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演化
演化博弈论PPT课件

纳什均衡可以通过划线法得出
13
纳什均衡和演化稳定(1)
a
X b
a 0,0
Y b
1,1
1,1
0,0
策略b是否是演化稳定的? 有一个规模为E的策略a入侵
策略b的平均适应度: (1 E)*0 E *1 E 策略a的平均适应度: (1 E)*1 E*0 1 E
Y/q(1p)2p0
p1/3
18
N-群体的演化稳定策略
定义1:策略组合 x{x1,x2,..x.n,}是纳什均衡, 如果x是演化稳定策略,如果对于任意的策 略组合 yx 存在某个 (0,1) 使得对于所有的
(0,
)
和y(1)x,有
ui(xi, i) ui(yi, i)
i I
i I
定义2:策略组合x是演化稳定策略,当且 仅当x是一个严格的纳什均衡。
:是一个与突变策略y有关的常数,称之为侵入界限; εy + (1 − ε)x:表示选择进化稳定策略群体与选择突变策略群
体所组成的混合群体。
16
演化稳定策略的定义(2)
Definition 2: 对任意的s'∈S×S,满足
(i) f(s,s)≥f(s',s); (ii)如果f(s,s)=f(s',s),那么对任意的s≠s'有 f(s,s)>f(s',s'); 则s是演化稳定策略
➢ 自演化博弈论诞生之日起,它就逐渐的被人们用 来分析生物、经济等领域的问题。
1. Selten Reinhard.A Note on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ies in Asymmetric Animal Conflicts [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80,(84).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下页包括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
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
7亿年前的.从6亿或5。
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绝对地质年代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历时语言学

第二章:语音变化 Sound Changes
1)It is said that racial predisposition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sound changes. There is a question of comparative anthropology involved. But does the vocal apparatus vary from one race to another ? No. 2)Phonetic change has often been regarded as an adaptation to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In Europe, certain languages of the north are full of consonants, while certain languages of the south make a more liberal use of vowels. 3)Appeal has been made to the law of least effort. This is held to explain the replacement of a double articulation by a single articulation, or a difficult one by an easier one. 4)An explanation attributes changes in pronunciation to our phonetic education in infancy. 5)Sometimes the causes of sound changes are sought in the general state of a nation at a given period. Languages go through periods of relatively greater upheaval at certain times. political stability does not influence the language in the same way as instability. Sound changes only are under consideration here, and not linguistic change in general. 6)Appeal has also been made to the hypothesis of an ‘earlier linguistic substratum’. On this hypothesis, certain changes are due to an indigenous population absorbed by newcomers. 7)Finally, there is an explanation-which scarcely merits the name-which likens sound changes to changes in fashion.
第3章-海水中的溶解气体

•薄膜层厚度(z)一般
介于10-60 μm之间,它们
受到风速、海洋微表层的
影响。风速越大,微表层
越薄。此外,风速的增加
通过增加海-气界面的表面
积或导致气泡注入而增加
交换通量。
风速对薄膜层厚度的影响
海洋微表层对薄膜层厚度的影响
海洋微表层是一层富含溶解有机物(DOM)的水层,其厚度一般介
射长波辐射充当一种“温室”
气体,而且截获和吸收太阳的
紫外辐射。
• 紫外辐射中具有显著生物
效应的成分被分为三部分:
315-400 nm UVA
280-315 nm UVB
100-280 nm UVC
• O3吸收的紫外线波峰在
250-350 nm,它与大气颗粒和
云一起将有害的UVB辐射降低
至不危害地表生物的水平。
来表示气体跨越海-气界面的速率,这被称为活塞速率,它代表
的是某一水柱中气体通过该水柱的速率,单位为cm/s。
•
海洋中气体分子的扩散系数和薄膜层厚度平均约为2×10-
5cm2/s和40
μm,因此,活塞速率平均约为5×10-3 cm/s或4m/d,
也即每天通过海表面的气体数量约为4 m高水柱中的气体。
时间短的气体(如H2O停留时
间为6-15 d),其含量空间变
化较大,受其来源与迁出作用
的影响比较明显。
温室气体
H2O、CO2、CH4、O3、NO和氟
氯烃(CFCs)等是“温室”气体。
水蒸汽
(H2O)
• 水蒸汽是大气中最重要的
“温室”气体,其“温室”驱动
效应较任何其他气体来得强,当
它凝结成液相时,就产生了云、
第3章人类文化的起源

(4)灵长目动物的骨骼: 灵长目动物的骨骼:
脊髓从中穿过并联结脑的颅骨大孔是演化关系的重要线索。 这一孔的演化与面朝下和直立姿势有关。在大部分灵长目 动物中,由于嗅觉器官的退化,颅骨的口鼻或肌肉部分缩 小,较小的口鼻对于立体视觉的干扰较少,而且使眼睛能 够位于较前的位置。灵长目动物颅骨和颈项之下的锁骨使 类人猿能够悬挂在树枝上并从树上垂直地吊下来。手脚指 的末尾具有极灵活的五指,末端是由扁平的指甲保护着的 敏感的1)习得的社会行为在调适中起重要作用。 习得的社会行为在调适中起重要作用。 黑猩猩与倭黑猩猩的行为: (2)黑猩猩与倭黑猩猩的行为:
倭黑猩猩和黑猩猩表现出对于习得文化行为的明显依赖。 年幼的黑猩猩向成年黑猩猩学习的许多事情之一是如何制 造和使用工具。黑猩猩不仅故意改变物体使他们符合特殊 的目的,而且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把它们变成有规则的固定 的样式。虽然果实、其他植物食物和无脊椎动物构成黑猩 猩和倭黑猩猩食物的绝大部分,但它们都会杀死并吃掉小 到中型的动物,这在灵长目动物中是有点独特的。与普通 的灵长目动物每个动物寻找自己食物不同,狩猎通常包括 捕获和杀死猎物的团队工作。倭黑猩猩通常是雌性狩猎, 而且不常于雄性分享。
•
第三章人类文化的起源
一、人类与其它灵长目动物
1、通过调适的演化 2、解剖学的调试 3、通过行为的调试
二、人类的祖先
1、最早的原人 2、能人 3 、直立人 4、智人 5、解剖学上的现代民族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民族
一、人类与其它灵长目动物
1、通过调适的演化
(1)调适:有机体获得对于可利用环境的有利调整,也指 调适:有机体获得对于可利用环境的有利调整,也指 这个过程的结果,即使它们适合于特殊环境状况的各种品 质,它们一般就在这些环境中存在。 自然选择: (2)自然选择:指具有最适合特殊环境特质的个体最适合 某种特殊环境而生存的能力,并且比没有这些特质的有机 体拥有更频繁繁殖的演化机制。自然选择的过程不仅有利 于调适得好的个体生存下去,也有利于其基因特征的遗传。 预适应性:指缺乏有目的性的准备,而只是具备适应 (3)预适应性:指缺乏有目的性的准备,而只是具备适应 一种生活方式的各种特征,而这些特征出于偶然却适应于 不同的生活方式。早期的在树上的灵长目动物在一定程度 上可能是预适应性的。原始的灵长目动物偶然具有某些特 质,使他们适应与森林的生活。而迁移到树上生存发生了 在地上生存和飞翔着两个难题的结合,自然选择在这时发 生作用。
第3章 平面连杆机构

3-2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征
3.2.5 运动连续性
运动连续性是指连杆机构在运动过程中能否依次实现给 定的各个位置。
错序不连续 错位不连续
3-3 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
3.3.1 转动副演化为移动副 改变构件的形状的运动尺寸
3-3 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
曲柄滑块机构转化为双滑块机构
3-3 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
一个设计过程:已知条件→构件尺寸 两类基本问题:实现给定运动规律 实现给定运动轨迹 已知条件:运动条件、几何条件、动力条件。
三种设计方法:
图解法 解析法 实验法
简明易懂,精确性差。 精确度好,计算繁杂。 形象直观,过程复杂。
3-4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3.4.1 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1.按给定连杆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1、曲柄摇杆机构
缝 纫 机 脚 踏 板 机 构
3-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应用
1、曲柄摇杆机构
跑 步 机
3-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应用
1、曲柄摇杆机构
自 动 送 料 机 构
3-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应用
2、双曲柄机构 特征:两个曲柄。 作用:将等速回转转变为等速 或变速回转。如图所示惯性筛 特例:平行四边形机构
δ
c
a
R R
1
n
3
R n / p ( P n 1 m ) / 2P
2 2 2 2
0
d
D
cos R1cos R2 cos( ) R3
A
0
x
将三组已知位置代入以上公式,确定出选定曲柄长度a,则b、c、d。 设计出所需四杆机构
3-4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电信传输原理及应用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3微带线

代入上式得
= − jβH Y 2 = − jβH Y 1
∂H y1
∂H Z 1 ∂H z 2 − εr = j β (ε r − 1) H y 2 ∂y ∂y
微波传输线 第3章 微波传输线 同理可得
z0 =
εe
微波传输线 第3章 微波传输线 由此可见, 只要求得空气微带线的特性阻抗Zα0及有效介电 常数εe, 则介质微带线的特性阻抗就可由式(3 - 1 - 25)求得。 可以通过保角变换及复变函数求得Zα0及εe的严格解, 但结果仍为 较复杂的超越函数, 工程上一般采用近似公式。 下面给出一组 实用的计算公式。 (1) 导带厚度为零时的空气微带的特性阻抗Zα0及有效介电常 数εe
we = h
w t 2h + (1 + ln ) h πh t
w t 4π w + (1 + ln ) h πh t
w 1 ≥ h 2π
w 1 ≤ h 2π
微波传输线 第3章 微波传输线
we w 在前述零厚度特性阻抗计算公式中用 h 代替 h , 即可得 非零厚度时的特性阻抗。对上述公式用MATLAB编制计算微带
27.3 ε r 1 ad = GZ 0 = tan δ 2 λ0
微波传输线 第3章 微波传输线 式中, tanδ为介质材料的损耗角正切。由于实际微带只有 部分介质填充, 因此必须使用以下修正公式
ad =
q
27.3 ετ
εe 式中, 为介质损耗角的填充系数。 εr 一般情况下, 微带线的导体衰减远大于介质衰减, 因此一般 可忽略介质衰减。但当用硅和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作为介质基 片时, 微带线的介质衰减相对较大, 不可忽略。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

保护 生命 平等与差别
自由与自主 最少伤害 生活质量 隐私和保密 真诚毫无保留地公开信息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冲突?
西方:个人主义 中国:集体主义
案例: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一名社会工作者早晨起来发现三岁的女儿发高 烧,病情严重。但她丈夫出差在外,眼前也没 有合适的人可以照看女儿,而她自己已经提前 约好了服务对象当天上午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 的面谈。 请问,她应该怎么办?是履行母职,还是履行 工作责任?
三、价值和反价值
社会工作的价值既有积极意义也有 消极意义
(一)操纵:与自由和自我决定相反
(二)家长作风:可能因为对标准的程 度掌握,导致社会工作者的放纵和对当 事人的侵犯。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西方价值观根植于西方文化
(一)新教伦理 (二)人道主义 (三)社会福利观念
思考题
1. 试述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2. 试述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3.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内部可能存在哪些矛 盾?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矛盾? 4. 试指出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社会工作价 值体系。
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社会,肯定,知识)
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个人与社会关系,肯 定,详细,更符合价值,广阔和深厚)
泰彻的价值体系 (个人,虚拟,价值)
三、社会工作的一般价值
1、价值与尊严 尊重与接纳;保密
2、动力与能力 3、自决的权利与义务 4、共性与个性 5、个人与社会
价值观关注的是好的和想要拥有的东西,而伦 理关注的是对的和正确的东西。
机械设计基础第3章平面机构 3.3

t1 (180 ) / V1 C1C2 t1 C1C2 /(180 )
洛阳高专用
当曲柄以ω 继续转过180°-θ 时,摇杆从C2D,置摆到 C1D,所花时间为t2 ,平均速度为V2 ,那么有: C1 C2 t2 (180 ) /
V2 C1C2 t2
B 1 A B 2 1 3 A 2 3
4 C 曲柄滑块机构
B 2 3
1 A
4 C 摇块机构 A 1 B 4 2
A
4A 4
1
B 2 3 C
4 C 导杆机构
C
3
直动滑杆机构
手摇唧筒
这种通过选择不同构件作为机架以获得不同机构的 方法称为: 机构的倒置
洛阳高专用
例:选择双滑块机构中的不同构件 作为机架可得不同的机构
B’
C’ B C A D
要求连杆在两个位置 垂直地面且相差180˚
洛阳高专用
三类设计要求:
1)满足预定的运动规律,两连架杆转角对应,如: 飞机起落架、函数机构。 2)满足预定的连杆位置要求,如铸造翻箱机构。 3)满足预定的轨迹要求,如: 鹤式起重机、搅拌机等。
A C E B D D E B C
Q
Q A
§3-3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性
应用实例: 内燃机、鹤式吊、火车轮、急回冲床、牛头刨床、 翻箱机、椭圆仪、机械手爪、开窗、车门、折叠伞、 折叠床、牙膏筒拔管机、单车等。
常以构件数命名:
四杆机构、多杆机构。
本章重点内容是介绍四杆机构。
洛阳高专用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 基本型式-铰链四杆机构,其它四杆机构都是由它 演变得到的。 连杆 三种基本型式: (1)曲柄摇杆机构 特征:曲柄+摇杆 作用:将曲柄的整周回转转变为摇杆的往复摆动。 如雷达天线。 摇杆 曲柄
煤矿地质学第3章 地层 古生物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等。脊椎动物
亚门又分为无颌纲、鱼纲、两栖纲、爬
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植物界:分为低等植物菌藻类、苔藓植 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 植物门等。
奇台硅化木
二、古生物化石在划分 对比地层上的意义 三、古生物化石在研究古地理 及沉积环境的意义
4.震旦纪时全球经受了一次寒冷气候。
5.元古宇中赋存铁矿、铜矿、菱镁矿、磷矿、 含金和含铀的变质砾岩及非金属矿产。
三、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 纪。从震旦纪到志留纪,华北地块经历了 上升、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反映了一 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回。华南的扬 子地块在早古代长期遭受海侵,接受浅海 碳酸盐岩的沉积。在扬子地块东南的华南 地区,华北地块以北的天山—兴安和以南 的昆仑—秦岭及祁连山区,志留纪末加里 东运动形成加里东褶皱带。
一、太古宙
地壳经历多次强烈运动,受很深的 变质作用和多次岩浆活动,形成厚度大、 强烈褶皱、变质很深的一套古老变质体 系。矿产以铁矿最重要。
二、元古宙
1.为中变质巨厚岩层,与下伏太古宇明显 不整合。发生多次大规模地壳运动,形 成多个区域性的不整合。古元古代早期 形成五台群,五台运动使五台群褶皱变 质。古元古代晚期形成滹沱群,发生强 烈的地壳—吕梁运动从而华北地区稳定 发展。
2.中元古界在华北地区以河北蓟县剖面为 代表。 3.新元古代大约8亿前,华北地块抬升, 因而缺失震旦纪地层。 南方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存在古元古界 称杨子古地块。新元古代中期发生晋宁运 动,形成由杨子古板块及西侧和东南缘及 下杨子地区构造稳定的扬子大陆地块。新 元古代后期,震旦系已具备典型盖层的沉 积特征。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КомплекснаяФизическаяГеография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提纲:一、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二、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三、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五、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基本特点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 从低级向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 不断发展变化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1. 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1)地壳的演化? 地槽区(活动区)? 地台区(相对稳定区)? 地洼区(新的活动区)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2)地貌的发展戴维斯(Davis)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3)风化壳的发育及土壤的形成波雷诺夫(Полынов)的风化发育阶段: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铁阶段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2. 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 原始大气:H2O、CO、CO2、N2、NH3和CH4? CO2大气:O2 、CO2逐渐增多? 现代大气:N2、O2大气3. 水圈发展的方向性? 水圈中水体总量逐渐增大? 海水性质由酸性到弱碱性变化 ? 海水含盐浓度逐渐增大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1)生命起源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2)生物进化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植物演化:藻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动物演化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人类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提纲:一、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二、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三、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五、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基本特点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节律性(节奏性、韵律性,rhythm,ритм):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 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1. 周期性节律? 昼夜节律? 月节律? 季节节律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2. 旋回性节律地理现象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长度不定,或者是按不等的时间间隔重复出现的现象。
第三章-第五节-演化博弈模型ppt课件

dx/dt
③ 假设v=8,c=4(表示种群间和平共
处所得到的收益大于两者冲突导致的损失)
dx/dt
0
ESS: x*=1
1
x
0
1
x
ESS: x*=1
当c≤v时,种群间宁可发生冲突,也不愿意和平共处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主要原因
在于当一方忍让时,另一方可获得更多收益。
完整版PPT课件
这是一种悲剧。目前,人类的现状和理性尚不能解决这种悲剧。
13
(四)蛙鸣博弈的复制动态和ESS
蛙鸣 A 不鸣
蛙B
鸣
不鸣
P-z ,P-z
m-z ,1-m
1-m,m-z
0 ,0
➢ m、P为求偶成功的概率 ➢ z为机会成本(体力消耗、危险性等)
满足:m ∈ (0.5,1],m<P≤1
令x为采用“鸣”策略的群体比例,1-x为采用“不鸣”策略的群体 比例 则复制动态方程F(x):
则: dx x2 x3
dx dt
xUY
U
dt
当x=0时,稳定;
复制完动整版态P方PT课程件
当x>0时,最终稳定于x*=6 1
dx/dt
dx x2 x3
dt
甲Y
N
乙
Y
N
1,1
0 ,0
0, 0
0,0
0
1x
图1 签协议博弈的复制动态相位图
x*=0,x*=1为稳定状态,此时,dx/dt=0 但x*=1为ESS,即最终所有人都将选择“Y”
A:“进入”的群体比例为x “不进”的群体比例为1-x
B:“打击”的群体比例为y “不打击”的群体比例为1-y
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 但是一些科学家设想如果运用“粗粒化”方法,可 以对玻尔兹曼的不可逆性问题重新解释,如物理学 家杰恩斯(EdJaynes)说我们之所以对亿万个分 子构成的运动无法追踪认识,“不是因为物理过程 本身不可逆,而是因为我们追循物理过程的能力有 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感觉足够灵敏,我们 就可以看到分子的单独运动,从而可以去证实,所 有的过程在这种微观层次上是可逆的。这种思想经 过信息论的处理变成了现实。申侬认为从伴随噪音 而接收下来的一切信号中,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噪音的本质是无序的,这与信息的有序性形成对照, 信号中的信息量越大,它的熵就越小。
9
▪ 现实的自然过程严格的说都是不可逆过程。不仅热 传导、质量扩散、粘滞流动、功热转化、化学反应、 生命发育、物种进化是不可逆的,即使经典物理所 研究的单摆、弹性碰撞、等温过程、绝热平衡过程 等在考虑摩擦、辐射等因素时也是不可逆的。由此 看来,可逆性是相对的,不可逆性是绝对的。但对于 具体的过程来说,不可逆过程也往往包含着某些可 逆的因素,功热转化在能量品位上是不可逆的,但转 化能力却有可逆性;化学反应在总体上是不可逆的, 但生成物依然可以复原为反应物;生长发育和衰老 是不可逆过程,但机体的协调性和组织性却经历着 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过程
5
▪ 传统科学为了将复杂性的问题简单化处理, 常常将不可逆性因素舍弃不予考虑。这样就 出现了上面我们所说的经典物理学和相对论 都没有讨论时间反演状况下的物体运动规律 的变化。
6
▪ 现代物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探索,使这一状况获 得了明显的突破。狄拉克的正电子在时间上具有向后退行的 特征,费曼的电子理论需要不同的时间方向同时存在。吕德 斯(G-Luders)于1954年,泡林于1955年分别提出了CPT 定理,该定理对物质与反物质、空间对称性和时间的方向性 作了最理想的处理和解释。这个定理来源于一些定律的对称 性,把任何过程中的粒子换成反粒子、把该过程换成它的镜 像、以及把时间倒转这三个变换同时操作的情况下,这些定 律保持不变。即C电荷共轭,它把物质转换成反物质;P空 间反演,它把空间坐标转换成它的镜像;T时间反演,它把 时间方向倒转。CPT定理断言,物理规律预言了在一种“泛 镜像”世界中的等量但相反的事件;它同时可以说明,时间 对称性是如何可能被破坏从而产生出时间箭头。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

主 观 唯 心 主 义
王阳明: 王阳明:心外无物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 基本形态之一,其特征是主 张某种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 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并存在 于这种主观精神之中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黑格尔 绝对精神产生 自然界、 自然界、社会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 态之一,其特征是主张某种离开人 类而独立存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客 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系统中的两对矛盾关系
(1)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关系 ) 系统各部分耦合有三种情形: 整体等于部分之 系统各部分耦合有三种情形:a整体等于部分之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和 b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c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稳定与涨落的矛盾关系 ) 刻划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对于平均值的起伏或 偏离就是涨落。 偏离就是涨落。
第三章 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 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不同的人由于各自的知识和经验不同会 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但是, 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但是,代表性最广 的自然观, 的自然观,主要来自对该时期科学成果 的概括和提炼。 的概括和提炼。
第3章 机构运动的基本知识

上升到某一值,而在运动停止的
瞬间,速度又从某一值突然变为 零;所以在始点a=+∞,在末点a=-
∞。即在始、末点理论加速度值为
无穷大,它所引起的惯性力亦应 为无穷大。
图3-10
实际上由于材料具有弹性,加速度和惯性力不致于达到无
穷大,但仍特有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称为刚性冲击或称为硬
冲。因此这种运动规律只适用于凸轮转速很低的场合。
2a所示;
的方向,将曲柄一周转角分为若干等分(图中12等分);
3)
顺次以等分点B1 、B2…、B12 为圆心,以长度BC为半
径 画 圆 弧 , 与 滑 块 3 的 导 路 相 交 于 C1 、 C2… 、 C12 点 。 长 度 (C1C2)、(C1C3)、…,代表曲柄1在各个位置时滑块上C点 对其起始位置C1的位移。用sC表示。其中最大长度(C1C7)代
3.4.1.2 n=2的等加、等减速运动规律
由公式(3.4-1),用同样的方法可得
s c0 c1 c2 2 v c1 2c2 a 2c2 2
又称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3.4-5)
从式(3.4-5)可以看出,加速度a为常数,所以这种运动规律
图3-3a
根据两连架杆为曲柄或摇杆的不同,铰链四杆机构可分为 三种基本型式: 1)曲柄摇秆机构,其中两连架杆一为曲柄另一为摇杆,如图 3-3a所示;
2)双曲柄机构,其中两连架杆均为曲柄,如图3-3b所示;
3)双摇杆机构,其个两连架杆均为摇杆,如图3-3c。
图3-3a
图3-3b
图3-3c
对于图3-3a所示曲柄摇杆机构,由整转副存在条件可知,曲 柄1所联接的两个转动副A、B均为整转副,而摇杆3所联接的 两个转动副C、D均为摆动副。
第三章: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

例如:如汉语述补结构的产生,
• 梅祖麟列出了四种格式: • 甲:施事者+V杀+受事者
•
“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
• 乙:受事者+ V死 • “暮寒卧炭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死,广国独得脱. ” • 丙:施事者+ V死+受事者 • 是邻家老黄狗,乃打死之. • 丁:受事者+ V杀 • 他认为先秦两汉时只有甲乙两种格式。只是并列或连 动结构,而不是述补结构,只有当丙格式出现时,才 可认定述补结构产生了。 • 他对述补结构的产生提出了形式标志,即判断述补结 构产生的标准。
天赋说的反对者:
(Sampson、Tomasello、Deacon等)
• • • • • • • • Tomasello(1999)把语言看作通过不断增加的复杂的社会合作而精心制 作的文化人工成品。 Deacon(1997 )认为语言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这些反对者认为语言来源于更普遍的人类认知天赋。从这个角 度看,普遍成分很难看作将要“完全决定语言结构的本质”的成 分,而应看作它用来描述更明显的人类构成特性。(Greenberg 1990 )它可以解释为指称语言所服务的人类的认知和交际目 的。(Givó 1989) n 语言结构的复杂性是通过语法化而产生的,它是在现代智人时期人类社 会环境不断变得复杂的反映。语言的演化是随着认知的扩展而逐步进行 的。( Tomasello 1999) 作者采用的是这种观点。
• 重新分析对于语法化而言是最重要的机 制,因为它是演变通过类推得以进行的 先决条件。严格说来,类推是修饰表层 的表现形式,它本身并不能对规则的变 化造成影响。
类推与重新分析的差异举例
• (古英语) cildhad-----------cild(儿童) + had(人、条件、阶层) • biscophad-------biscop(主教)+ had(人、条件、阶层) • (中古英语)falsehood------- false(错误的)+ hoo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命的起源
生命产生的三个阶段 (2)形成生物大分子 有机化合物(氨基酸、脂肪酸、核苷 酸、多糖、类蛋白质) 在原始海洋中聚合 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 等—生物大分子)
39 5
一、生命的起源
生命产生的三个阶段
(3)形成生命 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 等—生物大分子) 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 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 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从周围环境 中吸取营养,亦能将废物排出体外 从此,生命开始从化学进化转入生物进化阶段
4、重演律(生物发生律) 个体发育—生物每个个体从生命开始到自然死亡的 整个历程。即从受精卵起个体死亡为止的全过程 系统发生—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个体发育与系统发生间的关系—生物总是在个体发 育早期体现其祖先特征,然后才体现本身较进步 的特征。因而,生物的个体发育可以看成其类群 系统发生的简单缩影 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 意义—找出生物间的亲缘关系,作为生物分类的依 据
36
五、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8、适应趋同 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 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如 :鱼、鱼龙、海豚、鲸都呈鱼形; 单体四射珊瑚、李希霍芬贝、固着蛤 趋同仅是表面现象,并没有改变生物原来 的体制。
39 37
适应趋同
39
38
适应趋同
39
39
显生宙生物进化重大事件
39 6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
• 生命的起源
• 早期生物演化 • 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 物种的形成
• 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39 7
二、早期生物演化
保存于寒武纪以前岩石中的化石为早期生物 早期生物演化经历了4次重大事件(飞跃): 1、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 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而最早的化石记录在38亿 年----南非东部Barberton镇无花果树组的燧石中 的许多单细胞生物,球状、棒状,直径17-20微米。 它们可能是一些藻类演化的先驱。 最早的化石记录表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 到生物进化(最早生物)。
次为腕足动物门,占30%
39 19
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39
20
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
• 澄江动物群 •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 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
• 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
• 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39
21
三、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
单细胞多细胞(原生后生) 最低等多细胞动物—两层细胞、无组织,为侧 生动物(海绵动物) 低等真正后生动物—两胚层(内、外胚层)、无 典型器官(腔肠动物) 两胚层三胚层,中胚层形成复杂的组织和器官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人类的高级神经系统
• 无脊椎动物的两侧对称体制进一步发展,出现许多带壳的 较高等门类(寒武纪) • 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中枢神经系统集中化,产生了原始 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无颌纲)(寒武纪) • 陆生植物的出现(志留纪到泥盆纪) • 鱼纲的鳔和鳍分别向肺和足进化,动物(两栖纲)登陆获 得初步成功(泥盆纪) • 羊膜卵的出现,从两栖纲分化出陆生的爬行动物(晚石炭 世) • 从变温到恒温的转变,产生原始哺乳动物(三叠纪) • 高等被子植物的出现(晚三叠世) • 灵长类的手和脑的形成,劳动工具的创造,语言和概念思 维的产生,终于发展成人类(第四纪) 39 40
39 34
五、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7、适应辐射
趋异(分歧)—起源于同一始祖类型的生物,由于适 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物种分化,一个种分化为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种。 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 适应多种生活环境。如中生代的爬行动物。(规模 大,较短时间内完成)
39
35
适 应 辐 射
39
Edi
• 生命的起源
• 早期生物演化 • 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 物种的形成
• 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39 13
三、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 2、澄江动物群
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
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
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39 8
二、早期生物演化
2、生物发生分异,多样性增加 化石证据: 加拿大Ontario西部苏必利尔湖沿岸, 前寒武纪Gunflint组(20亿年)中,发 现的微化石有8属12种。表明经10多亿年 的演化,原核生物已发展到相当繁盛的 程度,这可能与当时大气开始充氧有关。
39 9
二、早期生物演化
3、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 化石证据: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
二、早期生物演化
三、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四、物种的形成 五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39 1
一、生命的起源
两种假说
1 、外星来源说:银河系别的星球上的生命(细 菌或孢子)传到地球上 介质—辐射压力;陨石 证据— 宇宙中发现有机分子的存在。在已发 现的57种星际分子中有45种为有机分子 陨石中已分析出氨基酸、密啶、脂肪 酸等复杂有机化合物 目前尚未获得别的星球上存在生物的直接证据
脊椎动物:
• S3:四足类祖先出现(总鳍鱼类中的骨鳞鱼) • D3:两栖类发生 • C2:爬行类发生(羊膜卵)
39 24
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 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 • 澄江动物群
•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 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
• 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
• 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39 25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
定义—环境条件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 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 生新的适应。 实例:非洲干旱地区的长颈鹿,颈部伸长,前肢亦随 之变长;固着蛤右壳圆锥状,左壳相应为盖状。 意义—阐明生物进化,变异过程;推断化石生物的身 体结构,生态习性
39 30
五、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澳大利亚Amadens盆地Bitter Springs组(10亿年) 发现了4个属的微化石,一个象丝状的蓝绿藻(原核生 物),其他3个属的内部结构似绿藻(真核生物) 中国串岭沟组(17.5亿年)已有真核生物宏观藻类 的报道 我国华北雾迷山组燧石(12-14亿年)绿藻化石 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相当的地层中均发现真核 生物。 真核生物出现于18亿年前,繁盛于10亿年前
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 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 • 澄江动物群
•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 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
• 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
• 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39 16
三、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2、澄江动物群
澄江动物群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于云南澄 江、晋宁地区的下寒武统中。 化石保存极好(软、硬体),有壳和无壳动物 61属、67种,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 类、腕足类、甚至脊索动物(鱼类)等。 此动物群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比 世界著名的布吉斯动物群更引人注目。布吉斯动 物群产于加拿大中寒武统的Burgess Shale中。 39 次外,还有我国贵州的凯里(台江)动物群 17
39 14
三、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显生宙出现了5次重大事件: 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
• 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 (1-2mm) ,主要为海生无 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 足类等 • 小壳动物群始于震旦纪末期,大量繁盛于寒武 纪初 • 动物界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变,它是继埃 39 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 15
• 生命的起源
• 早期生物演化 • 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 物种的形成(略)
• 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39 26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
• 生命的起源
• 早期生物演化 • 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 物种的形成
• 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39 27
五、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1、进步性发展
生物进步性发展
纵向:生物界发展由简单→复杂,低级→高级。生物 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复杂化、高级化,表明进化水平 的全面提高。 横向: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出现多方向的分化演化 属同一水平,因而生物由少→多。 生物发展具阶段性:原核真核;单细胞多细胞;多 细胞体制不断改进。 生物进化中的重大突破性发展:异养自养;两极(分 解者 +生产者)生态体系三极(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 39 28 态体系;水生陆生
39 2
一、生命的起源
两种假说
2、地球发生说:地球上的无机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
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后
来再经过一系列变化后转变为有机体。
地球发生说目前比较流行,也是多数人接受的
说法
39 3
一、生命的起源
生命产生的三个阶段 2、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 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N、H、O、CO、CO2、 H2O、NH3、H2S、Hcl、甲烷) 紫外线 电离辐射 高温 高压 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 蛋白质、脂肪酸)
五、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2、进化的不可逆性
含义—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 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这是道洛(L. Dollo)提出的不可逆定律 实例:灭绝类型—三叶虫、笔石、菊石等 演变类型—鱼、马趾的演变、鲸鱼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39 29
五、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3器官相关律
39 22
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 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 • 澄江动物群
•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 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
• 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
• 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39 23
三、显生宙的生物演化
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