪个是变化的,哪个是不变的.再利用2211F l F l = 分析F1的变化.本章总结解析:过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需要延长)作垂线,垂线段是动力臂l1,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知道112l OB=,又知阻力臂212l OB=,所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F l F l=,有126F F N==.答案:61F的力臂如图乙示.知识点2轮和其他简单机械例题3如图所示,正常使时属于费力机械的是()解析: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也不费力;扳手、自行车的车把均是轮轴,属于省力杠杆;镊子费力杠杆.答案:C例题4如图所示,图中是一个滑轮,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为10N,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若F拉滑轮运动的速度是1m/s,则物体A移动的速度是 .解析:选滑轮作为研究对象,无论装置怎么改都是受三个力,作用在心上的力等于作用在绳上的力的2倍,如图所示,绳子一端移动速度等于物体移动速度的2倍,即2v v=物绳.答案:动 5N 2m/s例题5如图所示,滑轮下挂重500N的物体G,滑轮重40N,绳和杠杆都是轻质的.要在图示位置使杠杆平衡,在杠杆的A点所加的竖向上的力F应是(杠杆上标度的间距相等)().270N B.360NC.540ND.720N解析:本题是一道简单机械的组合题,题目中用到了杠杆和滑轮.先研究滑轮,这是一个动滑轮,它可以省一半的力,物体和滑轮的总重为:G总=500N+40N=540N,因此绳子对杠杆的拉力(即杠杆的规律总结:功、功率、机械效率、省力与不省力的区别: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即W=Fs.功率是表示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它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P=Wt.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即WWη=有总.机械省力是指用机械时所用的力比不用机械直接用手时的力小.做功多的不一定功率大,做功块的不一定做功多;效率高的不一定省力,省力的不一定效率高.所以,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省力没有联系,互不决定其大小.本章总结阻力)为12702F G N==阻总.再研究杠杆,设相邻两个标度间的距离为l,则动力臂为3l,阻力臂为4l,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F l F l=,得·42704360.33F l N lF Nl l⨯===阻答案:B知识点3机械效率例题6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O点作为支点,在A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的钩码,在B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保持水平;②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保持O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两点上升的高度为h1、h2,回答下列问题:(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 .(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3)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C,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利用杠杆来提升重物,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提升钩码时,对钩码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杠杆的重力做的功为额外功,根据功的计算式和机械效率的定义可得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1 2100%GhFhη=⨯;在钩码重一定时,提升相同高度,则有用功一定,因此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原因是额外功,即克服杠杆的重力所做的功;当钩码位置移到C点时,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重心向上移动的距离变小,即额外功减小,根据机械效率的定义可知,此时机械效率变大.答案:(1)12100%GhFh⨯(2)杠杆的自重(3)变大例题7小刚小组探究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后,联想斜面也是一种机械,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刚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小萌猜想可能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于是他们将一块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长度一定、高度可调的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沿不同的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如图所示.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的有关数据.本章总结(1)在第1、2、3次实验中,选用玻璃、木板、毛巾作为斜面表面的材料,是为了 .(2)在第2次实验中,拉力做的总功是J,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3)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其他条件一定时, .(4)若通过分析第1、4、5次实验数据,得出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大.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5)实验中还发现,斜面材料相同时,斜面倾角越小,越(填“省力”或“费力”).解析:通过表格数据1、2、3可以看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粗糙程度有关,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拉物体时拉力沿斜面向上,拉力做的功为W=Fs为总功,克服木块重力做的功W Gh=有为有用功,其机械效率WWη=有总;实验的1、4、5次实验中斜面的倾角不同,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故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实验2与4或3与5可以看出,在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斜面的倾角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即越省力.答案:(1)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6 58.3%(3)斜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或小),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或高)(4)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5)省力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规律总结:斜面的机械效率和斜面的粗糙程度、斜面的倾斜程度都有关.【素材积累】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本章复习和总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理解什么是惯性,会利用惯性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及二力平衡条件,能对平衡力进行分析4.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方法1.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3.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知识点1牛顿第一定律例题1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2)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上述步骤,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规律总结: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1)内容: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变.(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3.二力平衡:(1)定义: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条件:等大、反向、共线、同体.4.摩擦力:(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面粗糙;有相对挤压的作用.四个条件缺一不可.(2)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4)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本章总结解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直到伽利略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错误观点.在伽利略的实验中,只有②是实验事实,因为小球在任何面上滚动时都不可能没有摩擦,所以①③④都是他在假设没有摩擦的前提下的推论,排序当然是事在前,假设推论可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序,依次为②→③→①→.答案:(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D知识点二力平衡例题2如图所示,小刚遛狗时,用力拉住拴狗的绳,正僵持不动,如果绳子的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刚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B.绳拉狗的力小于狗拉绳的力C.狗由于静止不动,所以没有惯性D.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小刚力拉住拴狗的绳子,正持不动,小刚、绳子和狗都处于静状态(即平衡状态),么无论是小刚、绳子还是狗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对于小刚来说:水平方向受到绳子对他的拉力与地面对他的摩擦力相平衡;对于绳子来说:受到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相平衡;对于狗来说:绳子对狗的拉力和地面对狗的摩擦力相平衡.答案:D例题3体重为490N的某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匀速上攀,他所受的摩擦力()A.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B.等于490N,方向直向上C.大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D.小于490N,方向竖直向上解析:同学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向上匀速攀登,他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故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B正确.答案:B知识点3摩擦力例题4如图所示,车站进站口的水平传送带正将旅客包裹从入口车间运送到停车场.重500N的包裹静止放到传送带上,包裹先在传送带上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包裹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5倍.包裹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________,随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_N.本章总结解析:当包裹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时,包裹受到摩擦力,包裹此时相对于传送带是向左运动的,因此,摩擦力方向向右;随后包裹与传送带无相对滑动时(即二者速度相同,一起做匀速运动时),则不受摩擦力作用.答案:右0例题5小明用如图甲、乙、丙的步骤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F1<F2,F1<F3)(1)实验中,他应将弹簧测力计沿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运动,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比较步骤________与_______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比较步骤甲与丙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_______有关,且接触面越,摩擦力越大.(3)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木块为止.该现象表明:物体在静止时也可能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且该力的大小与_________力的大小有关.(4)上学路上,小明看见一辆汽车陷进了泥坑里,司机将一些稻草塞进后轮底下,汽车很快就爬上来了,这就是利用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答案:(1)水平匀速直线(2)甲乙粗糙程度粗糙(3)摩擦拉(4)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共79页附答案)目录第一节力第二节弹力第三节重力复习与小结第八章力和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复习与小结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复习与小结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一节力教师寄语:愚人不能从智者哪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

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中心任务: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1、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

2、力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物体,一个是_________物体。

3、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

4、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________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等等。

5、阅读课本,力作用的效果部分。

(1)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3)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认识力的三要素。

1、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2020-09-02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第七章力第一节力学习目标: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认识力的三要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一)什么是力 1. 活动一: 体验力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思考:力(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二)、力的三要素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是。

2、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总结: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三要素不同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1. 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

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2.__________发生改变。

加油站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四)、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五)、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的。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58页)
A.30N B.15N
C.90N D.无法确定
在老师导入课题后品味关键词,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快速熟悉学习目标,知道这节课要干什么?
带着任务学习,自学时解决不掉的读第7页“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后组内讨论、完善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观看多媒体后总结出规范的弹性、塑性、弹力的概念。
(四)、观看课 件展示的下面几幅图片,组内讨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的关系?
向后蹬地人前进。 向后划水船前进。 向下喷火火箭升天。
三、整合总结:(约5分 钟)
1、所学知识点:
2、学习技巧、方法:
四、达标测评:(约5分钟)
(一)、要求:
1、看一看哪一组做的又快又好。
2、组长迅速统计达标率,准备汇报:
___人全对,___人部分对,____人都不对。
9-12页: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重心。
2、学习任务,试着解决问题:
(1)、什么是重力?怎么表示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2)、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一样吗?它与质量有怎样 的关系?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3)、怎样描述重力的方向?如何理解它的方向?
(4)、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用什么名称表示?
鼓励学生展示组内的讨论结果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控制时间,学生有紧张感。
个别小组学生总结后展示,其他组同学补充完善。
明确要求,处理 好测评后的善后 处理工作
做题时一定要有时间观念,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分层达标。
课题: 7.2 弹力
班级:小组:姓名:
无论你有多聪明,无论你的理论有多完美,如果不符合实际,那么它就是错的。
3、温馨提示:用红笔画出关键词,写出自己的困惑。
4、独学时间:5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 压强 导学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 压强 导学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知识点1固体压强例题1用50N的水平力将重80N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压在竖直的墙上,则墙壁受到的压力是_________N,压强是_________ Pa.解析:物块静止在竖直的墙上,对墙壁的压力是F=50N,受力面积是S=10cm ×10cm=100cm2=0.01m2,墙壁受到的压强:p=F/S=50N /0.01m2=5000Pa.答案:505000例题2体重为500N的小明双脚站立在水平冰面上时发现冰面有破裂的危险!他及时卧在冰面上匍匐前进,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已知两只脚与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400cm2,则小明双脚站立时对冰面的压强为________ Pa,平卧时能避免意外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小明双脚站立时对冰面的压强p=F/S=500N /0.04m2=1.25×104Pa.平卧时,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大,压力不变,所以对冰面的压强减小.答案:1.25×104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例题3南极洲是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2015年11月7日至2016年4月12日,我国完成了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下面是科考队员在南极的一些做法:如图所示是我国科考队员在薄冰上卸载卡特比勒车时的情景,车质量为2.5×104kg,履带与地面接触总面积为2.5m2.(g取10N/kg)知识点2液体的压强例题4如图所示,将一个装有一定质量水(水未装满)的圆台状封闭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如果将其改为倒立放置,则()A.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大B.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减小C.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大D.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减小解析:倒置后,由于水的体积一定,横截面积变小,则水的深度h变大,根据p=ρgh,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大;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F=G,倒置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而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减小,由公式p=F/S 可判断对桌面的压强变大.答案:C例题5在一个重4N,底面积为0.02m2的容器里装18N的水,容器中水的深度为0.06m.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g=10N/kg).求:(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析:(1)计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可直接应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再应用F=p·S求出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总重力,再由p=F/S可求出容器对桌面的压强.解:(1)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1=ρ水gh=1.0×103kg/m3×10N/kg×0.06m=600Pa.水对容器底的压力:F1=p1·S=600Pa×0.02m2=12N.(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2=G水+G容=18N+4N=22N.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2=F2/S=22N/0.02m2=1100Pa.例题6有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但没有标签,小李采用闻气味的方法判断出无气味的是水.小唐则采用压强计进行探究:(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小唐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__________.知识点3 大气压强例题7如图所示,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解析:A、B、C三个实验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D是由于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的结果.答案:D例题8文文同学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准确测得水银柱的高度为750 mm ,此时的大气压值为_________Pa,__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水银密度:13.6×103kg/m3;g取9.8N/kg)解析:p=ρgh=13.6×103kg/m3×9.8N/kg×0.75m=0.9996×105Pa.1标准大气压=1.01×105Pa.故所求压强低于标准大气压.答案:0.9996×105低于知识点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例题9如图所示,小汽车受到的重力为G,它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以90km/h 的速度行驶时,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F.若考虑周围空气对它的影响,则下列关于G和F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G>FB.G=FC.G<FD.无法比较解析:等质量的空气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通过汽车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由于汽车上表面弯曲,下表面平直,所以当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快速行驶时通过汽车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通过汽车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所以汽车受到一个向上的升力.从而使得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与汽车受到地面的支持力F大小相等)小于车的重力G.答案:A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共23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 结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本章复习课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功和机械能复习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功率的概念,知道功和功率的区别与联系(2)能应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功与能的关系(4)熟练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5)运用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等问题的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课前,学生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上课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学重点(1)知道功和功率的区别(2)能应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熟练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运用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了解功与能的关系(2)运用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1.本章中学生学习了很多物理量,但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知识在脑中较零散;2.学生没有将功和能联系到一起;3.学生对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方法掌握的很模糊。

德育渗透1、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竞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课堂结尾通过学习中功与能的类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卷、微课、代表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纸板教学准备信息整合:电子白板内容、板书内容、学案卷内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过程详解时间一、回忆功的知识二、回忆功率的知识1.10秒回忆2.共同回答加提问3.补充克服重力、摩擦力做功公式1、10秒回忆2、共同回答加提问3、补充p=Fv 公式22三、功和功率的区别(1)功表示做功的多少(2)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1.关于功率说法正确的是( A ) A.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B.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C.做功时间越少,功率越大 D.做功时间越多,功率越大4.2.两个体重相同的人同时从一楼到五楼爬楼梯,甲先到楼顶、乙后到楼顶,则他们所做的功W 甲 = W 乙,它们的功率P 甲 > P 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 小结与复习

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导学案一、目标导引:1、看书讨论形成知识框架2、学生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包含作图)3、讨论本章基本实验及其结论4、学生讨论本章还存在的困惑二、探究学习:(一)看书讨论形成知识框架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展示评价1:回顾知识网络(可以另附纸张)(二)学生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包含作图)。

学习活动2:独立完成下列各题1、惯性:(1)定义: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

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快慢、受力情况等皆无关。

2、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大小有关,还跟有关。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滑动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骑自行车时,前轮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

(5)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比较甲、乙图得:相同时,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得: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等无关。

(4)画出上面四图中A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展示评价2:学生交流勘误(三)讨论本章基本实验及其结论。

学习活动3:完成下列各实验题。

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相同。

⑵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

⑶牛顿第一定律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运动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复习和总结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a b c d
备课笔记
知识总结:
浮力的大小一般有
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1)称重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G ,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为F ,则F 浮=G -F .
(2)压力差法(浮
力产生的原因):F 浮=F 向
上-F 向下,该方法适用于高
度已知的形状规则的正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
(3)公式法(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m 排
g =ρ液gV 排,普遍适用于
计算任何形状物体受到的浮力. (4)平衡法:即物
体漂浮或悬浮时,物体处
于平衡状态:F 浮=G .
在解决有关问题时,要熟练运用这几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求浮力更简便,有时还要注意这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
观察图中的石鼓,中间的圆柱部分和上部没受到水的压力,下底没有与水接触,也不受水向上的压力,故石鼓中间圆柱部分不受浮力,石鼓两侧弯曲部分
项,因为两种情况下,甲排开的水的体积相同,所以甲所受浮力相同;
第二种情况甲所受的平衡力为
为一对相互作用力,结合分
F拉+F乙浮=G乙,显然F乙
B项知F拉=G丙,再
现有细线、弹簧测力计、带提手的小水桶、量筒、水、溢水杯、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等器材,请你选取其中的器材,用两种方法测出完全浸入水中的小石
备课笔记
规律总结:
(1)重力和浮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且两者方向相反,故可通过比较其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①若F浮>G物,F合=F浮-G物>0,F合的方向与F浮的方向相同,竖直向上,物体上浮.
②若F浮= G物,F合=F浮-G物=0,物体在液体中静止,即悬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或漂浮(物体部分浸没在液体中).
③若F浮<G物,F合= G物-F浮>0,F合的方向与G物的方向相同,竖直向下,物体下沉.
(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V排=V物,所以要比较F浮与G物的大小,只要知道ρ物与ρ液的大小关系,即可判断物体的浮沉.
①若ρ液>ρ物,则F 浮>G物,物体上浮.
②若ρ液=ρ物,则F 浮=G物,物体悬浮.
③若ρ液<ρ物,则F 浮<G物,物体下沉.
注意: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如空心物体,求出其平均密度,也可以用比较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备课笔记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浮、拉力F和重力G石,三者平衡,有F ,当鹅卵石离开水面后,水的总重力G水总等于鹅卵石的重力G石.因此,鹅卵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后来增加的水的重力.(2)求鹅卵石密度关键是要求
)问中浮力的大小可以求出排开水的体积,而排开水的体积
备课笔记
归纳总结:
规律总结:
利用浮力知识求密
度的两种方法
(1)对于实心物体,若ρ物>ρ液,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及称重法F浮=G-F,可求
出G F
V
g
ρ
=


-,又因为
G=m g=ρ物gV物,此时V排=V物,可得
G
G F
ρρ
=
物液

.根据此式,已知ρ液,可求出ρ物;已知ρ物,可求出ρ液.
(2)对于实心物体,若ρ物<ρ液,物体漂浮在液面上.若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体积比值
为nm,可先求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n
V V
m
=
排物
,再根据物体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
原理可知,F浮= G物,ρ物gV排=ρ物gV物,即
n
g V gV
m
ρρ
=
物物物物
,则
n
m
ρρ
=
物液.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