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课 地形和地壳的运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e34e3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f.png)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总结版)1、光源是指那些能够自身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太阳、电灯、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否则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物体。
4、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不透明的物体和显示影子的屏幕。
5、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当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古代人们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不透明的障碍物,并且会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发生反光或反射现象。
7、光能够穿过透明的物体,如玻璃、玻璃纸,也能够部分穿过较薄或半透明的物体,如纸巾、纱布等。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不透明的物体会产生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8、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光。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
9、利用光的反射的工具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10、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11、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是一种因为光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路线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栩栩如生,宛如仙境。
1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ea7671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5.png)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海陆变迁课件2021-2022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变迁课件2021-2022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cdd9fa33c1ec5da51e270c8.png)
四、火山与地震
1.火山与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读教材43页第一段,说一说世界上的火山与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
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2.两大火山与地震带 (1)读下图,说一说世界两大火山与地震带的分布位置主要有哪两块?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对比下面两幅图,说一说两大大山地震带分别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
使得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剧烈的地表形态变化 根据教材40页第二段,说一说剧烈的地表形态变化有哪些表现?
地震
火山喷发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你知道吗?有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很大。
荷兰的填海造陆,使海洋变成了陆地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 根据教材41页第一段,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
3.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根据教材42页的活动,你能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吗?
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命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思考:大陆漂移的证据还有哪些?
非洲与南美洲两块大陆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非洲与南美洲两块大陆上古老地层分布的相似性
大西洋两岸非洲与南美洲大陆上生物分布的相似性 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
三、板块构造学说
碰撞或挤压运动
(2)如果板块之间发生张裂运动
,会形成什么地貌?说举例说明。
红海
裂谷、海洋 大西洋
东非大裂谷
(3)如果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或挤压运动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或挤压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会形成什么地貌?说举例说明。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或挤压 巨大的褶皱山系
亚欧大陆东部海沟、 岛弧,美洲西部山脉
过,形成了一些边缘呈锯齿状的板块。读图2-55,想一想,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请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d6b87c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a.png)
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精简版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八年级自然科学第一章 第45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表示元素的符号浙江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自然科学第一章 第45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表示元素的符号浙江版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8dfa98d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2.png)
初二自然科学第一章第4-5节组成物质的元素;表示元素的符号浙江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4-5节组成物质的元素;表示元素的符号二、考点清单(一)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的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3、认识常见元素符号(H、O、C、S、Si、Na、Fe、Cu、Cl、Ca、Ag、Al、I、K、P),会查阅元素符号。
4、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5、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典型历史事实,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1、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以及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2、掌握常见元素符号及符号的意义3、认识元素周期表,熟记1-18号元素名称及符号4、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物和原子团的化合价5、能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
掌握单质、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三、全面突破[知识要点1]元素1. 元素的种类和分类人类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0多种,其中有些是人造元素。
根据性质的类似,初步把元素分类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含有稀有元素)2. 物质的简单分类:元素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一切物质都由元素组成的。
(1)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一杯糖水、空气。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一杯水。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一瓶氧气。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如二氧化碳气体。
注意: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纯净物。
如:石和石墨3.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下列是地壳、空气、人体、海水中主要元素按质量分数排列顺序:(1)地壳中:O%>Si%>Al%>Fe%>Ca%(2)空气中:N%>O%(3)人体中:O%>C%>H%(4)海水中:O%>H%>Cl%4.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5.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原子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区别不表示数量的多少;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地貌学课件
![地貌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085a6c910ef12d2bf9e718.png)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①内外营力②地质构造和岩性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形成多类构造地貌,如褶皱、断层等。
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
③内外力作用时间内外力作用时间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高原外力山区外力丘陵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1.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①西周:《诗经》“岗”(丘陵)、“塬”(平原)、“湿”(湿地)②战国:《禹贡》九州山川大势、土壤类型③北魏:《水经注》黄河、长江及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地形、气候等特征。
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溪水侵蚀、搬运与堆积三者作用关系的描述。
⑤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区域特征的记载。
⑥清初孙兰《柳庭舆地偶说》触及内外力作用并指出人为作用。
2.近代地貌学的发展①(美)戴维斯:观点:a.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b.认为地貌发育的要素有三:构造、营力、时间缺点:思想方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向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②(德)彭克《地形分析》a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的产物b研究地貌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c地貌分析的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3.地貌学的现状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定性描述转入数量分析和定量研究②我国地貌学的研究对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③产生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三.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农业方面:运用地貌学可以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围海造田等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并提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依据。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利工程中有关水库及坝址的选择,交通运输线的选择等方面均必须运用地貌知识。
3.在找资源方面:沉积沙矿如金、金刚石、铂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8c4fb63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7.png)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并通过观察地球模型,使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外部特征有所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他们的认识还相对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各层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各层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模型、图片等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地球内部各层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各层的特点。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6.实践活动:观察地球模型,使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8.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2 地壳
![2 地壳](https://img.taocdn.com/s3/m/4007c410763231126edb11e4.png)
我国现存最大的钻石
萤石
祖母绿
云母
玉
紫牙乌(石榴石)
与蛇共舞
传奇钻石
三、岩石
岩石概述 (1)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
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岩石的化学、矿物成分、
结构、构造及产状都与地质作用有密切的因果关 系。
(2) 分类——按成因,岩石可以分岩浆岩
(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相差极为悬殊。地 壳中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 而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主要 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共占1%~2%。 ⑵ 地壳元素丰度与地球元素丰度、生物元素 丰度有很大的差别。 ⑶ 有害元素的相对富集构成了有害环境与环 境污染,而某些元素不足也会造成危害。
镶 金 刚 砂 的 钻 头
云母的极完全解 理
冰洲石的完全解理
方 铅 矿 的 完 全 解 理
璞 玉 的 贝 壳 状 断 口
燧 石 的 贝 壳 状 断 口
燧石为玉髓的隐晶结构
暗 色 的 燧 石
燧石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材料
金砖
俗话说:一斤黄金包一亩地。1g 黄金可制 成约50m2 的金箔;经过2万多次敲击,金箔 厚度仅0.15μ m,相当于头发的1/500。
地壳的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 其界线叫康拉德界面。在地震波传播曲线图 上,该界面以下波速明显加快,纵波由每秒 5.6千米增加到每秒7.6千米,横波也由每秒 3.2千米增加到每秒4.2千米。据此可以推测: 界面上下都由固态的物质组成,但物质成分 略有差异,下层平均密度略大于上层。在地 质学上,上层叫硅铝层(又叫花岗岩层), 下层叫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6ed8e8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3.png)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第1课时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3.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4.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5.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6.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7.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时光是怎样流传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声音可以透过幕布进行传播;而光沿直线传播,穿透不了厚实的幕布。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3.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4.生活中光直线流传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方式流传的。
第3课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亮物体。
2.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亮物体。
3.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亮物体。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教科版五上科学-地球表面的变化-《2.地球的结构》
![教科版五上科学-地球表面的变化-《2.地球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ce09cf1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75.png)
谢谢观看
地球的结构
聚焦
通过第一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 球表面的特点,知道我们现在看到 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探索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探索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资料卡
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 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科学家认为,这里可能就是岩浆的主 要发源地。
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 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地核内部的温度非常高, 足以使金属熔化。
探索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玄武岩
浮石
花岗岩
砾岩
砂岩
页岩
大理岩
板岩
岩浆岩
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沉积岩
由于地球三个圈层的厚度和半径较大,过程中 我们可以将数据按照比例缩小进行模型制作。
研讨
1.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2.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它们分别是什么?
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它们分别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地壳在不断运动。
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探索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 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探索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 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 生弯曲变形。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7b288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4.png)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之间 的相互碰撞、俯冲和漂移等现象
。
板块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 要驱动力之一,因为板块之间的 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不稳定和破
裂。
地震和火山喷发常常在板块边界 附近发生,因为这里是地壳最薄 弱的地方,也是地壳板块相互挤
压或分离的区域。
05
地球的演变
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早期生命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波 的形式传播,导致地 面震动、建筑物倒塌 和破坏。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气 体和碎屑通过地壳的裂缝或破 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可以形成火山灰、熔 岩流和火山弹等物质,对周围 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火山喷发的频率和规模受地球 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等因素的 影响。
板块运动对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影响
地幔
01
02
03
定义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 地球体积的约84%。
组成
地幔主要由硅、镁、氧等 元素构成的岩石构成,温 度高达1000-3000摄氏度 。
特点
地幔中的岩石处于高温高 压状态,流动性较强,是 地球内部热量传递的主要 介质。
外核
定义
外核是地球的外层,位于 地幔之下,内核之上。
组成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 元素构成,形态类似于液 态。
丘陵
总结词
指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的地貌。
详细描述
丘陵是一种过渡性的地貌类型,通常具有较高的海拔和起伏较大的地形。它们 的地势较高,但比山地较低,坡度较缓。丘陵的形成通常是由于风化和侵蚀作 用,是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独特类型。
高原
总结词
指地面广阔、起伏较小、相对较高的地 貌。
VS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c4eae9cb08a1284ac850434c.png)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45必修③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27讲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45必修③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27讲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2eafa3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0.png)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环境监测
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第2题。 2.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了解遥感的概念和主要环节,掌握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和应用领域。(重点)2.掌握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用途及应用。(重点)3.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重点)4.了解“3S”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思维导图
SIWEIDAOTU
考点一 遥感技术(RS)及其应用
课时作业
考点三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地球
遥感技术探测的范围大获取信息的速度快,效率高对地物的分辨率较高,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相对成本低
遥感的应用
总的来说,遥感主要用于获取地面信息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矿产资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自然科学基础(地理)——地壳运动课件
![自然科学基础(地理)——地壳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00772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3.png)
三、地壳运动
台湾海峡发现了煤层,煤的形成需 要有森林,森林是生长在陆地上的, 所以间接的说明台湾海峡以前是陆 地,经过地壳运动以及时间的沉淀, 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样子
台湾海峡,现在是海,以前是陆地
三、地壳运动
解答: 在喜马拉雅山发生海洋生物化石的 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垂直运动,导致 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
导入
思考
为什么会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石中含有 海洋生物化石?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 拔最高的山脉,为什么会发现海洋生物 化石呢?
一、地壳运动
地壳自形成以来,本身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换,地壳结构 及其表面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地壳变动的结果
一、地壳运动 •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 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 按其能量来源分
内力作用
使地表形态变得高 低起伏,构成宏观 的地貌格局
外力作用 使地表形态趋于平缓
三、地壳运动 • 地壳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 • 按运动方向,地壳运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三、地壳运动 •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 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主
辅
沪科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9c295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6.png)
沪科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地球与地球运动课时一:地球的大小和地球仪的使用目标:- 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学会使用地球仪教学内容:1. 地球的大小、形状和结构2. 如何使用地球仪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看地球仪展示地球的不同部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让学生自主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与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
3. 教授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介绍地球仪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式,演示如何寻找不同地区和国家。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使用地球仪,在课本上找到指定的地理位置,并回答相关问题。
5. 小结: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大小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资源:- 地球仪- 教科书- 练题第二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课时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和水的分布目标:- 了解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认识水的重要性和分类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2. 水的分布和分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思考,并让学生讨论水的分类。
2. 讲解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介绍世界各地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问题。
3. 观察实验:进行水的分类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中的分布情况。
4. 水资源利用问题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列举一些水资源管理的实例。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醒学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图片- 水和- 练题第三单元:地球上的陆地资源课时三: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目标:- 了解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分布情况- 掌握常见矿产和能源资源的种类和用途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2.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矿产和能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常见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种类、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用途。
3.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研究,了解一个特定矿产或能源资源的产地、用途和相关环境问题。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af3dd110661ed9ac51f36c.png)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理解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持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二、学情分析此节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重难点内容抽象,难度偏大,要好这个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水平和综合分析水平。
高一的学生地理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所以,要学好这个节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四、教学重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五、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持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持续地变化着。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持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持续地发生变化。
海洋能够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能够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因为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地球脉动ppt课件
![地球脉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95a0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c.png)
生物圈
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 其生存环境。
水圈
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水体 ,如海洋、河流、湖泊
等。
大气圈
包围地球表面的气体层 ,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
变化有重要影响。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固
态圈层。
PART 02
地球的自然现象
气候变化
总结词
气候变化是地球自然现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包括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 。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PART 04
地球的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结词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地球未来 展望的重要方向,旨在实现人类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目标。
VS
详细描述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支 柱的平衡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 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实现长期、稳定的 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在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上,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地球经历了早期的熔融状 态,逐渐冷却固化,形成 了地壳、地幔、地核等结 构。
地球的年龄
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定年法 确定地球年龄约为45.4亿 年。
地球的结构与组成
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 ,由岩石、土壤和火山物 质组成。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硅 、镁、氧等元素组成的岩 石构成。
地核
地核位于地球的最中心, 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 铁和镍组成。
详细描述
海洋中含有大量的水,它能够调节地球的气候,通过蒸发作用将水汽输送到大气中,影响降水分布。 河流则是陆地表面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它们携带大量的泥沙和营养物质,对河流沿岸的生态系统产生 影响。同时,海洋和河流也是人类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通道。
七年级上册地理辅导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辅导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9c515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1.png)
七年级上册地理辅导知识点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
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无论你成绩多差,只要努力学习,适当辅导,还是有机会学好的。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地理辅导知识点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自转 /公转绕什么转:地轴 /太阳方向: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周期 : 约24小时 /一年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5讲 地形和地壳的运动● 浙江中考说明● 知识要点梳理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 个部分。
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煮熟的鸡蛋很相似:2.火山①火山:是地球内部灼热岩浆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
②火山组成: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
③火山喷发物:主要由固态喷发物、液态喷发物和气态喷发物组成。
固态喷发物主要有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液态喷发物主要是熔岩流;气态喷发物主要有水蒸气、SO 2、H 2S 、氮、氧等。
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幔软流层,在强大的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火山口或地表裂隙喷出地表。
④火山分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⑤火山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火山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但火山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
⑥ 火山分布: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地震①地震: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如同竹筷般地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结构: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③地震分布:主要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④地震预防:发生地震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
4.板块学说(1)1915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创立了“大陆漂移说”,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3)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5.地形(1)主要的地形特征(2)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
(3)地形的变化①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部力量:使地表的起伏加大,具有阶段性,形成高山、高原、低地。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③外部力量: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
表现形式: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典型例题解析【例1】请读下列等高线图并回答:从B处爬到A处和从C处爬到A处相比,哪个更容易,为什么?【精析】根据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的知识可知,B到A坡度较缓、C到A的坡度较陡。
爬山时从B到A坡度较缓的地方上去更容易。
【解答】从B 处爬到A 处更容易。
因为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容易爬山。
【错因分析】有些学生误认为从C 处爬到A 处距离短省时间。
【拓展延伸】等高距与等高线疏密的区别,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垂直距离叫等高距,同一等高线图上的等高距都是相等的。
图中的各等高线之间的疏密不同表示坡度不同,但各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都是40米。
【例2】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从地壳的运动来看地震一般易发生在_________地带,地震时震源的振动以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向外传播,两种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并不一样,分别约为3.4千米∕秒和5.6千米∕秒。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叫做震中。
地震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会感到左右摇摆。
若地震时测出纵波和横波到达震中的时间差为2秒,那么,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大致是___ 千米【精析】我们知道,地壳的内部是比较稳定的,而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则由于地壳活动频繁则很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火山和地震分布的区域大致相同,位于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一带。
由于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第2个填空。
即设震源到震中的距离为,43.x -65.x =2,则解这个方程即可。
【解答】板块交界 17.3【错因分析】学生不能灵活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知识解答,不能很好的利用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纵波和横波到达震中的时间差为2秒、纵波和横波到达震中的路程相同。
【归纳整理】地壳是变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的表现。
地震的结构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一3000千米处。
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震中距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模拟预测训练基础闯关题组1.地震发生时, 正确的做法是 ( )A .尽可能呆在家中B .在学校里切莫慌乱应立即躲避在课桌椅或结实物体底下C .在街道上不要离开楼房太远D .应该逃到陡坡、河谷地带2.地形的变化是( ) A .内力作用的结果B .外力作用的结果C .地壳运动的结果D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 ( )A.板块内部B.大陆内部C.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D.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4.外力对地形作用表现在()A.削低高山B.填平深谷C.使表面趋于平坦D.以上选项都对5.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A.岩石圈B.地核C.软流层D.火山口6.下列一组等高线判读正确的是()A.山脊B.山地C.山峰D.山谷7.右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线重叠处a表示()A.山顶B.峭壁C.山脊D.山谷8.甲地海拔400米,乙地海拔200米,则甲乙两地相对高度()A.400米B.200米C.600米D.4000米9.德国著名的科学家魏格纳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形成提出的学说是()A.升降学说B.板块构造学说C.大陆漂移学说D.海底扩张学说10.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相撞和张裂B.弯曲和断层C.火山D.地震11.以下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风B.流水C.火山D.冰川12.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的产生原因是()A.流水的作用B.地壳的隆起和下沉C.风沙的作用D.火山的强烈喷发13.火山、地震往往在()A.板块底部B.板块内部C.板块交界处D.与板块运动无关14.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A.此地区的地壳原来是海洋,后来上升为陆地B.此地区的海洋面积缩小了C.此地区原来是陆地,现在是海洋D.此地区的海洋面积在不断扩大15.有关板块构造学说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C.板块内部地壳也比较活跃D.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中16.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②⑤17.在地震中,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被砸伤受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种种不当行为“扼杀”自己。
若不幸被困于倒塌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C.不停地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18.地球内部由内到外可分为、和。
19.地壳是在不断的变动的,和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
20.全球由______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1.我国属于板块中的________板块。
22.在板块________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在板块_______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23.读左图等高线上的字母与实际地形图上的字母配对正确的是: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24.如图所示是我省某山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请回答以下问题:(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地。
(2)小明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____________路线。
能力提升题组25.由于东部外海地震频繁,台湾气象部门规划建设台湾首座海底地震站。
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底地震站最早2011年启用,建成后东部外海地震预警时间有望提前10秒,海啸预警提前10分钟。
我国台湾省多地震的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B.属于火山岛C.位于两大板块张裂处D.位于两大板块碰撞处26.下列地理现象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B.秦岭大断崖C.淳安千岛湖D.桐庐的瑶琳洞27.主要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A.四川盆地B.长江三角洲C.舟山群岛D.台湾海峡28.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A.地壳的凹陷B.板块的挤压C.板块的碰撞D.板块的张裂29.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酒泉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周围是大片的沙漠,敦煌、鸣沙山等闻名于世。
这一地区影响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因子是;除了沙漠以外,还有什么地表形态是在这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即可)。
30.读右图,请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字母分别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顶、鞍部、陡崖;(2)能发育成河流的是;(3)假如周末你和爷爷奶奶去爬这座山,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最好选择从哪个点上山比较容易。
31.如图是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示.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此次地震的震中汶川位于北京的方向。
(2)有关专家通过监测分析后认为.汶川大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板块俯冲,造成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产生剧烈震动导致的。
(3)从全球范围看,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和一带。
四川处于全球两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区之一。
(4)地震是一种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地震发生时,下列行为中不合适的是(填选项号)。
A.如果在一楼,就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如果在楼层很高的地方,就迅速躲到小房间的墙角里。
C.如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在桌子底下。
D.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5)地震前有可能会发生什么前兆?(6)应如何将地震发生的损失减小到最小?32.如图所示,根据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丙村所在的地区的地形类型是,甲村所在的地区的地形类是。
(2)标出本地最高的山峰,海拔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