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巨大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图示汇总

中西文化差异图示汇总

2、生活方式
? 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 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 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 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 总喜欢独来独往。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 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 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 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 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
?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 念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 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 等。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 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于 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 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 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不准时”以 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 的代名词了
4、人际关系
?
?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 “关系”。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 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 脉”。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正 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 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 思还是一样。
9、聚会
? 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 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 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 化意涵。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 而他们却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 聚会时,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 什么“生命的意义”去了。看看那巨大的 “圆”,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 “图腾”吗?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 要个团圆么!
6、排队

[VIP专享]一个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巨大差异

[VIP专享]一个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巨大差异

一个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巨大差异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

至少他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

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

相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

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

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

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

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

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

中西文化差异(图表)

中西文化差异(图表)

图示中西文化差异
华裔设计师刘扬曾经出版了《东西相遇》一书,引起巨大反响。

该书用简洁的笔画,用简单明了的图画向读者表现了德中两个社会的细节,比如两国家庭对待孩子的态度,人们旅游的方式,双方的审美观等等。

大部分都是人们的日常经历,让德中读者们都能引起共鸣。

这是一套关于文化对比的作品,共24张图片,是刘扬眼中的德国与中国的差异,蓝色代表德国人,红色代表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
2、生活方式
3、守时
4、人际关系
5、表达愤怒的方式
7、关于自我
8、星期日街景
10、餐厅里
11、胃痛时的饮品
13、审美标准
14、处理问题的方式
15、一日三餐
16、交通工具
17、晚年生活
19、心情与天气
20、领导
22、对待孩子
23、对待新生事物
24、心目中的彼此。

一位德国人图示中西文化差异共28页文档

一位德国人图示中西文化差异共28页文档
来自8、星期日街景9、聚会
10、餐厅里
11、胃痛时的饮品
12、旅游时
13、美女标准
14、处理问题的方式
15、一日三餐
16、交通工具
17、晚年生活
18、洗澡时间
19、心情与天气
20、领导
21、时尚
22、孩子
23、对待新事物
24、心目中的彼此
谢谢 大 家!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 —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一位德国人图示中西文化差异
一位德国人图示中西文化差异
1、表达个人观点
2、生活方式
3、守时
4、人际关系
5、表达愤怒的方式
6、排队
7、自我

如何用图形象来阐释中国与西方

如何用图形象来阐释中国与西方

如何用图形象来阐释中国与西方(德国人)文化的巨大差异(2011-05-07 20:16:04)转载▼标签:中国f4西方人人际关系喜怒不形于色这是一个德国华裔人画了一系列图来形象的表达他认为中国人与德国人的习惯差异,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因此,觉得这很有意思,另加一点个人的观点,提供大家了解和参考。

蓝色代表德国人↓红色代表中国人↓1一日三餐德国人喜欢早、晩冷食,中午热食;中国人喜欢早、中、晩都要求热食。

2人际关系这幅图认为是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

德国人交往讲究志趣相投,性格相近,有相通爱好的自然而然在一起交往,性质相对单纯些。

而中国人讲究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所以编织出一个复杂的人际网,很多时候明明觉得对方很讨厌,不是一路人没有共同语言,但觉得这个人能有价值“用的上”,就去满脸堆笑的交往,各自心里打着小算盘,相辅相成。

3天气和心情德国人喜欢晴天☼,讨厌雨天;中国人对晴天和雨天认为无所谓,不太影响心情。

4生活方式德国人崇尚自由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尤其有保持自己独立空间的强烈需要。

而中国人喜欢热闹,扎堆,害怕被孤立。

从某个角度讲,西方人更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5交通工具这跟经济发展有关,但也跟公共意识,环保意识有关,德国人家家有汽车,休闲时尚也骑自行车;当然在中国,很多东西早失去了它工具的本质,人骑自行车看穷,贷款也要买汽车,做梦都想奔驰宝马,而形成一种炫耀的象征。

6老人的生活这个图既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反映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异。

7自我德国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特立独行和自信很正常;中国文化有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传统,人们喜欢随大流,集体大于自我。

8周末的街景德国人喜欢休闲安静,中国人喜欢涌出来逛大街,另外延伸说一句,据出国的朋友说西方人如果不出去旅游探险,他们的周末休闲生活在我们看起来很没趣;一般周末超市会关门,就是在家或者去酒吧喝点酒;注意:欧美的酒吧不是我们的夜场那种乱糟糟的地方。

一个德国人用图阐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个德国人用图阐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个德国人用图论述中西文化差别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很有些研究的。

最少他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

之因此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其余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状况。

相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也许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

但是,即便是这样,也能够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觉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比方,思想方式,为人做事,世界观,人买卖义研究等。

这些画特别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虑。

最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特别深刻之余,想到了很多:终归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终归有没有一点儿交织点?倘如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织点?这个交织点的面积终归有多大?其余,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有某些时候达成50% 以上的邻近似,甚至更英勇一点假设80% 邻近似?达到 80% 看起来忧如特别有难度。

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同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此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多数覆制传达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能有丝毫改正。

而德国人,也许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同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因此,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觉难受,能够说是种残害人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能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姿势,给完好拷贝过来。

正如德国人也许说西方人,永远也掌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同样。

看他们表演京剧,但是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能能完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虑方式、为人做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切弄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样,而不是同样;更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人买卖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11、胃痛时的饮品 、
• 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 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 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 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要 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 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 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 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 边留半句” 深奥着呢。 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6、排队 、
• 点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 点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 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 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 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 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 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 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 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 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没劲! 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没劲!排 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 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 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 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 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 世纪排队, 我们突然之间在 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 我们中国人的命么! 我们中国人的命么!
4、人际关系 、

•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 关系” 过去叫“关系” “关系”。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 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 改称“ 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脉”。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正 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 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 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 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 思还是一样。 思还是一样。

一个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巨大差异

一个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巨大差异

一个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巨大差异张放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

至少他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

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

相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

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

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

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

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

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

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

图解中西文化差异 PPT

图解中西文化差异 PPT

聚会
餐馆里
胃痛时的饮品
旅游时
审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处理问题方式
一日三餐
交通工具
老人的晚年生活
洗澡时间
天气与心情
领导
时尚
孩子
对待新事物
对对方生活的想象
图解中西文化差异
图解中西
下面这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 是颇有些研究的,至少他看到了问题的表面。从他的画中,可以 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 一系列问题,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表达个人观点时
准时
人际关系
表达愤怒方式
排队
自我
星期日街景

一位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位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The drink when getting stomachache 15、一日三餐
Meals 13、美女标准
The criteria of beautifulness 9、聚会时
Party 11、胃痛时的饮品
The drink when getting stomachache 18、洗澡时间
When to take shower 1、表达个人观点
7、自我 9、聚会时 Party 20、领导
Oneself Leader
15、一日三餐
Meals 1、表达个人观点
The way to express the opinion 16、交通工具
The way of transportation 4、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11、胃痛时的饮品
一位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位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表达个人观点 The way to express the opinion
2、生活方式 Life style
1、表达个人观点
The way to express the opinion
3、守时 16、交通工具 The way of transportation
Time-keeping 12、旅游时 When travelling 9、聚会时
Party 19、心情与天气
Relations between weather and mood 12、旅游时
When travelling 5、表达愤怒的方式
The way to express anger 9、聚会时
13、美女标准 The criteria of beautifulness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個德國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圖表是一位德國人的作品,點評出於同胞之手,他似乎在語氣上對自己的文化頗有點微詞。

其實任何事情都看你從什麼角度去說,不過圖表中所揭示的文化差異的確存在,看後讓人忍俊不禁。

左:西方人右:中國人1、表達個人觀點時點評:中國人在表達個人觀點時,總喜歡拐彎抹角。

“是”時不說“是”,卻說“不是”。

“不是”時不說“不是”,卻總說“是”。

看官不如仔細想想自己生活中發生的實際狀況。

並且,最有趣的是,一個中國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樣直來直去地說出自己的觀點的話(如上圖所示),則會被認為“沒有城府”,屬於“直腸子”,是要吃虧的。

事實上,中國人的處事哲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話到嘴邊留半句”。

因此,在老外眼中來看,中國人表達意思時,總令他們費解。

而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傳承,對所謂一些所謂的“知識份子”來說,很有好處:可能自己沒什麼水準,卻可以整天裝深沉,裝X,話說一半就停,結果很大程度上,讓人感到此人水準真是了得!2、生活方式點評:中國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熱鬧,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來,就是如圖所示,永遠喜歡有人陪,永遠不喜歡獨處。

而且,認為一個人總是獨處,那這個人可可憐了。

老外卻正好相反,他們總喜歡獨來獨往。

假如有人總是沒有任何目的地,只為陪而陪地過去陪他們的話,那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了侵害。

此外關鍵是,他們在獨來獨往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人人山人海地相處時得到的同樣的快樂,甚至更多。

3、準時點評:老外(主要是歐美西方人?)對於時間觀念十分強。

而漢語裡關於時間方面的詞句,最發達的就是:差不多,還行,基本上那時間吧,等等。

如果與人相約的話,很多中國人最習慣的說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於具體幾時,則要根據兩人對時間的感覺而定。

如果與老外相約,則老外必定會加上一句,上午幾點?下午幾點?晚上幾點?等等。

“不準時”以及“沒有時間觀念”,幾乎可以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了。

4、人際關係點評:看到右邊這幅畫,我不禁啞然失笑。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2008-10-31 20:17这是新帆新闻组看到一组图片。

非常简单也非常生动,直观的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下面的这段话转贴自陈顺的博客这个德国朋友对中西方文化应该说是深有研究,才能这么深入浅出的表现他心中的文化差异,不过看完之后,还是不禁会想,西方人要想真正读懂和理解我们中国文化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他很会看到现象,却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

就好像,现在这个德国人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被我们忽视的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在西方人看来的中国人特有的兜圈子,绕弯的思维方式,不可思议的群居、凑热闹的生活习惯,都被图列一一表现出来。

但是,如果他能体会到中国人含蓄包容的文化内涵,他或许就能够理解:中国人喜怒不形于色的行为习惯,充满人性关爱的家庭观念。

在我看来东方文化确实是更注重情感、强调人际关系,从而也带来了这种文化的相对包容和曲折含蓄;而西方的文化更讲究目的的直达性,相对开放,也更加功利化。

其实无论中西方哪一种文化,目前为止,我们都无法真正去分辨谁更为优秀。

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出完全不同的文明和社会风貌;也各有所短,相互间的学习和交融会带来我们共同的进步。

表达个人观点守时人际关系表达愤怒的方式排队自我周末街景聚会餐馆胃疼时的饮品旅游时生活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一日三餐交通工具洗澡的时间心情与天气领导时尚美女标准对待新事物晚年生活孩子心目中的彼此类别:网络文摘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317) | 评论(2)。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

德国人图示中西方文化差异2012-07-10 20:47:39| 分类:网络文摘|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这是新帆新闻组看到一组图片。

非常简单也非常生动,直观的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下面的这段话转贴自陈顺的博客这个德国朋友对中西方文化应该说是深有研究,才能这么深入浅出的表现他心中的文化差异,不过看完之后,还是不禁会想,西方人要想真正读懂和理解我们中国文化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他很会看到现象,却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

就好像,现在这个德国人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被我们忽视的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在西方人看来的中国人特有的兜圈子,绕弯的思维方式,不可思议的群居、凑热闹的生活习惯,都被图列一一表现出来。

但是,如果他能体会到中国人含蓄包容的文化内涵,他或许就能够理解:中国人喜怒不形于色的行为习惯,充满人性关爱的家庭观念。

在我看来东方文化确实是更注重情感、强调人际关系,从而也带来了这种文化的相对包容和曲折含蓄;而西方的文化更讲究目的的直达性,相对开放,也更加功利化。

其实无论中西方哪一种文化,目前为止,我们都无法真正去分辨谁更为优秀。

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出完全不同的文明和社会风貌;也各有所短,相互间的学习和交融会带来我们共同的进步。

表达个人观点守时人际关系表达愤怒的方式排队自我周末街景聚会餐馆胃疼时的饮品旅游时生活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一日三餐交通工具洗澡的时间心情与天气领导时尚美女标准对待新事物晚年生活孩子心目中的彼此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图解中西文化差异 令人印象深刻

图解中西文化差异 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差异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看过他的这些画后,我倒是真希望这位德国仁兄再在中国多呆几年,甚至十几年以致几十年,学好中文,尤其把古典的东西好好钻研一番。

所有这一切才会对他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起更大作用,那时,恐怕他就不一定会这样表面意义上地描绘他心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了?
左:西方人右: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时
2、生活方式
3、准时
4、人际关系
5、表达愤怒方式
6、排队
7、自我
8、星期日街景
9、聚会:
10、餐馆里
11、胃痛时的饮品
12、旅游时
13、审美
14、处理问题方式
15、一日三餐
16、交通工具
17、老人的晚年生活
18、洗澡时间
19、心情与天气
20、领导
21、时尚
22、孩子
23、对待新事物
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排队 Standing in a queue
Line vs Fan
• 点评: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现象吧。 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 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 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 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没劲!排 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 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 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分明是要 我们中国人的命么!
3、准时 Punctuality
on time vs late
•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 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 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 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于具体 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果与 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 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不准时”以及 “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 代名词了
11、胃痛时的饮品
• 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 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要 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 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 边留半句”,深奥着呢。
12、旅游时
• 评:其实,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毕竟 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几年啊,终于可以 像小日本儿那样了,走到哪里都拍照了。 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义, 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毕竟,有照片 可以说明俺老兄到过什么什么地方了。尤 其是去了国外,则更是要用照片说明。
10、餐馆里 Voice of talking in public
Low vs high
• 点评:如我前面所说,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 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 “礼义之邦”不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大声地 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声说话。试想,如 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 顺眼呢?而且,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老外,我们 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大声地、高 分贝地在餐馆里,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 话,谁也不妨碍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 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常里有 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一个德国人如何用图阐释中西 文化巨大差异
1、表达个人观点时 The way of making comments
Direct vs Indirect
•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 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 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生活中发 生的实际状况。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 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 话(如上图所示),则会被认为“没有城府”, 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事实上,中国人 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 句”。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 时,总令他们费解。
2、生活方式 The way of life
Individual vs Group
• 点评:
• 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 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 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 这个人可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 独来独往。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 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 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 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 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5、表达愤怒方式Anger
表里如一与表里不一
• 点评: • 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
我素,有怒就发,有话就讲。从这一点来看,老 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筹。而 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 什么叫有“涵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 是内心愤怒果 有可能,可以与人讲道理。没道理也不能把一切 愤怒都表现在脸上。如果像那外那样,内心的喜 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则显得此人,还是那句话, 特不成熟,特没有城府,那是要吃亏的。
9、聚会 Party
自助餐与圆桌
• 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 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 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 化意涵。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 而他们却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 聚会时,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 什么“生命的意义”去了。看看那巨大的 “圆”,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 “图腾”吗?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 要个团圆么!
7、自我 Idea of oneself
Individual-centered vs groupcentered
• 点评:无语半晌。唉。集体高于一切啊。 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 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 歌叫《小小的我》。
8、星期日街景 Walking in a street on weekends
4、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

Simple vs Complex
•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 “关系”。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 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 脉”(学历是银牌,能力是金牌,人脉是王 牌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正如 “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 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 还是一样。
A few vs a crowd
• 点评:老外也真是的。我们中国人这么多 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怎么还不兴 趁着周日到外面去凑凑什么热闹吗?要知 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 不喜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 民族啊。此外,他有没有看过“黄金周” 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 度,显然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