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实验室诊断与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疟原虫检验技术

疟原虫检验技术
原理
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优点
恶性疟原虫免疫荧光染色法
优点
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药物治疗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原理
以疟原虫特异性DNA片段作为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特异性DNA片段,然后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以检测疟原虫的存在。
局限性
不同种疟原虫的DNA序列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种疟原虫设计不同的引物。
聚合酶链反应(PCR)
对疟原虫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可了解疟原虫的种群结构、遗传变异和抗药性。
核酸序列分析
分子生物学检验
体外培养法
将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接种到按蚊细胞或其它传代细胞系中,进行体外培养,用于分离和鉴定疟原虫。
体内培养法
将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接种到按蚊体内,进行体内培养,用于分离和鉴定疟原虫。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疟疾疫源地进行分析,找出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疫源地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源地分析
结论与展望
06
疟原虫检验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
疟原虫检验技术是疟疾诊断、治疗和防控的关键手段,对于减少疟疾传播、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疟原虫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提高疟疾防治效果,降低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国家和人民节省了大量医疗资源和社会成本。
xx年xx月xx日
疟原虫检验技术
目录
contents
疟原虫检验概述疟原虫检验技术分类各种疟原虫检验技术介绍疟原虫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局限性疟原虫检验的实际应用案例结论与展望
疟原虫检验概述
01
疟原虫检验是指通过实验室手段对患者的血液、组织、排泄物等进行检查,以确诊疟疾感染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例疟疾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例疟疾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2066例疟疾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了解贝宁疟疾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援贝医疗队工作2年期间内科门诊诊治的2066例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贝宁共和国全年均有疟疾传播,疟疾占内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6.06%。

70%以上的患者体温在38-40.5℃。

采用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药物治疗,315例 (15.2%)于3周内再次因疟疾复诊,血检疟原虫再次阳性。

结论贝宁疟疾绝大多数是恶性疟,且发病率高,发热不规则,临床表现多样。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药物,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病情发展。

【关键词】疟疾;发热;临床表现;诊断疟疾是一种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传染病,在西部非洲(贝宁)是极为常见的、威胁生命的传染病[1]。

恶性疟疾也即凶险型疟疾,包括脑型、急性肾衰型、胃肠型等,其发病急、来势凶猛、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并发症严重、病死率高。

本文对赴贝宁工作2年间诊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2007年11月-2009年10月经确诊为疟疾的住院及门诊治疗患者共2066例,其中恶性疟疾1638例,间日疟疾385例,其他类型疟疾43例。

患者年龄23-55岁,平均39岁。

主要表现为高热(38-40.5℃)、发冷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2年累计内科门诊病例12864例,其中疟疾2066例,占内科门诊就诊病例的16.06%。

1.2实验室检查:①2066例病例均做末梢血厚、薄涂片,高倍显微镜检阳性(+- +++)。

②血常规:792例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有下降,白细胞总数下降占总病例的83%。

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

1.3诊断及疗效标准[2]:按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传染病学》第5版关于疟疾的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三大要素,全部病例均在外周血涂片中查见疟原虫。

治愈标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头痛、全身及四肢关节酸痛等症状明显好转,末梢血检疟原虫为阴性,血红蛋自回升。

1.4治疗方法1.4.1抗疟药物应用:①青蒿琥酯: 60-120mg静脉注射,1次/d,连续5 d,首剂加倍。

疟疾实验室检查方法

疟疾实验室检查方法

疟疾实验室检查方法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并造成了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疟疾,实验室检查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疟疾实验室检查的常见方法。

1. 血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是最常用的疟疾实验室检查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在玻片上涂抹患者的血液样本,并使用特殊的染色剂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疟原虫在血液中的形态特征使其能够与其他细胞区分开来,从而能够准确地诊断疟疾。

血涂片检查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结果迅速可靠。

然而,该方法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训练和经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快速诊断试纸检测快速诊断试纸检测是一种简便快速的疟疾实验室检查方法。

该方法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在试纸上加入患者血液样本,检测疟原虫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

试纸通常具有几个测试线,每个测试线代表一种疟原虫类型。

根据试纸上测试线的出现情况,可以快速诊断疟疾的类型。

快速诊断试纸检测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结果迅速,适用于一线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的疟疾筛查。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疟疾实验室检查方法。

该方法通过提取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DNA或RNA,然后使用特定的引物和荧光探针进行PCR扩增和实时荧光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够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疟原虫,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然而,该方法需要复杂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人员的操作技术,限制了其在资源匮乏地区的应用。

4. 免疫荧光检测免疫荧光检测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疟疾实验室检查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患者血液样本中加入特定的荧光标记抗体,与疟原虫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免疫荧光检测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疟原虫类型,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然而,该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人员的操作技术,限制了其在一线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的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疟疾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血涂片检查、快速诊断试纸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荧光检测。

一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调查报告及实验室诊断

一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调查报告及实验室诊断

一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调查报告及实验室诊断摘要】目的:分析一起输入性疟疾情的特征、处置措施及实验室诊断,为预防输入性疟疾提供科学依据,疟疾( 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其他脏器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疟疾病例大部分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其余小部分病例分布在全球其他地区. 疟疾主要症状为高热、寒战、大汗、血液涂片检查疟原虫,确诊为疟疾。

结论:为防止输入性疟疾扩散需要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基层人员素质,规范约点处置等综合性控制措施。

确保不出现二代病人。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三日疟疟疾是一种发生于热带、亚热带的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而引起的寄生虫,寒战、高热,大汗为其特点,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疟疾仍然是威胁人们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输入性疟疾容易误诊,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对患者及其不利。

2016年1月2日下午14:30分,钟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报告,该院2016年1月1日收治一例疑似疟疾病例。

钟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半小时内组织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相关调查处置,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一、病例资料患者王瑞龙,男,38岁,水城县比得乡布拱村人,家庭成员7人。

2015年12月14日至2015年12月16日晚上,患者出现不规则发热,最高体温39.1℃,自觉头痛,与发热时明显,退热后缓解,伴有畏寒,寒战,咳嗽,咳痰,痰多且粘稠、黄色,无胸闷、气促,恶心,呕吐,体温可自行下降。

2015年12月19日患者自行到市人民医院就诊,市人民医院以感冒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于2016年1月1日再次就诊于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脑和疟疾?”,进行抗炎治疗后,任有间断发热,夜间明显,无其他并发症,当日医生要求在发热时血涂片检查疟原虫。

患者自述12月14日到1月1日期间未服用抗疟药。

二、疟原虫实验室检测(一)清洁载玻片。

疟疾分析报告

疟疾分析报告

疟疾分析报告引言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Plasmodium)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媒介传播。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疟疾的流行趋势、病例分布和控制措施,深入了解疟疾的现状,并为公众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流行趋势分析疟疾的流行程度通常由感染率和发病率来衡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2亿人感染疟原虫,其中约40万人死亡。

主要的疟疾流行区包括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亚洲和拉丁美洲。

感染率趋势疟疾的感染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蚊子种类和抗药性。

近年来,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疟疾一直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该地区的疟原虫感染率从2010年的24%下降到2019年的11%。

这可能归因于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如广泛使用防蚊网、室内喷雾和疫苗接种。

亚洲地区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疟疾感染率有很大差异。

例如,在东南亚地区,感染率持续下降,而印度的疟疾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这可能与地方政府对疟疾控制的不同策略和资源投入有关。

拉丁美洲地区的疟疾感染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该地区从2000年至2019年,疟疾病例下降了77%。

这主要得益于该地区的积极控制措施,包括疟疾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和改善蚊子生态环境。

发病率趋势疟疾的发病率是指感染者中出现疾病症状的比例。

与感染率类似,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也有差异。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疟疾发病率一直很高。

然而,随着控制措施的实施,该地区的疟疾病例呈下降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该地区自2000年以来疟疾发病率下降了28%。

亚洲地区的情况复杂一些。

东南亚地区的疟疾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但在一些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发病率仍然很高。

这可能归因于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和医疗资源不足等综合因素。

拉丁美洲地区的疟疾发病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疟疾病例诊断分析

疟疾病例诊断分析

疟疾病例诊断分析了解对疟疾的诊断能力,为下一步做好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对攀枝花市东区2006-2010年网络直报系统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攀枝花市东区近5年共报告疟疾疫情31例,实验室诊断20例,其中未分型16例;临床诊断11例。

结论攀枝花市东区辖区内各医院疟疾实验室诊断比例不高,需大幅度的提高,为疟疾的防治提供准确的实验室支持。

疟疾是一种以疟原虫为病原、经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引起人类疟疾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4种,我国目前流行的疟疾主要是间日疟,恶性疟仅在海南省和云南省有当地感染病例〔1〕,攀枝花市东区属内陆山区,与云南省接壤,近年来有劳务人员外出至云南缅甸方向及非洲打工,每年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为了解辖区内各医疗机构诊断疟疾的情况,有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

对2006—2010年辖区内各医疗单位诊断的疟疾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在诊断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材料与方法1.1 数据来源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疟疾病例均为攀枝花市东区辖区内医疗机构上报的终审病例,已删除重复病例。

1.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绝对数和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病例诊断情况2006-2010年,共诊断31例疟疾,其中实验室诊断20例,临床诊断7例,疑似病例4人(表1)。

3 讨论四川省现已经进行疟疾消除阶段,WHO建议,在疟疾消除阶段,疟疾病例应100%为显微镜镜检确诊病例〔2〕,主要是在疟疾流行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医疗卫生机构应有能力对每例疟疾病例进行高质量的显微镜镜检,以准确发现病例。

显微镜检查是疟疾诊断的实验室确认依据,正常情况下可区分间日疟和恶性疟。

东区范围内疟疾病例以实验室诊断占为64.5%,与全国的64.79%[2]四川省平均水平65.71%[3]持平,但率的持平,不代表东区辖区内医疗机构的疟疾阳性检出率能与全国或全省在一个水平上,东区在所报疫情的3家医院,2个三甲、1个二甲医院,均有开展疟原虫镜检备件,所报疫情均经过疟原虫检验,而全国或全省的未进行实验室诊断的病例,有部分是因为没有条件而未进行镜检,如果删除这部分,东区的阳性检出率,应该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

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

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寄生虫侵袭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疟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疟疾的血涂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该疾病。

一、血涂片检查方法血涂片检查是最常用且经济实惠的疟疾诊断方法之一。

具体操作包括取血、制片、染色和镜检。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中的红细胞和寄生虫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疟原虫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血涂片检查的结果分析1. 血涂片检查结果的分类根据疟原虫的类型,血涂片检查结果可以分为四类:恶性疟原虫感染(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感染(Plasmodium vivax)、卵形疟原虫感染(Plasmodium ovale)和伍氏疟原虫感染(Plasmodium malariae)。

临床上,恶性疟原虫感染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类型。

2. 血涂片检查结果的解读血涂片检查结果应包括疟原虫形态学特征、数量和分布情况的描述。

其中,疟原虫形态学特征包括体型、细胞器形状、核形态和染色性质等,数量指的是每个视野中疟原虫的数量,分布情况则是指寄生虫在红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3. 血涂片检查结果的意义血涂片检查结果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疟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检查结果,可以确定感染的疟原虫类型,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检查结果还能够指导疟疾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疟疾患者的临床分析评估1. 临床表现疟疾患者常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血涂片检查对于临床表现不明确的疟疾患者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

2. 检查的准确性血涂片检查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疟疾诊断方法,但其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操作水平、寄生虫数量和分布情况等。

因此,在进行临床分析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

3. 诊断和治疗通过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可以确定感染的疟原虫类型和严重程度。

疟疾的检查与诊断

疟疾的检查与诊断

疟疾的检查与诊断病原学检查确诊疟疾最可靠的依据是从受检者的外周血中检出疟原虫。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在高度怀疑疟疾时,如果血液涂片为阴性,应当重复涂片镜检。

血液涂片的染色常使用Giemsa染液、Field染液或其他Romanowsky染色劑。

镜检疟原虫时应当同时对厚血涂片和薄血涂片进行检查。

薄血涂片应迅速风干,用无水甲醇固定后染色,然后在油镜(放大1000倍)下检查膜尾红细胞,以每1000个红细胞的寄生红细胞个数表示。

厚血涂片很可能会不均匀,涂片时应充分干燥和染色,不得固定。

计数寄生虫和白细胞(至少200个),并根据总白细胞数目计算单位体积内的寄生虫数目。

在判断厚血涂片为阴性前,应在油镜下检查100~200个区域。

薄血涂片和厚血涂片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薄血涂片中疟原虫的形态完整而典型,容易识别和鉴别虫种,但疟原虫密度低时,容易漏检;厚血涂片制作过程中多层的红细胞相互重叠并且被溶解,因此可以使疟原虫集中(比薄血涂片集中40~100倍),提高检出灵敏度,但由于染色过程中红细胞溶解,疟原虫形态有所改变,虫种鉴别困难。

因此,最好在一张玻片上同时制作两种血涂片,如果在厚血涂片查到疟原虫而鉴别虫种困难时,可再检查薄血涂片。

恶性疟在发作开始时,间日疟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能够提高检出率。

免疫学检查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恶性疟原虫抗体诊断棒或诊断卡能够快速、简单、敏感和特异地对恶性疟原虫特异性、富含组氨酸的蛋白2(NHRP2)、乳酸脱氢酶或醛缩酶抗原进行检测,并借此将恶性疟和其他危险性较低的疟疾区分开来。

此外,常用的方法还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由于抗体在患者治愈后仍能存在一段时间,且广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检测抗体主要用于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防治效果评估及输血对象的筛选,在临床上仅作辅助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探针已用于疟疾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最突出优点是对低疟原虫血症的检出率较高。

疟疾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疟疾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疟疾实验室检查及诊断一、实验室检查1、血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2、疟原虫检查(1)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疟原虫。

并可鉴别疟原虫种类。

(2)骨髓涂片染色查疟原虫,阳性率较血片高。

3、血清学检查疟疾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现已应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率可达90%,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二、诊断(一)流行病学有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曾接受过输血的发热患者都应被怀疑。

(二)具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等典型临床表现的可作初步诊断。

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

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

流行区婴幼儿突然高热、寒战、昏迷,也应考虑本病。

(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查找疟原虫,通常找到即可确诊。

血片找疟原虫应当在寒战发作时采血,此时原虫数多、易找。

需要时应多次重复查找。

并一定要做厚血片寻找。

如临床高度怀疑而血片多次阴性,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查找疟原虫。

(四)治疗性诊断临床表现很象疟疾,但经多次检查未找到疟原虫。

可试用杀灭红内期原虫的药物(如氯喳),治疗48小时发热控制者,可能为疟疾。

但注意耐氯喳虫株。

三、鉴别诊断(一)一般非典型疟疾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败血症疟疾急起高热,热型稽留或弛张者,类似败血症。

但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重;有局灶性炎症或转移性化脓病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

2、钩端螺旋体病本病流行多在秋收季节,与参加秋收接触疫水有密切关系。

临床典型症状“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可供鉴别。

3、丝虫病急性丝虫病有时需与疟疾鉴别,鉴别主要依据离心性淋巴管炎,血片中找到微丝坳。

4、伤寒、副伤寒一般起病不急,持续高热,常无寒战及大汗,有听力减退,相对缓脉,玫瑰疹,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肥达氏反应阳性,血或骨髓培养阳性等特点,不难鉴别。

临床分析疟疾病例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

临床分析疟疾病例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

临床分析疟疾病例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临床分析疟疾病例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具备快速、准确和经济的优势。

本文将就疟疾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进行讨论,重点探讨血液标本处理、显微镜检查技术、病原学特征和结果解读等方面。

【引言】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其高感染率和严重并发症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威胁。

在疟疾的诊断和监测中,血液显微镜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本文将重点分析疟疾病例的血液显微镜检查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结果的解读。

【血液标本处理】对于血液显微镜检查,处理标本的步骤非常关键。

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时,应使用无抗凝剂的干净针头和干净试管,以避免造成污染或影响结果。

取血液标本后需迅速涂片,然后进行气干或在干燥的环境中晾干。

此外,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可以在血液涂片中加入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或新美疟酵素染色液。

【显微镜检查技术】血液显微镜检查是确认疟原虫感染的关键步骤。

在显微镜检查中,首先需要调节显微镜的光源和放大倍率,以确保观察到清晰的显微图像。

然后,将处理好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观察平台上,逐一检查标本中的红细胞。

在显微镜检查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红细胞形态:疟原虫感染会导致红细胞出现异常形态,如贫血、畸形、色素沉积等。

2. 寻找疟原虫:通过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光源,寻找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在形态上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疟疾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3. 计算感染度:根据所观察到的感染红细胞数量以及总红细胞数量,计算疟原虫的感染度。

【病原学特征】疟原虫是一种虫体微小的寄生原虫,具有多样化的形态特征和生命周期。

根据不同的疟疾类型和感染物种,疟原虫的形态特征也有所不同。

通常,疟原虫的寄生周期可分为红细胞周期和蚊子周期。

【结果解读】根据血液显微镜检查的结果,可以对病例进行疟疾的诊断和分类。

检测疟原虫的两种方法结果分析

检测疟原虫的两种方法结果分析

检测疟原虫的两种方法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疟原虫胶体金试剂条法与血涂片法在疟原虫检测中的结果比较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院2012年5月至2016年5门诊及住院收治发热并怀疑疟原虫感染患者86例,抽取血液标本,分别采用疟原虫胶体金检测卡与血涂片法进行疟原虫筛查,比较2种方法用于疟原虫检测诊断价值。

结果:全部患者血涂片法检出疟原虫阳性例数为8例,阴性78例,阳性率为10.3%;胶体金试剂条法检出疟原虫阳性例数为10例,阴性76例,阳性率为11.6%;胶体金检测卡用于疟原虫检测灵敏度为100.00%(10/8),特异度为97.43%(76/78)。

结论:胶体金试剂条法与镜检法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筛查疟原虫更具有操作简便,诊断速度快及技术要求低等优势,适用于基层医院和大规模普查。

【关键词】疟原虫;胶体金试剂条法;镜检法;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152-02川中地区虽然不属于疟原虫高发地带,但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比如云南、非洲)的增加,疟原虫感染的风险也增加。

正确快速的检测疟原虫的研发工作是目前疟原虫的发展方向。

目前疟疾诊断常用也是金标准的方法是血涂片吉姆萨瑞士染色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但此方法操作繁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适合基层快速诊断和大规模筛查[1]。

近年来,免疫层析试条技术的发展为快速诊断疟疾提供了条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试验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发热及怀疑有疟原虫感染的86例病人,抽取血液标本,用胶体金检测试试条法和血涂片两种方法检测疟原虫获得了一定的分析结论,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门诊及住院发热并怀疑疟原虫感染患者86例,其中男76例,女20例;年龄21~58岁,平均(39.2±6.3)岁。

1.2 检测方法1.2.1血涂片法将采集患者静脉血2mL放置到抗凝管中,然后在放置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于中20min至2h内检测完毕,再取末梢血1~2滴制作厚薄血涂片,血片自然干燥后用吉姆萨染色液染色后油镜检测疟原虫。

疟疾实验室诊断与结果分析

疟疾实验室诊断与结果分析

疟疾实验室诊断与结果分析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或接受感染者的供血,或与吸毒者使用同一注射器而传播的寄生原虫病。

一般有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的临床表现,有时会引起脾脏肿大和贫血。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

1实验室诊断1.1血涂片及骨髓涂片检查从患者周围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疟疾确诊的依据。

一般从受检者耳垂或指尖采血作薄血膜和厚血膜涂片,以姬姆萨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应在发作开始(恶性疟)或发作后数小时至10h(间日疟、三日疟)采血。

恶性疟初发时只能查到环状体,而配子体在周围血液中出现时间则在查到环状体之后10d左右。

除重症患者外,一般在周围血液中难查到恶性疟的滋养体和裂殖体。

薄血膜涂片经染色后原虫形态结构完整、清晰,可辨认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数较少容易漏检。

厚血膜涂片在处理过程中原虫皱缩、变形,而且红细胞已经溶解,鉴别有困难,但原虫较集中,易被发现,熟识其形态特征后可提高检出率,因此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其中血涂片在疟疾发作前1—2h阳性率最高,骨髓穿刺涂片较周围血涂片阳性率高。

1.2血清学检查IFA检测特异性疟原虫抗体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血中的疟原虫抗原、DNA探针检测疟原虫的核酸、或PCR法扩增少量疟原虫的DNA,在提高检出率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仅用于供血者中带虫者筛查及流行病调查,不用于疟疾急性发作的确诊。

1.3血常规检查疟疾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减少,多次发作可发生贫血。

医生在诊断发热病人时常常没有考虑到是疟原虫感染。

但是血小板计数减少是疟原虫感染最显著的影响指标,有些病人PLT甚至降低到(10~30)×109·L-1而出现血小板减低血症;其次是RBC、Hb下降,总胆固醇水平降低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疟原虫感染提示指标。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异常指标,甚至单一的血小板减低,再结合临床症状如高热、寒战和出汗,做出拟似疟疾诊断,同时建议补做血片法检查;当检验人员看到前述的异常结果提示,在做血片法检查时,应注意多观察几张血片(特别是在疟原虫密度低的情况下)或多进行几次检查,从而有助于医生做出疟原虫感染的正确诊断。

疟疾疾病研究报告

疟疾疾病研究报告

疟疾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打摆子,瘴气所属部位:皮肤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发热,多汗症,脾肿大,贫血,四肢发冷疾病介绍:疟疾是怎么回事?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症状体征:疟疾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疟疾的症状介绍:一、按照发病过程分类:四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可分为潜伏期、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

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

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

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

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

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间日疟(多急起,复发者尤然。

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

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

随后转为典型发作。

分为三期。

2、发冷期或寒战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高热患者痛苦难忍。

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

疟原虫实验报告讨论

疟原虫实验报告讨论

一、引言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由疟原虫引起。

为了深入研究疟原虫的生活史和繁殖过程,以及不同疟原虫对宿主的感染能力,我们进行了疟原虫实验。

本文将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疟原虫的防治策略。

二、实验结果讨论1. 疟原虫生活史观察在实验中,我们观察了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个阶段。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环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

裂殖体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最终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的裂殖子。

裂殖子侵入新的红细胞,继续进行无性繁殖。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疟原虫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形成配子体和合子,进而发育成卵囊,最终产出蚊子。

2. 不同疟原虫对宿主的感染能力在实验中,我们比较了不同疟原虫对小鼠的感染能力。

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对小鼠的感染能力最强,其次是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

这可能与不同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有关。

恶性疟原虫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其感染能力较强;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感染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与其传播途径和生物学特性有关。

3. 疟原虫抗药性分析随着抗疟药物的广泛应用,疟原虫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在实验中,我们对不同疟原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青蒿素的抗药性最强,其次是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

这可能与抗疟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抗药性基因的突变有关。

4. 疟原虫与宿主免疫反应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疟原虫感染小鼠后,宿主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发挥效应。

这些免疫反应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疟原虫,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宿主产生免疫耐受,从而为疟原虫的持续感染提供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1. 实验过程中,部分样本的观察结果存在误差。

这可能与实验操作不规范、显微镜分辨率等因素有关。

2. 实验中使用的宿主动物种类单一,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不同疟原虫对宿主的感染能力。

疟原虫涂片实验报告

疟原虫涂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疟原虫涂片制作的方法。

2. 熟悉疟原虫形态学特征,学会识别疟原虫种类。

3. 了解疟疾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二、实验原理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

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经过多个发育阶段,最终在红细胞内繁殖。

血涂片检查是诊断疟疾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中的疟原虫形态,可以确定疟原虫的种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抗凝剂EDTA-Na2/K2、吉姆萨染液、蒸馏水。

2.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移液器、酒精灯、吸管等。

3. 样本: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液样本。

四、实验步骤1. 采集血液样本:使用EDTA-Na2/K2抗凝管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5mL。

2. 制作血涂片:a. 将血液样本滴在载玻片中央,形成直径约1cm的圆形。

b. 用另一张载玻片边缘轻刮血液,制成薄而均匀的血膜。

c. 待血膜干燥后,用盖玻片覆盖。

3. 染色:a. 将载玻片放入吉姆萨染液中,浸泡5-10分钟。

b. 用蒸馏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染液。

c. 待载玻片干燥后,用显微镜观察。

4. 观察与鉴定:a. 使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寻找疟原虫。

b. 使用高倍镜观察疟原虫的形态学特征,如细胞核、滋养体、裂殖体等。

c. 根据疟原虫的形态学特征,确定疟原虫的种类。

五、实验结果1. 在血涂片中观察到疟原虫,经鉴定为恶性疟原虫。

2. 疟原虫的形态学特征如下:a. 细胞核呈红色,圆形或椭圆形。

b. 滋养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为10-15μm。

c. 裂殖体呈椭圆形,大小约为20-30μm。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制作了疟原虫血涂片,并成功鉴定出恶性疟原虫,验证了实验原理和步骤的正确性。

2.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a. 采血时,应选择患者发作期进行,此时疟原虫数量较多,易于观察。

b. 制作血涂片时,应确保血膜薄而均匀,避免过厚或过薄。

c. 染色时,应控制好染色时间,避免染色过深或过浅。

疟原虫感染实验报告

疟原虫感染实验报告

疟原虫感染实验报告引言疟原虫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

疟疾主要由疟原虫属(Plasmodium)感染引起,其中以疟原虫属中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最具致病性。

本实验旨在模拟人体感染疟原虫后的病程,并研究抗疟药物对疟原虫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材料1. 疟原虫培养液2. 环形口玻片3. 细菌培养器4. 血液标本方法1. 将疟原虫培养液移入环形口玻片的凹槽中。

2. 用细菌培养器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培养疟原虫。

3. 取一定量的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浆和红细胞。

4. 向培养液中加入感染的红细胞。

5. 进行不同时间点的观察和记录。

6. 评估抗疟药物在抑制疟原虫生长方面的作用。

结果与讨论感染过程观察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疟原虫在培养液中的生长繁殖情况,模拟了疟原虫感染人体后的病程。

在感染初期,疟原虫数量迅速增加,红细胞受到破坏,进而导致体温升高、寒战、头痛等症状出现。

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疟原虫大量繁殖,并通过红细胞进入新的寄主细胞,使得疟原虫数量进一步增加,症状也变得更加严重。

抗疟药物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几种常用的抗疟药物,研究其对疟原虫生长的抑制作用。

通过观察抗疟药物在不同浓度下的效果,我们发现抗疟药物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药物浓度越高,对疟原虫的杀灭作用越强。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不同抗疟药物之间的差异性,其中某些药物对疟原虫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模拟了疟原虫感染的病程,并研究了抗疟药物对疟原虫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抗疟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疟原虫的生长繁殖,从而具有治疗疟疾的潜力。

同时,不同抗疟药物之间存在差异,有些药物对疟原虫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这些发现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指导,并有助于进一步研发更有效的抗疟药物。

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World malaria report 2020.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 Cowman, A. F., & Healer, J. (2017). Marrying in vitro and in vivo approaches to dive into the Red Death feast. Cell Host & Microbe, 22(6), 697-699.。

疟原虫讨论报告

疟原虫讨论报告

病例一讨论报告一.关于病因的分析。

1.首先,患者的工作地为一个疟疾流行区,应将感染疟疾的可能考虑在内。

2.10月15日首先出现畏寒,发热,大汗淋漓,这些是疟疾的典型症状(但主述或病历并未显示发病呈周期性,可能这点导致诊断不明)。

伴尿痛和双侧肾区痛14天,原因并不明确。

3.10月20日第二次检查,发现脾平卧位肋下1cm,质软,边钝,说明有脾肿大的情况。

血常规检查中的数据表明了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即出现贫血症状。

外周血中未査见疟原虫,说明此时疟原虫还处于红细胞内期。

尿常规检查结果中,蛋白质、红细胞和白细胞偏多,并且出现颗粒管型说明在排出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

综上可推断患者有肾小球炎症以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

这里再综合第一二点分析,可初步推断出患者所得病危疟疾。

4.10月29日,第三次查血,在血液中査见间日疟原虫环状体,确诊为间日疟原虫引起的疟疾。

二.关于各方面要点的讨论1.诊断标准: 疟疾确诊的主要依据还是运用血膜染色镜检从患者外周血中检出疟原虫。

取外周血制作厚、薄血膜,经吉姆萨或瑞氏染色后镜检查找疟原虫,是疟疾诊断的标准。

但因为厚薄血膜有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最好还是在同一张玻片上同时制作厚薄两种血膜,并且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采血时间。

间日的最适宜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因为此时的疟原虫已发育至晚期滋养体,疟原虫虫体大,疟色素已形成,受染红细胞也出现变化,有利于原虫的检出。

血涂片检查有时会导致漏诊、误诊。

因此,怀疑疟疾的患者一次检查阴性不能排除其可能性,而应多次复查,必要时骨髓检查其有无疟原虫。

2.鉴别诊断: 如上所述,厚薄血膜有各自的优缺点。

而厚血膜的缺点就是制片过程中红细胞溶解,原虫形态有所改变,虫种鉴别比较困难。

而相反的,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完整,被感染红细胞未被破坏,容易识别和鉴别虫种。

为了与其他有相似临床症状的疾病区分开,可根据一些特殊体征或症状区分,如贫血,脾大,不规则发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1 30
心理 医 生
XN IIH N 2 1 年 9月 ( ) ILY S E G 0 1 下
性症状和体征 , 表现与胆石症 、 胆囊炎 或胰腺炎相似 , 易造成 痛 , 容 局部有压痛 , 可能是 因为憩室 内储 留有食物而引起的炎性反 误诊和漏诊 , 治疗不及时给患者带来伤害。 随着影像诊 断技术的 应; ②出现胆囊炎或胰腺炎的症状 , 可能是因为憩室出现炎症反
等消化系统症状 的患者有2例 。 2 12 检查 仪器和方法 . ①检查仪器 : 采用意大利G MM— O0 I0 M高频数字 胃肠机 ; ② 检查方法 : 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体位 , 用气钡双重对 比的方法 , 摄 取 充盈片和加压 片。 观察发生憩室的部位 , 憩室的大小、 形态轮 廓, 有无并发憩室炎症及憩室排空 的情况。 指肠憩室的机率较低 , 直径<1Om ̄ 不能检出 , .c j 而直径>1Om .c 的憩室C T的表现也常与实际不符1 MRI 6 1 。 也可用于十二指肠憩 室的诊断 , 常用的有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 MRC )但国外有研究 P, 表明用MRC 对十二指肠憩 室的检 出率并不高" 综上所述 , P I 。 十 二指肠憩室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 , 行胃肠造影检查方便简单 , 且检 出率和准确率均较高 , 是临床上诊断十二指肠憩室有效的 参考文献 [】 邓周录, 1 顾迎春. 十二指肠 壶腹周围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
器官或者憩室出现炎症 、 出血和穿孔时才表现出相应 的临床症 【 龚永驰, 6 】 杨小庆 , 邵华等. 螺旋c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 T 状和体征。 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由于局部肠壁变薄 合征 的诊断价值 [】 现代 医学,0 3 3 () 2 4 2 6 J. 2 0 ,1 4 : 2— . 2
时间延迟或者排空不 能完全。 憩室直径<2Om的可随体位 的改 .c b e ig rm d o e a ie tC 1l[】 I d 1 d n f o u d n 1d V r i U UlJ . n in J e l a 变基本排空 , .C 的改变体位难 以排空 , >3oI n 压迫部分可 以排空。 6 e t r 1 2 0 , 1 3. a t on e o , 2 2 : 2 Sr 0 3 讨 论 [1 朱胜利. 4 十二指肠憩室3例临床分析 [】 天津 医科 大学学 7 J. 消化道憩室中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病率最高 , 其次是空肠 、 回 报,9 9 5 2 : 77 . 1 9 , () 7 — 8 肠和结肠, 食管和 胃较少见I 多数 十二指肠憩室临床症状和 体 [】 韩志刚, 2 l a 5 程红岩, 裘美娟等. 十二指肠 憩室的多层螺旋c诊 T 征表现不明显 , - J 部分的患者会因憩室过大压迫临近的 只有- l , 断价 值 [] 医学影像 学杂志,0 5 1 () 26 2 7 J. 2 0 , 4 : 8— 8 . 5
指肠憩室患者共8例 , 0 其中男性4 例 , 2 女性3例 ; 8 年龄3 ~8 岁 , 检查主要用于胆管或胰管开 口在憩室 内的患者 , 以帮助确定 2 1 可 平均年龄6 .岁; 76 临床表现 : 仅表现腹痛、 腹胀无其他特殊症状 解剖位置 关系 。 螺旋C 检查用于十二指 肠憩室的诊断 , T 尤其是 和体征的患者有5 例 , 8 表现上腹部疼痛、 腹胀、 腹泻、 恶心 、 吐 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等有一定 的临床 价值l 但是 , T 呕 5 l 。 C 检出十二
2 结 果 方法 。 8 例患者共检 出憩室数1 1 , 中单发患者7 例 , O 0个 其 1 多发憩

室9 。 例 ①十二指肠憩 室的形态多呈囊袋状 , 形态不规则 、 可改
变, 大部分憩室颈部 较窄 , 呈蘑菇形状 ; ②发生部位多在十二指 系 [】 中 日友好 医院报 ,0 2 1 () 2 3 J. 2 0 ,64 :4 . 肠降部 , 具体见表l ③憩室的大小 : ; 最大的35r .c 最小 【】 贾林 , .c 28m, nX 2 黄开红 , 李瑜元等. 国人消化道 憩室的发病学特征及 的2 1r ×0 6m, 室直径<2 Om 4 ,.c .e a .c 憩 .c 6 个 2 Om~3 0m2 .c 1 其并发症 [] 中华消化杂志,0 2 2( )4 9 2 . J. 2 0 , 27 : 1 —4 2 个, .c 1个l >30r 6 造影剂在小憩室较容易排空 , n 在大憩室排空的 【] M h 0 a , h n r M M t a K e a . a ie 3 e r t P C a d a , i M , t 1 M S V r r S
析, 旨在探讨十二指肠憩室 的胃肠造影表现特点, 以提高对该病 的认识 , 为临床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现总结如 下。 1 材料与 方法 11 一般资料 . 我 院20 年6 ~2 1年9 06 月 0 1 月检查的十二 几年 , T、 C MR[ 也应用到该病 的诊断中H。 l 用钡餐作造影剂行 胃 肠造影检查 , 操作简便易行 , 患者 的耐受性较好 , 而且可以直接 观察到十二指肠憩 室发生 的部位 、 大小 、 态和轮廓 以及数量 形 等。 同时 , 还能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排空情况。RC 或消化道内镜 E P
发展 , 临床上采用胃肠造影早期诊断十二指肠憩室 的检 出率 和 应或并发结石堵塞胆管或胰管所致 ; ③上消化道 出血 , 为少 极 准确率逐渐提高。 本文通 过对我 院20 年6 0 6 月~2 1年9q收治 见 , 因为憩室破裂而引起。 01 , 是 目前 , 该病主要的临床诊断方法有 的8 例十二 指肠憩 室患者 的胃肠造 影诊断结果进行 回顾性 分 内窥镜胰胆 管造影(Rc 、 0 E P)胃肠造影、 消化道 内镜检查等。 最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