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目录引言 (3)称呼 (3)饮食 (4)餐具 (4)交谈 (5)结论 (5)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
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
“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
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
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
“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
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
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摘要中西方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衍生出了其不同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区别中西方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利于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字: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价值观念跨文化交流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同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虽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等,但文化间的差异并不能阻碍文化间的交流,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隔阂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
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048文化纵横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比较中西文化,首先要对“文化”一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怎样才能理解文化的含义。
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种看得见的主导文化;精神文化,特别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感、学术思想、文艺艺术、科技、制度等,其中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意识形态”。
要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对中西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价值观念。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达成以下共识:中国文化以社会优越性和集体主义为特征,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和个人主义为特征。
社会价值观首先是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而非个人的文化价值观。
婚姻、家庭、教育。
婚姻: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结婚和离婚都是他们的私事,所以离婚率非常高。
中国人喜欢集体主义,和睦相处,有责任感。
大部分东方国家都认为,离婚对子女不负责任。
尽管一些夫妻彼此不爱,但他们仍有名义上的婚姻。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可以概括为:祝福、善良、无私奉献、父母作风、过多干预;在西方,情况就不一样了。
自童年开始,西方父母就致力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他们的孩子在16岁时搬走,18岁时工作,为自己筹学费。
假如他付不起学费,他父母就会提前付款,工作之后多数家长还会要求子女将钱归还给父母。
相比而言,西方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安排和生活。
国外小学强调从简约到简约的知识建构;而西方教育则坚持“个人主义”,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对外方面:引入学分制,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风俗习惯。
我们都知道,向西方人询问他们的年龄、婚姻、收入和宗教信仰是不礼貌的。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注意孩子和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在西方学校,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老师会亲自把试卷交给每个学生。
此外,他们每次分发论文时,都会把分数放在页面上,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隐私。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摘要: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
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共性一、引言二、中西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1、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一个东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国家,主要是属于内陆性质的国家。
生存在中国大地的民众主要是靠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养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小农经济生活,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由于这种小农生活是在一种封闭状态的土地上生活,这给中国民众造就出一种易于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
(2)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在一种大一统的状态中进行的,这使得人们的思想缺乏变革意识,往往是按照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办事就行了。
2、西方传统文化:(1)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大多数是靠海国家(如英国就是个岛国),因而西方民众其生存土壤极其有限,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生产结构不是小农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而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的商业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易满足、勇于开拓的心理状态。
(2)西方各国是由统一的欧洲帝国分裂而成的,在西方各个国家,它们不仅发展了各自的历史,而且相互吸收,这样人们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变革意识,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办事。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构成(1)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生存、而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则就难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南方文化,它诞生在汉楚地带,这一地带保留着许多未开化的习俗、民情、观念、思想,它的特点就是出世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不尽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外来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国,就被中国化了,它的特点就是就是人必须依附佛祖,人应断绝自我的七情六欲,人的幸福不在于现世而在于来世,不在于此岸而在于彼岸。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中西方文化由于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篇一:《影片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西方的人文社科都呈现出交流融合的趋势。
在电影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文化激荡出的美丽花朵,使电影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前,大量好莱坞电影被引进中国,国人通过电影增进了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认可,因此,我们说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多部电影来管窥中西方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差异体现。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交流融合;电影艺术一、电影中呈现的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别的人出现冲突,导致误解或者价值观的冲撞。
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制作人将人们的生活习性折合成为电影中的元素,将人们的现实生活通过艺术手段展现出来。
因此,电影的本质便是架构人生,经具体人物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显现历史和文化的精髓,表演出人生百态,世间变故,沧海桑田。
通过电影这种媒体形式,便可投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摩擦冲突的过程,增加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领悟。
从日常行为方式,生活习性,到人们的人生目标价值观、世界观,这些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电影元素。
一些导演通过长期斟酌,反复思虑,将这些元素加以糅合拍出一些十分经典的艺术作品,这些电影无不取一些文化冲突与价值观冲撞来吸引观众眼球。
将这种无法避免的、在文化交流中必然经历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使电影投射不同文化融合产生的艺术光芒。
众所周知的电影《刮痧》中,深刻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冲突致使人们生活的变质,一家人妻离子散,闻着恸哭。
电影中的情景深深刻在人们脑海中,在美国生活的一家子遭受了国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待遇,原因是美国人觉得不能理解的生活习惯。
爷爷看不懂西药的英文说明书而给生病的小孙子刮痧,美国护士觉得这是虐童事件,证据就是孙子背上的青紫刮痕,因此被告上法庭;中国有“人前教子,人后相夫”传统,儿子就在朋友同事面前教训孙子,这被同事不能理解,故事最后以儿子为让自己的老父亲见到孙子最后一面,将孙子从福利院偷出引起美国警方的更大误解。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
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
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
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
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
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
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 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
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
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
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
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驻马店市委党校胡志翔摘要: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正确审视它们各自的特色和差异,是维护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语言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念差异。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西文化有融合趋势。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条主脉,儒家的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
中国文化在古代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曾占据重要地位,而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指欧美文化)则与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
正确审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异,积极地促使中国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潮流,这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语言文化差异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含义相差甚远。
如dragon(龙),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是权利、吉祥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
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贬义词,在西方神话中,它是使人恐惧的妖魔、怪兽;在《圣经》故事里,它是罪恶的化身。
比利时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故设打龙节庆贺除灾并感谢米歇尔。
所以,中国的“龙头企业”会把老外吓一跳,他们纳闷中国怎么会有生产怪兽头的企业?还有汉语成语“望子成龙”,也会使他们目瞪口呆,中国人怎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魔鬼”“怪兽”呢?因此,“亚洲四小龙”在译成英文时就要把“龙”转译成“虎”,因为虎在西方人的眼里才是“朝气蓬勃、坚忍不拔、努力奋斗、充满希望”的人。
特定的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文化,给相同的词汇带来不同的含义。
例如东风(east wind)和西风(west wind),在汉语中东风是温暖的,明朝蓝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唐代韩愈有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可以见证;西风是寒冷的,毛泽东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
英汉日常交际对话、饮食、称谓语等三个方面都体现中西方文化习俗鲜明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习俗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 (E.Sapir.1921: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
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英语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用中国文化的模式进行英语交际。
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
一、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俗差异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习俗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其自尊心。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目录目录 (1)摘要 (2)一、造成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2)1. 地域环境的差异 (2)2. 历史传统的差异 (2)3. 风俗习惯的差异 (3)4. 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4)5. 思维方式的差异 (4)6. 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5)二、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6)1. 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 (6)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 (6)3.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7)三、结语 (7)参考文献 (7)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语言交际中英汉语言呈现出的诸多文化差异。
本文试图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非语言交际等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
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1、地域环境的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以实例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以实例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从与两位来自美国青年志愿者的生活与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中西方在教育、宗教、隐私、饮食、社交习惯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对于这些差异的分析和探究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从而使我们的交流更有效,更顺畅。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交流文化一词,汉语中就是“人文教化”的简称。
而文化的构成,最常见的是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
中国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自然环境、思想观念、人文历史等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人文教化”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当两个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一起交流沟通时,两种不同的文化也就会摩擦碰撞。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下人性的真实写照。
本文从笔者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接待国外来访者所感受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做一简要探究。
2009年3月和2011年3月,笔者先后接待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ack Goets和哈佛大学的Brain Mendal(都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社会实践,在校园开展英语角活动,与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互动交流。
期间两位青年志愿者住在笔者家里并和笔者的家人一起生活,在与他俩朝夕相处的几个月中,笔者切身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在教育、宗教、饮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在教育方面的差异Jack和Brain来我家时,我儿子正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这时候的小孩由于玩心正浓,所以在平日的生活中我管束的比较严格,事无巨细都插手干涉。
有次我带Brain去儿子学校,孩子们正在操场上放风筝,我想让Brain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就要求儿子把风筝让给Brain,儿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我的要求。
Brain对此事很有看法,他说在美国,人们对孩子的要求不是服从,而是尊重,更注重的是平等、交流和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
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是未成年人,也有自己的人权和自尊心,蹲下来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是家长一贯的做法。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一: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
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
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中国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
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
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
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
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
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
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
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
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外文化差异产生渊源的探究摘要: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关键字:天人合一;征服自然;家族本位;个人本位;艺术精神;科学精神一、研究背景18世纪末,西方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电讯、图书出版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整个世界缩小了,时间拉长了,历史凝缩了,文化也就在整合的时空中跨出了封闭的格局,走向了世界。
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传播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势必触发学术界在比较选择的基础上创造文化的热情。
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从打开的闸门奔涌而入。
儒家思想稳固不易的统治地位因之而动摇,中华民族共同奉守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均在文化震荡中皲裂。
当然先进的中国人也从打开的大门观察世界,走出封闭。
百年学术-----中西文化比较就是在上述世界性文化整合的背景中变化并发展的。
人类文化有其超越地域、民族、语言的共同性,并不因地域与民族的差异而显示不同,中外文化中存在着无可争议的共通处。
但由于中外历史和中外经济政治体制等的差异,中外文化又有着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如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中国人讲究的“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改造自然,等等。
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二、研究现状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容华贵。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也日益频繁,探讨中西文化的总体差异,目的是促进中西经济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接触到西方人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尴尬的事情。
举个例子,当我们中国学生和外籍教师经过一个上午的努力,完成了一个任务后,大家为了庆祝一下,中午肯定会在一起聚餐,这是人之常情。
聚餐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当大家一起吃完饭后,往往学生们回味老师去买单,在学生看来,这是非常应该的,可是就在买单问题上,尴尬就产生了,老外会说“You pay you,I pay mine”,坚持自己买单,即便是学生一起为他买过单,他仍会把钱还给买单人,这会让我们中国人觉得老外很不领情,可是在这个问题上老外可不这么想,他会认为别人为他买单是他的耻辱,因为这意味着他的不劳而获。
这种对买单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东西方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对我们客观准确地理解各自的文化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也会有很大帮助。
因此,本文从五个方面略谈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重利轻义与东方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中西文化差异冲突及解决
中西文化差异冲突及解决策略林冬梅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多方面的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社会习俗与交际间的差异。
通过对差异的了解,提出如何克服差异化的中西文化,避免因其带来的冲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跨文化交际研究学中,学者们认为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一体化,中西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其文化的多元,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化,必将导致因差异而导致的跨文化冲突。
邦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阻碍因素》指出: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编码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及篇章或话语组织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阻碍着跨文化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造成彼此的误解甚至敌视[1]。
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开启它的钥匙,首先得给予足够重视,只有意识到了差异,才有可能正视并解决它。
思维方式的感性与理性。
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造成了一种民族文化心理。
在这个带有浓厚情感的大环境下,中国人在处理很多方面问题时都与感情因素相关。
为了人际的和谐,在做事情时不愿得罪人,就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及“脸面”。
人们有时甚至说假话,表里不一。
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积淀使各国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从而造成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集体感比较强,讲究团结友爱,因此他们常常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扰。
因此,常看到中西方人在隐私问题上发生冲突。
当中国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在中国这是种礼貌,但在西方这些问题却侵犯了个人隐私。
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他们常显得很激动,而西方人对此却很淡漠,与中国的感性情感对比来看,西方文化体现为较强的科学性。
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从(1)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2)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3)文化内涵;(4)称呼及问候;(5)称赞致谢;(6)风俗习惯等六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和根源做了系统的介绍,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内涵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5-0171-01众所周知,人类文化中有着许多共性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有时对同一词汇,同一称呼,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英美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中西文化的差异。
1、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
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2、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英民族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而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
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
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_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
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
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
东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摘要: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的方面都体现了两者的差异,但是却无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和传统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本文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别,分析存在差别的原因,总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但是,西方国家却大肆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对外推行殖民文化政策,妄图建立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对于抵制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蚀,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拟就中西文化传统的某些差异,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传统文化特征差异东西方文化特征问题上,梁漱溟认为中国人把心思主要用在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伦问题上,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即互以对方为重。
这与西方人的本位、自我中心是不同的。
古代文化有希腊、中东、中国三种类型。
希腊型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东型文化注重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型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
周谷城对梁漱溟先生提出西方文化的特征为“向前进取”,印度的文化特征为“向后倒退”,中国文化特征为“调和持中”的看法提出商榷,认为严格地讲,从横向看,每种文化都可能包含这三种情况;从纵向看,每种文化都可能或隐或现地经过这三种情形。
与西方文明史比较,中国古典伦理遗产的突出之处,恰恰在于西方伦理史上纠缠不清的几个关系,如人和自然、人与道德、个人与社会、感情与理性,在中国伦理史上却相对地统一、稳定。
这在中国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复杂的。
但这一点对西方文明有补偿意义。
中西两种文化特征有三点差别,①西方社会尊崇以地位平等和广泛权利为起点的竞争,而中国传统文化陶冶的却是抑制本能、节制欲望、克己内省的人,不习惯也不喜欢竞争,②西方人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自尊与自信的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陶冶的是性格内向、行动拘泥的人,那种温良恭俭让、谦卑与客套在美国社会毫无作用,③西方文化价值中重要的一点是尊重“隐私权”,人们习惯于不千预他人,崇尚个人独立精神。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篇一: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足迹社会历程,文化差异却很大。
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下一阶段工业部门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内涵,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做简单简单的的论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人会有深刻的思考。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愈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知性思维。
而西方人近似于判断能力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
在西方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从天然需要崇拜的第三类,转变为降服需要去征服和加以改造的对象,目的当然是以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不得不去研究身周的事物,去研究自然。
因此,西方人一直秉持实用的原则去对待自然,去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习惯于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世界。
二、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异同中国人很内敛,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把修心养性看得非常重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而西方人当更热心梅恩县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注重精神的自由,看作古时人们更是把自由看做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国民总是在渴望能有好官出现为民官谋利。
而西方的民权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各族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四、教育理念的异同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影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国家,地区,宗教,信仰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现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
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
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
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
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是一场战斗,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
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
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
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
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
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
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
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
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
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
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
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
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
啊,报应。
”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
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
可是
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
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
”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
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
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
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广告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
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
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
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
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
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众所周知,联系到美国的历史可以看出,美国实在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远的不说,就说比较近的911等恐怖事件,使美国人民极力渴盼着英雄的出现,而英雄电影的出现则正是满足了人民这一愿望。
美国的历史很短,为何偏偏描写英雄主义的电影汗牛充栋。
而中国历史悠久,为何像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电影偏偏是少之又少呢?
首先,我要说明,中国的描写英雄的电影不是少,而是因为美国的英雄使观众对于英雄的解释狭隘化了。
相比于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罗,超人或蝙蝠侠等),东方的英雄体现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点。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其自身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导演们往往另辟蹊径,将重点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转为描写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
因为中国的地域广,民族多,民俗浓厚。
远到《黄土地》和《红高粱》,近到《玛雅的婚礼》,中国导演们将民族独特的原生态之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使厌倦了大片的观众眼前一亮。
这样,中国的有创意的导演们就化劣势为优势,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电影渠道。
2、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
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
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
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3、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
“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
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
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
国家。
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
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更使得景物的描写成了中国电影中的一种特色。
而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
又因为
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在电影中,西方人细腻的表情变化成为了衡量一个演员的尺度。
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