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痹证、腰痛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腰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腰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腰痛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腰痛细目一:概述和病因病机一.腰痛的主症特点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

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二.腰痛的常见病因内因:体虚年衰,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

三.腰痛的病机要点及转化腰痛的病位:病位在腰,为肾之府。

基本病机,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总离不开湿邪为患;内伤腰痛多因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滋润.濡养.温煦,内伤不外乎肾虚。

病理性质,外感属实,内伤属虚或虚实夹杂。

细目二:辨证论治一.腰痛的辨证要点辨致病原因:腰痛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内伤与外伤。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感受寒湿之邪的症状;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虚损症状,多见于肾虚;外伤者,起病急,疼痛部位明显,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

二.腰痛的基本治则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散寒行湿.清热利湿;外伤腰痛属实,治宜理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治疗腰痛应注意补肾固本。

但在外邪偏盛时,则应急则治其标,先祛邪,后治本。

三.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须牢记的架构图】1.寒湿腰痛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

常用药:干姜.桂枝.甘草.牛膝.茯苓.白术.杜仲.桑寄生.续断。

2.湿热腰痛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痹证(中医内科学)

痹证(中医内科学)

2.肢体经络的病 理特征
经络或因病邪侵犯而受邪,致经络不畅或痹阻不通;或因脏腑被 戕伤,气血阴阳亏虚,经络失养,而岀现经络肢体病证。若风寒湿 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则发为痹证;若因外感或内伤导 致肢体痿弱不用,则发为痿证;若因年老体虚、情志或饮食不节, 或劳倦过度等病因,致气血阴精亏损,或因痰、瘀阻滞经脉,气血 不畅,使筋脉失养,肢体拘急,则发为颤证;若因外感、内伤或外 伤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肾亏腰府失养,则发为腰痛。
3.肢体经络与其 他脏腑的关系
经络在人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沟通内外、 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 系统。经络与脏腑、骨骼、筋脉、肌表等有机相连,既是躯 体各部的联络系统、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 的运动系统,又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 统。
肢体经络病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痹证、痿证、腰痛的诊断要点、辨证论冶。 2.熟悉颤证等病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3.熟悉痹证、痿证、颤证、腰痛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与类证鉴别。
技能要求 1.能够对痹证、痿证、颤证、腰痛等肢体经络病证患者进行辨治处置。 2.能够对肢体经络病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宋代的《圣济总录》补充了热痹的病因病机内容,认为脏 腑内热,复感外邪可致热痹。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 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叶天士对痹久不愈, 邪入于络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 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概述】
概念
肢体经络病证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肢体经络机能 失调,岀现有关病理变化,甚或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 一类疾病。肢体经络病证涉及范围较广,本模块仅就痹证、 痿证、颤证、腰痛进行讨论。

腰痛(中医内科学)

腰痛(中医内科学)
力,肮腹胀痛,大便澹薄,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概述】
概念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 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 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2)病史
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 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3)相关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0”、红细 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 疾病的诊断。
2)影像学检查:拍摄腰椎、既骼关节X线片或CT有助 于腰椎病变的诊断。
3)泌尿系相关检查:如血、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 检查等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腰痛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腰痛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腰痛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腰痛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腰痛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腰痛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刘某,男性,66岁。1987年10月19日初诊。 腰痛十余年,不耐远行久立,劳则痛增,卧则减轻,神疲乏
《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总结历代医家对 腰痛的论述,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 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的辨治更为系统。
西医范围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 脊柱炎、肥大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腰椎骨质 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椎间盘突岀症)、腰椎结 核、脊髓压迫症、脊髓炎、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 及某些内脏疾病(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囊肿、 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附件炎、前列腺 炎),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 治。

中医内科学6第五节腰痛

中医内科学6第五节腰痛

劳欲过度
长期劳累、姿势不当或房事过 度等导致腰部肌肉、筋膜受损
,经脉不畅。
跌仆闪挫
外伤或扭伤等导致腰部气血瘀 滞,经脉不通。
病机
经脉痹阻
外邪侵袭或劳欲过度导 致经脉痹阻,气血运行
不畅,引起腰痛。
脏腑功能失调
腰部气血瘀滞
肾气亏虚
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不和,经脉
失养,引发腰痛。
跌仆闪挫等外伤导致腰 部气血瘀滞,经脉不通,
鉴别诊断
腰椎病变
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等, 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腰部肌肉劳损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导致腰 部肌肉疲劳、紧张,引起腰痛。
肾脏疾病
如肾结石、肾炎等,表现为腰痛、血 尿等症状。
其他疾病
如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等,也可能引 起腰痛症状。
并发症的诊断
下肢麻木和无力
马尾综合征
定义和概述
腰痛是指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 综合征,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 。
中医内科学认为腰痛多由外感、内伤 等因素引起,病位在腰府,与肾、脾 、肝等脏腑有关。
02
中医对腰痛的认识
病因
01
02
03
04
外感六淫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 导致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内伤七情
情绪波动、压力等导致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不和,经脉失养
05
预防和保健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坐姿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起 身活动腰部,减轻腰部压力。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减轻腰椎负担。
03
02
适量运动
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仰卧起坐、 俯卧撑等,提高腰部支撑力。

中医内科复习之腰痛

中医内科复习之腰痛
经通络 甘姜苓术汤 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而兼见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等症, 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2 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四妙丸 3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身痛逐瘀汤 4 肾虚腰痛 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右归丸 如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青娥丸,肉有情之品调理,如河车大 造丸、补髓丹 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左归丸 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杜仲丸。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六节腰痛_中医世家第六节腰痛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痛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发病率较高,国外有报告认为世界人口的80%患过腰背痛,本病为中医内科门诊较为常见的病种之一,中医有较好的疗效。

腰痛一病,古代文献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说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

《素问·刺腰痛》认为腰痛主要属于足六经之病,并分别阐述了足三阳、足三阴及奇经八脉经络病变时发生腰痛的特征和相应的针灸治疗。

《内经》在其他篇章还分别叙述了腰痛的性质、部位与范围,并提出病因以虚、寒、湿为主。

《金匮要略》已开始对腰痛进行辨证论治,创肾虚腰痛用肾气丸、寒湿腰痛用干姜苓术汤治疗,两方一直为后世所重视。

隋·《诸病源候论》在病因学上,充实了“坠隋伤腰”、“劳损于肾”等病因,分类上分为卒腰痛与久腰痛。

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增加了按摩、宣导疗法和护理等内容。

金元时期,对腰痛的认识已经比较充分,如《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病因有“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并强调肾虚的重要作用。

清代,对腰痛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已有系统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

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

”对腰痛常见病因和分型作了概括。

《证治汇补·腰痛》指出:“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对临床很有意义。

西医学中的风湿性腰痛、腰肌劳损、脊柱病变之腰痛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腰痛

中医内科学---腰痛

三、相关检查
(一)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 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 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 风湿等疾病的诊断;
(二)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 MR有助于腰椎病变引起腰痛的诊断
(三)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 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 尿系统疾病引起腰痛的诊断;妇科检查可 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1、病因
寒湿 湿热
跌仆外伤 摒气闪挫 用力不当 体位不正
气滞血瘀
外 邪 着 腰
腰痛
肾 亏 体 虚
劳役损伤
先天不足、年衰、 久病、纵欲不节
长期劳役 超量负重
2、病机
病位: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 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 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2、病机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 血运行不畅。
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 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
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 闭阻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
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 经脉不畅而生腰痛
2、病机
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
二、源流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 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 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言:“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 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 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 的发病、症状痛主湿热,肾虚, 瘀血,挫闪,有淤积”。
长期以来,由于腰痛机制不清,给腰痛诊断和 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尽管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 但目前认为最明确和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腰椎间 盘的退行性改变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腰痛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腰痛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腰痛腰痛【概说】一、概念: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等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沿革:(一)《内经》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素问•刺腰痛论》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介绍了相应的针灸治疗。

(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三)《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着于腰部,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

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

”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着于腰部,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并以突然发作者,称卒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腰痛。

(四)《丹溪心法•腰痛》“肾气虚”是腰痛的病机关键。

“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

认为“肾气一虚,凡冲寒、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失志、作劳,种种腰痛,叠见而层出矣”。

(五)《七松岩集•腰痛》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

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浸,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六)《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在辨证及治疗上更为系统。

(七)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指出治疗上应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中医内科学》腰痛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腰痛  ppt课件
ppt课件 4
《七松岩集· 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 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 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 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 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得,腰 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 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 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ppt课件 29
[临证备要]
1 .善用活血化瘀药物。活血化瘀药可用于 腰痛的不同证型,但疾病不同的阶段,所选 取药物和用量应有别。初发急性期,常选用 小剂量的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温通血脉; 病情相对缓解期,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剂 量与作用;腰痛日久,屡次复发者,可活血 化瘀配合搜风通络的药物,如桃仁、红花、 三七、莪术、虻虫、水蛭、蜂房、全蝎、蜈 蚣等。
ppt课件
32
谢谢大家
ppt课件 33
ppt课件
28
[结 语 ]
1.病因:腰痛病因有外感、内伤、跌仆挫闪。 2.病机:其发病常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 仆挫闪为标。虚证(肾虚):肾阳不足或阴精亏 虚,腰府失养;实证:寒湿、湿热、瘀血阻滞经 脉,气血运行不畅实斟延久可致正虚,虚证又易 感邪致病。 3.辨证论治:治疗时实证重在祛邪通脉活络, 虚证重在扶正,补肝肾、强腰脊、健脾气是常用 治法。 4.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拔火罐、膏贴、 药物熏洗等方法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ppt课件 19
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 —— 清利下焦 湿热 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 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 腰脊 加减: 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 —加栀子、萆藓、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于,手足 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 酌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 意滋阴而不恋湿。

中医内科学之腰痛

中医内科学之腰痛
中医内科学之腰 痛
演讲人
目 录
Part One.
腰痛的病因
Part Two.
腰痛的辨证论治
Part Three.
腰痛的预防与调 护
1
腰痛的病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外感风寒湿邪
1
2
3
4
风寒湿邪入侵:风寒湿 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
运行不畅,引起腰痛
寒湿内蕴:寒湿内蕴, 导致腰部气血凝滞,引
起腰痛
风湿痹阻:风湿痹阻, 导致腰部气血不通,引
韧性
太极拳:太极拳可 以锻炼腰部肌肉, 提高腰部稳定性,
预防腰痛
谢谢
05
03
湿热腰痛:四妙散、 二妙丸等
04
瘀血腰痛:桃红四物 汤、血府逐瘀汤等
3
腰痛的预防与调护
生活习惯
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 步、游泳、瑜伽等,以
增强腰部肌肉力量。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1
02
03
04
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
势。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04 内外兼治:既要注重内治,又要 注重外治,如针灸、推拿、拔罐 等。
05 预防为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 重预防复发,加强日常保健,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常用方剂
肾虚腰痛:六味地 黄丸、左归丸等
01
脾虚腰痛:参苓白术
06
02
散、补中益气汤等
寒湿腰痛:独活寄生 汤、甘姜苓术汤等
肝郁腰痛:逍遥散、 柴胡疏肝散等
03
治疗原则: 祛邪扶正、 标本兼治、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等
04
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 针灸、推拿、 拔罐等综合 治疗

中医内科学:腰痛

中医内科学:腰痛
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温补肾阳,填 精补髓;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补肾益精;当 归养血和血;杜仲补肝肾,强筋骨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6)临床加减: ➢ 阴虚火旺——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 腰痛日久,阴阳俱虚,阴虚内热——选用杜仲丸 ➢ 脾气亏虚,甚或脏器下垂——加黄芪、党参、白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代表方:身痛逐瘀汤
(5)方剂组成: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 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气血, 止疼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 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6)临床加减: ➢ 兼有风湿——加独活 ➢ 腰痛引胁,胸胁胀痛不适——加柴胡、郁金 ➢ 兼有血尿,尿色暗红或夹血块——加大蓟、小蓟、 白茅根,同时吞服三七、琥珀 ➢ 跌仆、扭伤、闪挫——加乳香、没药、青皮 ➢ 久病肾虚——加杜仲、续断、狗脊、桑寄生
1.3 概说——沿革
清代 ➢ 郑树珪·《七松岩集·腰痛》:“痛有虚实之
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 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 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热之所侵,闪 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 滞,不通而为痛”——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 实作了概括
1.3 概说——沿革
3.2 诊查要点——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B超等 ➢血液检查:血常规、类风湿因子、血沉、
肿瘤标志物等 ➢其它检查:尿常规、尿培养检查等
4.1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证:病程短,起病急,疼痛剧烈,痛
处拒按 ➢虚证:病程长,起病缓,反复发作,痛
势绵绵,痛处喜按
4.1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腰痹症的概念

腰痹症的概念

腰痹症的概念腰痹症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和僵硬。

它属于中医学中的“痹证”范畴,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和筋骨受到损害而引起的。

腰痹症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外感因素: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腰部,使腰部筋骨受到寒湿的侵袭而导致痹痛。

2. 情志因素:长期的情绪压抑、忧虑、焦虑等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腰痹症。

3. 运动不足:长期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站立,使腰部经络失去活动、排除湿寒的机会,容易导致腰痹症的发生。

4. 营养不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导致腰部的气血不足,补充不及时,从而引发腰痹症。

腰痹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病久不愈”的范畴,常见的症状有腰背部酸痛、僵硬、活动受限、久坐不安等。

疼痛多见于局部或两侧腰椎,也可以放射至臀部、下肢等部位。

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出现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

中医治疗腰痹症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

针灸可以调整腰部气血的运行,改善腰椎的活动度。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腰部经络,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以达到舒缓疼痛的作用。

中药熏洗是将草药煮熟后放在破布袋中,敷在患者的腰部,温热的草药气可以渗透到腰部经络,起到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作用。

除了中医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腰痹症状。

如定期进行适量的腰部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弹性。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长时间站立,定时起身活动、伸展肌肉。

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摄入辛辣刺激或油腻食物。

此外,情绪的调节也很重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总结来说,腰痹症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疾病,发病原因多种多样。

中医治疗腰痹症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体态和饮食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保持适当的运动和情绪调节。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腰痹症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腰痛(已完成)

中医内科学——腰痛(已完成)

1.寒湿腰痛 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 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那么加重。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缓慢。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 利。 治法: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本方有温中、 散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而致腰 脊疼痛之证。
常用药:干姜、桂枝、甘草、牛膝——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二、病证鉴别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 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尻 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 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 部位不同,应予区别。 2.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
三、相关检查 1.诊断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血常规、 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 风湿因子等 2.诊断腰椎病变——拍摄腰椎、骶髂关节 X光或CT片 3.诊断泌尿系统疾病——血、尿和泌尿系 统影像学检查 4.妇科疾病——妇科检查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 据寒 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 清利;外 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 瘀,通络止痛为主;
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 主,兼顾肝脾;
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证治分类]
1. 寒湿腰痛 2. 湿热腰痛 3. 瘀血腰痛 4. 肾虚腰痛 5. 〔1〕肾阴虚 6. 〔2〕肾阳虚
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 、龟板胶——滋补肾阴; 菟丝子、鹿角胶、牛膝——温肾壮腰,阳中 求阴。 加减:肾阴缺乏,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 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化裁; 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 热者,可选用杜仲丸。
(2)肾阳虚 主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 部分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那么减轻, 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咣白,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缺乏,不能温煦筋脉。 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本方有补肾壮腰,温养 命门火作用,适用于肾阳缺乏,筋脉失于

中医内科学——腰痛(已完成)

中医内科学——腰痛(已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
伴有外感症状; 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
缠绵,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
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定,
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二、治疗原则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 热
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
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 脊 加减: 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 —加栀子、萆藓、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于,手足心 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酌加 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意滋阴 而不恋湿。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廑虫——活血 祛瘀,疏通经脉;
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行气活血,通络 止痛,祛瘀消肿;
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并能强壮腰脊。 加减: 若兼有风湿者,肢体困重,阴雨天加重—— 加独活、秦艽、狗脊; 日久肾虚者——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熟地黄
3.临证强调综合治疗。根据病情选用牵拉复位、 推拿、针灸、拔罐、理疗、穴位注射、药物外敷、 中药离子透人等方法,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寒湿腰痛、肾虚腰痛、瘀血腰痛在内服药物的基 础上,可配合熨法治疗,如将肉桂、吴萸、葱头、
花椒四味捣匀,炒热,以绢帕裹包熨痛处,冷 则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贴之,可提高治疗 效果。
洗等方法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7/18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二、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气滞血瘀 肾亏体虚 腰部经脉失养
腰痛
2018/7/18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三、诊断
1、病史:劳损、外伤、外感等。 2、临床表现:局部或全身症状。 3、体征: 4、理化检查:X光、CT等。
2018/7/18
中医内科学课件

分证论治
1、寒湿腰痛 症状:寒湿腰痛证候特征+寒湿证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湿痹 (1)行痹 (2)痛痹 (3)着痹 2.风湿热痹 3.痰瘀痹阻证 4.肝肾两虚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
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 兼证: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 :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 通络作用,适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 痛。
1、防寒、湿,注意空调病。 2、保持正确姿势。
3、劳逸结合,不勉力举重。 4、自我按摩、活动腰部、打太极
拳。
2018/7/18
中医内科学课件
再见!
2018/7/18
中医内科学课件
甘草 干姜 茯苓 白术
2018/7/18
中医内科学课件
2、湿热腰痛
症状:湿热腰痛证候特征+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方药:四妙丸
黄柏 苍术 当归 牛膝
防己 萆薢 龟板
2018/7/18
中医内科学课件
3、瘀血腰痛
症状:瘀血腰痛证候+ 活动不利,轻者俯 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常有外 伤、劳损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 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 ,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 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 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 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 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 ,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 、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2)痛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 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兼证: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脉: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 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 ,适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秦艽 川芎 桃仁 红花 甘草 姜活
没药 香附 五灵脂 牛膝 地龙 当归
2018/7/18 中医内科学课件
4、肾虚腰痛
症状:肾虚腰痛证候+肾阳虚证症候 或+肾阴虚证症候 治法:阳虚——温补肾阳 阴虚——滋补肾阴 方药:阳虚——右归丸 阴虚——左归丸 加减:
2018/7/18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五、预防与调摄
第一节 痹 证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定义: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 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 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 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 重者——可内舍于脏。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病机 (一)涉及脏腑病位 病位:筋脉、关节、肌肉 涉及脏腑:心、脾、肝、肾
(二)病理因素:风、寒、湿、 热、痰、瘀 (三)病机关键:经脉闭阻,气 血不通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 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 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 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 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 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 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 ,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 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预防调护]
1.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 免居暑湿之地。 2.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 传变。 3.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人富于营养、 易于消化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018/7/18中医内科学Fra bibliotek件一、概述
腰痛—是指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 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一侧或 两侧或腰脊当中,常因肾虚邪 客腰部,导致血气运行不畅, 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
2.风湿热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 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 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 兼证: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 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 浮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 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4.肝肾两虚证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 瘦削,腰膝酸软, 兼证: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 ,心烦口干。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 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 ,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 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3.痰瘀痹阻证
主证: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 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 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 斑 兼证: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祛痰 通络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 者。
相关检查
1 .相关部位的骨关节 x 线和 CT 等影像学 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 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 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黏蛋白、 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 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 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3.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 多普勒等检查可提示痹证是否内舍入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